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研究

2018-01-05 50页 doc 155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研究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研究 目 录 摘要 .................................................................................................................................................. 2 Abstract .......................................................................................
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研究
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研究 目 录 摘要 .................................................................................................................................................. 2 Abstract ............................................................................................................................................. 5 第一章 导言 .................................................................................................................................... 8 1.1 问题的源起及意义 ........................................................................................................... 8 1.1.1选题背景 ................................................................................................................ 8 1.1.2选题的意义 ............................................................................................................ 9 1.2的基本思路 .............................................................................................................. 10 1.3论文的研究方法 .............................................................................................................. 11 1.4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2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3 2.1有关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模型数据生成形态和风险规避系数假设改良的综述 .......... 13 2.2有关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模型效用方程改良的综述 ...................................................... 14 2.3有关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模型实证结果的综述 .............................................................. 16 第三章 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理论及其模型 ................................................................................... 17 3.1 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理论 ................................................................................................. 17 3.2 经济周期实证模型 ......................................................................................................... 18 第四章 实证分析........................................................................................................................... 20 4.1 数据选取及其平稳性检验 ............................................................................................. 20 4.1.1数据的选取 .......................................................................................................... 20 4.1.2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22 4.2 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分析 ................................................................................................. 23 4.2.1中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实证比较分析 .............................................................. 23 4.2.2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城乡差异性实证比较分析,中国城乡比较研究 .............. 25 4.2.3基于收入分层基础上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比较 .............................................. 29 4.2.4基于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的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混合分析 .............. 33 第五章 实证结论与降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政策 ................................................................... 43 5.1 实证结论 ......................................................................................................................... 43 5.2 降低经济周期福利承包的政策 ..................................................................................... 45 5.2.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努力稳定物价水平 .......................................................... 45 5.2.2大力推广消费信贷,转变消费意识 .......................................................... 45 5.2.3健全社会保障建设,补偿体制改革给居民带来的制度性风险支出 ...... 45 5.2.4科学消费,变迁消费结构 .................................................................................. 46 5.2.5重视财政政策平滑消费波动的作用 .................................................................. 46 5.2.6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 47 参考文献: .................................................................................................................................... 48 后记 ................................................................................................................................................ 50 致谢 ................................................................................................................................................ 51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2 1 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研究 ----基于中美两国消费数据 摘要:在中国经济转型持续深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经济周期造成的福利损失。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要把“富民”作为这一个五年发展的主题。为了“富民”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而且,有关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研究一直是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专题,而本文在坚持Lucas基准模型的同时,在寻找实证数据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也就是从居民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深化了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这一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共五部分,第一章指出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写作思路,以及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国内外有关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从模型数据生成形态和风险规避系数假设,模型效应方程和模型实证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综述。第三章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论文采用的Lucas基准模型。 第四章首先叙述了论文选取的有关数据,及对其进行的相关处理,并对其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得出其是平稳的结论。接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1、采用1992-2009年区间的中国人均消费支出数据(以往研究大多采用的是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数据)和美国1950-2009年区间的美国人均消费支持数据,对其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在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相同的情况下,中国居民消费福利成本是美国居民的40倍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从居民收入波动、消费信贷结构和金融创新度、政府消费对私人消费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度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释。 2、采用1995-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数据,估算了中国城乡居民各种商品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得出基于人均总消费的农村经济周期成本是城镇居民1.6倍,并且在医疗卫生、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方面城镇经济周期成本分别是农村居民的3.16、8.12和1.66倍,对于其他消费种类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农村居民大于城镇居民的结论。说明中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 2 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从收入水平、城乡教育差异性、流动性约束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解释。 3、利用1995-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七等分真实总消费支出数据和1984-2009年美国居民五等分真实总消费支出数据,对二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中美两国居民随着其收入层级的提高,其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基本都呈现出递减趋势。并通过收入水平和税收效应对其进行了初步解释。 4、从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相结合的角度,分别利用1995-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七等分真实消费结构数据和1999-2009年美国居民五等分真实消费结构数据。对两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中美两国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存在着收入差异性和消费结构差异性。具体来说:中国城镇居民和美国居民随着收入阶层的提升,其以食品和衣服为代表的日用品和以居住为代表的耐用品,甚至可以整体说商品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是呈现出递减趋势的,然而,其以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型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随着中国城镇居民和美国居民收入阶层的提高,是呈现出递增趋势的。且中国城镇居民最高的三个收入阶层居民和美国居民总共五个收入阶层居民,其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大的是医疗消费方面,这就提示我们应该注重以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的调控。并在此基础上,从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变迁角度对造成这种经济周期福利损失进行了初步解释。 第五章,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国家应当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努力稳定物价水平;大力推广消费信贷制度,转变消费意识;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补偿体制改革给居民带来的制度性风险支出;引导科学消费,变迁消费结构;重视财政政策平滑消费波动的作用;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六个方面采取措施平抑居民消费波动,降低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 总的来说,论文利用Lucas基准模型采用中美两国居民消费数据,对两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进行了对比研究。论文可能的主要创新表现在:1、论文采用中美两国数据,进行了跨国对比研究。2、从收入分层、消费结构、以及二者相结合的角度,对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进行了比较。3、论文发现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存在着收入差异性和消费结构差异性,另外,中国还存在着城乡差异性。4、就中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存在各种差异性的原因而言,本文创新的 3 从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度、居民消费信贷结构和金融创新程度、政府消费对私人消费的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解释。另外,在降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政策方面,提出了完善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和变迁居民消费结构等新的想法。这些定量分析结果为我国采取稳定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经济周期 福利成本 消费结构 收入分层 差异性 4 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welfare costs of the business cycles: Based on the consumption data in China and American With the period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mits more and more :Abstract deeply, more and mor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were appeared, in which can’t be ignored is that the welfare losses caused by the business cycles. And the State’s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ointed out clearly that the subject of this Five-Year plan is the “people have more and more riches”. In order to carry it out and maintain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ate pu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issue. Moreover, the welfar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modern macroeconomics. And the paper, which adheres to the Lucas’s theoretical model, found a new direction about the empirical data and had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text divides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about the topic, and explained the basic way of thinking of thesi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a little probable creative and the weakness in the paper. Chapter II is a related theories overview, checking the domestic and the foreign related cultural heritage, commenting the related theories from three depart: data generation and assumptions of risk aversion coefficient, prospect equation and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 chapter III, the theory of the welfare cost of the business cycles and the Lucas’s theoretical model were simply described. Chapter IV firstly describes the selected data and its related processing, and it’s stability test was carried out, the conclusions draw that they are smoothly. Next, the paper carried out a detailed comparative study to the welfar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between china and U.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by using of the annual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data from 1992 to 2009 of china and the same data from 1950 to 2009 of American(previous studies used mostly the level of per capita consumption data)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the calculation argued that the welfare cost of consumption fluctuations in China is 40 times higher than the U.S. And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gives a preliminary explanation of the welfare costs of the business cycles fromresidents income volatility, consumer credit 5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degrees,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private consumption, and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secondly, by the using of annual consumption structure data from 1995 to2009 of urban and rural in China,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welfare costs in rural is 1.6 times higher than it in urban. And about the health care,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and educational ,the welfare costs in urban are respectively, 3.16,8.12 and 1.66 times higher than them in rural. Then the welfar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has a clear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gives a preliminary explanation of the welfare costs of the business cycles from income level, difference of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Thirdly, by the using of the per capita annu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data of urban households in china by income percentile from 1995 to 2009 and the same data of the households in American from1984 to 2009.the comparative study shows that the welfare costs both in China and in American were decreasing by increasing of income level. And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gives a preliminary explanation of the welfare costs of the business cycles from income level and tax effect. Fourthly, thinking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come percentile and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by the us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data by income percentile from1995 to 2009 in china and the same data from1999 to 2009 in the US. The comparative study shows that the welfare costs of business cycles in China and American have differences under the income percentile and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Specifically: with increasing of income levels of China's urban residents and US residents, their nondurable consumption by the representative of clothes and food ,and the durable goods by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ousing, in other words, goods consumption of which the welfare costs of business cycles had a decreasing trend. However, the services consumption by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ealth care consumption of which the welfare costs showed a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urban in 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income levels. And the three highest income classes of the urban people in China and total of five income classes of the people in the US had a highest welfare cost in the medical consumption. That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health care consumption. And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gives a preliminary 6 explanation of the welfare costs of the business cycles from the changes in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pter V is a summary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an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easures, which include increasing income and stabilizing the price level; promoting consumer credit system and changing awareness of the consumer; establishing a sound social security mechanism and compensating risk expenditures of the system reform; guiding scientific consumption and chang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paying attention on that the fiscal policy can smooth consumption fluctuations; deepening market reforms to stabilize consumption fluctuations, and reduce the welfar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Overall, the paper, by using of the consumption data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gave a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the welfare costs of the business cycl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The probabl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paper: firstly, the paper, by using of the consumption data of both China and the U.S, conduct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Secondly,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aspects of income stratificati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erms. Thirdly, the paper found the welfare costs of business cycl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o different income disparities and different consumption struc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nd it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Fourthly, to the reason of the differences, the paper gives a innovative explanation from the system of the market economy,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credit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level,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private consumption. In addition, to reduce the welfare cost of economic cycl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new policy, for example perfecting and deepen the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and change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so on. These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under the economic sense to take stable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Keywords: Business cycle Welfare cost Differences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come stratification 7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源起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中国经济经历了十多年的“又快又好”的发展之后,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的显现。在上个五年计划中,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开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又好有快”的方展方式。这个提法是好的,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民生问题方面,还没有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诸如房价、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的日益尖锐,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幸福,同时又反过来造成了经济波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终于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民生改善,稳定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必要关注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相互关系。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历来都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点,一国的宏观经济,从长期来看表现为经济增长,从短期来看表现为经济周期中的波动。经济增长能够提高提高人们的生活福利水平,然而经济周期的波动则带来诸如,失业、通胀等经济问题,从而降低人们的生活福利水平。而这些福利水平的丧失,也可以说经济周期的波动成本,这个成本如何表达和测算呢,直到1985年,Lucas在赫尔辛基的一篇演讲稿中首次对其进行了尝试性的描述和测量。1987年,Lucas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表达和定量的测试。他发现,如果将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从每年3%降低到2%,消费者所遭受的福利损失相当于在其未来无穷的生命期内每年减少20%的消费数量;而经济波动带来的福利损失却只需要消费水平大约每年增加0.008%就可以得到补偿。因此,卢卡斯认为相对经济增长而言,宏观经济波动是一个无须关心的问题。这个定量计算结果和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一起构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府宏观调控无用论”的内核。 然而,这个结论和现实中各国政府层出不穷的稳定性政策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到底是Lucas错了,还是真的应该遵循“政府宏观调控无用论”呢,为此,后来大批的经济学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为止,同类研究中的绝大多数国外文献,无论是国家一级数据,还是地区一级数据都是采用总体居民 8 消费数据来估计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所有国内文献无论是从国家整体角度还是从省份角度基本上都是采用居民消费总体数据进行分析,然而使用总体数据来估算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是存在问题的(Barlevy,2004b),可能会低估经济周期的真实福利成本。现实世界中,不同消费的效用是异质的,这导致不同消费的波动性存在差异性,这一点对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估计至关重要。采用总体消费数据来研究和估算经济周期成本,可能会掩盖一些重要的经济事实,这对经济周期成本研究是很不利的。为此,本文试图从居民消费结构细分和收入分层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周期成本,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消费结构细分后的经济周期估算成本是多少,细分后的经济周期成本各自为多少,趋势是什么,还有中美两国的对比结果如何,收入分层后中美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呈何种分布,等问题。 1.1.2选题的意义 在居民日益关注经济波动对自己生活和工作造成多少福利损失的今天,中国“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也确定了把“民富”作为这个五年计划发展的主体,着重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和提高居民幸福度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已经可以适度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十二五”期间,“福民”战略必将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 而推行福民战略,就必须要把关注经济波动和保持经济增长放在同一个战略高度,因为推行单一的经济增长战略,而忽视对经济波动等问题的关注,必将导致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积累的矛盾激化,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为此,近年来,经济周期对居民造成的福利损失和经济增长给居民带来的福利增长一样成为了国家关注和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深化开展经济周期对居民造成的福利损失的研究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会对经济科学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起到推进作用。因此,开展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这一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自从Lucas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定量研究之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从模型本身和实证支持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对模型的改进大多数没有实证数据的支持,在实证支持方面,大多数采用国家或地 9 区一级的总体数据进行的研究,基本上还没有人从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结合的角度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进行研究,而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加深和丰富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研究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理论这一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到今天,如物价波动、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消费和收入波动等问题持续凸显,已经严重威胁到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这就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各种经济要素平衡发展,平滑经济波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推进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本文研究的主题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化,换句话说,也就是研究了这些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经济波动问题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成本到底有多大,结构多复杂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能为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来平滑经济周期提供一些可以采取的建议, 2、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幸福度,保持社会转型顺利推进的需要。在经济转型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而来的是社会转型所面临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居民生活压力巨大,普遍感到生活幸福度较低。面临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无动于衷,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来改变这一切。然而,到底该采取哪些政策,政策调控的幅度和深度是多少,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而本文研究的主题正好量化了这些问题对居民造成的福利损失,为国家采取措施改变和提高人民生活幸福度,保持社会顺利转型,持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建议。 因此,继续深化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研究有着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而其在指导现实的同时,必然会发现其他一些理论还不能很好解释的问题和困难,这就又反过来推动了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深化。从而现实和理论相互促进,必将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2论文的基本思路 本文针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基于本文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框架大致可用下图表示: 10 导言 文献综述 本文基础理论和模型 经济周期及其福利成本 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模型 基于中美两国居民消费支出数据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 实证研究 实证结论和降低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政策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并说明论文的基本思路,简要对研究方法、论文特色和创新点做出说明。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综述,通过对国内及国外相关文献的查阅,评述现今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相关理论,为本文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本文的基础理论及模型框架。这部分首先介绍了经济周期及其福利成本的界定。然后在其基础上对福利经济周期模型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实证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数据来源及对其展开的处理。然后从中美两国居民总消费、中国城乡居民总消费、中国居民收入分层七等分和美国居民收入分层五等分消费支出数据、中国城镇居民七等分居民消费结构数据和美国居民五等分居民消费支出数据四个角度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第五部分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总结,并且在对中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降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措施。 1.3论文的研究方法 方法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东西,研究的严肃性如何,就完全依赖于方法,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影响着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研究的质量和效果,也是促进或制约理论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学习和了解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从消费结构和收入分层角度来研究经济周期福利成 11 本”这一主题。主要是建立在Lucas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理论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并对相关思想理论进行综合总结,以客观事物为依据,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同时结合比较研究方法和经验分析方法,逐层展开,最终得出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一定的建议。 具体来说,就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而言,本文首先运用规范分析探讨了经济周期及其福利成本等问题,然后以此为基础,运用实证方法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进行了定量分析。 在比较研究方面,在对中国和美国两国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也把本文研究结果和以往文献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1.4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首先本论文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一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上有所进展和新的思考。首先是针对国外研究偏重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理论模型本身的探讨和国内研究偏重于用国内数据进行研究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现状,本文把两者结合起来,基于Lucas基准模型,利用中美两国居民消费支出数据对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另外,就实证研究方面,以往基于消费波动来研究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文献大都是采用的国家或者地区一级的数据,而从居民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的消费数据角度研究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文献还比较少。本文正好主要是从基于居民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的消费数据,研究了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其次本文基于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实证分析结果,分析了产生居民消费波动的原因,其中如从金融创新和市场经济体制等因素角度进行的分析,是一些可能性的创新。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降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一些必要的措施,而这是以往大多数文献所不太重视的方面,这可能是对以往文献的一个补充。 当然,本文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本文虽然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周期成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但是由于数据的限制,没有做出更为全面的分析。例如由于美国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缺失,没能对美国城乡居民消费波动的经济周期成本做出分析,是本文的一大遗憾。此外,本文采用的模型虽然考虑到与经验结果比较的可靠性,就直接采用了Lucas基准模型,但是它的最大的缺陷就是假设过于简单。 12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分析是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核心之一。在Lucas(1987)的专著《经济周期模型》中,他首先建立了测度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基本模型(以下简称为Lucas基准模型),该基准模型用一个无限生存代表性个体的跨期效用来度量社会福利水平,这一跨期效用具有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不变(CRRA形式)的偏好特点,这样经济波动就通过消费的波动项和个体的风险态度影响个体效用水平,从而影响社会福利。并使用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实际人均季度消费数据计算美国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得到的美国真实季度消费量对数的标准差是0.013,也就是说得到的美国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最大部超过1%(风险相对系数小于20的情况下)其数值为1.3%,有此可以看出,如果完全把消费波动去除,再效用上相当于增加了不到千分之一的平均消费量。因此他认为政府根本不必关注经济波动。 Lucas(2003)基本沿用1987年的基准模型,只是其中的消费函数变为 12,,xut2,但是由可知当u较小时,其与1987年的消费函数lim1ex,,cAee,,tt,0x 并没有多大差别,可以通用。得到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仍然很小。Lucas的结论虽然很令人振奋,但并不符合某些经济现实, 国内外学者对Lucas得到非常小的福利成本及其政府不必关注经济波动的政策含义提出挑战,在大量的国外后续研究中,一些学者Imrohoroglu(1989)等发现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比较小,同意Lucas(1987)的观点;但也有一些学者例如Barlevy(2004a)等与Lucas(1987)的观点不一致,认为Lucas(1987)低估了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这些后续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模型数据生成形态和风险规避系数改良,模型效用方程改良和寻找跨国数据上。 2.1有关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模型数据生成形态和风险规避系数假设改良的综述 就对于模型本身而言,后续研究首先注意到基准模型对于消费数据流以及个体风险规避态度的描述与现实情况存在出入,因此如何更好的描述居民消费数据的生成形态和采用更恰当的个人风险规避态度的描述办法就成为了大量经济学家的主要关注焦点。具体来说,后续大量学者认为居民消费数据和收入数据并不是随机变动的,一般情况下,无论哪个国家,其居民个体消费数据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为此一些研究将消费数据流设定为各期之间是序列相关的,以及消费 13 波动具有一定的时间记忆性偏好。Abel (1990)曾估计出美国消费增长率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并且得出将消费波动的自相关性纳入到模型中是十分必要的。Obstfeld(1994)认为实际消费时间序列应是一个并不一定平稳的,并且他估算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比Lucas的要大得多。在如何描述和设定居民风险偏好方面,Lucas(1987)采用不变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并将这一系数设定在1-4之间, 1然而这一设定无法解释股票风险溢价之谜。为此后续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Obsteld(1994)把相对风险规避系数提高到20,但是由于基准模型得到的福利效应实在太小,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即使增加了4-5倍,计算出来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仍然很小。Lucas(2003)以及其《经济周期模型》一书后续的修订版本中也对相对风险规避系数进行了修正。 2.2有关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模型效用方程改良的综述 针对模型本身,除了对消费流过程和个体风险态度的修正之外,还有很多研究开始注意到了消费效用函数的修正可能会对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Weil(1990)用非期望效用方程来代替CRRA方程,这就允许了独立参数规避风险和跨期替代弹性的存在。有了这一步,消费持续冲击可能会造成无持续冲击的所不一样的效果。例如,Otriok(2001a,2001b)从消费波动持续性这一特征出发,通过改进实际经济周期模型探讨了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结果显示所计算的消费波动的福利成与Lucas(2003)结果较为接近。Campbell(1998)指出引入消费习惯强度的效用方程将会大大增加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估算水平。Penberton(1996)和Epaulard &Pommeret(2003)运用跨期替代弹性系数与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可分离的效用函数分别计算了美国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Penberton(1996)得出美国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在0.01%--1.1%之间。Epaulard &Pommeret(2003)指出内生消费波动的福利成本显著大于外生消费波动的福利成本。他们发现消费波动的福利成本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并没有明显的增加。Dolmas(1998)利用递归的效用函数,发现当各期波动福利成本的高低各期消费波动相关性成正相关关系,且显著大于Lucas的估计水平。然而,饶晓辉、廖进球(2008)同样运用递归效用函数,得出的经济波动福利成本并没有明显的增 1Mehra和prescott研究表明股票溢价取决于相对风险厌恶系数与消费增长率和股票收益率协方差的乘积,且美国的股票风险溢价很大,而美国历史数据表明消费增长率是非常稳定的,也就是说消费增长率和股票收益率的协方差非常小,这就要求相对风险系数很大,而实证研究表明相对风险系数比较小,这就出现了无法解释股票风险溢价的谜题,被称为股票风险溢价之谜。 14 加。Alvarez &Jermann (2003)运用资产价格代替具有特殊性的偏好假设,发现消除所有消费不确定性的福利收益非常大,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周期的边际福利成本占终身消费的0.08%~0.49%。 此外,Alvarez &Jermann(2004)和Barro(2006) 把Lucas的现代资产定价理论和经济周期福利成本问题这两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联系起来,研究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问题。Alvarez &Jermann(2004)得出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比Lucas所估计的要大的多。另外Barro(2006)认为Lucas设计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存在问题,他引入小概率灾难事件,得到了与Lucas不一样的结果。在这两篇文章的基础上,陈彦斌(2007)把异质性概念引进了进来,研究结果指出异质性信念主要是通过影响无风险利率来提高股票溢价的,因而可以很好地解释著名的股票溢价之谜,这也说明我们可以在福利成本模型中采用更小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 同时根据Lucas的研究框架,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诸如异质个体和不完全市场下的福利成本。Krusell&smith(1999)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引进了失业保险的缺失,他们发现失业的稳定成本是Lucas估计的20多倍。同样引入居民就业的还有Sam Schulhofer-Wohl(2008) 和Jean-Olivier Hairault et al.(2010)。Sam Schulhofer-Wohl(2008)假设风险厌恶高的居民占多数情况下的完全市场经济情况下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指出风险厌恶度高的人买入保险和风险厌恶度低的人卖出保险的交易会降低俩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事实上,喜欢冒险的人受益于经济波动。而且,甚至于无限风险厌恶的人也只是承担了有限且很少的福利损失。换句话说,当具有完全保险市场时,居民消费波动是不相关的,这也是对Lucas基准模型假设的一种证明。Jean-Olivier Hairault et al. (2010) 用引入匹配冲击估计了经济周期成本。用两种模型都证明了促进就业能够降低就业率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冲击。 Storesletten et al(2001)用世代交替模型进行了一个相似的测算,在充分考虑到经济衰退中变量的易变性,他们估算经济周期的成本是消费的0.00144。Wang&Wen(2006)将不完全竞争与不完全信息引入AK模型,通过计算得出,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和与之相关的稳定化收益可能相当大,大约比Lucas(1987)计算结果大几百倍,差不多是年消费量的25%。虽然这一数值可能是上限,但是证明了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可能变大了以至于不能被忽略。Jacobs等(2005)在 15 市场不完全和风险共享不完全的前提下,利用美国州一级零售数据,得出州级宏观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远高于Lucas(1987)的估算结果。 Yellen & Akerlof(2004)等认为稳定政策不仅仅影响消费的波动性,也会影响到消费水平均值。而且,稳定政策能够影响消费变量的自相关,如果失业率具有非线性福利效应,则其可能更重要。 上述只是一个有关经济周期成本模型本身的一些发展和变革的简单描述,不管是改变变量假设,还是替换效用方程等都对如何估算福利成本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没有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到底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解释效果如何还未可知。 2.3有关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模型实证结果的综述 而在经济周期成本实证研究上,人们也进行了探索,比较著名的是Pallage & Robe(2003)估计了11个非洲国家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并与美国经济周期成本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这些非洲国家的经济周期成本是美国经济周期的25倍。同一时期国内学者诸如陈彦彬、陈太明等也对国内情况进行了研究, 例如陈彦斌(2005)在对Lucas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使用中国1985-2003年度实际对数人均消费数据,结合合理的偏好参数,用两种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到的结果大同小异。陈彦斌、周业安(2006)再次运用2001年到2003年中国季度数据,估计了中国周期的福利成本,结果显示福利成本增加了几倍,约是美国的22倍。陈太明(2007)运用卢卡斯的模型,利用1978-2004年年度真实居民人均消费对数数据,探讨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得出1990年是一个分水岭, 1990年之后的经济周期成本显著小于1990年之前的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且前者小于同时期的美国经济周期成本,后者大于同时期美国经济周期成本。饶晓辉、廖进球(2008)运用卢卡斯模型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与经济增长的福利增加度。其得出改革开放前的波动成本要小于开放 1987)的基准模型,选取1985~2005年后的成本。陈太明(2008)利用Lucas( 中国分省份的城乡居民消费数据,得出省级经济波动的成本高于全国的成本,省份之间、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的结论,是中国细化研究经济周期成本的新进展。张文彬,周宇楠(2010)认为,陈太明(2008)的研究没有对消费数据流进行必要的平稳性检验,不能确保自然对数消费数据平稳可靠。所以张文彬,周宇 16 楠(2010)基于省份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善性,测算了中国各省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两者的比较分析表明,中国省份经济周期成本不容忽视,其高于美国州级数据的估算结果。 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学者,还没有从消费结构细分和收入分层两个角度结合起来进行对经济周期成本的研究,本文将就此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成本是否大于消费细分前的成本和收入分层后的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分布等问题。得出结论如下: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它们基于消费结构细分的经济周期成本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且就城镇和农村向比较而言,基于消费结构细分角度而得到的城乡比较结果是在医疗、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方面中国城镇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要高于中国农村居民,而在其他几种消费方面,中国城镇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要远远低于中国农村居民。无论是中国城镇居民,还是美国居民其经济周期成本随着其收入阶层的提高而呈现出递减趋势。其他一些结论详细见文中讲述。 第三章 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理论及其模型 3.1 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理论 1、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区别和联系一直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在商品经济时代,经济波动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了,而经济周期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从而经济波动早于经济周期。一般认为,经济波动的内涵要大于经济周期。经济波动包括周期性经济波动和非周期性经济波动,而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对应的就是经济周期,它表现为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循环,就构成了经济的上下波动。 2、福利的内涵 2福利(welfare)一词来源于西方关于人民生活幸福期望的哲学设想,而在经济学中的福利研究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分为狭义的福利感念和广义的福利概念,前者主要关注的是经济系统中经济要素,诸如居民消费、收入和物价指数等的周期性波动对经济主体造成的影响,其和广义福利概念不同 2 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将“社会福利”概念做了较为狭隘的概括,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7 的是,没有过多的考虑非经济因素,诸如成就感,快乐等。 在本文中我们不区分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区别,这符合以往文献研究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惯例,此外,采用狭义的福利概念,而这也和Lucas量化研究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时采用的福利概念是一样的。 那么经济周期的福利效应机制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认识下经济周期的福利效应,普通民众一般认为经济周期的福利是负面的,在此,如果把经济周期用经济波动来描述的话,民众认为经济周期的负向福利效应感觉可能更直观。然而,从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并不一 如Jovanovic(2004)也得出如定都造成诸如失业、的福利效应都是负面的,例 果不存在经济波动,成功研发新技术带来的短期超额利润不复存在,经济体就不再有利益驱使动机使其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从而会放慢甚至延迟科技进步的步子。 在认识了经济周期的福利效应之后,我们可以更好的来看清为什么经济周期会产生不同的福利效应。经济波动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福利效应,主要原因是不同经济要素对于波动的不对称反应,一种是正向性效果、另外一种是负向性效果。如果正向效果对于社会福利的提升抵消不了负向效果对于社会福利的损害,就会产生不对称的福利效应,这就是经济波动引起福利损失的原理。Lucas基准模型将这种不对称性限定在消费波动对风险规避型个体造成的影响上,但实际上这种不对称性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后续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始注意到个体风险规避系数假设还有改进的空间,这就促进了关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研究。 3.2 经济周期实证模型 到目前为止,估算经济周期成本的模型最成熟的是Lucas的基准模型。为了更好地说明此模型,我们首先引入一个模型的讨论,在一个给定的时期,系统的状态为S,自然选择了行动Z,每一个代理人从他的机会集中选择,,(,,)aszii,自己的行动,这里机会集由体系的状态S、自然采取的行动 Z以及其他的a,ii i代理人采取的行动来确定。在所有这些行动都给定的情况下,将代理人的a,i i即期效用或者支付记做。假定代理人追求这些期望在主观贴现之后再Rasz(,,)i 18 ,,,t支付之和的最大化,即: (1)其中,,zzs,()aas,()ERasz,(,,),,,ttttittt0t,,, 表示独立外生冲击,其分布函数为,完全描述时期系统的状态,的essG(e)tttt变化规则是。 sFse,(,)ttt,1 现在我们假定了一个家庭会在期消费的商品和服务,这些消费量可能因ctt 之间的概率事件随机变动。家庭会会根据式(1)来对消费序列,或者是为0到t ,,,t消费过程()做出评价。这里将效用函数具体化为:(2) cEUc,(),,,tt0t,,, 1,2…,是消费者的主观贴现因子。消费者的即期效用函数其中t=0,,,(0,1) 为CRRA(Constant Relative Risk Aversion)型效用函数: Uc()t 1,rc,1t (3)其中r>0为常数相对风险规避系数。 Uc(),t1,r 关于消费函数,Lucas(1987)的假定和Lucas(2003)的假定有所不同,前 1122,,,,xtut22者假定,后者假定,但由公式可知,lim1ex,,cAue,,(1),cAee,,tttt,0x当u比较小时二者近似相等,所以两种不同假定的差别可忽略不计。在此文中, 12,,ut2我们采用 (4) 这个假定。 cAee,,tt ,2t这里是一个固定的随机过程,它的固定分布为:这样,ln()~(0,),,Ntt 12,,ut2我们就有,也就是说在这种假设下,平均消费为。 Ee()1,,Aet 对于具有相同消费均值的,确定性消费流和不确定性消费流,具有风险规避的消费者必然更偏向于前者,为此,我们可以引入一个补偿参数,使得对于不,确定性消费流进行补偿后的消费效用和确定性情况下的消费效用无异。即: ,,,,tt (5) EUcUEc,,,(1)(),,,,,,,,tt00tt,,,, 1,rutr1,,,,,(1)1,c,,,,()1Ae,,,ttt (6) E,,,,,,,11rr,,tt,,00,,,, 19 ,,,,tt,,1r,,,1utr,,,,,,,(1)c,,,,()Ae,,,,ttt00tt,, (7) EE,,,,,,,,,,,1111rrrr,,,,00tt,,,,,,,, ,,,, ,,,,tt,,,,,,,,x00tt,, 因为和都是常数,且,所以进而 rlim0,,E0,,,(0,1),,,,,,x11rr,,,, ,,,, 1,rutr1,,,,,(1),c,,,()Ae,,ttt 由此可得 (8) E,,,,,,,11rr,,tt,,00,,,, 11,,rr,,(1),,A1,rttutr(1),将(8)两边分别展开: (9) Ece,,,,,,,t11,,rrtt,,00 1,r 将(4)式两边分别取次幂,再取无条件期望,然后带人(9)式,得到 1111,,rr,,222,,,,,(1)(1)rr(1),,A,,,rtutrtutr1(1)(1)22 (10) Aeeee,,,,,11,,rrtt,,00 12考虑到,并通过近似计算,最终可得到: (11) ln(1),,,,,,,r2 可见,补偿参数不仅取决于消费的波动率,还依赖于消费者的相对风险,, 规避系数。根据Lucas(1987)定义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方法,补偿参数就是存r,在消费波动性的福利成本(welfare cost)。为了量化宏观经济波动所带来的福利损失,必须首先确定消费波动率和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然后通过公式(11)最终得到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数据选取及其平稳性检验 4.1.1数据的选取 本文需要的中国居民消费数据采用的标准和以往的相关文献不同的地方是,以往文献采用的是居民消费水平数据,而本文采用的是居民消费支出数据。 本文中的美国人均消费细分数据和美国人均消费价格指数取自于th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而美国5等分居民平均消费支出数据和5等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取自于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国内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 根据理论模型的需要,也为了便于比较,本文中的美国年度人均消费数据是选取的以2005年为基年的1950年—2010年的实际数据,通过美国消费分类数据和居民消费分类指数处理转换成以1950年为基期的真实消费数据。国内的年度人均消费数据,为了满足研究的需要,在选取城乡居民家庭年度人均消费数据细分的基础上,结合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的城乡调研样本人口经过相关处理得到全国人均居民消费支出数据,然后把相应年份的全国居民价格指数转换成以1992年为基期的真实数据,结合全国人均居民消费数据得到以1992年为基期的真实人均消费数据。 —2009年之间在中国经济周期成本城乡消费细分研究中,采用了以1995年的数据。实际城乡家庭平均每人全年食品、衣服、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和居住消费性支出是相应的城乡家庭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食品、衣服、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和居住消费性支出数据分别经过以1995年为基年的城乡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处理转换而来。 在中美两国经济周期成本以居民收入层级为分类指标来进行比较时,本文采用了中国城镇1994年-2009年的数据,美国1984—2009年的数据。没有采用中国农村5等分消费数据,是因为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美国居民收入阶层相差太远,放在一起比较没有太大的意义。中国城镇七等分真实消费数据是经过以1994为基期的相对应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转换而得。美国五等分真实消费数据是经过以1984年为基期的相对应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转换而得。 在中美两国把居民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混合比较时,采用了以食品、衣服、医疗保健和居住四种数据,因为,在这四个方面的数据,两国的统计指标最为相近,其他,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三个方面的数据,两个国家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差异。在此部分中,中国城镇居民采用了1995-2009年之间的消费数据和相应的消费价格指数,美国居民采用的是1999-2009年之间的消费数据和相应的消费价格指数。 在取得相关数据之后,由公式(4)可知,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 22,,loglogCwut,,,,,为常数,所以,logloglogCAut,,,,wA,,log,tttt22 时间t是解释变量,其估计系数度量居民消费的平均增长率。其回归分析的标准 21 差就是消费波动率。 4.1.2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4.1-1 KPSS检验 临界临界 LM值 LM值 LM值 临界值 值 值 中国 0.091 0.216 美国 0.204 0.216 低收入 0.135 0.216 中国城镇居民七 forth 0.091 0.216 中偏下 0.135 0.216 等分人均总消费 最低收入 0.125 0.216 highest 0.114 0.216 中等 0.139 0.216 美国消费结构和 低收入 0.123 0.216 收入分层混合分 中偏上 0.141 0.216 析 中偏下 0.126 0.216 食品 0.216 高收入 0.143 0.216 中等 0.126 0.216 lowest 0.138 0.216 最高收入 0.108 0.216 中偏上 0.134 0.216 second 0.137 0.216 衣服 高收入 0.135 0.216 third 0.182 0.216 最低收入 0.156 0.216 最高收入 0.083 0.216 forth 0.185 0.216 低收入 0.157 0.216 城镇居民消费结 highest 0.136 0.216 中偏下 0.159 0.216 构 人均总消费 0.100 0.216 衣服 中等 0.158 0.216 食品 0.161 0.216 lowest 0.103 0.216 中偏上 0.158 0.216 衣服 0.158 0.216 second 0.140 0.216 高收入 0.158 0.216 医疗 0.162 0.216 third 0.142 0.216 最高收入 0.125 0.216 家设 0.118 0.216 forth 0.365 0.216 医疗 交通 0.095 0.216 highest 0.103 0.216 最低收入 0.117 0.216 娱教文 0.171 0.216 医疗 0.216 低收入 0.156 0.216 居住 0.077 0.216 lowest 0.139 0.216 中偏下 0.158 0.216 农村居民消费结 second 0.149 0.216 中等 0.164 0.216 构 人均总消费 0.090 0.216 third 0.147 0.216 中偏上 0.170 0.216 食品 0.157 0.216 forth 0.144 0.216 高收入 0.171 0.216 衣服 0.151 0.216 highest 0.144 0.216 最高收入 0.166 0.216 医疗 0.178 0.216 居住 居住 家设 0.155 0.216 lowest 0.147 0.216 最低收入 0.090 0.216 交通 0.098 0.216 second 0.150 0.216 低收入 0.093 0.216 娱教文 0.098 0.216 third 0.144 0.216 中偏下 0.098 0.216 居住 0.151 0.216 forth 0.145 0.216 中等 0.116 0.216 美国居民五等分 highest 0.142 0.216 中偏上 0.120 0.216 人均总消费 中国城镇消费结low 0.095 0.216 高收入 0.144 0.216 构和收入分层 second 0.117 0.216 食品 最高收入 0.140 0.216 third 0.098 0.216 最低收入 0.131 0.216 22 备注:所有的检测都是有趋势向和截距项。美国居民消费结构和收入分层结合起来,其中第四等收入居民在衣服消费方面的对数消费数据没有趋势项的LM值是0.428146,1%临界值是0.739。 因为研究需要的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证明数据的可采用性,有必要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在把数据转换成对数数据后,我们利用KPSS平稳性检测方法对研究需要的数据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上表: 从4.1-1表,我们得知除了美国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结合起来时,第四等收入阶层居民在衣服消费方面其对数消费数据是在没有趋势项的情况下,在1%临界值下平稳,其他研究所需要的对数消费数据在1%临界值下都是平稳的。说明数据比较可靠。 4.2 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分析 4.2.1中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实证比较分析 4.2-1 美国居民人均总消费波动率比较 中国 PCE coefficient 7.07618 5.284314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106484 0.034535 0.0000 0.0000 Adjusted R-squared 0.939266 0.995631 F-statistic 263.9094 13673.32 0.0000 0.0000 波动率 0.065274 0.010274 使用实际中美两国人均消费支出数据的回归方程的结果见4.2-1表,常数项 2和自变量T两行系数下面的小括号内是统计量的p值;调整后的R可以合理地比较不同回归结果的拟合优度。F统计值一行下面小括号内的数值为F统计量的p值;σ一行即为消费波动率的估计值。 从4.2-1表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居民平均总消费的各自方程的F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都为0,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所有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 2R率P值也都为0,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并且调整后的都大于0.939266,表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因此,中美居民消费波动率的估计结果是非常可靠的。表中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波动率比美国居民消费波动率高1个百分点。 根据理论模型(11)式可知,在估计出居民消费波动率的基础上,只要确定 23 消费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就可以计算出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对于相对风险规避系数r的取值,国内外学者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差异性很大。国内外关于福利成本的相关研究文献(Issler and Fran-co,2006;陈太明,2007等)一个普遍采用的做法都是选取几个与Lucas(1987)一致的有代表性r值(r=1、5、10、20)进行讨论。基于此,为了便于比较,本文也采用此办法,4.2-2表给出了经济周期给中美两国居民所带来的福利成本。结果见4.2-2表。 从4.2-2表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在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相同的情况下,中国居民消费福利成本是美国居民的40倍,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例如 .9%(r为20),这与本文的计J.V.Issler, et al (2007) 计算的美国经济周期成本为0 算结果大同小异。 4.2-2 中美居民人均总消费经济周期成本比较 中国 美国 相对风险规避系数r 波动率σ=0.065274 波动率σ=0.010274 1 0.002131 0.000053 5 0.010653 0.000265 10 0.021305 0.000530 20 0.042610 0.001060 由模型可知,对经济周期成本的分析,终究还是要从消费波动率上来找原因。为此,对于中美两国居民消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居民收入波动。居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消费水平,而其波动直接影响消费的波动。从实际来看,美国居民收入波动率是3.48%(由取自于th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个人收入数据计算而得),而中国城乡收入波动率分别是15.7%和15.2%(陈太明,2008),由此可知,需要计算出来的中国居民人均收入波动率肯定是远远大于美国的。也就说明了其人均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大于美国。 其次、居民消费信贷结构变革和金融创新。Ryan R. Brady(2008)指出在美国自从消费信贷机构变革中期开始,居民消费波动平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Dynan et al.(2006)指出金融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心到能否有效地缓和消费波动。从实际来看,无论是消费信贷,还是金融创新,中国都远远落后于美国,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从这两个方面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中国人均总消费波动 24 率大于美国,从而导致中国人均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大于美国。 第三、政府消费对私人消费的影响。Hendrik P. van DalenU(1999)指出政府消费比私人消费具有更大的弹性,而且两者还具有相互替代关系。这就是说,如果在面临经济冲击时,如果,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冲击,那么它就会把这些冲击带给消费的影响转嫁到私人消费上来。而在中国,就总体消费而言,还是国有部分占主要方面,在面临经济冲击时,国家必然要尽量保护全民所有的国有资产的保值,而这样做,就必然导致私人消费承受了更大的冲击,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在中国居民消费波动率大于美国的原因。 四、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度的影响。中国的市场经济运行不过短短的30多第 年,许多地方还不完善,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居民收入差距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因素越来越复杂。另外,居民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了中国居民消费波动的不断加剧。而反观美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非常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也很完备,这就能够更好的平滑居民消费波动。 需要声明的是,此仅为部分原因,如果对其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可以单独成文,此不赘述。 4.2.2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城乡差异性实证比较分析,中国城乡比较研究 从4.2-3表可以看到,城乡消费细分的各自方程的F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都为0,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所有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P值也都 2为0,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并且调整后的R除了城镇食品、家庭设备及服务和农村食品、衣服和家庭设备及服务外,都在80%以上。表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因此,城乡居民消费波动率的估计结果是非常可靠的。 从上表中,我们得到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波动率在总消费、食品、衣服、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居住方面的波动率分别为0.0780、0.0849、0.0966、0.0954、0.0349、0.0322、0.0425和0.0793。 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波动率在总消费、食品、衣服、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居住方面的波动率分别为0.0617、0.0697、0.0702、0.0886、0.0621、0.0847、0.0504和0.0493。农村居民消费波动率与陈太明(2008)接近和城镇居民消费波动率比陈太明(2008)的大。农村居民人均总消费波动率比城镇高1.64个百分 25 点,农村居民食品、衣服、家庭设备及服务和居住消费波动率比城镇居民食品、衣服、家庭设备及服务和居住消费波动率分别高1.52个、2.64个、0.69个和3.01个百分点,然而城镇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波动率比农村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波动率分别高出2.72个、5.25个和0.79个百分点。而这与以往的研究成果基本相同。例如,黄赜琳(2008)研究中国城乡消费结构细分后的波动率,以其1991—2006样本为例,其中食品、衣服、家用、文娱、医疗、交通通讯消费波动率城镇小于农村,与本文相冲突得是居住消费波动率,其研究的结果是农村小于城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可能是其样本太少和所用的计量方法不同造成的)。在人均总消费方面,其结果和本文的结果相同,都是城镇小于农村。 4.2-3 基于消费结构的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波动率比较 城镇 城镇 食品 衣着 家设配 医疗保 交通通讯 娱教文 居住 coefficient 7.6996 7.3950 6.0354 5.6442 4.9374 5.1663 5.8809 5.6195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1019 0.0627 0.0686 0.0663 0.1377 0.1594 0.1100 0.1135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Adjusted R-squared 0.9407 0.7935 0.8198 0.7253 0.9595 0.9446 0.9583 0.9624 F-statistic 270.609 54.796 64.672 37.973 332.710 239.590 322.422 359.14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波动率 0.0617 0.0697 0.0702 0.0886 0.0621 0.0847 0.0504 0.0493 农村 农村 食品 衣着 家设配 医疗保 交通通讯 娱教文 居住 coefficient 6.7309 6.6036 4.4564 4.4164 3.8359 3.6082 4.8066 5.1482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0892 0.0469 0.0568 0.0621 0.1257 0.1799 0.0782 0.0941 0.0000 0.0000 0.0003 0.0001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Adjusted R-squared 0.8832 0.5838 0.6153 0.6640 0.9843 0.9934 0.9422 0.8706 F-statistic 129.536 20.637 23.388 28.670 876.035 2105.625 229.214 95.195 0.0000 0.0006 0.0003 0.0001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波动率 0.0780 0.0849 0.0966 0.0954 0.0349 0.0322 0.0425 0.0793 和研究中美两国居民经济周期成本方法一样,在估计出消费波动率的基础上,只要确定消费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就可以计算出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4.2-4表给出了中国经济周期给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基于消费细分所带来的福利成本。 26 4.2-4 基于消费结构细分的中国城乡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比较 城镇 总消费 食品 衣着 家设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教文 居住 相对风险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规避系数=0.06167 =0.069714 =0.07019 =0.08855 =0.06212 =0.08473 =0.05041 =0.04928 r 1 0.00190 0.00243 0.00246 0.00392 0.00193 0.00359 0.00127 0.00121 5 0.00951 0.01215 0.01232 0.01960 0.00965 0.01795 0.00635 0.00607 10 0.01902 0.02430 0.02464 0.03921 0.01930 0.03590 0.01271 0.01215 20 0.03804 0.04860 0.04927 0.07841 0.03859 0.07180 0.02541 0.02429 农村 总消费 食品 衣着 家设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教文 居住 相对风险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规避系数=0.07802 =0.08493 =0.09661 =0.09544 =0.034948 =0.03224 =0.04249 =0.07934 r 1 0.003044 0.003607 0.004667 0.004555 0.0006105 0.00884 0.015351 0.053499 5 0.01522 0.018035 0.023333 0.022773 0.0030525 0.00884 0.015351 0.053499 10 0.03044 0.03607 0.046665 0.045545 0.006105 0.00884 0.015351 0.053499 20 0.06088 0.07214 0.09333 0.09109 0.01221 0.00884 0.015351 0.053499 4.2-4表显示,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存在显著的城乡间差异性和消费种类差异性,就人均总消费而言,农村居民消费福利成本是城镇居民消费福利成本的1.6倍,是中国居民人均消费福利成本的1.4倍。在食品、衣服、家庭设备及服务和居住消费方面,农村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分别是城镇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1.48、1.89、1.16和2.2倍。然而,在医疗卫生、交通通讯和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方面,城镇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分别是农村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3.16、8.12和1.66倍。 在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在平均总消费方面,经济周期给农村(城镇)居民所带来的福利成本为0.01522(0.00951),也就是说,如果消除了消费波动性,在平均总消费方面,所改善的每一个农村(城镇)居民的福利水平大约相当于永远增加每一个农村(城镇)居民消费水1.522(0.951)个百分点。在2008年,农村居民平均总消费为3622.87元(调整后的真实消费数据),城镇居民平均总消费为11125.74元(调整后的真实消费数据),这就意味着在居民平均总消费方面,农村居民所获得福利收益等于永远每年每一个村民55.14元。城镇居民所获得福利收益等于永远每一个市民105.8元。 在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固定情况下,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消费波动率,为此基于消费结构细分的中国经济周期成本在中国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大小 27 比较,就要落脚于其两者不同消费种类的波动率大小的比较上。 那么,本文中出现这种城乡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还是以消费结构细分为基础来探讨。就总消费、食品、衣服、家庭设备及服务和居住方面,首先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改革之后,城镇居民无论是从收入、储蓄和消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市场经济改革。而农村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还远远没有深入到城镇地区的程度。这就从根本上找到了,在面临经济冲击的时候,为什么城镇居民能够比农村居民的抵御能力强和农村居民消费波动率大于城镇居民原因。 其次,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收入波动小于农村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这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农村大多数居民的主要收入普遍还是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外加一些外出劳务收入构成。而城镇居民其收入来自于正式部门。王检贵(2002)指出就工资水平而言,正规部门> 3非正规部门>农业部门。再加上城镇居民的其它非工资性收入(包括资产溢价和财富增值等),决定了其在面临经济波动时,能够更好地平滑自己的收入,从而承担较少的福利成本。而且城乡居民收入波动率分别是15.7%和15.2%陈太明(2008)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说明农村人均居民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大于城镇。 第三、城乡教育差异性。在城乡教育投入方面,2001年城镇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484元,比农村高714元,初中城镇生均为1955元,是农村的1.93倍。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其城乡差异影响到劳动力质量,从而导致其在面对失业等风险是的自我保险能力,并最终反映为收入的差距。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人力资本高于农村,从而使其在面临经济波动时,收入的稳定性高于农村居民,从而出现农村居民消费变动性大于城镇居民的局面。 第四、农村居民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强于城镇居民。经典消费理论告诉我们,消费不仅取决于居民的长期综合收入,还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自身资产的流动性的好坏。且从居民资产的构成来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着更好的资产流动性。另外中国信贷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性,整个中国的信贷资金基本上都用在了城镇,只有甚少一部分留在了农村。这就导致中国农村居民在消费时面临比城 3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在1972年对非正规部门的定义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的生产和服务单位。 28 镇居民更强的消费约束,其消费支出,几乎只能依靠自己的收入来支付。从而导致中国农村居民在面临经济波动时,不能很好的平滑自身的消费,其消费波动强度大于城镇居民也就显得正常了。 第五、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性。由于城乡劳动力配置的分割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偏重方向,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保障的重点都放在了城镇,很少,或者基本没有估计到农村。虽然历经几次改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很不完善,覆盖面小,农村人口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占的比重较小。并且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几次改革过程中,城镇居民已经找到替代的或者说是更好的社保来保护自己。与此相对的是,农村虽然开始纳入到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但是大多数人,由于观念或者是经济因素的原因,还没有享受到社保的好处,更别说其他诸如商业保险之类的社会保障了。农村居民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目前还不存在以现金为基础的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这就造成其面对市场风险时,不能很容易地消除各种风险,平滑消费路径的能力自然不如城镇居民。 另外,对于以家庭设备和居住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而言,农村消费波动之所以大于城镇,可以从消费环境的对消费影响角度进行简单解释。李润亮(2009)相对于非耐用消费品而言,农户对耐用消费品(特别是一些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购买,受消费环境特别是与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环境和与消费品有关的服务环境制约较大。考虑到农村供水和供电条件比较差的因素,农民对洗衣机、电冰箱的购买必然受到限制。而最近几年,由于交通通信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大力的推广和普及,必然引起乡村居民耐用消费品会有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必然会使其在耐用品消费方面产生大的波动。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波动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期降低消费波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对于统计结果的原因解释,可能只是所有原因中的一部分,因为,其影响因素众多,不可能一一列举,就此浅谈。 4.2.3基于收入分层基础上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比较 从4.2-5表可以看到,城镇居民收入分层后的各自方程的F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都为0,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所有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P 2R值也都为0,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并且调整后的除了城镇最低收入层次为0.8624外,都在93.71%以上。表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因此, 29 城镇居民收入分层之后的消费波动率的估计结果是非常可靠的。 与上述统计方法相同,得到统计结果如下4.2-5表: 4.2-5 基于收入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消费波动率 最低收入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 中等偏上 高收入 最高收入 coefficient 7.6904 7.8841 8.0365 8.1942 8.3546 8.5019 8.7165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0574 0.0689 0.0777 0.0864 0.0948 0.1051 0.1235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Adjusted R-squared 0.8624 0.9371 0.9681 0.9834 0.9893 0.9925 0.9926 F-statistic 88.780 209.519 425.608 830.528 1299.556 1848.604 1882.515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波动率 0.0501 0.0392 0.0310 0.0246 0.0216 0.0201 0.0234 从4.2-5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居民最、低收入、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高收入和最高收入的波动率分别为0.0501、0.0392、0.0310、0.0246、0.0216、0.0201、0.0234。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等级的提升,其消费波动率从最低收入到最高收入阶段,基本是逐级递减,出现反常波动的是最高收入这个个收入阶层。 从下4.2-6表可以看到,美国居民收入分层后的各自方程的F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都为0,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所有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 2P值也都为0,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并且调整后的R除了美国最低收入层次为0.4109外,都在82.02%以上。表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因此,美国居民收入分层之后的消费波动率的估计结果是非常可靠的。 与上述统计方法相同,得到统计结果如下4.2-6表: 4.2-6 基于收入分层的美国居民人均消费波动率 lowest second third forth highest coefficient 9.2190 9.5533 9.8746 10.1899 10.6386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0057 0.0085 0.0071 0.0072 0.0093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Adjusted R-squared 0.4109 0.8500 0.8202 0.8408 0.8745 F-statistic 18.441 142.706 115.075 133.040 175.246 0.0003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波动率 0.0194 0.0103 0.0096 0.0091 0.0102 从4.2-6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回归结果较好,美国居民最低收入、第二等收入、第三等收入层次、第四等收入层次和最高收入层次的居民消费波动率分别为0.0194、0.0103、0.0096、0.0091和0.01002。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居民随着收入的提高,其消费波动率从低收入到最高收入阶层基本上呈依次递减趋势,只 30 有最高收入阶层出现反常,稍微有点回升。最高的是低收入阶层的0.0194,最低的是第四等收入的0.0091。与4.2-1表比较可以得出,lowest和second两个阶层的消费波动率都大于未分层的美国居民平均消费波动率0.010274。其它三个阶层小于未分层得美国居民平均消费波动率。 综合4.2-5表和4.2-6表来看,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层消费波动率和美国居民收入分层消费波动率都基本上符合递减趋势,且美国居民收入分层消费波动率远远小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层消费波动率。 与上述计算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方法相同,经过计算我们得到4.2-7表: 从4.2-7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镇居民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高收入和最高收入的经济波动福利成本分别为0.006285、0.003835、0.002400、0.001520、0.001170、0.001010和0.001370(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 4.2-7 基于收入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比较 最低收入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 中等偏上 高收入 最高收入 相对风险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规避系数=0.050144 =0.039164 =0.030988 =0.024648 =0.02164 =0.020099 =0.023412 r 1 0.00126 0.00077 0.00048 0.00030 0.00023 0.00020 0.00027 5 0.00629 0.00384 0.00240 0.00152 0.00117 0.00101 0.00137 10 0.01257 0.00767 0.00480 0.00304 0.00234 0.00202 0.00274 20 0.02514 0.01534 0.00960 0.00608 0.00468 0.00404 0.00548 的情况下)。这小于李凌(2009)所得到的从最低收入到最高收入的0.0964、、0.0764、0.0474、0.04、0.0431、0.066、0.0942。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李凌(2009)把个人消费习惯强度也考虑了进来。本文得到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基本符合递减趋势,只有最高收入阶层出现反向变动,这也和李凌(2009)得到的相同。与4.2-4表相比较而言,在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7个收入层级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小于城镇居民基于平均总体消费的经济周期成本0.154183这就出现了和陈太明(2008)对比研究省级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与全国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共同的现象,也就是总体波动率大于活着小于个体波 4动率的奇怪现象。如果说中国统计数据真实可靠的话,这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谜题,当然我们应该考虑到中国统计数据在政府的干预下,有着一定的不可靠性。 4 陈太明对比研究中国省级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和全国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时,发现全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要小于所有省级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但是他没对此进行解释。 31 与上述计算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方法相同,经过计算我们得到4.2-8表: 从4.2-8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居民最低收入层级、第二等收入层级、第三等收入层级、第四等收入层及和第五等收入层级分别为0.000945、0.000268、0.000233、0.000205和0.000260(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由此可以看出基于收入分层的美国居民经济周期成本,随着收入阶层的提高,基本呈递减趋势。与4.2-4表相比较而言,在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只有最低收入层级和第二等收入层级两个层级的美国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大于未分层的美国居民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其他的三个阶层都小于美国居民基于平均 总体消费的经济周期成本0.000265。 4.2-8 基于收入分层的美国居民人均消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 lowest second third forth highest 相对风险规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避系数r =0.01943 =0.010328 =0.009628 =0.00908 =0.010201 1 0.000189 0.000054 0.000047 0.000041 0.000052 5 0.000945 0.000268 0.000233 0.000205 0.000260 10 0.001890 0.000535 0.000465 0.000410 0.000520 20 0.003780 0.001070 0.000930 0.000820 0.001040 对比4.2-7表和4.2-8表研究发现无论是中国城镇居民七等分收入分层之后,还是美国居民五等分收入分层之后,其经济周期福利成本,随着收入层级的提高,基本上都呈现出递减趋势。并且,中国城镇居民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都比对应收入阶层的美国居民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要高。其中中国城镇居民最高的是最低收入阶层的0.00629,最低的是最高收入阶层的0.00137(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美国居民经济周期成本最高的是最低收入阶层的0.000945,最低的是最高收入阶层的0.000260(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 综上所述,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难道收入分层把一些影响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隐含因素报漏出来了吗, 那到底是哪些因素呢,为此,我们撇开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从消费波动率的角度来试着进行解释。 首先,收入水平的高低。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高于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高的居民比收入水平低的居民更能平滑自己的消费波动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城镇和美国居民的消费波动水平呈递减趋势的原因。另外美国居民相应收入阶层的居民其收入水平都大于中国,这也是美国居民各收入阶层消费波动福利成本小于中国相应收入阶层居民的原因。 32 其次是税收效应,就税收而言,以收入所得税为例,收入阶层越高,其所受的影响越大,在消费税方面,除了对各个收入阶层影响相同的一些税种之外,在对一些奢侈品等征收的税种对高收入水平的居民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而,它可以来解释为什么城镇居民的最高收入阶层和美国居民最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波动为什么出现反向波动。这些只是简单进行了解释,更多深层次的探讨,特别是基于收入分层的消费波动率统计结果与基于消费结构细分的消费波动率统计结果相矛盾的现象,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 4.2.4基于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的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混合分析 从4.2-9表可以看到,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收入分层后的各自方程的F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除了最低收入阶层的为0.0006外,其它都为0,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所有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P值除了最低收入阶层的为 20.0006外,其它也都为0,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并且调整后的R除了最低收入层次和低收入阶层分别为0.574河0.7441外,其它都在84.2%以上。表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因此,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在收入分层之后的消费波动率的估计结果是非常可靠的。 中国城镇居民衣服消费在收入分层后的各自方程的F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除了最低收入阶层和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0002和0.0016外,其它都为0,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所有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P值都为0.0006,系 2R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并且调整后的除了最低收入层次和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652和0.5134外,其它都在83.32%以上。表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因此,估计结果是非常可靠的。 中国城镇居民医疗和居住消费在收入分层后的各自方程的F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都为0,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所有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 2RP值都为0.0006,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并且调整后的都在92.13%以上。表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因此,城镇居民医疗和居住消费在收入分层之后的消费波动率的估计结果是非常可靠的。 从4.2-9表中可以看到,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波动率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0662、0.0579、0.0507、0.0467、0.0423、0.396和0.0390。 33 由此可以发现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波动率随着收入阶层的提升而逐渐减小。最 4.2-9 基于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的中国城镇居民食品、衣服、医疗和居住消费波动率 食品 最低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 中等偏上 高收入 最高收入 coefficient 7.1905 7.3440 7.4399 7.5285 7.6191 7.7049 7.8187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0359 0.0455 0.0536 0.0623 0.0708 0.0793 0.0917 0.0006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Adjusted R-squared 0.5740 0.7441 0.8420 0.8950 0.9309 0.9507 0.9637 F-statistic 19.86 41.70 75.61 120.29 189.72 270.93 373.05 0.0006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波动率 0.0662 0.0579 0.0507 0.0467 0.0423 0.0396 0.0390 衣服 最低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 中等偏上 高收入 最高收入 coefficient 5.2464 5.5824 5.8430 6.1027 6.3038 6.4693 6.4283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0547 0.0657 0.0722 0.0751 0.0788 0.0831 0.1479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Adjusted R-squared 0.6520 0.8332 0.8666 0.9012 0.9298 0.9285 0.5134 F-statistic 27.23 70.94 91.92 128.70 186.35 182.86 15.77 0.0002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16 波动率 0.0862 0.0642 0.0619 0.0545 0.0475 0.0505 0.0306 医疗 最低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 中等偏上 高收入 最高收入 coefficient 4.4161 4.5396 4.7682 4.9015 5.0845 5.2615 5.5295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1115 0.1211 0.1327 0.1457 0.1547 0.1612 0.163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Adjusted R-squared 0.9590 0.9826 0.9677 0.9665 0.9552 0.9493 0.9341 F-statistic 328.84 792.10 420.99 404.91 299.58 263.07 199.52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波动率 0.0506 0.0354 0.0532 0.0596 0.0735 0.0818 0.0949 居住 最低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 中等偏上 高收入 最高收入 coefficient 5.2485 5.3646 5.4815 5.6036 5.7494 5.8780 6.1637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0846 0.0949 0.1025 0.1108 0.1178 0.1306 0.1466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Adjusted R-squared 0.9213 0.9416 0.9648 0.9770 0.9807 0.9768 0.9625 F-statistic 164.84 226.86 384.65 594.41 713.15 590.08 360.69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波动率 0.0542 0.0518 0.0425 0.0374 0.0363 0.0442 0.0635 高的为最低收入阶层为0.0662,最低为最高收入阶层的为0.0390。与4.2-3表 34 相比较发现,收入分层后的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波动率,无论哪个收入阶层都比中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波动率0.0697要小,最接近它的也就是最低收入阶层的0.0662,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中国城镇居民衣服消费波动率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0862、0.0642、0.0619、0.0545、0.0475、0.0505和0.0306。由此可以发现城镇居民衣服消费波动率,除了高收入和最高收入阶层出现回升之外,基本呈现出递减趋势,最高的为最低收入阶层为0.0862,最低的为中等偏上收入阶层为0.0475。与4.2-3表相比较发现,收入分层后的城镇居民衣服消费波动率,除了最低收入阶层的0.0862比中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波动率0.0702高之外,其他收入阶层衣服消费波动率都比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服消费波动率0.0702要小。 中国居民医疗消费波动率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0506、0.0354、0532、0.0596、0.0735、0.0818和0.0949。由此可以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波动率,除了低收入阶层出现回落之外,基本呈现出递增趋势。最低的为低收入阶层为0.0354,最高的为最高收入阶层的为0.0949。与4.2-3表相比较发现,收入分层后的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波动率从最低收入阶层到中等收入阶层都比中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波动率0.0621要低,而从中等偏上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都比中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波动率0.0621要高。 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波动率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0542、0.0518、0.0425、0.0374、0.0363、0.0442和0.063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波动率,除了高收入和最高收入两个阶层出现回升之外,基本呈现出递减趋势。最低的为中等偏上收入阶层的为0.0363,最高的为最高收入阶层的为0.0635。与4.2-3表相比较发现,收入分层后的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波动率,除了最低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和最高收入阶层比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波动率0.0493要高之外,其它几个收入阶层的都比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波动率要低。 总的来看,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阶层的提高,在以食品和衣服为代表的日常用品消费方面是呈现出递减趋势的。在以居住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方面也呈现出递减趋势。而在以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方面呈现出递增趋势。 35 4.2-10 基于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的美国居民食品、衣服、医疗和居住消费波动率 食品 LOWEST SECNOD THIRD forth highest coefficient 7.8581 8.1888 8.4134 8.6590 8.9579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0678 -0.0734 -0.0722 -0.0679 -0.0606 0.0033 0.0023 0.0016 0.0034 0.0057 Adjusted R-squared 0.5962 0.6266 0.6530 0.5916 0.5461 F-statistic 15.765 17.778 19.818 15.486 13.031 0.0033 0.0023 0.0016 0.0034 0.0057 波动率 0.1010 0.1029 0.0959 0.1021 0.0993 衣服 LOWEST SECNOD THIRD forth highest coefficient 6.7279 7.1010 7.3970 7.6579 8.1858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0170 -0.0319 -0.0340 -0.0276 -0.0237 0.0528 0.0132 0.0081 0.0075 0.0273 Adjusted R-squared 0.2841 0.4588 0.5110 0.5191 0.3722 F-statistic 4.9678 9.4788 11.4511 11.7946 6.9177 0.0528 0.0132 0.0081 0.0075 0.0273 波动率 0.0450 0.0614 0.0594 0.0475 0.0533 医疗 LOWEST SECNOD THIRD forth highest coefficient 7.0106 7.4411 7.4262 7.5316 7.752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1283 -0.1224 -0.1038 -0.0958 -0.0931 0.0027 0.0011 0.0034 0.0087 0.0077 Adjusted R-squared 0.6129 0.6779 0.5926 0.5030 0.5156 F-statistic 16.836 22.051 15.547 11.121 11.645 0.0027 0.0011 0.0034 0.0087 0.0077 波动率 0.1850 0.1542 0.1558 0.1700 0.1614 居住 LOWEST SECNOD THIRD forth highest coefficient 8.6051 8.9016 9.1367 9.4152 9.8974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ndependent variable T -0.0460 -0.0462 -0.0450 -0.0477 -0.0477 0.0420 0.0263 0.3811 0.0209 0.0194 Adjusted R-squared 0.3155 0.3765 0.3811 0.4051 0.4138 F-statistic 5.6095 7.0396 7.1659 7.8089 8.0591 0.0420 0.0263 0.0254 0.0209 0.0194 波动率 0.1150 0.1030 0.0994 0.1010 0.0993 36 2从4.2-10表可以看出,除了衣服和居住调整后的R不足50%之外,食品、衣服、医疗和居住方程回归结果良好,各项统计指标正常,因此,美国居民五等份之后的食品、衣服、医疗和居住人均消费波动率估计结果是非常可靠的。 从4.2-10表中可以看到,美国居民食品消费波动率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1010、0.1029、0.09590.1021和0.0993。由此可以发现美国居民食品消费波动率,除了最低收入阶层和第三等收入阶层之外,随着收入阶层的提升而呈现递减趋势。最高的为第二等收入阶层为0.1029,最低为最低收入阶层的为0.0953。 从4.2-10表中可以看到,美国居民衣服消费波动率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0450、0.0614、0.0594、0.0475和0.0533。由此可以发现美国居民衣服消费波动率,除了最低收入阶层和最高收入阶层之外,随着收入阶层的提升而呈现递减趋势。最高的为第二等收入阶层为0.0614,最低为最低收入阶层的为0.0450。 从4.2-10表中可以看到,美国居民医疗消费波动率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1850、0.1542、0.1558、0.1700和0.1614。由此可以发现美国居民医疗消费波动率,除了最低收入阶层和第四等收入阶层之外,随着收入阶层的提升而呈现递增趋势。最高的为最低收入阶层为0.1850,最低为第二等收入阶层的为0.1542。 从4.2-10表中可以看到,美国居民居住消费波动率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1150、0.1030、0.0994、0.1010和0.0993。由此可以发现美国居民医疗消费波动率,除了第四等收入阶层之外,随着收入阶层的提升而呈现递减趋势。最高的为最低收入阶层为0.1150,最低为最高收入阶层的为0.0993。 总的来看,随着美国居民收入阶层的提高,在以食品和衣服为代表的日常用品消费方面是呈现出递减趋势的。在以居住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方面也呈现出递减趋势。而在以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方面呈现出递增趋势。而且,无论是以食品和衣服为代表的日用品、居住为代表的耐用品消费还是以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波动率都比未收入分层的美国居民人均日用品、耐用品和服务性消费波动率要大的多,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 对比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层后的消费结构细分的居民消费波动率和美国居 37 民收入分层之后消费结构细分的居民消费波动率,可以发现中国城镇居民和美国居民在以食品和衣服为代表的日用品和以居住为代表的耐用品消费两个方面,更概括的说中国城镇居民和美国居民在商品消费方面随着收入阶层的提升,都呈现出递减趋势。而有趣的是,中国城镇居民和美国居民在以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方面,随着中国城镇居民和美国居民收入阶层的提升,他们的服务性消费波动率呈现出递增趋势。 与上述计算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方法相同,经过计算我们得到4.2-11表: 从4.2-11表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0110、0.0084、0.0064、0.0055、0.0045、0.0039和0.0038(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由此可知,随着中国城镇收入阶层的提升,其食品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是呈现出递减趋势的。与4.2-4表项比较发现,无论哪一个收入阶层其食品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都比未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0.01215要小(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中国城镇居民衣服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波动成本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0186、0.0103、0.0096、0.0074、0.0056、0.0064和0.0023(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由此可知,随着中国城镇收入阶层的提升,其食品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除了高收入阶层之外,基本是呈现出递减趋势的。与4.2-4表项比较发现,除了最低收入阶层的中国城镇居民衣服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比未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衣服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大之外,其它收入阶层其衣服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都比未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服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0.01232要小(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 中国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波动成本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分别为0.0064、0.0031、0.0071、0.0089、0.0135、0.0167和0.0225(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由此可知,随着中国城镇收入阶层的提升,其医疗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除了低收入阶层之外,基本是呈现出递增趋势的。与4.2-4表项比较发现,除了中等偏上、高收入和最高收入三个收入阶层的中国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比未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医疗消 38 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大之外,其它收入阶层其医疗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都比未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0.00965要小(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 4.2-11 基于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的中国城镇居民食品、衣服、医疗和居住经济周期福利成本 食品 最低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 中等偏上 高收入 最高收入 相对风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险规避=0.066206 =0.057912 =0.050711 =0.046693 =0.042292 =0.039639 =0.039037 系数r 1 0.0022 0.0017 0.0013 0.0011 0.0009 0.0008 0.0008 5 0.0110 0.0084 0.0064 0.0055 0.0045 0.0039 0.0038 10 0.0219 0.0168 0.0129 0.0109 0.0089 0.0079 0.0076 20 0.0438 0.0335 0.0257 0.0218 0.0179 0.0157 0.0152 衣服 最低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 中等偏上 高收入 最高收入 相对风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险规避=0.086168 =0.064196 =0.061923 =0.054491 =0.047499 =0.050535 =0.0306262 系数r 1 0.0037 0.0021 0.0019 0.0015 0.0011 0.0013 0.0005 5 0.0186 0.0103 0.0096 0.0074 0.0056 0.0064 0.0023 10 0.0371 0.0206 0.0192 0.0148 0.0113 0.0128 0.0047 20 0.0742 0.0412 0.0383 0.0297 0.0226 0.0255 0.0094 医疗 最低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 中等偏上 高收入 最高收入 相对风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险规避=0.050568 =0.035381 =0.053217 =0.059552 =0.073514 =0.081779 =0.094923 系数r 1 0.0013 0.0006 0.0014 0.0018 0.0027 0.0033 0.0045 5 0.0064 0.0031 0.0071 0.0089 0.0135 0.0167 0.0225 10 0.0128 0.0063 0.0142 0.0177 0.0270 0.0334 0.0451 20 0.0256 0.0125 0.0283 0.0355 0.0540 0.0669 0.0901 居住 最低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 中等偏上 高收入 最高收入 相对风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险规避=0.054202 =0.051808 =0.042468 =0.037377 =0.036291 =0.044213 =0.063513 系数r 1 0.0015 0.0013 0.0009 0.0007 0.0007 0.0010 0.0020 5 0.0073 0.0067 0.0045 0.0035 0.0033 0.0049 0.0101 10 0.0147 0.0134 0.0090 0.0070 0.0066 0.0098 0.0202 20 0.0294 0.0268 0.0180 0.0140 0.0132 0.0195 0.0403 中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波动成本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 39 收入阶层分别为0.0073、0.0067、0.0045、0.0035、0.0033、0.0049和0.0101(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由此可知,随着中国城镇收入阶层的提升,其居住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除了高收入阶层和最高收入之外,基本是呈现出递减趋势的。与4.2-4表项比较发现,除了最低收入和低收入两个收入阶层的中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比未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大之外,其它收入阶层其居住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都比未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0.00607要小(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 总体比较发现,中国城镇居民随着收入阶层的提升,其以食品衣服为代表的日用品和以居住为代表的耐用品,甚至可以整体说商品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是呈现出递减趋势的,然而,其以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型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随着中国城镇居民收入阶层的提高,是呈现出递增趋势的。 与上述计算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方法相同,经过计算我们得到4.2-12表: 从4.2-12表可以发现,美国居民食品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从最低收入到最高收入分别为0.0255、0.0265、0.0230、0.0261和0.0247(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除了最低收入阶层和第三等收入阶层之外,其它三个收入阶层其食品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基本呈现出递减趋势。最高的是第二等收入阶层的0.0265,最低的是第三等收入阶层的0.0230。 美国居民衣服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从最低收入到最高收入分别为0.0051、0.0094、0.0088、0.0057和0.0071(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除了最低收入阶层和第四等收入阶层之外,其它三个收入阶层衣服消费说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基本呈现出递减趋势。最高的是第二等收入阶层的0.0094,最低的是最低收入阶层的0.0051。 美国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从最低收入到最高收入分别为0.0856、0.0595、0.0607、0.0722和0.0651(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除了最低收入阶层和最高收入阶层之外,其它三个收入阶层其医疗保健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基本呈现出递增趋势。最高的最低收入阶层的0.0856,最低的是第二等收入阶层的0.0595。 美国居民居住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从最低收入到最高收入分别 40 为0.0331、0.0265、0.0247、0.0255和0.0247(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除了第四等收入阶层之外,其它四个收入阶层基本呈现出递减趋势。最高的是最低收入阶层的0.0331,最低的是最高收入阶层的0.0247。 4.2-12 基于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的美国居民食品、衣服、医疗和居住经济周期福利成本 食品 LOWEST SECNOD THIRD forth highest 相对风险规避系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 数r =0.101027 =0.102936 =0.095913 =0.102123 =0.099325 1 0.0051 0.0053 0.0046 0.0052 0.0049 5 0.0255 0.0265 0.0230 0.0261 0.0247 10 0.0510 0.0530 0.0460 0.0521 0.0493 20 0.1021 0.1060 0.0920 0.1043 0.0987 衣服 LOWEST SECNOD THIRD forth highest 相对风险规避系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 数r =0.045003 =0.061386 =0.059387 =0.047539 =0.053318 1 0.0010 0.0019 0.0018 0.0011 0.0014 5 0.0051 0.0094 0.0088 0.0057 0.0071 10 0.0101 0.0188 0.0176 0.0113 0.0142 20 0.0203 0.0377 0.0353 0.0226 0.0284 医疗 LOWEST SECNOD THIRD forth highest 相对风险规避系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 数r =0.185009 =0.154211 =0.155789 =0.169978 =0.161389 1 0.0171 0.0119 0.0121 0.0144 0.0130 5 0.0856 0.0595 0.0607 0.0722 0.0651 10 0.1711 0.1189 0.1214 0.1445 0.1302 20 0.3423 0.2378 0.2427 0.2889 0.2605 居住 LOWEST SECNOD THIRD forth highest 相对风险规避系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波动率σ 数r =0.115021 =0.102954 =0.099434 =0.100977 =0.099332 1 0.0066 0.0053 0.0049 0.0051 0.0049 5 0.0331 0.0265 0.0247 0.0255 0.0247 10 0.0662 0.0530 0.0494 0.0510 0.0493 20 0.1323 0.1060 0.0989 0.1020 0.0987 总的比较发现,美国居民随着收入阶层的提高,其所承担的以食品和衣服为代表的日用品和以居住为代表的耐用品消费所承担的消费福利成本基本是呈递减趋势的,而以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是呈现出递增趋势的,这和中国城镇居民相同。另外,我们发现分层之后的美国居民在 41 以食品和衣服为代表的日用品、以居住为代表的耐用品和以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无论哪个收入阶层都小于未收入分层的美国居民人均日用品消费、耐用品消费和服务性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成本,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同时,对比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层后的消费结构细分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和美国居民收入分层后的消费结构细分后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可以发现,中国城镇居民从最低收入阶层到中等收入阶层这四个收入阶层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大的是在衣服消费方面,其中最低收入和低收入两个收入阶层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小的是医疗消费方面,中等偏下和中等两个收入阶层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小的是居住消费方面。从中等偏上到最高收入阶层三个收入阶层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大的是医疗消费方面,其中中等偏上收入阶层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小的是居住消费方面,而高收入和最高收入两个收入阶层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低的是食品消费方面。 美国居民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其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大的是医疗消费方面。其中最低收入阶层居民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小的是食品消费方面,而从第二等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其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小的是衣服消费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居民和美国居民随着收入阶层的提高,越来越注重以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 综上所述,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难道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混合分析把一些影响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隐含因素报漏出来了吗, 那到底是哪些因素呢,为此,我们撇开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从消费波动率的角度来试着进行解释。 造成上述结果的最大原因是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的变迁。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居民收入阶层的提高,其自身的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不同的收入阶层的居民对应着不同的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其主要的消费集中在食品和衣服,中等收入的居民主要集中的交通通讯和居住等方面,而高收入阶层的居民的消费则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和娱乐教育文化方面。这也就造成了,当经济周期来临时,在消费波动方面受到影响最大的也理所当然的是各个收入阶层居民集中消费资金最多 42 的那些消费品种。 此外,我们主要对居住为代表的耐用品的经济周期成本中美差异性进行分析,其他方面的消费在此不在阐述。 目前世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在鼓励居民耐用品消费方面主要采取消费贷款的方式,而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许多金融机构都对居民消费信贷进行了改革。而Mar??a Jose? Luengo-Prado.(2006)指出在消费信贷改革中,首期付款的降低,将会使居民在耐用品消费产生更高的波动率。而现实社会中,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耐用品消费信贷,首期付款比例在美国为5% ,在中 5国为30%,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得到为什么美国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波动率比中国高了。 就其美国自身比较而言,之所以耐用品消费经济周期成本比较高,可能的原因如下:首先,在美国这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居民自身会从收入,社保,生活水平,投资等各个方面受到经济不稳定的冲击。特别是其房屋不动产、汽车等消费品消费,收其预期收入变化而波动较大。其次,其发达的消费金融支持体系为居民提供了更大的消费选择空间,在经济前景好的时期,对于居民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经济处于衰退阶段,选择此类消费信贷等产品支持的居民们,其消费将面临巨大的调整。这样就加剧了其耐用品消费的波动性,从而产生较高的经济周期成本。 第五章 实证结论与降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政策 5.1 实证结论 本文根据Lucas基准模型,利用中美两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在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相同的情况下,得出了中国居民消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是美国居民消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40倍。 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城乡居民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和消费种类差异性,就人均总消费而言,农村居民消费福利成本是城镇居民消费福利成本的1.6倍,在食品、衣服、家庭设备及服务和居住消费方面,农村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分别是城镇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1.48、 52 2010年11月《住建部等国家四部委关于规范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指出个人住房一套房90m以上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二套房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 43 1.89、1.16和2.2倍。然而,在医疗卫生、交通通讯和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方面,城镇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分别是农村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3.16、8.12和1.66倍。 就经过收入分层之后的中国城镇居民和美国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而言,无论是中国城镇居民七等分收入分层之后,还是美国居民五等分收入分层之后,其经济周期福利成本,随着收入层级的提高,基本上都呈现出递减趋势。并且,中国城镇居民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都比对应收入阶层的美国居民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要高。其中中国城镇居民最高的是最低收入阶层的0.00629,最低的是最高收入阶层的0.00137(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美国居民经济周期成本最高的是最低收入阶层的0.000945,最低的是最高收入阶层的0.000260(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5的情况下)。 最后,把收入分层和消费结构结合起来,在中国城镇居民和美国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之间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和美国居民随着收入阶层的提升,其以食品衣服为代表的日用品和以居住为代表的耐用品,甚至可以整体说商品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是呈现出递减趋势的,然而,其以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型消费所承担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随着中国城镇居民收入阶层的提高,是呈现出递增趋势的。 具体而言,中国城镇居民从最低收入阶层到中等收入阶层这四个收入阶层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大的是在衣服消费方面,其中最低收入和低收入两个收入阶层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小的是医疗消费方面,中等偏下和中等两个收入阶层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小的是居住消费方面。从中等偏上到最高收入阶层三个收入阶层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大的是医疗消费方面,其中中等偏上收入阶层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小的是居住消费方面,而高收入和最高收入两个收入阶层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低的是食品消费方面。美国居民从最低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其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大的是医疗消费方面。其中最低收入阶层居民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小的是食品消费方面,而从第二等收入阶层到最高收入阶层,其承担经济周期福利成本最小的是衣服消费方面。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居民和美国居民随着收入阶层的提高,越来越注重以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 44 5.2 降低经济周期福利承包的政策 本文分析表明,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平稳经济的重要性。因此,为了降低居民消费波动,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政策建议: 5.2.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努力稳定物价水平 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国家应努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能仅看到居民的名义收入的增长,而应当从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出发来考虑问题。即应当切实通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来提高消费水平。并使潜在购买力变为现实购买力。而且,不仅要提高居民收入,还要合理分配收入。国家应该利用税收杠杆,增加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减少短视行为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努力稳定物价水平,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价格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当保持稳定的价格平稳走向,给居民消费一个合理的价格预期,避免价格水平突发性的大幅度上涨或者下降,因为这种突发性的价格变动最容易出现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较大程度的变动。 5.2.2大力推广消费信贷制度,转变消费意识 大力推广消费信贷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一定程度时,运用金融创新来支持消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消费信贷能够实现居民消费资金在的优化配置。扩大消费信贷规模,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以缓解居民的流动性约束。引导居民科学消费。国家可以从继续扩大消费信贷产品开发、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和完善消费信贷法规等方面入手,实现消费信贷和平稳居民消费波动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转变消费意识。消费意识转变了,居民能够改变自我消费约束,把不流动的存款转变为消费,扩大了自身的消费资金。另外,鼓励居民从更多的途径筹措消费基金。变封闭式消费观念为开放式消费观念,提高自身效用。从而面对经济波动,居民能够更好的,也更理智的调节自身消费,降低自身消费波动。 5.2.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补偿体制改革给居民带来的制度性风险支出 加快社会保障机制建立的步伐,减少社会进步的代价。作为国家平稳发展的条件,它既是经济领域以外的一个重要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制度安排,同时也是经济领域内居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调节措施。合理的社会保障能够从对居民储蓄产 45 生挤出效应和放松居民消费约束,从而起到平稳居民消费波动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保制度的改革,并保持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继续深化城乡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特别是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实现病者可医,病者能医的目标。继续坚持和扩大九年制义务教育,降低居民教育费用成本。并且建立工资和价格指数的联动机制,利用市场来调整居民收入,进而起到降低居民消费波动的作用。 补偿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给居民带来的制度风险支出,在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要想办法解决好体制改革后的局面,避免改革前后出现太大的差异。同时,加快建立市场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尽可能扩大覆盖范围,使居民对自身收入和支出都有比较稳定的预期,改变居民长期支出不确定性的预期,降低居民消费波动,从而降低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 5.2.4科学消费,变迁消费结构 依靠科学理论,引导居民改变消费结构。居民消费的商品种类,不仅仅是取决于居民收入一个因素的,同时也受居民消费偏好和生活现状的影响。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有着不同的消费趋向,不同收入层次之间也存在着消费壁垒。因此,国家应当通过不同种类的消费政策,来引导居民打破这种消费壁垒,保持居民消费种类的丰富度和流畅度。从2008年中国实施的汽车下乡和家电下乡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其作用不可小视,它改变了农村居民对于耐用品的消费观念,改善了全国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方面的城乡差异性。由此可见,在面临经济波动时,国家应当结合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采取差别性的措施,实现居民科学消费,平抑居民消费波动。 5.2.5重视财政政策平滑消费波动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公共支出消费,调节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来对一国居民消费产生巨大的影响,公共支出的提高和降低会对居民消费产生相反的作用。不同的税收政策,也会产生不同的消费影响,例如提高收入所得税,可能会造成高收入的居民消费产生抑制,增加其消费波动,相反会提高低收入居民消费力量,平滑其消费波动。不同的转移支付政策也会对居民消费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其与居民消费是正相关的。从此可见,我们应当重视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利用国家 46 财政政策来平滑居民消费波动。 5.2.6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市场经济改革的不同阶段,会对居民消费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初期,许多旧的经济制度仍在运行,居民消费依然是在旧体制的框架内显现不出很大的波动。而目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许多制度上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制约居民消费,加大了居民消费波动。因此,我们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提高居民抵抗消费波动的能力,从而降低自身经济周期福利成本。 47 参考文献: [1]陈太明.《中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差异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第5期。 [2]陈太明.《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1978~2004》[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3]陈彦斌.《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何者更为重要》[J](《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 [4]陈彦斌、韩旭.《中国经济波动可预测性的福利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5]陈彦斌、周业安.《中国商业周期的福利成本》[J](《世界经济》(2006年第2期。 [6]饶晓辉、廖进球.《平稳、增长,何者更重要》[J](《统计研究》(2008年第6期。 [7]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J](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8]李润亮.:《我国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结构差异分析》[J](《财经界》(2009.6 [9]李凌.消费波动、消费增长和中国经济波动[D].2009. [10]Abel, Andrew B. “Asset Prices under Habit Formation and Catching up with the Jones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90, 80(2), 38-42. [11] Alvarez, Fernando, Jermann, Urban J. (2003), using asset prices to measure th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NBER Working Papers 7978. [12]Alvarez, F., Jermann, u., 2004.Using asset prices to measure th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2, 1224—1256 [13]Barlevy, G., 2004a, “Th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under Endogenous Grow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4), pp.964~990 [14]Barlevy, G., 2004b, “Th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and the Benefits of Stabilization: A Survey”, NBER Working Papers, 10926. [15]Barro, Robert J., 2006, “On the Welfare Costs of Consumption Uncertainty”, NBER Working Paper No.12763. [16]Campbell, J.Y., 1998. Asset prices, consumption, and the business cycle. Working paper no. 6485.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ambridge, MA. [17]Dolmas, Jim, 1998.Risk preferences and the welfar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 646—676 [18]Dynan, K.E., Elmendorf, D.W., Sichel, D.E., 2006. Can financial innovation help explain the reduced volatility of economic activit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3, 123–150. [19] Epaulard, Anne and Pommeret, Aude (2003), Recursive Utility, Growth, and the Welfare Cost of Volatility.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6 (2): 672~684. [20]Hendrik P. van DalenU.1999.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in public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long-run evidence from the US and the UK. Economic Modeling 16,1999,355–370. [21]Issler and Franco, 2006, “The Welfare Cost of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in the Post-War Period”,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Ensaios Economicos da EPGE) 624. [22]Imrohoroglu, A., 1989,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with Indivisibilities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7(6), pp.1364~1383. [23]Jacobs. The Welfare Costs of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under Incomplete Markets:Evidence from State-Level Consumption Data,Z,.Cahier de recherché/Working Paper,05-24,2005. [24]Jean-Olivier Hairault et al. Matching frictions, unemployment dynamics and th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3(2010)759-779. [25]J.V.Issler et al. 2008. The welfare cost of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in the post-war period. Economics letters98.167—175 [26]Jovanovic, Boyan, 2004, “Asymmetric cycles”, New York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August. [27]Krusell, P., and Smith, A., 1999.On the welfare effects of eliminating business cycles. Review of Economic 48 Dynamics2.245—272. [28]Lucas, Robert, 1987, Model of Business Cycle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9]Lucas, Robert, 2003, “Macroeconomic Priorit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3(1), pp.1~14. [30]Mar??a Jose? Luengo-Prado.2006. Durables, nondurables, down payments and consumption excess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3 (2006) 1509–1539. [31]Mehra, R. and Prescott,E.C.,1985.“The Equity Premium: A Puzzl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15, No. 2 (March), pp.145-161 [32]Obstfeld, Maurice, 1994, “Evaluating Risky Consumption Paths: The Role of intertemporal Substitutability”,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8(7), pp.1471~1486. [33]Otrok, C., 2001a, “On measuring the welfar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7(1), pp.61~92. [34]Otrok, C., 2001b, “Spectral welfare cost function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42(2), pp.345~367. [35]Pallage, Stephane and Robe, Michel, 2003, “On the Welfar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44(2), pp.677~698. [36]Pemberton, J., 1996, “Growth Trends, Cyclical Fluctuations, and Welfare with Non Expected Utility Preferences” [J], Economics Letters, 50, pp.387-392. [37]Ryan R. Brady,2008 .Structural breaks and consumer credit: Is consumption smoothing finally a reality?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30 (2008) 1246–1268 [38]Storesletten, K., Telmer, C., Yaron, A., 2001.The welfar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revisited: finite lives and cyclical variation in idiosyncratic risk.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5, 1311—1339. [39]Weil, P., 1990.Non-expected utility in macroeconomic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5, 29—42. [40]Yellen, J., Akerlof, G., 2004.Stabilization policy Imrohoroglu, A., 1989,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with Indivisibilities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7(6), pp.1364~1383. ;Areconsideration.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am Schulhofer-Wohl. Heterogeneous risk preferences and the welfar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41]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1(2008)761-780. [42]Jean-Olivier Hairault et al. Matching frictions, unemployment dynamics and the cost of business cycles.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3(2010)759-779. 49 后记 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即将画上句号,当着手写这篇学位论文后记,回顾论文的撰写过程时,颇有一番感触。 论文从构思、资料数据搜集、编写提纲、具体撰写,历经一年有余。在整个过程中,我的导师王雪苓教授倾注了大量心血,一直关心着我的写作情况,帮助我分析论文写作的思路,帮助我解决论文中的难点问题,提出自己对论文的一些独特见解。 在论文的构思、写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术的艰辛和乐趣。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一个环节。经过近一年左右的思考,通过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分析,加上王老师对我论文选题的悉心指导,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我把论文的研究方向定在了基于中美两国居民消费数据的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研究方面。近年来国内对于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研究不是很多,因而在资料搜集及整理方面遇到了些困难,比如大多是从实证结果或模型创新上来讲,比较微观,缺乏宏观的把握和分析,而且在某些问题上至今没有一个一致的认识。再加上,中美两国统计标准的差异性,给我在收集数据,及处理方面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搜集增加了中美两国近20年的居民消费数据。另外在论文整个的思路整理过程中,王老师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当然,由于我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研究只是大量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研究中的沧海一粟,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模型构造等还有许多尚待进一步钻研的问题。因此,我相信,经济周期福利成本问题必将成为国内外越来越关注的研究课题。 吕战岭 2011年4月 于柳林 50 致谢 光阴荏苒,在柳林三年的求学经历已接近尾声。进入财大攻读硕士,很有幸能成为王雪苓老师的弟子。恩师渊博的知识,严谨、谦逊的治学精神以及丰富的经济理论知识时刻激励着我。王老师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兼收并蓄的研究方式和教学方式使我对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从肤浅的认识深入到认知和研究,培养了我进行学术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功底和研究兴趣。他时刻教导我治学的态度必须谨慎踏实,对三年得时间应合理规划,不可浮躁。在我论文的写作中,王老师无论教学工作多么繁忙,都耐心地指导,提出宝贵的建议。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刚定导师之后,王老师就去了美国做访问学者,但是无论其在美国多么繁忙,都会不定期的通过网络对我进行指导,让我倍感温暖。正是按照恩师的教诲平时点滴积累,思索挖掘,才使得自己的学位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恩师为论文的构思、研究角度、结构安排、研究方法等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因此,我对恩师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唯有遵照恩师的教诲扎实勤恳的学习、工作,才能报答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关爱~ 其次,我要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的老师们对我的培养和关爱,是你们帮我搭建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你们教给了做学问的方法和做人道理。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两个姐姐,不管我遇到多大的困难,它们都一直在身边默默的支持我、鼓励我。同时还要感谢多年来一直关心和帮助我的同学、朋友们,和你们相处的几年是我一生中最愉快、最难忘的时光。论文中很多思想和观点来自于平时与你们的聊天和争论。特别是在论文写作期间,有很多同学给我鼓励,对我的论文给出宝贵意见,还有同学对我的论文的电脑写作和排版提出指导和建议。 51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在读期间已发表的专著、论文、课题、教材、工具书等) 题 目 刊物或出版社 排名备注 序号 情况 C类核心 经营管理者》 基于收入分层细分的经济周期《1 福利成本差异性研究 2 C类核心 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大众商务》 绩效关系研究 3 C类核心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经营管理者》 52
/
本文档为【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