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谈小河锣鼓

2017-11-18 5页 doc 16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9226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谈小河锣鼓浅谈小河锣鼓 谈到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背后所隐藏的不仅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付出的劳动,还体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同的精神生活领域。而对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的国家来说,花几天几夜来将它一一道来也不为过。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没有间断过,是因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5000多年的时间,民间传统已文化多如繁星,数之不尽。而重庆渝北的小河锣鼓正是那众多繁星中的一颗。虽在众多繁星中不起眼,却也明亮。 想到要写自己家乡...
浅谈小河锣鼓
浅谈小河锣鼓 谈到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背后所隐藏的不仅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付出的劳动,还体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同的精神生活领域。而对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的国家来说,花几天几夜来将它一一道来也不为过。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没有间断过,是因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5000多年的时间,民间传统已文化多如繁星,数之不尽。而重庆渝北的小河锣鼓正是那众多繁星中的一颗。虽在众多繁星中不起眼,却也明亮。 想到要写自己家乡的文化,我就特别为难。一是因为不知该如何去达自己家乡的文化。二是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乡正如所有西南地区一样,那些地方有的,我们这也有,我们有的他们也有,所以在我的意识中也早就给自己家乡画上了没什么特点的符号。我想不止是我,我同辈中的大多数人肯定也是这样想的。但其实我们所生活的就是文化。 但是往往像大湾这样的一个偏远小镇,有的都是说不尽的历史。只是现在的这些年轻人多在或读书或打拼,很少有人去了解自己家乡的特点。况且他们所看重的不是这些历史,不是这个小镇所承载的文化,而是能让人迷失自我的物质利益。如果不是要写这样一个论文,我想我永远不会去挖掘大湾的历史,永远也不会知道小河锣鼓起源于我的家乡大湾,流传至今已有350年的历史,在2008年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8月跻身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小河锣鼓之起源 重庆市渝北区地处华蓥山脉,山河相间,坡多路不平,是典型的深丘地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小河锣鼓财富。小河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渝北区大湾镇最为有名。十六世纪中叶,大湾镇有土著居民唐家、罗家、蒋家、丁家、陈家等五大姓,每姓有人丁四、五百口。至今,还忌讳人们称他们为“子”。据有关资料记载,约公元1657年,有蒋姓人家于两条无名小河交叉的大湾上建造上下两厅,构成简易街道。传闻,街道落成之时,罗家、唐家、蒋家的三支小河锣鼓班齐来朝贺,时间达三天三夜。简易街道建成不久,唐家又在大湾修建街道,至今还有“唐半场”之说。街道落成之时,请了五支乐班,大吹大打,闹热了十余天,显示其富裕。从那时起,小河锣鼓在大湾盛行、流传,距今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解放前,重庆市渝北区是四川邻水县,大竹县通往西南重镇重庆的要道,过往行人多,场镇繁荣。县内外客商往返络绎不绝,河南猴戏班到此据点久住,到各地往返演出,又有江西人设立会馆为经商基地。故交通要道的特殊位置,悠久的历史渊源,为小河锣鼓的丰富创造了客观条件。每逢店、行等各行各业开张都要请小河锣鼓班坐堂吹奏,一是表示行业开张庆贺,相当于现在的广告作品,二是希望生意越做越红火,办事吉祥如意。从渝北区小河锣鼓的发展,可以知道过去渝北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二 小河锣鼓之特征 渝北小河锣鼓风格独特,在广阔的农村,吹吹打打较为普通,当地人称为“吹吹”。“吹吹”分为“大吹”和“小吹”。 大吹,指夹打夹打,以两支、叁支唢啦为主奏,盆鼓、包包锣、小钵、铛锣等为配奏,乐队组合一般为五至六人,演奏形式为坐堂或行走均可。 小吹,指细吹细打,以二胡为主奏,小唢呐(俗称叽啦子),竹笛(有时加花插入),竹节鼓,木梆子(俗称课子)、碰玲、铛锣、马锣等为配奏。乐队组合也为五至六人,演奏形式一般用于坐堂。 渝北地处华蓥山,狭窄的山地和丘陵交替出现,相间平行排列,往往形成“一山两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两槽”的地貌特征。加上小河锣鼓多为祖传,在吹打音乐、曲牌、乐器制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到今仍保持着特有的乡土风情和传统风格。 在曲牌方面,曲章丰富。小河锣鼓老艺人罗如广说,耍锣曲牌,听说最大多有400支左右。小河锣鼓曲牌最常用的有《翻山岭》、《蛇过河》、《迎亲曲》等。锣鼓技法也多为祖传,有父子5人组成一个乐班,也有祖孙3代乐班。曲牌节奏欢快打击乐曲牌节奏以前较少且单一,经代代的乐手探索和创新,在演奏中加花,曲牌节奏变得欢快。整个乐风听起来更加欢悦、悦耳,别有一翻乡土风味。曲牌结构自成一家,小河锣鼓乐曲牌的头子变化不大,中间部分变化较大,常以头子句作尾句,结束整 个曲牌。如《长捶排》曲牌,这是区境内尚属首次发现,整个曲牌结构类似川剧昆腔鼓,但绝不是川剧昆腔鼓,它自成一家。 小河锣鼓乐器制作也很有特色:体积小,携带方便,制作简易,适用性强。盆鼓便是其中的典型,它俗称脚盆鼓,形状似脚盆,大面蹦皮,小面空,鼓面直径约8寸,高6寸,只要有艺人口授,一般农村木匠都可制作。 民间艺人外出演奏时,翻山越岭,携带非常方便。由于小面空、通风性能好,不受湿气渗入,经久耐用,特别是演奏时,主人家把红包(铜钱、硬币)丢进盆鼓,发出叮冬的脆响,融合在打击乐中,堪称川东一绝。 小河锣鼓一直盛行流传,长期以来每逢大湾场镇店,行等各也开张,农村每逢婚,寿等节庆活动,都要请小河锣鼓吹吹打打,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其实现在想想,像这样的场景我也是见过的,只是那时只知道那就是简单的吹喇叭,从没想过它的名字,它的来源,它的影响。 记得很小的时候,大概是一年级左右吧,那时候若有人成亲(我认为那个时候应该叫成亲,还不能称之为现代意义的结婚),他们就会请演奏班演奏,从新娘子家接亲开始就一直演奏到新郎家。一般那些接亲的人都会经过大湾场镇,当他们还没到入场口的时候你就会听到喜庆的吹吹打打的声音。入场镇后,镇上的人都会出来看热闹。演奏的人会走在最前面,新郎新娘跟在后面,之后就是送亲的人,你还会看到许多聘礼:有大红的绣着龙凤或鸳鸯的铺盖,还有鸡鸭等等各式各样的东西放在礼架上,被大汉抬着。知道他们出了场镇之后,你还能听见那吹吃打打的声音。当然现在的结婚和这个就多多少少有些出路了,没有了演奏班,听不到那吹吹打打声萦绕在整个场镇之上。也没有了那些喜庆的聘礼,新郎新娘也不用走那么远的路了,因为有了车。现在的结婚似乎是方便了,简单了,高级了,可是却少了那么一点热闹,少了一点人情味儿:你结你的婚,挨不着我什么事儿。纵使是一排排的婚车开过,在人们的眼中闪过的或许不是新奇,而是欲望。 小河锣鼓现在仍然被经常用到的地方大概就是在寿庆上了。镇上若有人去世,必定会请演奏班的。在死者去世的这三天中,你都会听到那吹吹打打声,不同于成亲 的喜庆,这时候的氛围相对来说是比较沉重的。这种吹吹打打声在白天还好,若是在晚上就会觉得有点阴森,更让人无奈的是还饶人清梦。 小河锣鼓之后继乏人 三 花开花落是自然的规律,民间传统文化的此消彼长也是一种常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东西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就消失在这个世上。大湾镇本来有五六支队伍,但外出打工的人多,留守的只有十多人,刚好够组合成一支队伍。据说现在是罗家的人在负责这支队伍。据介绍,现有的队伍中,年龄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年龄也在40岁左右。小河锣鼓的传承受到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曲牌正濒临毁灭的边缘。小河锣鼓后继发乏人。如《长捶排》曲牌,已经找不出演奏的人了。 四 小河锣鼓之传承 值得庆幸的是小河锣鼓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此越来越受到大湾人民的重视。在大湾镇中小学开设了相关的音乐课,还搜集整理了历代民间传承资料,汇编成小河锣鼓教材,对小河锣鼓进行保护。通过对学生进行教学,使他们更全面的了解小河锣鼓,其中一些学生还将成为熟练的操作手,这样小河锣鼓就会后继有人了。除此之外,也有相关专家加入到保护小河锣鼓的行列,在传统乐器组合中加入了敲米筛,舞甑子等现代表演内容,丰富了小河锣鼓的内容和形式。 据了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河锣鼓备受热捧。老艺人冉崇荣回忆:“那时我们所在的艺班子几乎每天都有人家邀请,有吃有喝有收入,日子过得好不滋润。” 我相信,小河锣鼓在大湾人民的保护下会继续传承下去,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且一定会再现当年光彩。
/
本文档为【浅谈小河锣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