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运动医学

2017-09-18 16页 doc 34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运动医学运动医学 教学大纲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医学的定义; 2.掌握运动医学的主要范围; 3.了解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4.了解兴奋剂的定义; 5.了解运动医学的常见疾病及治疗原则; 讲授内容: 二. 1.运动医学的定义; 2.运动医学的主要范围; 3.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4.兴奋剂的定义与危害; 5.运动医学的常见疾病、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 三.教学时数: 2学时。 四.参考书 1.运动医学与科学 陈启明 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年8月; 2.现代运动医学诊疗手册 曲绵域 高云秋主编 北京医科大...
运动医学
运动医学 教学大纲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医学的定义; 2.掌握运动医学的主要范围; 3.了解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4.了解兴奋剂的定义; 5.了解运动医学的常见疾病及治疗原则; 讲授内容: 二. 1.运动医学的定义; 2.运动医学的主要范围; 3.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4.兴奋剂的定义与危害; 5.运动医学的常见疾病、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 三.教学时数: 2学时。 四.参考书 1.运动医学与科学 陈启明 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年8月; 2.现代运动医学诊疗手册 曲绵域 高云秋主编 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 版社 1997年5月; 3.运动医学 范振华 主编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1年8月。 运动医学 一.讲授时数: 2学时。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医学的定义; 2.掌握运动医学的主要范围; 3.了解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4.了解兴奋剂的定义; 5.了解运动医学的常见疾病及治疗原则;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运动医学的定义(10分钟); 2.运动医学的主要范围(20分钟); 3.运动对机体的影响(20分钟); 4.兴奋剂的定义与危害(10分钟); 5.运动医学的常见疾病及治疗原则(30分钟); 四.讲授重点: 1.运动医学的定义与范围; 2.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3.运动创伤的急性期处理原则。 讲授难点: 五. 1.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2.运动创伤的急性期处理。 六.教具 投影仪 七.参考书 1.运动医学与科学 陈启明 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年8月; 2.现代运动医学诊疗手册 曲绵域 高云秋主编 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年5月; 3.运动医学 范振华 主编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1年8月。 八.英语词汇: 1.sports medicine 运动医学 2.athlete 运动员 3.sports traumatology 运动创伤学 4.injure 损伤 5.doping 兴奋剂 一.运动医学定义 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基础和应用医学学科,研究运动、训练、体育和缺乏运动对健康人和病人身体机能的影响,其成果用于伤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门基础和临床多学科综合性应用医学学科,研究和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包括参加运动训练和缺乏运动对健康人和病人身体的影响,防治运动伤病,运动在疾病防治和康复中的作用等,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 运动医学是在1928年国际运动联合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MEDICINE SPORTIVE,FIMS)成立后形成的。 二.运动医学的范围 1.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应激、反应、适应和训练等 2.心肺功能:运动生理学的基础、运动心脏、心脏康复等 3.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耐力训练引起的生理适应与病理变化的鉴别等 4.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的运动生理学,肌肉纤维类型等 5.运动时内分泌系统的反应 6.代谢的运动生理学 7.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和运动 8.运动和营养 9.运动心理学 10.运动生物力学 11.运动和环境温度、湿度、时差等 12.高原和运动 13.运动卫生 14.兴奋剂 15.运动员的医疗保健 16.运动训练原则 17.运动创伤和疾病 18.康复 19.儿童、青少年运动和训练 20.中老年运动和训练 21.妇女运动和训练 22.运动和健康 23.运动预防疾病:心血管、代谢疾病等 24.运动治疗:冠心病、代谢疾病、神经系病、骨关节病、胸部手术后等 25.残疾者的运动 归纳起来运动医学的范围主要可以分为五类 1.运动生理学;2.运动生物力学;3.运动营养学;4.运动创伤学;5.运动心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从生理学的角度来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从而加强并改良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 2.运动生物力学:主要是系统及科学地分析及研究人体的动作,从而找出每项运动的最美动作,及最有效地产生力量的方法。其另一研究领域是帮助解决在运动时产生的创伤问题。 3.运动营养学:探讨运动员对食物营养的要求,以及营养在改善运动员现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说,它是研究饮食如何帮助提高运动能力的一门学问。 4.运动创伤学:是运用现代医学在创伤学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究和运动性和运动中损伤的发病原因、损伤机理、合理治疗及康复、伤后训练、最后转归以及损伤预防,为改善训练条件,改进训练方法提供科学根据,从而保证正常的训练和锻炼,提高运动成绩,并增强体质。 5.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科学,主要是分析运动员的个性及表现,借以帮助运动员在临场比赛时减轻心理压力,发挥个人最高的潜能。 三.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一).运动对骨骼肌代谢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运动 主要刺激 主要适应 对功能影响 在相对低强度下1.增加线粒体 1.增加肌肉耐力 耐力运动 反复收缩 2.无氧途径改变少 2.运动中节省糖原 3.稍有肌肥大 3.作功中较少产生乳酸 间断增加力的负1.肌肉横断面增大 1.增加肌力 力量运动(重抗荷(单位肌横断2.耐力可能下降 2.可能相对减少线粒体 阻) 面) 3.肌纤维类型无改变 缓慢增加力的负1.肌纤维增粗 1.增加机械功能 代偿性达负荷(代荷(单位肌横断2.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转2.增强纤维张力的能力 偿性肥大)* 面) 化 3.不易疲劳 3.保持氧化能力 减少单位肌横断1.肌萎缩 力量耐力均下降 面力的负荷 2.氧化酶减少 肢体制动 减少肌收缩频率 3.可能慢肌纤维向快肌纤 维转化 *指肌或肌群损伤后相邻肌代偿性过度负荷。 (二). 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 运动持续数秒钟以上时,即引起人体复杂的心血管功能调节,其调节幅度取决于运动的强度,其作用在于满足运动肌肉的缺氧和能源物质的需要与代谢产物的清除,维持正常的肌肉工作环境。 1.运动中的循环调节 (1).心排血量 安静仰卧时,成人排血量为4,5L/min,站立时略有减少,运动中增加,其增加量与运动强度有关。但心排血量不可能增加至与代谢率或通气量的增加完全一致。例如在剧烈运动中总的摄氧量和肺通气量可增加24倍,而心排血量增加量仅8倍。因此需要进行血流的重分配。 (2).心率和每博量 心率或心博量增加或两者一起增加心排血量。心率反应常和运动强度一致,轻运动时达100次/min,极量运动时可超过200次/min,这一线性关系确定了在实践中以心率来衡量运动强度的可能性。运动即刻,常常在运动开始前心率即加快。心率受神经体液因素的综合调节。副交感神经抑制的去除即可使心率加快,但完全阻滞迷走神经(如应用阿托品)心率最多加快30,40次/min,因此必然同时有交感神经兴奋。运动中肾上腺髓 质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及体温升高也使心率增加。 2.血压、循环血管阻力和静脉回流 血压是心排血量和总外周血管阻力的乘积。运动中心搏血量增加并考虑到循环血管阻力因素,可以引起相应的血压升高。但在运动中由于骨骼肌血管床扩张,总的外周阻力明显下降,有利于增加排血量并减少输氧至工作肌的阻力。在剧烈运动中收缩压增高但很少超过23.99kpa,舒张压仅轻微升高,从而使中等压升高极少。这一反应见于大肌群参与的动力型耐力运动,如跑步、自行车等。在无氧、等长收缩形式的运动中如仅有小肌群参与的大强度运动时,也可明显增加心排血量。血管扩张的范围较小,总的外周阻力也不相应降低,因此可明显增高中等压。心室的反负荷加大,此时也伴有心室效应。 运动中骨骼肌血管床扩张,大量血流灌注,如无相应代偿机制,可致静脉淤血。但因静脉壁较薄,且有静脉瓣阻止血液逆流,肌肉收缩时可挤压静脉血管使血液向心流动,肌肉舒张时静脉重新充盈,如此反复,产生“按摩”效应,防止淤血。运动时深呼吸也促使肢体静脉血回流至胸腹腔。腹腔和胸腔的大静脉可容纳血液400,500ml。股静脉、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由瓣膜组成一封闭系统。吸气时胸腔扩张,胸内压下降,横膈收缩,增高腹内压,而右心房是这一封闭系统的唯一开口,且压力较低,故血液不断流入右心。另外,交感神经对容量血管的刺激使静脉系统中血液量减少,也是保证回心血量的重要因素。 (三).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1).在运动状态的变化 在逐渐增强的运动中,通气量随着需氧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安静时每摄取1L氧约需通气20,25L。当超过无氧阈时,无氧代谢产物—酸性产物经血液的缓冲作用产生CO,为排出此较多的CO,通气量即增加,每分通气量与每分摄氧量之比22 即VE/VO增大。在正常情况下,无氧阈约在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 2 (2).在运动稳定状态时的变化 当运动中一定的负荷量下进行,运动开始时摄氧量(VO)2增高,达到稳定状态时维持在一相当的水平,运动停止后VO缓慢下降直至恢复安静水平。2 开始时的VO上升常落后于组织的需氧量,而氧贮备极为有限,一旦氧化血红蛋白、溶解于2 血浆中的O和肌红蛋白中的O耗尽,即进入缺氧代谢。此时由于糖原酵解增多,乳酸即堆22 积。运动停止后一定时间内呼吸系统活动仍须保持较高水平,一方面为了重建O贮备和重2新合成含有高能键的底物如ATP、PC等,另一方面用以继续排出由于血乳酸积累而产生的过多的CO,同时也为了偿还氧债。 2 运动开始后VO迅速上升并逐渐达到高峰,所需的时间视运动强度而定,如轻运动常短于2 1min,而在大强度运动时可达10min左右才进入稳定状态。此时氧的摄取和利用平衡,故VO维持一高平水平。运动开始时造成的供氧不足在此时并不偿还,而是保留到恢复期。恢2 复期的长短取决于重建氧贮备和偿还氧债的时间。 (3).最大摄氧量(VOmax)受循环与肌肉系统的协同影响。当运动时间长于10,15min时,2 运动能力的限制因素即为VOmax。VOmax受性别、年龄、体型和健康状况等影响。一般男性22 高于女性,20岁左右最高,25岁以后随增龄而减低,65岁时约为25岁时的75%。运动训练可提高VOmax10,20%。当患心、肺疾病时VOmax下降。出现有氧能力下降时,应考虑O222的运输系统(心肺)或利用系统(肌肉)功能受限。运输系统包括肺的通气、弥散能力和心血管的携带能力。正常肺功能贮备较大,一般不是引起有氧能力限制的主要因素。 (四). 运动对代谢的影响 1.运动中与运动后的能量代谢 正如前述,运动中的能量来源开始时为ATP水解产生ADP和Pi,是无氧过程,为了重新合成ATP,合成过程可在无氧或有氧过程中完成。 有氧代谢过程,即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此时除产生大量ATP外,还最终形成2CO和水。这一氧化代谢过程包括长链的脂肪酸、糖原、葡萄糖、酮体和氨基酸。 2.运动中的乳酸代谢 过去认为乳酸只在无氧代谢也即在剧烈运动时产生,现证实在各种强度劳动中都有乳酸产生。应用放射性标志的乳酸测定证实,在安静时也有乳酸存在,也即此时的乳酸不是零,其产生和清除保持平衡。安静时红细胞、肌组织、脑和白细胞均可产生乳酸,其中肌组织每分钟提供约35%的乳酸量进入血液。 乳酸清除率随着乳酸浓度的升高而加快。运动加速乳酸的清除,Jorfeldt(1970)发现大约有52%的乳酸同时被肌肉氧化利用。他还发现运动肌释放乳酸量在开始10s较运动40s时更多。这种现象可用人类骨骼肌含有不同类型的运动单位来解释,各型运动单位都有自己的代谢酶和局部血液循环特性。运动开始时主要依赖无氧代谢,也即快速酵解型运动单位起动,产生较多的乳酸并进入血液;肌肉收缩继续并进行稳定状态时,无氧代谢已明显降低,快速—氧化—酵解型和慢—氧化型运动单位进行工作,这些运动单位具有较强的氧化乳酸能力。 3.运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糖类代谢 肌糖果是运动的主要燃料,其利用量因运动方法、运动强度和时间、饮食条件、训练水平、周围环境及海拔高度而异。在一定强度运动时,开始时肌糖降解较快,以后呈曲线下降。在任何时间内运动强度越大,肌糖利用越多。由于长时间运动而致肌糖耗竭时,饮食成分可影响肌糖补充的时间和程度,摄食低糖饮食4天后,肌糖补充可仍不完全,高糖饮食则肌糖可望在24小时内近于完全恢复,48小时达到超量恢复,72小时时可比运动前含量高3,4倍。经久耐力训练可引起代谢适应,即工作时利用脂肪酸的能力增强,从而肌糖利用相应减少。海拔高处空气氧分压低,糖的利用明显加快,肌糖加速用完,乳酸明显升高。 (2).脂肪代谢 运动中脂肪酸的氧化较碳水化合物复杂得多。游离脂肪酸是提供能源的主要物质。在40%VO2max强度时,脂肪酸氧化供能约占肌肉能量来源的60%。同时运动可提高脂肪组织的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因此可以 降低血脂而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量升高。 (五).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低强度运动对胃酸分泌增加、胃排空有轻微影响。运动强度增加时胃酸分泌减少。但在病人如慢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按年龄预计50%最大强度进行运动,无论在运动中或恢复期均出现高酸性反应。中等至大强度运动延缓胃的排空,特别在过饱、高渗性饮食和高脂饮食后尤为明显。过去认为运动时由于胃肠血液循环减少,因而降低胃肠吸收功能,但在实际观察中未能证实。因为血流量下降超过50%时才有吸收功能下降,而血液重分配时血流量下降仅40%。运动有利于脂肪代谢、胆汁合成和排出。运动可降低肌肉中胆固醇,增加粪便排出胆固醇。运动还可减少胆石症的发生。 (六).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运动时肾血流量减少。剧烈运动时可减至安静时的50%。虽然运动时肾血流量减少,但肾小球滤过率仅下降30%,因此滤过分数反增高近20%。长期训练后如马拉松训练后可并不减少,相反还使血容量增高,这一现象可持续至停止运动后数天。运动对电解质的影响:剧烈运动后尿内钠增加,汗中钠离子增加。活动肌肉中钠浓度不变,血浆中钠浓度可增高。钾在运动中常保持稳定,轻运动时尿排钾稍增,但短暂在强度运动时尿排钾减少。和钾、钠相反,长期运动时镁减少,大多数从汗中流失。血钙在剧烈运动后无改变。 (七).运动对神经体液的影响 运动时内分泌素的改变有利于物质和能量代谢。由于血浆中胰岛素降低,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增加,有利于肝脏中的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从而增加了糖的释放。这些神经体液反应的程度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经系统训练后此类反应减低。 四.兴奋剂 (一).定义 兴奋剂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为改善体力或心理状态,提高运动成绩,而使用的化学的、合成的或异常途径进入体内的生理物质。 种类:刺激剂、麻醉止痛剂、合成类固醇、β阻滞剂和利尿剂;血液回输技术、为改变尿样成分使用的药物和技术等。 (二).滥用兴奋剂的种类和危害 为提高竞赛能力,不同项目运动员,不计后果,滥用不同种类的兴奋剂。 1.刺激剂:此类药物作用于神经系统,提高身体和心理能力,但副作用具灾难性。挑战性增强和焦虑激动可导致判断失误,易发生创伤。心率和血压急剧增高,脱水,有发生脑出血和心脏停搏而死亡的危险。耐力性项目多用苯丙胺、可卡因和咖啡因等。 2.麻醉止痛剂:此类药物使运动员产生欣快感和心理刺激,必胜的错觉和越自我能力的幻想。痛阈提高而不觉伤痛,常使伤势恶化。判断力受损,导致其它危险。久用成瘾,造 成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有伤痛或情绪不佳时用吗啡及其衍生物、合成物。 3.合成类固醇:包括男性激素睾丸酮,运动训练时口服或注射此药可使肌肉增加,肌力和耐力加强。但破坏体内生理性激素平衡,产生严重副作用。 (1) 男性:人格改变,肝、肾功能障碍、乳房增大,秃发,精子减少,睾丸萎缩,前列 腺炎等。 (2) 女性:男性化,月经周期紊乱,多毛。 (3) 儿童:骨骺过早融合,影响生长。 力量项目广泛使用睾酮,特别在举重、分头、游泳等。 4.β阻滞剂:此类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减轻肌肉震颤,提高精细控制能力。副作用较少,其副作用为发生心血管机能障碍,支气管痉挛。在射击、射箭、花样滑冰等不需剧烈体力活动项目中应用。 5.利尿剂:增加尿量,稀释尿中禁用药物浓度,以逃避兴奋剂检测,体重减轻,以参加较低体重级别比赛。副作用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血栓形成,甚则死亡。 用于按体重分级比赛的项目,如举重、摔跤、柔道、拳击等,目的是快速减重。 6.血液回输:赛前将贮存的自身血液回输体内,增加循环血中红细胞数,从而提高血液携氧能力,有利提高运动成绩。副作用是引起过敏反应和感染。 耐力项目中使用,如长距离自行车、游泳、长跑、越野滑雪等。 (三)兴奋剂检测 1、检测时间 (1)比赛期 项目比赛结束后1小时内,受检运动员须向检测中心报到,接受检查。 (2)赛外检查 比赛期外,不定期抽查,事前不通知被查运动员。 2、实施程序 (1)比赛期,由国际奥委会或大会医学委员会与体育联合会商定受检运动员人数,一般抽查决赛取得前四名的运动员,同时检查随机抽签抽中的运动员和破纪录者。 (2)赛外检查,由国际和国家单项体育协会主持,确定受检者,在运动员进行日常训练时,突击检查。目的是防止运动员中训练时使用禁药,特别是合成类固醇,临赛前停用,以逃避药检。 (3)受检运动员比赛后,工作人员监督下离开比赛场地,到兴奋剂检查站,留A、B两瓶尿样或/和血样,送兴奋剂检测中心进行分析,A瓶于24小时内出结果,B瓶封存,如A瓶阳性,再测试B瓶,加以确认。 3、检测机构 兴奋剂检测技术要求高,设备昂贵,少数国家拥有专门的兴奋剂检测实验室,需经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考核通过才能承担检测工作。北京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是通过考核的机构之一。 4、检测方法 分之一浓使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及质谱仪等精密仪器,放射免疫法,灵敏度达10亿度。要求分析结果100%准确,假阳性将严重影响运动员的前途。 五.运动性疾病 (一).定义与范围: 运动性疾病是指运动锻炼、训练或比赛后出现的疾病、症候群或异常。当运动训练或比赛不符合生理原则时更易出现运动性疾病。运动性疾病可见于体内所有系统。目前比较常见和研究得较多的运动性疾病有:过度训练、过度紧张、过度使用、各种类型的运动员心律失常、运动性心血管意外(包括运动性心肌梗塞)、运动性高血压、运动性尿异常(包括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运动性管型尿、运动性血红蛋白尿、运动性肌红蛋白尿等)、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胃肠道症候群(包括运动员肝脏疼痛综合症、运动员上消化道出血、运动员下消化道出血、运动性或应激性溃疡、运动员水中毒等)、运动性低热、运动性月经不调、运动性肌肉损伤、运动性哮喘、运动性过敏、运动性视网膜剥离症、运动员停训综合征等。 (二).运动性疾病的总的预防原则 1.遵循运动训练的生理原则 主要包括训练的循序渐进性、系统性、节奏性和个别对待等。尤其要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运动强度。 2.加强全面身体训练 全面身体训练水平是进行专项训练的基础,尤其对耐力性周期性运动为主的项目更为需要。 3.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 例如跑道过硬易引起运动性血红蛋白尿,高原环境下运动易引起运动性血尿和心律失常,酷热天气下运动易出现运动性肠胃症候群,要预防中暑等。 4.避免突然停止训练 除患难与共急性病或急性外伤外,运动员经过系统训练后应避免突然停止训练,否则易引起身体内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出现停训综合征。 (三).运动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1.调整运动量、改变训练内容和方式 这是治疗运动性疾病的关键性措施。往往经过运动量的适当调整,很快就消除病症,不需进行其它特殊的治疗。 2.药物的应用 由于多数运动性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所以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的,常常是试验性治疗。比较常用的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 12、C、E等)。蜂王浆、人参、首乌片、刺五加、肌苷片等。 六.运动创伤学 (一).定义与任务: 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伤外科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任务是: 1.研究运动训练中常见的损伤的发生原因、机理、伤后训练、恢复时间和程度,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减少损伤对训练的影响。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以加速治愈,缩短停训时间,及时恢复正常训练,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2.开展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运动创伤的发生规律,随访运动损伤的近期和远期结果。阐明运动创伤对人体健康及功能的影响,以便确定运动创伤的防治重点。 3.研究身体结构对运动创伤发病的影响。根据运动专项的特点,运用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分析运动创伤的潜在原因。指出某些人体的正常变异和某些骨性结构异常者不宜从事某些运动,真正做到恰当选材。 4.通过各种途径,对运动员和教练员讲解运动创伤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使他们自觉遵守科学训练的原则,从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运动创伤分类 1.运动性损伤:由于剧烈运动所引起的职业性损伤,有人称之为运动技术病。其特点如下: (1).损伤的性质和部位与专项训练有关。如田径运动员的下肢应力性骨折和骨膜炎,体操运动员的跟腱断裂。 (2).慢性微细损伤很多见。通常为过度使用,超过局部能承受的能力所致。 (3).通过调整运动量和训练手段能很快取得效果,往往不需要停止训练。 (4).很多典型损伤,可以通过生物力学模拟方法来解释,并以此为根据制定可靠的预防措施。 2.运动中损伤:运动中可以出现各种损伤,不具有专项训练的特点,多为直接暴力致伤,其发生原因有下列特点: (1).多发生于剧烈的接触性比赛中,如动作粗暴所致的脑震荡和各种骨折。 (2).缺乏保护工具或保护失当。 (3).训练水平较低,在特殊情况下不能进行适当的自我保护。 此类损伤的性质与部位无特殊规律,多为急性,且可能为严重创伤,其处理原则同一般外科创伤。 (三).治疗原则 1.急救特点:在运动场上,需要抢救生命的机会不多,但抢救功能的要求却很高。早期处理有利于康复。 2.早期治疗:包括止痛、止血、防止肿胀,以及必要的固定。常用冰敷、冷冻、气雾剂喷射、压迫包扎,达到防止肿胀的目的。在排除手术指征之前,不应使用外敷药。 3.手术治疗:根据损伤的部位和性质,以及运动力学的要求,正确掌握手术指征,选择最佳手术方法及时机,以加速损伤的恢复。在无手术指征的病例,急性期后适当采用物理疗法、药物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以利组织修复。 (四).预防原则 1.恰当选才:必须排除有碍训练的某些先天解剖学异常和易于发生运动损伤的某些正常变异。 2.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训练:遵守训练的循序渐进原则,打下扎实的体力及技术基础;遵守训练的个别对待原则,注意青少年、妇女的生理特点及各个运动员的个体差异;遵守全面锻炼原则,重视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基本运动素质的训练,注意肌力平衡;细致地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避免致伤的错误技术;熟练掌握自我保护技术;重视准备运动和整理运动。 3.正确使用保护工具:正确使用护掌、护腕、弹性绷带等,及各种防护设备如头盔、面罩、护腿板等,对预防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 5.运动员、教练员、医生之间的密切合作,是防止运动损伤的重要保证:经常讨论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纠正错误的训练方法,早期发现损伤及身体状态改变,及时正确治疗,妥善安排治疗期的运动训练,从而加速康复。 (蒋毅)
/
本文档为【运动医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