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武威第十九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2018-02-12 50页 doc 166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武威第十九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武威第十九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1 武威第十九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学校 武威第十九中学 科目 物 理 年级 八 年 级 教师 杨 开 和 2 2012-2013学年度第 一 学期八 年级物理 教学进度表 教学 2.4.6.8 科目 物理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班级 上课 每周 2 8月27日 总授课节数 32 4 考试次数 日期 节数 周 时 间 预 定 进 度 备注 次 起 讫 8月27日 1 8月31日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武威第十九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武威第十九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1 武威第十九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学校 武威第十九中学 科目 物 理 八 年 级 教师 杨 开 和 2 2012-2013学年度第 一 学期八 年级物理 教学进度表 教学 2.4.6.8 科目 物理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人教版上册 班级 上课 每周 2 8月27日 总授课节数 32 4 考试次数 日期 节数 周 时 间 预 定 进 度 备注 次 起 讫 8月27日 1 8月31日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 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快慢 9月3日 9月7日 3 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复习测试 9月10日 9月14日 4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9月17日 9月21日 5 声音的特性 声的利用 9月24日 9月28日 6 国庆放假 10月1日 10月5日 7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复习测试 10月8日 10月12日 8 温度 熔化和凝固 10月15日 10月19日 9 汽化和液化 升华和凝华 本章复习 10月22日 10月26日 10 期中考试 试卷分析、 10月29日 11月2日 11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11月5日 11月9日 12 平面镜成像 光的折射 11月12日 11月16日 13 光的色散 本章复习测试 11月19日 11月23日 14 透镜 生活中的透镜 11月26日 11月30日 1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与眼镜 12月3日 12月7日 16 望远镜与显微镜 本章复习测试 12月10日 12月14日 17 质量 密度 12月17日 12月21日 18 质量的测量 密度与社会生活 12月24日 12月28日 19 期终复习 12月31日 1月4日 20 期终考试 质量分析 1月7日 1月11日 3 武威第十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 学年度教学目的 教 育 教 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本学年旨在启蒙教育的基础之上进一 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提高学生发生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的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 重要的。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培养,拓展学生思维,并能用物理的、科 体现“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学的方法解释实际生活中一些有关的物理 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现象。 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愉快 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度过每一个课堂四十五分钟,培养学生学 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 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 由于初三的内容相对初二来说较难,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 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教育和品德教育。 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2(每一位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 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 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观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 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 3(学生能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 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比如:雨、雪、 “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雾、露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沿海地区比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内陆地区的温度变化小等,让学生能运用 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 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让学生了解物 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 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用。 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4(学生思维开阔,能对多各种类型的 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计算题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意志力。 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 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 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 进行教学。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 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尽可能让学 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物理 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 头脑。 4 武威第十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 学期教学目的 教 育 教 养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1、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能降底难度。 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 2、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2、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使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重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社会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 3、重视辅导教学 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 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3、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 4、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外教学活动。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 的乐趣。 5 武威第十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八年级物理 第 一 章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6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7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4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速度的计算 3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难点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2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3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四节,建议5课时。 第一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 复习和总结 1课时 6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上册第一章 课 题 第 1 课时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其国际单位( 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动手操作这些测量工具,提高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科学实践 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多种途径。 教学难点 怎样进行时间和长度的准确测量。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引入新课 提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由v,s/t,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必须要测量什么? 学生大胆举例,大胆回答。 新课教学 一、长度的测量 学生阅读课文后,老师边提问边归纳长度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让学生列举测量长度的工具。 播放多媒体录像,引导学生认识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结构原理和精确性。 提问:在测量长度的工具中,哪些精确度高? 二、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观察沙漏的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沙漏除了观赏外,还能有其他的作用吗? 学生细心观察,大胆讨论、积极回答。 阅读课文并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出测量时间的工具。 7 根据所列举的例子让学生归纳古代人和现代人所使用的时间 测量工具的发展变化及方法上的差异。 教师归纳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通过分组实验,熟练地掌握秒表的使用。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秒”的由来。 引出误差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及怎样减少误差。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一、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符号是m 常用单位:千米(kin)、分米(dm)、厘米 (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92369换算:1 m,10 km,10 dm=10cm,10 mm,10μm,10 nm 二、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是s 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 课后反思: 8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课 题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引入新课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新课教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 9 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布置作业 附 板书设计: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课后反思: 10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上册第一章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课 题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多媒体图像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多媒体图像“猎豹捕羚羊”的生存竞争中,体会速度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例如我们要想尽快到达某地,坐火车就比坐汽车节省时间。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新课教学 1(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 提问: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10秒前进50米,乙2秒前进8米。怎样表示这两人骑车的快慢?要求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有关速度的知识具体回答: 利用前面比较百米短跑运动员同万米长跑运动员谁运动快的方法,算出在相同时间内甲、乙车行驶的路程。即算出它们运动的速度就可以进行比较。甲10秒行50米,乙2行8米。由此可知甲车运动的比乙车慢。(相同时间用1秒、1小时都可以。) 汽车所通过的路线长度叫路程。路程的单位是长度的单位,米或千米等。1秒、1分、1小时叫做单位时间。只要用物体通过的路程去除于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知道了速度就 11 能比较它们的快慢了。在此基础上,给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s/t 让学生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 (4)单位:米,秒;千米,时 教师指出: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成的。常用的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单位中的分数线读作"每"。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作速度的单位。 并推出: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1/3.6米,秒 (5)物理意义:5米/秒表示:1秒钟物体通过的路程是5米。 提问: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答:它的运动特点是有时快,有时慢,到达中途车站时还要停下来。其特点为速度是变化的。 教师指出: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这是常见的一种运动。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要求不很精确,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2(平均速度 (1)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v=s/t 例题:课本第22页例题。教师进行化板演。并说明解物理计算题的格式、要求。 解题规范化要求: 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2)解计算题,要求写全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3)解题过程,要求写出根据公式(或由此得到的导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 入已知数值和单位。单位要统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计算结果。 4)进行检验,无误后,写出答题。 3、本节知识要点小结 提问: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什么?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读?怎样写? 布置作业 附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 4(单位:米/秒(国际)千米/时(常用) 12 1米秒=3.6千米/时;1千米/时=1/3.6米秒 5m/s物理意义:5米秒表示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 二、平均速度 1(变速运动: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2(平均速度计算: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v=s/t 课后反思: 13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上册第一章 第四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 课 题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 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讲解实验课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本节内容是初中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课而且又是在操场上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物理实验课的特点和实验纪律,使学生知道物理实验课并不是娱乐课,也不是劳动课,更不是体育课。它是把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并不断进行思维的动眼、动手、动脑等全面性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懂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又是上好实验课的根本保证。因此实验前应让学生知道以下注意事项。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因为第一次实验课的好坏对学生们今后学习的兴趣和如何上实验课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在此重复课本序言中第二节部分内容。 14 二、讲解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 1(测量距离(路程) 教师指导三名学生用卷尺从百米起点(或某一位置)量出25米和50米两段距离后用石灰粉画线标明如图1所示。 2(说明小组责任分工及轮换顺序的规律 方法:让第一组的四名学生按图2所示的位置站好后讲解实验过程 第一轮:乙同学把红色发令旗向下甩下(发令)后,甲同学开始起跑。丙、丁二位同学分别在25米处和50米处开始按表计时,当甲通过后,丙、丁二人分别把甲通过25米和5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各自记录在自己手中的表格上。 第二轮:甲代替丁计时,丁代替丙计时,丙代替乙发令,乙站在起跑线上准备跑步,丁和甲给乙记录跑25米和50米所用的时间。以后各轮以此类推。每人完成一次跑步(50米)、二次计时(25米处和50米处)和一次发令后再换下一组的四位同学继续进行上述实验。 3(填表计算平均速度并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实验进行完的小组同学聚在一起把自己跑25米和5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重新填在表格内并根据数据计算自己的跑25米和50米的两个平均速度。 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上述讲解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分组进行小组实验。 在一个小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提示还没有做实验的实验小组可提前分好工,确定出甲、乙、丙、丁的顺序及做好跑步前的准备工作。提醒那些实验过的小组要认真进行填表计算和组织好讨论,整理讨论题的答案。 注:若条件允许(有四块秒表)可以两个实验小组一起进行,更富有竞争性和兴趣性。口哨的作用是提醒计时员精神集中,记时准确。 四、总结实验 教师注意对实验过程中表现好、记录认真计算正确、讨论积极热烈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对实验差、纪律差的学生提出批评。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22页习题8。 2(锻炼时,测一测你跑200米和400米(或400米和800米)路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课后反思: 15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复习课 课 题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科学实践 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参照物、速度、刻度尺使用 教学难点; 怎样进行时间和长度的准确测量。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构建知识网络,总结研究方法 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 要求: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并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惑, 机械运动 运动 运动的快慢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16 课内探究学案 一、复习总结,展示问题 通过自主复习,你认为这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把你的问题记录下来,比比看谁找的问题最多。 二、实验探究,重点突破 1、实验探究:以小组为单位,用刻度尺测量课本的长度和宽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长 宽 评估、交流: 2、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 3、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有时看到远处的地平线发生了倾斜(这种画面可以在电视或电影中看到),是以谁为参照物, 三、强化训练,巩固检测 1、下列几种运动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春天,桃树上结出桃子 B、秋天,熟透的苹果落向地面 C、上课的铃声传到同学们儿中 D、晚上,探照灯的灯光射向天空 2、在下列关于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中,正确的是( ) A、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B、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静 止的物体 C、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但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 丙以乙为参照物,丙一定是运动的 D、研究物体运动时,可以不选择参照物 3、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 4(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1.700米,则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 5(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选项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17 6(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若用米作单位,则记录结果中小数点后数字有( ) A(1位 B(2位 C(3位 D(4位 7.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如图1所示,则此木块长度是( ) A、1.8厘米 B、1.85厘米 C、7.85厘米 D、7.8厘米 8.图乙中木块A的长度是_______厘米 9.下列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中,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 10、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 度线量起 B、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C、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11(小明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值分别是:8(23cm,8(25cm,8(23cm,8(24cm,8.78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_;此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 1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3(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下列情况中属于误差的是( )( A(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B(测量用的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完全均匀 C(未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D(物体的左边缘未对准刻度尺的“o”刻度线,就把物体右边缘所对刻度尺上的刻度值当作物体的长度 四、反思总结 18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学案(作业) 1、动手做: (1)寻找你身边的“尺”和“表” ?用刻度尺测量一下:你的手一柞(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间的距离)的长度是______;食指的宽度是_______;右手平伸,右手指到右肩的距离是___________;正常步行时 一步的距离是_______。 ?用手表测量一下:正常情况下lmin脉搏跳动的次数是_________;平静时1min呼吸的次数是___________。 (2)估测长度:在身体上找出1m相当于_______的长度;1dm相当于_______的长 度;1cm相当于_________的长度;1mm相当于_________的长度( (3)请你目测课桌的长度为_______m,再用你身边的“尺”进行估测为_______m,最后用直尺测量,其结果为_______m( 2、.给你一张纸、一支铅笔、一把最小刻度值是1毫米的刻度尺,你用这些器材怎样测出一枚一元硬币的周长, 3.甲、乙两卷粗细不同的细铜丝,甲卷铜丝标签上注明直径是0.8mm,乙卷的标签已经模糊不清了。不用刻度尺,你用什么办法可以求出乙卷铜线的直径。 课后反思: 19 武威第十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八 年级物理 第 二 单元(章)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章所讲的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全章分为五节,教材首先安排的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这是本章重点所在。通过探究活动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学习方法,并且掌握这种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物理研究方法,这对将来进一步学习物理奠定了基础。本章的探究活动难度不高,因此只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中最好是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总结出实验结论。本章中还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继续探究乐音的特性,在第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乐音的特性的探究就更加容易。 二、单元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乐音的特性、噪声危害及防控以及超声的利用次声危害等 3、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4、初步了解弦乐 管乐 器的发声原理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总结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转换法?推理法的方法。 3、通过实验 根据我本人的特长演奏一些乐器? 马头琴? 电子琴? 军鼓 ?学习乐音3个特 4、播放多媒体材料了解声的利用 5、能利用声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4、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乐音的特征,防控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特点利用、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课时: 20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6课时。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1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第五节声的利用1 复习和总结1课时 21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二 单元(章)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的实验。 2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教学过程: 一、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22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课后反思: 23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二 单元(章) 课题 二、声音的特性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过程与方法 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声音的课本如图示 24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章内容 课后反思: 25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二 单元(章) 课题 三、声的利用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教学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26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 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课后反思: 27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二 单元(章) 课题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噪声控制的途径。 教学难点; 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28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课后反思: 29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二 单元(章) 课题 声现象复习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对声现象一章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过程与方法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本章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章知识点,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频率的理解。 教学难点; 有关声现象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教学过程: 一、概念复习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可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同一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音传播的速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4、在15?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30 5、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6、声音能够被反射,当声音被高大物体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多,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人耳就可以听到回声(空旷的地方);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则使原声加强(狭窄的地方)。 7、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8、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 9、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 10、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小于20HZ的叫次声波,大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1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 12、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声音还是有区别的,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13、噪声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4、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其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5、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16、引起听觉的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耳朵鼓膜的振动。 17、控制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18、听到声音的两个途径分别是: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19、人的耳朵能判断出发声体的方向,这是由于双耳效应。立体 31 声也是运用了双耳效应原理。 20、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或传递能量。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声呐、B超等;传递能量的例子有:清洗精密仪器、清除体内结石等。 二(练习复习 1. 噪声主要来自于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等方面。 2. 为了保护听力,噪声不能超过 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就控制在不超过_____ 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就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 dB。 3.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超声有很强的穿透力,人们制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 5. 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能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声音是由于_________ 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些物质称为______,它的形态有三种:______ 、______ 和气体;声音在______ 中无法传播。 7.声音的三个特性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物体每秒振动6次,那么,它振动的频率是___________赫兹(Hz)。 9.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10.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传播的。 11.蝉鸣叫是______在振动发声;人说话是______在振动发声;你听到蚊子飞过来,是蚊子的_______在振动发声。 12.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物体做 _________________时发出的,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 32 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控制噪声的措施有三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防止它进入人耳。 13. 声音频率高于_________和低于________时,人是听不到的,我们把这两种声音分别叫做_________ 、__________ 14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_______________,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15. 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住顶在钢琴上的木棍来听琴音,这是利用了_______原理。 16. 小明正在唱歌,他凭放在喉头上手的感觉,认识到他的歌声是靠________发声的。 17. 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们正常的学习、休息、生活和工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切声音都是噪声。 18. 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琴声是通过_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19.人们在岸上行走的脚步声,可通过_______和_______传给水中的鱼,把鱼吓跑。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练习册本章能力检测 课后反思: 33 武威第十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八 年级物理 第 三 章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教材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物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的载体。研究《课标》,实施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本章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注重从日常生活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以科学探究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 物态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来说,由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本章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开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是比较顺当的。本章教学要贯彻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的现象充满着物理知识,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通过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物态变化的观察,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通过探索,学生可以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从而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会正确使用液体温度计。 2认识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其吸、放热 情况。 34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会查熔点表,能用熔点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到液体有沸点,知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5认识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并能用来解释科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的系统过程,学习知识系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复习,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意识,达到学以到致用的目的。 通过复习拓展,有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和愿望。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会正确使用液体温度计。 2认识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会查熔点表,能用熔点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到液体有沸点,知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5认识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并能用来解释科简单的现象。。 难点:认识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其吸、 放热情况。 四、教学课时: 本章共四节,建议用5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1节 温度1课时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课时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1课时 第4节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35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三 单元(章) 一、温度 课题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温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 温度计 二、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47页试验: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36 学生结论〔 „„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37摄氏度 ,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12 4、体温计: ? 结构、量程、分度值 ?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课后反思: 37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三 单元(章) 课题 二、熔化和凝固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38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探究实验:课本53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设计试验 „„ 进行试验 „„ 数据记录: 1 2 3 4 5 6 7 8 9 时间/min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 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反思: 39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三 单元(章) 课题 三、汽化和液化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 3.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 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40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1 2 3 4 5 6 7 8 9 时间/min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 41 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课后反思: 42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二 单元(章) 课题 四、升华和凝华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43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升华(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凝华(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2、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12?卫生球变小 ?“干冰”的人工降雨和人 345造烟雾 ?“冰花”的形成 ?雪、霜、冰雹的形成 ?雾松 6的形成 ? 灯泡用久了会变黑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反思: 44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三 单元(章) 课题 物态变化复习练习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加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学生做练习,教师讲解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种物态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三种物态的相互转化条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复习本章知识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并回答: (1)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2)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3)吸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 (4)什么是熔化和凝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点, (5)什么叫熔点和凝固点, (6)什么是汽化和液化,汽化的两种方式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常用的液化方法有哪些, (7)什么叫升华和凝华, 2.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45 二、练习 1(一锅沸腾的油,魔术师把手伸进去,一分钟、两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 B、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C、这是可能的,一定是这种油的沸点很低 D、这是可能的,一定是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 2(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A.雨 B.露 C.霜 D.冰 46 3(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化成水 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后镜片上会蒙上一层水珠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可以很快将手烘干 D(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4(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5(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 C(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冰箱冷冻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 6(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变 (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 吸热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 水银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 7、.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 D(雪容易传热 8、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 ?,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 D.三个人中有至少一人体温是39.5 ? 课后反思: 47 武威第十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八 年级物理 第 四 章 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5(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 合的不同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章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突出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本章对光的规律性知识,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这些探究活动是根据实验、演示实验或者小实验演化而来,老师们都熟悉。探究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先不给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活动获得结论。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处理好实验的关键问题,自主地得出主要结论。 探究性学习跟知识性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章安排的探究活动,具有知识浅、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中生。探究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自信心。 (二)不过分强调科学自身的逻辑性和规律的严密性 48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水平,主动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吻合,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会学习打基础。学生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获得的事实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的关系。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的说法,教材中不强调。这样虽不很严密,但不会在学生认识实际问题时产生障碍。 折射定律历来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本章对光的折射知识定位较低,重点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线偏折的方向,只提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的结论。至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听懂就可以了,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强调实验的作用 初中物理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一如既往,本章仍然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直接获得生动的实验事实,体会、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技术相结合,用于引导掘进的方向;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剖析神话故事;光传递的信息,可以发现宇宙之大;平面镜成像在视力检查上的应用,光的能量方面的应用??太阳灶,以及海市蜃楼、热谱图、驻钞机;等等,都充满了魅力和活力。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身边具有活力的新鲜事例于教学之中。 物理学习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的重要途径。本章的一些栏目中的内容是需要教学处理的。学生要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要理解社 49 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希望学生在多种学习活动中成长。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3、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4、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5、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6、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7、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8、初步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9、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10、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11、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12、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四、教学措施: 1、学生已经知道一些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教学仍应重视实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更丰富一些。 2、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活动前,学生作探究的计划时要明确每个探究步骤的主要活动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探究的结果。可以让 50 不同组采用不同的3组入射角,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总结规律时,要取得多组数据。为了使学生更相信实验事实,最好有学生自己设计的入射角度。光的反射规律一定由学生自己探究得出。 3、实验现象比图片更真实,教师最好现场做实验引入课题。用实验演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前,先让学生猜想:进入水中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如果改变方向,是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引起学生的观察和注意,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实验时,应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次,使学生注意观察水中折射光线的方向来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五(课时安排: 共6课时 第一节 光的传播 1课时 第二节光的反射 1课时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1课时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课时 第五节 光的色散 1课时 复习 1课时 51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四 单元(章) 一、光的传播 课题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8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m/s。 过程与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教学难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一、导学达标: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 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 52 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8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课后反思: 53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四 单元(章) 课题 二、光的反射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知道光路可逆。 3、情况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导学达标: 二、 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三、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54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上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四、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五、完成教本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课后反思: 55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四 单元(章) 课题 三、平面镜成像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56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课后反思: 57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四 单元(章) 课题 四、光的折射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面发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什么原因, ?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 58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2、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结果: 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池底变浅:做图说明 (2)、筷子弯折:做图说明 (3)、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4)、渔民刺鱼:做图说明: (5)、通过透明物质看物体,都是折射现象,成的都是虚像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反思: 59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八 年级 物理 第 一 册第 四 单元(章) 课题 五、光的色散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 2、 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 60 睛。 ?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4、紫外线:阅读课本51页的内容,并归纳。 (1)、紫外线的来源, (2)、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3)、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4)、荧光效应。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反思: 61 62
/
本文档为【武威第十九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