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地缘政治

2017-09-19 11页 doc 43K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地缘政治• 第一题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 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 所谓制海权(sea power)——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 “伟大的公路”: • 制海权是争霸世界的关键,谁控制了海洋,特别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和海峡,从而取得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一战中德奥匈的失败就是例子。 • • 1、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 2.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 3.适当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
地缘政治
• 第一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 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 所谓制海权(sea power)——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 “伟大的公路”: • 制海权是争霸世界的关键,谁控制了海洋,特别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和海峡,从而取得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一战中德奥匈的失败就是例子。 • • 1、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 2.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 3.适当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 4.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要想建立一只持久的海上力量,必须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充足的人口分布。 • 就人口而言,这并非仅仅是指纯粹的总数,而是指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或者至少能够迅速为航海业所使用且从事海洋物质生产的人口数量。这些必须加以计算。 • 5.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人口众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的活力和素质。建立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是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他们必须以追逐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 • 6.政府性质——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亦即整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问题。 •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 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 1.一个国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 海上权力真正建立在和平与广泛的商业基础上,所有的人都寻求收获并且或多或少地追逐金钱。然而,寻找收益的方式却会对居住于一国之内民众的历史与商业运气造成显著的影响。 • 2.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船只。 • 3.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殖民地和基地应能够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马汉理论的影响 • 马汉的思想在上个世纪初对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代世界各国海军第一主义思想几乎都起源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 年1783 年》这本书。 •         对美国的影响:根据马汉海权思想,美国在19世纪末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竞争和渗入国际市场,美国先后占领菲律宾、吞并夏威夷、关岛等一连串太平洋岛屿。又控制了加勒比海、关塔那摩,全力保卫萨摩亚群岛、巴拿马地峡。发展强大的海军 • 1908年,美国海军实现了从沿岸防御战略向远洋进攻战略的转变,即从浅蓝海军、发展为深蓝海军。其实力跃居世界第2位。1915年,威尔逊总统援引马汉海权论,促使国会通过“海军法案”。以此为背景,美国在二战中成功地击败日本舰队,成为世界上第一海军强国,从而取代了英国霸主地位。 • 第二题麦金德的大陆心脏地带学说的内容及其在美国的发展 • 《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份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则影响到世界政治。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唐斯在其名著《改变近代历史的16本书》中,把此文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十六种书并列,称为“十六本改变世界”的“巨著”。 • 一九一 九年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重建政策 的研究』 • • • 《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论文所以能影响世界政治,被人们作出这种或那种评价,是因为麦金德在文章中提出了“枢纽地带(pivot)”的论点,这个概念是以后更加著名的“心脏地带”概念的前身。他是第一个以全球战略观念来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 • 他的观点得到德国纳粹地理学家豪斯霍费尔的赞赏,成为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思想来源之一。麦金德后来为自己辩解说:在他宣读这篇论文的时候,“远远在有任何纳粹政党问题之前”。但是,我们知道,思想的传播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的。 • 1943 年,《巨大的世界和和平的赢得》,主要讨论如果俄国战胜德国,战争将使他的地缘政治论提前二十年或者四十年前更加有效和有用。 麦金德 • 麦金德试图通过对国际和各国局势变化的历史观察和思考,寻找一种“至少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公式,而这个公式应当具有透视国际政治中的一些对抗势力的适用价值。” • 一、通过对欧亚大陆争霸史的分析,麦金德首先基于俄国的自然地理来寻找他的公式——欧亚核心区非常地适合马匹和骆驼的机动性。 • 1.从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而言,欧洲文明是反对亚洲人入侵的长期斗争的结果,欧洲之所以实现它的文明,正是源于外来野蛮人的压力,因而欧洲的历史应被看作是隶属于亚洲和和亚洲的历史。 • 2.欧亚大陆以十分引人注目的水系分布为特色,核心区域连绵的草原适合游牧民族的机动性 • 二、通过东西方世界关系的分析,麦金德认为铁路给欧亚大陆带来了新的优于海洋的机动性。 • 1.作为核心区域的边缘地带——新月形地带——由海路可以到达——尤其是蒸气机和苏伊士运河的出现 • 海洋力量的发展把东西方世界的关系颠倒过来,西欧的航海民族以他们的舰队控制海洋,在大陆外缘定居,并在不同程度上把亚洲的海洋边缘区变成属地, • 2.铁路的出现改变了陆上强国的机动性 • 三、麦金德公式: • 谁控制枢纽地区(心脏地带),谁将成为世界帝国。 •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 •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 四、麦金德公式的两个推论。 • 其一,如果德国和俄国结盟,那么这个世界帝国就有望了;其二,假如中国被日本组织起来,推翻俄罗斯并且征服其领土,那时他们既有广大的陆地资源,由于辽阔的海洋资源,这种双重优势是俄罗斯人所见不到的,那么他们必将成为威胁世界的黄祸。 陆权论的主要内容 • 1.整个世界由海洋和岛屿组成,亚非欧组成了一个战略单位——世界岛,南北美洲是另外极具作用的小岛。 • 2.世界的核心力量来自于亚欧大陆心脏地带。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这一核心地带是世界政治的真正支柱,在世界事务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侵略、角逐的危险地带。 • 3.通过陆地控制海洋比通过海洋控制陆地要容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包括许多国家,试图通过控制海洋来控制陆地,都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主要原因在于基地不断地被陆上力量所控制。 • 4.如果没有领土根基,海上力量的机动性和扩张将不复存在。富饶而安全的生产基地是根本,生产基地不仅是船只装备,而且也是与航海相关的一切陆地服务的支柱,对海洋的控制基于强大的陆地资源。 • 5.依靠海洋力量为主要手段向外扩张的哥伦布时代已经终结。 • 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是美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地缘政治学家,一生著述极多,其中1942年出版的《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America’ s Strategy in World Politics)和1944年出版的《和平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是其代表作,其主要论点包括: • 第一,推崇契伦等人,积极宣扬地缘政治学的重大作用。他曾经写道:“有些学者歪曲了地缘政治学这个名词的含义,但不能以此作为否定地缘政治学和实质的正当理由。实际上地缘政治学是一种分析方法和一些论据的适当名称,这种分析方法和这些论据在外交政策某些方面进行明智决策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斯皮克曼著,刘愈之译:《和平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7页。] • 第二,修改了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斯皮克曼认为,世界性位置以气候带、海陆分布等条件作为划分,大致包括内陆、岛屿和边缘三种;区域性位置主要根据邻国间的相对关系和实力地位来划分,大致分为较强、较弱或相当三种。他在对各种不同的位置组合进行探讨后指出,最受重视的是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国家[陈力:《战略地理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46—47页。]。 •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并非是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造成了对海权国家的威胁,而是位于心脏地带和西方势力控制的沿海地带之间的缓冲地带。因此,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各强国占领和控制的核心地区。这一分析的必然结论是抛弃麦金德的口号。斯皮克曼提出的口号是: • 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 • 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 • 第三,斯皮克曼企望他的理论成为政治行为的实践指南。在这一点上,他与麦金德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认为,美国任何战略的制定都必须基于这一认识——在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中,国家之间应相互制约。因此,他认为正义、平等和宽容等价值观在政治家们身上已荡然无存,武力成为支配国家行为的主调。 • 所以他积极鼓吹美国建立强权政治,以武力征服世界。在论述美国的外交政策时,斯皮克曼强调政策制定者们推行“均势”政策的重要性,美国要在均势体系中充当“平衡者”(Balancer)的角色。而要获取这一地位,美国惟有保持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优势地位,因为这一地理区域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包括苏联垂涎已久的某些通向沿海地带的地理屏障和通道。 • 正是由于斯皮克曼极其强调地理学与政治权力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而赢得了“美国的豪斯浩弗”的绰号。但不管怎么说,在冷战期间乃至以后美国历届政府所奉行的“遏制”战略中,我们都能找到斯皮克曼边缘地带学说的踪影。 第三题分析石油资源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石油正在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力量对比 1. 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飚升及高价位运行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棋手   首先是俄罗斯。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高额利润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迅速恢复。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大国信心也得以恢复,开始在国内政治民主、国际事务等诸多领域大声向美国说"不"。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内格罗蓬特在国会作证时表示,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使得俄罗斯成为"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难缠的对话者"。最近"石油卢布"对"石油美元"发起的挑战更是意味深长。 • 其次是伊朗。 • 创纪录的石油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伊朗的实力,使得伊朗成为海湾地区名副其实的"长腿"。据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估计,石油价格每上涨5美元,伊朗每周的石油输出所得将增加8500万美元。如此一来,"伊朗领导人将更趋大胆,对真主党的资助也变得更轻松"。 • 再看委内瑞拉。 • 石油使得委内瑞拉近几年实力得到较大提升,地区影响迅速扩大,不仅试图争取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还高调与美国叫板。查韦斯以大笔石油美元支持古巴,联合拉美左派政权对抗美国,在国际上进行反美串联,大造对美"反围堵"的声势。 • 2. 石油富集地区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中之重   经济全球化下石油成为全球性战略资源,是诱发世界大国博弈石油的直接原因。世界石油增长将主要来自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非等地区。 • 美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最大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把争夺石油作为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主要地缘政治棋手都将获取这些地区的能源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中之重,几乎集中了当今所有热点问题。 • 中亚和中东的石油已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战略的关键因素。 • 美国发动的两场“反恐战争”就具有了鲜明的石油色彩,甚至有人直指其为“石油战争”。在美国因素的“调动”下,各大国围绕中东、中亚油气资源的争夺更趋激烈 俄罗斯在大国石油资源的博弈中角色特殊,既是参与争夺石油资源的大国,又是世界上石油资源大国和出口大国。在世界能源竞争格局中,俄罗斯的战略卖家地位凸显。             以上地区外,世界大国还在非洲展开竞争。非洲已探明石油储量近800亿桶,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7%。欧美石油公司近年对非洲石油开发注入了巨资,尼日利亚、安哥拉分别是美国的第5和第9大石油出口国,加蓬46%的石油也对美国出口,目前,美从非洲进口的原油占其进口总量的15%。欧洲国家在利比亚石油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90%的石油出口到西欧。 第四题、地缘政治对华人移民在世界各地分布的影响 1、地理位置 • 早期华人移民为什么大都分布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南洋群岛和中亚西亚等地区?这是因为它们地理上邻近中国。东南亚为什么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华人移民相对较多?这是因为它们位于南洋贸易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处。华人跨洲移民为什么又多在环太平洋海岸的美、加、澳、新等地区? • 这是因为在这些地方发现金矿后,从中国输入劳动力比从其它地方来得更便捷。朝鲜日本华人移民为什么多来自中国东北而非其它地方?中亚西亚华人移民为什么多来自中国西北而非其它地方?东南亚华人移民为什么多来自华南而非其它地方?这显然跟它们分别与中国相应部分地理邻近直接关联。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早先时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位置对华人移民分布的影响将逐渐式微,但不会消失。 2、气候、资源 • 若单从地理位置来解释华人移民分布状况,不能说明为什么同是中国邻国的蒙古和俄罗斯就没有大量华人移民。气候条件应是相关因素之一。地理位置靠近而气候条件又相似,华人移民就比较容易产生,如日本、朝鲜等。有时地理位置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只要气候条件适宜,而交通又能通达时,也容易产生华人移民,如闽粤人之移民南洋各地,沿海人之移民滨海国家美、加、澳、新等。蒙古、俄罗斯一年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间较长,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尚低时,华人移民自然就少。 • 至于资源对华人移民产生的影响就更直接了。美、加、澳、新以及南非就是因发现金矿才产生大批华人移民的。另外,资源的种类对华人移民的分布也有影响。一个地方即使资源丰富,但要是种类不适合华人移民开发利用,也难以产生大量华人移民。比如中亚西亚富含石油、天然气,尽管它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均适合西北华人移民产生,但由于该类资源不易为华人移民开发利用,是以这里的华人移民并不多。相反,东南亚因其富含易于开发利用的资源,华人移民就较多。马来西亚华人移民多,原因之一就是它蕴含大量易于开发利用的锡矿和橡胶。 3、人口密度 • 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密度与中国相当或较中国反倒为高,则华人移民不会太多。东南亚华人移民众多,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在华人移民大量产生前,那里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宜于生存和发展,美、加、澳、新多华人移民,类同此理。相反,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均适宜产生大批华人移民,但因其人口密度一直与中国相当甚至更高,华人移民虽易产生,但不会很多。 4、种族宗教 • 中亚西亚早就跟中国有商贸往来,著名的丝绸之路存在一千多年。从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人口密度几个方面来说,这里都应该产生大批华人移民。但事实上这里华人移民并不多。这跟中亚西亚的种族宗教是紧密相联的。中亚西亚属高加索人种,中国属蒙古人种,中亚西亚宗伊斯兰教,中国奉儒家学说。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包容性很小,对外来移民排挤性强,华人自然难于生存和发展。相反,移民国家美、加等因宗的是较为开明的基督教,行的是多元化的民族政策,适合外来移民生存发展,华人移民就较多。 5、科学技术 • 自秦至唐,华人移民大多经由陆路而非海路出去,所以也就大多分布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及宋、元造船业和航海业有了革命性的突破后,华人移民便不再局限于中国周边地区了。宋、元时,中国取代穆斯林的海上强国地位,华人移民经由陆、海两路广泛分布于亚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并在西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扎下脚跟。西方殖民势力东侵时,它们的轮船早就具备远洋能力。这样,伴随着资本主义殖民势力对中国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华人移民的分布范围就由亚洲扩大到全球。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北美两条跨洋铁路的修建,也直接导致了北美地区大批华人移民的产生。俄远东西伯利亚铁路的兴建对华人移民俄国亦有类似作用。 6、移民政策 •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移民政策对华人移民的规模和方式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从中国国内角度看,自秦汉至清咸丰十年(1860),历朝历代对华人移民都是出前力加禁止,出后归为化外之民。如无天灾人祸,华人移民规模多不会太大。明自中叶因防范东南沿海倭患起,对华人移民一直取的是放弃政策。清坚持这一政策直至1860年《北京条约》签定为止。该约容许华人“自由”移居海外,从而产生大批契约华人移民。民国时期,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曾发生过“出生地主义”与“血统主义”之争,但因国内局面混乱,对华人移民影响不大。1955年,中国与印尼首订“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放弃了传统的双重国籍制,华人移民的规模和方式受到控制。自此以后,无论是团聚移民、留学移民还是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国家都能严加管控。而从其它国家角度来看,除南非外,大都经历过一段由自由华人移民到限制华人移民时期。限制华人移民的始作俑者恰恰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 • 美国在发现金矿后,大批涌来的华人移民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尤其是在金矿淘尽、铁路筑完之时。1882年美排华法案通过后,中、南美洲国家及加、澳、新等国纷纷效尤,华人移民规模急剧萎缩。直至1943年美因联合中国抗战的需要及中国自身的努力,才取消排华法案。此后,其它国家跟也相继废除了排华法案,华人移民从此基本上进入一个平等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些欧美国家放宽了移民入境限制,那些人口密度小、社会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如美、加等便成了华人移民的首选地,从而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留学移民和技术移民。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之后,不但禁绝华人移入,而且施行排华政策。如20世纪70年代越南的排华,直接催生了华人移民大规模流向一些曾殖民过东南亚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如英、法、荷等,并导致华人移民大规模回流中国本土。 7、天灾人祸 • 中国因其经纬跨度大,各种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雪灾、火灾、虫灾、沙暴、地震、瘟疫等可谓应有尽有。在古代缺乏明确社会保障体系而国界线又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因逃避自然灾害而导致华人移民是自然而然的事。俗语“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中国人逃灾避荒的真实写照。但纵观秦统一中国后的两千余年历史,却是人祸多于天灾,尤以战争为甚。诚如梁启超所言,“中国干戈之国也,其三十载不见兵革者殆稀。二十四部之正史,不过一大相斫书,二十一省之土地,不过一大修罗场”。[17]概而列之,秦末有楚汉相争,汉末有三国竞雄,晋末有五胡乱华,唐末有安史之乱,宋末有元军南伐,元末有汉人驱蒙,明末有满汉相残,清末有洪杨起义,民国则有国共逐鹿。可以说,凡改朝换代之际,就是战乱纷飞之时。而战乱纷飞之时,也即大批难民产生之时。难民出逃国外,就成了华人移民。 8、文化传统 • 凡稍涉华人移民问题研究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华人移民有一半来自台山,台山有一半的人去了美国。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怪的现象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家族观念深入人心。由此推而广之,血缘、亲缘、地缘等观念相率形成。早期华人移民离别故土,无专门技能,无语言,无它族帮助,赖以依靠的,不是亲戚朋友,就是故乡熟人。即便在它国时地缘上大家同为中国人,但仍会有更小的地缘之别。就拿广东在海外的华人移民来说,哪怕住在同一镇上,也会有粤南、粤北之分,有潮汕、广俯之别。有时在同一地缘之内,又有血缘、亲缘和业缘之分,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华人社团。 • 这种社团利弊皆有,其弊是落得个“不与它国同化”的骂名,其利则如梁启超所言:“不肯轻于自弃以从他人,正独立之基础也。……此中国人种之将强,其原因一也”。总而言之,华人移民多按地域分布,如英国多香港华人移民、意大利多浙江华人移民、美国多广东华人移民、缅甸多云南华人移民等等,主因之一就是连锁华人移民源源不断,而连锁移民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亲帮亲,故帮故”传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9、民族特质 •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智慧的伟大民族,具有许许多多优良的民族特质,比如善自治、敢冒险、喜学问、长商工等。[19]对比早期欧西移民和华人移民,人们可以发现,欧西移民是在国家奖劝、保护下进行的,而华人移民是在国家禁制、鱼肉下进行的。但华人移民不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而且表现并不亚于欧西移民,在落地生根以谋长久发展方面,更胜欧人一筹。试想没有优良的民族特质作保证,这能想象吗?就拿南非华人移民来说吧,南非在发现金矿后,本可以就近引进非洲,但矿场主人硬是想方设法雇佣华工。为什么呢? • 就是因为一个华人可以顶几个黑人。且看当时一家报纸是如何描写华人的:“不信教的中国人头脑特别发达。他们有美国北方人的冲劲和机智,有犹太人的理财和经商能力,有苏格兰人的冷静和获得欲,有土耳其人的忍耐和中庸秉性,可谓集大成于一身”。[20]这些描写虽因商人的功利性而显得夸大,但正是这种夸大,淋漓尽致地表明了华人移民对惟利是图的资本家的巨大吸引力。 10、国际格局 • 从区域国际格局看,汉唐宋元时期基本的地缘政治是,中国最为繁荣和强大,周边国家或地区发展程度远不及中国,这就决定着华人移民的规模肯定不会很大。因天灾人祸而产生的华人移民,一俟国内稳定,就会想方设法尽快回归故里。但规模不大,并非等于没有。就汉时而言,远在欧洲存在一个罗马帝国。该帝国对中国产品如丝绸等需求旺盛,可两者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直接联系。它们之间的贸易经由帕提亚中间商来完成,并且是经由陆路来完成的。由于受当时交通条件限制,商人们及其随从有时不得不由商居转为定居,并在当地或途中娶妻生子,从而形成华人移民。 • 显而易见的是,华人移民只会出现在亚洲西部而不会或很少出现于欧洲。唐代时阿拉伯帝国和吐蕃帝国在中国西部崛起,中国西部地缘空间大为压缩,但中国与发展程度不高而自然条件又较好的东北、东南地区仍维持着原先的宗藩关系,华人移民现象必定继续发生,只是规模不会太大,因为中国远较周边地区发达的基本地缘状况并未发生改变。宋元时中国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了革命性进展,海港取代陆显而易见的是,华人移民只会出现在亚洲西部而不会或很少出现于欧洲。唐代时阿拉伯帝国和吐蕃帝国在中国西部崛起,中国西部地缘空间大为压缩,但中国与发展程度不高而自然条件又较好的东北、东南地区仍维持着原先的宗藩关系,华人移民现象必定继续发生,只是规模不会太大,因为中国远较周边地区发达的基本地缘状况并未发生改变。宋元时中国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了革命性进展,海港取代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发生联系的主要媒介。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各港口, • 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发生联系的主要媒介。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各港口, • 中国一改汉唐时期的陆上帝国形象,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海上帝国。由于此前中国已有为数不少的华人移民散居南洋各地,华人商业网络自然容易形成,连锁移民由此产生。可惜的是,宋元在科技、商业领域里开出的灿烂之花,在明清并没有结出如欧洲资本主义那样的丰硕之果。相反,两朝都由于早期的异常强大而走进了夜郎自大、闭关锁国的牢笼。 • 与此同时,欧洲的文艺复兴、地理发现、宗教改革、社会革命和工业革命等一幕接一幕地上演,荷、葡、西、英、法等把触角一步一步地伸向中国周边并进而伸进中国内部,“中国中心”的地缘政治日渐消失。 • 鸦片一战,中国由国际格局中的主体锐变为国际格局中的客体。清朝前、中期因强盛而滋生的大量人口,此时正好满足了列强对中国劳动力近乎疯狂的需求,华人移民遂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出国外,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皆创历史之最。至二战前夕,华人移民总数达到了一千万左右,分布范围扩大到美、澳、欧、非各大洲。 •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格局已呈两极状态,一则由于大陆内部管控有方,二则由于美国拉拢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施行半月型包围,三则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不能移民,故除港、澳、台外,华人向海外移民现象基本停止。而一些东南亚、南亚和中南美洲国家因受国际局势挤压,不时发生排华事件,造成了较大规模的华人再移民现象。其中一部分移民欧美,一部分回流中国,移民苏东的几乎没有。 • 冷战结束后,欧美国家科技发达、经济强大的地缘政治中心地位更形突出,对华人移民的吸引力自然最大,受各国移民政策的影响,移民方式也较以前大有改变,由原先的劳动力移民为主转为以技术移民、留学移民为主。
/
本文档为【地缘政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