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进展

2017-11-13 9页 doc 28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进展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进展 综述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进展 !"#$%&’( )% %*+’%&,$-./’ $%" -$0*%*+1 *2 -3’ 4’%.( !"#"$$%&’%" 熊 琳综述 冉玉平 周光平审校 )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四川 成都 +*"##’" 摘 要: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一直比较混乱,缺乏统一认识。近年来随着对马拉色菌属各菌种的形态学、生理生化学 特性的研究,以及 和 的应用,该菌属被分为 个种。本文就马拉色菌属命名和分类的演变过程、个种的特 EFGH <>E? K K 性...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进展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进展 综述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进展 !"#$%&’( )% %*+’%&,$-./’ $%" -$0*%*+1 *2 -3’ 4’%.( !"#"$$%&’%" 熊 琳综述 冉玉平 周光平审校 )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四川 成都 +*"##’" 摘 要: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一直比较混乱,缺乏统一认识。近年来随着对马拉色菌属各菌种的形态学、生理生化学 特性的研究,以及 和 的应用,该菌属被分为 个种。本文就马拉色菌属命名和分类的演变过程、个种的特 EFGH <>E? K K 性,以及分类的鉴定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马拉色菌属;命名;分类 ) +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9 : ! 碱基对比较方法的应用,该菌才被分为 种基因型 。 ?=> , 分类的鉴定方法 ! 以后,随着对各菌种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特性的研究,以及 ) + 脉冲凝胶电泳 和随机扩血清学方法:早在 年代初一些学者就开始对马拉色菌 @7085A B/50A 650 505C31@41;58/8D EFGH !L " ,# 属进行血清学研究,认为在体外存在着不同种的马拉色菌,并 ) + 增多态性分析 的应 ;.2A1 .@/0B/5A @10J1;@4/C ?=>DIII<>E? 9 ( : 9 ’ : 可以将它们用血清学方法加以区分。到 年,$$# P722/264 ".I用,该菌最终被分为 个种。K 等将该菌属分为 种血清型。他们用 株马拉色菌感染新西兰 ! $ 个种简介马拉色菌属 K (兔得到抗血清,采用荧光标记的方法进行测定,得出 种血清 ! 型,并对 种型的菌落、镜下观察等情况进行了描述。年"$$ ! ! 厚 皮 马 拉 色 菌) + L (":年由7*#*889$* <*/>;?(*+8$ "$& ’’)!9 & : 等采用 例花斑癣、例脂溢 的方法对 >84R55 P722/264 # # .""I命名,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 ?1A65 以及健康人对照进行血清学的调查,没有发现不同部 D 性皮炎类皮肤,也可引起人类的系统感染。 位及不同病种间的特异性。由于未将现在的 个种全部作血清 K 合轴马拉色菌 ) + :年由 (L ( 7*#*88’9$* 8;)<,?$*#$8 "$$# M/12 II学分类,所以还不能将血清学分类与现在的 种马拉色菌进行K 和 命名,是皮肤上最常见的一个种,很易通过一系列试 G7541 验联合鉴定 ) 特别是能在 内分解七叶苷 + ,常与其它种同时 (’4 匹配。存在,在血清学上属 型。- 糠秕马拉色菌 ) + :年由 命名, (L ! 7*#*88’9$* @=(@=( "$,$ -./0012 L 鉴定核型的方法。将菌破膜提取 !(:是一种采用 <>E?EP< 在常规培养基中加上单一的一种脂质就能生长,在许多环境中 ,用随机引物扩增,将得到的 条带与标准菌株比较, ?=>?=> 都能存活,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9 : * 如得到同样的结果,即可归类。等用此法调查 年 "$$’ -50S7I 新生儿病房马拉色菌感染情况,用引物 和 能将 H : ] 菌 种 直径Y)<@ 形态颜色 质地 形态2 3其它大小 Y ! 2 3 YY 厚皮马拉色菌隆起或钮形乳酪色柔软卵形芽颈最宽,有突出痕迹& #7 $ A #7 & _ =7 $ A &7 $ &&7 F ‘ $7 # 表面粗糙或易碎LM总结
出较为全面的鉴定方法:!7 ! 碱基对比较:和 序列分析及 年 8 %%& ;<<. 956456 "-):2 3 从含 氯霉素和 放线菌酮的沙堡培养基或改良" $7 $&@ $7 $&@ / 1 ! 用核糖体大亚基的 序列分析及 碱基对比较-*) 956 456 :,培养分离菌种;2 3过 氧化氢酶试验;2 3吐 培养基上 4;H)I !#G # ! 的方法对 的同源克分子 株马拉色菌进行了检测。通过 "$= :> 2 3 2 3 显微镜观察;对鉴定中不能确定为合轴马拉色菌 = & 温试验; 百分比及 再结合百分率高于 得出结论。发现456 ? 45 6 &@ ’或糠秕马拉色菌者,检测其在含 的沙堡培养基上 吐温 $@ J#$ " 个不同的基因型: 以及嗜脂性的马拉色菌 " #$%&*$,- 0 ’()+.’ !的生长能力。/ % 1 个种,包括 、 。这些 和 " /0*/0*" .’+#1(-$2-. " .#)%-). < A &!!!等 在 种检测手 年 的基础上增加了 "%%0 LMNO*8 :-;<)<. # 分类与以往报道的通过形态学及血清学的分类非常符合。但 2 3 2 3 蓖麻油作为脂源的生长能力;分解七叶苷的 " CE K & # :!段:在核糖体大亚基 序列分析中进一步发现了种间差异,并 956 能力。从而为合轴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的 有不同的相关序列: 有 种序列, 有" #$%&)*+$,-. 0 " /0*/0* ’(!!鉴定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进一步丰富了这种鉴定方法。马拉 种 , 有 种 , 各 有 种 而色菌属 个种的生理生化特性见表 。和 = #%- #%- # #%- & # B 0 # .))." ! .))..)). 、 和 只显示一种序列,为进一 " .+#1(-$2-..#)%-). .#)%-). = !’! 意 义 =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马拉色菌属的菌种得到不 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断地丰 富,其命名及分类也从长期的混乱局面到达一个比较统一的现 状。对分类学的研究有可能继续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不同的变种。 !7 = :是一种依靠核型的检查,此法简易、精确。早在 CDE%$: 对不同菌种的进一步认识,对于探明各菌种与各种皮肤病的关 年代初,一些学者就开始用 对马拉色菌属进行研究,但由 CD:E 系,研究不同菌种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都有极其重要意义。于当时 种并未完全被发现,并未进行系统的分类检测。0 %%F " 年以后,当 个菌种全部被报道,才被作为马拉色菌属分 0 CDE :/ 0 1 等应用 两种 年 和 "%%’ ()*+,)-. CD:E 96C4 类的一种方法。 方法对 种共 个标准菌株进行检测,发现 种马拉色菌具有 0 0$ 0 不同的核型,均具有与之相关的基因组。同其它真菌相比,种间 非特异性型变化较少,只是在糠秕马拉色菌不同菌株之间,可 参考文献:出现两种不同的核型,这两种核型都存在着一定的鉴别带。此 / ! 1 用 碱基对比检测出的 年 和 "%%& :-;<<). :-*,) 456 ’ 结果与/ 12 3 ;PQ<*N 7 R* P;S*8O;.N T 3-,*1.#1* $2$..)4-$ N*M.OO ; "L,)’+I:!种核型表达可能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用于比较精确的分型, 1 2 3 / S;S)MIP ;I S;.8) U 7 LN V)W.M,)<)Q;MB "%’%B "$F ! X " =! A "&!7 但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受到一定限制,其处理样本的量及速度不 1/ >-II;IQ,MY 6>B Z**Y;IQ UCB [IQ,MY EB *. M<7 4;T *T8*I.;M.;)I )T # 。96C4 如1 / .,8** O*8)SM8O )T !$2$..)5-$ /0*/0* U 76 WU W< ( MV.*8;MB "%$%B F’ 2 3 & X = % A ==F7 ! / 1! -;<)<. UB -*,) E7 R,* P;S*8O;.N )T $2$..)5-$ N*M.OO V)IT;8Y*P \N ::! 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虽然对各菌种的形态学及生!7 & ; >5< -< = 表 马拉色菌属 个种的生理生化学特征 # : 菌 种2 4 2 4 2 4过氧化氢酶沙堡培养基 七吐苷 吐温 吐温 培养基 蓖麻油 吐温 #)*+ 0%1 %#$ $ %5$ $6 1 %$ $6 !(,!-./!"33-"3 ’’ 厚皮马拉色菌7 7 8 8 8 8 7 7 合轴马拉色菌 9 7 7 7 9 9 7 7 糠秕马拉色菌 9 7 7 9 7 7 7 7 斯洛菲马拉色菌 9 7 7 9 9 7 7 9 钝形马拉色菌 9 9 7 7 9 9 9 9 球形马拉色菌 9 9 7 9 9 9 9 9 限制性马拉色菌 9 9 9 9 9 9 9 9 >> 2 4 ; ; ?@AB CDEFD,GD H,I ,FGDJH ?(AB G+KLH?)C+,C M .@%KDI)HNDI WD,DN)G NXL),W M 6 J ),M V)G?+[)+J< "==5< !# "$ T ‘‘6 BN+)D OH ,,, 2 4 PDDFQDR+DS< ==1< & T # = U 56 #1# U #1#6 ,":!:!"-!; >>; FDR+ < )WDX < F)J+JN M6 YRD WD FC #889$H Q)NR DCG?)LN)+ +DSR+FN Y< HL < FDR+ 6 +JDGFJH? NXL)W +Z #889$ 0VI00,7**’I,_^KV0V,7**’*//5 : >> ; ; 2 4 +Z Z+F? DQ CLDG)DC M CLDG)DC Q)NR b0 H @B M V6 D)GHJ VXG+J+WX< ==< & ,./,I.(I"-!6 B N+)D OH PDDFQDR+DS< "==&< &= 5 T ,,,, 2 4 5 T ! &1 U!: #6 U 116 !!: ! >>; ; 1 - BCRDD @< ]WRHK < +JHJ Y< DN HJ6 YRD GH ?)?HWD +Z 0F)J+JN M< 0FD R+ < PDC+F? V< DN HJ6 ]DN)Z)GHN)+ +Z #889$[,/,I^/II,,7**’* \\ > 2 4 ; 7*#*88’9$* :;(:;( CD+?OHC? B< _< H,I ), LHN)D,NC Q)NR L)NX?)HC)C CLDG)DC c H L ?HGN)GHJ HLL?+HGR M 6 VM XG +J VDI< "==&< & # T " $! U ‘ ; > OD?C)G+J+?< CD+??R+D)G DK?HN)N)C H G+N?+JC M _6 ? M DK?HN+J< ""$6 [I,I,( 2 4 >; "==< "#= 1 T 1 U 15$6 VHXCD? < HdD < LHLHOHC)CJ)C < DN HJ6 )ZDZ?DN)HN)+ +Z 7*#*889$* !!!.\.‘(,,’= ; >CLL6 %eDJDGN)O)NX +Z ?DK+LR+? /P< GHCN+? +)J H,I ?)G),+JD)G HG)I Z+? ‘& aH _DJSFK B< _+DSR+FN Y< _+C++K @6 V+)N+?)W CL?DH +Z ,[,,I > 2 4 ; 75 :(:( M 6 _? M DK?HN+J< "==< " # T #$ - U# "6 ;;(:!:!7*#*88’9$* ),ZDGN)+,C ), H ,D+,HNHJ ),ND,C)OD GH?D F,)N [X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 !"# $%&# %’ ()*+",&%-%--.( *.$#.( /0 *)%+/- 1#$2*)/)/( 林 麟 周淑华综述 邵长庚审校 2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江苏 南京 4#"$$5# 摘2 4 要:特应性皮炎 为一种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明确。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细菌感染 B ( 性因素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疾病关系密切,可加重本病。本文就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外毒素对 致病性的发现、致 B( 病机理与 治疗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 B 关键( 词:特应性皮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超抗原 2 4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6 #"$$$%5=& #$$$ $1%$"#%$:‘!!! 2 4 特应性皮炎 为一种慢性、瘙痒炎症性皮肤病,组织学 的皮损 性渗出性 患者皮损做了金葡菌定量培养,前者 B( ( =$3 B& # 上表现为皮损局部有显著的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已知发 中分离出金葡菌,其密度高达 个菌落 ,所有渗出性 $g GK " f "& # 个菌落 。并 皮损均分离出金葡菌,平均密度为 B( "5 f "$g GK 病原因和诱因是多方面的。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认为主要与 发现不仅 皮损处,皮损周围外观正常皮肤也可分离出金葡 B( 肥大细胞脱颗粒、速发型和细胞性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密切关 菌,其密度显著高于健康人皮肤。金葡菌在皮肤上的密度与皮系。过去强调食物及吸入性变应原在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认 为食物与吸入性变应原诱发 只见于一部分患者中,大量研 B ( 损某些表现 2 红斑、渗液、结痂、表皮剥脱 4的 轻重有关,与脱屑、 究显示微生物感染性因素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2简称 金葡 ; < # > "; > 1 4可 诱发加重本病 。金葡菌在 发病中的作用得到了重 B (菌苔藓化无关 。临床研究显示皮质类固醇合并抗生素治疗 B(; > ! ; & > ; : > 。以下就金葡菌及其外毒素对 致病性的发现、致病机理 B (视疗效较单用皮质类固醇更为显著。等最近对小儿 _F,)S+QCS) 与 治疗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B 患儿皮损局部金葡菌定殖的密 (的研究发现,病情较重的 B( B( ; - > 度较病情轻者高。国内陈爱民等 做了外观无感染的湿疹皮损 致病相关 金葡菌对 " B( 金葡菌为体表正常菌群之一,但其与外观正常皮肤金葡菌分离与培养,并与银屑病、神经性皮炎做 检测的阳性率和密度甚 对照,结果湿疹皮损和湿疹患者的外观正常皮肤金葡菌阳性率 低,而 皮损中其阳性率则很高,有时甚至为皮损中唯一的细 B (2 分别为 和 4 均较对照组 2 4 明显高。&&6 &:3 #&6 -!3 ""6 ""3 ; 5 > 菌。等于 年对 例慢性斑块性 例急患者,PDXID, "=:5 1$ B #$ (发病中的作用金葡菌超抗原毒素在 # B ( ; = > ; " > 等和 等研究了金葡菌在 发病中的 PDF,W VGbHIID, B( 作用机理,发现多数 2 约 4 皮 损局部的金葡菌可分患者 B &1 (3 收稿日期: #$$$%$&%#!
/
本文档为【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