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浅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7-09-17 15页 doc 40KB 10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浅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编号 学 年 论 文 题目:浅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现状分析及对策 二级学院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时 间 重庆理工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行政管理系 学年论文开题报告书 年级: 题 目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准备情况(已发表或撰写的相关文章、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等):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意义...
浅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浅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编号 学 年 论 文 题目:浅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现状分析及对策 二级学院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时 间 重庆理工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行政管理系 学年论文开题书 年级: 题 目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准备情况(已发表或撰写的相关文章、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等):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前期基础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签名: 年 月 日 重庆理工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行政管理系 学年论文论文指导情况表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生姓名:陈松波 学号:10605020204 指导教师:张晓刚 职称:讲师 论文题目:浅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现状分析及对策 第一次指导情况及教师意见: 签 字: 2010年 6 月 27 日 第二次指导情况及教师意见: 签 字: 2010年 7 月 5 日 第三次指导情况及教师意见: 签 字: 2010年 7 月 10 日 备注: 指导教师推荐等级: 签字 学年论文考核小组评定等级: 签字 浅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现状分析及对策 陈松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行政管理 2007级 【摘 要】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及其他的一些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一直以来都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巨大冲击以来~表现出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矛盾加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国家政府对此采取了各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如何,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试图就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现状 对策 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现状 自1998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09年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 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可能达到1050万之多。 1(1高校毕业人数剧增 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到2006年毕业人数增加到413万,比2001年增加了近三倍。而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2008年大学毕业生总数达529万,2009年是611万,2010年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有630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毕业人数不断增加。 1.2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持续下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发布一份报告显示,“十五”期间,中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但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高校平均就业率为73%,2005年的高校就业为72.6%,2006年的高校就业率为87.49%,2007年高校就业率为70.9%。从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我们也可以看出,1996,2006年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并稳定在70%左右。 1.3大学毕业生涌向东南沿海大中城市 近几年,中西部应届毕业生洪流,正在以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涌向北京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据国家人事部数据显示从06年以来北京地区和东南沿海至少吸纳了全国高校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 表现出了极大的对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向心力。 伴随我国东南沿海大中型城市的快速发展,这些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 1.4大学生就业开始考虑小城镇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大学就业更加理性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考虑选择小城镇就业。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2005年大学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县城和乡镇工作的已占27(4,,在农村的为1(9,。而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为70(7,,与两年前的调查相比,下降了5(9个百分点。 1.5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严峻 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611万,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员表示,2010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加趋紧的形势。 1.6大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 伴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2.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2.1从大学生自身看 2.1.1大学生不愿面对现实的就业状况 一些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还严重的存在着一步到位的想法。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一心只想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他们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又想获得高收入;他们既想获得高薪工作,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的就业状况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2.1.2大学生就业观念局限,精英意识太浓 现在在很多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遇、高薪、高待遇、高福利和美好的前途,对中小城市和乡镇这些最缺乏大学生人 才的地方却无心前往,同时受我国传统经济意识及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中存在“跳龙门”心态,这就导致了“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小城镇一套房”和万人挤着过独木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现象。除此以外,大学生精英意识太浓,对工作条件要求较高。大学生能力有限,却要求很高,当精英意识的淡化速率赶不上大学生因扩招而增长的速率时,也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2.2从外部环境看 2.2.1大学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加 1998年我国高校第一次扩招,扩招比例高达45%,1999年扩招48%,高校在校学生从头一年的108万人上升到159万人。经过多年连续扩招,到2008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了559万人,2009年高达611万人,恢复高考30多年来人数最多的一年。从而使我国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 高校扩招是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的直接原因,但由于相关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较大,且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滑坡,这就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从大学扩招的政策效应来看,虽说一方面是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它又对我国经济 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在这里不能因为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存在就讳疾忌医,批判国家教育政策。 2.2.2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脱节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多用人单位反应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改革的需要。 2.2.3用人单位需求稳定或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一些成熟的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减员,进而造成了就业问题 2.2.4相关政策措施及服务体系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普通高校扩招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从而给毕业生就业产生较大影响。由于一些比较成熟的企业、国家机关单位的容纳能力增长有限,对大学生吸纳能力比较强的主体主要是中小类型企业,这就要求国家完善促进各种中小型企业增加大学生吸纳能力的各项措施,也应该对大学生到中小型企业单位工作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 (2)对大学生创业扶持的力度不够。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比率仅为0.3%,与一些发达国家40%的创业率相比,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较严重不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现今国家户口政策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高校毕业生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2.5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原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严重受挫,出口一直以来占据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很大一部分,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外向型较强,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这就导致原本是吸纳大学生就业主体的东南沿海吸纳能力下降,导致很多就业问题的出现。 3.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相关对策探究 3.1就大学生自身来讲 3.1.1面对现实的就业状况、了解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 古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都是人们遇到具体事件后的一种处世哲学和态度。择业和就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大学生应具备的正确择业和就业思想的前提是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然后了解社会需求,再根据市场需求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的就业政策,二是全国的就业形势,三是本地区的就业信息。 大学生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来关注、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大学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比较短暂的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进而争取在就业招聘中占据优势,获得一份好工作。 了解社会需求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的事,在样大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需求、珍惜在校时机,培养就业核心能力。如:学习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沟通协作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等。 3.1.2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大学生就明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国高 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应该先就业,首先融入社会、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感觉单位不适合自己的发展,再重新选择职业。有了工作经历,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时机和条件到来时,完全可以大显身手。 3.2就外部环境来看 3.2.1完善与大学扩招相应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 高校扩招及相关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没跟上是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的直接原因。所以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首先要完善相关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保证教学质量。 特别是要一些因扩招而造成教学条件下降的高校进行相应帮助和扶持,以满足学校的的教学和生活需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高校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 3.2.2就高校而言 (1)高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高校就是一个企业,企业应生产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这里“产品”就是大学毕业生,而“消费者”就是用 人单位。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是连接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高校扮演好“桥梁”角色、需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明确就业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自主就业与双向选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如果学生不能提供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就业就将成为一句空话。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不放弃学术性和引导社会发展潮流的前提下,加大学科建设力度,调整专业结构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高校应该高瞻远瞩,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计划。高校是研究学术的阵地和创新知识的摇篮,是知识的殿堂,是社会和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高校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教学改革,应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把握未来,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创造未来。高校应创造多层次的学生就业结构,用人单位才能找到他们需要的人才。高校要把握现在,着眼未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学生。 (2)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基本上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一般就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工作了。事实显示其效果不理想。因此就业指导的对象不应局限于毕业生,而应将非毕业班的学生也纳入就业指导的对象,开展全程就业指导,把对毕业 生的指导作为重点指导对象,使全程指导与重点指导相结合,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对大一新生,应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他们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 对大二的学生而言,应该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就业的需求来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 对大三的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对大三的学生,还要分析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就业指导的重点内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进行面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工作,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合理的进行就业指导 目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高校就业办公室应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的完善知识储备,调整就业心态,获得就业信息,加快并改善大学生就业。 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充分调动和利用专业教师及校友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针对专业特色,利用校友、老师的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专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以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4)高校应加大就业扶持工作力度,创造新的招聘模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人才市场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招聘会一种模式也逐渐跟不上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使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更近距离的接触,通过形势研讨会、专场招聘会、专家报告会、师生座谈会、心理咨询会等一系列措施来拓展就业领域。 3.2.3用人单位应该转变用人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开发人力资源,构筑人才高地已经成为各用人单位的共识。这就需要用人单位转变人才的使用机制,打破传统的“身份制”局限,树立只求唯我所用,不求唯我所有的用人新观念。用人单位还 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用人单位,特别是那些没有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的用人单位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加强与高校联系,这对用人单位,高校及毕业生来说都是多方得利的好事。如: (1)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这样将使高校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用人单位会更容易找到适用的人才,毕业生也更容易找到适用单位,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有效率; (2)与政府、高校合作,进行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促使应届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尽早成才; (3)与政府、高校配合,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市场。 3.2.4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强化校园市场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省市建立常设市场,支持区域性、行业性、高校间各类协作市场,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资源共享,推进建设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目前,高校仍然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和就业资源的最重要的渠道,其所占份额超过50%。因此,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以学校为主体 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是务实之举,也是当务之急。 3.2.5努力减少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加强并优化宏观调控,将保增长与保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要从根本上缓解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就必须通过调控政策来遏制经济下滑的势头,通过保增长来保就业。目前政府出台的投资计划,对保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投资方式上,似乎与民营企业的减压相脱节。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场所,民营企业困境必然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度。当前宏观调控除了要保增长外,更重要地是要发挥对民营经济的扶持作用。 (2)实行灵活的毕业,平衡大学生供给压力 就业的实现,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匹配,而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毕业管理制度是不利于这种匹配的,它很容易造成供求双方在时间上的错位。按现有制度的规定,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要在7月份统一毕业,供给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但企业的劳动需求不一定呈周期性变化,即便有周期性,也不一定与大学生的供给周期相吻合。对此,可实施灵活的基于学分的毕业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只要修够学分,大学生可以随时毕业,这样供给压力可以得到稀释。 (3)增加公共岗位的供给,并扩大非就业通道 政府应根据形势变化,适当放宽公务员报考限制,增加大学生的报考机会。当前增加公共岗位供给还应注重挖掘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潜力。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所提供的工作岗位逐年增加,但相对于近600多万的毕业生基数,还有很大空间。为提高这些岗位的吸引力,政府应动用财力,加大对这些岗位的补贴力度。除增加就业岗位的供给外,还可以考虑扩大非就业岗位的供给,以分散就业通道的压力,比如,加大研究生的扩招力度。 结论 高等教育制度的革命性变革是教育事业改革中的一个巨大浪潮,这个浪潮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高校学生就业造成了冲击,因而造成了一些问题。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改革的认同和适应下,问题的解决虽然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情况来看,问题的解决还任重道远,还有大量的上作要做。 首先,政府要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 其次,高校要调整好专业和课程设置。高校应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再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就业指导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毕 业生,而应该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再有,学校和社会要帮助大学生逐步转变就业观念。只有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念,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 最后,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时机,发挥自身的价值。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还很长。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容易,我们要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摸索中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更好方法。 因本人能力和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文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批改和指正。 参考文献: [1].陈宇.中国职业观察,J,.北京: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2009 [2].王秀芝(高校毕业生问题浅析[D](职教论坛(2007.10 [3].史丽丽(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点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6 [4].石时路(武汉大学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J](2006.10 [5].李天(大学生群体的就业[J](2005.12 [6].史淑桃(关注大学生就业“质量”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N](2005.11 [7].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R, [8].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R,.河南.中国互联网招聘市场数据研究中心 [9].罗艳婷.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DB/OL] [10].Krishnamurthi.Anita.What does it take to land a job anyway? [DB/OL].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AAS Meeting #211, #66.01;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Vol. 39, p.856.12/2007 [1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 15 [12].田栋栋.社会资源极度倾斜让大学“考碗族”[N].中国青年报,2008.7 [13].杨泰.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高山、王静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 学报.2008 [15].马各.全新解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2009中国就业与职业规划高峰论坛.2009 [16].王君丽.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17].于成龙.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D].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 [18].吴俊元.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化养成[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9].霍伟.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情况调查[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 [20].李苗.和谐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选择[J].知识经济.2009
/
本文档为【浅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