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9月份优秀教学反思

2017-09-28 50页 doc 157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9月份优秀教学反思9月份优秀教学反思 目 录 语文组 综合性学习《找秋天》案例分析(单 静)„„„„„„„„„„„„„„„ 2 从写字想到的(吴 静)„„„„„„„„„„„„„„„„„„„„„„„ 4 一单元习作反思(吉雪原)„„„„„„„„„„„„„„„„„„„„„„ 6 像教画画那样教作文(陈晓玲)„„„„„„„„„„„„„„„„„„„„ 9 如此活动的作文课(胡丽莎)„„„„„„„„„„„„„„„„„„„„„ 11 《我的百草园》重点段教学反思(刘婵娟)„„„„„„„„„„„„„„„ 13 阅读策略教学尝试(邓宪英)„„„„„„„...
9月份优秀教学反思
9月份优秀教学反思 目 录 语文组 综合性学习《找秋天》案例分析(单 静)„„„„„„„„„„„„„„„ 2 从写字想到的(吴 静)„„„„„„„„„„„„„„„„„„„„„„„ 4 一单元习作反思(吉雪原)„„„„„„„„„„„„„„„„„„„„„„ 6 像教画画那样教作文(陈晓玲)„„„„„„„„„„„„„„„„„„„„ 9 如此活动的作文课(胡丽莎)„„„„„„„„„„„„„„„„„„„„„ 11 《我的百草园》重点段教学反思(刘婵娟)„„„„„„„„„„„„„„„ 13 阅读策略教学尝试(邓宪英)„„„„„„„„„„„„„„„„„„„„„ 15 小插曲(周小娟)„„„„„„„„„„„„„„„„„„„„„„„„„„ 17 整合批注点,指导批注(赖春燕)„„„„„„„„„„„„„„„„„„„ 19 放弃,原来如此简单(刘 艳)„„„„„„„„„„„„„„„„„„„„ 21 插图,有效的课程资源(袁 群)„„„„„„„„„„„„„„„„„„„ 24 抓住重点词句,读悟结合(余春华)„„„„„„„„„„„„„„„„„„ 27 数学组 不可忽视的课堂细节(王舒瑶)„„„„„„„„„„„„„„„„„„„„ 30 乘加、乘减(文晓玲)„„„„„„„„„„„„„„„„„„„„„„„„ 32 《克、千克的认识》教后反思(顾 维)„„„„„„„„„„„„„„„„ 34 如何调控课堂之教学目标的定位(石言忠)„„„„„„„„„„„„„„„ 35 层层推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叶东辉)„ 38 圆,圆~(邵腾明)„„„„„„„„„„„„„„„„„„„„„„„„„ 40 科任组 顺水推舟,循序渐进,自然习得(李 玲)„„„„„„„„„„„„„„„ 41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技巧和策略(蒋 莹)„„„„„„„„„„„„„ 42 西部放歌(李 娟)„„„„„„„„„„„„„„„„„„„„„„„„„ 43 分享我的体育课集合技巧(李 莉)„„„„„„„„„„„„„„„„„„ 45 体育课培养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教学心得(莫 建)„„„„„„„„„ 47 执教《花手帕》教学反思(张世新)„„„„„„„„„„„„„„„„„„ 49 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张艳红)„„„„„„„„„„„„„„„ 52 1 组 语 文 综合性学习《找秋天》案例分析 ————单 静———— 一、 内容简介: 本次综合性学习,以“找”为引子,让学生在每到过的地方,寻找到他从未发现过的事物,采摘到秋的果实,剪下秋的身影,从特点入手,领略秋景,从而去创设心中向往的秋景。 二、案例呈现 课前准备:周末抽出一天的时间到大自然观察秋景,写周记。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秋天。 师:上个周末我们布置了写秋天的周记,我看到,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完成了这项作业。老师发现,你们都找到了秋天独特的景物, 比如落叶、苹果、葡萄、柿子,这很好,你们很会观察。我要特别表扬的是我们班最会观察的孩子刘雨欣,她是一个特别细心的孩子,正是因为她的细心,她才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美景,写出话就格外生动。我们一起欣赏她的周记《我爱美丽的秋天》。(师边读边点评) 生:(倾听老师朗读,个别的贪玩的孩子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刘雨欣的周记吗,你们喜欢她写的哪些话,(学生自由发言) 师:我相信,秋天落叶的情景你们都见过,可是落叶落到了不同地方就会有不同的景色,这一点只有细心的刘雨欣发现了,因为刘雨欣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所以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有趣的秋景。下面我要给同学们读的是杨璐铭的周记,同样是写秋天,可是她写的充满了童真童趣。 老师来朗诵,你们要认真听,杨璐铭写的好在哪里,(师边读边点评) 生:有兴趣地倾听。 师:杨璐铭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大声回应“好”,好在哪里不知如何表达。 2 师:杨璐铭,你怎么会把秋雨想成是秋娃娃的眼泪, 杨璐铭:妈妈说,写作文的时候要多想象。 师:原来,杨璐铭的秘密武器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你真棒~杨璐铭,老师发现你作文写得好不仅会发挥想象力,还会恰当地用词语,“不经意”“晶莹剔透”“迫不及待”这些词语用的很好,你是从那里认识这些词语娃娃的, 杨璐铭:我喜欢看课外书,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聪明,也很会读书,是个用心读书的孩子。孩子们,我知道你们都想像刘雨欣和杨璐铭那样写出生动有趣的周记来,那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生:要多读书、多观察,要会想象,还要用拟人句。 师:很好,那我们再回忆一下你看过的秋景,重新谢谢美丽的秋天吧。(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三、案例反思 成功之处:二年级的孩子写周记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是因为会写的字很少,二是用文字表达的能力还很弱。但写周记也是必要的,可以为孩子每周创造一次练笔的机会,慢慢培养孩子观察生活和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内心想法的习惯,为三年级写作文做好铺垫。我认为,培养孩子写作文的能力,教授方法很重要,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方法”如果是从老师嘴里说出来,就是抽象的、无法理解的,讲了也等于没讲,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所以我在将“方法”形象化方面做了以上的尝试,通过学生身边现有的范文,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同学可以做到,自己也有可能做到,原来写作文没有想象的那样难,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在打消了学生写作文的恐惧心理之后,用范文引导孩子寻找写好作文的方法,让这些方法在孩子心中具体化,运用孩子教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学起来更容易更高效。虽然,从课堂作业来看,孩子在写的内容上没有增加多少,但学生身上最宝贵的想象力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学生的观察视角越来越独特、表达方法也越来越多元化,在学生的写话中出现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句、拟人句,甚至有的孩子还写了对话,写出的句子也越来越具体。 不足之处及改正措施:在朗读学生范文的时候边读边点评即破坏了范文的完整性,也干扰了学生倾听,这都是因为老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造成老师不够相信学生,大包大揽,错失了许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事先把范文做成,对范文描写精彩的词句加以修饰,加深学生的印象,并配上合适的音乐,有感情地将全文完整地朗诵,我想,这样一定会使学生印象深刻、感受更深。 3 从写字想到的 ————吴 静———— 《小学语文课程》提出:一二年级应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同时还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在才开始接触汉字的时候,学生还充满热情,从第一学期的书写认真,逐渐过渡到第二学期的书写端正,我一直为此感到骄傲。 进入二年级以来,用笔越来越流畅,可是离汉字的形体美、规范、端正好像越来越远了。原来骄傲的所在现在变成了头疼的原因,从开学到现在,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为什么学生的书写会越来越差,是因为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从以前的六个到现在的八个十个,字的结构太复杂,孩子写多了手疼,是因为这学期没有展示平台,学生的写字不能及时的反馈,是因为只注重了复杂的字,而忽略了简单的,没有一一讲解,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原因找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效果不是很好。 同样没有展示平台,五班的老师反映,学生这学期的书写有进步。我就虚心请教了方法并进行了尝试: 首先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尽量把机会留给学生,书写时应注意的笔画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由学生自己指出。 其次告诉学生每个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组成,写好每个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关键。基本笔画的训练,重在指导运笔。我在进行直观教学时,重视黑板上的示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懂得笔画的位置和形状,并体会起笔、行笔和收笔,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和提按,虽然“起笔、行笔”这些专业的语言学生不懂,我会用更易懂的方法告知学生,如笔画“丿”,在书写时就可以重重的落笔,轻轻的收笔,而“?”这个“折”就可以把笔顿顿再继续写,“折”会更漂亮,写“一”由轻到重,左低右高,最后轻轻往回收,这样写出的字有轻有重。 再次,我在批改语文书上的写字尽量做到面批面改,批改时除了看其书写正确、认真的程度外,还对每一个字进行比较。哪一个字像课本中田字格的范字,就给它画上一个三角形。写得不好的字,如:笔画不规范,间架结构配合不匀称、大小比例不合适等都当面指出,及时改正,让学生重新照着田字格写。对于写得好的最高三星奖 4 励,并且可以放到教室后面的凳子上展览,让同学学习。能展览的语文书从最开始的基本慢慢道现在十几本。最高兴的是有一天有一个孩子高兴的告诉我:“老师,胡晏茜写的‘聪’字好漂亮,特别是左边的‘总’就和书上的一模一样。”很高兴他们学会了欣赏,在欣赏的同时我也相信他们自己也会得到提高。 我想,单单靠老师点评、批改也是不够的,在以后的时间里,我还应该不定期的有学生互改(及时让同桌提意见,然后改正)、学生自改(像上学期一样写好后先找出自认为写得好的字画上横线)。这样从多方面督促学生写字,反复地观察、分析和比较,认真写字的态度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就培养起来了,书写也就越来越好了。 5 一单元习作反思 ————吉雪原————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可见非同一般。为了降低孩子写作的难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从写日记或周记开始,记录下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引导孩子注意观察事物,提高写作的兴趣,使孩子消除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我把习作渗透在讲课文中,例如:学习《我们的学校》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教室,学习按照方位介绍教室。让孩子撰写作文时“有路可寻”。从孩子对作文反馈来讲,学生能简单把事情叙述清楚,但写得生动的为数不多,特别是习作的格式,标点的使用上正确率有待提高。故我十分重视习作的讲评,批改讲评之后,再让孩子把作文修改撰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万事开头难”之后定会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开学的习作练习我们师生都获益匪浅。但在这些习作当中还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就就以一单元的习作为对象做一个简单的习作反思。 本单元习作,多数孩子能按方位清楚地介绍自己教室的一处,九十分以上的孩子在介绍的时候能加上自己的联想,但作文内容稍显得干瘪,其次就是篇幅较短,写半句话。这些孩子平时注重多练笔,写作文的能力应该会有明显的提高,这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指导。孩子要在平常的阅读积累中多多地掌握好词佳句,并使之内化,才能在用的时候拿得出来,这也给我们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需要家长加强自己的阅读。常言道‘平时不可无书,写时不可有书’,可见平时的阅读与积累是何等的重要。 第一单元要求学生写自己的新教室或者说向别人介绍我们的新教室。在具体的写作当中本人发现了不少问题,如1)写作顺序混乱,东写一句,西写一句。2)写作显得过于平淡,没有自己的联想与想象。3)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4)混淆日记与作文。5)书写字迹不公正。.6)格式不规范。7)写作篇幅较短等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呢,坐下来慢慢思考,学习学习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对中段的习作这样要求: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6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作文,最主要的的是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如果我们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批注太多的建议,太多的重写等字样,是否会扼杀他们习作的浓厚兴趣呢,所以在本次习作当中我反思我们是否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要他们把我的新教室写的栩栩如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无异于赶鸭子上架。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文首提出的问题做几点反思以供大家来给予指导。 1)写作顺序混乱,这是一个不容置疑,必须纠正的错误。如何让学生思路清晰向别人介绍教室呢,教室除了在讲台上说教外,还可带领学生参观一个房间,在参观的过程当中提示学生你先看到什么,然后注意到了什么,其次你又发现了什么,最后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实地考察的经历或许多学生有顺序的写作无疑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让学生亲身去参观一个房间再来写作,效果相信比单纯的纸上谈兵式的说教要好的多。 2)针对标点符号不规范这一问题,我们教学时要给学生讲清楚每个标点符号所指之意,这样他们就不会混乱了,教师要教育学生从细节做起。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把好标点该题关,标点符号错了地方一定要扣分,给学生以“狠心“的惩罚。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我们还得注意写作时的一些修改符号,它们如下: 一、 这是作文符号 1, 。。。。。。 添加少量字词。 , 。。。。。。 2,长句子添加,标添加序号,序号必须是相对应的。如?,之后与之相对应的也是? 3,好词佳句 , , :: , 4,半句话需要添加内容 , 5,———— ,句子表达不清楚,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6,句子上打横线,表示是要删掉的句子。 3)针对写作显得过于平淡这,篇幅较短这样的问题,作文教师的我们是否也该反思我们的思想是否也在与时俱进呢,我们是否也在要求自己天天向上.新课程要求中 7 段的写作只要讲清楚就行了,是我们教师阅读期待太高了。最好讲清楚则已。 4)针对书写这一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典范,教师角色的示范性要求我们对子的写法形态要精益求精,我们首先要写好笔顺,规范板书字形。其次,采取指导学生的书写。这是一项浩大而深远的工程,希望作为教师的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5)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哪些同学进步了,哪些比较懒惰等。比若说本次习作最高分王爇滨98分;胡佳伟、李俊毅不用心记老师的话,耽误了批改,没按时完成作业;最懒张芮(态度没问题),田莹娜;不按要求写:先芯谣、李佳缙 ;有进步:刘若祉涵、廖云扬、小双等 。我们要赏罚分明,该奖励则奖励,该批评就要批评,只是要把握好赏罚的度罢了。 本次习作总体来看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出现了如上所述的诸多问题,但我坚信在家长、孩子,还有作为教师的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我的教学之路也会越来越广阔与丰富多彩。 8 像教画画那样教作文 ——浅谈差生的习作指导策略 ————陈晓玲———— 在开学初的语文教研活动上,老师们聚在一起,不由自主地谈到了四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策略。学生的两极分化问题尤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席间,一位同仁“像教画画那样教作文”的笑谈启发了我。是的,当学生初学画画时,老师会从构图示范开始教学生。而我们少数下笔困难的学生,不正像初学画画的孩子吗,如果能够像教画画那样,给差生一个范例,让学生在范例的学习中感悟写法,不就可以大大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吗,于是,在今天教学《三棵银杏树》一文时,我就尝试着采用边读边悟,读写结合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教学设计: 片段呈现: 一、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课,我们知道具体描写银杏树样子是那几段, 生:第3—7自然段。 师:找出来具体描写银杏树干、叶、花、果的句子,现在,请你再读读这些句子,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银杏树的特点。 2、学生默读,思考问题,完成表格。 3、全班交流,对所填表格内容进行评议 主干 枝干 叶 花 果 很直 直的多 折扇形 白里带点淡绿玉一般,有 黄,小 清香味 4、看着表格说一说,叶圣陶爷爷在观察银杏树时从哪些方面抓住了特点, 5、小结:我们在描写一种植物时,也可以用我们的眼睛去看,用鼻子去闻,用嘴巴去尝,甚至还可以用手去摸。调动我们身体的多个感官,多角度进行观察。下面,就请你用这样的方法试一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教学感悟: 这节课对于差生的习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有了范例,让孩子明白可以从哪些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从三年级孩子们开始描写事物起,我们就一直强调孩子要学会抓特点。但由于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怎样抓特点对孩子而言仍显得空洞。特别是一部分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孩子,“特点”一词在他们头脑中只是一个很抽象、很模糊的概念。而这篇课文,叶圣陶先生就从颜色、形 9 状、味道等方面写出了银杏树干、叶、花、果的特点,为孩子的习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找出了银杏树各部分特点的词语后,老师再有意识地进行强调:叶圣陶爷爷抓住了银杏树的颜色、形状、味道给我们介绍银杏树。我们平时在描写事物时,也要抓住这些特点。这样,就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使学生在观察时有章可循。 2、有了范例,能够帮助孩子理清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语言表达更加清晰。比如,在头天布置的观察一种植物的练笔中,许多学生的语句都显得混乱。特别是差生,一会儿是花,一会儿又是叶,甚至有的先写果,再去写花,整篇文章看得人一头雾水。因此,在今天课堂上,我故意把写花和写果的两段调换顺序读给孩子们听。在孩子听出问题后再问他们能不能换,为什么,结果,孩子们都说不可以,有孩子就说到这是植物的生长顺序,是不能随便更换的。由于明确了顺序,孩子们很快找到了自己文章的毛病。结果,第二次修改以后,文章有了很大的进步。 10 如此活动的作文课 ————胡丽莎———— 记得这学期开学初的一个周末,我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周末作文《假如我是胡老师》孩子们写得兴致勃勃,读到一个孩子的作文,让我细细想来挺有意思:如果我是胡老师我会像上体育课一样上语文课,让同学在语文课上动一动,活动了筋骨,还学到了知识„„意思倒是有了,可是操作起来难度却很大。巧的是,不久之后,得知要去听两天的“童心,童言,童真”的作文指导课,在这次听课中,很有幸地听到这样一节别开生面,趣味横生的作文课。 一、在课堂中模拟草地,对天空进行想象、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同一事物,儿童的眼光与成人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童心去观察,以童心去体验,以童心去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富有儿童特点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但作为一堂展示课,张老师也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在她的课堂中,却用一块黑板展示出了一幅另类的天空图,在这片天空中,有孩子们以接力形式跑上讲台,快速画出的各种形状的云朵,然后席地而坐,在“草坪”上仰望“天空”想像着老师给出的三条有关云朵的线索——云朵的形状、颜色、变化,自己说给自己听一听,千万别让同伴听到。在吊足孩子们的胃口后,回到自己的座位,写下你想讲的,原本打算坐得端端正正的孩子们,开始在课堂中奔跑,尽管楼板这时不那么安静,孩子们却在这一动一静中学得这么有趣,也在这动静之中,有了观察有了思考想象也有了下笔的冲动。 二、在活动中,组织画面,内化语言。 之后,引导孩子们想像画闪电、彩虹,特别有趣的是模拟“雷声”和“雨声”分别用上孩子们的巴掌,在桌子上拍下雷声,再用笔敲击桌面,模拟雨声,雨声由弱到强,再到弱,到渐远,情景的变化起伏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孩子学得有趣同时也把自己平时看到的雨的变化过程在活动中进行细化,在活动的同时思维也在不断地想象并组织语言。安排写云朵、雷声闪电、雨滴。三次写作是个完成一步到下一步,层层深入,逐步加深难度的过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写作要求都是:“将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都写下来。”但每次的观察到的、听到的、感悟的已然不同,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这篇作文完成的了。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高明之处。 在孩子动笔之余,张老师把她对于作文教学的思考娓娓道来,亲切、幽默,使整个会场洋溢着舒适的感觉,我们认真地听她给我们介绍她的教学经验,不时为她的巧 11 妙之语所震动。真是教学有法呀,就连作文这样我们一贯认为的大难题,也在她的教授下显得如此轻松可行。 写作文,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就是在写作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作文成为儿童视觉中的生活再现这是我听张老师课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种课是我前所未有的体验,很受启发,原来作文课也能如此有趣,原来作文也能这样教。 12 《我的百草园》重点段教学反思 ————刘婵娟———— 一、课文简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下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的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情趣,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教材节选了这篇散文的前半部分,该部分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初读《我的百草园》一文,被百草园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所吸引,文中,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是让我无限感慨,内心里也充盈着一颗童心。 仔细研究之后,我发现:全文的构段方式颇有特色,特别是重点段——二自然段中有关百草园大量景物的描写,表现了百草园的景象繁复多变,美不胜收的景象,而且是用关联词语连接而成的,富有特色。这样的描写,不但让学生欣赏到了作者眼中的百草园美丽、生机勃勃的万千景象,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还能够给学生以一定的写作技巧的启发。 二、案例呈现: 有关二自然段的学习,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学生自我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百草园,全班交流。 (2)哪些动物、植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勾画、交流。 (3)这么一个内容丰富的百草园,作者是怎样把他们一一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勾画、交流关联词语。重点朗读二自然段的关联词语。 (4)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 (5)勾画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语句,交流。再感情朗读二自然段。 (6)教师点拨:段落中罗列了许多事物,由于关联词语的连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就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构成了一幅内容丰富而又充满生机和儿童情趣的美丽画卷。因此,合理运用关联词语,是能够组词成句,组句成段,表达一个个完整的意思。在我们的习作中,此种方法是可以好好效仿的。 (7)课堂练笔:用二自然段中的关联词语,写一处景物,突出景物特点。 13 之后的片段练习中,我发现:学生的写景描写自然地渗进了这种关联词语的方法,还在色彩描写这方面大有长进,写一处的景物既是动中有静,静中又还五彩斑斓,更充满童话色彩,很美~ 三、教学反思: 首先,对这个重点段落的处理,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显了百草园在作者眼中的童趣;其次,对这个段落的理解,教师在引领的过程中,遵循了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认识层次,鉴赏层次,悟道层次,不但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还在鉴赏中悟到了本段写作的特点,在阅读中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又为本单元的大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又为“课堂练笔”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我们深知,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种阅读,只是要求更高,层次更深。它派生于阅读课堂,融合了阅读写作,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习得语言技巧,二自然段的练笔,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只是,我认为:本课例更偏重于语言技巧的习得,在帮助学生理解的这个层面,还做得不够。 由练笔,生发出我的一些感慨:在阅读理解的练笔中,一些“浅练笔”“假练笔”“伪练笔”“空练笔”是没有价值的,应该杜绝。但,一些理解性练笔,如:表达性练笔,补白性练笔,想象性练笔和迁移性练笔,应根据课文的实际理解状况,逐步开展,教师的思考,不能只局限于语言技巧习得的练笔。 最后,从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还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由于学校的提倡,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上,尽量给孩子以动笔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上听到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了,但,这个二自然段的理解,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朗读的角度出发,没有进行过多讲解,而是在一步一步深入的读中,使学生逐步地走进了作者的童心世界,兴趣盎然地欣赏着百草园里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古训: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真是有道理啊~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堂中不断地坚持下去的。 14 阅读策略教学尝试 ————邓宪英———— 一、阅读预测策略在《风是一位画家》中的教学尝试 程序: (一)、题目预测。 师: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时,你猜作者会写什么, (生:他会画些什么,为什么说风是一位画家,„„) (二)、分别读每个自然段,猜:接下来作者会写些什么, (三)、分别对照自己的猜测是否和作者一致。 (四)、教师直接提出阅读策略这个概念,给学生一个朦胧的印象:刚才我们阅读整篇课文的方法叫做“预测”,其实有的孩子在课外读故事时已经在用“预测”这个方法了。经常用这个方法,你会越来越会“猜”,越来越会读。 二、该策略在《水妈妈的孩子们》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尝试运用 1、读题目,预测作者会写什么。 2、读第一自然段,预测后边会写什么。 3、对照原文,读第二自然段后预测,预测后将2-8自然段看成一个整体。 4、接着预测作者会写他们找得对吗。 三、阅读推理策略在《水妈妈的孩子们》教学中的尝试 (一)读第一自然段,用“谁让谁去干什么”一句话说说这一自然段写什么。 (二)阅读策略教学激趣。 你一定看过《名侦探柯南》吧。他常常会根据收集的一些信息来推理出一些结论来。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柯南,在我们的阅读中用用“推理”这个策略。(板书:推理策略)„„ (三)运用策略理解“风伯伯”的话。 请你直接读出“风伯伯”说的话,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再读一遍。 “风伯伯”说了几句话,一句话中有两个逗号。请读第一个逗号前的部分。(生读:你们每人去找水妈妈的一个孩子来。)这是风伯伯对风娃娃提出的要求。那么,从这个分句我们至少可以推理出一个意思:水妈妈是否只有一个孩子,(学生轻松理解) 接着读后边两分句。 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和海水是水妈妈的孩子吗, 15 (学生反复读、默读、同桌讨论,师特别强调不“人云亦云”,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后,14人认为“是”,24人认为“不是“)。看样子,理解这层意思只用推理是不够用的。 我们再用一次“预测”策略,慢慢来想。怎么用“预测”策略,我们先看第一分句。(生读)。如果风伯伯没有说后面的话了,风娃娃们可能会去找哪些水妈妈的孩子,(生轻松回答)那么,泉水、溪水„„究竟是不是水妈妈的孩子, 风娃娃能不能去找这些水娃娃,“但不能„„,也不能„„”。 师小结:刚才我们试着用到了两种阅读策略——(生答出),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了风伯伯说的话。在以后我们读课文和课外书时我们可以更主动地去用这样的策略帮助我们理解。 (配合组织教学,学生似乎感觉更有挑战性而学得用心、更专注了。) 三、对设计及效果的思考 目前,对于阅读理解策略教学中能否教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策略存在争议。“理解教学”和“小学低年级”两个术语很少在同一句话中出现。大多数关于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的研究关注的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大家普遍相信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生阅读理解是不明智的。因为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任务应该放在语音识别与单词识别上。本人认为,只要解决好语音或解码教学与阅读理解教学的平衡,根据学生能力,选择有趣的文本,不将解码能力差等同于深层次思考文本的能力差,是可以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的。而阅读理解策略教学后的学生,对于文本能够回忆得更多,而且会逐渐像优秀的阅读者那样会选择每句话中的重要信息保持在记忆中。 阅读理解包括联系背景知识、解释文本结构、质疑、澄清意义、比较、对比、总结、想象、停下来思考、增加假设、作出推理、联系上下文、预测、重组文本„„策略。这些大的策略需要有效地分解和引导学生运用。在上述教学中,提出这些策略,不一定精准,教学过程也还粗糙。实际运用中各策略会出现交叉,还有待于本人深入学习,并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检验和得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16 小插曲 ————周小娟———— 课堂上,师生愉快地交流着“一个大,一个小,一头水牛一只猫。一边多,一边 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项内容。请孩子们看图,图上的菠萝和梨子有多少,”面对最后的难关,我从容地提问。一个学生回答:“一堆菠萝,一个梨子。”他回答得非常正确,我赞许地点点头,因为这个学生的回答为一些课外知识少的学生铲除了“堆”这个数量词的知识障碍。为了更好地运用与”堆“意思相近的数量词,我追问:“杏子可以一堆一堆数,还可以怎样数,桃子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一个菠萝,一斤菠萝,一箱菠萝,一筐菠萝„„梨子也可以一堆一堆数,一箱一箱数,一筐一筐地数。”望着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悄悄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他们。“再看看图上其它小动物和水果到底有多少,”学生信心十足,纷纷高举小手。 詹杰把手举得高高的,我示意请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不知道一群和一堆是不是一样多。”他不紧不慢地说道。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沸腾起来。当然,这也是令我很意外的一个问题。 面对着课堂中的这样一个小插曲,我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因为,课堂中牵引与指导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重点所在。沉思数秒,我马上说道:“刚才我们知道了一群与一堆都表示数量多。到底一群与一堆是不是一样多,我们先来看看一群人中的人是怎样站的,”我顺势从学生身边的例子讲起,引起他们主动寻求真知的愿望。“一个一个紧挨在一起的。”“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那一堆梨子是怎样放的,”“堆成一堆一堆的。”“什么是堆成堆的,”对细节词语的理解是解决难道的关键,我没有放过这个细节,而是更深一步地挖掘学生的闪光思维。学们想了想说:“一层一层地放在一起的。”我马上把学生的答案明确地描述并做出动作。“如果我们把堆换成群行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不行。因为一群与一堆它们摆放的方法不一样。”我适时总结:“对,摆放的方法不一样,所以它们相连的内容就不一样。但都在表示数量多。” 入学不久的7岁儿童,如何利用现有的认知规律理解理性知识,如何把感性的认识与理性的知识相结合,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如何把新的知识结构运用得恰到好处,解决得好,就会为今后的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提供有利条件,为数量词在生活、学习中的使用起到必要的规范作用;解决得不当,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入手,把群与堆的数量 作为知识的底线,把堆与群摆放的不同, 17 区别堆与群作为知识的升华,很快就解决了知识难点。把语文课演化为每一个学生学 习生活经验、运用生活经验的场所,就会使“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两相沟通。 18 整合批注点,指导批注 ————赖春燕———— 上学期关注了批读文,积累了一定的批读文教学方法,本学期依然想用好批读文,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继续交给学生批读方法。 开学以来,上了两篇批读文:《海滩上的雕塑》、《莫泊桑拜师》。在教学中发现,整合批注点,对指导批注和阅读作用最大。《海滩上的雕塑》一共有5处批注:第一处是“我知道这些有趣的图案的作者是谁了。”第二处是“海鸥在发表什么评论呢,是说海滩上的图案设计得美,还是„„”第三处是“这段话引出了后面的设计。”第四处是“挖呀,掘呀,堆呀,垒呀,这几个词语写出了我们创造的喜悦。我要仿造这些句子写几句。”第五处是“收藏一词用得真妙~”这五处批注,其中第一、三处是小读者在阅读时自己读懂的内容;第二处是质疑,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第四、五处是理解体会文中的关键词语。将这五处批注整合成三点,在教学中,重点只处理了一、二、四处批注,批注一虽然是小读者读懂的内容,但编者并没有将海滩上这些有趣的图案的作者到底是谁告诉大家,以这处批注指导学生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自己也读懂了课文。 《莫泊桑拜师》一文一共有八处批注,分别是:一,从“酷爱”可以看出莫泊桑非常爱写作。二,“功夫”指的是什么呢,三,只要肯吃苦,勤练习,功夫就能到家。四,为什么他看了几天还是一无所获呢,五,一连串的问句告诉我们观察要用心,要仔细。六,从“天天”“全神贯注”可以看出莫泊桑的用功。七,对要写的东西,不但要仔细观察,还要在发现特点、写出特点上下工夫。八,我也要像这样练习写作。我将这八处批注梳理整合成四类:批注一和六是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并理解;批注二和四是引导学生质疑;批注三、五、七是批注的读懂的文章内容,即学习到的观察和写作方法;批注八是读者读完文章后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我重点关注了前三类批注。首先将批注一和六放在一起让学生读,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批注方法,即抓重点词。然后立即运用这种方法来细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抓出“揣摩”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在关注第二类批注,引导学生质疑的时候,因为这两处批注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一下就能解决的,所以我重点处理质疑后的解疑问题。用问题来牵引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至于第三类批注,我们从这篇课文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方法,读懂批注后,学生能够受益,通过自己的学习,也能有其他的一些理解,学生也能学习这种批注方 19 法自己进行批注了。 将批注这样整合归类之后,每一篇批读文就能根据训练重点做出合理的取舍,学习完一种批注方法之后,学生也能举一反三,立即运用这些方法来读文本,并进行批注。在归类和取舍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究的,我将在以后几个单元批读文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20 放弃,原来如此简单~ ————刘 艳———— 低段教学久了,长期教学中,我存在的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在课堂中对孩子们的包办代办做得过多。课文怕他们读不熟,要自己亲自一段一段来教;生字怕不认识,必要过“五关斩六将”才罢手——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强化生字记忆;词语怕读得不够有“味儿”,总要一组一组跟着读才放心。如此一来,虽然在教学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觉得一堂课时间不够用。有时,孩子也显现出疲惫之态,其实自己也了解,但总是以不“放心”为由,放弃了改变。于是,每天都是一尘不变地重复着第一课时的教学:1、读通课文。2、认识生字。3、读熟词语。4、了解课文大意。5、书写生字。进入三年级的教学后,我突然发现这一套惯例不管用了,这样学习下来的后果差不多就等于不上课的效果。三年级的孩子了,识字量已经非常大了,很多课文中要求认识、书写的生字早就会了,用再多的时间去识字等于浪费~而因为第一课时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了字的学习上,反而,课没有读熟,有时连课文大意也没有了解,常把第二课时的任务留得太多,加重了第二课时的学习负担,严重的比例失调。因这,让我严重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总找不到一个解决的好办法,找不到一个好的出口。于是,我主动走进同年级组老师的课堂,去学习她们在课堂中的点点滴滴,并把她们好的方法或者说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记录下来,并根据自己班上的情况进行了整合。终于,在一堂语文课《家乡的红橘》上找到了出路,心情得以愉悦。 《家乡的红橘》是西师版语文第五册教材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透过小小的红橘,表达了作者浓浓的家乡情、深深的自豪感,全文分为六段,第一段写家乡在长江边,有成片的橘园。第二段写春天时节 ,红橘叶片在阳光下闪光。第三段写四五月份,橘子树上长出了米粒大小的花骨朵,花香醉人。第四段写秋天,橘子树上结出的青色果实惹人喜爱,但吃起来又酸又涩。第五段写十一月左右,红橘成熟了。第六段总结全文,指出家乡的红橘让人喜爱。因在课后题里有背诵课文二、三、五段内容并仿照第五段的内容来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的小练笔,故我想:在课堂上如能好好地把握时间,在教学了第五段后马上进行仿写水果的小练笔肯定比课后再一次回到第五段来进行仿写更有效,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肯定会更浓。所以,在第一课时读通课文,了解第一段的大意并理解个别生字的意思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如果按我以前的方法来学习,时间肯定是不足的。再三思量下,我进行了“放弃”教学,原来,一切都可以变得如此简单。 21 一、放弃以生字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思路,改以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及了解每段大意为主线的教学设计。 开课初始,我以预习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提问,孩子们很多说到了家乡红橘的叶、花、果„„于是,我把握住此思路,请孩子们教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请小老师教读段落时选择了优、中等生来教读。虽有个别小错误,但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然能将课文读通顺了。这样一来,其他的孩子也读了一遍课文,我再根据孩子们错误的原因,标注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的读音,教读了最难的词语,并对于文中出现的长句子进行了断句的处理。这时,我相当于对孩子们的预习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总体来说还不错。接着,再请孩子们自己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其实就是理解课文大意。孩子们在第二次读了课文后回答出了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对家乡红橘的的喜爱。第三次读课文,我结合课后的一道填空题进行。这道题结合了课文的写作思路及主要段落的大意总结出了家乡的红橘在不同时期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表达出作者对红橘的喜爱。所填处都与时间有关系,向孩子们示意了本文写作顺序。在孩子们读完课文做题的时候,我趁机巡视了一遍,发现错误的原因竟都在最后(十一月)那个空白处,原因是因为孩子没有仔细读课文相关段落,把填写时间的词语写成了(红橘树上)。于是,在解题时,我并不着急,而是请孩子们第四次逐段读课文,读一段找一段,找这一段写了什么,找这一段写了什么时候的红橘的什么,并在书上做好记号。当每段的大意都说完以后,请孩子们再一次去检查自己刚才做的题,很多孩子都改正了过来,这时候,我再请几个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孩子来解题,发现他们也做对了。这样,课文读熟了,课文的大意和每段的段意也了解了,对孩子我也心中有数了。接下来,我先请孩子们将预习时勾出的词语进行了读,在读的同时,我再次勾出了课文中一些两字、三字甚至是四字的好词语,也请孩子们一起读。然后,我出示生字卡片背面上的词语,用单龙火车,双龙火车的方式随机抽查了两组学生,都会认了。接着,我再将生字与词语混合着进行了接龙读,拐弯读(重点检查班上几个后进生,提醒全班孩子注意个别难读生字)。最后,相机处理几个难写的字,提醒孩子们注意不要少掉考字的一横„„没想到,这堂课还剩下了近十分钟的时间,这对于我来说,太可贵了。 二、放弃生搬硬套的查词典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授与学生理解生字词的简单方法。 第一课时剩下了近十分钟的时间对我来说是可贵的,也是难得的。于是,在这十 22 分钟的时间里我提出了生字卡片后的两个新词请孩子们理解。在教学时,我教给孩子们理解这类词语的方法——用我给他们解释,为:“分开组词法。”如:肥实:肥胖结实。鲜嫩:新鲜肥嫩。孩子们学起来很有兴趣。没想到的是,在第9课《西藏高原》的学习时,当我再次训练孩子们用这种方法理解词语时,有个孩子竟用此方法说出了哺育的意思为:哺乳养育。非常令我震惊,看来,孩子们也是很好教的,只要方法得当,他们会带给你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放弃,原来如此简单~以上这些就是我在初入三年级教学第一课时的一些心得。现在,对于第二课时的学习我还是有一些困扰:处处都想精讲,于是,时间总也不够了,总要拖堂才能完成课时任务,教学效率不明显。我想: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争取在下一次进行反思的时候能总结一些在第二课学习时的心得来,帮助自己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从低段到中段的适应过程。 23 插图,有效的课程资源 ————袁 群———— 对于西师版教材中的插图,我一向关注得不是太多。总认为西师版的插图有失美感(相对江苏版教材而言),制作比较粗糙,不自觉地对它有一种排斥。 然而,前几天,学习第7课《藏羚羊的故事》一文后,一个学生的提醒却让我重新开始关注课文中的插图。 插图引发的思考 片断记录: 奚洋:袁老师,其实这对羚羊就是父子,并不是无法确定。(因为之前课堂上我告诉过孩子们,书上并没有确切的文字,就不能确定它们到底是母子或父子,参考书上 说他们是父子是不太准确的。) 我:你怎么确定, 奚洋:你看插图嘛,那只老羚羊长着角哇~ 我(吃惊):哦, 奚洋(点头):你看嘛~ 我忙翻书,图上的羚羊果然长着两只长长的角~按资料介绍,只有雄性羚羊才长角,如此说来,文中的老羚羊和小羚羊就应该是父子了。这一发现很让我脸红,这1/4书页大的图片我竟然没有注意到,而恰恰这图片上的信息是确定文中老羚羊身份的重要依据,我的坏习惯致使我对插图一贯忽略,而今天的忽略,却是一个不小的错。但我向来有向学生“认错”的勇气,正准备去纠正先前的说法,一个念头却倏地闪过:教材编写组的人又怎么知道这老藏羚羊是雄羚羊的呢,从课文内容中是绝对看不出一丝线索来的呀~也许他们只是随意找了一幅雄藏羚羊的图片呢,那么文中的老羚羊也未必就是“父亲”呀。 于是,我又去网上查寻,终于欣喜地找到一条提问(原来还有与我有着相同疑问的同行),原文如下: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课<<藏羚羊的故事>>中的老羚羊是父亲还是母亲问题补充:为什么是父亲而不是母亲 最佳答案 每年四月底~公母羚羊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子~然后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完成一次迁 24 徙过程。 遗憾的是,这仍不能解决我心中的疑问:课文中没有表示时间的文字,又焉知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四月以前,那么,老羚羊仍有可能不是“父亲”呀~遗憾的是,我在网上查找原文没有结果。 但这件事,却让我对课文插图重新重视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既然,编者好心为我们提供了插图这项图片资源,我们为何不好好利用,让他发挥作用呢, “插图是看图学文的基础~也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所以安排插图~其主要意图是借助插图~使学生轻松地识字、释词、学文~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训练~从而把语文内容与具体事物紧密结合起来。”“恰当运用插图~做到图文和谐统一~使信息传输通畅~可起到以图助读、以图助解的作用。” 插图,已不仅仅是一幅图画,它也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补充并丰富着文章内容,有时甚至揭示文章的主题,其实是不容忽视的。 于是,在第10课(因配合余老师上接待课,这课先上)和第9课的学习中,我充分利用了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中心的感悟,收到很好的效果。 插图引发的精彩 片断记录: 第10课《一只贝》 教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课文右上角的插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只贝壳里有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很亮,很圆。 生2:我发现这颗珍珠颜色很美,是彩色的,很漂亮~ 教师:都有哪些颜色, 生3:蓝色、绿色、紫色、黄色,(师:这是,)彩虹的颜色。 教师:真的很美,让人想到阳光,利用三棱镜,我们会看到,阳光也是七彩的。(马上 有学生点头称是)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袁志彬:我发现这只贝外面很丑,黑黄黑黄的,里面很美,是相反的。 生4:真想不到,这么美的珍珠竟然是从这样丑陋的贝壳里面长出来的。(学生开始了 25 思考~不仅局限于眼睛看到的~对贝壳有了好感) 生5:我发现这只贝的里面很光滑,可能这样才能很好的保护珍珠,不让它被刮伤呀什 么的。 龙麟:我觉得贝也没有那么丑,关键是它有内在的美~我觉得,内在的美还要好一些。 (学生思考进一步深入~开始触及课文深层的东西) 生6:老师,为什么有些贝壳里有珍珠有些贝壳里又没有珍珠呢,珍珠是怎样长成的 呀,(好奇心被引出~对插图的观察已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9课《母鸡》 教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插图中的母鸡,看看会发现什么, 刘芋伶:我发现这只母鸡的眼睛看着前面,像在防备着什么。 教师:观察得真仔细,连眼睛这样细小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你们猜,它在防备什么, 生1:它在防备黄鼠狼。 生2:还有老鹰和蛇。 生3 :还有老鼠,老鼠也会咬伤小鸡,还有狗,狗有时候要惹鸡。 教师:哇,原来小鸡会遇到这么多的危险呀,难怪母鸡会是这样的眼神,这是一种什 么眼神,(警戒)从哪里知道这个词的,(课文里说的)(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 看插图~图文渐为一体) 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4:我感觉母鸡很爱它的孩子。(学生用心在体会) 生5:图上还有几只小鸡,有几只藏在母鸡的翅膀下,有几只在母鸡的身边自由地玩耍, 它们一点儿也不害怕~ 教师:对,有妈妈保护着呢~如果请你给这幅图起个名儿,你想起什么, 王宝华:温暖。(多贴切的名字~母鸡给予小鸡的不仅是身体的温暖~还有心里的温暖~ 插图是文章内容的演绎和延伸, 生6:我想取“母鸡一家”。(很形象的名字~直接表现画面内容) 生7:我想取“母爱”。(在观察感知插图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了文章的中心~其实插 图与课文内容真是密不可分的) 重新翻看教材,看到书中的插图有真实的图片也有画的图,有人物肖像也有事件或场景中的人物,有动物图花卉图也有风景图,都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我确定,插图,会走进我今后的教学,与课文内容一起进驻我和学生的心底。 26 抓住重点词句,读悟结合 ————余春华———— 西师版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主题: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 《看海》:海潮的千姿百态,变幻无穷。 《古诗两首》:黄师塔前桃花或浓或淡,湖阴先生茅舍幽静雅致,山水环绕。绿水青山环绕的田园风光向我们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 《三峡之秋》:秋天的三峡,早上明丽清新、中午热烈激情、下午的朦胧迷人、夜晚的幽静神秘。 《游漓江》:清澈碧绿的漓江水,独特神奇的桂林山。 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幅幅神奇的画卷。大自然的奇与妙在作者准确、细腻的文笔下栩栩如生,让人读了如临其境。文章无论是字、词、句的运用,还是布局谋篇,遣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词造句都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对于这样的写景文章,我 读悟结合”,从而通过文章内容去领略到大自然的奇妙与壮丽,感悟作者对大自然浓浓的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淀词汇,从而习得写法。 一、抓住重点词句,让美在读中展现,让情在读中洋溢。 写景不是为写景而写,往往具有浓浓的情感色彩。在阅读写景的文章时,入情入境地品读,至关重要。只有自己的感官进入文中的境界,文中的景才会鲜活起来,激情才会洋溢起来,美才会展现出来。于是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入情入境地去读,去想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等到高潮时,那不是一片一片地拥过来,却是一大块一大块地跃过来,跌过来,到了沙滩上,便跳起来,飞起来,轰轰地怒号。” 《看海》 这句话声行并茂,形象地描写出海潮到达高潮时的壮观与磅礴。引导过程: 1、学生初读,读得柔弱。2、勾出动词。 3、学生做一系列动作。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 4、想象海潮的这一系列动作。于是,正在奔涌的大潮大浪,孩子们很快在脑海里呈现出画面。 5、再读,气势大了,轻重缓急有了,有的学生表情也丰富了。还有学生甚至手舞足蹈起来。读完,有学生还惊叹:“这气势尤其千军万马啊~”可见,海潮的壮观在 27 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展现出来。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教学过程: 1、初读。2、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想象自己在这样的美景中游春的情景。说说自己此时的心情。 3 4、体会诗人的心情和感情。 通过如此环节的教学,学生眼前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动的春景图,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通过设身处地,自然也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二、抓住关键词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遣词造句的准确 本单元课文文质优美,词汇丰富,用语准确,修辞得当。这类课文是指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遣词造句的要领的好范文。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语言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当潮水升到沙滩上的时候,如果从山上望下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这样一片盖过一片,永不休止。” 《看海》 教学过程: 1、读。勾动词。 2、手势做“叠”和“盖”的动作。感受两个动作的相似。 3、体会“叠”和“盖”的区别:“叠”—一叠,说明数量不少,一起重上去, 写出了作者看到潮水整体的样子时所体现出的感受;“盖”一般表示一层一层地重上,写出了作者看到潮水是如何成一层一层的样子。所以两个词用得既准确,又贴切,不能调换位置。细细品读,想像画面,会发现作者用得这两个字好传神。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三峡之秋》 教学过程: 1、读。 2、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勾:你认为用得做好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4、悟: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28 此环节的教学,学生谈结合自己的想象,谈得这句话写出了三峡的中午热烈 的特点。学生不仅知道句子用了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也进一步体会到比喻与拟人的好处。 教学永远处于研究的过程,或许这样做有一定效果,那样做会更好。课堂也永远不会完美,好在课后反思到不足后及时弥补也不算晚。常常的,我会在课后发现自己课前有很多没有想到的,于是,抽出时间,再次交流,也算一个课堂教学的延续。 29 数 学 组 不可忽视的课堂细节 ——《比较》教学反思 ————王舒瑶———— 《比较》是西师版一上12、13页的教学内容。教材想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让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认识符号“〈、〉、=”;让生会完整的表达事物的多少及大小关系。因此,想通过以下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这样的目标。 一、假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朋友,国王爷爷今天带我们去漂亮的公园玩。(出示主题图)也想考考大家,如 果都答对了就给你们介绍“3个符号朋友”。 1、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些什么,(生说出一种事物,师就贴出相应的图片在黑板 上-----相同的事物贴在一起) 2、仔细数数,第一种事物都可以用数字宝宝几来表示,为什么,(生说数,师贴 出相应个数的图片,并写出对应的数字) 3、这些事物中哪种比较多,哪种比较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探索新知 (一)比较同样多 现在国王爷爷想知道:蜜蜂与花相比,哪个多哪个少, ——学生通过观察老师黑板上贴出的图片,一眼就能观察出它们是一样多。 反思:当学生都得出这样一个答案时,我认为它们只是知道看出了结果,但不明白比较的方法。所以就“高谈阔论”地给学生讲解渗透“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当然,个别乖孩子也听懂了这节课,但作为老师我总感觉这节课还差点什么,方法是我一个人讲的,强加给学生的,他们真的理解了吗,他们会认为这种方法很有用吗,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会主动地想起并采用这种方法吗,„„这一连串的问号停留在脑海中。一直思考;我怎么做就可以让生对这种方法记忆深刻,在生活中会不自觉地想起这样的方法, 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将每种事物的图片先混乱的摆放在黑板上,三种事物交替放在一起,摆成了一个圆形,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知道哪个事物比较多,哪种事物比较少呢, 此时让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迫使学生思考寻求方法。如果这时生想到了‘排排对’ 30 师就给予鼓励,没有想到,师就提示学生。然后很形象地给学生介绍。先让这些事物“排排对,再让它们手牵手”-----这时师边说边做给学生看。能很清楚地让别人知道谁多谁少------只有通过“排排对、手牵手”的方法。将小学学生难以理解地“一一对应方法”形象地介绍给学生,并让生体会感悟到“一一对应”方法优点。 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起到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假期中刚刚拜读了《名师的课堂细节》没想到在自己的课堂中也有这样起重要作用的细节。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细细品尝每一个教学细节,让它为教学所用。 31 乘加、乘减 ————文晓玲———— 案例描述: 1、操作小棒,初步感知:比几个几多几,比几个几少几。 (1)先摆3个5,算式:3×5。 (2)先摆3个5,再摆2根,算式:3×5+2。 (3)先摆4个5,在拿走3根,算式:4×5—3。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科学小组的同学正在做实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3人一组的有3组,2人一组的有1组。 生: 生:求“共有多少人,”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比3个3多2 3X3+2 (2)比4个3少1 4X3—1 4、基础练习。 5、开放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感觉学生学习有点困难。它要求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通过创设情景,是顺向思维,学生掌握得还可以,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对中差生来说,理解有点困难。我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多创设情景、多摆小棒、多说摆的过程。出示主题图:如:在科学活动课上,老师把小朋友按3人一组,分成了3组,还有2人。学生很快想到3个3,再加上多的2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2,11,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组每组都是3人,第4组为什么只有2个人呢,生:我想原来每组都有3个人,小红可能有事先走了。所以原来有4×3个人,再减去小红走了的1人: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 32 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整节课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克、千克的认识》教后反思 ————顾 维————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和二年级时学过的长度单位有一些相似,但在教学上又有很大不同。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可以用眼,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比较学到知识,而克与千克的内容则要依靠学生的手,用手来感受1克与1千克的质量,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针对教材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体验和感知。 首先,我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学习的资源,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准备大量实物教具和学具。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有充分感受的机会,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1枚2分硬币和2袋500克的盐,结果,学生实际操作中发现,500克的盐较少,所以我改为布置每个学生到超市买一千克的物品。正好,孩子准备的物品五花八门,也拓宽了他们学习的空间。而我自己则准备了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称。还准备了很多如苹果、糖等不同的物品。 再次,在本节课堂上,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让他们通过掂、比、猜、说、称等实践活动,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再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习千克的认识,学生都很想上台来称称自己带的物品。在称的过程中,学生们知道了如何读台秤上表示的数,知道了“1千克”大约多重。最后,我让学生一手托着一枚两分的硬币,一手托着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学生有的说:1千克的食品比1克的硬币重得多。有的说:拿硬币的这只手好像没拿东西,而拿1千克物品的这只手快拿不动了。这时,再出示1千克=1000克,学生感受更深。所以,我觉得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才会有这么丰富的感受,“做数学”比“学数学”更为重要。 34 如何调控课堂之教学目标的定位 ————石言忠———— 最近我听了一节六年级数学课《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以下是课堂部分实录: 【案例回放】 3师出示:张伯伯把20公顷土地的用来种植玫瑰~其中红玫瑰占玫瑰种植面积的4 3~张伯伯种了多少公顷红玫瑰, 5 33师:这里的和有什么不同, 45 33生:是将20公顷看作单位“1”~ 是将玫瑰种植面积看作单位“1”。 45 33,师予以肯定,板书:是将20公顷看作单位“1”~ 是将玫瑰种植面积看作单45 位“1”。 师:你能用长方形代表20公顷~用格子图表示出题目中的信息吗, ,生埋头画图~师不断强调准确画出题目的意思,,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画得十分规范~应该引导学生画草图~效果一样效率更高, 生板演: 生结合图进行讲解:我是用长方形表示20公顷~将它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 333份~用表示出玫瑰种植面积,又将玫瑰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用表示出45红玫种植面积。 师:建议将左边空白部分也平均分。 师:请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吧。 生独立完成。 汇报: 3333生:20××=9,公顷,~20×算的是玫瑰的种植面积~再“×”算的是红4545玫瑰的面积。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35 3399生:×=~20×=9,公顷, 452020 3399师追问:×=算的是什么,的单位“1”是什么, 452020 3399×=算是红玫瑰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的单位“1”是20公顷。 生:452020 先请一位学生讲解第二种解法~师再次反复讲解第二种方法~多数学生茫然。 339我走访学生~观察记录:做法一:×=,公倾,~追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4520 33答不知道,15%左右的学生,,做法二:20××=9,公顷,,80%左右的学生,,做法45 3399三:×=~20×=9,公顷,基本能说清楚理由,5%左右的学生,。 452020 ※ ※ ※ ※ ※ ※ 我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定位——两种解题方法应分清孰重孰轻 本题通过分析问题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算玫瑰的种植面积“20× 33=15(公顷)”,再算红玫瑰的种植面积“15×=9(公顷)”;二是先算红玫瑰占2045 3399公顷的几分之几“×=”,再算红玫瑰的种植面积“20×=9(公顷)”。对于本452020 节课而言不可能让每位学生两种方法都掌握,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有所侧重。从教材的内容和解题方法的难易程度来看,第一种解题方法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应该将主要的教学力量放在第一种解题方法的教学上,如果平均使力,学生两种方法都掌握不好。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分析问题应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分析了两个分率的单位“1”各是什么?再让学生画图理解了各个分率的实质意义,以及部分数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学生还不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意思,为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做呢, 原因在于教师没有从整体出发去分析问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从信息的全局着手,整体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再深入分析各个分率的具体含义——分率的单位“1”是什么,分率表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然后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将整个问题进行全面地整理。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并解释清楚自己的计算方法。同时还应该从数量关系的建立上去简化复杂的文字,将数学问题简单化。可以将本题简化 3333为“红玫瑰的种植面积=20公顷的的”和“单位‘1’的的”,从而根据分数乘4545 36 33333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为“×”和“1××即×”,将问题的难度降到最低。 54545 37 层层推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 ————叶东辉————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要求我们的学生:会观察、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其实也就是善于利用数学情境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的,下面我就从一个教学片断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案例:(小学五年级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例1是计算天然气气费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难点是理解什么是“读数”,怎样根据读数来计算天然气的用量。 在以往的教学中,计算天然气的实际用量是一个难点,许多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不懂题目意思,不能够理解题目的含义,于是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教学时我首先提问:题目中是否有你不理解或不了解的词呢, 学生很自信齐答:没有~ 于是我灯片出示两个电表: 问:你能说说478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一:6月份用气478立方米。 众生举手,大声反驳:不对~ 老师没有及时叫同学起来回答,而是提问:你们说不对,那你知道6月份用气多少吗, 38 许多学生静下来思考,仍然有一两个同学高高举起小手。学生思考20秒后,又有一部分同学举手,于是请一生回答:不能算出6月份用气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没有五月份的读数。 师:什么是“读数”呢,(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让学生理解读数,同时让学生理解关于电表,气表,水表读数的常识) 师:从这两个表的读数,只能算出几月份的用气量,(7月)怎样算呢, 由于学生充分理解了气表读数,都能用“本月读数-上月读数”来算实际用量。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解,我又出了两道对比练习题。 题一:小红家1月到六月份电表读数情况统计表。(备注:月底) 月份 1 2 3 4 5 6 读数(千瓦时) 298 339 375 410 461515 题二:小红家1到六月份用电情况统计表。 月份 12 3 4 5 6 用电量(千瓦时 38 41 36 35 5154 通过这两道对比练习题,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消除词语理解上的障碍,然后再分析解题方法。突出解决问题的重点,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再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解题活动。 39 圆,圆~ ————邵腾明———— 近几天学生开始学习圆的知识~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用圆和扇形等基本图形设计不同的图案。根据知识特点和教材编排~我利用课件~借助动画清晰地演示了几个组合图案。之后~为了节约时间~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几个不太标准的圆形组合图案草图~然后学生开始练习。 学生的作业交上来以后~我发现不少同学的图形画得不标准~圆形不圆~正方形不正也不方~半圆根本就不是圆的一半…… 看着学生的“作品”,我第一反应就是学生顽皮~不认真作图~敷衍了事~完成之后想早点出去玩。于是我让他们再画一遍~但是再次完成的作品仍然好不了多少。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我走进学生身边~看他们画图~寻找原因~反观自己的教学~查阅资料~终于发现~学生之所以出现错误~并不完全是“粗心”~有我随意草图的不规范示范造成的结果~更多是因为感知、技能、思维等方面的缺陷。 画圆其实不仅仅就是画圆~而是通过画圆进一步认识圆~认识圆的特征。学生对于圆的特征认识不清楚~画出的“圆”就不会是同一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学生虽然通过观察能看出一些组合图形的组合方法~但是并不表示他们一定能举一反三。画圆的技巧也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揣摩~通过细心操作才能完成。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让学生观察他们的作品~并组织大家评价~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了以下注意事项:画图之前先观察和思考~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合起来的~是通过平移还是旋转得到的~是顺着哪个方向移动~转动的角度是多少,画圆先得确定中心点~这样固定之后~圆的位置就确定了。测量圆的半径~固定圆规两脚尖的长度~确定圆的大小。圆规固定的那只脚不能动~动了位置会变。转动圆规时要轻轻的转~用力过大会使两脚之间的距离改变或者导致铅笔芯折断。铅笔芯的长度要合适~两只脚尖的长度一样。 我也作出承诺:我尽力做到画出标准的图形。 这些总结~有方法也有技巧~最难能可贵的~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得来的。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的回答是“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我想~ 40 通过画圆的学习~留在学生心中的~应该不仅仅是正确的设计出图案吧, 科 任 组 顺水推舟,循序渐进,自然习得 ————李 玲———— 步入四年级,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每单元虽有明确的主题,但内容间也不乏零碎的知识点。如何围绕主题,将这些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在自然中习得并运用, 我在开学初的课堂上作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案例:教材一单元A部分:Let us learn ,其中包括有关教室的六个新单词和句型:What’s in the classroom,A board,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1.、复习三年级所学的26个字母后,教师在黑板上逐一板书字母:c-l-a-s-s-r-o-o-m,学生熟练拼读字母。 2、教师引导学生分两部分拼读该单词:class room, classroom。 3、教师质疑:What’s meaning about “classroom”,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进一步描述,提示:In the classroom, there is a board, a computer…在描述的过程中呈现本课新词汇,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猜测。 4、学生了解classroom的含义后,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习得新词汇,在习得的同时把数量词加在里面,让学生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5、在巩固操练的基础上开始问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A board, 14 lights……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室里的课程资源,挖掘自己语言表达的极限。 反思: 这是一堂普通的随堂课,但教师却站在学生语言发展的角度,以导促学,层层递进,将新知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以旧带新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如一些零落的珍珠,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用一根智慧的线将它们一一穿起,穿成一串和文本紧紧相扣的美丽项链。它的美丽,来自于它循序渐进地遵循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不断利用课程资源去激起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力求课堂的实在、优效~ 41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技巧和策略 ————蒋 莹———— 小学英语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英语教师能灵活巧妙地渗透、运用英语阅读技巧和策略,帮助小学生有效地学习和阅读英语故事或短文,将会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渗透略读法 略读(Skimming)又称跳读,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这就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2、恰当运用寻读法(,;,,,,,,) 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与略读不同的是,它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有针对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从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寻读既有速度,又准确。在寻读时阅读者可以把整段整段的文字直接映入大脑,不必字字句句过目,眼光要自上而下、一目十行地寻找与问题内容相关的词句,一旦发现有关的内容,就稍做停留,将它记住或摘下,无关的内容则很快掠过。运用这种方法,阅读者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掠过尽可能多的阅读内容,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当回答有关,,,,,,,,,,,,,,等文章细节问题的时候,用此方法一般都可很快找到答案,可以说“一查即得”。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对这样的阅读感兴趣。 3、阅读策略还很多,包括猜测词义、预测、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总结等阅读策略。在我们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策略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并逐步能使学生有目地选择和运用阅读策略。 总之,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我们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英语的规律,灵活的运用各种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技巧。做到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做到注重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相结合,学生就会扩大知识面和提高阅读速度,就会摒弃逐词、逐句的阅读习惯。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2 《西部放歌》 教学反思 ————李 娟———— 合唱作品《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是湘版音乐教材第九册第二课的欣赏内容,这两部作品分别选自《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和第七乐章。教材安排这两部作品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欣赏知道并了解西部民歌。《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包含八个乐章的宏大作品,是我国合唱作品中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部音乐精品。然而这么伟大的音乐作品,我们的学生对它却知之甚少。当我在课上统计有多少名学生知道这部作品的时候,竟然只有一名学生知道。这样的结果另我大吃一惊,也使我更加坚定了要上好这堂课的决心。 一、利用网络资源,充分搜集材料 要想让学生充分了解《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教师就要给他们提供大量的资料,光靠教师手里的光盘和和教参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便在互联网上搜索与《黄河大合唱》和西北民歌有关的资料,下载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和《黄河大合唱》全部八个乐章的mp3,还有根据《黄河大合唱》音乐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mp3。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我对《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加深认识的过程。光有材料还不够,怎样把这些材料有条理的展示给学生呢,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上带领学生边看边听边欣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黄河大合唱》进行了全方位的接触,由不了解到了解并逐步喜欢上了这部作品。 二、让学生动起来,参与、体验、感受音乐。 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磅礴气势。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在欣赏中加强学生的参与与体验,显然,光让学生坐在那里静静地听是远远不够的。怎样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音乐中去呢,我想到要让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动起来,怎么动呢,乱动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和着音乐的节拍在音乐中动,并且要让学生在律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在欣赏歌曲《黄河船夫曲》时,为了使学生体验并感受到黄河船夫与黄河上惊涛骇浪搏击的激烈场面和紧张情绪,在学生们听过歌曲之后,我启发他们结合对歌曲的感受做一个最想做的动作,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划船的动作。于是,在歌曲的伴奏下,大家边听录音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出划船的动作,体验着黄河船夫的勇敢坚强,感受着在惊涛骇浪中搏击的惊险与激烈。 43 《保卫黄河》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轮唱歌曲,曲调铿锵有力,音乐形象非常鲜明。歌曲巧妙地运用轮唱的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此起彼伏、汹涌澎湃的抗日浪潮,隐喻了抗日力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怎样使学生领悟到作品的这一深刻含义呢,还是要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感受、去体验。我是这样做的: 1、唱歌词:带领学生学唱部分歌词,熟悉歌词、熟悉旋律,加深对歌曲的了解。 2、尝试轮唱练习:把学生分为三个声部,模仿歌曲的演唱形式尝试三个声部的轮唱。 3、边轮唱边律动:启发学生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黄河的汹涌波涛,带领学生一边轮唱一边律动。 有研究表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听到的内容如果不加以巩固很快就会遗忘;我们看到的内容,虽然印象深刻,但是时间一长也会逐渐忘记;只有亲身参与,亲自动手操作过的东西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节欣赏课上,学生们听了音乐,看了文字和图片,更重要的是他们边唱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参与到歌曲的表演中去,亲身体验到了歌曲所表现的磅礴气势。我相信,本课的音乐一定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节音乐欣赏课,学生们对于《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精品及西北民歌从不了解到逐步了解,从不喜欢到喜欢。让精品贴近学生,让学生喜欢精品,是我这节音乐课最大的收获。 44 分享我的体育课集合技巧 ————李 莉———— 新的学期开始了,教了六年级再面对一年级的小朋友,看着这些宝贝的可爱样,非常喜欢,但也夹有一丝丝担心。因为这些孩子没有一点体育常识,一切要从零开始,体育课中队型很乱,孩子们记不住前后左右是谁,没有集合概念。所以,加强上课时学生的站队和常规培养与训练,对今后体育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尤其是开学的前两周。 开学初,我一直在琢磨着怎样上好一年级的体育课,因为我认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对本学科的正确概念是很关键的,他关系到学生在学校的各项纪律,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非常重要。通过开学这几天来的上课,我发现我们的小同学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也许是我提前作好了思想准备,查阅了一些低年级教学的方法,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以上起来还是感觉比较轻松。在此,让我们一起来 分享一年级集合常规训练的简单而有效的好方法吧。 1、方向感:孩子们刚入学对校园环境很陌生也很好奇,而且今年由于学校的校安工程缘故,学生的活动场地相对减少,安全责任就更重。因此,第一节体育室外课时,我就带领孩子们认识校园,特别是体育课将要用到的场地,并在我们上课的地方让孩子分清东西南北。例如:利用游戏,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设置不同标记,做认识方向游戏。 2、同步感:新生入学后班主任首先要给孩子们编号教室的座位顺序。那么,体育课站队时就要与班主任同步进行,就按教室内学生 的8小组座位号来站队,这极大的减少了孩子的记位负担,避免了位置混淆,也方便老师管理,可谓“双利”。 3、纵横感:孩子们在站队时能分清竖排,却弄不懂什么叫横排和纵排,千万不要给孩子们急于灌输横纵的概念,记住前后左右就可以,但一定要让孩子认识老师的集合手势,所以我就结合前面的方向感,通过游戏:“你在我面前”即:我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方向,让孩子看我的手势8小组集合站队。 4、口令感:站队时教师不停地喊向右看——齐、向前——看呼喊口令,学生往往对口令不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同你一起喊口令~如:预令教师喊,动令学生喊,边动边喊,向前看——由教师喊,齐——由学生喊。齐呼口号时学生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动作整齐协调,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让孩子没有了说闲话的机会,还集中了注 45 意力,增强了学习兴趣。 5兴趣感:教师在上课时,时常称呼一组、二组、、、、、、孩子对“组”没有理解能力。所以我就把8个小组命名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名字 ,例如: 喜洋洋组、 奥特曼组等等,有时也分成不同类型的水果队,如:西瓜队、苹果队等等。这样子站队速度极快~ 在进行一年级初入学阶段教学时,想要让什么都不懂的孩子顺利步入学习轨道,尽快养成好的常规习惯,就要做到“爱心、耐心、细心、还要动脑筋”,做到这些的课一定会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会有很多的快乐。 46 体育课培养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教学心得 ————莫 建———— “思想集中点,现在不听,等会又不会做了”;“听好了~老师讲话的时候,你们不许说话,仔细听讲”;“你又不认真听了,这个动作你来做一下看看,会吗,”„„在上低年级的课时,这些话我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很高。学生不但不能集中思想听讲,让老师很是头疼。 众所周知,低年级学生注意集中的持久时间不长,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共有的特性,表现在上课时容易开小差,做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老师上课讲得口沫横飞,学生却在下面怡然自乐,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并主动向其他教师请教,终于找到了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与心得。 1.做反口令练习法。通过队列练习做一些相反的动作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老师叫“向右转”时,要求学生做“向左转”;老师叫“稍息”时,要求学生做“立正”;老师叫:“向前一步”,要求学生做“向后一步”;教师举“右手”,要求学生举“左手”等;通过做一相反练习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看手势做练习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的手势,让学生做各种不同的身体练习。例如:当教师左手向左前方推进时,学生就可向此方并步或交叉步平移;当教师的右手向右前方推进时,学生就向此方快速平移;当教师的双手屈于体前,再往前推进时,学生就快速往后平移;当教师的双手向前伸改为掌心向内收向胸前时,学生就往前平移。这种方法我通过几次训练后,觉得它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3.做小游戏法。通过一些小游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做“人、枪、虎”的游戏,要求学生看老师做动作,学生做相应的动作,比如老师做“人”,学生要做相应的“虎”,也可把学生分成两组在学生间进行练习;例,做“我们都是木偶人”的游戏,“听数说抱团”的游戏??????。 4.表演法。在上新课前,先由教师表演一番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以教师舒展大方的动作、娴熟的技巧、优美的造型,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欲望,使新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体育课堂在室外,活动的范围大,管理难度也大,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围着教师转,跟着教师练,我认为,教师主要不是靠管和逼的手段来让学 47 生认真学习。严厉的管教,会让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学生也觉得很压抑,放不开也不敢乱动。逼着学生要遵循课堂纪律的约束,同样让学生觉得是被逼无奈,迫不得已在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意义。要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想要的地方,只有让学生对教师要求的事情被吸引了、感兴趣了才会自觉的把注意力投入到教学中去。否则即使你逼得学生很紧,他们眼睛看着你,也不做小动作,但头脑里想的你就不知道了。所以,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才是让学生自觉集中注意力的关键。 48 执教《花手帕》教学反思 ————张世新———— 《花手帕》是湘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本课的设计吸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缬一方手帕。活动一的设置是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介,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四方连续纹样的一方纸手帕。 教学环节及设计思路: 一、教学第一个环节:欣赏作品??打开思路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漂亮的染纸作品,让同学们思考制作方法。 学生发言,说出他们理解的制作方法,老师加以补充小结。 二、教学第二个环节:学生尝试??学会方法 在本环节中,老师放手让他们去自己尝试制作一张花手帕,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后老师点拨,小结,教会学生制作方法。 第一步:学习折法。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折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折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等会儿同学们在制作花手帕时,请同学们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法,不同的折法会制作出不同的染纸效果。 第二步:学习染法。 染法的种类很多,根据教材,我们今天着重介绍两种,一种是浸染,一种为点染。 1我先为同学们介绍浸染。浸染就是把折好的纸放入调好的颜料中浸一下,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看课件。(课件展示) 2、点染就是把水彩颜料直接滴在折好的纸上,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看课件。(课件展示) 3、老师小结并提出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现在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花手帕的制作,但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一些事。 第一、画面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变化。 第二、染色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浸在彩色水中的时间越长则纸帕吸收的颜料越多,面积越大。反之则少,面积越小。 49 第三、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纸在吸收水分后会十分的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接破前功尽弃,希望同学们尽量控制水分的吸收和展开时小心一些。 三、教学第三个环节:自主表现??开拓创新 1、学生制作花手帕,将作业纸采用不同的的方法折叠,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2---4张美丽奇特的花手帕。 2、教师巡视指导,即使发现问题及纠正。染得好的叫学生适可而止。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前,我做了很多的准备活动,尝试各种纸材的折叠染色效果,我发现生宣纸在染色干透后色彩会变淡,而皱纹纸吸水性较差,纸面不平整的缺点,就想到了用餐巾纸试试,不料效果非常好,干后色彩丝毫没有变淡,再说餐巾纸在学生身边随处可取,失败了还能反复尝试,所以我让学生多带点质量好的餐巾纸。第二是让他们准备一盒水彩笔墨水、手套和旧报纸。每个班我都在课前通知学生带齐工具,为了让他们记住要求,我还特地和班主任老师联系,用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学生买齐材料,督促他们带工具来上课。结果从5个班的情况来看,几乎没有不带工具来上课的同学。从课堂上学生的作品展示来看,这节制作纸手帕是成功的。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出乎我的意料。 在让学生了解纸手帕的步骤有哪些时,我采用了与学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随意的拿出一张纸巾折叠了几下,请一位学生上台随意用彩色墨水染制。通过明显的分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先折后染。纸手帕的制作步骤教师并没有讲解,而是通过与学生合作演示,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看到演示,很轻松地就了解了制作纸手帕的制作方法。为了启发学生有哪些折法时,问学生除了老师折的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折的方法吗,学生分组讨论折的方法并试着折叠。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说:老师,不用折可以吗,我直接把餐巾纸的当中和两端用手捏紧,这样也可以染出很好看的花纹的。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他很开心的制作起来并且做的很认真。其实这学生已经把后面一部分的扎染、夹染的制作方法在制作纸手帕中很好的运用了。 学生创作出来的方法新颖、巧妙,为后面的活动二:扎染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最后学生的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很漂亮,老师为他们打了最高分A+,还让班主任老师把优秀的作业展示在教室里面,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认为在美术课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 50 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这样的效果我想应该会更好一些,也 符合新的课程理念。 51 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 ——开学第一课引起的思考 ————张艳红———— 这学期有一个新接班,是六年级,虽然学生之间已经彼此熟悉,我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兴趣所在等却缺乏了解。第一节课当然要彼此熟悉一下,可是显然传统的互相介绍或者老师提出各项要求等并不太合适。如何能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同时了解他们目前的科学学习状况呢, 我想起了以前教过的学生很喜欢把自己的话写在便签纸贴在黑板上然后随机抽取公布,六年级的第一课也可以采取这种形式,我想。对于已经进行了三年科学学习的学生来说,目前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是什么,大家的理解一样吗,他们是不是认可了科学以求真为目的,以探究为手段呢,好吧,第一课就只了解这些内容,操作方法嘛,要有个人表达,有小组启发,有班级交流。 这个班的学生热心活泼,是我喜欢的类型。我问他们:“你认为科学是什么,提到科学,在你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什么,把你想到的用最简短的话,最好是一个词,记下来。”同时我要求目前不允许互相说,只能自己想。然后我让他们同桌互换便签,写下由同桌那个词所想到的,之后又前后互换,记下由这两个词所联想到的两个新词,第三轮再次同桌互换,记下新联想到的四个新词。这时,看到周围同学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理解,不少学生已经开始活跃起来。之后,我让每个人把写了自己名字的便签贴在黑板的任意位置,我随机抽取一张,念出便签上的内容,又让被抽到的同学接着上来随机抽取并读出来,这样依次下去,„„他们既关心下一个被抽到的会是谁,又常常因便签上的内容而发笑。几个同学读过之后,我随机采访了一个学生,让他就刚才同学所念的谈谈自己的看法,提示他们不但要听,还要分析和思考,这样,每隔几个人,我就提些新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到这节课快结束时,我问他们:“你们每个人对科学的理解一样吗,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你现在对科学的看法有所改变吗,”他们基本上还坚持各自原来对科学的理解——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使生活便利,寻找真理、解决难题等等。看来,即使经过了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还停留在社会宣传的层面,可以看到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之巨大。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我知道了他们目前对科学理解的状况,他们也在活动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我对他们上科学课的期望,这节课我重视给尽可能多的学生以全 52 班交流的机会,并让他们做到倾听、尝试理解、尊重同伴的想法,同时,我不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某种观点,给每个人选择自己所接受观点的自由。我期望在通过教与学的行为让学生逐渐明白科学是在开放、合作、互相尊重的氛围下,以实证的方式符合逻辑地探寻真理的过程。 我想如果采取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方式来组织课堂的话,学生对我想了解问题的关注度应该没这么高,毕竟传统上学生总认为回答问题是给老师听的,而且部分被动回答的学生会有被考试、被为难的感觉。而采取每个人都写下自己想法并随机抽取的方式,他们会认为更公平,很多同学都期望自己能够被抽中,自发地推动活动不断持续。在宣读便签上内容初期,我发现不少学生是以看热闹的心态在听,只是觉得好耍,因此我及时提问,让他们总结已宣读的同学对科学的看法,并让他们评价这些看法,在整个随机抽取-宣读的过程中,我的数次提问其实就是在告诉他们应该应该怎样倾听和交流。 其实,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就是要做到:A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B 营造开放、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使他们相信自己的想法不会被嘲笑,给学生以交流的安全感; C引导学生有目的、带着思想去倾听,比较每种观点的异同、分析可能的原因、总结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信息,并及时反馈、分享。 Ps:经过这样的交流过程,我以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会比交流前要开阔、深刻些,但是绝大多数同学仍表示他们依然坚持自己原来对科学的看法。对于这一点,我想,只要他们在今天去认真了解了别人的观点,这些别人的观点就会在他们头脑中留下印象,并影响他们今后的观念的形成和改变。而且毕竟今天重点是陈述表达,评判分析、逻辑辩证等科学思维过程和实证检验、去伪存真的科学探究过程并没有参与进来,因此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看法非常正常。 53 54
/
本文档为【9月份优秀教学反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