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古代住宅概说 中国古代散文概说教案

2018-02-01 38页 doc 71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住宅概说 中国古代散文概说教案中国古代住宅概说 中国古代散文概说教案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 2008—2009学年 第2学期 课 程 名 称 大学语文 授 课 对 象 2008级文科班 教师所在院(部)、系(教研室)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选 用 教 材 《大学语文》(韩德信主编) 学 时 / 学 分 48/3 1 山 东 理 工 大 学 教 案 说明:此教案及PPT为参考资料,各位老师可据需要删改、增减、调整,或弃用。 中国古代散文概说(教案) 一、商代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总结历史经验,保存历史资料的传统。商代专门有“巫史”一类人做...
中国古代住宅概说 中国古代散文概说教案
中国古代住宅概说 中国古代散文概说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 2008—2009学年 第2学期 课 程 名 称 大学语文 授 课 对 象 2008级文科班 教师所在院(部)、系(教研室)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选 用 教 材 《大学语文》(韩德信主编) 学 时 / 学 分 48/3 1 山 东 理 工 大 学 教 案 说明:此教案及ppt为参考资料,各位老师可据需要删改、增减、调整,或弃用。 中国古代散文概说(教案) 一、商代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总结历史经验,保存历史资料的传统。商代专门有“巫史”一类人做这个工作。中国上古时代就有“巫”这类人,男称觋(音习),女称巫,他们的工作,就是组织占卜、祭祀等仪式活动,沟通人神。到商代的时候,“巫”已经职业化了。“史”从“巫”出,掌管文书记录工作。“殷人尊神”,商代文化的特色是祭祀与巫术,上帝崇拜与祖先崇拜紧密结合。“巫史”的权威超越人心向背与商王意愿,是最终的神秘力量,所以凭借巫术力量进而握有政治决策实权的“巫史集团”,不仅是商代的政治精英,更是文化精英。因此说,商代政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巫政合一”,商代文化的特质可以总结为“巫史文化”。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商代铜器铭文都出于这些“巫史”之手,它们是中国古代散文的萌芽。 (参考资料) 甲骨卜辞——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 2 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这些文字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现代人称‚甲骨(文)卜辞?。 《易经》卦爻辞——《易经》是一部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理解和应用。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根据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重要的阶段。《易经》有所谓‚八卦?、‚六十四卦?,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音亘)代表山,巽(音逊)代表风,兑(音对)代表沼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六十四卦都有卦辞,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原来在《易经》中并没有‚阴阳?二字,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叫阳爻,把‚--?叫阴爻。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 3 铜器铭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钟鼎文?。商代至春秋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策命和盟誓契约等。简单的仅以一二字标出奴隶主或其氏族的名称。商代铜器铭文较短,西周后常有长篇铭文。战国时期的铭文,大多是刻成的,内容以记载作器工名、器物所有者和使用地点为主。字体,商 代近似甲骨文,西周前期风格雄健,中后期趋向规整。春秋战国时期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鸟篆等艺术字体,列国文字也不统一。秦代统一文字,结束了字体不统一的局面。 二、周代 至周代,巫史逐步分家,形成系列的史官制度,据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王室和诸侯国都置有史官。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周代的铜器铭文和《尚书》的大部分作品据研究是周史官的手笔,《国语》和《竹书纪年》当是诸侯史官 4 的作品,而《春秋》和《左传》则为民间史家在史官资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战国时期文化下移,史官的职能部分地被民间人士所取代。《战国策》的作者既有诸侯史官,也有大臣门客,《晏子春秋》则属于家传。简而言之,先秦历史散文,可以看成是史官文化的产物。 (参考资料)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新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 5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不足而信,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人士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外,汉景帝时鲁恭王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古文,为晚周民间别体字。儒家经典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 《国语》——这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前990,下至前453年,共5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作者,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这部史书在体例上最大的特点,是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 《竹书纪年》——这书是战国时魏国史书。该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西晋时被发掘出来。 《竹书纪年》凡13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6 年)。 秦始皇焚书坑儒,战国时期的史书,由于相对其它方面的作品流传面窄,基本没有保存下来。所以司马迁写《史记》记述战国时的大事,基本依据秦国的官修史书和纵横家们的作品。前者记述过于简单,而后者往往充满了虚构的故事,所以司马迁本人也认为战国史事难以考证。 但是《竹书纪年》被发掘后,使人们得到了关于战国时期的新史料,知道了很多新内容,从而也能够对比《史记》而修正其中的不少错误,特别是有关六国纪年的错乱。 《竹书纪年》有古本和今本之别。西晋时发掘的《竹书纪年》,到宋代时已经失传。后来人又整理出版了新的《竹书纪年》。然而史学家们发现,新的《竹书纪年》,也就是流传下来的《竹书纪年》中很多内容是错误的,这样其史学价值就大大降低了。于是原来被发掘的被称为《古本竹书纪年》,流传下来的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 《春秋》——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7 (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左传》成书于春秋末年。公羊传和谷梁 8 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左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所以《左传》只能说是最早的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9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由于《左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 10 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战国策》——这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11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晏子春秋》——这书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 12 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历仕灵、庄、景三朝,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注意政治改革,关心民事,反对祈福禳灾等迷信。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晏子春秋》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这部书的语言明快、简捷、幽默和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机锋。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三、汉代 时至汉代,历史散文的典范首推《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也是史传文学的高峰。《史记》的体例系统而完备,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13 书,这种被后人称为“纪传体”的史书体例,成为日后中国历代史书的共同规格,其中大部分的纪、传、世家,可以视为史传文学作品。一部《史记》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一百多人,很多人物形象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这得益于司马迁高超的技法。他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为来突出其主要成就和性格特征,又能精心挑选某些精彩的生活细节,透视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情感世界。此外,《史记》刻画人物的特色手法就是“互见法”,以保持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使其主要性格更加突出。司马迁还是讲故事的能手,善于把某些历史故事写得传奇化、戏剧化,甚至有几分小说味道。《史记》的语言艺术,历代文学家赞扬备至。今人韩兆琦指出,《史记》的语言风格是多样的,往往能随着表达不同内容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特色,几乎每篇都充满作者个性化的抒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诚是不易之论。简而言之,《史记》是中国史传文学的典范,从唐宋八大家到清代的桐城派,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司马迁记事写人的多种手法,不仅济溉古代散文,也滋养后世小说,甚至戏剧。 (参考资料)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 14 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史记〃张丞相(张苍)列传第三十六》记汾阴侯周昌的事情。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 汉代有不少历史故事集,有人称之为“杂传”,这些故事集 15 的内容庞杂,真实历史往往与神话传说、民间语言往往混淆在一起,文学价值高于历史价值。西汉韩婴作《韩诗外传》,刘向作《说苑》、《新序》、《列女传》,所录故事皆短小精彩,有不少传世名作,像“孟母断机教子”出自《韩诗外传》,“叶公好龙”出自《新序》,“螳螂捕蝉”出自《说苑》,“孟母三迁”、“褒姒烽火戏诸侯”出自《列女传》。东汉的《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有人称为“杂史”,实际上前者的小说成分多些,后者的历史成分多些。赵晔所作《吴越春秋》叙述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争霸的故事,故事多源自古史《国语》、《左传》、《史记》等,又经加以改编,其中有不少民间传说,带有神话传奇色彩,有些情节完全是小说笔法。《越绝书》说的也是吴越争霸的故事,神怪成分较少,有些人物事迹写得颇为具体。 (参考资料) 《韩诗外传》——这书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 16 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 这部书被认为是韩婴写的,他为文帝(公元前180—157年在位)时的博士,武帝(公元前141—87在位)时他与董仲舒(约公元前179椙—104)辩论过。他生活于公元前 200年到公元前120年之间,因此《韩诗外传》的日期应定在约公元前150年左右。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 借题发挥儒篇,宋曾巩校书时仅存世五篇,大部份已经散佚。经曾巩搜辑,又恢复为二十篇。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在每一标目之下,作者集中纂辑了先秦至汉初有关的遗文轶事若干则。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 17 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 《新序》——西汉刘向撰。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仅存十卷。后经曾巩搜辑整理,仍厘为十卷。内《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二卷,《善谋》二卷。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颇有出入。 《列女传》——这书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现在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列女传》共分七卷,共记叙了105名妇女的故事。西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宫廷动荡多有外戚影子。刘向认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应当从皇帝周边的人开始教育,因此写成此书,以劝谏皇帝、嫔妃及外戚。《列女传》 18 选取的故事体现了儒家对妇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赞扬的内容在现在的多数人看来是对妇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列女传》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些故事流传至今,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即出自该书。后来,中国的史书多有专门的篇章记叙各朝妇女事迹,随着妇女观的变化,各朝侧重记叙表彰的妇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赵晔,生卒年待考。东汉学者,字长君,绍兴人。《吴越春秋》原书12卷,今存10卷。前5卷叙吴,起自太伯,迄于夫差;后5卷记越,始于无余,终至句践。从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起,比《越绝书》更详细地记述了句践战败,向吴称臣,3年后回国,具体部署复国措施,终于灭吴称霸的过程。该书糅合正史、稗史、民间传说等资料汇集而成,虽非正史,却可补遗缺,后人注释《史记》、《文选》、《水经》等书,引用了该书不少记载。 《越绝书》,东汉会稽人袁康撰。 东汉初年,班固写出了《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并称“史汉”。《汉书》的文学成就在人物传记方面表现地最为突出,这些传记作品不像《史记》那样绘声绘色地渲染气氛、描写情节,而是以简练准确的笔调勾画人物,使各色人等的心理深情生动地显现在读者面 19 前,避免平铺直叙,尽量用人物的言语、行动和细节来表现其个性和品格,有不少优秀传记堪与《史记》媲美。《汉书》的语言风格典雅凝重、简练规范,相比《史记》的简洁明朗、朴素自然,有些文字更为凝练,更富有文采。《汉书》的文章更重史法史例之规矩,笔法精密,首尾照应周详,章法严谨。 (参考资料)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的编著者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 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 20 想境界的差异和材 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 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 录了当时的郡 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 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 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 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 ?,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先秦两汉的散文题材以史传和哲理为主,至魏晋六朝时,各种新的题材纷然杂陈,像山水文、书牍文、辩难文、诙谐文都出现了。现在称之为“历史散文”的文章,侧重的是文章的文学性,而不是其史书性质。具体来说,乃是从史书中分化出来的文学性的传记文。 就杂传文而言,两汉以长篇巨著纪传体为主,单篇杂传较少,而六朝则出现了别传、家传、自传、地区人物传、类别人物传等等。东晋高僧法显撰《法显传》,叙自己赴印度途中所历与所闻,书中许多片断描写生动,场景逼真,感情充 21 沛。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写自己的生活理想,造语平淡,却隽永深邃,文末赞语用《史记》笔法,拈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为画龙点睛之笔。南朝宋时的范晔著有《后汉书》,书中的人物传记,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的传统,描写真切,叙事简约,笔锋常带有感情,《班超传》、《范滂传》、《光武帝纪》,写人皆个性突出,有奇情异彩。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散文代表作是《陶渊明传》,刻画陶氏不拘形骸的狂士形象十分传神。 (参考资料)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这部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 《后汉书》的原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实际上,人们现在所看到的《后汉书》,包括:(1)范晔撰的‚纪?十卷、‚传?八十卷。(2)晋司马彪撰的八篇‚志?,计三十卷。司马彪的‚志?,怎么会跑到《后汉书》里去呢,原来范晔死得过早,他撰写《后汉书》,没有来得及完成‚志?的部分。到了南朝梁时,刘昭给《后汉书》作注,就把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篇‚志?抽出来,补进了范晔的《后汉书》。 《后汉书》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的一定程度上的典型化、语言运用的骈俪化与韵律感、行文中情感倾向的 22 鲜明流露等三个方面上。 正如《史记》可作传记文学来读一样,《后汉书》所传记的人物大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有一定的典型性。如:舍生取义的李膺、范滂,隐逸放达的严光、梁鸿,倜傥不羁的王符、仲长统,还有作威作福的外戚窦宪、梁翼,祸国殃民的宦官单超、张让,等等。《后汉书》传记人物时,缘于史书性质,基本上还是叙其言行以显其性格的,不再赘述;然其中亦大量地运用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方法,概括起来讲,有序旨提要、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后汉书》的类传前多有序,每个人物传记展开前多有提要,用语简洁、准确,这可以使读者先对所传记人物有一总体印象,起到未见其人、先会其神的先声夺人的作用。如《宦者列传〃序》、《独行列传〃序》、《逸民列传〃序》等,读‚序言?便能对本类传人物的大致特征了然于胸。单人传记前的‚提要?,如:《范滂传》‚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仲长统传》‚性倜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然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王充传》‚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梁翼传》‚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踘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等等,使得不读下文便能大致了解其人性格。 《后汉书》还长于细节描写以刻画人物。例如,《严光传》描写刘秀称帝后,欲征召其昔日旧好严光入仕,然严光召至 23 而不就。刘秀去看望他,他却躺着不起来,叫他,不应,当晚,二人同床共枕,严光竟又把脚压到刘秀的肚腹上。这些细节的描写,活画出了严光不拘礼仪的隐逸风度。《梁鸿传》中写梁鸿少时牧于上林苑中,曾因家里失火而殃及邻居,赔不 起人家,便给人家作奴,足见其耿介旷达的隐士风范。又如《光武皇帝本纪》中写道:刘秀的亲叔伯兄长刘縯(字伯升),因遭更始帝(刘玄)忌恨而受害,他听说后,‚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这一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刘秀隐忍、狡诈的性格特征。再如《刘玄传》中写道:‚更始帝即位,南面立,朝群臣,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活现出了刘玄的懦弱无能。当然,上述等等细节描写可能皆有史实依据,然亦离不开作者提炼描摹之功。 《后汉书》还常用侧面描写——或假借他人评说,或援引时人谚谣等以记传人物。如《李膺传》载:‚荀爽常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若此?;李膺遭党锢之祸死后,‚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为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借别人的言行以见李膺的节烈高义、德高 24 望重。再如,欲著郑玄的学问品德,便借助名流马融、何休的喟叹赞美;杜诗任南阳太守时,修水利,兴垦殖,著有政绩,时人比之于召信臣(西汉元帝时为南阳太守,有政绩),故南阳为之语赞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三、唐代 唐代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特色,那就是在复古旗帜下创新。儒学要复新孔子之道,诗歌要提倡风雅之音,散文要学习秦汉古文。实质上,这并不是倒退,而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使之与当时社会更密切结合,塑造新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史传散文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古文大家韩愈的记叙文,文学艺术性很高。如《张中丞传后叙》,文写遗闻轶事,绘声绘色,使人物意态呼之欲出,这种写法是《史记》传记散文的一个发展。《毛颖传》表面上是历史传记的形式,实是寓言,用拟人的手法,讲述毛笔一生的历史,寓庄于谐,既有艺术审美价值,又有娱乐价值。韩愈的碑志,虽难免有“谀墓”之作,但也不乏佳篇,他能够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在有特殊要求的体例之中,通过剪裁处理,采取多种写法,颇有大家风范。与韩愈同时的柳宗元,传记文写得相当出色,其特点是多取材于下层人物,并每每借题发挥,揭露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 25 遭遇,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像《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篇皆是。另外一些像《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等具有实录特点的传记文,直叙事实,简洁明快,与韩愈的同类散文旗鼓相当,堪称双璧。唐代后期,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陆羽的《陆文学自传》,以优美文字书曲折难言之情,都是自传文的佳作。此期写传记文较有成就的还有韩愈的学生李翱和沈亚之,前者有《杨烈妇传》,文字雅洁省净,后者有《李绅传》等,风格险崛。晚唐的传记文可提的有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杜牧的《张保皋郑年传》。唐末五代较有名的记叙文有陆龟蒙的《江湖散人传》、罗隐的《拾甲子年事》等等,皆简洁畅达,笔锋犀利,反映了唐末散文的讽刺特色。 简析《段太尉逸事状》 所谓‚状?,就是行状,是为死者立言、立行、立德的。自从有唐以来,一个人死了,在没给他做‚传记?或‚墓志铭?之前,往往先有一篇总述此人生平事迹的材料,以供写‚传?或‚铭?的人使用。这种文章的形式,就叫做‚行状?。这篇‚状?是‚逸事状?,是行状的一种变体。它不详细记载死者的世系、郡望、名实、爵位、行治、寿年等等,而只是‚录其逸者,其所已载不必详焉?(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柳宗元尝为集贤殿正字,必然见过王朝的史料记载,所以就其未录者,另作‚逸事状?以纪之。应 26 该说,段秀实的‚逸事?本来是很多的。但柳宗元没有一股脑儿、巨细无遗地写出来,而只挑选出三件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社 会特点、最能表现段秀实思想品德和精神面貌的‚逸事?加以精心的描绘、刻划和叙述,其剪裁是精当的,提炼是精湛的。他采取‚据事迹实录,则善恶自见?(韩愈《与刘秀才论史书》)的原则,不虚构、不夸张、直述其事,大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笔风格,在当时是与韩愈的《张中丞后叙》相齐名于世的一篇优秀的传记文学。本‚状?共由四大部分组成,而集中地写了以下三件事:第一件是段秀实为泾州刺史时英勇除暴的事情。当时,汾阳王郭子仪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住在蒲州,他的儿子郭任尚书(《通鉴考异》云:‚据《实录》:时官为左常侍,宗元云尚书,误也。?)兼领行营节度使,住在州。当地的一些流氓无赖通过种种贿赂的手段,投机钻营,也混入了他的部队。他的士卒,蹂躏人民、横行不法、无恶不作,‚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口兼,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当时官吏因为慑于郭家父子势权,不敢过问,连宁节度使白孝德也‚以王故,戚不敢言?。这时段秀实是泾州剌史,本来可以不管州的事情,况且又是郭子仪的儿子的所作所为,但他不忍心当地人民‚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因而挺身而出,亲到白孝德军府当面批评他对暴行视而不见、处之恬然的态度。同时他主动要求充当执法的军官都虞 27 候,以便惩治郭士卒的无法无天。文中柳宗元以极其生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他如何英勇除暴的事迹:既署一月,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郭悍卒暴横无赖的状态历历入目,段太尉不畏强暴而惩办狂徒的果敢行为,真如快刀斩乱麻一样,干脆利落。特别是‚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的做法,更是出奇制胜、大快人心!段太尉的这一果断行动,使‚一营大噪?,立即引起了郭军的骚乱和惊恐。同时‚尽甲?,全付武装、剑拔弩张,即将引起更大的博斗。这严峻的形势,紧张的气氛,连白孝德都吓得震恐万分了: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辟足者一人持马,至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段太尉表现得那么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白孝德派数十人护卫他,他不要,连佩刀也不带,只选一个老跛无用的人给他牵马。这种英勇无畏的行动,连全付武装的横暴士卒也感到惊愕而无所适从。相比之下,段太尉英勇果敢、机智应变和不怕牺牲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就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面前了。特别是‚笑且入曰?诸语,简直维妙维肖地把段太尉的胆识、精神、神态和风韵,都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出来。可惜《新唐书》在采用这段史料时,进行了一些简化和修订,一般地说使文字更为通顺流畅了,但在‚吾戴吾头来矣?句中省去了第二个‚吾?字,却使段太尉的 28 神情大减而失色了。从宋人罗璧(见《罗氏识遗》卷一)到近人林纾(见《柳文研究法》卷二),都极为遗憾地指出了这一问题,真可谓一字而动全神啊!后来,段太尉义正词严地诘问悍卒,瓦解了他们仇视、欲斗的情绪;接着郭氏出见,段太尉又从维护郭氏声威出发,说之以太义,动之以利害,致使对方无懈可击,不得不承认了错误:言未毕,再拜曰:‚公幸教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真理、正义战胜了强权,紧张对立的情势顿时松解,矛盾和问题得以解决了。这段文字似乎也该结束了,但作者陡然而起,又生一波,接着又写出段太尉新的行动来: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州由是无祸。原来他独自留下是要进一步观察郭是否真的承认错误、约束部下。弄得郭只好‚不解衣?而‚戒候卒击柝卫?之。直到郭真的到白府谢罪,矛盾才算真正得到解决。这一情节,使段太尉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进一步完整而充分的揭示。这一事件,作者如实写来,简洁明快,曲折有趣,波澜横生,简直像一篇今天所说的微型小说。它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那些拥兵自重的军阀如何纵容士卒残酷地镇压人民的现实,又热情地塑造并歌颂了段秀实沉着机智、爱护人民和不畏强暴的英雄品格。第二件是段秀实制止泾州大将焦令谌凶残地欺压、剥削农民的事情。本来此事是发生在上述事件之前 29 的,但作者没有按史实的时间顺序来写,而是一开头用‚先是?两字加以追述,而使文笔显得参差错落,曲折有趣。泾州大将焦令谌强占民田数十顷,以‚归我半? 的租税出租给农民耕种。有一年,大旱,农稞无收,他不仅不豁免农民的租税,反而向恳求豁免的农民胡说什么:‚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当时段秀实正做泾州节度使白孝德的支度营田副使,驻在泾州。当地农民在‚督责益急,且饥死,无以偿?的困境下,只好上告给了段秀实。段秀实同情农民的困苦,却‚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还给焦令谌留一点面子。但是: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显然,这个仗势欺人、凶残盘剥的恶棍,也把矛头对准了段秀实。而段秀实呢?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和焦令谌的所作所为鲜明对比,不要作者说话,善恶爱憎,一目了然。他亲自营救农民,并亲自洗血、包伤、敷药、喂饭、暗自卖掉座骑,买谷代缴租税,急农民之所急,充分表现了他热爱人民、反对暴政的伟大精神,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在封建社会里,这样的官吏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应该指出,段太尉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向残暴、骄横的焦令谌让步。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欺压剥削农民,几乎被视为合理的现象,佃户向地主交租,也似乎天经地义。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只宣传对农民的仁慈、宽惠,多不敢 30 公开宣传剥削无理、以至推翻剥削制度。所以段太尉只能这样做,柳宗元也只能这样认识问题。他的《捕蛇者说》(卷十六)揭露横征暴敛、‚苛政猛于虎?的黑暗残酷现实,可谓无比深刻、生动和具体,但最后也只能‚闻而悲?,其‚为之说?的目的仍只能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见段太尉卖骑市谷、代行偿租的做法,本身就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为了增强段太尉这一行动的效果,作者没有让段太尉直接出场。即使他出场,这个僵持的局面也难以解决。因而,作者以别开生面的笔墨写了一段刚直之士、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当面痛斥焦令谌的场面。他虽然只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仁义?道理,却反而使焦令谌‚大愧流汗,不能食?,自感无颜再见段公,因而‚一夕自恨死?了(《通鉴考异》:‚按《段公别传》,大历八年(773年)焦令谌犹存,盖宗元得于传闻,其实令谌不死也。?)。这一事件,段太尉又取得胜利。它深刻地说明,以段太尉为代表的社会正义,是能够慑服凶残暴虐的恶势力的。第三件是段秀实廉洁耿介、拒不接受朱氵此贿赂拉拢的事情。这一事写得非常简短,因为段太尉的大节最主要的是在笏击朱氵此一事上,这事人人皆知,当然国史会有记载,所以作为‚逸事状?,柳宗元只特意写了击氵此前三年的一件‚逸事?。建中元年(780年),段太尉自泾州调回长安任司农卿。临赴任时,戒其族:‚过岐,朱氵此幸致货币,慎勿纳。?后来,朱氵此果然送来了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段太尉得知后只好‚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31 后来笏击朱氵此被害,朱氵此取视贿物,‚其故封识具存?。这是一件小事。但简括几句,却能表现出段太尉的先见之明和耿介、廉洁、正派的高风亮节,进一步突现了段太尉的精神面貌。这三件事本来是互不关联的,但作者在事与事之间用‚先是?、‚及?衔接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气韵也连贯起来。更重要的是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把它们一气呵成,从而收到了强化主题、突现人物的艺术效果。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状?的‚后记?或‚跋语?,他进一步说明了材料的来源、调查的经过及写作目的,特别强调材料的真实可靠和段太尉击氵此殉国的‚决非偶然?,既驳斥了当时某些人对段太尉的误解或曲解,又表达了自己对段太尉热爱、景仰和崇敬的心情。这是司马迁《史记》的‚太史公曰?笔法,起到了对人物、对主题总加深和总强调的作用。它虽然不是‚逸事?的内容,但却是全文的有机部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表面上看来这三个故事是各自孤立的,实际从描写人物、突现主题上来说,是互相依存、相互补充的。卢元昌说:‚首段写其刚,次段写其仁,三段写其节。?孙琮说:‚此篇叙太尉三件逸事,截然是三段文字,第一段以勇服王子日希,便写得千军辟易,一军皆惊;第二段写太尉以仁愧焦令谌,便写得慈祥恺悌,不是煦煦之仁;第三段写太尉以廉服朱泚,便写得从容辞让,不是孓孓之义。?(引自《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集》卷四)正是这三者集于段太尉一身,才有力地说明段太尉笏击朱氵此不是一时以刚勇取胜,也不是一时意气 32 所成的道理。 韩愈曾说,柳宗元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这篇《逸事状》是当之无愧的。司马 迁为了撰写祖国的历史,游历、调查、访问了祖国各地,最后‚负罪?写作,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伟大的《史记》和他光辉的精神品质、史学传统。柳宗元《逸事状》的写作,正是继承和实践了他这种精神和传统的。即使是从具体的写作上来说,他那忠于史实的写作态度,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截取典型的剪裁手法,简洁、洗练而生动的语言艺术,丰富多样的塑造人物的技巧,以及严谨雄健的文章风格,也实在是司马迁传记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描述故事、塑造人物上,作者善于创造典型的环境,并从此入手开展矛盾,让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激烈矛盾斗争中去活动,去展示自己,并从人物自己的言行中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形象性格和精神面貌。写段太尉,先从‚始为泾州刺史?时写起,却写州的事情,让他去‚毛遂自荐?、‚多管分外之事?、‚摸老虎屁股?、‚捅蚂蜂窝?;写泾州之事,却又不让他公开出场去面对面地斗争,而让焦令谌闻其言行后自愧而死;写拒贿之事,先写他的预测,再写他死后朱氵此所知的真相。这些,都是经过了一番精深的艺术构思的。运用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也是本文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写郭纵士卒肆虐,写白孝德‚戚不敢言?,正映衬出段太尉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以抗暴止乱的伟大精神;写焦 33 令谌残暴的行为,写农民的悲惨困苦,正对比出段太尉关心人民疾苦、反对暴虐政治的仁者胸怀和风范。至于文笔的曲折、陡健、曲尽情事,也是受到历代好评的。林纾在《柳文研究法》中说:‚太尉遗事,固自风流,然不有此等文章,亦描摹不能尽致。?可说是集中概括地指出了本‚状?的文学价值。总之,柳宗元的这篇作品,无论是从其写作过程、写作态度上看,还是从它的文学成就、社会作用上看,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深思的。 四、宋代 宋代的政治特点之一就是重文轻武,优待文士,这间接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散文创作亦在此列。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开始复苏,一些中下层士人在政治上要求革新变法,文学上提倡反映现实,反对轻浮华靡的文风,于是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二次古文运动,出现了中国散文史上的又一次高度繁荣。欧阳修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史学家,曾撰写《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作修撰《新唐书》,所以尤其擅长传记文,《泷冈阡表》、《桑怿传》、《祭石曼卿文》为其代表作,皆文风质朴,深情缅邈。大文学家苏轼的传记文不多,但很精彩,《方山子传》,笔法跳动,虚实盘转,有雄奇之气,《书刘庭式事》寥寥几百字,却透露出鹣鲽深情。 34 北宋其他传记杰作还有苏辙的《巢谷传》、王禹偁的《唐河店妪传》、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等等。南宋的记叙文以人物故事较为出色,大诗人陆游有《姚平仲小传》,写北宋有作为的青年将军姚平仲,充满传奇色彩;徐梦莘有《王彦与八字军》,写抗金军民的事迹,读来使人奋进。这样的人物故事,是南宋特有的。 欧阳修《桑怿传》原文: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 35 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桑怿是开封雍丘人。考进士,两次没有考中,离家到汝颍一带游学,得到龙城几顷废田,回来后竭力耕种。年成不好,汝颍旁边众县盗贼很多。桑怿向县令说:‚我愿意往来其中察访不法之徒。?于是召见乡间少年,告诫他们说:‚偷盗不可做~我在这儿,不容许你们(偷盗)~?少年们都答应了。乡里有一个老人儿子死了还未装殓,盗贼在夜里盗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没其他孩子,不敢上告,裸露着儿子的尸体,不能安葬。桑怿听说后很同情他,可是他怀疑是姓王的少年所为。夜里潜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没让王生发觉。第二天遇到他,问道:‚你答应我不偷盗,现在又偷盗乡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吗,?王生很震惊,(桑怿)就将王生推倒在地捆绑起来。(桑怿)后来被授予郏城尉。天圣年间,该任渑池县尉。一年多,又该任永安县巡检。枢密史对他说:‚给我 36 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桑怿说:‚用贿赂获得官职,非出我心,何况我贫穷无银。即使有,本来也不能那样做。? 枢密史很愤怒。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 (桑怿)当初居住在雍丘时,遭遇大水,有两米仓的粮食,将用船运送。发现那些逃难躲水患的百姓,就抛弃了粮食,用船载让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供养他们,直到粮食没有了才停止。桑怿擅长使剑和铁简,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遇人时常表现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够。他为人不很高大,也很注重在威仪方面修养,言语好象言不由衷。猛然与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矫健并且勇武。庐陵欧阳修说:‚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运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怿,可谓是义勇之士。他的学问不深却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来就乐于为人作传记事,尤其喜欢司马迁善于作传,可是他所书写的都是伟烈奇节之士,喜欢读书,想学习他的作法,奇怪现今之人像司马迁那样作史的人太少了~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欧阳修传记文的特点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 37 记文学。欧阳修继承发展了司马迁写人物传记的艺术手法,而且深得其神韵。‚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司马迁写作人物传记的重要方法,是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加以细腻的描写,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所以他笔下众多的历史人物,如项羽、李广、刘邦、陈涉、张良、韩信、廉颇、蔺相如等都栩栩如生。对此,欧阳修潜心师法司马迁。在《论尹师鲁墓志》中说自己给尹洙立传,‚其事不可遍举,故举其要者一两事以取信?,这实际上是他写传记的一个原则。他的许多传记作品都是采用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才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桑怿传》是欧阳修描写人物最成功的一篇人物传记。作者抓住桑怿这位奇男子的奇特之处,进行细致描绘,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奇特情节——智擒盗墓者、入深山招抚占山为盗的王伯、化装捕捉23名惯盗、功成让赏,运用传奇手法,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高风亮节的义勇之士。这种写法,显然借鉴了司马迁‚传畸人于天下?的传奇手法,钱谦益在《牧斋有学集〃再答苍略书》中指出:‚《五代史记》之文,直欲祧斑而祢马《唐六臣》、,《伶人》、《宦者》诸传,淋漓感叹,绰有太史公之风?,说明欧阳修的一些人物传记可以和《史记》相媲美。‚永叔摹《史记》之格调,而曲得其风神?。司马迁和欧阳修,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他们写作史书的目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为现实政治服务,所以 38 特别着力于各篇序论的撰写。纵观《史记》、《新五代史》序论,言约义丰,博大思精,涉及政治、军事、思想、天文、地理、历史等等,议论宏阔,笔势纵横,旨义深微。在《新五代史》中,最能得《史记》神韵的,是《伶官传序》。此序通过具体分析庄宗兴亡的历史过程,说明王朝兴衰存亡的关键在于人事而非天命。这种把人事问题提高到政治成败的高度来立论的见解和司马迁是一致的。另外,此序在写法上,‚起手一提,已括全篇之意。次一段叙事,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文笔洁净,直追《史记》?。宋初文章艰涩,使人难以卒读。欧阳修在《答张秀才第二书》中说:‚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提倡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同时,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自己的理论。他的传记作品,语言精炼生动,平易自然。所以,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称赞道:‚不阅薛史,不知欧史之简严也……文笔洁净,直追《史记》?,清楚明白地说明了欧阳修与司马迁之间的密切关系。 五、元明清 古代散文发展到唐宋,已经达到顶峰,后继者难以超越,元明散文家或宗秦汉,或宗唐宋,模仿重于创造,继承多于革新。元代的散文大多偏向实用和明道,在情性的抒发和文 39 词的华美方面有所欠缺,元中期虞集有《李象贤传》,语短意长,正气凛然,寓褒贬于字里行间。明前期诗文大家宋濂的人物传记大部分收入《浦江人物记》中,他善于抓住几件突出事例,实现人物性格特征。高启有《书博鸡者事》,描绘了一位出身低贱却侠肝义胆的博鸡者形象,有人认为可与《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媲美。明中期先后出现过两次诗文复古运动,领导者称“前后七子”,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一味拟古,专意模仿,好的散文作品不多。作为其对立面的“唐宋派”,倒有一些像样的作品,如王慎中的《海上平倭记》,写俞大猷在江浙沿海的平倭事迹,形象突出。晚明的公安派主张写诗文要有真实的情感,强调主体体验。袁宏道的《徐文长传》,写著名文人徐渭,悲壮淋漓,文如其人。 清代的散文具有终结性的特点,虽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实际上已经处于对中国古典散文进行回顾的阶段。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都以人物传记文名于世,侯方域《马伶传》、魏禧《大铁椎传》、汪琬《江天一传》都是当时的名篇。当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也有一些历史散文作品,著名的有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选材精当,形象突出,描写生动,结构细密,明畅雅洁,体现了桐城派的典型风格。清代中期的传记文,袁枚《书鲁亮侪》、钱大昕《布衣陈君墓碣》、恽敬《谢南岗小传》、张惠 40 言《周维城传》,都各有特色,有时代气息。清后期的散文大家是龚自珍,其传记文如《杭大宗逸事状》、《书番禺许君》、《书叶机》、《书金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无定式,驱使语言,任意直率,多有警竦之言,能发人猛醒。其他写传记文的还有魏源、梁启超等人。 袁宏道的《徐文长传》的写作特色 徐渭是晚明的著名文士,字文长,号天池,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平事迹颇有些传奇色彩。他吞吐河山,指论天下的气概和胆识,多方涉猎,无施不可的艺术创作才能,以及清高傲岸,狂放不羁的性格,皆独立一时,卓越不群;因而颇受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景仰。而他那坎坷不遇,潦倒终生,及至忧愤成疾,癫狂到用斧锥自戕以求快死的悲惨命运,在当时也可谓绝无仅有的。因此,也使许多知情者为之流涕痛惜。袁宏道略小于徐渭,与徐渭素昧平生,但他对徐的为人处事和艺术创作成就由衷的钦佩,并对他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他将这种相痛相惜之意托诸笔端,写下了《徐文长传》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可以感受到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文中有我?始终满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开篇作者就极写与陶望龄共读徐渭诗集:‚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童仆睡者惊起? 的狂喜情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徐渭的爱慕之情。而后在行文中,又夹议夹叙,不时流露出作者对徐渭艺术创作才能的折服和赞赏。例如,说徐渭的诗是‚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 41 帼而事人者所敢望?;而介绍徐渭文章时,则说:‚有卓识,气沉而法严……韩曾之流亚也;?当评述徐渭书画时又说是:‚笔意奔放,?‚超逸有致?等等。即使是叙述徐渭遭际或事迹,作者也每每情不自禁,平添感叹。以文中三个‚竟?字为例:1、……祖一世士,无可为意者,愁竟不偶。2、……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3、……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前两句中的‚竟?字,表露出作者对徐渭怀抱利器,无以施展而终于埋没于世的深沉感喟;第三句中的‚竟?字,则表现了作者对徐渭欲死不得,活受其罪的真心痛惜,至于篇末作者之议论,则更是直截明达,对徐渭的钦佩与同情溢于言表。通篇无论是对传主的揄扬、评论,还是正面描述文长其人其事,都明显地传导出作者对传主之间思想感情的交融与共鸣,既可见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身胸襟之意。 其次,这篇人物传记的又一特色是‚形散神聚?。其篇幅虽不足千字,叙及的范围却较广。徐渭的生平遭遇,为人行事,才略性情,游踪嗜好及其诗、文、书、画的创作成就等,无不涉及。且作者文笔疏荡,于所纪各事,多则数十字,少则三言两语,俱不十分用功,都不让读者感到松散零乱,其原因就在于作者能做到‚形散神聚?。清代林西仲评论这篇文章时说‚以‘奇’字立骨?(转引自《古文笔法百篇》)就十分中肯而准确地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在袁宏道看来,徐渭此人‚无所不奇?世所罕见,因而在为徐渭立传时,笔墨行止,紧密围绕一个宗旨———突 42 出徐渭之‚奇?将此作为总摄全文的灵魂。只要对文章所叙述的事件作一个粗疏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事件万变不离其宗,其旨意都在说明徐渭与众不同的三个方面。(一)才能奇异。一是有经世济时之才,照作者所述是‚纵谈天下事,?‚好奇计,谈兵多中?胡宗宪闻名迹延至幕府,委以重任。二是有文才,多方涉猎,诗,文、书、画无施不可,极具个性。(二)性情奇怪。早先自负才略,目空一切,‚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得志时,谒见上司,每‚葛衣乌巾,?长揖不拜;失意后,‚放浪曲蘖,恣情山水,?将英雄失路之悲愤托于诗。晚年因忧愤而佯狂,‚显者至门,或拒不纳?,兴来饮酒,又‚呼下隶与饮,?甚至以斧锥自戕。足见其性情之奇。(三)遭遇奇特。既怀旷世之才,然‚屡试辄蹶?‚不得志于有司?,终生不遇,抱愤面卒。综上所述,可见作者的旨意非常明确,他既以‚奇?字为绳墨来取舍材料,又以‚奇?字为骨架结构文章。因而尽管所记事例纷杂,但文章却显得骨力劲健,神气凝聚。值得注意的是同是介绍徐渭的文章,《四库全书》中的《明史》对徐渭的介绍就不如袁宏道这篇传记那么饱含感情,富有文学色彩,只是客观地介绍其人其事而已。如写徐渭自戕时,袁文中说:‚……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馀意不得死?,一个‚竟?字表现了作者对徐渭欲死不得,活受其罪的真心痛惜。而《明史》只是说:‚……引巨锥刺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己。?纵观《袁中朗全集》中的人物传记有《徐文长传》、《醉叟传》、《王氏两节妇传》、《拙效传》等,而独感 43 其《徐文长传》一文最具特色。也可以说此文最能体现袁宏道的文学个性。 最后,匠心独运的人物描写不失为本文的又一特点。袁宏道虽反对复古,但他的这一篇以奇事写奇人的佳作,仍有历史渊源可寻。人物传记散文,始于《国策》。如《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主要就冯谖的‚弹铗而歌,焚卷市义和复凿二窟?这三件事进行描写,反映了战国时代养士之风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赞美冯谖的智谋,胆识与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策士的重视,也肯定了重视民心,以民为本的进步思想。《国策》对汉代散文有很大影响,史马迁的《史记》得到《国策》中体情状物的那种酣畅淋漓的长处。如《游侠列传》中所写的游侠朱家、郭解等人物,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不过是‚行险侥幸?的小人,但作者却在笔下酣畅淋漓地叙写他们的事迹。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着意地写几件事,选择了一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故事情节,而且都作了巧妙的组织和安排,使他们的特点十分突出。《史记》的传记文学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语言上务求平易简洁,不求艰深,唐宋以后的古文家和散文家在反对形式主义的繁缛或艰涩古奥的文风时,往往标举 《史记》。如唐代柳宗元在《段太尉逸事状》一文中,选取段秀实生平逸事中的三个典型例子,围绕同恶势力斗争这一中心,剪裁组织,生动描写,鲜明渲染,突现出一个不畏强暴,同 44 情人民,清廉耿介的优秀形象,文章绝少抽象赞扬和主观抒情,而是直叙人物言行,并通过对比和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此外宋代散文家苏轼更是转益多师,成就巨大,他的传记文《方山子传》描写人物生动形象,神奇毕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时至袁宏道则有所创新地沿袭了前代人物传记的特色。《徐文长传》一文吸取了《国策》、《史记》等史传文学‚以事传人?的长处,选择了徐渭一生中较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展现他的才华、个性与不幸的结局,但作者对这些事例并不象《国策》、《史记》那样作完整的铺叙记述,只是粗略介绍,意到即止。作者在粗略陈述徐渭事迹的同时,往往抓住所记之事的突出特征,赋以一两笔简洁而生动的描绘,以凸现徐渭其人其事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如写徐渭在胡宗宪幕府之事时,作者用‚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和‚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来烘托,反衬徐渭,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写徐渭晚年佯狂,用斧锥自戕,则用‚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来显现其事之真切,离奇。这些描绘,使读者对徐渭其人其事留下了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历久难忘。可以说,作者对《史记》等书描写人物的妙处是心领神会的,所以能够不拘形迹而汲取其神韵,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从而使这篇人物传记在人物描写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与前代一些传记文章比较,应该说是有其‚似而 45 非似?的地方;既有因袭,相似的地方,又有创新,不同之处。袁宏道这种不同凡响的传记特色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在他之后的清代侯云域、魏禧、方苞的一些人物传记均走这条路。袁宏道是晚明文坛‚公安派?的领袖。他生于‚前后七子?复古文风炽烈之时,对盲目厚古复古的风气深恶痛绝,极力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他认为‚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有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与?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与?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轻狂或平庸。我们从事某种艺术语言领域的学习中,必须相信该领域规范与经典,而这些规范与经典仍在启迪着我们。通过摹仿与体悟,使我们能在经典的引导之下,较为便捷地掌握其中的规律,以获得该语言的自由,众多艺术家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而成就自己。因此,艺术意志对抽象语言的选择与适应是艺术家不可避免的心理过程,对语言的纯化开始于中国80年代初期,在唯美的倾向中逐渐渗入观念因素。而在后来的一些抽象作品中大观念成了绝对的主题,形成语言的研究与探索已成为明确的创作动机,在中国目前的抽象艺术中这种动机有时更具精神压力。而这种压力正来自于历史的‚古雅?在当代呈现的可能性。今天,当我们面对古人心定气凝而创作的艺术作 46 品时,阐述‚古雅?这一传统审美思想,也许可以安定当下众多的浮燥的创作与学习的心态。 《马伶传》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坛和文武百官还都在,而且又处在国家太平兴隆的时期,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的男男女女,简直多到脚趾互相错杂的地步。戏班中以演技高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有位商人召请两个戏班举行大型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所有的显贵和文人,以及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来了。他安排兴化部在东面的戏台,华林部在西面的戏台,两个戏台都上演《鸣凤》记传奇,也就是椒山先生杨继盛的故事,等到演至一半时,若论演唱符合乐曲音律节拍,声调高低快慢富于变化,两个戏班都称得上很 好。当演到夏言和严嵩两个宰相争论,是否收复河套时,西边戏台上扮演严嵩相国的叫李伶,东边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于是看着西边戏台而赞叹,有的人大声呼叫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边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没有多久,这种情形更进了一步,东边的戏台已不再演 47 下去了。询问其中的原因,是马伶因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装溜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著名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刻用别人接替他,于是竟然停止了演出而华林部便独自扬名了。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回来了,告知他以前那个戏班里的所有伙伴,向那个新安商人请求说:‚今天请为我请一次客,把上次的那些宾客全请来,我希望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奉献一天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又扮宰相严蒿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大惊出声,匍匐上前向马伶自称弟子。这天,兴化部的名声大大超过了华林部。 那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拜访马伶,说:‚您是世上杰出的演员,然而无法胜过李伶,李伶扮演严蒿已妙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学来的决窍,而超过李伶的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世上的人无法胜过李伶,而李伶又不肯把决窍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宰相是昆山人顾秉谦,是以严嵩宰相同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们的门下作了三年差役,每天都在朝房里侍候他,观察他的行动,仔细听他讲话,时间长了,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所拜的老师。?华林部演员一起围着马伶拜别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人们还称他为马回回。 48 侯文域说:‚马伶自找老师这个事可真奇怪阿~他因李伶演技高超又没有办法求得,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尤如见到了严嵩一样,以活严嵩来教自己演严嵩,怎么能不技巧精妙呢,啊~羞愧自己技艺不如人家,而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如果三年还没学好,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这样坚定,演艺的精湛又何需再问呢, 作者简介 侯方域。侯方域,生于1618年,死于1655年,字朝宗,号雪苑,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明末参加复社,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一起,对权奸魏忠贤及其依附者阮大铖之流进行过斗争。清兵入关后,应河南乡试,中榜,不久病逝。他能诗善文,部分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现实生活。有《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 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马伶与李伶两次较量,马伶先败后胜的经历,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想使事业获得胜利,还必须不断实践,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 写作特点 1、精于剪裁,详略得当 全文组织材料以突出文章中心为主,为了突出马伶反败为 49 胜这个重点,对马伶的性格、家事、交际、人际交往一概略写,而重笔描写马伶第一次失败的戏场情状,说明他原来技艺 不如李伶,而后又详写马伶第二次与李伶较量后,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而且华林部专去访问,马伶解释原因,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2、结构安排独具匠心 A、记写第二次较量,马伶获胜,用了倒叙笔法,把因为到生活中去学习才得胜的原因放在后边写,这样记叙的好处是使两次较量的不同结果,显出富于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的变化,设臵了悬念,吸引读者探究原委。而且先写第二次较量胜利的结果,再写其原因,是以事实为铺垫,又是由主人公马伶自己来讲述的,所以更能使人信服,突出全文中心。 B、作为传记,文章在最后才简述马伶的名字和身世,使这篇人物传记的结构趋于完整。 C、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如第一次较量,观众不看马伶的戏,却‚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致使马伶‚易衣遁?,写李伶技艺高超,观众审往栩栩如生,这种细节对后面的描写也是很好的铺垫。到第二次较量时,写李伶失声,匍匐前称弟子。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这个细节通过对比说明,现在连技巧本艺高超的、‚天下无以易?的李伶也被马伶折服了,进 50 而突出了马伶转败为胜,得益于能在生活中从师学习、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这个经验对文艺创作者来说,富有普遍的哲理性的启示。 3、倒叙的写法。 什么是倒叙,就是指不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回转来叙述发生在前的情节,以求引起读者的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本文在写马伶失败后,走了三年,文中先不写马伶三年去做了什么,而是先写三年后回来,请求新安商人重新上演《鸣凤》记,此时演技远胜于华林部的李伶,使他失声败倒在地,然后通过华林部人员的拜访,再写马伶三年前如何去京城到相国顾秉谦的门下做仆人,从而体验生活,提高演技的过程,这就是倒叙的一个例子。达到了使读者急于想了解马伶演技提高了的原因,而继续读下去的目的,同时也使文章曲折生动、艺术效果更佳。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51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住宅概说 中国古代散文概说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