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哈利·波特》中所体现的后现代教育元素

2017-11-16 9页 doc 23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哈利·波特》中所体现的后现代教育元素《哈利·波特》中所体现的后现代教育元素 《哈利?波特》中所体现的后现代教育元素 [摘 要] 勿庸置疑,J.K. 罗琳是位杰出的小说家,但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在哈利?波特系列书籍中,她塑造了一所理想的校园――霍格沃茨。这所学校拥有完善的教育体制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所学校,主人公哈利和他的伙伴们一步步成长成熟。通过描写哈利在霍格沃茨的生活和学习,J.K.罗琳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其中,有许多的理念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不谋而合。 [关键词] 《哈利?波特》;后现代主义教育;解构权威;多元化;...
《哈利·波特》中所体现的后现代教育元素
《哈利·波特》中所体现的后现代教育元素 《哈利?波特》中所体现的后现代教育元素 [摘 要] 勿庸置疑,J.K. 罗琳是位杰出的小说家,但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在哈利?波特系列书籍中,她塑造了一所理想的校园――霍格沃茨。这所学校拥有完善的教育体制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所学校,主人公哈利和他的伙伴们一步步成长成熟。通过描写哈利在霍格沃茨的生活和学习,J.K.罗琳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其中,有许多的理念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不谋而合。 [关键词] 《哈利?波特》;后现代主义教育;解构权威;多元化;合作与平等 1997年,随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出版,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哈利?波特旋风。该系列小说被翻译成近7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4亿多册,位列史上非宗教市场销售类图书首位,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虽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生活和冒险的故事,但它绝不仅仅是儿童读物,围绕着哈利?波特的成长,作者J.K. 罗琳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贯彻其中,而这些理念与后现代教育观不谋而合。 后现代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画家查普曼于1870年提出的,到了1984年,法国哲学家让?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形成。[1]后现代主义思想很快被许多学者接受,1993年美国教育家威廉.E.多尔发表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教育学者们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新审视了教育,对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等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崭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形成了后现代教育思想。[2]后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二,多元化和差异性;合作和交流;四,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五,强调平等关系。这些特征在《哈利?波特》系列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3]本文将就J.K. 罗琳在小说中对传统教育中权威和中心的解构,对多元化和差异性的尊重,推崇合作和交流,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这五个方面分析她的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 一、解构权威和中心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让?弗,索瓦?利奥塔认为,“教师的传统使命很难谈得上光荣和崇高,因为他们的任务是通过话语霸权来建立知识的等级秩序和思想界的特权阶层”。[1]传统教育到处充斥着“权威”,在学校里校长是权威,在课堂上老师是权威,在家里家长是权威。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一个个应声虫。后现代主义框架下的教育反对权威和中心,强调开放型的、平等的、网式的教学结构;允许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候随机加入学习,后现代教育强调教学面前人人平等。J.K. 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中有许多体现挑战权威,提倡个性,彰显平等的细节。 在《哈利?波特与磨法石》中,哈利一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面临着分院的问题,但负责分院的并不是代表权威的校长和院长们,而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分院帽,它唱着古老而又耐人寻昧的歌谣,状似草率实则民主地决定了学生们的未来。它对每一位带上帽子的学生的才能都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在这些基础上再征求学生们的意愿,最后才决定他们的去向。书中一开始按分院帽对哈利才能的分析,他本该分到斯莱特林,但因哈利本人的抗拒而将他分至他喜欢的格兰芬多。“不去斯莱特林,对吧,拿定主意了吗,你能成大器,你知道,在你的一念之间,斯莱特能帮助你走向辉煌,这毫无疑问――不乐意,那好,既然你已经拿定主意――那就最好去格兰芬多吧~”(74)[4]这种民主的做法是对权威的一种解构。 随后,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因为哈利坚称伏地魔回来了,代表权威的魔法部 不愿承认这个事实,用各种手段诬蔑哈利,并派遣魔法部官员多洛雷斯?乌姆里奇前往霍格沃茨,明是担任黑魔法防御课的老师,实为监督霍格沃茨的检查官。这位老师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只会利用自己的作为检查官的权威去镇压学生,引起了以哈利为首的学生们的极度不满。因为这门课极其重要,为了让自己学到东西也为了自保,学生们自发要求作为学生的哈利为他们上课。他们自创D.A.,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学习,共同训练,取得了不错的进步。这种进步在后来他们与伏地魔的斗争中得到了证实。[5]这可以说是对权威极大的一个挑战。 二、尊重多元化与差异性 在J.K.罗琳笔下,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一个非常独特,极其个性,包容性强的学校,它尊重差异性并接纳多元化。而且它对差异性和多元化的尊重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是它的教师团队的多元化,它拥有正常的人类教师邓布利多校长和格兰芬多院长麦格教授,也有狼人教师莱姆斯?卢平,还有马人教师费伦泽,再加上巨人海格,甚至还有幽灵教授宾斯。这些老师在霍格沃茨受到了平等的对待和尊重,他们为了学校的繁荣和学生们的未来共同努力着。 其次,它的其他员工则更是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有专门负责做家务的精灵们,也有负责开门的胖夫人等画像,还有负责巡逻检查的哑炮费尔奇,再加上飘来飘去捣蛋的皮皮鬼以及格兰芬多塔的常驻幽灵“差点没头的尼克”。这些员工虽然不是老师,但他们同样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尊重。 另外,它的学生群体也体现了多元化。它有来自纯血统巫师家庭的学生,如德拉科?马尔福;也有来自非巫师家庭所谓麻瓜家庭的孩子,如赫敏。勇敢豪爽的格兰芬多,正直忠诚的赫奇帕奇,睿智博学的拉文克劳,真诚与阴险并存的斯莱特林,这四个学院代表着霍格沃茨纳各方英才,汇各界精英的办学理念。 再次,它的课程设置更是丰富多彩。有变形课,魔法史课,魔药课,药草学课,黑魔法防御课,占卜学课和保护神奇动物课等。这些课有些是理论课,一些是实践课,一些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上课的形式各有特色,五花八门,能满足各种学生的喜好与需求。 J.K.罗琳所创造的这所魔法学校可以说与后现代主义教育所提倡的多元化观念不谋而合。后现代教育“鼓励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使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不同文化和个性并存、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评价、教育目标的多元化等”。[6] 三、崇尚合作与交流 后现代教育强调开放性和互动性。后现代主义教育家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学习者的外在信息复合体,每个学习者对知识都有着自己的组织和建构;教学不是单一的知识传输,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师扮演的不是一个把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去的角色,而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互作用以发展自我知识的过程,教师总是保持着在自我与社会之间角色的不断转变,他们不断体会和学习如何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体验、建构和创造。”[6]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卢平教授的黑魔法防御实践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受学生欢迎。卢平比较喜欢与学生互动,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充分发展个性。与斯内普的严厉苛刻区分优劣学生不同,卢平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并指引其扬长避短,实现自我价值。在卢平教授的第一节课上,斯内普不顾学生自尊在全班同学面前讥讽纳威:“也许还没有人提醒你,卢平,这个班里有一个纳威?隆巴顿。我你别把任何复杂的事情交给他去做,除非有格兰杰小姐对他咬耳朵,告诉他怎么做。”这样的话极大地伤害了当事人纳威的自尊,也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愤怒。卢平教授的回答是:“我本来还希望纳威帮我完成第一步教学呢,我相信他会表现得非常出色。”他的回答鼓舞了胆小的纳威,也为学生们树立了一个高大的师者形象。在后面的教学实践中,卢平教授循循善诱,与学生积极互动,问答的教学方式让整个课堂变得轻松愉悦,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击退博格特的过程,连接受能力很差的纳威也 变出了博格特并击退了它。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卢平教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和帮助者,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果显著,这从“同学们兴奋地交谈着,离开了休息室”可窥见学生们对卢平教授这堂课的喜爱。[7] 其实在《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中,还有两位老师也恰如其分地扮演了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一位是麦格教授,她每节课都是自已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对有进步的学生从不吝惜表扬。另外一位是邓布利多教授,他可以说是哈利整个求学阶段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甚至在死后还用精神指引着哈利战胜伏地魔。在前五部小说中,邓布利多教授主要是在背后策划并引导哈利,而主要做决策并采取行动的是哈利。在后两部小说中,随着伏地魔的不断强大,邓布利多开始和哈利一起探索对付伏地魔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邓布利多帮助了哈利,其实哈利也在帮助邓布利多,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雷尔对这种新的师生角色是这样描述的:“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了,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8] 四、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 后现代教育重视对学生自我意识和创造性的培养和鼓励。它认为“学习者通过反思和交流去创造有意识的自我;而只有自我意识增强了,个体才有可能重视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6] 在J.K.罗琳所构建的理想校园霍格沃茨中,许多措施都体现了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尊重。小说中新生到校时,分院帽都会对学生的天赋进行分析,再结合学生的自我意愿将他们分到他们满意的学院。按天赋哈利本应分到斯莱特林,但因哈利自己的坚持,他得以留在了格兰芬多。 这是对学生自我意识的一种尊重。另外,不同于传统的学校课程的单一性和必修性,在霍格沃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课程。小说中赫敏因不喜欢占卜课而放弃了这门课,但同时因为勤奋而多选了麻瓜研究和算术占卜课,这两个决定都得到了麦格教授的支持,为了让赫敏能按时上课,她甚至借了时间转换器给她。这同样是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尊重和鼓励。 另外,大部分老师都能做到鼓励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占卜课老师西比尔?特里劳尼总是让学生自己分析茶叶的形状或行星的位置并作出预言,邓布利多在和哈利分析伏地魔时从不先下结论而是带哈利到冥想盆中让他通过所见所闻自己作出判断。 正是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这个尊重个性和崇尚自由民主的氛围下,哈利以及他的同学们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小说中,每当碰到什么疑难问题时,哈利和他的同学们不是去寻求老师的帮助,而是选择自己去图书馆找书,同学之间相互探讨或自己摸索寻求。当遇到魔法石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赫敏就孜孜不倦地在图书馆寻求答案,而为了知道什么是密室,哈利、罗恩和赫敏三人不断探讨,共同努力解决了密室之谜并摧毁了伏地魔的一个魂器。正是在这主动不断探询未知的过程中,哈利他们的知识得到了提升,实战技能也在不断进步。哈利在一年级就战胜了伏地魔并在以后与伏地魔的战争中从未输过,赫敏在二年级就能制作出高年级才能制出的复方汤剂,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最好的证明。 五、强调平等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狂妄的人类认为可以用技术征服自然,他们崇尚科学,企图运用各种规律来增强对大自然的控制。这种科学观异化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后现代教育观则反对科学技术对人与大自然的奴役和控制,它“重视人与人之间内在的深刻的关系,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希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6]。 在《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中,J.K. 罗琳一直在强调并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界万物的平等,这种平等观贯穿了整整七部小说。 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平凡人之间的等级一样,巫师界也有高贵与低贱的观念。尽管学业非常优秀,来自麻瓜家庭的赫敏仍然受到了出身纯巫师家庭的德拉科?马尔福的歧视。作为巨人的海格也受到了同事的排挤和学生的排斥。但是J.K. 罗琳却安排了作为校长的邓布利多对海格的接纳以及对赫敏的赞许。 另外,J.K.罗琳对小精灵多比的塑造更是一种对平等的呼吁。多比可以说是小说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生物。作为家养小精灵的他,命运极其悲惨,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的命令,未经主人许可不能离开,但他在还没有脱离主人的时候就因为正义而反抗主人,时不时地对他心目中的英雄哈利施以援手。后来在哈利的帮助下,他得以脱离主人,获得自由的他要求找一份有报酬的工作,这种对平等的渴求让他的朋友闪闪(一位深受等级制度荼毒的小精灵)感到恐惧。另一位家养小精灵克利切因未得到主人小天狼星布莱克的尊重而出卖了他,在后来哈利成为他的主人转变了对他的态度后他对哈利也非常的忠诚。赫敏目睹了家养小精灵的不幸遭遇,她发起了家养育小精灵权益促进会,并努力唤起人们对家养小精灵这种生物的关注。[9]事实上,这应该是J.K.罗琳通过赫敏这个人物道出了她自已的主张:人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这种平等观在安排马人老师、狼人老师和巨人老师与正常的人类老师共同担任教学工作时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另外,J.K.罗琳在小说中安排了许多人与动物之间的交流从而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一些学生眼中,也许海格并非一位合格的老师,但是他却给所有的学生上了最重要的一课,也就是:要尊重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海格上的第一堂课是关于鹰头马身有翼兽的,他告诉学生:“记住,关于鹰头马身有翼兽,你们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它们很骄傲,它很容易发脾气。千万不要去羞辱它,不然可能会送命的。”“一定要等鹰头马身有翼兽先行动,这是礼貌,明白吗,你朝它走过去,鞠一个躬,如果它也朝你鞠躬,你就可以摸它。如果它没有鞠躬,你就赶紧离开它,那些爪子会伤人的。”[7]哈利按照海格所教的方法礼貌地对待鹰头马身有翼兽得以顺利地骑上它,而马尔福因为傲慢对待鹰头马身有翼兽并辱骂它而被甩成重伤。还有一次,海格被乌姆里奇教授给解雇了,他被迫离开霍格沃茨,在离开前,他带哈利和赫敏去见他的巨人弟弟格洛普,让他们代为照顾,起初他们是有疑虑的,但后来正是格洛普帮他们战胜了乌姆里奇教授,甚至在最后对付伏地魔的战役中也助了一臂之力。[10] 综上所述,J.K.罗琳在生动地向我们叙述哈利?波特成长和冒险的故事的同时,也在向我们传播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作为一位小说家,她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技巧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目光;作为一位老师,她敏锐地感觉到了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并在小说中鲜明地表达了支持,让读者的耳目一新。她对传统教育中权威和中心的解构,对多元化和差异性的尊重,对师生间合作和交流的推崇,对学生自我意识和创造性的鼓励,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的强调无疑将促进教育家和学者们的反思,对现今社会的教育改革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对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岛子译。后现代状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2]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主义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姚远。后现代主义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审视[R]。东北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4]J.K.罗琳。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J.K.罗琳。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凤凰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6]孙小军。略论后现代主义教育[J]。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7]J.K.罗琳。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8]Freire P.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Culture,power,and liberation[M]. Oxford Press,1993. [9]J.K.罗琳。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火焰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0]J.K.罗琳。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周香花(1976―),女,江西临川人,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南昌大学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朱伊方( 1966―),女,江西南昌人,本科,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教学法。
/
本文档为【《哈利·波特》中所体现的后现代教育元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