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危重患者凝血异常

危重患者凝血异常

2017-11-01 7页 doc 22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危重患者凝血异常危重患者凝血异常 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治 刘彦琴 危重症患者常见病症有严重创伤及感染,并可出现严 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 碍综合征(MO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凝血系统紊 乱对MODS而言不仅是MODS的表现,而且为重要的触发 因素。严重感染不仅从多个方面影响机体凝血功能,造成 凝血功能紊乱,如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生理性抗凝物质减 少、纤溶系统受抑,而且凝血过程生成的多种凝血因子又促 进炎症的发生,监测抗凝物质对判断脓毒症预后有一定意 义,因此凝血系统紊乱对MODS影响越来...
危重患者凝血异常
危重患者凝血异常 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治 刘彦琴 危重症患者常见病症有严重创伤及感染,并可出现严 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 碍综合征(MO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凝血系统紊 乱对MODS而言不仅是MODS的表现,而且为重要的触发 因素。严重感染不仅从多个方面影响机体凝血功能,造成 凝血功能紊乱,如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生理性抗凝物质减 少、纤溶系统受抑,而且凝血过程生成的多种凝血因子又促 进炎症的发生,监测抗凝物质对判断脓毒症预后有一定意 义,因此凝血系统紊乱对MODS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许 多创伤和感染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紊乱,表现为1—2项 凝血指标异常、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单纯性血 小板减少等凝血异常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其中对 危重症患者预后影响最大,处理起来最难的是DIC。本文 将主要阐述危重患者凝血系统紊乱实验室检查及处理。 l 危重症患者抗凝治疗 危重症患者抗凝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 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沈阳110031 电子信箱:guilb@lie(gov(cn 万方数据 2008年lO月第28卷第10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829 成,并防止凝血异常进一步发展成DIC,同时对已经发生的 DIC进行抗凝治疗。 1(1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的应用2008年国际脓毒症 治疗指南指出,除非有肝素抗凝治疗禁忌证,肝素或低分子 肝素抗凝治疗作为1A级推荐,以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 成?。抗凝治疗迄今仍是终止DIC病理性凝血过程,减轻 器官功能损伤、重建凝血一抗凝血平衡的重要措施。抗凝 治疗疗效与DIC的基础疾病,抗凝治疗时机、剂量与 有关。 脓毒症治疗指南强烈推荐肝素抗凝治疗。脓毒症患者 均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功能异常。我们体会危重症患者,如 果患者肾功正常,出现D-二聚体升高或轻微凝血指标异 常,可按加,100 U,kg给予低分子肝素,24 h持续泵入,这 样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防止轻度凝血异常继续 发展成DIC;低分子肝素持续泵入的优点是保持体内低分 子肝素水平稳定,而且一旦发生不宜继续应用肝素的情况, 及时停药后其抗凝作用很快消失。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优 势在于它发挥抗凝作用时不依赖于AT(?活性,而普通肝 素其抗凝作用主要依赖于AT(?活性,通过AT-?发挥抗凝 效应。多数危重症患者,包括脓毒症、严重感染、创伤、大手 术及DIC本身,血浆中AT一?由于消耗及被灭活增加,其活 性大大降低,鉴于普通肝素必须通过与AT一?结合而发挥 抗凝作用,其抗凝作用大打折扣。一般认为,当AT_?活 性<70,时,普通肝素抗凝效果降低,<50,时普通肝素抗 凝效果明显降低,低于30,,普通肝素失去其抗凝作用。 因此血中AT一?活性过低时,即使输入大量普通肝素其抗 凝效果亦较差。 普通肝素主要通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灭活,而低 分子肝素主要由肾脏清除,因此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应根据 血浆肌酐清除率确定其应用剂量,当血浆肌酐清除率小于 30 mL,min时,低分子肝素用量要根据抗X a活性调整,患 者少尿或无尿时尽量避免应用低分子肝素;当患者无尿需 要肾脏替代治疗时,其透析管道最好用普通肝素冲管,如果 用低分子肝素冲管,不应把含有低分子肝素的冲管液输入 体内,透析最好无肝素,如果不可能无肝素透析,以普通肝 素抗凝,我们曾遇到多例肾移植术后血液透析以低分子肝 素抗凝,尽管低分子肝素用量减到常规用量的1,3,1,2, 仍发生了移植肾周围出血致血肿形成,化验凝血酶时间 (1-11)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rrr)显著延长,此后改 为无肝素透析未再发生上述情况。 1(2 AT(?制剂应用一般认为DIC时AT一?活性< 50,。应给予AT—nl浓缩物。由于许多严重疾病包括DIC 病程中AT一?大量消耗,肝素存在再利用,消耗相对较少, 有学者主张先以AT(?抗凝治疗,只有输注AT一?无效或测 知肝素含量明显减少时,才给予肝素抗凝。有实验及临床 资料表明,在多数情况下,对于感染所致DIC除抗生素外, 仅用AT(?也可收到显著疗效。一些资料表明脓毒症时给 予AT(?可以显著降低其病死率,但也有应用AT??未能降 低脓毒症病死率的报道,这可能与病例选择、AT(?应用时 机及剂量等有关。鉴于此药价格昂贵,国内绝大多数患者 受经济条件限制不能应用。 1(3活化蛋白C(APC)应用研究表明蛋白酶C(Pc)水 平下降与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显著相关,获得性PC缺乏 发生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是预后不良的指标。?期临床 试验结果显示,只有重组人APC(rhAPC)能使脓毒症患者 体内D一二聚体、IL-6、快速抑制物(PAl(1)显著降低,纤溶酶 原水平升高,并降低28 d病死率。200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 督局(FDA)批准使用rhAeC治疗成人脓毒症,推荐剂量为 24?(kg“),共96 h。 2危重症凝血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指标变化及处理 2(1常规实验室指标的意义目前监测凝血功能常用的 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I’)、APTr、1T11、血浆纤维蛋 白降解产物(FDP)、D一二聚体、AT一?。PT是外源性凝血系 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其延长主要见于因子?、 V、?、X缺乏和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及血循环中出现抗凝 物质。APTr主要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状态,是内源性 凝血系统检查方法之一,其延长见于因子?、?、?和?血 浆水平降低,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因子V、因子X和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 症、肠道无菌综合征、口服抗凝剂、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TT是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溶液后,血浆凝固 所需时间,它反应的是体内是否存在抗凝物,其延长见于肝 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AT—m见前所述。D-二聚 体是纤维蛋白最终降解产物,其升高提示存在活动性纤溶, 但危重症患者D一二聚体升高要结合其他凝血指标及基础 疾病评价其具体意义。 2(2临床常见凝血指标异常与处理Prr延长、APTr 延长、D一二聚体正常、Fib正常、AT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 TT正常、肝肾功正常或轻微异常,提示维生素K依赖因子 缺乏。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主要原因有敌鼠钠盐药物 中毒;长时间肠外营养或长时间缺乏脂类食物摄入;长时间 应用肠道消毒剂或广谱抗生素导致细菌维生素K合成不 足。胆道阻塞或胆汁丧失,影响维生素K吸收。治疗需静 脉补充维生素K lO一20 mg,3—6 h后,Pr及APTr时间明 显缩短甚至恢复正常;补充新鲜血浆或新鲜冷冻血浆或凝 血酶原复合物(PCC)替代治疗,但疗效短暂。有显著出血 患者补充新鲜血浆或新鲜冷冻血浆或PCC替代治疗同时 补充维生素K;切忌抗凝治疗。 2(3大量输血未补充凝血因子实验室典型变化大量输 血,未补充凝血因子,造成凝血因子缺乏,实验室检查PII 及AFr?延长、Fib降低,AT。m及血小板也出现稀释性减 少,由于无凝血激活,因此不存在纤溶激活,纤维蛋白最终 降解产物D?二聚体不升高,(I-l’反映体内抗凝物质,故正 常。当输2000 mL库存血或红细胞悬液,补充新鲜血浆或 新鲜冷冻血浆800 mL,在无新鲜或新鲜冷冻血浆时,可给 万方数据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Oct(2008 V01(28 No(10 予冷沉淀物8一10 u;每输注10(30 mL血补充葡萄糖酸钙 1 g;注意与DIC鉴别,切忌抗凝治疗。 2(4低分子肝素过量所致凝血改变与处理低分子肝素 抗凝是以抗Xa,Heptest方法检测,而不以IYlTM、AFgr延长来 抗凝评估抗凝疗效,低分子肝素一旦出现过量,鱼精蛋白中 和其抗凝活性有限。低分子量肝素过量的主要实验室改变 为TT及API-I'延长,而PT、Fib、AT-m、D-二聚体及血小板 数正常。判断是否为真正的低分子肝素过量,还要排除下 列因素:送检标本于肝素静脉输液同一肢体上方抽取;肝素 封管静脉抽血。低分子量肝素主要从肾脏排除,因此当肾 功能障碍时,低分子量肝素应用要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甩 量,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时,最好不选用低分子肝素,以免出 现过量;立即停用低分子肝素;100 UAH鱼精蛋白可用来中 和相当于100 U抗凝血因子Xa活性的低分子肝素,应考 虑肝素注射后的时间,可适当酌情减少鱼精蛋白用量。 2(5 DIC及前DIC凝血改变与处理参照第七届全国血 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标准旧J。DIC治疗中病因治疗是根本, 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抗凝治疗及补充生理性抗凝物质对调 整凝血紊乱不可忽视。 2(5(1 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这是治疗DIC的最根本措 施,原发病若能及时有效解除,凝血紊乱则易于纠正,如消 除感染、结束病理产科及肿瘤治疗。 2(5(2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输注输入凝血因子及血 小板量不能按常规方法计算,以控制出血症状,使凝血因子 及血小板不继续下降为目的。补充凝血因子制品包括新鲜 全血、新鲜血浆及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物、纤维蛋白原及 新鲜血小板。DIC病因未祛除,输注上述血液制品时需同 时给予小剂量肝素(每200 mL血浆加入肝素5一10 U)。 凝血酶原复合物会加重DIC故不主张使用。 2(5(3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适应证有羊水栓塞、 死胎滞留等产科意外所致DIC,严重感染、脓毒症、急性白 血病、放射病、中暑等导致DIC,胎盘早剥及重度妊高征所 致DIC不宜使用肝素;有活动性溃疡病、严重高血压未控 制、脑出血、活动性结核(尤其合并空洞)者、DIC晚期以纤 溶为主时禁用肝素抗凝。由于DIC时AT-?显著降低,我 们体会选用不依赖于AT(?而发挥抗凝作用的低分子肝素 更为合适,剂量加一150 U,(kg?24 h)。老年人及肾功能不 全者应从低剂量开始使用,根据临床抗凝效果调整用量,肾 功能衰竭者用普通肝素,也从低剂量开始,随时根据化验指 标调整。用药途径我们推荐24 h持续泵入或滴注。 2(5(4补充生理性抗凝物质DIC时AT(in及PC大量消 耗而降低,AT?nl及Pc不仅参与抗凝作用,从多途径参与 抗炎反应,因而补充AT-?及APC有利于矫正高凝状态。 文献报道AT??治疗DIC疗效较好,其用量最好大于 250 U,ks,使AT-Ill活性大于170,,一般用量200— 250 U,kg,使AT-?活性大于120,,连用3 d。Aoki等口1报 道APC治疗DIC疗效与普通肝素组比较,出血症状APC组 无一例恶化,普通肝素组8例恶化,28 d病死率显著下降; 治疗剂量为12(5 U,d或2(5 ms,(kg‘h),连用6 d。 2(6抗纤溶治疗仅适用于DIC晚期纤溶亢进期及某些 癌症并发DIC有纤溶亢进者。 3血小板减少处理 血小板减少危重症患者中较普遍。血小板减少是患者 ICU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增加的原因之一。ICU患者血 小板减少与病情预后不良相关HJ。血小板减少原因:(1) 丢失或破坏增加。感染导致血小板寿命缩短、血小板激活、 黏附血管壁或凝血激活消耗。(2)原发病引起机体免疫系 统紊乱,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破坏增加。(3)药物影响。 某些抗生素及其他药物如奎宁、噻嗪类利尿药时,可使血小 板降低,尤其是某些新的抗感染药物如利萘唑胺,出现血小 板降低概率很高。(4)输血后稀释。(5)继发脾功能亢进。 (6)吞噬细胞的噬血作用。(7)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血小板减少处理:(1)治疗原发病。(2)尽量明确血小 板减少的原因。(3)合并DIC或前DIC者慎用止血药物, DIC经过治疗后凝血指标恢复正常,而血小板不恢复者,进 一步检查是否存在脾功能亢进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必要 时骨髓涂片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排除药物因素及脾功 能亢进后,尽管血小板抗体检查阴性,也可以适当给予激 素,或激素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原发病不宜应用激素 者可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4)止血药物应用。可给予 安络血、止血敏、乙二酰氨乙酸二胺、卡络磺钠、氨甲苯酸 等。(5)血小板输注。一般认为血小板少于10×10’,L或 出血严重者,给予血小板输注,我们体会如果无明显出血症 状,在血小板少于5×109,L才给予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对 近期内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的患者,血小板 30×109,L一40×109,L也可能出现显著出血,此时应输注 新鲜血小板,每次至少给予10单位。 危重症尤其是脓毒症患者出现各种凝血功能异常十分 常见,包括凝血和纤溶异常,生理性抗凝物质减少、血小板 降低等,直接影响预后,应给予重视,针对不同情况及早给 予处理,有益于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Dellinger liP,Levy MM,Cadet JM,et a1(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nmnagement of?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Crit CareMed,2008,36(4):1394—1396( [2]陈方平执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学会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 术会议专题i,寸沦EJ](血栓与止血杂志,1999,6(3):137—144( [3]Aoki N,MatsudaT,Saito H,et a1(A comparativc double—blind Mdomized trial of activated protein C and unfractionated h印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eular coagulation[J](Int J Hematol,2002,75(5):540—547( 【4]陈起首,李红江,毛居卫(血小板及骨髓象变化在危重症病II缶 床监测中的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1):40— 42( 2008—07—16收稿本文编辑:刘瑾
/
本文档为【危重患者凝血异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