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 论晚清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以王闿运与同期其他山长书院教育之比较为例

2018-04-25 18页 doc 42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 论晚清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以王闿运与同期其他山长书院教育之比较为例【word】 论晚清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以王闿运与同期其他山长书院教育之比较为例 论晚清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以王闿运 与同期其他山长书院教育之比较为例 第33卷第2期 2007年3月 徐州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XuzhouNormalUni.(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Vo1.33,No.2 Mar..2007 论晚清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 —— 以王阉运与同期其他山长书院教育之比较为例 李赫亚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1) [关...
【word】 论晚清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以王闿运与同期其他山长书院教育之比较为例
【word】 论晚清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以王闿运与同期其他山长书院教育之比较为例 论晚清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以王闿运 与同期其他山长书院教育之比较为例 第33卷第2期 2007年3月 徐州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XuzhouNormalUni.(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Vo1.33,No.2 Mar..2007 论晚清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 —— 以王阉运与同期其他山长书院教育之比较为例 李赫亚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1) [关键词]晚清;山长;书院教育;王阊运 [摘要]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下,晚清时期的书院教育也经历着变迁,出现了传统型书院与新型 书院并存的局面.王闽运,黄彭年,吴汝纶,王韬均曾为书院山长,但他们主持的书院教育却显现出有同有异 的交错之相.四位书院山长的教育宗旨均为实现救亡图存培养有用之才,在教育内容上亦都改变了惟科举是 务的取向,增加了实学的比重;除却相同的趋向之外,四位山长书院教育的相异之处也甚为明朗:王阄运,黄彭 年,吴汝纶的书院教育虽均属传统型书院教育,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却各有侧重,王阊运注重经学,黄彭年 重视朴学,而吴汝纶已在教育内容中融进了西学.王韬的书院教育则属于新型书院,与传统型书院比较,在教 育内容上更注重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晚清时期这种传统型书院之间,传统型书院与新型书院之间的 异同,较为鲜明地展示出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 [中图分类号]G40—09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425(2007)02-0113-05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教育形式,历史悠 长.晚清时期,书院教育积弊深重,书院自身急切 需要变革,而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L1的历史境 遇,在客观上加速了书院变革的步伐.书院改为 学堂,的确推动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变迁. 在书院改制的进程中,山长作为书院主要的管理 者和教育者,在书院教育中都渗透了自己的施教 主张.可以肯定地说,书院教育活动是与山长的 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王闽运,黄彭年,吴汝纶作 为传统型的书院山长,其主持的书院教育依然处 在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范畴之内.与王闷运,黄 彭年,吴汝纶相比,王韬则是晚清新型书院山长的 代表.就总体而言,此四人的书院教育均为同中 有异,于同与异之间,凸显出晚清大变局时代书院 教育错综复杂的特征.本文拟将王闽运及与其同 期的另三位山长之书院教育相比较,藉此以深入 了解晚清变局中的书院教育的状况,更加清晰地 展现晚清书院教育活动的多元性征. 一 ,传统型书院教育的同与异 (一)王闯运与黄彭年书院教育的比较 王闽运(1833—1916),字壬秋,号湘绮,湖南 省湘潭县人,为晚清文化名人.他自中年开始从 事书院教育,是晚清时期较为着名的书院山长. 王闽运先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客主成都尊经 书院,后回湖南承彭玉麟之聘掌教衡阳船山书院, 1878年又入川掌教尊经书院.他终生不喜制举 之业,尝言:”帖括之学,一第为荣.既得入官,又 须磨折.壮年销耗,白发心灰,正途之误人甚 矣.”L2王闽运认为,科举考试非但不能选拔真 正的人才,而且会导致对人才的严重抑制.士子 如终生沉迷于八股制艺,无疑为耗费时光.因之, 王闽运在尊经书院提倡通经致用,以经,史,词章 之实学内容教授诸生,时文帖括之学则被排除在 尊经书院的教学内容之外. 黄彭年(1824--1890),字子寿,贵州贵阳人, 晚清着名学者.1845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黄彭年一生曾两次赴任河北莲池书院山长,其中 [收稿日期]2006-06?17 [作者简介]李赫亚(1970一),女,山东泰安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讲师,历史学博士. , ,, 第二次是在1878—1883年间,应直隶总督李鸿章 之聘再赴山长之任.此次掌院在时间上与王问运 掌教尊经书院的时间即1878--1886年大致是吻 合的.黄彭年在莲池书院掌教期间,整饬风气,以 培育人才为己任,尝谓:”诸生之来居于此,为其 可以习举业而博科第,登显要乎?则揣摩以求合, 摭拾以为美,而未可必得;幸而得之,而举空疏无 用之身,又进以揣摩摭拾之术,以坏天下国家之事 而有余,夫岂置书增舍之本意哉!”_3J8黄彭年反 对书院生徒专为博科第,登显要而习举业.受乾 嘉考据之风的影响,黄彭年非常注重”朴学”,认 为:”夫学不殖则落,仁无辅则孤,中外之形势扼 塞,四方之风俗美恶,古今政治之盛衰得失,不考 则不知.”_3J8回1882年,他在书院内设立”学古 堂”,开设考据学课程,培育趋向经世致用的实学 学风. 王闾运与黄彭年在掌教书院时期,都认识到 举业的无用,重视实学教育,注意培养经世致用之 才,成为二者在教育主旨上的共同之处.王,黄二 人在书院教育中都力行实学教育,但是王问运与 黄彭年的实学教育是有差别的.与王闾运更重视 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教育相比,黄彭年更重视朴 学教育,主张培养院生的考据,考证能力.莲池书 院虽成材甚众,但终未培养出如廖平,宋育仁那样 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弟子.另外,由于此时书院改 制的浪潮还未真正兴盛起来,实学教育与当时专 尚时文帖括之学的书院相比,尚是别具特色的. 但就总体而言,王阎运与黄彭年所致力的书院教 育都还属于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范畴. (二)王闻运与吴汝纶书院教育比较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 晚清桐城派着名的代表人物,是莲池书院的另一 位着名山长.吴汝纶于1889年至1903年出任山 长,时间长达15年之久.当吴氏在莲池书院任山 长时,王阎运则自1891年起开始掌教衡阳船山书 院.吴汝纶在主掌莲池书院后,教育成就斐然. 《清史稿》曾论:”其为教,一主乎文,以为’文者, 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 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 彼,得其长乃能共竞.”_4吴汝纶在掌莲池书院的 10年中,尤其注重以新学倡导士子,风气豁开,积 习梳薤,士多以英伟识时务着声,后来兴事创业者 咸出其门. 王闽运与吴汝纶虽同为晚清着名学者和文 人,但前者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后者则是桐城 114 派的领军人物.从根本而论,王闽运与吴汝纶虽 都是传统学人,但他们在中西文化观上是有明显 区别的,而此种不同也表现在他们的书院教育之 中.王问运曾说自己”不喜言洋”_5J,并曾劝人 “勿随俗喜西,甘心末策”_2J.可以说,”不喜言 洋”是王闽运于中西文化问题认识上的一个总特 征,王问运非常排斥西学,反对出洋留学,在其书 院中也没有引进西学.与王问运相比,吴汝纶则 比较重视西学,在学习西学问题上亦持积极态度. 吴汝纶认为中国与他国相比,缺乏学问,以至于愚 腐之气贯于全国.吴汝纶曾言:”他国人人有学, 唯恐民愚,务沦其智,中国不唯民愚也,乃至满一 国尽愚士,愚卿大夫,奉国与人,尚唯恐他人搀与, 必以我手恭送为得,可不谓大哀矣乎!”儿所以 引进西学,”使吾国士大夫考邻敌之富盛而思所 以自振拔”是为急务,学界亦应因此”愧愤感 发”J.在掌莲池书院山长期间,吴汝纶将西学 教育引入书院的教学中.他曾致信当地绅士, “请劝诱冀属后生来受西学”,且言:”时局变迁无 定,将来恐富者反贫,时文亦终无用,不如及时为 学,求能自立,此生员切己之事.”_6Jl鲫从此函可 知,吴汝纶欲在书院教授西学的愿望是急切的,此 点与王闽运迟迟不能接受西学是有明显区别的. 吴汝纶在莲池书院的教学中聘用了外籍教员,并 在书院内开设了英语,日语专业,认为”必须精通 外语,熟习各国政治,始能宏济时变”.吴汝纶为 莲池书院院生聘请了外语教习(英语教习为居格 豪,日语教习为日人野口多内).在吴汝纶看来, 科举和书院的改革关系甚为密切,认为”不改科 举,书院势难变通”,科举考试不考西学,西学不 在”出仕之途”,”虽改课亦少应者”四,吴汝纶 主张将西学列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以收引入之效. 吴汝纶虽将西学引入书院的教学中,亦在书 院中延聘了外籍教习,但于聘用西国教师的问题 上,却与王闽运见解相同,亦感延聘外师之难.王 闾运曾言:”今若不聘外国教习,则兴学为无名; 聘有洋人,则学徒不可制.且外人所望,传教通 商,何必愿我富强,代谋久远?”他认为书院改 制延聘外师,糜费无名,并将此作为不赞成书院改 制的一个理由.吴汝纶曾经于延聘外师之难作过 评论:”西国教师,在沿海尚且难求,在内地万难 聘请,若但欲聘中国人为师,则恐非驴非马,如龟 兹王之学汉语矣.计惟有招延西国传教之士,又 恐骇人观听,激成他变,且非诏旨允行,转恐教士 因来教学徒,要求广行彼教,是则利少弊多,又不 可之大者.”【8Jl?在吴汝纶看来,在内地延聘外师 比沿海诸省更难,聘用中国人为师则学不纯正,延 聘传教士则恐旨在传教而非学问.可以说,恐西 人西学改变中国传统学术的根本是王闽运和吴汝 纶的共识.王间运认为西人西学没有学习之必 要,中国文化远盛于西方文化,而吴汝纶则认为西 人西学有值得国人学习之处,但又担心学”及”而 “过”,长此以往会失去中国传统学术之根底.他 曾经无奈地说:中西”新旧二学,恐难两存”【6飓. 尽管如此,吴汝纶晚年仍亲赴日本考察教育,而王 闽运却将吴氏此举引为笑谈,曾作诗云:”每笑桐 城吴汝纶,老年渡海学维新.”【2驺.可见,在西学 的问题上,二者是有显着差异的. 吴汝纶办学与王阁运同样不重科举.王闯运 认为科举考试不能选拔真才,而吴汝纶则认为书 院教育上应提倡”西学”,科举考试内容亦应变 通,即将西学纳入科考之中.王闽运在人才观上 认为”多难之秋”当育有用之才,吴汝纶亦持此 论.但吴汝纶与王闽运相异的是其认为中外学术 并举方能育有用之才,”其教人之法,必使博知世 变,易其旧守,谓非举中外学术,会于一冶以陶铸 而裁成之,终不能成有用之材”?mJ.而王闽运却 认为西方之学实无所学之处,在其书院教育中始 终以中国传统学问为主,排拒西学和西方教育方 式,即使在新政时期,船山书院稍引西学入院,亦 是王阊运为应付书院改制而为.吴汝纶于书院改 制的态度是支持的,莲池书院于1904年改为新式 学校,而王闽运在船山书院改制的问题上,始终坚 持将之限定在中国传统教育的体制之内,不肯接 纳书院改为学堂,这亦是其与吴汝纶书院教育较 大的差异. 二,传统型与新型书院教育之间的异同 王韬(1828--1897),近代中国维新思潮中颇 富盛名的代表人物,于1885--1897年出任上海格 致书院山长,在时间上与王闾运主掌船山书院是 有重合的. 格致书院于1873年创办于上海公共租界北 海路,初名”宏文书院”,后改为格致书院,是近代 中国一所新型教育机构.与中国传统书院不同, 其院生为学之主要内容是西方科学技术.格致书 院既是一处教学书院,又兼具图书馆,博物馆等多 种文化教育功能.应该说,晚清时期船山书院和 格致书院都属于比较特殊的书院.如果说船山书 院是传统书院的典型代表,而格致书院则是一处 新型书院.格致书院”拟广招生童,前来肄业,延 请中西教读,训以西国语言文字.学业有成,则视 其质性所近,授以格致,机器,象纬,舆图,制造,建 筑,电气,化学,务期有益于时,有用于世,为国家 预储人才,以备将来驱策”【l.从中可以看出,格 致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西国语言文字,然后是 格致,机器,象纬,舆图,制造,建筑,电气,化学之 学,都属于西学之范畴.而船山书院则主要是经, 史,词章之学,在教育内容上两个书院风格迥异. 在王韬经营的1O余年内,格致书院每年举行考 课,后又增加了春秋两季的特课考试,并经评阅评 选出超等,特课,一等近2000人次.王韬将历次 考课的课艺题目,出题人,考试的优秀答卷,眉批, 评语汇编成册为《格致书院课艺》刊行.从《格致 书院课艺》所载内容可以看出,格致书院考课命 题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中与时事结合的时务题占 据很大比例.正如王韬所言:”书院既以格致名, 则所命之题自当课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 然史论亦在所不废.”“同船山书院课艺相比,格 致书院课艺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博,船山书院的院 生在经史文赋上用功卓着,而格致书院的院生则 在自然科学和时务问题上凝神思虑.此中反映出 两院院生不同的为学取向,同时亦揭示出王闽运 与王韬不同的为教旨趣.二人均以为国家培养实 用人才自任,但前者圈定在传统通经致用的为教 主旨,后者则在时代的濡染之下,以培养实用技术 型人才为宗. 王韬任山长的第一项重大举措是招收学员. 他曾经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旧的教育制度. 王韬在格致书院设立”考课制度”,”把所课题目 往往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涉及到富强 治术(时务),经济,人才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热 点问题”【l.通过内容广泛的课试题目,王韬引 导院生关注时事,由此开阔了院生的视野,收效 甚着. 在人才观上,王闽运认为晚清变局时代需要 有用之人才.他所指称的有用之才即能经世之 才;王韬则认为人才标准的核心是名实相符.王 韬把人才分为几类:”才有数等,有吏才,有将才, 有匠才,有出使之才,有折冲御侮之才,有明体达 用之才,有应急济变之才;用之必各当其才,而后 才乃见.”【l二人相较,王闽运的人才观尚显笼 统,而王韬的人才观则更加细致化.具体而言,王 闽运书院教育中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育”行帝 王学”之才,展纵横之术,究其实是属于一种理想 主义的范畴,弥漫着较浓郁的浪漫气息;而王韬在 育人问题上比王闽运趋向实际,在晚清的变局时 代,与时代特征相呼应,赋予技术层面的培养目标 毕竟要更加现实一些. 与其人才观一脉相承,王闽运在船山书院讲 求纵横之学,以经,史,词章之学教授诸生,其书院 教育终未超脱传统书院教育之体制范畴,而王韬 则参照西方教育制度,改革书院教育.王韬将院 生所学专业分为文,武学两类,又将文学分为文学 和艺学两科.其中文学科包括经学,史学,掌故, 词章四门,艺学科含舆图,格致,天算,律例四门, 另附辩论时事,直言极谏二门.王韬关于改革科 举,建立新的学校制度的思想,突破了八股取士的 陈腐狭隘的观点,以西方政治,科学技术等作为参 照,探索富国强兵之道,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在 很多方面已经渗透了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王韬与王闽运虽然都认为科举制度是对人的 愚弄.可以说,在科举取士的问题上,二人总体的 见解是一致的,相异的是王闽运在书院教育中虽 然不教制艺,但是最终并没有禁止院生应试,在做 法上不尽彻底,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就是进士出 身.而王韬在格致书院则从根本上排斥了科举制 艺,更加彻底地将举业拒于书院之外. 王闽运与王韬都认为在书院教育中应注重实 学教育.然而,在他们的视野中,实学的涵义却是 不一致的,这可以从二人对于”格致”之学的理解 中辨之.王闽运与王韬对于”格致”都曾经作过 议论.王闽运说:”大学之教,专在物格.物格 者,来归者众也.不日人至民归,而日物格,以物 兼事明,非欲人之附己也.事不虚至,必有人矣. 故物格即民亲.不日人至民归,而日物格,以物兼 事明,非欲人之附己也.事不虚至,必有人矣.故 物格即民亲.在位则民之,在学则物之也.修平 之本莫过于求贤,得贤而万事理.所以得贤,则必 致知.”从此可以看出,王闽运所理解的格物更多 的是人文层面的内容:”物格”即”民亲”,”得贤” “必致知”,是”道统”与”治统”相结合的治国经 邦的宏图伟略.基于此种理解,其视域中的格致 之学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器物层面的东西:认为 “太多政法,监铁,河渠,动究今古,耳倦于听纳, 目疲于遍览.博而寡要,其弊又均”_1.西方自 然科学更不在其格致学之列.王韬于”格致”的 论述是:”窃谓近今既以算学一门列于考试,用以 取士,则格致之学.又何妨连类及之?夫有益于 日用行常者,皆谓之实学,上古制作之精,何一不 ll6 由学问而来.”_l王韬此论中亦指出和肯定中国 传统的”道”,”器”之论,然与王阄运不同的是,王 韬旅居香港以及出游欧洲的经历,使其对格致之 学的认识与王闽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王韬认 为,近今所理解的格致之学仅列算学,未免太窄, 在其看来,格致之学实际上等同于实学,而实学则 包括”有益于日用行常”之学.王韬从自己亲历 西方世界的观察中得出结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 文化者是科学之实学,他认为”英国以天文,地 理,电学,火学,光学,化学,重学为实学,弗尚诗赋 词章.其用可由小而至大”_l引,所以,王韬视域中 的格致之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而非经,史,词章之 学.可见,王韬所指称的”格致”之学与王闽运所 理解的”格致”之学的涵义是不同的. 将二人于”格致”之学的理解进行比较可以 发现,王闽运取义颇高,其最终的着落点仍在中国 传统之治国安邦之道,依然未越出”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范畴.本乎此,在王 闽运思想意识中,实学主要指经,史,词章之学,相 较而言,其内容宽泛.而王韬眼中的格致之学则 比较具体,即是针对晚清之实际弊端,以”器”救 “道”,其所谓的实学范围自然比王闽运广博,包 括经学,史学,掌故,词章,舆图,天算,律例等诸多 内容,其所容纳的内涵与外延亦相对宽泛.在他 的努力筹措之下,格致书院内开办了一个比较正 规的自然科学学习班,在西国语言文字之外,教以 格致诸端.格致书院教育内容十分广博,不仅涵 摄了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经,史,词章之学,且把 教育的主旨落在院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汲取即格 致一门的研习上.与王韬书院教学内容的广博与 鲜活相比,王闽运书院教育的内容则较为狭窄刻 板.但二者的目的却同是培育实用型人才.王闽 运希望其生徒在走出院门后,在强烈的致用精神 的熏染下行经邦报国之志;王韬书院教育则将对 生徒科学精神的模塑纳入了日常教学中,西方新 式的教育已被其引入院中.王闽运在中国传统教 育的限度内,固守传统教育,同时也附带着传统书 院教育的弊端,与时代的取向终未吻合;而王韬在 教学中则更加注重与时代呼应,格致书院虽为书 院,却已然是一处富于时代特色的新型书院了. 三,结论 晚清时期,传统型的书院发生变革,新型的书 院也开始出现,两者曾并存于同一历史时段.通 过比较可以发现,两种类型的书院是有同趋的,即 在总的目标上都是为实现救亡图存而培育人才, 同时在教育内容上亦都改变了逐猎功名的取向, 增加了实学的比重.但是同中又有异,即使均为 同一类型的传统型书院,在教育中也存在着相异 之处.新型书院与传统型书院相较,其不同更多 地体现在教育内容上更注重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的教授.晚清时期书院教育的异同其实说明了一 [参考 [1]李鸿章.李鸿章全集(第二册)(奏稿卷24)[M].海口:海南出 版社,1997:825. [2]马积高.湘绮楼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 [3]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中册)[z].杭州:浙江教育 出版社,1998. [4]赵尔巽.清史稿(44)[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444. [5]马积高.湘绮楼日记(第三卷)[M].长沙:岳麓书社,1997: 1549. [6]徐寿凯,施培毅.吴汝纶尺牍[M].合肥:黄山书社,1990. [7]吴汝纶.桐城吴先生日记(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538. [8]徐寿凯,施培毅.吴汝纶全集(三)[M].合肥:黄山书社,2002. [9]王云五,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闯运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79:235—236. [10]刑赞亭.莲池书院回忆录.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M]. 个问题:在历史的变局中,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中 国传统的书院教育也在发生着变革,其变革传射 出近代国人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教育理念的交错之 相,在书院教育上则呈现出不同书院教育模式并 存的多元性征,此亦从一个侧面客观展示了中国 教育近代化过程中一段真实的历史轨迹. 文献]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225. [11]王韬.锼园尺牍续钞(卷五)[M].清光绪本:3. [12]王韬.格致书院课艺[M].上海书局,清光绪二十三年:57. [13]戴建平.王韬科学形象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1999,(11): 42. [14]王韬.锼园尺牍续钞(卷三)[M].清光绪本:7. [15]刘正伟.督抚与士绅——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3. [16]王闽运.答问格物.国粹(四)[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 社.1970:2365. [17]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z].杭州:浙江教育 出版社,1998:2360. [18]王韬.漫游随录[M]//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 社.1985:116. OnDiversionofAcademyEducationintheLateQingPeriod LIHe..ya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BellingInstituteofTechnology,Beijing100081,China) KeyWords:thelateQingPeriod;dean;academyeducation;WangKai-yun Abstract:TheacademyeducationexperienceschangesinthelateQingperiodunderthehistorybackgroundthatChinesemodem andtraditionalacademiesandthenewacademiesexistatthesametime.WangKai-yun,HuangPeng—nian,Wultu—lunand WangTaoaredeansintheacademics:theiracademyeducationcomparisonpresentshomologiesanddifferences.Theiraimsare alltosavethenationandtotraintheusefultalentedpersons.Theireducationeoritentsaretochangetheexamgaimandtheyin? creasetheweightofshixueintheiracademics.Besideshomologies.thefourdeansdifferencesareverydearanddistinct:Wang Kai-yun,HuangPeng?nian,Wultu—lunbelongt0traditionalacademyeduca tionandtheyemphasizeondifferentcontents. WangKa?一 yunpaysnlolreattentiontoJing?Xue,HuangPeng-nian’vahle8Pu?Xuelearnin g,Wultu?lunhasmeltedintosome westlearninginhiseducationeoritents.WangTaogacademyeducationisnewacademy,comparedwithtraditionalacademy~his academyeducationpaysmoreattentiontowesternnatural8(3ieneeknowledg e.Theiracademyeducationshowsthedifferencesbe- tweentraditionalacademy,traditionalandNeWacademy,displaysdiversionofacademyeducationintheprocessofChinesemod? emeducation. [责任编辑:刘一兵] 117
/
本文档为【【word】 论晚清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以王闿运与同期其他山长书院教育之比较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