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塑造德育的艺术魅力

塑造德育的艺术魅力

2020-03-06 5页 doc 18KB 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塑造德育的艺术魅力铸造德育的艺术魅力 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对学校德育的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学校德育工作要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化的观念,正视道德冲突,解决思想困惑。我们要透视变化发展的现实,把握发展的脉搏,拓宽视野,对学校德育的工作进行整体性和战略性思考。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必然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
塑造德育的艺术魅力
铸造德育的艺术魅力 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对学校德育的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学校德育工作要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化的观念,正视道德冲突,解决思想困惑。我们要透视变化发展的现实,把握发展的脉搏,拓宽视野,对学校德育的工作进行整体性和战略性思考。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必然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中小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我们平时提到的“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反思中德育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却遗憾的发现,在德育这一关涉及人的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领域,竟存在着不少误区,出现了教学与德育脱节,学习和行为不一致的情况。 1、德育目标华而不实,使之失去可信度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性的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对学生而言如似空中楼阁。有些德育目标与中小学生的认识視野及道德倾向性差异太大,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就直接导 1 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过远,进而导致了德育内容大而不当,宽而无边,并最终导致了德育的失效。科学的朴素的德育目标“应该是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是游离于生命之外的什么东西”。 2、德育的灌输和德育情境的缺失,使德育苍白无力 德育的缺失,是指教育者不创设情境,不顾及受教育的心灵体验而生硬的对其进行德育观念灌输的一种浅层化的现象。长期以来这种现象,在我们的中小学德育中已是司空见惯了,人们对这种现象示反感、否定,学生表示厌恶、抵触后,仍有人继续称“德育就是灌输”,这实在令人费解。德育“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她的美德”。德育要借助于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关的境界,要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心灵体验,要靠特定的情景中的受教育者的内语、反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观念,进而转化为外显的道德行为。现行的教育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特定的情景下,受教育者可以将道德观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人们总是在远离受教育者极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隔靴搔痒式的说教,这必然会使德育变得苍白无力,是教育误如歧途。 3、道德语言的泛政治化,使德育缺乏亲和力 语言的功能是神奇的。道德语言的泛政治化,是指把从属于个体道德品质范畴的精神话语,与宽泛的社会政治理念硬性的捆绑在一起,从而使本来易被主体生命所接受的东西变得生硬,并最终导致教 育过程的“油水分离”---------德育语言无法渗入学生的心田。道德语言的泛政治化倾向给中小学德育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因为这些语言无法创设教育环境,更无法激活生命个体的审美意识,激励生命个体奋发向上的道德行为。在许多情况下,反而是生命个体无动于“心”,或产生排斥情绪,导致生命个体的道德意识窒息。而优秀的教育语言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觉“话语接纳”和道德自律意识,能强化学生的内在生命体验,激活学生的自主性道德要求,使学生感到真、善、美,从而更易打动得人心。 4、德育主体的失落,使德育目中无人 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有肉体和心灵两部分组成。肉体是生命的载体,心灵是生命的本质。就人的生命的本质而言,它渴望尊重、理解、关怀和帮助,渴望个体的张扬;然而,长期以来,部分教育工作者,无视青少年鲜活生命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忽视甚至无视青少年灵魂深处的喜怒哀乐,从而导致了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目中无人”使本来极富生机和灵性的德育,变成一种游离于精神之外的硬性附加,而无法与生命水乳交融。如果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尊严、精神、心灵,人的个性的张扬和生命的关怀为根本前提,那么,这项工作必然会焕发出无限生机。 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运用科学的德育工作,讲究策略,讲究学校德育工作的审美化,努力使德育充满艺术魅力。 1、运用艺术手段,让德育充满艺术魅力 造成青少年困惑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如果在交换一下方法,采用艺术的形式,寓道德教育与高超精湛的艺术陶冶中,就可以有效的淡化刻板的说教的痕迹,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教的优良传统。大教育家荀况的《乐论》中有这样的描述:音乐“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可见,音乐很久以来就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许多艺术作品系的欣赏的审美活动或审美情感的发生过程本身就是道德感的培养过程,许多艺术作品之所以直接进入德育过程,原因就在于此。 2、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培养德育的“人格”魅力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德育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因此,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到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作为教育和熏陶学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教师美的人格须伴随着某种信仰和激情,要信奉自己的,并努力履行它,意志坚强,办事果断,对真善美由衷的敬仰,对假恶丑的愤怒鞭挞,也可以折射出教师人格美的光辉,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教师要加强知识修养,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语言必然是矫揉造作,令人难以忍受的。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诗人。教师要充分的肯定德育价值,加大感情投入,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频共振”。教师引起学生的 共鸣的感情,必须是真诚的,因为只有真诚的感情才是感人的。学生十分细腻的感受到教师言语中的真实性,敏感的回应诚挚的言语。所以,决定教师言语效果的主要东西是言语中的诚意。教师指向学生的情感必然是纯洁的、高尚的、无私的。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变化和趣味性,让语言充满艺术魅力。教师要增强自己的幽默感,因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更为人接受”。 教师高尚的品德,卓越的个性,渊博的知识,真挚的情感,娴熟的语言技巧,就像画家的如橼巨笔,点石成金,点睛成龙,引导学生从今天的“小我”,走向理想的“大我”。这就是为人师的人格的无穷魅力。 3、运用课堂语言的审美化,让德育充满艺术魅力 学校德育的工作主要渠道在课堂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是去手段的目的”。德育大纲中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在各科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必然是各科教学过程的审美化,要注意教学艺术感觉的审美化,切实在知明晰感和问题的模糊性上下功夫,注重教学艺术想象的审美化。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层次的想象力,并使学生的想象升华为真正的想象--------创造性的想象,从而最终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 勇于创新的品质和能力。 教师语言的也应审美化。教师语言决定教师的气质,教师语言要行形象、要富有色彩、要使学生感到惊讶,从而对认知产生兴趣,对获得知识感到喜悦。通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坚定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理想和信念。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是审美化的较高层次。作为教师,应努力将学生引向生活,到工厂、到车间、到农村、到田野,向生产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动手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为题,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满足他们遵循道德理想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过程是十分生动的、非常有效的。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风范永远是人的立身之本那么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则永远是教育的第一要旨。新的时代正在呼唤用科学的知识和现代道德观念装备起来的人才,而知识的传播与道德的培养从来都不是矛盾的。美以辅德,德以促美。让课堂审美化,让德育永远充满艺术的魅力,也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相信我们的教育事业会走的更加稳健、更加辉煌。 6
/
本文档为【塑造德育的艺术魅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