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广告/传媒]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裴春亮事迹

2017-11-16 50页 doc 100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广告/传媒]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裴春亮事迹[广告/传媒]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裴春亮事迹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裴春亮事迹 裴春亮,男,39岁,中共党员,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委会主任。 裴春亮个人出资3000多万元,无偿为全村群众建设一个新村。他说:“我虽然富起来了,但是不能忘记生我养我的裴寨村,不能忘记对我恩重如山的裴寨人。” 裴春亮从修理电器起家,办过商店,开过饭店、照相馆,经过10多年的拼搏,成为集饭店经营、机械铸造、矿业开采于一体的农民企业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2005年,裴寨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乡亲们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裴春亮身上。这时的裴春亮已在县...
[广告/传媒]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裴春亮事迹
[广告/传媒]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裴春亮事迹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裴春亮事迹 裴春亮,男,39岁,中共党员,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委会主任。 裴春亮个人出资3000多万元,无偿为全村群众建设一个新村。他说:“我虽然富起来了,但是不能忘记生我养我的裴寨村,不能忘记对我恩重如山的裴寨人。” 裴春亮从修理电器起家,办过商店,开过饭店、照相馆,经过10多年的拼搏,成为集饭店经营、机械铸造、矿业开采于一体的农民企业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2005年,裴寨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乡亲们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裴春亮身上。这时的裴春亮已在县城买了房子,很少回村居住。即使这样,裴春亮仍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上任后,他不负众望,个人先后投资400余万元为村里建学校、装路灯、修道路、打水井。对于裴寨村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他出钱给予2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村里基础设施有了改善,可60,的村民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土坯房里。2006年初,经过深思熟虑,裴春亮决定个人投资3000万元,无偿为全村村民建造新居。2008年底,一个包括敬老院、幼儿园、体育场、超市在内功能齐全、整洁美观的裴寨新村建成,全村135户群众喜迁新居。 为了“不让村民住着新房子,过着穷日子”,在建设新村的同时,裴春亮以多方引资、村民自愿入股的形式筹资4亿元,兴建了一座环保节能水泥厂。2008年5月,第一条日产4500吨的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第二条生产线正在建设中。水泥厂的投产,不但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而且每家每户还成了企业的股东,实现了多年的致富梦。今年春季,河南遭遇严重干旱,裴春亮个人投资700多万元,修建了8公里长的引水渠,彻底解决了本村及附近10多个村2500多亩小麦的灌溉问题。 裴春亮的事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07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向裴春亮同志学习活动。 2006年以来,裴春亮先后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2008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杨绍军事迹 杨绍军,男,64岁,湖南省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院长。 杨绍军13年收养了360名孤儿。 1982年开始,杨绍军就靠酿酒、养猪挣的一点钱,收养了7名孤寡老人。为老人送终之后,一次,他偶遇几个孤儿。他想,要是能帮上这些孩子一把,或许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于是杨绍军卖掉小酒厂,还借了16万元,于1996年3月筹建起了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首批收养了26名孤儿。杨绍军说,孤儿院之所以取名为“阳光”,就是要让孤儿像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享受党的温暖阳光,茁壮成长。 孤儿李侠12岁开始流浪。进院时他经常尿床,杨绍军听说吃狗肉能治尿床,就买来炖给他补身子。李侠慢慢养好了身体,还像哥哥一样照顾孤儿院的弟弟妹妹。后来,品学兼优的李侠考上了澳门科技大学。2005年,李侠突发肾功能衰竭。心急如焚的杨绍军连夜赶到澳门,与学校协商把李侠接到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五医院进行抢救,挽救了李侠的生命。 孤儿院自1996年建成以来,收养来自全省老少边穷地区、灾区孤儿以及服刑人员特困未成年子女共计360余名。孤儿们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他们中有的考上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有的参军入伍,有的成为人民教师,如今在院的235名孤儿入学率达100%。13年的时间里,杨绍军直接用于孤儿的费用超过1000万元,用于其他社会救助、捐款的费用达120余万元。 杨绍军先后获得联合国爱心工程奖、首届中华慈善奖、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当选为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陈光标事迹 陈光标,男,41岁,致公党党员,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看到别人有困难,马上发自内心的就想去帮助他。”陈光标常说这句话。创办公司第一年,盈利不到20万,他捐款3万元救助安徽一名白血病患儿;第二年,盈利不过60万,他又拿出28万元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乡村公路。 2005年6月,陈光标在电视里看到青海玉树的孩子们坐在地上上课,第二天就奔赴青海实地考察,并将原计划捐建20所学校增加为46所。他还捐建了10所乡村卫生所,捐赠了500套教学电脑和3000套校服。 “5?12”地震后仅两个小时,陈光标就亲率抢险队,开动推土机、挖土机、吊车等60辆重型机械设备,千里驰援救灾一线。他冒着余震、泥石流和山体坍塌的危险,参与打通了通往北川、汶川和映秀的生命线,推出了映秀镇的直升机停机坪。他帮助清理楼板、废墟,救出群众130余人,掩埋遇难者遗体近万具,给沿途遇到的灾区群众发放100万元现金。他还组织部分机械参加唐家山堰塞湖导流明渠开挖,并在救灾结束后将所有工程机械设备捐给当地政府。 2009年春节,陈光标率领企业家慰问团来到灾区,捐赠3000多万元现金和3100万元物资,其中陈光标个人捐赠300万元现金。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他再次赶往灾区,捐赠了200万元现金和2000台电脑。至今,陈光标已向灾区捐款捐物累计过亿元。 陈光标连续4年获得中华慈善奖,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赵永录事迹 赵永录,男,72岁,黑龙江省桦南县阎家镇桦木岗村村民。 1960年,赵永录只身一人来到了倭肯河边开地种田。倭肯河桦南段人烟稀少,河上一直没有桥,常常发生村民因过河种地、上山砍柴溺水身亡的惨剧,看到一条条生命被河水无情吞噬,赵永录自己做了一条小船,开始义务为村民摆渡。这一摆就是49个春秋。 49年来,无论是锹镐锄犁还是农药化肥,只要船上能装得下,赵永录都会帮着运过河;需要过河的人,不管认不认识,上船就行。每天清晨4点多,天刚放亮,散发着薄薄水雾的倭肯河上,便会出现一只小木船,一位身体结实、皮肤黝黑的汉子默默地撑船运送两岸乡亲过河,几十年如一日,分文不收,风雨无阻。每年开春和初冬的时候,河里无法行船,赵永录照样每天守望在河边,怕有人步行过河发生意外。自有了他的摆渡和守护后,倭肯河段再没有发生村民溺水身亡的事。近半个世纪以来,赵永录摆渡的身影成为倭肯河畔不变的风景。依兰县团 山子村民张永州说:“我家的地就在河对岸,以前我父亲乘赵大爷的船过河种地,后来我们爷俩一起乘船。附近四个村里有不少家都是这样的,赵大爷是我们的恩人。” 1998年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赵永录用小船把附近受到洪水威胁的居民一家一户安全转移,等他回到自己的窝棚时,老伴已经被洪水逼到了炕上,再晚一会儿,炕就要被水泡塌了,后果不堪设想。当他满怀内疚地拉起老伴往外走的时候,老伴一句话深深感动了他,“等水退了,咱就回来,还摆渡,还不要钱,我知道你是真掏心窝子地惦记大伙儿啊~” 倭肯河水与岁月一道静静流淌,默默地见证着赵永录几十年如一日的善行义举。他无儿无女,却悉心养育了在倭肯河畔捡到的两个弃婴。如今两个孩子已各自成家,生活美满。1994年初冬,邻村村民杨永新赶牛车拉柴火过河翻了车,赵永录听到呼救后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将杨老汉救上岸时,赵永录的身上已经结了厚厚的冰茬儿。2009年春,他又收养了双鸭山一对生活窘困、身体多病的父女,管吃管住,还承担了父女俩的医药费,孩子的父亲感动地跪在地上说:“您就是我亲爹,孩子就是您的亲孙女,我和孩子世世代代都会铭记您的大恩大德。” 2008年,赵永录被评为感动龙江人物。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赵广军事迹 赵广军,男,32岁,中共党员,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街道办事处办事员。 1998年以来,赵广军累计从事志愿服务近5万小时、帮助近1万名服务对象、捐献13万余元。在他的帮助下,1200多名误入歧途的问题青少年走回了正道,200多个有自杀倾向的人找回了自我、重获新生。 他与沉迷网络、夜不归宿的孩子交朋友,让他们开始正常健康的学习生活;他为帮助“问题少年”离开团伙,被人打得伤痕累累;他每月收入仅1800元,但资助孤寡老人和问题少年时毫不吝啬。为了省钱,一年四季他都只有两三套换洗衣服,即使在冬天,也经常穿一件衬衣,鞋子穿烂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帮助了60多位孤寡老人。 赵广军2004年底自费开通“生命热线”,专门为生活中遭遇不幸和承受巨大压力的人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生命热线”开通后,最多时一天有160多人求助。凌晨两三点经常有人打来电话求助,有的连续通话20多个小时也不肯放下电话,有的还将委屈绝望的情绪发泄到赵广军身上。无论何时,赵广军都不拒绝倾听,他每天睡眠常常不足4个小时。通过“生命热线”,赵广军成功地挽救了数百名欲自杀和准备行凶的人。 2008年初,赵广军组织志愿服务队慰问滞留在广州火车站的外来务工人员,劝导他们留穗过年或延期返乡。汶川特大地震后,赵广军组织志愿者探望来自四川灾区的伤病员。 由于常年劳累,饮食起居没有规律,赵广军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炎等多种疾病,在帮教问题少年的过程中,他几次因为高血压而晕倒,醒来之后又继续工作。2005年他因劳累中风住院,医生告诫他好好休息,但他依然坚守“生命热线”,还拖着不能走的右脚进行志愿服务。 赵广军先后获得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改革开放30年感动广东人物提名奖、广州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孟祥斌事迹 孟祥斌,男,1979年4月生,2007年11月牺牲,中共党员,生前系96164部队机要科副连职参谋。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从山东齐河县老家来队刚一天的妻子和女儿到金华市,准备给孩子买鞋。11时15分左右,他们路过城南桥时,一名女青年跳入婺江,生命危在旦夕。孟祥斌迅速准备救人。妻子知道他患有严重的腿部脉管炎,动过大手术,劝他绕江堤下去救人,旁边一位中年妇女也提醒他太危险。“来不及了,救人要紧~”孟祥斌说着就从10米高的桥上纵身跳入江中。浪急水凉,每前进一米都是对孟祥斌毅力的极大考验,他几次因体力不支沉入水中,又几次挣扎着浮出水面,拉着女青年继续向岸边靠拢。10分钟后,金华江丰水上游览有限公司的一艘摩托艇闻讯赶来,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 眼睁睁看着亲人沉入江中,孟祥斌的妻子悲痛欲绝,几度昏厥。女儿提着爸爸脱下的一只旅游鞋哭喊着:“爸爸没有了,爸爸没有了。”此时,这个久别重逢的一家三口,团聚还不到26个小时;此时,他答应给女儿买小红鞋的承诺,还没来得及兑现。 英雄的壮举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婺江之畔、城南桥头,一夜之间摆满了花圈;街头巷尾、英雄牺牲的地方,人们自发通过各种方式哀悼英雄。当晚,1000多名金华市民来到英雄救人的地方,冒着寒风为英雄“烛光守夜”。金华市民排队看望孟祥斌的妻子和女儿,自发捐款捐物,还悄悄给英雄的女儿送来一双双各种样式的小红鞋。追悼会那天,200多辆出租车和公交车司机自发免费接送参加追悼会的人,3万多群众自发赶到殡仪馆,原定1小时的悼念活动持续了5个多小时。烈士的骨灰送回家乡山东齐河县时,35000余名群众在长达5公里的道路两旁迎接英魂。 2007年12月,二炮党委和浙江省委、山东省委分别作出向孟祥斌学习的决定,授予他浙江省见义勇为勇士荣誉称号、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山东省道德模范、浙江骄傲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获得2007山东年度新闻人物特别奖,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9年5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追授他舍己救人模范军官荣誉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卢加胜事迹 卢加胜,男,30岁,中共党员,73022部队55分队四级士官。 2001年2月11日,卢加胜春节休假归队途中,乘坐由成都开往武昌的K148次列车,遇到一伙持刀歹徒疯狂抢劫。他和同车23名军警与歹徒经过3个小时殊死搏斗,制服全部歹徒,收缴刀具凶器200余件。卢加胜右小腿、头部多处被歹徒砍成重伤,被铁路公安处紧急送往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10天后,没等伤好,卢加胜就付清住院费,悄悄离开医院赶回部队参加演习。 事后,数十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列车抢劫案。2001年4月13日,解放军报刊发了《穿军装的英雄,你们在哪里,》的通讯,在全军范围内寻找参与“2?11”勇斗歹徒的英雄战士。当年和卢加胜一起战斗的军警,大部分荣立一等功或二等功,有的被提名为全国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候选人, 有的当选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面对他人获得的荣誉、鲜花和掌声,卢加胜选择了隐姓埋名,即便是在两次提干未能如愿的情况下,仍然只字未提当年勇斗歹徒的事迹。2007年3月,部队领导到连队检查工作时,看到卢加胜额头上的伤疤后反复追问,他无奈之下才把埋藏心底6年之久的秘密说了出来。卢加胜勇斗车匪却甘当无名英雄的事迹,很快在部队和地方传开,战友和群众称赞他是见义勇为的典范,是“经得起生死和名利考验的真正英雄”。 卢加胜不仅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平时也经常扶贫帮困、热心助人。他的家乡在贫困山区,妻子在外打工每月只有千余元收入,家里经济负担较重。但每年春节,卢加胜都要给村里5名孤寡老人每人寄100元钱;听说村里修路钱不够,他立即给村支书寄去整整1个月工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卢加胜交纳4000元特殊党费。 卢加胜立足本职、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修理“绝活”,先后4次在军、师抢修专业比武中夺冠,10多次参加重大演习,排除重大险情20多次,获四总部和军区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三等奖,被评为集团军百名优秀士官、军区爱军精武标兵、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王敏事迹 王敏,女,27岁,中共党员,陕西省宁强县黄坝驿乡中心小学教师。 汶川特大地震中,宁强县也是受灾区之一。为抢救20多位小学生,王敏两次冒着飞泻的砖瓦冲进教学楼,将孩子们全部带到安全地带,自己却被飞落的砖瓦击中头部,姣好的脸庞永远留下3处疤痕。人们称她是“大巴山深处最美丽的女教师”。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黄坝驿学校的师生和往常一样,陆续走进教学楼,准备上课。突然,楼梯和阳台出现震颤,瞬间地面由上下震颤变成左右摇晃,幅度越来越大。刚刚走进教学楼的数学老师王敏意识到“地震了”,立即边喊边往楼下跑。刚跑到楼下,看见自己对面旧教学楼的二楼上有20多名学生正涌在楼梯口哭着挤成一团。教学楼年久失修,瓦片不停地往下掉,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她毫不犹豫地冲过 去奔上二楼,喊着“别怕,赶紧跟着老师,顺墙角下楼”,组织孩子们沿着墙角,迅速往楼下跑。刚将这些孩子带到安全地带,王敏回头一看,二楼楼梯口还有两个小女孩吓得浑身发抖,缩在楼梯旁不敢动。此时,屋顶落下的砖瓦更加密集。但王敏毅然再次冲进教学楼,跑到孩子面前,一手抱住一个,转身就往下跑。跑到一楼楼梯口,眼看就要脱离险境了,一大堆瓦片忽然哗啦啦落下,重重地砸在她的头上、背上。在倒地的一瞬间,王敏下意识地将两个孩子紧紧护在自己怀里,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同事们拼命把浑身是血的王敏救了出来,此时她的额头上皮开肉绽,脸上、背上、脖子上、胳膊上、腿上伤痕遍布,头上布满灰尘,嘴里全是血和沙子。简单包扎后,王敏被送往宁强县医院。经过抢救,王敏终于醒了过来。她睁开眼问的第一句话就是“那俩娃咋样了”。当得知两个孩子在校长和老师的组织下,已经及时撤到安全地带时,她欣慰地说:“只要孩子没事就好。”当晚,婆婆抱着王敏两岁的孩子赶到医院,孩子认不出头脸缠满绷带的妈妈,哇哇大哭。三天后,医生拆开了王敏头上的绷带,当她从医院大门的玻璃中第一次看到了自己面目全非的脸后,泪水忍不住滑了下来。 身体基本恢复后,王敏参加了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她先后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教育系统抗震救灾英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魏巍事迹 魏巍,男,24岁,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边防支队乌拉特后旗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士官。 2008年1月28日10点多,河南青年王某因感情受挫,醉酒后萌生了轻生的念头,一头扎进河南省郑州市火车站旁两米多深的金水河里。当时,从河南老家探亲结束正要乘火车归队的魏巍恰巧路过,听到岸边有人喊“救命”,就将手中的行李一扔,拔腿向河边跑去。当时,郑州的气温是零下6度,水上已经结了冰。可一心想着救人的魏巍没有多想,纵身跳入河中救人„„魏巍一跳进河,水面马上就没过他的头顶,他用一只胳膊架起王某奋力向岸边游。而此时神志不清、 一心求死的王某满嘴胡话,拼命反抗。两个人在冰冷的河水中挣扎着,却迟迟无法向岸边靠近。刺骨的河水冻得魏巍浑身发麻,可他凭着一股军人特有的顽强毅力,奋力与王某周旋。10多分钟后,王某因体力不支,渐渐失去反抗能力,魏巍拼尽全力,最终将他救到岸上。由于受冰冷河水的浸泡,王某脸色苍白,气息全无。冻得发抖的魏巍,顾不上休息,用在部队学到的急救常识,立即对他进行急救,王某渐渐有了气息。随后赶到的120把他们送到当地医院。魏巍因为要赶火车,没等体温恢复正常,没来得及包扎被冰片割伤的手背,匆匆踏上归程。之后的几天,魏巍患了重感冒,手上的冻伤一个月都没有痊愈。 返回部队后,魏巍没有向任何人提及救人的事。2008年3月12日,被救人不远万里,从河南郑州赶到内蒙古乌拉特草原,来到魏巍所在工作单位,送来一面印有“金河破冰救人显神威,内蒙边防武警恩重山”字样的锦旗和600双鞋垫。郑州市电视台记者几经波折,打听到他的联系方式后采访了他,大家才知道这件事情。随后,多家新闻媒体对魏巍见义勇为的事迹进行了连续报道,几千网民争相跟帖留言,称赞魏巍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这个平凡的边防战士,凭着对群众的无限挚爱,在隆冬时节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托举起一个投水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的意义,抒写了一名边防卫士大写的人生。 魏巍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见义勇为模范、公安部边防管理局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郭文标事迹 郭文标,男,42岁,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村民。 在浙江东南温岭一带海域,几乎每一位渔民的心中都牢记着一个普通而神奇的电话号码,身处险境的渔民只要拨通这个号码,郭文标总会在最短的时间向他们伸出救援之手。正是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片海域,在惊涛骇浪中救回130多条生命。 郭文标13岁时,便摇着舢板出海捕鱼。也就在这一年,年少的他凭借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从海上勇敢地救起一位60岁老人。从被救老人感激的 目光和众人的赞许声中,少年郭文标读出了救人一命的意义,并从此开始了海事救援的传奇人生。 2003年11月23日,一艘福建渔船在海上作业时不幸触礁。郭文标赶到时,17名船员挤在一只救生筏上,生命危在旦夕。郭文标迅速把他们救上船,并当机立断,从别人不敢涉足的石板门航道成功地将价值数百万元的渔船拖回岸边。当船老大感激地拿出3万多元酬金时,郭文标婉言谢绝了。 2005年8月的一天,9号台风“麦莎”正面袭击温岭石塘渔区。有4位渔民冒险出海,试图修补锚绳,挽回经济损失。晚上7点,郭文标接到了其中一位渔民妻子的求救电话。郭文标在狂风巨浪中足足开船40多分钟,险些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终于在一块险恶的礁石上找到随时可能被巨浪吞噬的4位渔民,郭文标用手中的灯光指引他们一米一米向安全地带转移,终于在一处相对平静的水域把他们救上了船。 这些年,郭文标为了海上救援付出很多,每年光油费开支就达8万多元,这对于他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他一家至今仍住在十几年前盖的老屋里,他也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但这些都无法改变郭文标救人为乐的信念。他常说:“人就活这么一世,能多做一件好事,就是一件。”在他的带领下,石塘镇越来越多的渔民自发地加入到义务救援的行列。 随时都愿为别人撑起生命之舟的郭文标先后当选浙江省人大代表、台州市政协委员,荣获浙江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罗成财事迹 罗成财,男,1968年7月生,2006年8月牺牲,生前系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黄岐村人。 罗成财不顾艰险,驾船从狂风骇浪中救起8位落水者后不幸牺牲。2006年8月10日下午,17级的超强台风“桑美”穷凶极恶地直扑沙埕港,两层楼高的巨浪一个接一个袭来。“闽福鼎渔P132”号船上,罗成财正在驾驶舱内一边控制着航舵,一边指挥着船员作好应急准备。 正当船驶往莲花屿方向时,忽然听到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呼救声,他们发现几十米外,一条渔船倾覆后船底露在海面,在上面的几个人不停地挥手呼救。当时在“闽福鼎渔P132”号船上的船员李求龙回忆说,“当时我们的船也随时都有 可能被风浪打翻,但罗老大坚定地跟我们说,人命关天,不能见死不救!”冒着船身与沉船碰撞的危险,罗成财他们将缆绳、竹竿抛送和递到5名落海者手中,将他们一个个拉了上来。 这时,一位惊魂未定的获救者对罗成财说,还有几个同伴不见踪影。听到这个情况,罗成财顾不上极度的疲惫,二话没说,毅然调转船头,继续搜寻其他落海人员。一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一名抱着泡沫塑料块在海水中沉浮的落海者。此时他已无力抓住船上抛下的缆绳和伸过来的竹竿,情况十分危急。这时船舷上一个身影脱去雨衣,纵身跳入海中,他正是船老大罗成财!见到这个情形,船员们也纷纷跳入海中,陆续救回了3名落海渔民。为了确保被救渔民的生命安全,罗成财几经周折才把他们顺利地转移到另一艘大船上。 当晚6时30分,台风骤然以更加暴戾的骇人之力,疯狂地拦住了“闽福鼎渔P132”号的去路。罗成财和船员们凭着行船多年的丰富经验,沉着地与风浪周旋着。但此时,这艘救回了8条性命的勇敢方舟,最终未能逃脱魔掌,一排恶浪将船身猛地举起,狠狠地摔向一条大铁壳船。据幸存的船员回忆,当时眼睛一阵眩晕,“轰隆”一声巨响后,他们被卷进了大海。不知过了多久,其他两名船员被沙埕镇政府派出的搜救船成功营救,而罗成财却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几天后,人们找到了罗成财的遗体。在他的身上,有数十道被海上漂浮物和岩礁等撞击的伤痕。船员们说,“罗老大本来水性极好,都是因为长时间救人,消耗了太多的体力,他才没能躲过这一劫。” 2006年,罗成财被追授为福建省抗洪救灾功臣、福建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宁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2008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罗成财为革命烈士。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李学海事迹 李学海,男,56岁,中共党员,山东省寿光市沿海经济开发办工农科科长、寿光市北海滩涂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 见义勇为,救人危难,是李学海的一种道德自觉和行为习惯,10多年来,李学海先后救助各类遇险、遇难人员146名。 1992年春天,李学海出差路过山东省安丘市甘泉岭,遇到一男一女不幸遭遇车祸。他立即将伤员送到安丘人民医院,帮助办了住院手续,直到第二天早上 伤者家属到医院后才离去。1993年冬天,广饶县小码头村民在寿光市羊口镇收割芦苇时被猎人误伤,被送到镇医院后发现需要输血,必须尽快转院。李学海立即租车将其送到了寿光人民医院。手术做了8个小时,他一直在手术室外面等候,并在医院陪护了三天三夜,直到村民脱离危险才离开。 1997年3月14日凌晨,他值夜班时发现小清河治理工地上有民工被风暴潮困在近海,等不及支援就冒着生命危险立即驾船下海救人,4个多小时救上来58名民工。1997年9月,广饶县一艘运芦苇的木壳船遇险,正在附近船上整理渔具的他听到呼救以后,立即驾船把33名民工一一救出。2003年10月,寿光市北部沿海遭遇罕见的特大风暴潮,46名虾场职工被困海中,生命危在旦夕。他连续五次下海,奋战10多个小时,将被困人员全部抢救上岸。但是,李学海经营的1万多亩虾场却因没来得及抢救而全部冲毁,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 近年来,李学海共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296万多元。他资助了4名贫困大学生,为800多名下岗职工、困难户、五保户和残疾人办理了医疗保险。2005年以来,每年为羊口镇困难群体救助基金会捐资6万—10万元。去年抗震救灾他个人捐款10万元,缴纳特别党费5000元。 李学海荣获全国企业建设工作贡献奖、全国个协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工商联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山东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潍坊市抢险工作先进个人、潍坊市希望工程爱心奖、潍坊市道德模范、潍坊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周波事迹 周波,男,1987年4月生,2008年2月牺牲,中共党员,生前系66055部队战士。 2006年12月入伍后,周波刻苦学习训练,努力践行军人职责。新兵训练结束考核时,原本体质较弱的周波在5公里越野、轻武器射击等多项课目中取得优秀成绩,受到连嘉奖。在师组织的应急分队技能比武中,取得了个人总评第一名。2008年初,他光荣入选奥运安保成员。可就在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之梦即将实现时,他却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 2008年2月14日下午,连队在北京市通州区某靶场进行实弹射击。14时30分左右,负责警戒任务的周波、刘冰恒突然听到附近池塘方向传来呼救声,就迅速跑过去,只见两名掉入冰窟的儿童正在水中拼命挣扎。周波、刘冰恒两人在冰上快速匍匐着靠近孩子,可是冰面又薄又滑,一点也使不上劲儿,他们伸出手试了几次还是没把孩子拉上来。 这时,两个孩子的脸已经冻得苍白,一个劲地往下陷。时间太紧迫了,周波和刘冰恒无暇多想,纵身跳入水中。周波一边喊着“别怕,抓住我”,一边抱住一名孩子的腿就往上托,刘冰恒则在水下托住孩子的屁股,两人奋力把这个孩子推上冰面,将其成功救出。但由于用力过猛,周波和刘冰恒一同沉入水中。周波浮出水面后立即伸手去抓另一名小孩,但慌忙之中自己却呛了水,身体猛往下沉。刘冰恒见状,迅速用左手抱住孩子,并伸出右手抓住周波,想帮他脱险。周波却高喊:“别管我~救孩子~”边说边挣脱刘冰恒的手,用力向上猛推刘冰恒和小孩,自己再次沉入水中。 就这样,周波在水下一直用力支撑着,保证刘冰恒和孩子的安全,3人在水中坚持了10多分钟,精疲力竭。这时,闻讯赶来的官兵和村民把他们从水中拉了上来。两名儿童得救了,刘冰恒也安然无恙,但周波上岸后一直昏迷不醒,经医院抢救无效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21岁。 周波见义勇为的壮举在部队和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北京卫戍区追认周波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批准其为革命烈士;北京市政府追授他首都见义勇为荣誉市民称号,首都见义勇为基金会追授他京华见义勇为奖;他的家乡重庆市涪陵区授予他见义勇为好青年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杨继斌事迹 杨继斌,男,1985年12月生,2008年1月牺牲,共青团员,生前系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06级学生。 杨继斌是云南腾冲人。2008年1月15日,他坐上一辆班车回家过年。深夜,当客车驶过楚大高速公路九鼎山隧道后,车上3名形迹可疑的男子突然要求下车。司机停车后3名男子下车离去。没过多久,同车的一名女大学生突然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不见了,另外3名乘客也发现自己的手机不翼而飞。被 吵嚷声惊醒的杨继斌意识到“有小偷”,他叫停车辆,下车迅速朝3名男子追去。身为运动健将的杨继斌很快就追上了一名穿白衣服的窃贼。杨继斌抓住窃贼不放,呵斥窃贼把电脑和手机交出来。杨继斌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3名凶残的流窜犯,毫无防备的他被一名歹徒的尖刀刺中上腹部。看到赶来的人越来越多,心虚的窃贼拼命挣脱,扔下电脑,消失在黑暗中。 大家赶来时,看见杨继斌走了过来,手中还抱着夺回来的笔记本电脑,突然,他瘫倒在地。大家急忙上前,这才发现杨继斌已经浑身鲜血、极度虚弱。大家赶紧把他抬上车,送往最近的大理市人民医院抢救。虽经10多个小时的全力抢救,因为失血过多,杨继斌还是献出了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 杨继斌生前处处表现出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尽管自己生活条件不好,他却经常帮助同学,赢得同学们的高度赞扬。有同学生活费不够用,杨继斌就把自己的饭卡给他用。一次足球比赛中,一位同学不小心摔了一跤,扭伤了脚。杨继斌马上背起这位同学快速奔向学校医院,由于设备有限,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又把受伤的同学背着送往距离学校3公里外的医院。到了医院大家才发现都没带钱,杨继斌二话没说,扭头跑回学校,把仅有的生活费全部取出来交了医药费。 2008年,杨继斌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被授予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全国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贺生福事迹 贺生福,男,回族,44岁,宁夏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朝阳村村民。 2008年,贺生福和兄弟一起承包了同心县清水河综合治理的部分削坡工程。1月9日早上9点钟左右,贺生福正在工地施工,突然,装机师傅对他大喊:“老贺,你看有几个娃在河里耍水呢~”贺生福叫上装机司机,赶忙跑过去。3米多深的河水,要救人十分危险。他一边急忙给兄弟打电话求救。一边迅速绕过20米高的河沿奔向出事地点。当贺生福接近冰窟窿的时候,还有两个孩子在水中挣扎。贺生福把旗杆顺手塞给靠近自己的一个孩子,稳稳地把他拉了上来。就在这时,贺生福脚下的冰突然裂开了缝,他赶忙把身上穿的黄大衣脱下来铺在冰上,趴在上面,把旗杆递给水中的孩子。水中的孩子抓不住旗杆,贺生福急中生智,把旗杆塞进孩子的袖筒里,用旗杆把他的袖子拧住,使劲一拉,还是没拉动,自 己反而滑向冰窟窿,身下的裂缝越来越宽。贺生福急忙向站在冰面上的孩子喊道:“你们赶紧趴下,把我的脚拉住,不然救不了他,叔叔也要掉到水里了。”孩子们虽然趴下抓住了贺生福的脚,但他身下的冰面还在继续下沉„„经过十几分钟的奋力拼搏,贺生福终于把水中的孩子拉了上来。为了防止薄冰继续破裂,贺生福和几个孩子相互拉着爬了十几米远,感觉冰面结实了,贺生福把最后救上来的那个身体最弱的孩子轻轻扶起来背上走,并一直背上岸。这时,贺生福的兄弟也开车赶到了,与他一起把5个孩子送到了医院,又想方设法联系他们的家长。直到落水孩子的家长陆续赶到医院,他们才悄悄离开了。 贺生福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礼德之星、感动宁夏年度十大人物。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哈米提•艾合买提 在“7?5”打砸抢烧事件中,乌鲁木齐市一位81岁的维族老人哈米提?艾合买提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18名各族群众。 今天一大早,哈米提?艾合买提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看望住院的社区保安徐革平。 7月5号晚上,哈米提?艾合买提正在外面参加亲戚的婚礼,听说街上有人闹事,他赶紧往家里走,在社区大门口,遇上一伙正在打砸抢烧的暴徒,而在自家院子门前,躲着十几名受惊的群众。 怕暴徒们冲进社区,他和保安徐革平决定锁上小区的大门。 就在锁门的时候,暴徒们翻进了社区,挥舞着棍子朝徐革平冲了过来。 哈米提?艾合买提:现在我已经81岁了,我生在乌鲁木齐,长在乌鲁木齐,对比以前的(旧)社会,现在我们的国家建设成这个样子了,吃的有穿的有,还有一些破坏分子要破坏,只要有脑子的,有人心的人都会像我一样的。(央视网消息 新闻联播7月13日播出)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周国允事迹 周国允,男,45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滑县高平镇周潭村党支部书记、北京市新世纪优秀青年突击队标杆队队长。 “说到必须做到、要做就做最好,钱财可以不要、诚信永不可失~”这是周国允20多年来坚持的做人原则。从一个打工者到北京市优秀青年突击队标杆队队长,在北京建筑界,“周国允”三个字成了一个响亮的信誉品牌。他带领施工队先后参与建设亚运村、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国家体育场等210多项工程,建筑面积700多万平方米,合格率达100%。这些工程中,57项获长城杯奖,6项获得全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1项被评为国优工程。 周国允把信誉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北京首届高科技产业展览周开幕前夕,展棚搭建出了问题,相关部门请北京市建委推荐一支过硬的建筑队伍,1小时内赶到现场,连夜施工。北京市建委当即通知周国允:“此任务非你莫属~”当时恰逢“十一”黄金周,北京全城拥堵。有人替周国允捏了一把汗:“除非你是神仙。”周国允很快选定一批精兵强将,分乘30多辆出租车不到1个小时全部到达工地。凌晨两点,展棚完工。最后一算账,一大半工钱都付了车费,但善打硬仗的周国允却名声大振。 周国允视信誉为生命。熟悉他的人常说:“把工程交给周国允,放心~”2003年非典期间,周国允带领突击队参加了北京市胸外科医院改建和小汤山医院建设工程。那是北京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但周国允和他的队员们没有一个临阵脱逃。医院的新旧污水管开始连接,稍有不慎,漏出的污水就可能将病毒传染给自己。但为了兑现按时完成施工任务的承诺,周国允始终坚持同突击队员并肩战斗。他带领队员们跳下管道模坑用铁锹开挖,并亲自连接污水管。 周国允把诚信作为自己的人格追求。在建筑领域,有时出现拖欠工程款、劳务费的现象。每当甲方资金不到位、资金周转困难时,周国允就用自己的房子和车抵押贷款,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他的公司从来没有拖欠过农民工工资。 周国允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十大杰出外来务工青年、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北京市荣誉市民等称号。先后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杨正权事迹 杨正权,男,57岁,中共党员,山东省威海杨正权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1972年,杨正权从安徽参军来到威海,4年后因工作出色被安排到地方,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企业厂长。1984年,他背负着企业的9万元债务下海创业。 为了还债,他千方百计延揽客户,对商品质量不敢有丝毫马虎。“讲诚信”,给杨正权带来了回报,3年后不仅还清债务,创出诚信品牌,更坚定了他坚持诚信经营的决心。 1998年夏季,几名游客在杨正权的店里购买6公斤海米,嚷着要赶长途汽车,要求快点包装。忙中出错,客人刚走杨正权就发现原来准备退货的1公斤劣质海米不见了,推测可能给了这些客人,便拿上优质海米,打车到汽车站追赶客人,及时更换了货物。 2007年元旦期间,威海市场上优质海参断了档,杨正权手里恰好有一批货,经营业户们纷纷向杨正权告急求助。为防止个别业户见利忘义以次充好,杨正权立即以进货价开仓出货,解了同行的急,也维护了行业的声誉。 “一看、二摸、三嗅、四掂、五捏”,这是杨正权保证质量的基本方法,他不仅用嘴品尝,还进行化验。一旦发现掺杂使假,坚决退货。同时,为使海米品相好,他要求员工一个一个把海米上残留的虾皮虾尾择净。2009年元旦前,河北的一家企业在杨正权店里一次性定购了50公斤海米。货要得很急,杨正权也绝不糊弄,一家人和店员们没黑没白一个一个拣,按时保质保量把货发给对方。 对客户讲诚信,杨正权25年始终不悔;对国家尽忠诚,25年主动足额纳税600余万元;对社会积极奉献,40多年他坚持学雷锋做好事、济贫扶危、抚老助残、拥军兴学,捐赠善款善物600多万元。 杨正权荣获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文明诚信先进个人、山东省道德模范、威海市尚德守信奉献社会好市民等荣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雷冬竹事迹 雷冬竹,女,41岁,中共党员,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兼郴州市产前诊断中心主任。 2008年1月,一场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突袭南国大地。电力中断~供水中断~交通中断~通讯中断~重灾区郴州成了一座冰冷漆黑的“孤城”。在冰雪肆虐的12个日日夜夜,雷冬竹每天工作长达17个小时以上,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只要生命还有一丝希望,我就绝不会轻言放弃”的诺言。正是依靠真诚 与执着,雷冬竹和她的同事们在仅有49张床的产科里,迎来了222个“冰雪宝宝”的平安降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停电,预约手术可以延期,但不能阻挡新生命的降临。尽管已经停电,尽管天寒地冻,一个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还是涌进了产科。原有的病房一下子住满了,雷冬竹和同事们腾出办公室、值班室作为“临时产房”。为了让宝宝和妈妈们暖和点,他们买来电热宝和热水袋放进被窝里。为了让一些经济困难的孕妇也能住院,医院免去了她们的医疗费用。 1月26日深夜,雷冬竹连续做完7台手术,正准备休息一会儿,外面传来“医生,医生,快来~快来~”的喊叫声,她立即冲出值班室,只见担架抬来了一位全身抽搐、嘴角流血的高血压孕妇,必须立即手术。手术进行中,雷冬竹突然全身直冒冷汗、两眼发黑,身体摇晃着眼看就要倒下。“主任,你怎么了,”一旁的护士连忙撑住她,另一名护士赶紧拿来葡萄糖水,她大口大口喝完之后又重新站到手术台上。等她做完手术,已是第二天凌晨5点多了。 1月31日早上,一位刚出院不久的梅毒感染孕妇再次急诊入院。当时胎心音微弱,确诊为胎盘早剥,母子生命危在旦夕,雷冬竹决定立即进行手术。胎儿出生后,脸色苍白,没有哭声。而这时突然停电了,电动吸痰器用不上。望着奄奄一息的小生命,雷冬竹什么都没想就俯下身子为新生儿吸羊水,口对口人工呼吸。羊水太多了,一下子吸进她的嘴里,呛入了喉咙。为了预防感染,她整整注射了一个月的苄星青霉素。事后,很多人关心地问雷冬竹:“难道你不怕感染梅毒吗,”她回答说:“谁不怕,可那时只有一个念头,救这个孩子~” 行医路上与爱同行,一诺千金诚信为本。 冰雪消融了,222个“冰雪宝宝”像春天的花朵一般快乐地成长。 雷冬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抗雨雪冰冻灾害英模、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艾克拜尔•依明事迹 艾克拜尔?依明,男,51岁,维吾尔族,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邮政速递局投递员。 他26年投送各类邮件1700余万件,无一差错,行程超过3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行走近9圈。他几十年如一日,以诚信为本的敬业精神履行着邮政服务庄严的承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邮政诚信服务内涵,温暖着每一位邮政用户的心。 维吾尔族谚语说“许人一物,千金不移”,对于“诚信”的不渝追求,帮助艾克拜尔成为深受用户信赖的绿衣使者。有一次,艾克拜尔在投递时,发现一张再投汇款通知单,收件人地址是“固原巷托乎提收”。固原巷共有3条巷子、200多个门牌,近千户人家,到哪里去找这个“托乎提”呢,按邮件处理规则,完全可以退回原处。但当艾克拜尔看到附言栏内“三个月退休工资”字样时,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找到收件人。在户籍警的帮助下,他终于在和平南路56号找到了托乎提。 俗话说“一人难称百人心”。投递服务工作要做到“一人称千人心、万人心”,难度可想而知,但艾克拜尔做到了。在投递过程中,只要群众拿着信件或包裹站在路边向他招手,他就会停下车来为他们服务。许多人说,艾克拜尔为我们开设了一个“流动邮局”。20多年来,艾克拜尔换了很多投递段道,每次调离时,当地的用户都对他依依不舍。 由于工作需要,2005年艾克拜尔从他工作了22年的邮政投递局调到了速递局。艾克拜尔所在的同城法院文书收投部,以投递法院文书为主,不仅对投递时限要求高,对投递质量更是要求万无一失。但这项投递由于难度大,一度陷于停办两难的困境。 细心的艾克拜尔发现,造成法院文书送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当事人不愿意接收。艾克拜尔索性改变策略,利用业余时间直接将文书送到当事人家中。经过他和同事们的努力,法院文书业务正逐步走上正轨。据统计,2005年至2008年,艾克拜尔平均每年投递法院文书15000多次,妥投8000余件,四年间无一差错。 艾克拜尔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邮电行业优质服务标兵、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首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入选中国好人榜。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李泽英事迹 李泽英,女,32岁,贵州省惠水县高镇镇山后村村民。 16岁时,李泽英从家乡到贵阳一户人家当保姆,负责照顾刚刚满月的双胞胎姐妹。这对双胞胎姐妹是一卓姓女主人从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收养的有病弃婴。在卓家夫妇的多方医治和精心照顾下,两个孩子的病奇迹般地好了。但几年后的一天,卓家先是离婚,后又突然失踪,而且没有留下一分钱,在主人家照顾着小姐妹的李泽英顿时断绝了经济来源。自己吃饭都成了问题,何况还要带两个不到6岁的孩子。举目无亲的李泽英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走还是留,当回头看到嚎啕大哭的孩子,李泽英紧紧把她们搂在怀里,泪流满面地许下了一生的承诺:“妈妈走了还有姐姐呢,姐姐永远不会丢下你们~”就这样,李泽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责任,开始了艰辛漫长的打工哺养孩子之路。那年,李泽英不到22岁。 就在李泽英为了三口人的生计疲于奔命时,卓姓主人的单位又收回了李泽英寄住的房子。无助的李泽英只好带着两个孩子在城郊租了一间小屋居住。虽然生活的贫苦和艰难时时刻刻困扰着李泽英,但在她的精心照顾和呵护下,姐妹俩一天天健康长大。2000年9月,在她的努力下,姐妹俩到小学上学了。除了日常的生活开支,还要筹措学费,这使一“家”三口再度陷入困境。幸好此时李泽英的母亲得知了女儿的遭遇,不但没有责怪女儿,还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让李泽英的妹妹来同她们一起生活,共同支撑这个特殊的家庭。2001年,在李泽英的努力和社区的帮助下,两个孩子享受了低保。 李泽英的事迹感动了贵阳市民,许多媒体都对这位“保姆妈妈”的感人故事进行了报道,李泽英也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帮助和支持。她常说:“我就是一个到城市打工的农村女孩,自己做的事情不过如此,却赢得这么多人的关心帮助,我很知足。” 如今,小姐妹已经升入初三,李泽英也在2002年结了婚。长期的劳累,使青春过早地从“保姆妈妈”的脸上消褪,但李泽英从不后悔。现在,她和丈夫带着姐妹俩和自己的孩子,依旧租住在城郊的小屋里,依旧用汗水和辛劳浇灌着这个温馨和谐的特殊家庭。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郑仁东事迹 郑仁东,男,57岁,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环境卫生管理处保洁员。 2009年3月18日上午8时左右,郑仁东与往常一样,在丹东市滨江路十三中学附近清扫保洁。当他将垃圾倒进垃圾箱时,发现了一个装着几大捆崭新钞票的纸袋。开始他还以为是假钱,可仔细一看,那是盖着银行印章、包着塑料、缠着封条的100元人民币,5万元一捆,一共4捆,共20万元。这对于一家人住在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儿子一直都没钱买房结婚、每月工资仅600元的郑仁东来说,确实是一笔巨额财富。看着厚厚的几沓子钞票,郑仁东一点都没有要据为己有的想法,只是想着怎样能把这些钱尽快还到失主手中。于是,他赶紧拨打了110报警,将所拾巨款原封不动地上缴警方,警方很快就找到了心急如焚的失主。失主拿到失而复得的钱感激不尽,并拿出2000元钱作为酬谢,但郑仁东分文未留,如数捐给了希望工程。郑仁东说:“20万现金如果我们昧下,也够给孩子买房结婚,但住着心里多不安呀。现在找到了失主,这样多好~”从真挚朴素的话语中,折射出一颗美丽的心灵。 郑仁东为人忠厚老实,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原来在市五一八内燃机厂工作的时候,由于当时工厂活多,经常加班加点,抢修生产设备一干就到晚上9、10点。郑仁东是车间技术能手,他爱人在纺织厂上夜班,他就把孩子托付在亲戚家,总是默默地干到最后。他惟一一次请假休息了几天,还是因为工伤。 后来,郑仁东应聘到振兴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做清扫保洁工作,月收入600元。他负责的路段是鸭绿江畔的滨江中路,是市区内的一条景观路,车多、人多,来丹东观光旅游的人更多,是丹东的脸面。他每天要在这条路上来回清捡垃圾十几趟,走10多公里的路。工作时,路上没用的垃圾他扫起来,有用的垃圾他捡起来,哪怕是别人自行车上掉下来的一个零件,因为没法找失主,他都放在垃圾箱的边框上,等待失主来寻找。不论是游人如织的夏季,还是冰天雪地的冬天,这条路段总是干干净净,在环境卫生管理考核中,从来没有被扣过分。逢年过节有时本来不是他的班,但因为需要清扫的鞭炮垃圾太多,领导试着给他打个电话,他放下电话就来,从无怨言。环卫处的领导和同事们都说:“把活儿交给老郑,我们放心~” 2009年,丹东市委、市政府授予郑仁东学雷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张云霞事迹 张云霞,女,26岁,共青团员,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石岭村村民。 张云霞生活在一个父母身体虚弱、爷爷患肺心病、奶奶患糖尿病综合征的贫困家庭,为了挣钱支撑困难的家庭,高中毕业后,她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长期在南方打工。 2005年11月,得知奶奶病危的消息后,张云霞从打工的深圳赶回家中,终日为老人喂水喂饭、端屎端尿,精心伺候。12月的一天,张云霞想给奶奶买个热水袋。她乘车到县城先买了一袋食品后来到一家百货商店买热水袋。为了提拎方便,她向店主索要一个能装下食品和热水袋的塑料袋。店主帮她把放在柜台上的食品和热水袋一同装进了一个黑色塑料袋。回家取出货物时,张云霞发现塑料袋里多出一个黑色公文包。打开一看,里面装有4.2万元现金。张云霞立即意识到,这肯定是店主把别人的钱装进了她的袋子~她迅速带着装有巨款的公文包赶往县城,直接到了那家百货商店。这时,丢失巨款的某学区会计正焦急万分,因为这是他刚从县财政局提取的困难学生减免款。面对失而复得的巨款,失主十分感动,他当即拿出2000元以示感谢。张云霞婉言谢绝后,冒着雨雪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张云霞的家乡石岭村民风淳朴,素有诚实善良、拾金不昧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有村民拾到巨额银两后归还失主,得到御批镌刻嘉奖碑。张云霞拾金不昧的事迹,为石岭村的“拾金不昧碑亭”续写了新的篇章。 张云霞荣获天水市文明市民标兵、甘肃省优秀共青团员、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陈美丽事迹 陈美丽,女,32岁,江西省德兴市李宅乡宗儒村村民。 这是一座简陋的灰砖黑瓦平房。青色的苔痕爬上墙根,底层的灰砖表面已经开始剥落,木门两旁褪色的对联残破不堪。就在这座普通的房屋门左边,两年前曾张贴一张通告:“各位乡亲好友:如有与死者王云林生前有经济来往账目的,即日起请与其家属联系,以待清理解决。家属:陈美丽。”正是这张“替夫还债”通告,让这个名叫陈美丽的村妇感动了众人。 2007年4月9日,陈美丽的丈夫扑救山火意外身亡,给她留下了数万元债务。债主们担心,人死账烂,借给她家的钱恐怕要不回来了。 丈夫因公死亡有一笔赔偿金。陈美丽原本可以把赔偿金用以维持一家子的生计,因为丈夫留给她的确实是一个困难很大的家:一个64岁的老母亲,一个从小就因患脑膜炎智力严重受损生活无法自理的弟弟,一个7岁的大女儿和一个只有10个月大嗷嗷待哺的小女儿。她完全有理由这样做。然而,让债主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只读过小学的村妇在丈夫去世6天后,就忍受着巨大悲痛跟婆婆商量,要用丈夫的死亡赔偿金来清偿债务,并请村小学教师帮忙写了为亡夫还债的通告,郑重地贴在自家外墙上。第二天,第一位债主上门说:“你老公在我那里买了稻谷,还有六七百块钱没给。”来人没有提供任何凭据,但陈美丽如数支付。债主坐在陈美丽家门口忍不住感慨,没想到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有这么大的器量。随后的一个多月里,有10多个债主上门报账,债务总额达5万多元,其中的一半,陈美丽从没听说过,债主也没有凭据,她也都一一偿还了。 6万多元死亡赔偿金,除2万多元用于支付抢救丈夫的医药费和身后的丧葬费,剩下全部用来还了债,还有1万多元再也无力偿还。而且,还债后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小女儿没钱去医院看病,大女儿无钱交学费面临辍学。即便如此,陈美丽跟婆婆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我们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能让别人吃亏。借了钱,就得还给人家。”陈美丽还坚定地说:“不管将来怎么样,我都不会扔下婆婆的。” “人死债不烂”,陈美丽朴实无华的行为感动了当地村民,一些曾经欠他们家钱的人也主动上门还债。陈美丽替夫还债的义举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目前丈夫所欠的债务基本还清。 陈美丽获得江西省第二届十佳青年道德楷模、江西省十大好人、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刘成才事迹 刘成才,男,52岁,农工党党员,海南广安堂药品超市连锁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一家小小的平价医药商铺,到拥有40多家药品连锁超市的公司,“广安堂”的发展见证了刘成才诚信为本经营企业的历程。 刘成才在海南省最先提出平价药品超市的概念,并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付诸实施,开创了海南省药品零售的先河。在连锁超市的经营上,刘成才从为客户的健康负责出发,始终秉持以“诚信”为精髓的企业文化,通过制定诚信经营制度、诚信经营实施方案等,在公司构建诚信经营体系,建立诚信经营机制。 刘成才严把质量关,保证为顾客提供放心药。他在公司认真执行国家GSP药品质量管理,从源头控制入手,严格把握药品的进货来源和进货渠道,坚持“宁缺毋滥”,坚持卖“良心药”,确保让顾客吃上“放心药”。他不断丰富经营种类,提供“一站式”服务,把“广安堂”打造成了省内品种最多的药品连锁超市,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顾客。 刘成才严把价格关,保证出售药品是公平价。他要求公司对药品进行合理定价,力求“广安堂”的药价一般成为省内最低价。他针对不同经济条件的客户群体,根据药品的性能、功效、产地、成本等,采用科学的方法把药品划分成高、中、低档,使客户在购药时能够方便地各取所需,不仅满足高档客户的需求,更满足了大部分普通客户的需求。 刘成才严把服务关,保证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他不断完善公司的服务体系,在公司建立了一整套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制度,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凡是顾客对购买药品不满意的,都采取合理的换货、退货和赔偿措施。同时,刘成才还在公司建立了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管理好公司、服务好顾客提供支持。 刘成才被评为海南省信用法人、十大杰出质量人。“广安堂”先后获得全国价格信用AA单位和海南省诚实信用单位、放心药店以及海口市食品安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刘华国事迹 刘华国,男,54岁,中共党员,陕西省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 “做良心奶,卖健康奶”,是刘华国创业之初的诺言,也是他坚守了30年没有改变的信念。去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后,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60多次检查中,银桥乳业以诚信的企业形象、过硬的产品质量经受住了考验,在整个乳品行业遭遇诚信危机的情况下,银桥乳品销量猛增,赢得了市场的赞誉。 1978年,脱下军装回到家乡的刘华国,看到乡亲们放养的奶山羊因羊奶卖不出去而一筹莫展,毅然决定建乳品厂,带领乡亲们致富。刘华国用借来的2000多元钱,同返乡的几位战友开始了艰辛的创业。现今,银桥已经由一个小手工作坊式炼乳厂发展成为乳制品生产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他常说,品牌的背后是品质,品质是用责任和诚信制造的,2000年初,他带头发起“行业诚信,加强自律”的倡议。 为提高源奶中蛋白质的含量,他请专家搞研究,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扶持农户实施了“万亩牧草生态工程”。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承诺,他通过世界银行贷款,实现了“厂方贷款、农户养牛、厂户挂钩、以奶还贷”的经营模式,带领周边20多万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他还实行“环环相扣、层层把关,人盯站、站盯牛”的奶源监管模式,对不合格奶站坚决淘汰,建立现代化科技示范养牛场、奶牛养殖小区和机械化集中挤奶站。1996年,在全国十大乳品企业中率先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集团生产的“秦俑牌”系列奶粉和“银桥牌”系列液态奶,成为有口皆碑的名牌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认为,一个企业家的优良品德,不仅要诚信经营、积极纳税,还应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去年,当整个乳品行业遭遇困难时,部分地区出现了奶农倒奶、杀牛的现象,他毅然要求公司奶源事业部除了全部收购合同奶,还以最大努力扩大收奶半径,多收非合同奶农鲜奶,为政府和奶农分忧。仅此一项,每日多收奶达300多吨,累计多支付1亿多元奶费。无论是扶贫济困、赈灾救援、助学助教,刘华国都积极带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银桥集团捐款物达1000余万元。 刘华国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十大扶贫标兵,陕西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有突出贡献专家、十大杰出民营企业家。2007年8月1日,作为优秀复转军人代表出席全军英模代表大会,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他是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牙高峰事迹 牙高峰,男,34岁,壮族,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分公司副经理。 “诚实守信建房”是牙高峰一直恪守的工作宗旨。 牙高峰坚持“要建房、先做人”的理念。他要求项目部管理人员先要踏踏实实做人。他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的工余学习、工作切磋、工程管理、创建目标之中,劝勉团队人员在工程建设中“以德立信、以德立业、以德立世”,认真践行“爱岗、创业、开拓、振兴”的企业精神。 牙高峰时刻以创优为目标。他从强化项目管理入手,全面实行技术质量责任制,形成了项目质量管理的立体网络。一方面,他要求项目部人员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技术进行施工;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整体谋划,认真组织ISO9001质量体系运作,不断提高工程成优率和成优等级。在施工质量的控制上,牙高峰坚持做到“五不准”:不按照设计不准施工,不按照规程规范不准施工,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准施工,没有质量保证措施或措施未落实到位不准施工,质量责任不明确不准施工。 牙高峰严格做到按工程合同工期要求履约践诺。在承接急、难、新、重的任务时,他总是身先士卒,日夜轮班突击。对于施工的总体策划和部署,牙高峰都是首先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节奏和进度;具体操作上,则是加强技术与劳动力的管理,做好各单位、各部门、各工种的协调调度及工序衔接,“以天保周、以周保月”。7年来,他所带领的项目部工程合同履约率达100%。 牙高峰把节能降耗作为施工的重要任务。他改革传统施工,大力推广应用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依靠科技手段实现建筑节能降耗。同时,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做好月、季成本核算,在南宁饭店多功能综合楼等项目施工中,取得了机械费降低52.59%、材料费降低6.85%、人工费开支降低3.38%的良好效果。 牙高峰致力创造美好的施工环境。他大力推动实行分工、分区负责制,把安全文明工作落实到人,切实加强对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全程的监控管理,使施工现场做到遵章守纪、安全作业,降低施工噪音,不扰民、不扬尘、无化学物品污染周边环境。 牙高峰所带领的项目部先后获评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牙高峰本人被评为2009年自治区诚实守信模范。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邱光华事迹 邱光华,男,1957年4月生,2008年5月牺牲,羌族,中共党员,生前系77116部队副师职飞行员。 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的杰出代表。33年来,他把飞行作为毕生追求,飞过6种机型,累计飞行5814小时,是四种气象团级指挥员、教练员和团里的飞行技术骨干,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他数十次赴藏遂行多样化任务,和战友们成功开辟了直升机川藏航线,创造了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悬停、载重飞行等数十项飞行纪录。他多次成功处置直升机空中单发停车、罗盘失效、遭遇暴雨雷电等各种突发情况,圆满完成抢险救灾、卫星回收、实兵演习等重大任务。他热心传帮带,带教的43名飞行员中,有13名已能够执行进藏飞行任务。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邱光华在茂县老家的20余名亲人音讯全无。团党委考虑到他还有11个月就到停飞年龄,而且亲人下落不明,准备安排他执行地面指挥任务。邱光华虽然对家人非常牵挂,但想到自己是一名老飞行员,对灾区地形比较熟悉,这个时候最应该到前线去。他立即向团党委递交请战书,坚决要求执行飞行任务。 灾区气候复杂多变、通信联络不畅、飞行参数接近临界值,每一次飞行都面对着死神的威胁。5月26日,邱光华机组进汶川运送伤员,在仅100余米宽的峡谷中,面对挡在航线上的5道高压线和地面一片沼泽,他凭着精湛的本领,空中盘旋20多分钟,悬停9次,终于在一个小平台成功降落,及时将伤员撤离。一次救灾任务中,直升机两台发动机转速差高达10%,温差120摄氏度,几乎接近单发飞行,情况十分危险。邱光华沉着冷静地紧握操纵杆,驾驶直升机安全返场、滑行着陆。就这样,邱光华和机组同志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在深山峡谷中穿行,累计飞行50小时31分钟、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输送救援人员87人、伤员44人,转移受灾群众180人。 5月31日,邱光华机组执行任务返航至映秀镇附近时,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直升机不幸失事,邱光华和其他4名机组人员以身殉职。 2008年6月14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给邱光华追记一等功。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谭东事迹 谭东,男,1963年4月生,2009年1月牺牲,中共党员,生前系四川省大邑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预防处理中队西岭执勤组组长。 谭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1999年9月从部队转业后,他来到海拔3000米以上、地处高寒山区的大邑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工作。他给自己确立了热情、严格、廉洁的工作。他长期坚守在一线执勤岗位,每天坚持早晚两次对辖区内道路进行巡逻,及时清除滚石、暗冰等隐患,每年除夕都在执勤点吃年夜饭。2008年1月,西岭雪山遭遇特大暴风雪,近1000辆汽车、4000名游客滞留山上。谭东带领同事们在零下10摄氏度的恶劣环境里,连续战斗5天,成为风雪中的“路标”。谭东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带领执勤组处理各类交通事故1000余件,纠正各类交通违法35000余件,无一例投诉,辖区几年来未发生特大交通事故。 谭东视群众如亲人,全力为民。他热情帮助辖区内的困难户和贫困学生,经常用微薄的工资收入救济他们,坚持4年照顾孤寡老人伍婆婆。“5?12”特大地震中,谭东的家成为危房。在76岁的老母亲瘫在床上、女儿高考在即的情况下,他顾不上照顾家人,一直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2008年12月29日,地处雪山深处的大邑县西岭镇天寒地冻,谭东为救一名失事车辆的落水者,来不及脱去衣服,纵身跳入了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将落水者营救上岸,又迅速赶往另一事故点继续工作。第二天,受冻后的谭东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但他牵挂着辖区道路的交通安全和群众安危,忍受着身体不适返回工作岗位,连续处置多起警情。重感冒加上劳累过度,导致他突发病毒性心肌炎,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谭东的感人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央政法委、公安部号召全国公安政法机关和干警向谭东学习。他先后被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周宪梁事迹 周宪梁,男,46岁,中共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部主任。“心中要永远装着病人”,这是周宪梁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实际行动。从医20多年来,周宪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医疗大篷车”,为无数患者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病人解除了疾病痛苦。 周宪梁在国内心血管病方面享有盛誉,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他深知偏远地区百姓的疾苦、看病的不易,决心用自己的医疗本领去服务那些最需要的人。2005年2月,周宪梁的爱人正在国外留学,他把孩子托给亲戚照看后,主动报名踏上了援疆之路,在紧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阿克苏市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医院副院长。面对众多乡亲期待救治的眼神,周宪梁把所有的苦和累都抛在了脑后,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不管白天晚上,随时随地给前来就诊的患者看病。 针对南疆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看病不便的实际,周宪梁在阿克苏地区开设了“医疗大篷车”, 每逢周末,大篷车都要开到附近地区送医、送药、送医学知识。在他的带动下,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部积极投身于老少边穷地区的建设,先后资助十几名边疆贫困孩子读书,利用节假日多次奔赴井冈山、大别山、太行山等地开展义诊活动,给贫困群众免费送医送药。 近年来,周宪梁积极探索医疗制度改革,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他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窗口采取了敞开挂号、集中预约、成立疑难病会诊中心等一系列措施,使患者人均看病费用下降了5.5%,患者就诊满意度达97.8%。为加强疾病预防工作,周宪梁经常奔走于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之间,举办心血管病保健讲座,倡导健康生活理念,被卫生部聘为全国健康教育专家。2008年,他积极参与奥运会的医疗保障工作,为奥组委官员和其他筹备工作人员提供保健服务。 周宪梁先后被评为首都十大公德人物、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选为“时代先锋”;2007年,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8年,被授予白求恩奖章。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尼玛拉木事迹 尼玛拉木,女,33岁,藏族,中共党员,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邮政所邮递员。 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尼玛拉木心系群众,徒步在雪山峡谷邮路上穿梭了20余万公里,取送邮件无数,从来没有延误过一个邮班,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被誉为“藏族群众心中的格桑花”。 尼玛拉木所走的邮路在白马雪山和梅里雪山的峡谷地带,总长350公里,海拔高差2000多米,一天之内数次感受低温严寒和高温酷热。这段邮路大部分是悬崖峭壁间的羊肠小道,经常遇到飞石、滑坡和泥石流,很少有人敢走。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并且凶险重重,但尼玛拉木在这条邮路上一走就是10年。她服务的几十个村寨中,有一条邮路要通过波涛汹涌的澜沧江。由于条件所限,过江通道只有一条锈迹斑斑的溜索。在那命悬一线的细细溜索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种意外,尤其是雨天,溜索太滑刹不住车,经常会撞在对岸挡墙上。可是为了乡亲们能及时收到信件和报刊,尼玛拉木冒着危险10年间在这条溜索上来回1200余次。在取送邮件的路上,尼玛拉木时常被飞石击伤,在过溜索时被江对岸的木桩撞疼,但她始终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尼玛拉木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群众亲如家人。产后才20天,她就把孩子托付给母亲照看,背起邮包又走上了邮路。雪山峡谷气候变化无常,尼玛拉木的邮包里常备有三块油布,为的是遇到下大雨时包裹邮件和报纸杂志。为了送一份重要邮件,她曾连闯3道泥石流,虽然自己全身被泥水淋透,但交到村民手中的却是崭新干净的邮件。为了按时把一份高考录取通知书亲自送到考生本人手上,她曾花了整整6天时间在崇山峻岭的牧场上寻找收件人。2008年1月雨雪冰冻灾害肆虐的时候,她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雨雪把100多封第二代身份证特快专递如期送到了红坡村的乡亲手中。有些群众住在深山里出门不容易,便托付她稍带上一些急需的日用品,她从没多收过群众一分钱。 尼玛拉木荣获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第十九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施华山事迹 施华山,男,51岁,中共党员,江西省贵溪市公安局流口派出所教导员。 施华山是一位被群众誉为“打拐英雄”的优秀基层公安民警。多年来,他无怨无悔地奋斗在维护社会治安第一线,把满腔热忱和全部精力倾注于公安事业,忠实履行人民警察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服务群众的职责,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施华山智勇双全、英勇顽强,在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的斗争中,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历尽艰险,用超常的智慧和勇气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摸索出一套实用有效的解救方法。面对犯罪分子的威胁恐吓,从不畏惧。即使在右手肌腱被砍断、留下终身残疾的情况下,依然战斗在“打拐”第一线。1991年以来,行程数十万公里,先后从福建、广东、四川、山东、新疆等10多个省区,成功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206名,抓获犯罪嫌疑人58名。 施华山视人民群众为父母,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当群众遇到各种困难时,他热情相助,倾心相帮。施华山已记不清,有多少群众送他锦旗镜匾,有多少鞭炮相送相迎,又有多少人非要对他叩拜以谢。他多次把立功奖金捐给希望工程,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扶助辖区5名孤寡老人,被群众亲切地誉为“保护神”、“贴心人”。他扎根基层,深入辖区,深入群众,积极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掌握情况最多,反映信息最快。他干工作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不分白天和黑夜,以非凡的毅力,克服艰难困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组织上多次要调他进城区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始终恪守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准则。他解救被拐卖妇女,从不收取任何“谢礼”,反而还主动为被解救的妇女垫钱买饭送衣、购车票送她们回家。多年来,施华山用智慧和勇敢换来了一次次的胜利,用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一个基层民警所理解的幸福。 施华山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杰出青年卫士、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是党的十七大代表。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李斌事迹 李斌,男,49岁,中共党员,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人。 李斌进厂工作29年来,怀着 “做工人理当敬业,当主人理应尽责”的朴实信念,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潜心于技术,专心于岗位,安心于一线,从一名技校生成为一位专家型的技术工人,成为新一代智能型工人的楷模,具有高级技师、工程师职称。 他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不断学习数控技术知识,努力掌握当今数控科技领域新技术,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头人。他依托过硬的技术本领,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多年来先后完成新产品开发55项,完成工艺攻关201项,完成加工工艺编程1500多条,直接创造经济效益830多万元。他自主设计了刀具184把,技术革新、自制改进工装夹具82副,为企业节约支出110多万元,并获得多项专利。他为企业进行4项数控机床重大故障排除和改进,节约维修费用30多万元。 近年来,李斌的工作重心从原先的数控编程、工艺改进、刀具革新转向产品能级的提升,尤其是自担任公司总工艺师及李斌工作室组建以来,组织了斜轴泵质量攻关,使企业研制开发大大提速,近两年间已获得或申报的专利就达20余项,其中对斜轴泵柱塞环的质量攻关的成功,使A2F6.1系列产品工作转速由1500转/分上升到3000转/分以上,产品性能接近德国某名牌产品水平,对国产泵的能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发挥李斌的示范带动作用,上海电气命名了“李斌班组”,建立了“李斌师徒网站”和“李斌技师学院”,积极推广“李斌班组工作四法”,在全厂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李斌带领自己的班组通过结对帮教,先后培养了中级数控机床调试工12名,并与行业内外50余家班组结对互帮互学。他为李斌技师学院无偿授课1950小时,使大批技术工人快速成长起来。2008年6月,李斌参加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劳模技术服务队李斌分队”赴四川地震灾区,在余震不断的“东汽”灾区,为抢修数控机床、使之恢复运行并重新投入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高度赞扬。 李斌获得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李登海事迹 李登海,男,60岁,中共党员,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自1972年担任村农科队队长开始,农民技术员李登海就走上了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之路。38年间,李登海始终身处科研一线,为了事业,他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连续29个春节在海南搞加代育种。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超强的毅力,克服孤寂、高温、蚊叮虫咬和疾病煎熬,在农科队解散、科研条件简陋的困难条件下坚持潜心育种,矢志不移,取得了优异成绩。 李登海越过平展型玉米的模式障碍,提出了“紧凑株型+高配合力”的崭新玉米育种理论。1979年,他创造亩产776.6公斤的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记录。之后连续七次创造和刷新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并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他以一年3至4代的育种速度,选育出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其中,51个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获得11项发明专利和43项植物新品种权。 李登海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每年都无偿将试验示范种子发送全国几百个科研单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由登海系列自交系或衍生系组培育成的玉米杂交种达到了200多个,至2008年在生产上推广面积已达12多亿亩,增产玉米1000多亿公斤,创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 李登海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先后在宁夏、新疆、甘肃、内蒙等地投资近亿元建立玉米生产基地和加工中心,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和促进农民就业近四万户。他建设了玉米良种、蔬菜良种、小麦良种、花卉栽培等六大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大规模科技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农村群众2万多人次,直接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 李登海在杂交玉米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人们称他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被种业界誉为“南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登海)”。他获得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当代发明家等专业奖项。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他是党的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姜万富事迹 姜万富,男,60岁,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叶城二牧场卫生所所长。 叶城二牧场是国家级贫困团场,地处昆仑山海拔2200米至4850米的高原上。1966年,姜万富从上海支边来到了二牧场。他开过荒、放过羊、采过矿,先后担任过叶城二牧场连队卫生员、场卫生院医生、院长等职。多年来,姜万富有好几次离开的机会,但他最终选择了留下,这一留,就是43年。 1980年,支边青年按政策陆续回城。这时的姜万富也曾想过回到上海,回到家人身边。可是,看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想着这里的各族群众多么需要有人送医送药,他心中又充满了眷恋,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43年里,姜万富走遍了牧场的沟沟梁梁、草场毡房,走遍了这里的170多个放牧点,为各族患者送医送药,解决了牧工和地方牧民就医难的问题,并与当地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974年,姜万富在地方乡镇的苦那洪大队刚诊治完几十位流行性感冒患者,有人跑来告诉他矿区一位女职工得了重病。由于当时山上发生雪崩,加之洪水暴涨,到矿区已无路可走,但如果绕道,要一整天才能到达。为了赶时间,姜万富在村民的指引下,踏上了一条只有黄羊才能走的便道。走出不到,公里,姜万富就只能在悬崖峭壁上攀援前行。他一手护着药箱,一手紧抠石缝,身子慢慢向前移动。下面就是翻滚着石头、汹涌奔流的洪水。虽然前行极为困难,但一想到病人急等着抢救,他干劲倍增,咬紧牙关,越过险境,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目的地。由于救治及时,女工终于保住了性命。 43年间,像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病人的情况,姜万富自己也说不清有多少次了。几十年里,他成功实施了肠梗阻、剖腹产、膀胱结石、附件切除等各种手术2000多例,无一例失败。他牢固地树立了扎根边疆、服务群众的思想,用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兵团人的精神。在大山深谷中,姜万富的身影虽显孤独,可是他的话却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山里的职工太不容易了,我总觉得我对他们的生命负有一种使命,使我无法离开。热心周到、至真至诚的服务,使姜万富成为当地各族患者心目中的“救星”,各族群众称赞他是“神医”、“好医生”。 姜万富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农村优秀人才、人口和计划生育荣誉勋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发建设新疆奖章等荣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吴仁宝事迹 吴仁宝,男,81岁,中共党员,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 吴仁宝是中国当代农民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50多年来,吴仁宝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动摇,保持共产党员本色,带领华西村干部群众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中国新农村建设发展之路,成为全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一面旗帜。 吴仁宝始终把“老百姓过上富裕生活是我最大幸福”作为自己的宗旨和目标,几十年如一日,没有节假日、休息日,每天工作13—14个小时。他在任何时候都坚持“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能”(能上能下,能下能上;能官能民,能民能官;能进能出,能出能进)、“三不倒”(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真正做到了“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 他始终以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来严格要求自己和党员干部。“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从20世纪 70年代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规矩: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近几年来组织上和集体批准给他的奖金累计超过1.3亿元,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给了集体。 他始终把“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作为人生理想和追求,苦心经营数十年,缔造了“天下第一村”的奇迹。在他的带领下,当年有名的贫困村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幸福生活的样板:华西村大部分人家都住进了别墅,户户都拥有至少1辆小轿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35平方公里、3.5万人的大华西实现了共同富裕。 他提出了“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新思路,两年多来全国各地有5万多名农村基层干部来到华西进行互学交流。 吴仁宝获得多项荣誉称号,曾被作为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重大典型集中宣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高玉宝事迹 高玉宝,男,82岁,中共党员,辽宁省军区大连第二干休所离休干部。 高玉宝是一位从文盲战士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六十年如一日坚持用写书、作报告等方式,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日报曾以《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 高玉宝先后写出总计200多万字的多部长篇小说,发表了100多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故事、报告文学等作品。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在国内用7种民族文字出版,并被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15种外文翻译出版。短篇小说《我要读书》和《半夜鸡叫》曾被选入全国小学课本。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高玉宝不仅把他在新旧社会的不同命运写成书给读者看,还亲自到学校、工厂、机关讲给大家听,讲旧社会旧中国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讲新社会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讲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几十年来,他先后作报告5000多场,听众达500多万人次。从20多岁的第一场报告到如今的80多岁,高玉宝的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听他报告的人既有工人、农民、教师、学生,还有劳教人员、失足青少年等等,大家对他的报告表示由衷的佩服。他作报告有“三不”规矩:不收酬金,不收礼品,不吃请。他作报告只收三样“礼物”:一条红领巾,一束鲜花,一张聘书。他把鲜花转送给勤奋育人的优秀教师,红领巾签名后转送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只有聘书他留下,作为青少年教育的联系物。 在近60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高玉宝为人们树立了“学得来”的榜样。他帮助老百姓扫院子、挑水、种地、修理门窗,先后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救火,顶着大雪步行20里路把患重病的小女孩背到医院抢救。他被人们誉为“新时期当之无愧的活雷锋”。 解放战争中,高玉宝在20多次大小战斗中,立过6次大功、2次小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学雷锋标兵、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等多项荣誉,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张丽丽事迹 张丽丽,女,44岁,中共党员,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1986年,张丽丽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天津港。23年来,她刻苦钻研,主持过多项重点攻关课题,完成10多篇有价值的论文,为港口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参与并主持的重点工程项目200余项,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一大批国家及市重点建设工程的优质高效竣工,都凝结着她的智慧和汗水。 在中国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开发建设中,作为总指挥的张丽丽,面对时间紧迫、工程浩大、技术难度高的现实,以超常规的理念和行动,兢兢业业、科学组织,带领广大建设者艰苦奋战,仅用20个月就完成原计划3年完成的首期4平方公里封关工程,创造了我国港口建设的奇迹。 东疆港区建设施工条件异常艰苦,最初来到这里,张丽丽经常得趟着泥水走到工地,饮用水要从10公里以外调运。夏天,岛上有时温度高达40摄氏度,风力超过9级;冬天,经常是七八级大风,羽绒服、棉大衣一吹就透。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张丽丽带领她的团队和上万建设者不分八小时内外,没有节假日,日夜奋战在工地。她天天工作到后半夜,家里的事顾不上,儿子高考她没时间照顾,双方老人她没时间看望,就连春节都是在工地上过的。她的坚忍不拔、敬业奉献的精神,感召和带动着整个建设团队勇往直前。 保税港区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庞杂,涉及部门、单位近百家,近万人同时在4平方公里的地域作业,需要科学管理,科学施工。她探索科学建港规律,采取“矩阵式”管理方法,编排“网络计划”,使工作计划精确到小时,占满空间,用好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实现工程项项优质,从未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并使19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东疆工程中得到应用,其中2项工艺获国家专利,1项获天津市建设工程“海河杯”奖。2007年12月,东疆保税港区通过了国务院联合验收小组验收。 张丽丽先后获得天津市十大女杰、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道德模范、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谭之平事迹 谭之平,女,26岁,土家族,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谭之平16岁时,生母因意外事故去世,父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为了扛起这个家,谭之平毅然承担了家务和田间农作。为治父亲的病,她到一家百货店打工。两年间,谭之平摸索出了一些经营之道。为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她大胆创业,揣着两年多省吃俭用的积蓄和借款共2万多元,带着父亲来到汉口,在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超市。经过6年的打拼,她经营的超市资产达9万多元。随着生活状况有所好转,她上大学的愿望更加强烈,始终坚持边工作边自学。为了给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的病人解除病痛,她考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五年一贯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她珍惜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此时谭之平的父亲也再婚,她又有了一位母亲。 谭之平十分看重亲情,对于父亲的再婚选择十分理解,对待继母像亲生母亲一样。为了给父母治病,谭之平定期买药寄回家,寄药时,她总要寄上一些营养品。她以对长辈的敬重、关爱和孝道,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她深知父亲和继母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为方便照顾父母,给他们治病,她把父母接到了孝感居住。 谭之平对待其他困难群众同样充满爱心。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她组织同学到孝感市福利院、孝感市精神病康复医院等单位,为老人病人送温暖、进行义务劳动。谭之平整合湖北职院义工资源,成立了湖北职院义工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自发地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 谭之平先后荣获湖北省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全国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罗桑扎西事迹 罗桑扎西,男,蒙古族,59岁,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宁木特乡宁木特村牧民。 在宁木特草原上,罗桑扎西的故事是一个神话。四十几年来,他悉心照料瘫痪的父亲、病重的母亲,把8个弟妹抚养成人。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罗桑扎西因在山洪中解救一名小女孩而落下的腿伤,自己也是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但他始终勇敢地迎接困难,坚强地面对生活,用爱心和毅力支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 1967年夏天,罗桑扎西的父亲外出时不慎坠马,摔成严重骨折,因为没钱医治,造成下肢终身瘫痪。母亲在父亲残疾后,精神打击很大,加之操劳过度,不久患上了心脏病和肝病,使本已陷入困境的家庭雪上加霜。 17岁的长子罗桑扎西咬着牙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起早贪黑地在生产队干活、放牧、挣工分,有了空闲时间就去帮别人家干重活,要点炒面、酥油来贴补家庭,让父母安心养病,让弟妹吃饱肚子。 父亲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的生活起居都需要罗桑扎西来照顾。年纪轻轻的罗桑扎西成了细心的“护理专家”。寒冷的冬天,为了不让父亲的伤病发作恶化,他专门跑去向老藏医请教护理方法。夏天暖和时,就抱父亲去草滩上晒晒太阳。父亲瘫痪后精神状态不太好,脾气也越来越大,罗桑扎西经常教育弟妹,不能惹父亲生气,要多说体恤父亲的话,多做让父亲高兴的事。平日里干活再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同父亲聊聊天,给父亲讲讲外面发生的事情,尽量让老人心情舒畅。这样耐心细致的照料十几年如一日,直到父亲去世。 为了寻找医生把母亲的病治好,罗桑扎西跑遍了周围的医院诊所。1983年,母亲肝病恶化,做了三次大手术才保住生命,但还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吃药需要一大笔钱,罗桑扎西省吃俭用,对自己极为吝啬,多年来几乎没吃过什么好的,也很少买新衣服。他觉得道理很简单,自己少买件衣服,少吃顿好饭,就能给母亲多买一些好药,母亲就能多在世几天。为了生养自己的母亲,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罗桑扎西是好儿子,也是好兄长。他不仅抚养弟妹们长大,还教育弟妹们学文化、学知识,勇于自强自立。在他的培养和鼓励下,两个弟弟都完成中学学业。现在弟妹们个个成家立业,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如今,已年近花甲的罗桑扎西依然每天劳动,精心伺候着80多岁的老母亲,默默地续写着一个普通牧民不平凡的孝老人生。 2007年,罗桑扎西被评为青海省十大孝亲敬老模范。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吴新芬事迹 吴新芬,女,34岁,中共党员,河南省禹州市教育局干部。 凭着对军人真挚的爱,吴新芬大学毕业后,主动照顾失去双臂、生活不能自理的特等伤残军人王俊景。12年来,好军嫂吴新芬的故事,像纯洁的雪莲花盛开在广大官兵们的心中。 1995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新芬结识了在西藏高原服役的军人王俊景,从此,两人鸿雁传书、结下情谊。然而,灾难突如其来。1997年,王俊景替一个新兵接高压电线,被提前送电的高压电击中,四肢几乎烧成焦炭。先后3次转院、7次植皮、1次截肢,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双手却没有了。半年后,吴新芬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赶到王俊景治疗的医院。她看到了失去双臂、左腿严重致残、浑身被纱布包裹得只露出两只眼睛的王俊景。王俊景看到风尘仆仆的吴新芬,愣住了,半晌,才扯着嗓子吼道:“谁让你来的,你走~”吴新芬却表示:“即使你有1000个让我离开的理由,我也会找出1001个理由留下照顾你~” 医生曾对王俊景下了“在床上度过余生”的结论,可吴新芬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王俊景重新站起来。每天晚饭后,她就抱着王俊景的腰帮他练站立,跪在地上扶着他的左脚练。她还学会了按摩技术,坚持每天给王俊景做腿部按摩。在吴新芬的精心照护下,1998年6月,王俊景终于重新站了起来。吴新芬还特制了一个小木棍,帮助王俊景用嘴学着写字。经过一年多的苦练,王俊景不但练出了一“嘴”好书法,而且还能敲键盘打字,编发短信。 2002年,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并回到了王景俊的老家禹州市。王景俊家里有80岁的奶奶,年近半百的父母,还有一个身患脑瘫的哥哥。吴新芬毫无怨言,毅然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为了增加收入,吴新芬蹬着借来的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捡垃圾、收破烂,把积攒下的钱买成营养品。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她还承包了10多亩贫瘠的山岗地,干起了从来没有干过的农活。在吴新芬的努力下,原来那个支离破碎的家又有了生气。 吴新芬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西藏自治区党委授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好军嫂荣誉称号,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选为军民共建先进个人。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张公兰事迹 张公兰,女,79岁,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大屯镇大屯村村民。 1948年,丈夫的弟弟染病身亡,撇下了3个孩子,张公兰毅然担起了抚养责任。1977年,丈夫患胃癌去世,养活一家老小9口人的重任全落在了张公兰的肩上。白天她拼命地干活,夜里纺花、织布挣些零花钱。为养活全家,她又在家门口摆个茶水摊卖些茶水、瓜果等。但不幸并未终结,1981年,婆婆因救曾孙被货车碾压,造成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照顾婆婆的责任又使张公兰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 为使婆婆过得舒适,张公兰想了许多办法。给婆婆的床铺上松软的海绵;怕婆婆长期躺着难受,就时常上床把婆婆揽在怀里,给老人家变换姿势;为解决坐的问题,张公兰还自制了一个车轮胎座椅。为防蚊虫叮咬,专门缝制了一顶又高又宽又长的蚊帐,天一擦黑,就守在婆婆的床前,扇凉驱蚊。饮食荤素搭配,菜做得有滋有味。婆媳一双筷,吃一口喂一口。婆婆喜欢吃糖,她就保证家里一年四季冰糖不断,同时还买来牛奶、豆浆、芝麻糊等给婆婆增加营养。婆婆有时进食困难,张公兰就叫大儿子找来一节粗芦苇打通关节,在锅里消毒后交给婆婆用芦苇吸。每个星期她都要给婆婆擦洗身子一两次。婆婆爱喝水,小便多,有时一天要有十几次,张公兰晚上都是和衣躺下,随叫随起。婆婆大便很费劲,张公兰就用手去抠,每到这时,婆婆就眼里含泪说:“俺不知哪辈子烧了高香,娶了这样孝敬的好儿媳~”每次听到这话,张公兰就说:“有您这样100多岁的老人家,是俺的福分,俺高兴伺候您”。张公兰不仅自己敬老,而且教育孩子们孝亲敬老。张公兰用她的坚强和毅力,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这一颗侍奉婆婆的爱心整整延续了64年~ 张公兰获得第三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扎西白珍事迹 扎西白珍,女,67岁,藏族,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交通局退休职工。 扎西白珍自丈夫重病卧床以来,十七年如一日精心照料丈夫的生活起居,用浓浓之爱书写了一段人间真情。 扎西白珍出身于拉萨市统战人士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父辈的影响,使她养成了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为人诚恳的品格。经人介绍,她与退伍复员进藏工作的耿明祥相识相恋,并最终结为连理。结婚后,两人相亲相爱、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成了邻里交口称赞的和谐幸福家庭。 1992年,不幸降临到这个家庭。丈夫因长期在西藏高原交通运输线工作,患上了高原性心脏病、阻塞性肺病、肝硬化等多种疾病卧倒在床,家里所有重担都落在了扎西白珍身上。面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丈夫,扎西白珍克服种种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每天坚持为丈夫擦身、换衣,照料大小便等等。 由于丈夫长期生病,家里花销特别大,扎西白珍又没有工作,只能依靠丈夫的退休工资来维持日常生活开销和支付丈夫治病的费用,家里经济非常困难。她省吃俭用,几年舍不得买一件衣服,但是对丈夫治病却毫不吝惜。为了给丈夫治病,扎西白珍把自己的首饰全部变卖,并四处奔走借钱。丈夫患有严重的痛风,经常晚上疼得睡不着觉,扎西白珍听人说国外有一种药品治疗痛风效果好,她就想方设法托人买来给丈夫使用,有效地减轻了丈夫的痛苦。医生说丈夫需要补充营养,她就把娘家陪嫁的一对珊瑚卖掉,托人买来几十根虫草给丈夫滋补身体。丈夫消化吸收不好,她就把虫草磨成细粉熬粥给丈夫喝,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服用,丈夫的身体果然有了明显好转。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扎西白珍承受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可她从没一句怨言。她说:“作为妻子,自己和孩子是丈夫在西藏仅有的亲人,绝不会丢下他不管。”有人劝扎西白珍说:“耿师傅的病那么严重,用再高级的营养品也没什么大用,何必花那些冤枉钱呢,”扎西白珍说,只要能使他身体好一点,花多少钱也值得。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但扎西白珍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自治区总工会和丈夫单位领导逢年过节慰问时,每次问她有什么要求,她总是对家里的困难闭口不提。 2008年,扎西白珍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孝老爱亲模范。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任菲莉事迹 任菲莉,女,46岁,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会计师。 任菲莉曾有一个温馨的家,并生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不幸的是,1岁7个月时,两个女儿仍不会说话、不能站立和行走,经医院确诊为“痉挛型重度脑瘫”。这个无情的事实将这个家推入了痛苦的深渊。从此,任菲莉就带着一对女儿开始了艰辛又漫长的求医之路。3年多过去了,她的丈夫见一次次的治疗效果甚微,绝望到了极点,最终提出了离婚。 丈夫的离去无疑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痛苦、难堪、失落,使任菲莉的精神几近崩溃。但面对两个女儿无辜的眼神,任菲莉意识到,她是母亲,必须做她们的守护神,勇敢地挑起抚养、治疗、教育她们的重担。 20年不离不弃,20年乐观向上。为了能让孩子开口说话,任菲莉每天让女儿看着自己的口型,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们艰难地发音,渐渐地女儿的发音清晰了,能说很多话了。为了让女儿能站起来,任菲莉独自带着孩子七上北京、两下广州求医问药,每天坚持为孩子做4个多小时的康复训练。1995年女儿在北京动手术,她7天7夜没睡觉,一直守护在女儿的身边,帮孩子翻身、接大小便,累了也只是趴在床边稍作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她的大女儿终于站了起来~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任菲莉鼓励女儿要勇敢地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还带着女儿参加网络比赛,让她们感受到残疾人也能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只要有空,她就教女儿学习。现在,她的大女儿不但能读书、写字、会简单的英语对话,还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做一些简单的网络维护工作,并有了自己的博客。 任菲莉不仅能坦然地面对家庭磨难,还积极地投身公益事业。为了帮助更多同病相怜的残疾人家庭,2001年3月,任菲莉自费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全方位为残疾人服务的网站——“菲莉雅爱心屋”。网站创办8年来,已为脑瘫患者及家庭提供免费康复咨询2万多人次,任菲莉也因此成了一些脑瘫患者家长的朋友、一群脑瘫孩子的阿姨。 任菲莉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张建霞事迹 张建霞,女,27岁,共青团员,河北省行唐县龙州镇西关村村民。 2007年4月的一天,张建霞的公公被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癌。这对一个幸福安定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为了给公公治病,张建霞和丈夫领着公 公去了北京301医院,医生告诉他们,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但要等待有配型合适的肝源。 就在一家人因肝源问题一筹莫展时,平时连说话都柔声细语的建霞却勇敢地瞒着家人做了化验,在确定能为公公做肝移植时,她平静而坚决地对丈夫和婆婆说:“用我的,我是 O 型血”。 婆婆当时就掉了泪:“建霞,你有这个心我就知足了,怎么能用你的肝,你爹你娘只有你一个闺女,孩子还小,你要有个好歹咱家可怎么过,你父母怎么活,不行~”公公也坚决地摇头:“不行,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宁可不治了,回家等死,也不能让儿媳妇捐肝”。建霞劝说:“爹、娘,别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轻,恢复起来也快,你们不同意,就是不把我当自家人。如果因为没有肝源我爹不在了,我能给爹捐却没捐,一辈子也不会心安的。”在建霞的坚持下,为公公捐献肝脏的手术方案定了下来,医生严肃地告诉建霞需要移植她2/3的肝脏。在医生的努力下,肝移植手术取得了成功。 从事旅馆经营的张建霞不仅讲孝顺,而且重信义。几年间她拾到十几部手机、5万多元现金,还有一块价值2000余元的手表,全部归还失主。手术后不久一次到北京301医院复查时,她在医院捡到一个皮包,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及1万多元现金。她不顾身体虚弱,坚持在原地站了近40分钟才等到失主,完璧归赵。 张建霞以实际行动谱写了孝老、敬老、爱亲、救亲的人间大爱。2008年,张建霞在“感动行唐”十大孝子评选活动中,高票当选“十大孝子”之首,行唐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为她颁发“孝义之家”光荣匾。3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张建霞献肝救公公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张建霞获得石家庄市文明公民标兵、三八红旗手, 2008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河北十大孝心人物等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为行唐县政协委员。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朱邦月事迹 朱邦月,男,71岁,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煤矿退休工人。 朱邦月是妻子的第二任丈夫,两个儿子也都不是他亲生的。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以及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朋友恳求的眼神,让朱邦月做了一个至今未悔的决定: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 个儿子养大。这样,朱家4口人,除了朱邦月本身一条腿被截肢,后来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得了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开始加重,吃喝拉撒全靠他照料。 朱邦月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起床后自己先装上假肢。然后开始打扫卫生,洗米做粥。半个小时后,帮母子三人穿衣,他的双臂要穿过妻儿的腋下,腰间发力,才能把他们抱起来。给妻儿三人穿好衣服,即便是寒冷的冬日,都常常折腾出一身汗。接着,端水、挤牙膏,帮助妻儿洗脸刷牙,并在床上给妻子和大儿子喂早饭。接下来他搬来一张特制的中间镂空的木椅,将卫生便桶放置其中,让妻子和儿子坐在架子上方便。服侍完妻儿后,他用不超过一小时的时间上街买菜。中午,朱邦月用自制的轮椅将妻子和大儿子推到厨房去吃午饭,吃饭经常要一口一口地喂他们。傍晚,服侍妻儿吃晚饭。然后逐个将妻儿弄到杂物间去洗澡,虽然是几天洗一次,即使夏天,洗一个人也要耗费半小时以上。到晚上,要帮母子三个脱去外衣,抱起他们放到床上,盖好被子掖好被角„„为了避免一种睡姿造成他们身体的麻木和痛苦,夜间朱邦月还要起床给他们逐一翻身,一晚上起床数次。这样的日子,朱邦月过了近20年。但他始终坚持,因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烛光,点燃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无论家里事情再多,朱邦月都没有影响工作,年年仍是矿里的先进工作者。1986年5月,朱邦月因骨折病退。1993年起,两个儿子肌力也逐渐萎缩,丧失了自理能力。但在朱邦月的爱护下,一家人都坚强乐观地活着。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被这个不幸但坚强的家庭所感动,不时打来电话关心和慰问。 朱邦月获得感动福建十大人物、南平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黄代小事迹 黄代小,女,61岁,山西省阳泉市蔡洼街道办事处蔡东社区居民。 15年来,黄代小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身患重病的儿媳,甚至在儿子与儿媳离婚之后,依然带着全身瘫痪的“儿媳”四处求医,不离不弃。 1994年,儿媳刘雪莲嫁过来没多久便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了给雪莲治病,黄代小领着雪莲跑了多家医院,但是不见疗效。类风湿性关节炎把雪莲折磨得痛苦万分,终致全身瘫痪。这一来,更忙坏了婆婆黄代小。黄代小不仅给雪莲 喂饭喂水、倒尿倒屎,还时不时用热毛巾给她擦身,并给她讲笑话逗乐儿。每天夜里,黄代小要帮雪莲翻七八次身,以减轻疼痛。 让雪莲感动的不止是这些。有一天,雪莲忽然发现黄代小浑身长了红色的斑。她急忙劝黄代小去医院看一看。黄代小却说没事。细心的雪莲看见婆婆偷偷将前几天从山上采回来的两堆中草药,倒掉了一堆。一问才知道原由,原来黄代小对能治雪莲的草药认不准,为了用对药,黄代小就用自己做试验,结果,那堆假草药喝得她浑身起了红斑。 雪莲的病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更加困难,为了不再拖累婆婆一家,雪莲下定决心要离婚,但黄代小坚决不答应。为此,雪莲绝食好几天。儿子在无奈之下同意离婚,办理完离婚手续后,雪莲让“婆家”人把她抬到楼下去住,可黄代小抱住她,哭着说:“孩子,你的心思我知道,当不成儿媳就给我当女儿。从今天开始,妈无论去哪里都带着你,只要有妈吃的就饿不着你,有妈穿的就冻不着你。”就这样,黄代小依然全心照料着这个离了婚的“儿媳”。可她到底上了年纪,一天伺候下来腰酸腿疼,每天洗涮雪莲弄脏的衣服被褥,双手都痉挛变形了。为了雪莲能康复,黄代小还学会了按摩。 看到婆婆每次为自己翻身累得满头大汗,给自己喂饭时流露出疼爱的目光,雪莲感动得放声大哭:“妈妈,下辈子我一定报答您~”她不止一次想过用自杀来求得解脱,以减轻婆婆一家人的负担。察觉到儿媳有轻生的打算,黄代小眼眶湿了。她一边责怪一边开导雪莲,“世上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进了这家门,就是一家人,有啥困难也要全家一起扛。”黄代小说,她最大的梦想是雪莲的病治好了,一家人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何涛事迹 何涛,女,25岁,共青团员,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卫生院护士。 2004年,上海姑娘何涛与在上海打工的六安小伙子侯灿相识并坠入爱河。两人热恋的消息很快传到何涛家里,何涛是独生女,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母亲知道后,坚决反对两人交往。倔强的何涛瞒着母亲与侯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2005年10月27日凌晨,加班回家的侯灿不幸遭遇车祸,颈椎骨折,脑部积水,很有可能成为植物人。得知消息后,何涛伤心得昏了过去。住院期间,何 涛强忍悲痛守护在侯灿身边,每天俯身对侯灿说话。10月31日,侯灿睁开了眼睛,似乎能听懂妻子的话,但此后侯灿继续昏迷,没出现苏醒迹象。何涛及侯灿家人东拼西凑的3万元钱很快用完,而此时决定侯灿生死的颈椎手术还没做。 2006年1月,何涛利用好心人捐助的1万元钱,为侯灿成功地实施了颈椎手术,但医生明确地告诉何涛,侯灿的命是保住了,但醒来后颈部以下会全部瘫痪。此时,何涛已有了几个月身孕,何涛知道,假若生下这个孩子,今后一家人的生活更没着落,加上要照顾侯灿,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但是另一方面,她想到这也许是侯灿生命唯一得以延续的机会,也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她思前想后,心如刀割。不顾其他人的强烈反对,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 2006年底,在何涛真诚的呼唤和精心照料下,侯灿逐渐恢复意识并苏醒过来。侯灿的病情稍稍稳定之后,迫于经济压力,何涛决定跟侯灿回大别山里的老家,因为那里的花销比上海会大大节省。侯灿知道后反复哭劝何涛再好好想一想,但何涛平静地说:“我已想清楚了,愿在深山守候你一辈子,就算这辈子你无法站起来,我愿做你一生一世的‘拐杖’~” 就在他们回去后不久,不幸再次降临,侯灿的妈妈因担心儿子病情,导致脑溢血造成了半身偏瘫。侯灿已全瘫,侯妈妈又是半瘫,此时的何涛心中虽百感交集,但毅然挑起了照顾丈夫和婆婆的重担。从未干过农活的她学会了插秧、割稻、种菜、采茶,她甚至包揽了一大家人的所有家务活。 后来,何涛的父母慢慢理解了女儿,侯灿也因此重新住进了上海曙光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和护理。现在,侯灿的双臂和双手都能运用自如了,双腿也能坐在轮椅上简单地挪动。何涛坚信,她和孩子一定可以看到侯灿站起来的那一天。 2009年,何涛被评为首届安徽省道德模范。
/
本文档为【[广告/传媒]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裴春亮事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