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咏物诗大全:咏物诗的创作和借鉴写作技法 咏物诗大全

2017-08-29 17页 doc 37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9289

暂无简介

举报
咏物诗大全:咏物诗的创作和借鉴写作技法 咏物诗大全咏物诗大全:咏物诗的创作和借鉴写作 技法 咏物诗大全 话题:咏物诗大全 古典诗词 臧克家的诗 写作技巧 于谦的诗 诗人 咏物诗的创作与鉴赏要诀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创作与鉴赏的目的。咏物诗的创作与鉴赏...
咏物诗大全:咏物诗的创作和借鉴写作技法 咏物诗大全
咏物诗大全:咏物诗的创作和借鉴写作 技法 咏物诗大全 话:咏物诗大全 古典诗词 臧克家的诗 写作技巧 于谦的诗 诗人 咏物诗的创作与鉴赏要诀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创作与鉴赏的目的。咏物诗的创作与鉴赏要诀大概有以下五点:一、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二、“不即不离”“不脱不粘”出入所咏之物而不离所咏之物。三、“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如何体现各人的特点个性。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 就以上几点,我们详细论述一下。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试以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人先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而他的《板桥题画?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也写得很不错,抓住了竹子枝繁叶茂而不开花的特点,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其次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不即不离”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如苏东坡《水龙吟*杨花》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 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而词中的思妇“愁绪满怀无着处”,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又“无计留春住”,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词,才之不可强也如是。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再看看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第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以咏蝉三绝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虞世南之《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其差异之大,形同霄壤。同一咏蝉,虞世南是清华人语,骆宾王是患难人语,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我们再看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杜诗:“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崔诗:“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缯缴,孤飞自可疑。”这两首咏孤雁的五律写得同样工巧,但从立意的高度出发,崔诗仅写出了诗人漂泊异乡,郁郁不得志的苦况,暗喻畏旅途之多有不测,并托孤雁以自悲。而杜诗在此基础上把离乱飘泊中失散的人们的痛苦心情也融进诗中,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第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样。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看,诗中的杏花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看来,对于诗词中的寄托,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来随便一套,就以为可以偃旗息鼓,得胜回朝;也不能牵强附会,妄加臆断。而必须实事求是,从全篇着眼,从作品及作者的实际出发来做准确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再比如李商隐的《屏风》:“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很深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对其怨恨。这样写显得极其含蓄委婉,在文网森然的当时现实中还可免祸。第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以绘画打个比方,同是画人物肖像,一般的画匠只能达到形似,而真正的天才画家才能达到神似,把人物画得活灵活现,富有神韵,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画龙点 睛这一成语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再看一下史达祖的《双双燕》:“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词中所运用的衬托、拟人手法和细节描写,更要看到全词没有一个字提到燕子,但又没有一句不是写燕子,可谓不出题字而形神俱备,一是用复杂的背景来衬托,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三是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来描写。显得非常自然,毫不斧凿,达到形神俱备,尽态极妍的最佳境界,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咏物诗词的创作与鉴赏诀窍大体就是这些,但要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非易事。光有捕鱼的工具和方 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捕到更多、更大的鱼,还须在捕鱼的实践中多加锻炼,炼得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行。从古典诗词中借鉴写作技法从古典诗词中借鉴写作技法,并不是为了要让学生也来写古典诗词,古典诗词与学生要写的作文,从技法的角度来讲,似乎是有点遥远的,但是,通过具体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其实,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写作技巧是可以借鉴来用于写文章的,这样做一方面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古典诗词的阅读质量,再者,还可以使学生从观念上得到一个很好的改进,那就是文学作品之间,文学与文章之间是可以打通的,因此,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落实,可谓一举多得。文章以立意为先,一篇立意高的文章往往能够起到发人深省、启迪心智的效果,“有境界自成高格”,虽然论的是诗词,但对于文章同样适用,很多古典诗词讲究立意的高远,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送别是写诗作文常见的主题,而能写出李白之潇洒的恐怕不多;同样还可以比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可以从中得到作文立意的启发。其他方面的题材也不例外,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创作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从立意的角度来讲,有很多是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的,特别是很 多诗人其实都不是专业作家,其生活背景丰富而复杂,而这对于其诗词的立意也是非常有益的,读古典诗词,可以获得具有历史纵深的、社会广阔的全方位的生活、情感、人生哲理等等的启示。这对于学生提高作文的立意毫无疑问是裨益无穷的。二、从古典诗词中学习构思艺术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常常篇幅短小,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古典诗词在构思上的讲究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即便是一首小小的绝句,起承转合丝丝入扣。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一句写景,以夜色中的江雨作底色,为整首诗定了一个基调。而第二句,则从远及近,有了人物的出现,在平明送客的背景下,楚山也添了一层孤独。到第三句,按照常理,在送别的场景下,必是一些依依不舍的话别之情,然而此处,王昌龄却不按常理出牌,掉转镜头,把画面定格在遥远的洛阳亲友身上,对辛渐的叮嘱,恰恰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于是我们才明白,这首诗形式上是一首送别诗,实际上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一首绝句,短短四句,其构思之缜密之精巧耐人寻味。又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歌以两条线索并行的模式来构思全诗,最终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达到交叉和融合,使全诗的情感得到爆发式的表达。要写好文章,构思是必不可少的,向古典诗词学习构思艺术,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三、从古典诗词中 学习剪裁艺术选材组材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确定了主旨,整篇文章的框架也搭好了,接下去就是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在这一方面古典诗词也有很好的可资借鉴的地方。例如杜甫的《兵车行》,整首诗就如同一部富有表现力的电影,诗中描画的场景都紧紧地围绕着诗歌的中心,从刻画军队出发到与士兵的对话,从眼前的画面转向广阔的社会背景,最后想象战场上的悲惨,集中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对老百姓的同情。这首诗在剪裁上极富借鉴意义,诗人就如同一位出色的导演,善于捕捉最具表现力的镜头,加以剪辑,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四、从古典诗词中学习各种表达技巧古典诗词中运用的写作技巧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对比、抑扬、衬托、象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特别是散文的写作,与诗歌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例如化抽象为形象,大多数表抽象思维的事物及事物所表达出的性状情态,一旦进入了诗歌,便被赋予形象化的特征。例如,写“愁”的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清照);写“喜”则有:“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而“春”则可以寄予“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或“小荷才露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之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雪景,是何其的生动形象~这些都涉及到抽象语言的形象化表达问题。给人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之感,读罢意犹未尽,颇耐咀嚼。古典诗词 中类似抽象语言的形象化表达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值得很好地借鉴。又如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而在散文创作中,以景结情的手法也是很有表现力的,著名的散文《项脊轩志》就是以景物描写来结尾的,没有抒情的语言,没有点明主旨的句子,但是景物描写却达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这种写作技法是相当高明的。托物寓意 言外蕴旨诗是抒写作者怀抱的,也即《尚?尧典》所谓“诗言志”,汉代儒家董仲舒所说的“《诗》以达意”?。言志达意,可以直抒胸臆,亦可托物寓意。一首托物寓意、言外蕴旨的诗作,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橘颂》便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托物寓意之作。它反映橘树的特性,赞美橘树“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等美德,并以橘喻人,抒写诗人清贞无私的高尚节操和坚强不屈的可贵精神,全诗物与人浑然一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颇具审美价值。 古诗的这种托物寓意、言外蕴旨的笔法,运用非常广泛,这可能基于两个原 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诗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托物寓意之法。萧绎的《咏萤火》、欧阳修的《画眉鸟》、刘基的《懊憹歌》等属于前者,王冕的《白梅》则属于后者。但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都要求物、意相吻,象、神妙合。清代冯煦的《剑州闻蝉》是首咏物诗,在他以前,已经有了骆宾王、虞世南、李商隐等人的咏蝉诗,作者既要不步古人,又要使咏物自然贴切,这确实不易。诗人抓住了露凄响沉、雨过新声这一点,唱出了独特的韵味,表现了独立的思考。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托物寓意的手法能增强诗歌和其他样式作品的形象性、含蓄性,故颇值得我们“古为今用”。 托物寓意,首先要寄托遥深,从深远的情志出发,亦即刘勰所说的“吟咏所发,志惟深远”?。这样,作品才隽永有味,经得起赏玩。寄托不深,不从深远的情志出发,即使状物工巧,作品写得有声有色,至多也只能位列“中品”。其实,我们这里所讲的仍然是个作品立意高深问题,因前面“立意”部分已有阐发,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既然要托物寓意,就得让深意有“物”可托,也就是要有吟咏对象。日月星辰,山水泉石,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都可以成为吟咏对象,但必须注意选用恰当。所谓恰当,就是吟咏对象的品性应与所寓之意相切合,两者之间要有相似之处。倘若两者游离不合,则为失当,也就创作不出托物寓意之佳构。当代著名诗 人臧克家的诗《老黄牛》抒写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情怀,寓意于老黄牛就颇为恰当:“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 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老黄牛的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性与老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正相切合。倘若诗人不是寓意于老黄牛,而是托老虎以抒怀,那就失当了。因为老虎的特性是凶猛,与诗人所要抒写的情怀无相似之处,故哪怕你将老虎描绘得惟妙惟肖,威风凛凛,也无济于事。 托物寓意,要从深远的情志出发,选用恰当的吟咏对象,也要注意“尽体物之妙”,也就是说咏物要不即不离,似花非花。一方面要写得像这个“物”,不能离于物,可彼可此,咏牛的若也可用来咏羊或其他吟咏对象,就失去了个性,让人不知所云。另一方面,不可胶粘窘迫,为吟咏对象所囿,否则,难免韵味寡然。如时大本的《咏白燕诗》:“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天上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以“玉剪一双”写白燕之形,用“紫颔”、“乌衣”指燕子,并反衬白燕,这就囿于所咏之物,影响了诗的艺术效果,故明代诗人袁凯称之为“未尽体物之妙”。 状物,最常用的艺术手段有比喻、拟人、衬托、对比等。这些艺术手段,可单独使用,亦可综合运用。欧阳修的《画眉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状出了画眉鸟的自由自在,纵情恣意,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销在金 笼”与“林间自在”进行比照,突出了只有到广阔天地才会大有作为的题旨,将主题表达得鲜明、形象;虞世南的《咏萤火》则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袒露了萤火不甘沉沦、勇于表现自己的心迹,主题颇有深度;王冕的《白梅》为了讴歌其冰清玉洁、兼济天下的品性,以衬托手法,绘其“冰雪林中”的扎根之所,突出其“不同桃李”同流合污的性情,又以夸张手法,言其清香“散作乾坤万里春”,将自己的抱负充分地表现出来。毛泽东同志的《卜算子?咏梅》一词则综合运用了拟人、反衬、对比、摹状等手段。“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词的上片用冰封雪裹的百丈悬崖反衬梅花的俏丽;下片以“不争”、“报”、“笑”等词语写梅花,使之著上人的感情色彩,这是拟人,而“山花烂漫”既烘托梅花,又与上文的“悬崖百丈冰”形成对比。这样,就使傲岸挺拔、坚强乐观、豁达大度的梅花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托物寓意,不仅咏物要不即不离,似花非花,还得言外蕴旨,使咏物与抒怀水乳交融,妙合无垠。上文所引屈原的《橘颂》、臧克家的《老黄牛》、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便都达到了这一境界。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诗《石灰吟》、《咏煤炭》也是如此。以《咏煤炭》为例,此诗共8句:“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 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句句咏煤炭,实则处处咏诗人自己,抒写诗人的情志。煤炭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高尚品质,正是诗人愿为人类谋利益博大胸襟的真实写照,咏物与抒怀有机结合,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而言之,只要你能从深远的情志出发,选择与表情达意相切合的吟咏对象,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加以描绘,做到咏物不即不离,既绘其形,又传其神,并以物喻人,使咏物与抒怀融为一体,那你运用托物寓意、言外蕴旨的技法就是成功的,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饶有韵致,耐人咀嚼。注释:?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引,中华书局1962年《汉书》标点本第九册,第2717页。?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下册,第694页。(原载《古诗欣赏与技巧借鉴》,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版)托物寓意 言外蕴旨诗是抒写作者怀抱的,也即《尚书?尧典》所谓“诗言志”,汉代儒家董仲舒所说的“《诗》以达意”?。言志达意,可以直抒胸臆,亦可托物寓意。一首托物寓意、言外蕴旨的诗作,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橘颂》便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托物寓意之作。它反映橘树的特性,赞美橘树“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等美德,并以橘喻人,抒写诗人清贞无私的高尚节操和坚强不屈的可贵精神,全诗物与人浑然一体,含 不尽之意于言外,颇具审美价值。 古诗的这种托物寓意、言外蕴旨的笔法,运用非常广泛,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诗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托物寓意之法。萧绎的《咏萤火》、欧阳修的《画眉鸟》、刘基的《懊憹歌》等属于前者,王冕的《白梅》则属于后者。但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都要求物、意相吻,象、神妙合。清代冯煦的《剑州闻蝉》是首咏物诗,在他以前,已经有了骆宾王、虞世南、李商隐等人的咏蝉诗,作者既要不步古人,又要使咏物自然贴切,这确实不易。诗人抓住了露凄响沉、雨过新声这一点,唱出了独特的韵味,表现了独立的思考。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托物寓意的手法能增强诗歌和其他样式作品的形象性、含蓄性,故颇值得我们“古为今用”。 托物寓意,首先要寄托遥深,从深远的情志出发,亦即刘勰所说的“吟咏所发,志惟深远”?。这样,作品才隽永有味,经得起赏玩。寄托不深,不从深远的情志出发,即使状物工巧,作品写得有声有色,至多也只能位列“中品”。其实,我们这里所讲的仍然是个作品立意高深问题,因前面“立意”部分已有阐发,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既然要托物寓意,就得让深意有“物”可托,也就是要有吟咏对象。日月星辰,山水泉石,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都可以成为吟咏对象,但必须注意选用恰当。所谓恰当,就是吟咏对象的品性应与所寓之意相 切合,两者之间要有相似之处。倘若两者游离不合,则为失当,也就创作不出托物寓意之佳构。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老黄牛》抒写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情怀,寓意于老黄牛就颇为恰当:“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 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老黄牛的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性与老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正相切合。倘若诗人不是寓意于老黄牛,而是托老虎以抒怀,那就失当了。因为老虎的特性是凶猛,与诗人所要抒写的情怀无相似之处,故哪怕你将老虎描绘得惟妙惟肖,威风凛凛,也无济于事。 托物寓意,要从深远的情志出发,选用恰当的吟咏对象,也要注意“尽体物之妙”,也就是说咏物要不即不离,似花非花。一方面要写得像这个“物”,不能离于物,可彼可此,咏牛的若也可用来咏羊或其他吟咏对象,就失去了个性,让人不知所云。另一方面,不可胶粘窘迫,为吟咏对象所囿,否则,难免韵味寡然。如时大本的《咏白燕诗》:“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天上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以“玉剪一双”写白燕之形,用“紫颔”、“乌衣”指燕子,并反衬白燕,这就囿于所咏之物,影响了诗的艺术效果,故明代诗人袁凯称之为“未尽体物之妙”。 状物,最常用的艺术手段有比喻、拟人、衬托、对比等。这些艺术手段,可单独使用,亦可综合运用。欧阳修的《画 眉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状出了画眉鸟的自由自在,纵情恣意,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销在金笼”与“林间自在”进行比照,突出了只有到广阔天地才会大有作为的题旨,将主题表达得鲜明、形象;虞世南的《咏萤火》则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袒露了萤火不甘沉沦、勇于表现自己的心迹,主题颇有深度;王冕的《白梅》为了讴歌其冰清玉洁、兼济天下的品性,以衬托手法,绘其“冰雪林中”的扎根之所,突出其“不同桃李”同流合污的性情,又以夸张手法,言其清香“散作乾坤万里春”,将自己的抱负充分地表现出来。毛泽东同志的《卜算子?咏梅》一词则综合运用了拟人、反衬、对比、摹状等手段。“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词的上片用冰封雪裹的百丈悬崖反衬梅花的俏丽;下片以“不争”、“报”、“笑”等词语写梅花,使之著上人的感情色彩,这是拟人,而“山花烂漫”既烘托梅花,又与上文的“悬崖百丈冰”形成对比。这样,就使傲岸挺拔、坚强乐观、豁达大度的梅花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托物寓意,不仅咏物要不即不离,似花非花,还得言外蕴旨,使咏物与抒怀水乳交融,妙合无垠。上文所引屈原的《橘颂》、臧克家的《老黄牛》、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便都达到了这一境界。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诗《石灰吟》、《咏煤炭》也是如此。以《咏煤炭》为例,此诗共8句:“凿 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句句咏煤炭,实则处处咏诗人自己,抒写诗人的情志。煤炭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高尚品质,正是诗人愿为人类谋利益博大胸襟的真实写照,咏物与抒怀有机结合,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而言之,只要你能从深远的情志出发,选择与表情达意相切合的吟咏对象,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加以描绘,做到咏物不即不离,既绘其形,又传其神,并以物喻人,使咏物与抒怀融为一体,那你运用托物寓意、言外蕴旨的技法就是成功的,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饶有韵致,耐人咀嚼。注释:?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引,中华书局1962年《汉书》标点本第九册,第2717页。?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下册,第694页。(原载《古诗欣赏与技巧借鉴》,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版)清水芙蓉 浑然天成清水芙蓉,浑然天成,语本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作为古诗的技法之一,它与矫揉造作相对立,指不尚雕琢,出于自然,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用此技法写出来的作品,也就妙合自然,天衣无缝,诵之如行云流水,目之则赏心悦目。宋之问的《渡汉江》刻画久居在外、一朝还乡的心理,那么真切动人;叶 茵的《山行》描写山行时的见闻感受,那么富于情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这自然流泻的文字,带着清新,带着意趣,令人神爽志清。这些凭借的正是一种自然圆活的功底。明代文学家李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意思是说,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出于具有童心的作者之手的。这里的所谓“童心”,指真心,真挚的感情。凡是称得上“自然”二字的作品,无不具有这种“童心”。可以说,感情真挚,“从肺腑中流出”,“为情而造文”,这是自然技法的特点之一,要求之一。当代著名诗人柯岩的诗《周总理,你在哪里,》与李瑛的诗《一月的哀思》,悼念周恩来总理,感情真挚强烈,堪称“从肺腑中流出”的悲歌,因而,它们也都是出于自然的佳作。同样,唐代诗人王建的《雨过山村》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新柳》,也都给人一种清风扑面的感觉。《雨过山村》,表现农村幽深的风景,突出农家忙碌的生活,作者没用一个修饰语,“鸡鸣”、“竹溪”、“栀子花”巧妙罗列,读者便有了乡景的强烈印象:有色有香,静寂安祥;而“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两句,则通过“相唤”、“闲着”这两个细节,把农民的繁忙紧张的生活表现得十分具体。《新柳》,也写得诗味浓郁。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摄取了一幅极其自然而一般人却视而不见的画面:岸边的杨柳,水中的倒影,自然相承,奇观顿现,那柔修的枝条以蓝天为 背景,和白云相嬉戏,与地相接,与天相连……对作者而言,最宝贵的就是应怀揣一颗“童心”。我们有些作者写文章,缺少的正是这一股真挚的感情,而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为文而造情”,故写出来的文章不要说打动别人的心灵了,就是自己读了也毫不动心。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乃自然之天敌,作文之大忌。每个作者都要牢记这一点。“写诗必须在不写就要引起无限悔恨与懊丧的时候来开始,不然的话,你所写的东西是要引起无限的悔恨与懊丧的。”当代著名诗人艾青《诗论》中的这段话讲得多么精辟~它实在是疗治无病呻吟的一剂良药。写诗作文须感情真挚,而这真挚的感情又得健康、进步。清代诗人沈德潜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第一等襟抱”,指最好的思想品格,这是写出“第一等真诗”的前提。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如此崇高的思想品格,使他写出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背影》、《荷塘月色》等感情真挚的一流散文。可见,你要写出感情真挚自然之妙文,必须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具有“第一等襟抱”的人。在艺术表现上合乎情理,自然成趣,这是自然技法的又一个特点、要求。为此,你必须用正直而天真的眼光看世界,把自己所理解的所感觉的,用自然精彩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当代诗人韩瀚有一首题为《重量》的短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 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写被“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张志新烈士,篇幅虽短,分量却极重,在同类诗作中别具一格。它感情真挚,艺术表现合乎情理,语言自然精彩,主题思想与艺术技法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因而,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自然之作,具有感情真挚健康、在艺术表现上合乎情理、自然成趣等特点。这是否说自然之作无须艺术加工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代著名诗人张志民的诗写得自然成趣。他曾经说:“精美的雕刻,总像是自然成趣,不见半点刀痕斧迹,其实这正表现了作者刀功斧艺的精绝,着艰辛的劳动。没有下过功夫,没有纯熟,是难以作到自然的。”?这就说明“自然”的作品,非但不排斥艺术加工,而且它应是艺术加工的产品,只不过加工者技艺纯熟,不露痕迹罢了。为此,你要下苦功,在实践中不断使技艺纯熟,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自然成趣。总之,作文者应该成为思想品格高尚的人,要乐于深入生活,并从中获取自然生动的写作素材,作文章要有感而发,不矫揉造作,认真借鉴古诗清水芙蓉、浑然天成的技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使技艺纯熟,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注释:?《童心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三册,第118页。?《说诗晬语》,《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下册,第524页。?《张志民诗选?后记》。(原载《古诗欣赏与技巧借鉴》,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 年版)立意高深 言近旨远古人谈诗,极重立意,如清代王夫子便强调诗文“俱以意为主”,并将“意”比喻为一军之统帅,认为诗文无“意”,则如同军队无统帅一样是不行的:“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这是极有见地的。立意的高下、深浅,决定着诗文格调的高低、价值的大小。比如,同是写夕阳、黄昏,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登乐游原》着眼于抒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惋惜的情绪;而无产阶段革命家叶剑英的诗《八十书怀》则重在言其老而弥坚、愿将余生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壮志:“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显然,后者立意高深,格调高尚,远远胜过前者。作诗文须立意高深,这并非说诗文语言要深奥难解。语言深奥不等于立意高深,同样,语言浅近也不见得就立意浅下。像宋代诗人陈与义的《牡丹》,清代诗人林则徐的《塞外杂咏》等语言就相当浅近,可以说是明白如话。但你能说其立意浅下吗,显然不能,而只能说它是言近旨远。所谓言近旨远,是指语言浅近而意旨深远。语言浅近,表现为语言质朴无华,决不晦涩,孺婴能吟,老妪能解,自然妥帖,无刻意雕琢之痕迹。意旨深远,表现为意浓,不像白开水索然无味,而似醇醪耐人寻味。言近旨远是浅近的语言与深远的意旨的统一。被苏轼誉之为“白俗”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其诗便达到了这种统一。如选入初中课本的《卖炭翁》,旨在通过对卖炭翁伐薪烧炭、卖炭和炭被宦官抢走之过程的描叙, 揭露“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劳动人民财产的行径予以鞭笞。这一深刻的题旨是借助于浅近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浅近的语言里蕴藉着深刻的主题思想,深刻的主题思想寓于浅近的语言之中。白居易的诗言近旨远由此可窥见一斑。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的立意是否高深,往往取决于作者思想理论水平的高低,对生活观察程度的深浅。作者理论水平越高,思想觉悟越高,对生活的观察程度越深,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其作品的立意也就越能高深。像宋代诗人陆游,尽管仕途坎坷,但他始终有一颗拳拳爱国心,即使像《自贻》这样的暮年之作,仍是“贫困气犹全”。毛泽东同志的诗文无一不是立意高深的,这跟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极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深入细致不无关系。故你要使作品立意高深,就得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并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段,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从中发掘闪光的东西——深刻的哲理、崇高的理想等,不断提炼作品的题旨。提炼出深刻的题旨后,你还得借助浅近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这委实不是一件易事。言近旨远,实际上是有人所称的“无技巧”。若非作者技艺炉火纯青,则极难达到此境。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讲的也就是言近旨远来之不易。技巧,说到底,是生活的赐予。为此,你要到广阔 的天地去,拜劳动人民为师,向他们学习作文之法。一是学习其语言。高尔基曾经称劳动人民是位居第一的诗人,说他们创造了一切伟大的诗篇。劳动人民创造了生活,也创造了大量的浅显的生动的语言。你要随时把从他们那儿获得的浅显、生动的语言聚集起来,为你的大脑——艺术加工场提供材料。二是虚心听取他们对你作品的意见,不断锤炼语言,使之“平易近人”。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记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白居易的诗“言浅而思深”,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作诗善于听取群众意见,不断锤炼语言。倘若我们也能像白居易那样,多向群众请教,并根据他们的意见不断锤炼语言,则不难使自己的作品言近旨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里尚须一提的是,既然“言近”与“旨远”是统一于作品之中的,那我们写诗作文就得二者兼顾,不可顾此失彼。一方面,要追求艺术表现的浅显,少援引成语典故,不用华丽的词藻及诘屈聱牙、晦涩难解之语;另一方面,要追求主题思想的深刻,切忌平庸、淡而无味,因而要避免在作品中使用干巴巴的标语口号式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中见深情的言近旨远之作。注释:?清?王夫子:《姜斋诗话》卷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上册,第8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题张司业诗》。(原载《古诗欣赏与技巧 借鉴》,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版)
/
本文档为【咏物诗大全:咏物诗的创作和借鉴写作技法 咏物诗大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