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手足口综合症

2017-11-27 18页 doc 124KB 1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手足口综合症手足口综合症 手足口综合症 手足口病是一种能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染的疾病,大多数患病幼儿都是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被传染。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的症状。患者手掌、脚掌和臀部皮肤会出现小丘疹,丘疹周围有红晕,顶部出现水疱。同时,嘴唇、舌、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等。 概述 水疱手足口综合征,简称“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
手足口综合症
手足口综合症 手足口综合症 手足口病是一种能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染的疾病,大多数患病幼儿都是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被传染。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的症状。患者手掌、脚掌和臀部皮肤会出现小丘疹,丘疹周围有红晕,顶部出现水疱。同时,嘴唇、舌、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等。 概述 水疱手足口综合征,简称“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传播快、易流行,多在夏秋季节流行,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患儿疼痛难忍,时时啼哭、烦躁、流口水,不能吃东西,尿黄,重者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 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手足口病合并症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手足口病其病原为多种肠道病毒,可发生于四季,但夏秋季最易流行。3岁以下的幼儿是主要患者,病人的咽部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沬传播,或唾液、粪便污染手和用具。故托幼单位是本病的主要流行场所。手-足-口病多数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病,常有1-3天的持续低热,口腔和咽喉部疼痛,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征。皮疹多在第2天出现,多见于手指、足趾背面及指甲周围,也可出现于手掌、足底、会阴及臂部。开始时为玖红色斑丘疹,1天后形成半透明的小水疱,如不破溃感染,常在2-4天吸收干燥,呈深褐色薄痂脱落后无瘢痕。口内、粘膜、软腭、舌缘及唇内侧也有散在的红斑及小疱疹,多与皮疹同时出现,或稍晚1-2天出现。口内疱疹极易破溃成糜烂面,上覆灰黄色假膜,周围粘膜充血红肿,患儿常有流延,拒食,烦躁等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故如3岁以下幼儿出现上述症状,注意为该病的可能性,早期治疗预后良好,同时注意患儿的休息和护理。及时发现疫情隔离患者1周,以控制本病的发生。幼儿园所和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双手、口腔,同时注意日用品、食具、玩具的清毒。如有神情淡漠、头痛、呕吐等症状,应警惕并发症的出现,应及时送院检查治疗。 病体原因 水疱病原:柯萨奇病毒。 水疱 传播途径:飞沫。 易发季节:四季均可见到,但以冬春季多见。 疾病特点:皮疹出现在口腔粘膜、手、脚和屁股周围。 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对CoxAl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 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得病人群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临床表现 口腔 它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2—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 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主要症状: 1(通常有2-5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全身症状较轻微,可能有低热、困倦、头痛、咳嗽、流涕及食欲不佳等症状; 2(在口腔内颊部、齿龈、硬腭、舌、唇及咽部等处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水泡,其周围绕有红晕,水泡可互相融合,并迅速破溃,形成白色的糜烂面及浅表溃疡,由于溃疡疼痛而影响孩子吃奶或进食,口水增多; 3(皮肤病损常和口腔损害同时或稍后出现,散在或密集分布于手掌心、足底及臀部,表现为斑疹或丘疹,斑疹周围有红晕,无明显压痛,中央为小水疱,呈黄白色椭圆形,水疱像米粒或豌豆大,孤立而不融合,疱壁厚而紧张,一般数日后干燥结痂; 4(本病经1~2两周可痊愈。有个别患儿可同时伴腹痛、腹泻等症状。 传播途径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诊断方法 手足口综合症?好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 手足口综合症 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疾病特点 不良习惯手足口综合征虽由病毒引起的,一般以柯萨奇病毒A族为主,B族也可以致病,有时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腮腺病毒也可以充当病因的角色。这个病有以下几个特点: ?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尤以1岁,2岁婴幼儿多见,潜伏期为4天,7天,以夏秋季多见,传染力较强。 ?全身症状以发烧、食欲不振为主。由于在硬腭、口腔粘膜、齿龈及舌部出现水疱、溃疡,故可产生疼痛性口腔炎。在手掌、足底、肛门周围均可见米粒大至豌豆大的丘疹及水疱,周边红晕,数目从几个至几百个。 不良习惯 ?病程一般为7天,10天,预后良好,复发者罕见,合并症也很少,只有个别病例可合并为病毒性心肌炎、胸膜炎。 ?末梢血象符合病毒感染的特点,即白细胞总数不高,分类中淋巴细胞数增高。 ?由于本病属病毒感染,在治疗上以使用抗病毒药物为主,以及对症处理,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对口腔的治疗和护理十分重要,因为关系到婴儿的进食;高热也要及时处理,否则可能发生惊厥;对皮疹破溃,要及时消毒敷药,以防继发感染。以上是治疗本病的要点。该病虽不属传染病,但仍有一定的传染力,故患病小儿在热退、皮疹消失后方能入托。 治疗原则 疱疹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变种,会造成死亡。EV71型肠道病毒是一种可引起手足口病的传染性病毒。患者一般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患者主要是11岁以下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导致该病传播的原因主要是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以及个人卫生差;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密集的地方传播速度尤为迅速;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具,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都会引起感染;此外,病毒还可以通过唾液传播。肠道病毒EV71感染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而且有2-7天潜服期,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延误最佳时机,对该传染病后期国内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后期死亡率很高。 疱疹 一是要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二是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三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四是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五是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六是医院应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在严重合并症的HFMD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也可肌注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合并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痊愈。治疗原则主要 、C及清热解毒中草药或抗病毒药物,有合并症病人对症处理,可服用维生素B 可肌注丙种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因手足口病易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弛缓性麻痹等,故患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复查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检测。 治疗药方 手足口综合症与口蹄疫的区别 1、绿豆薏米汤 材料:绿豆200克、薏米200克,洗净加水煮熟。烹煮时不可太久,否则色浊豆烂成豆羹,将失去解暑功效。 功效:绿豆皮寒肉性平,绿豆作为解暑食品,应连皮一起吃。薏米性寒,味甘淡,具有健脾、清热、利湿功效,营养丰富,可增强人体抵抗力。 2、薏米冬瓜汤 材料:薏米100克、冬瓜300克,煮瘦肉汤。 功效:清热利湿。 3、甜凉茶 大青叶二钱半、金银花二钱半、绿豆四钱、陈皮一钱,以二碗半水煮至一碗,以黑糖掺入调为甜凉茶,让幼儿一日分两次服用(隔四小时一次),连服三天。 治疗手足口综合征中药选用与药理 金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大青叶、柴胡、滑石、甘草、贯众、茵陈蒿(黄蒿)、生地、夏枯草、芦根、茅根等等,这些单味药多有抗病毒作用,对治疗手足口综合征有一定疗效。 金银花:具抗菌作用。 贯众:具抗毒作用,对柯萨奇A9、B5及其余多种病毒有对抗作用。 连翘:具广谱抗菌作用,与金银花等组成的银翘散合剂在体外对PR8流感病毒有消灭作用。 黄芩:同样对PR8流感病毒具抑制作用。 板蓝根:治流感、疮疹、热毒发斑等。 大青叶:临床用于抗病毒感染。 护理方法 护理宝宝 小儿手足口综合征系因病毒感染引起,以大肠杆菌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多见,潜伏期4,6天,传染性极强。开始表现为发热,体温一般在38.5?,39?之间,4,8小时后全身皮肤除前胸、后背、颜面外,遍布针尖样红色斑疹,尤以手、足、口腔为甚,好发于三岁以内的儿童,所以称小儿手足口综合征。其发病有明确的诱因,如感冒、免疫力低下(预防接种后)等。发病后,患儿因发热、皮肤斑疹瘙痒,常哭闹不安,抓挠。口腔黏膜斑疹可致进食疼痛,患儿拒绝进食,因此,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1.明确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病毒、抗感染的药物,如:利巴韦林、头孢氨苄等,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盖诺、小儿退热栓等;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患儿发热致体液丢失,加上口腔黏膜斑疹,进食疼痛,患儿拒绝吃东西,甚至于连水也不愿喝,此时应静脉输液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3.做好患儿的生活护理,出汗多时,勤更换衣裤,但要注意不要着凉,以免加重病情。患儿皮肤斑疹瘙痒,注意尽量不要让患儿用手抓挠,以免皮肤破溃引发感染。 4.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发病至痊愈后一周内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患儿换洗的衣物要用开水洗烫,有条件的可用1:500的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洗净晾干;一般3,5天后患儿身上的斑疹开始消退,此时患儿会腹泻,每天5,6次,多时达7,8次。要加强患儿臀部的护理,便后用温开水清洗,粪便也要作好消毒处理。 疫情 咬手指 国际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中国台湾省发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中国疫情 中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了以托儿所及幼儿园为主的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71病毒。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 3例合并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暴发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广东(670例)、黑龙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苏(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与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119.41%。 预防措施 治疗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传播快、易流行,多在夏秋季节流行,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患儿疼痛难忍,时时啼哭、烦躁、流口水,不能吃东西,尿黄,重者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了抵抗力。治疗上可采用口服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和多种维生素;或用抗病毒药膏涂抹患处,消炎止痛。尤其是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因此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和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可回幼儿园或学校。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要及时到医院加强治疗。 中药治疗手足口病 手足口综合征,简称“手足口病”。是临床上较多见的一种传染病。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又口腔、手、足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一般3,11月为发 病季节,6,8月为发病高峰。任何年龄均可患此病,但以1,4儿童为多见,约占病人数的85,,95,。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当疫苗湿热之邪伤及肺脾两脏时,造成肺卫失和或毒邪蕴积于脾,使脾主四肢及开窍于口的功能失调,出现上述的临床特征,同时可伴有发热、流涕、微咳等类似夏季感冒的症状或流涎、拒食、烦躁等症。 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六一散等;在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主要应做到;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健康宝宝 多种散剂合用治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西医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的医生们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调脾助运、养阴生津 为治法,将长期行之有效的经验散剂加以比较、补充,最终筛选出三散联合应用。经临床2000余例患儿应用,达到了症状迅速减轻、病程明显缩短、治愈率高的可喜疗效。 小儿手足口病是上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年龄一般在5岁以下,尤以婴幼儿多见,夏秋季节易于大范围流行。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齐市中医院儿科现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黑龙江省儿科疾病诊疗中心。该科主任中医师张铁、何桂华、王英等人认为,尽管小儿手足口病历代中医典籍未曾记载,但根据辨证应将其列为温病的范畴,病机是风热病毒蕴于肺、心、脾、胃,蒸腾气营所致,病邪在卫气营之间。故治疗应以消热解毒、运脾养阴为总则。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张铁医生等人自拟了羚凉通散和平脾羚散,两大散剂类型又各含有三个不同药物组成的散剂。在风邪犯肺、心脾蕴热型的急性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色红,发热,口渴,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为主。采用羚凉通散,主要成分为双花、连翘、豆豉、大黄、石膏、防风、荆芥、黄芩等。在脾胃失运、阴虚火热型的恢复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散在或消退,身热渐退,口唇干燥,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以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原则。采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为陈皮、厚朴、神曲、羚羊角、芦根、麦冬、苍术、砂仁等。两期均以三种散剂互相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使热去疹自退,脾运正常,虚火自灭,养阴津自生。 自1997年以来,该院应用上述散剂共治疗观察大量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疗程平均缩短至4天。而西药对照组,疗程达6天。 预防原则: 检查 (1)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6)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7)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8)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9)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
本文档为【手足口综合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