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总结

2018-12-02 8页 doc 33KB 1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总结第一部分 1、设计任务 推求江西良田站设计洪水过 程线(P=0.1%),校核P=0.01% 2、流域基本情况(如右图) 良田站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仅44.5km2, 年降雨1500-1600毫米,暴雨季节 3-8月,历时2-3天,邻近有四个 站(峡江,吉安,桑庄,寨头)有 多年降雨资料。 3、资料方案与计算方案拟定 1、资料情况与方案 良田站水文资料很短,无法采用实测洪水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因此,利用本地区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暴雨,而后再推求设计洪水。(表1) 表1  良田站及其邻近地区的实测暴雨系列、历史洪水、特大暴雨情况 站 名...
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总结
第一部分 1、设计任务 推求江西良田站设计洪水过 程线(P=0.1%),校核P=0.01% 2、流域基本情况(如右图) 良田站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仅44.5km2, 年降雨1500-1600毫米,暴雨季节 3-8月,历时2-3天,邻近有四个 站(峡江,吉安,桑庄,寨头)有 多年降雨资料。 3、资料与计算方案拟定 1、资料情况与方案 良田站水文资料很短,无法采用实测洪水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因此,利用本地区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暴雨,而后再推求设计洪水。(1) 表1  良田站及其邻近地区的实测暴雨系列、历史洪水、特大暴雨情况 站 名 实测暴雨系列 特大暴雨、历史洪水 良田 75——78 Q=216m3/s N=80年 峡江 53——80   吉安 36——80   桑庄 57——80 X1日=416mm;N=100-150(74.8.11) 寨头 57——80   沙港   X1日=396mm;N=100-150(69.6.30)       4、点设计暴雨Xp(t)的推求 点设计暴雨的计算方法有:(1)单站点暴雨频率计算。(2)点暴雨等直线图法。(3)分区综合法。本次采用分区综合法。大致步骤如下: 1)以点代面    2)求旧的X1日,P  3)在转换成Xt,p(t=3h,6h...)  4)选典型放大 已经检验完成,四站为同一总体 2、频率计算求最大一日暴雨X1日,P 因为前面我们一直到四站来自同一总体,所以可以采用均质法进行点暴雨频率曲线的推求,其要点是将气候一致区内各站暴雨资料系列的经验分布点据,点绘在同一张几率格以上,经验分布点据呈带状分布在总体附近,因此可以 通过点群中心拟合一条理论频率曲线,作为总体分布曲线。 ①采用经验频率P=m/n+1,及分开处理的方法计算各年点暴雨的经  验频率。(见表二(Ⅰ-Ⅳ)) ②线型:对各种历时的暴雨量采用皮尔逊Ⅲ型曲线。 ③采用图解适线法估计参数X均, Cv,Cs。将各站经验频率点绘于几率格纸上。 通过适线软件,得出一条较为吻合的频率曲线。X均=106.44  Cv=0.5 Cs=2.77 。(见图一) 3、差频率曲线求良田X0.01%,1日=812.44mm (2)、设计暴雨过程的计算 用同频率缩放法求良田0.01%设计暴雨过程。 1.选用74.8.11-12日新干暴雨过程为典型见下表 时 段 雨 量 74.8.11--12 17-20 21.6 20-23 43.6 23 -2 60.0 2-5 12.1 5-8 9.1 8-11 41.6 11-14 0.7 14-17 16.4       2.各时段同频率设计雨量计算公式 求出t=3,6,9,12,15,18,21,24小时雨量及其相邻雨量差,为每隔三小时雨量,再以典型暴雨进行排位,即得设计暴雨。(见表三) 5、产汇流方案(蓄满产流) (一).产流方案及其参数 在设计暴雨中由于稀遇暴雨的 设计暴雨量很大,损失相对较小。 因此,一般采用简化暴雨模型如右 图。前段降雨尽量满足土壤蓄水量。 即初损。而后假定μ(稳),酸的地面径流深R上和地下径流R 下。在列表求出μ,如与假定相符,则假定μ为所求。 (1)点绘良田站76年6月17日毛背站75年5月13日,76年7月9日,77年6月26日流量,雨量过程.(见图二-五) (2)计算次洪总量R及降雨总量。(见表四(Ⅰ-Ⅳ)) (3)初损I=X-R。 (4)由流量过程线以地面停止点为控制分割出R上,R下 (5)用试错法求μ。假定μ列表计算R上,R下,如与分割的R上, R下相近则μ为所采用值。 I  X≥μ△t,R下=μ△t,R上=X-R下 II  X<μ△t,R下=X,R上=0 (二)汇流方案及参数 1.地表汇流 地表汇流的计算方法有: 经验公式法:如单位线,经验公式等 推理公式法:如等流时线法,水科院推理公式法,汇流系数法 (1)方案:采用推理公式,八省一院公式 本流域tc<  ,因此采用后一公式 (2)m值的初确定 选用毛背站76.7,77.6,75.5,和良田站76.7,四次洪水用上                                                            述公式计算m值。良田F=44.5km2,L=15.4km,J=0.0086毛背F=39.3km2,L=12.3km,J=0.00214。 求各站的径流峰值Qm及tc,R上,由公式反推求得M。(见表五) (3)m值的检验 用m值推求洪水过程(只推求毛背站76.7)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计算步骤如下: 用M初值,对该次降雨过程的每个△t=1小时,按上式推求Qi=        ,tc=1小时 假定其过程线为三角形,底宽为Ti=      (见表六) 将各时段的三角形过程线叠加,与实测洪水过程线对比,如相差过大重新假定m值重复计算发现峰线时间与峰量不大,洪水总量也相差无几,所以认为m值合理。 ④m值的单站综合,点绘各次洪水,Q/F-m相关图,去上端区域稳定的mm值,为设计暴雨的m值,m=0.7。(见图六) 6、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过程 1.Xp(t)的产流计算 由四中计算得各时段设计暴雨过程及五的产流方案所求μ进行地上,地下净雨分割。因为良田站的资料少,所以所取用的参数μ是四个相邻站的平均值。同上方计算地表径流过程,△t取3小时。(见表七,八) R>μ  R上=R-μ        R≤μ    R上=0        μ=△t.μ=13.05 R下=μ                  R下=R 2。地表Qs(t)计算 同样,我们取良田四个站综合的m作为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的汇流系数。设计阶段,无法估计初损,则假定I=0。 (1)用公式Qi=          ,tc=3小时  (见表九,十) (2)假定其过程线为三角形,底宽为Ti= (3)将各时段相应的三角过程线叠加,即得地表径流过程,但由于Qs(t)还要与Qg叠加,所以Qs(t)并未绘出。 3.地下汇流过程的推求 水文预报课程中把稳渗过程μ-t,作为线性水库的入渗过程,用马氏法演算,得出出流过程,即为本次降雨的地下汇流过程,在设计暴雨中,地下水比重小,多采用简化三角形法。 ①假定R下=∑μ=104.4 ②出流过程为等腰三角形 ③地下水出流底宽Tg=2Ts= 式中:Ts为地面径流出流底宽,由此得到地下出流洪峰流量。 ④绘图计算各时段地下出流流量Qg 4.断面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 在    上将Qs(t)与Qg(t)叠加即可求设计洪水过程线,Q=Qs(t)+Qg(t),式中Qg(t)为地下径流量,Qs(t)为地表径流量,△t=3小时。(见图八,九) 第二部分 设计中的问题与 1.本课程设计中,由于水文计算本身的局限,所以存在一系列的假设,如:进行同分布检验时,假设其降雨服从P-Ⅲ型分布,又假设对其取对数后,又服从正态分布;又如,在推求设计洪水中,由于无法估计初损,而假定初损为零。以及推求地表,地下径流时,又假定其为三角形,这些都会影响到设计结果的准确性。 2.本课程还有很大的经验型因素,有许多细节问题需经过多次训练才能做好。比如,地表,地下径流的划分。这些都没有一个确切的以确定他们的取值,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应该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以使这些模糊的概念明确化,这样定能增加水文计算的精度。 经验频率计算是一难点,要分清历时调查洪水与特大洪水的区别。历史调查洪水并未发生于几年中,而特大洪水由于比历时洪水大,自然可排于其前面,而增加其重现期,而它又是实际发生在几年中的,故几年中的排位又能少了它,由于其重现期已经增大,故后几年中只空位,不计算频率。 4.设计过程的原则是,计算要偏于安全,即峰量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大一些好,当然是以不任意修改数字使其无限制的大为前提的,在由实测径流过程计算次洪总量R及地下总量R下时,采用的是矩形公式R=∑Q*3*3600*1000/10002F.我发现这一公式虽然简单但结果明显偏大,导致最后计算得出的μ偏大,而造成设计洪水峰量偏小。 5.在划分R上与R下时,即计算μ值时,由于是用实测资料试算,故每一场降雨都有初损I,这时就应该注意当出现第一个净雨时段时,其下渗率不一定等于稳渗率而应用公式μ·=X净/X,μ稳来进行计算。
/
本文档为【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