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饮食文化论文

2017-09-17 4页 doc 16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3723

暂无简介

举报
饮食文化论文饮食文化论文 四教合一,中国饮食思想的源头 提纲: 一、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二、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 三、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 四、清净为本,伊斯兰的饮食思想 五、伦理化,四教合一的认同 人类来到这世界,首先是以吃和性为生存的第一要义,吃是健身、强体之本,性是人类繁衍之道。《孟子》 说:“食、色,性也。”食和性都是人类本能的欲望。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一大发现,表明中国人自古以来是 遵循自然法则来看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中西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色。美国加州大学教 授张起钧在《高调原理》一书的自序中说:...
饮食文化论文
饮食文化 四教合一,中国饮食思想的源头 提纲: 一、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二、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 三、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 四、清净为本,伊斯兰的饮食思想 五、伦理化,四教合一的认同 人类来到这世界,首先是以吃和性为生存的第一要义,吃是健身、强体之本,性是人类繁衍之道。《孟子》 说:“食、色,性也。”食和性都是人类本能的欲望。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一大发现,表明中国人自古以来是 遵循自然法则来看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中西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色。美国加州大学教 授张起钧在《高调原理》一书的自序中说:“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文化) 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 是一种饮食文化”。这种概括,反映了食与性在民族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食与性成为社会文化重要特征 这一现象,实际上已超出人类的自然需求,不仅是人类个体发展的自然生态,也是人与人关系的社会生态。 这一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国人善于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导向饮食 活动,用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饮食活动的伦理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烹饪事业的繁荣。从进入 文明社会以来,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与中国文化共生同长,历经数千年盛行不衰,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朵璀灿 的奇芭。中国餐馆开遍五大洋、七大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中国烹调在世界上赢得“烹饪王国”的 崇高美誉,追根溯源,是由于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古以来的诸子百家和各种教派都密切关注人们的生活方 式,对饮食思想多有建树,形成高度成熟而又发展完备的饮食理论体系。 一、 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先秦儒家经典《礼记. 礼运》,对饮食有句百世不刊的名言,这就是: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比孟 子的“食、色,性也。”还要彻底,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 食提高到至上的位置。 对这“大欲”思想作出具体阐发的,有许多鸿儒硕学,虽然他们流派不一,师承不同,又都在充分肯定人生 欲望,追求足食美味的问题上发表过精辟的见解。荀子说:“ 若夫且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 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1) 韩非子说:“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 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2)杨朱认为人的本性是:“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 欲视,恣鼻之所欲闻,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3) 《吕氏春秋》认为“圣人深虑天 下,莫贵于生。”这部书正是从“贵生”的高度,对先秦的饮食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写出《本味》、 《本生》、 《尽数》等不朽的篇章,成为先秦的烹饪宝典,享名千古。在先秦诸子中即使主张以苦行对待生活,摩顶 放踵,枯槁不舍的《墨子》也不例外地宣称: “食为性命之基。” 在儒家心目中,饮食不仅是满足人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 《左传》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表现出人欲和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向日用消费生活的深化,使这一观念系统化。 师承儒家的思想家们无不秉承这一观念,作出自己的解释。宋代大儒朱熹说:“ 饮食者,天理也。美味, 人欲也。”(10) 清代理学家戴震说:“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欲是什么? 他又 说:“不过怀生畏死,饮食男女,与夫感于物而动者。”(11) 使主张清心寡欲的张载也认为:“饮食男女皆性也, 是乌可灭。”(12) 在儒家的饮食理论中,饮食即是天理这一观念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形式是,“民以食为天”的广为流传,这使 人人不可须臾分离,而又习已为常的饮食被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高度凝炼地表述了民食即 天理的伦理观念。 这一观念在中国流传之广, 真可谓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从传授农艺的劝农书“民为邦本, 食为民天。”(13) 到户户持有的家训“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14) 而至“有 奶就是娘”的民谚,都充分表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深入人心。 饮食是天理、人欲这一信念的确立,对国家来说,使历代王朝的当权者都把“足食”作为富国强兵的基本国 策;对民众来说,追求温饱和美食成为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合理要求,这是中国饮食业发达,烹饪技艺精 益求精的原动力。 饮食在中国的出世不凡,不仅是有这样的经典之教,还由于它是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礼的本源。“夫礼之 初,始诸饮食。”礼的发端与饮食相连,就给这一普通的生活行为,赋以神圣的内涵。 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对饮食的重视仅仅次于他推崇备至的“礼”,至于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 早已被美食家们奉为经典之教,脍炙人口。对于饮食中的十不食,即“食噎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 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 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经现 代科学验证完全符合食品卫生学的原则。以饮食祭祀先人是神圣的活动,对食料要精挑细选,上供要竭尽 虔诚,“齐(斋)必变食,居必迁坐”以及“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4) 他讲究烹饪 操作的精细、卫生,并不追求厚味和奢侈,“饮食有量”(5)、“食无求饱”,(6)“饮食不溽”(7) 是他的一贯主 张。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8) 对学生颜回说: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 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9)珍馐美味固然是人生的享受,粗茶淡饭,也有饮食之乐,他的自 述以及对颜回的称赞,表现出孔子是从乐生的思想观察饮食,表现出一个思想家对平民饮食的深刻思考。 饮食伦理化的重要表现是重视进食礼仪,由此展开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礼记. 曲礼上》详细记述宴饮 的程序和规范,诸如:“ 将即席,容毋作,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拔,足毋蹶。”“凡进食之礼,左淆(带骨肉), 右 ? (纯肉); 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处末,酒浆处右。”“羹之有菜者用挟(箸); 其无菜者,不用挟。”“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饮,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 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 ? 羹,毋刺齿,毋饮醢。”“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 于尊所。 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酹,少者不敢饮。长者赐,贱者不敢辞。”“长者不及,毋? 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生。”“卒食, 客自前跪,彻饭以授相者,主人兴 辞於客,然后客坐。” 这就是说,入席前要从容,不要变脸色,两手提着衣裳,离地一尺,不 要掀动上衣,不要顿足发出声响。 陈设的菜肴要有顺序,带骨肉、纯肉、羹汤和调 料、酒浆,分别放置在就餐者左右附近,不能放乱。该用 箸的用箸,不该用的不要 用。进食时不要光顾自己吃饱,用手抓饭,不要带汗泽。吃饭不要发出响声,到 口的鱼肉不要再放回菜盘。不要把骨头扔给狗,不要大口喝汤,不要当客人的面调汤汁,也不要当众剔牙 齿。主客长幼之间要彬彬有礼。陪长者饮酒,见到长者要递酒,赶快起立拜受,等到长者回话,才能回到 席位。如果长者没有举杯饮尽,少者不能先饮。席间谈话,长者没有提及的不要乱说,表情要庄重,听讲 要虔诚,不要打断别人的话头,也不要随声附和。谈话要有历史根据,或者先引哲人的名言警句,再自己 发挥。吃完了,作为客人要起身收拾碗盘,交
/
本文档为【饮食文化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