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

2012-10-04 15页 doc 72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9317

暂无简介

举报
情绪和情感第十一章 情绪与情感 〖导学提示〗情绪过程不同于认知过程,它并不是反映活动本身,而是对反映内容的一种态度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是十分重要而常见的,一般人对心理的关注大多与情绪有关。在心理学上,无论从理论还是应用而言,情绪也都是极为重要的,但在心理学研究上也是最为困难的。本章主要介绍有关情绪体验和表情的心理学研究,并试图对情绪产生的原因给予心理学的理论解释。 〖本章术语〗 第一节 情绪 情感 第二节 表情 第三节 情调 心境 激情 应激 第四节 (空缺) 第五节 情绪外周学说 情绪丘脑学说 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第一节 概述 ...
情绪和情感
第十一章 情绪与情感 〖导学提示〗情绪过程不同于认知过程,它并不是反映活动本身,而是对反映内容的一种态度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是十分重要而常见的,一般人对心理的关注大多与情绪有关。在心理学上,无论从理论还是应用而言,情绪也都是极为重要的,但在心理学研究上也是最为困难的。本章主要介绍有关情绪体验和表情的心理学研究,并试图对情绪产生的原因给予心理学的理论解释。 〖本章术语〗 第一节 情绪 情感 第二节 表情 第三节 情调 心境 激情 应激 第四节 (空缺) 第五节 情绪外周学说 情绪丘脑学说 认知情绪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是指狭义的爱情而言。其实,各种情绪,例如喜悦、愤怒、悲哀、恐惧、苦恼、烦闷、赞叹等等,人人都有过切身的体验。 情绪不同于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是反映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及其联系和关系。情绪不是反映活动。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 认知是对事物逼真的反映。例如,前面这块黑板,任何正常人都会有相同的逼真的认知,把它看成是黑板而不会把它看是其他东西。情绪则不同,它是一种主观体验。喜、怒、哀、惧等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样的事物,可能是很不同的。即使同属一种主观感受,如“喜”,每个人感到的“喜”可能不同,甚至同一个人每次感受到的“喜”也可能很不相同。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称为情绪体验。任何一种情绪都具有情绪体验。 情绪总是或隐或现地有行为表现的。人的许多情绪体验可能有明显的外部表现,例如,高兴时笑容满面,悲哀时哭丧着脸等等,但有些情绪可能只有内心的感受而无明显的行为表现。特别是由于人通过学习对情绪的表现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后,许多情绪往往不表现在明显的外部行为上。情绪在行为上的表现称为情绪行为(或表情)。 一定的情绪状态总伴有内脏器官、内分泌腺或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例如表现为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加快或变慢,胃肠运动加强或减弱,瞳孔扩大或缩小等由植物性神经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情绪状态时的这些生理反应称为情绪唤醒。任何一种情绪都伴有情绪唤醒。 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都有可能成为前述三种情况下的情绪刺激。成为前述三种情况下的情绪刺激的首要条件是,该刺激必须是认知的内容,即被认知。由于认知内容与人的需要具有各种不同的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人对认知内容的不同的态度。 因此,我们把情绪定义为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也是当代情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在异常状态时,人的情绪的上述四个方面可能是不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某些神经病者(假延髓麻痹)呈现不随意的阵发性笑和哭但并没有情绪体验;相反,具有其他损伤的病人(帕金森氏病)可能有情绪体验而完全冷淡毫无表情。 除了情绪(emotion)的概念外,在心理学中还经常使用情感(feeling)这一概念。情感就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通常情绪这一概念是指情的各个方面:它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机制等。因此,情绪这个概念可以既用于人类也用于动物,情感这个概念只用于人类,特别在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时我们使用情感这一概念;对于动物一般不用情感这一概念。 在心理学中还用感情(affection)这一术语。感情,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情绪情感。这个概念在日常用语中常见。在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在谈到情绪时,常用“感情”这个词,他们把情绪看成是无意识的表现。 二、情绪和需要的关系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依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绪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肯定的情绪,如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相反,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或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否定的情绪,如不满意、苦闷、哀伤、憎恨等。 事物总是复杂的,它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一种事物可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不能满足另一种需要,甚至和第三种需要相抵触。因此,不少事物可能引起很复杂的甚至相矛盾的情绪,所谓百感交集,啼笑皆非即是。 在日常生活中人往往有各种不同的情绪。它们常常不是彼此毫无联系地发生,而是相互影响的。其中有的起着主导作用,有的只具有从属的性质,有的短暂,有的持续时间很长。起主导作用的情绪通常与人的主导需要相联系。当主导需要获得满足或没有满足时,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情绪往往会冲淡甚至抑制与此同时发生的其他情绪。 事物是否符合于个人的需要有赖于认知的评估作用。同一事物,由于人们认知上的差异,对它的评估可能不同:如果把它判断为符合于自己的需要,就产生肯定的情绪;如果把它判断为不符合于自己的需要,就产生否定的情绪。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评估可能不同,因而产生的情绪也不同。例如,同是一杯酒,同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唤起的情感可能不同:“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愉快的情感;“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是不愉快的情感。 情绪总是伴随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有些感觉使人愉快,有些感觉使人不快,这种伴随感觉过程同时产生的情绪称为感觉的情绪色调或情调。“见景生情”,是知觉过程中的情绪。“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是记忆中的情绪情感。发现问题时的惊讶,分析问题时的怀疑与坚信,想象到祖国未来的美好前景时的心花怒放等,是思维和想象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关于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我们将在第四节详细讨论。 三、情绪的生理机制 (一)情绪的生理反应 当处于情绪状态时,体内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的内脏器官和内分泌活动会发生变化。例如,愤怒时血压上升;恐惧时,呼吸和脉搏加快,胃的活动会暂停活动,消化液也停止分泌,甚至发冷汗,汗腺分泌发生变化等。大多数伴随情绪而发生的生理变化,是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共同支配着同一个器官,但起着颉抗的作用(见表10-1)(原表13-1)。 许淑莲等(1979)研究过入针麻手术室时的情绪状态和某些心理、生理机能的联系,发现情绪状态和脉搏容积波、呼吸波、皮肤电位三指标综合波动情况有很显著相关,即紧张者波动较大;情绪状态较紧张者入手术室血浆皮质激素增加较多。进针前情绪紧张者在针刺诱导时血中儿茶酚胺升高,而镇静者则多数针后降低;儿茶酚胺针后增高与否又与针麻效果有关,增高者效果多较差。 运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可以记录伴随情绪的生理变化。多道记录仪(俗称“测谎器”)实质上是一种“情绪检验器”:测量与情绪状态相联系的某些生理指标。它用于测说是因为人在说谎时往往感到内疚和焦虑,从而导致心率、血压、呼吸和皮电反应等的变化。这样,就可以用多道记录仪进行。 (二)情绪的脑机制 情绪是脑的机能。现代情绪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脑的许多部位在情绪诸成分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下丘脑与情绪。业已发现,许多种动机和情绪行为的中枢在下丘脑。在第六章中已经述及“摄食中枢”、“厌食中枢”和“饮水中枢”,都在下丘脑,这些中枢的兴奋都与情绪反应有关。此外,有人(Hess & Brugger,1943)用尖端埋藏在下丘脑内的电极对未麻醉的动物进行逐点刺激发现,动物有两类行为反应:(1)斗争像发怒的模式(怒吼和发嘶嘶声、耳朵后倒、竖毛及其他交感神经的反应);(2)逃避像恐惧的模式(扩瞳、眼射来射去、头左右转动、最后逃走)。当刺激去大脑动物的下丘脑时,动物也出现愤怒和恐惧行为。因此,下丘脑被认为有支配愤怒和恐惧的中枢。 2.边缘系统和情绪。边缘系统包括边缘皮质(眶额区、扣带回、海马回和梨状区)以及与它们有联系的主要结构,如视前区、中隔、杏仁核和附近区域(图10-1)(原图13—1)。刺激边缘系统不同部位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很复杂的。可以表现为愉快反应,也可以表现为愤怒反应;可以表现为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加快或变慢,胃肠运动加强或减弱,瞳孔扩大或缩小等。用埋藏电极刺激边缘系统的某些部位(如中隔区和下丘脑)可产生“奖赏感觉”,动物有强烈的“自我刺激”行为;而刺激其他邻近部位时可产生“惩罚感觉”,动物有躲避行为。因此,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的这些部位被称为“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Olds,1954)。 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在调节情绪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巴德和芒卡斯尔(Bard &Mountcastle,1948)发现,高位去皮质而保留下丘脑动物的怒反应,实际上是由于失去杏仁核的调节作用之故。他们发现,切除新皮质而保留杏仁核的猫不引起怒反应,保持安静状态,如果去皮质猫切除杏仁核,则安静状态消失了。由此推论杏仁核似乎起着漏斗的作用,通过它面对负责愤怒反应的下丘脑施加抑制影响。 3.大脑皮质和情绪。去大脑动物的情绪反应是盲目的,无目标的。正常动物的情绪反应必需有大脑皮质参与。研究表明,边缘系统也是处于大脑皮质的神经回路控制之下的。因此,情绪的脑机制可以概括如下:对情绪刺激的认知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产生,然后将冲动传给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井产生某种特殊类型的情绪行为;同时,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感受)也就在大脑皮质中产生了(见图10-2)(原图13-2)。 大脑皮质在情绪情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一个研究(Ross & Mesulam,1979)发现,和左半球言语中枢相对称的右半球相应区域受损伤的病人能够理智地说话,却缺乏言语的情绪色彩,说话时就像受计算机支配似的。这似乎说明言语的内容和结构是由左半球加工,而言语的情绪色彩是由右半球控制的。另有一项个案研究(Ross,1981)发现,右脑皮质前部受损伤的病人不能用面部姿势和语声变化来表达情绪,但能理解他人的表情。相反,右脑皮质后部受损伤的病人能表达情绪却不能识别他的表情。这两部分都受损伤的病人则既不能表达也不能识别情绪。说明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在大脑皮质上可能有定位。 总之,情绪的生理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它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部位协同活动的结果。皮质下部位在情绪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情绪认知、情绪体验、情绪控制,则是大脑皮质的功能。大脑皮质在人的情感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节 情绪表现和情绪识别 一、情绪表现 情绪表现也称表情,是指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它包括情绪在面部、言语和身体姿态上的表现,称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表情是情绪所特有的外显行为。在高等动物的种属内或种属间,表情起着通讯的作用,如求偶、顺从、维持接触行为的信号以及警告、求救和威胁的信号等。在人类,表情特别是面部表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工具。情绪表现是研究情绪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情绪表现的先天遗传性 情绪表现具有先天遗传模式。世界上所有的儿童当受伤或悲哀时都哭泣,快乐时都发笑。刚出生就双目失明的盲童不可能通过学习来模仿别人的表情,对他们的研究表明,随着成熟,和不同情绪有关的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就自然会显现出来。 达尔文(Darwin,1872)在他的《人和动物的表情》—书中认为,人类的情绪表达是从其他动物的类似表达进化而来的。我们表达情绪的许多原始方式具有某些生存价值的遗传模式。达尔文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孩子,比较了世界上各种隔离文化中人们的表情,来论证自己的论点。他的推理逻辑是,如果全世界的人,不论相互多么隔离,都表现出相同情绪的面部表情,那么这种表情一定是遗传的,而不是习得的。例如,相互隔离的不同文化就发展了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是人为的产物,是习得的。而不同文化的人表达相同情绪的表情相同,这说明表情是遗传的。 有些面部表情似乎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代表着相同的意义而和个人生长的文化无关。在一项研究(Ekman & Friesen,1975)中,把代表快乐、愤怒、厌恶、恐惧和惊奇的面部表情的照片给五种不同文化的人(美国、巴西、智利、阿根廷和日本)观看,结果表明,他们很容易指出每种表情所代表的情绪(表10-2)(原表13-2)。甚至与世隔绝的前文化部族人,与西方文化毫无接触,也能正确地判断面部表面。Ekman和Friesen于1960年代访问了新几内亚偏远部族的 Fore和Dani人。他们没有接触过西方文化(没有看过电影,也没有为其他文化的人干过活)。由于单词翻译有精确性的问题,Ekman和 Friesen在研究中采用描述一个情绪的小故事来代替关于情绪的词汇。先告诉被试一个短小的故事,然后呈现三张西方人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的照片,让他们选择。结果表明,除惊奇和恐惧易混淆外,他们都能相当准确地鉴别面部表情(其中Fore部族人对表情鉴别的准确度为:快乐92%,悲哀79%,愤怒81%,惊奇68%,恐惧43%)。在第M项研究中,Ekman和 Friesen先要求Fore人设想如果遇到故事里的情境会产生什么情绪,并做出相应的面部表情。然后,将这些表情加以录像,带回去让美国大学生辨别。结果,除了惊奇和恐惧外也能相当准确地鉴别面部表情(Ekman,1980)。孟昭兰(1985,1986,1987)的研究也表明,成人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儿童时期以来的原始模式,人们的面部表情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面部表情是最敏感的情绪发生器和显示器。其基本假设是,情绪的完整机制是脑的各级水平的神经活动,面部肌肉运动及面部-脑反馈,以及情绪体验的整合活动这三种成分是相对的独立的同时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情绪活动。在情绪刺激的作用下,皮质进行有选择、有组织的加工。皮质过程改变着神经刺激的强度和边缘结构的活动模式。由皮质和丘脑传导的冲动支配着下丘脑。下丘脑是情绪的重要中枢,它储存着基本情绪的先天模,并对情绪进行分化。与此同时,皮质过程从皮质运动区通过面神引起面部具体的肌肉运动模式。面部肌肉受纳器的冲动经三叉神经又通过后部下丘脑反馈到皮质感觉区。皮质感觉区组织由面部反馈而来的神经信息在皮质运动区进行调节,这时进行的皮质整合活动就产生了情绪的主观体验。因此,情绪体验的产生依赖于面部肌肉精细分化的表情模式的快速、具体的反馈(孟昭兰,1987)。尽管证实上述的理论假设尚需作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你不妨试试看,如果你使自己面带微笑并持续半分钟,你将开始感到高兴;如果你紧锁眉头,你将会感到苦闷和烦恼。这也许说明,面部表情是情绪发泄器的假设是可信的。 (二)情绪表现的社会制约性 基本情绪的表现具有先天遗传性,但它们的具体表露却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复杂情绪的表露更是如此。 由于我们的情绪表现能被别人识别,而情绪表现又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因此,在什么情况下表示何种情绪是人们后天学会的。有时我们力图掩盖自己的真正情绪,有时甚至故意表现和内心情绪不一致的表情,有时则力图夸大或修饰我们的表情。这些现象称为情绪“表露规则”。尽管伴随特定情绪的面部肌肉运动模式是由生理决定的,但这种运动显然是受“表露规则”控制的,受社会文化因素制约的。例如,非常小的婴儿的面部表情是无性别差异的。可是让幼儿观看一些愉快的、令人迷惑的或不愉快的幻灯片,同时摄下他们的面部表情,然后让大学生辨别这些幼儿的表情,结果表明,女孩的表情比男孩的表情更容易被确认些(Buck,1975,1977)。这可能是性别角色社会化所致。 情绪表现明显地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西欧和美国人以亲吻表示亲切,日本人以微笑表示抱歉,一些讲英语国家的人常向上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一个V字形表示战斗和胜利的决心(来源于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 埃克曼等人(1972)让美国和日本的大学生观看一部悲伤的影片,单独看或与一位来访者(被告知是一位科学家)一起看。在看到电影最悲伤的情节时隐蔽地摄下被试的表情。结果表明,单独看时,日、美大学生的表情没有差别;但与他人一起看时,日本学生较少表露不良情绪,往往以礼貌的微笑掩盖真实情绪。这是因为日本文化不鼓励人公开表露自己的情绪之故。 人们想掩盖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是难以完全做到的。埃克曼和弗里森(Ekman & Friesen,1974)研究过这一现象。他们让被试观看一部一位女生截肢的不愉快影片。接着研究者要求一部分被试在交谈时假装看了一部愉快的影片,同时录制被试交谈时的表情(面部或身体)。然后,要求另外的人判断录像中的人哪些是诚实的,哪些是欺骗的。结果是,观察身体姿势比观察面部表情更能判断出谁是欺骗的谁是诚实的。他们的研究表明,面部是言语信息的最好传送者,脚和腿是最坏的传送者,手和手臂处于两者之间。这可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注意和学习面部表情的控制,而对脚和腿的运动控制很少注意之故。 二、情绪识别 当我们与他人相互交往的时候,不管是不是面对面,我们都正在不断地表达着情绪;同时也正在观察并解释对方做出的表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绪的表达和识别十分迅速及时。那么,人是借助于哪些线索来识别他人情绪的呢? 情绪识别实际上并不是针对表情本身的,而是针对着它背后的意义。例如,皱眉可能是一种情绪表现,我们见到这种面部表情就试图解释潜在于它背后的情绪。尖锐、短促、声音嘶哑可能是一种情绪表现,我们听到这种语音表情就试图解释潜在于它背后的情绪。捶胸顿足可能是一种情绪表现,我们见到这种动作表情就试图解释潜在于它背后的情绪。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心理学家曾做过许多研究。 在文艺作品中人们往往可以看到,“眉目传情”,“双眼含情脉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等描述,以致给人产生一种印象,似乎眼睛是面部最能传达情感的部位。实际上并非如此。你不妨做一个实验;用一张硬纸挡住你的面部只露出两只眼睛,然后让别人来识别你所做出的各种情绪表情,结果肯定是他人无法识别。如果你把面部露出的部分逐渐增多,那么,他人就越容易判断你所表现出来的表情。可见,从面部识别情绪的主要线索并不在“眉目之间”。情绪识别是借助于许多线索,特别是借助面部那些活动性更大的肌肉群的运动而实现的。 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常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面部表情刺激物的制作或选择,这可以用专门拍摄的照片(录像)或图式来描画,也可以用完全装扮出的活生生的表情或自发的表情等。第二步是对表情进行识别评定,也可以用多种方法,如自由评定法即让被试自由地对表情给出情绪词汇;或限制评定法,即向被试提供各种情绪词汇或情绪情境,要求被试只能根据所提供的情绪词汇或情绪情境进行分类或匹配等;或参照自由评定法,即向被试提供参考线索(如情境、人格特征等),让其说出表情所表达情绪的词汇,等等。 情绪识别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等。情绪识别的准确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快乐和愤怒最容易识别,而对恐惧、哀痛、厌恶等的识别较困难。从情绪行为的前后关系中识别情绪,准确度高;而孤立地识别情绪,准确度低情绪识别易受暗示的影响。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准确度不及成人,随年龄增长,准确度提高,似乎在12至14岁左右有一个急剧发展变化时期(彭聃龄等,1985;王垒、孟昭兰,1986;黄希庭、张庆林,1986)。 面部表情的识别如果能和身段表情结合起来,那就更有利于准确地判断情绪状态。识别身段表情,其中双手的表情占着很重要的地位。识别双手表达情绪的准确度可以达到和识别面部表情一样的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我们看不清一个人的面孔,但只要能看清他的身体动作也能了解其情绪状态。流行于欧洲一些国家的哑剧,演员的面部或涂上白粉或戴上面具不可能较多地运用面部表情,但人们根据姿势动作仍能理解演员所表达的情绪。所有的舞蹈语词,严格来说都是身段表情动作。我们对舞蹈的欣赏,实际上就是根据身段表情来理解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 言语表情的重要性也不可低估。同样一句话,由于说话者口气腔调的不同,往往可以使人就说话人的情绪做出相当准确的识别,而听话人的感受也因之而有很大差异。歌唱家、演说家主要就是靠他们的声音来打动听众的。 正常成年人的情绪表现是可以随意调节的,可以加强它,也可以抑制它(尽管真实的情绪也会泄露出来)。情绪可以在没有表情的情况下生产,表情也可以在没有情绪体验的情况下出现。例如,并不喜爱可以满脸堆笑。真正气忿又可以装出心平气和。同样一种表情,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要准确地识别一个人的情绪单凭表情是不充分的,必须结合其他指标(如当时的情境,这个人的个性特征等)综合地进行比较才能达到。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绪不但可以被识别,而且是可以相通的。人们彼此间情感的相通,即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称为感情移入或移情。当我们知觉到别人有某种情感体验时,可以分享他的情感。这种分享并不意味着是同情,也不仅意味着对它的认识,而是指对别人的情感产生情绪性反应。 第三节 情绪体验的维度和种类 一、情绪体验的维度 情绪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人所处的情境又是变化无穷的。这样就很难对情绪体验作较细致的分析。但是,如果撇开具体情境和情绪所指向的对象,仅就情绪体验的性质来看,可以用情绪的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对它进行一些分析。 (一)情绪的强度 情绪体验可以在强度上有不同等级的变化一由弱到强的不同等级的变化。例如,喜,可以从适意、愉快到欢乐、大喜、狂喜。哀,可以从伤感到难过、悲伤、哀痛、惨痛。怒,可以从轻微的不满、生气、愠怒、激愤到大怒、暴怒。惧,可以从害怕、惧怕、惊恐到惊骇。情绪的强度越大,整个自我被情绪卷入的程度也越深。 情绪体验的强度首先取决于对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意义愈大,引起的情绪就愈强烈。而这种意义的大小,是由该对象在个人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来决定的。其次,情绪体验的强度还取决于人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人们对一幅画的不良评价,可能不会使业余绘画者产生强烈的情绪,但可能引起专业画家的强烈情绪反应。最后,情绪体验的强度也取决于人的需求状态。食物的气味,对饥饿者和不感到饥饿的人,其情绪体验的强度是不同的。 (二)情绪的紧张度 在紧张度方面,情绪体验的变化是很大的。紧张的情绪体验通常是与活动的紧要关头、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相联系。在考试、讲演、运动比赛之前,人们都可以体验到这种紧张情绪。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通常存在着关系到活动成败的关键时刻,当这种时刻在实际上或想象中临近时,情绪体验的紧张水平就会逐渐增长。如果活动成败对人愈重要,则关键时刻到来时情绪就愈紧张。关键时刻过去之后,则可以体验到轻松或紧张的解除。如果以前的紧张水平愈高,则关键时刻过去之后,就愈感到轻松。 紧张一般有助于全身精力的动员和注意的集中。可能对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也可能起抑制作用而使动作失调,从而妨碍活动的正常进行。紧张对活动的不同作用,除了取决于紧张的程度外,也与活动的难度、人对活动的准备以及是否具有必要的知识、技能有关。 (三)情绪的快感度 快感度是指情绪体验在快乐或不快乐的程度上的差异。悲伤、羞耻、恐惧、悔恨等有明显不快乐的感受;而欢喜、骄傲、满意等有明显快乐的感受。还有一些情绪在快感度上应摆在什么位置,显得十分模糊,如怜悯,惊奇既不是明显的快乐,也不是明显的不快乐。 快感度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会引起快乐的体验;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或与需要相抵触的事物,会引起不快乐的体验。 情绪的强度会影响其快感度。微温不一定是特别不愉快的,而强烈的愤怒则显然是不愉快的。渴望,通常伴有快乐的感受,但当它过于强烈而持久时,就可能产生不快乐的感受。 (四)情绪的复杂度 各种情绪的复杂程度是很不一样的。爱,包含柔情和快乐的成分;恨,包含愤怒、惧怕、厌恶等成分。有时,情绪的成分非常复杂,我们甚至很难用言语来描述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而有的情绪是很单纯的。现代心理学上,把快乐、悲哀、恐惧、愤怒看作是单纯的情绪,称为基本情绪或原始情绪。 关于基本情绪的种类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曾有过各种不同的说法。《中庸》将情绪分为喜、怒、哀、乐四种。《素问》把情绪分为“喜、怒、悲、忧、恐”及“喜、怒、思、忧、恐”五种;《吕氏春秋·尽数》则认为“喜、怒、忧、恐、哀”五种;《三国志·魏陈思王植传》中把喜、怒、哀、乐、怨定为五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把情绪分为“好、恶、喜、怒、哀、乐”六种;《苟子·天论》称“好、恶、喜、怒、哀、乐”;《白虎道·情性》称“喜、怒、哀、乐、爱、恶”也主张“六情”分类法。《礼记·礼运》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提出七情《苟子·正名》还有“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①所谓“九情”的说法。还有把各种情绪概括为两种的,例如“喜生于好,怒生于恶…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左传》),“欲,恶者心之大端也”(《礼记》)。由上可见,我国古代思想家都把“喜、怒、哀”看成是基本的情绪,这与现代,心理学把快乐、悲哀、愤怒、恐惧作为最基本的始情绪是相当接近的。 快乐是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后继之而来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的满足的意外程度。目的无足轻重,只能引起些微的满足;目的极重要,并且意外地达到,则会引起异常的快乐。 悲哀是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西而引起的情绪体验。悲哀的强度依存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 愤怒是由于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或顽固地,一再地受到妨碍,逐渐积累而成的。挫折如果是由于不合理的原因或被人恶意造成时,最容易产生愤怒。 快乐和愤怒都是企图接近、达到引起快乐和愤怒的目标。恐惧则相反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或缺乏摆脱可怕的情景(事物)的力量和能力所造成。恐惧比其他任何情绪更具有感染性。 上述四种最基本的情绪,在体验上是单纯的、不复杂的。在这四种基本的情绪的基础上,可以派生出许多种不同情感的组合型式,也可以赋予不同含义的社会内容。例如,由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是比较单纯的情绪;而悔恨、羞耻这些情感则包含着不愉快、痛苦、怨恨、悲伤等复杂因素,是一些复杂的情绪体验。 二、情绪的种类 (一)情调 情调是一种伴随着感觉而产生的情感。例如,当我们感知到红橙黄绿、酸甜苦辣、冷热痛痒、气味香臭、光线明暗、乐音噪音等等的同时,往往也体验到某种情感。这种情感是伴随着感觉的情感,似乎感受物本身就带有特殊的情感负荷。当我们说到,“甜蜜的嗓音”、“凄怆的夜晚”、“愤怒的波涛”、“厌恶的气味”等等的时候,这里人所感知到的“嗓音”,“夜晚”、“波涛”、“气味”都带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色调。 情调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它的产生首先与刺激物有关。刺激物性质不同所产生的情调也不同。例如,不同颜色所引起的情调是不同的:红色一兴奋、愉快、热情、活跃感,白色一洁白、威严、清晰感,绿色一安静、沉着、亲切感,蓝色一沉静、冷酷、悲伤感,色一沉静、忧闷、苦闷、恐怖感,紫色一严肃,神秘,不安感(中村秀,1988)。情调还因刺激强度而变化,例如,温暖的感觉令人愉快,而太冷太热则是令人不愉快的。再者,情调的产生更主要是与人的生活经历、需要等特点有关。有的情调是人与生俱来的,例如,对疼痛刺激以及像尿素之类气味等刺激,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情调。多数情调与人们的过去经验有关。例如,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对于各种颜色所引起的喜爱情调是不同的(表10-3)(原表13-3)。颜色的喜爱度还有时代、性别、年龄、所受教育特点及地区上的差异(曾虹文,1986;周先庚,1935,1936;沈乃璋,1936,1937)。还有研究表明,情调的产生,儿童比成人表现得更明显,艺术家比普通成人表现得更明显(Collingwood,1937)。 噪声达到一定的强度会引起不愉快的情调。何存道(1983)对不同居民区的噪声进行了测定,并请当地居民对本区噪声所引起的烦恼作五级评定:安静、比较安静、闹、很闹、不可容忍。结果表明,如果以过半数的被调查者感到“闹”为烦恼度的起点,则白天(7:00—19:00)为 60分贝;晚上(19:00—23:00)为55分贝。 研究不同感受物所引起的情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何使菜饪的色香味更能引起的愉悦情调,是服务行业的重要课题。对颜色喜爱情调的研究,有助于流行色的预测。对房屋、车床、运输工具的颜色所引起的情调的研究,无论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 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时被喜事所引起的愉快心情按其强度来说并不强烈,但这种情绪状态并不在事过之后立即消失,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这种愉快、喜悦的心情仍影响着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在他看来,仿佛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染上了快乐的色彩。相反,心境忧伤的人,在这段时间里所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心境不同于其他情绪状态的显著特点是:它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事物的。它是一种带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业的败,工作的顺利与否,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等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健康状况与心境的关系尤为密切。一方面健康状况不同会引起人的不同心境;同时心境也影响健康状况。如果心境开朗,就会感到身体健康,而心境不佳就觉得一切都惹人讨厌。因此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心境是健康的晴雨表。周围的景物,如时令季节,环境污染源等,也会影响人的心境。此外,对往事的回忆,无意间浮现的某种观念,有时也会导致与之相联系的心境的重现。虽然心境的产生是有原因的,但人自己并不一定都能意识到。经常可以听到人们这样说:不知道为什么变得忧郁、心情不快、或变得喜不自禁。 心境和激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烦躁的心境容易导致暴怒,而过于悲痛之后常残留着长久的忧伤。 心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境,使人振奋乐观,朝气蓬勃。在乐观快活的心境下,甚至遇到巨大的困难人也不会灰心丧气。消极的心境,使人颓丧悲观,同样的工作他会感到枯燥乏味。此外,像愤怒的心境使人易于激怒。“迁怒”就是在这种心境中产生的。惧怕的心境使人疑神疑鬼,“草木皆兵”。这类消极的心境都不利于活动的顺利完成。因此,我们应当并且克服消极的心境。这里,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坚强的意志;同时还要注意锻炼身体,保持旺盛的精力。 (三)激情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激情是短暂的爆发式的。如果说情绪是心理的波浪,那么激情就是暴风骤雨。激情状态下自我卷入的程度很深,失去了心身平衡,伴有明显的生理和身体方面的变化。例如,盛怒时,拍案大叫,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绝望时,心灰意冷,头脑昏迷。激情状态不同,自我控制力丧失的程度也不同。在激情发生的初始阶段,人还是有自我控制能力的。 激情通常是由强烈的欲望和明显的刺激引起的。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立意向的冲突、失恋、受人侮辱、突然的危险情景等都会引起激情。其生理机制是皮质下神经中枢的兴奋失去了大脑皮质的控制和调节,皮下神经节和间脑的活动占了优势。这时人很难克制强烈的愤怒感、绝望感、喜悦感以及极度的悲痛感。所以,激情总伴有机体状态的剧烈变化和明显的表情动作,有时甚至发生痉挛。激情状态下,人常常不能意识到他在做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不能预见到行为的后果,不能评价自己的行为及其意义。 虽然,在激情发生的时候,人很难用意志加以控制。但是,人却可以预先防止激情的发生,使这种情绪达不到突然爆发的程度。在激情爆发之前,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或通过转移注意等方法(如在盛怒爆发前默默数数,张开嘴,把舌头在嘴里转它几十圈,强迫自己做一些同激情动作相反的动作等)能控制激情的爆发或减弱它的强度。控制消极激情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 激情,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凡能激发人积极向上,符合社会要求的激情是积极的。这种激情通常与冷静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相联系。凡对有机体有害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激情是消极的。激情的意义是由它的社会价值决定的。 (四)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在不寻常的紧张状况下人体把各种资源(首先是内分泌资源)都动员起来,以应付紧张的局面,这时所产生的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都属于应激状态。 应激的概念是由塞里(H.Sely,1907—1982)在1936年发表的《各种伤害作用引起的综合症》中提出的。他认为,适应外部环境是有机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反应,在危急状态下的应激反应会导致适应性疾病。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在各种紧张刺激的影响下会导致一系列激素分泌的增加,引起人体全身性反应。这种反应持续一定时间就会产生全身性适应综合症。实验证明,由于生物学因素造成的疾病(如癌症)对在应激环境中的动物有更大的威胁。这是因为应激状态降低了有机体内自动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削弱了该系统识别和排除成长着的癌细胞的能力(Ader,1981;Keehn 1986)。 对人来说,紧张源是很多的。霍姆斯和瑞(Holmes & Rahe,1967)编制了一个应激评定量表。这个量表指出大量的应激由43种不同的经历造成,有不愉快的经历,如丧偶、离婚等;也有愉快的经历,如结婚或杰出的个人成就。所有这些事件包含着个人生活的种种变化,要求人适应这些变化。如表10-4(原表13-4)所示,这些事件产生不同水平的应激。根据疾病的发生与各种生活应激事件的相关研究,霍姆斯和瑞把一年中个人所受应激事件的总和150或更高的值定为生活转折点。如果这年的生活事件变化值在150—199之间,那么下一年有37%的可能患病;若分值在200一299之间,则患病的可能性为5l%;若分值在300以上,则患病的可能性为79%。这就是说,应激程度越大,患病的可能性也越大。 在应激状态下,人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变化,情绪体验和心理反应。其生理反应大致如下:当紧张刺激作用于人脑时,下丘脑发生兴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增加通向脑、心脏、骨骼肌等的血流量,提高机体对紧张刺激警戒能力和感受能力,增强能量,作出适应性反应。在这些生理变化的同时往往还伴有如焦虑、烦燥、恐惧、情绪波动、好激动、发脾气;也有自卑、自罪、害羞等情绪体验。由于精神紧张,一些人常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中断、记忆不佳,对外界事物过于敏感和难以作出决策等。应激影响健康的研究,已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五)情操 情操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如道德、学问、艺术等)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情操受个人的生活经验、教育水平、社会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人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1.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例如,人们对忘我为四化建设的精神的钦佩,对同志不幸的同情,对自己过失行为的羞愧,对家庭的爱等等,都属于道德感。 通俗地说,道德就是做人的规矩。道德不仅是调整人们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人们用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产生的道德感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为三类道德感:(1)政治道德感,包括对祖国、人民、集体、阶级、社会、政党、社会团体等的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事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等等。(2)对他人行为及其人际关系道德感,例如我们赞赏真挚的同志情谊,鄙视对同志幸灾乐祸的态度,对虐待妇女、儿童的残暴行径的义愤,对嫉妒心的愤恨等等。 (3)个人行为的道德感,是指个人对于自己作为某种社会角色进行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个人作为同事、领导、下级、朋友、夫妻、子女、父母等社会角色在活动中所怀有的情感等等。 道德感总是和道德评价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但是,道德感并非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它不仅要求人们从道理上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自觉地遵守所掌握的道德规范。只有人自觉地遵守已掌握的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才是这个人真实的道德感。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阶级中,道德标准是不同的。所以,道德感总是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受阶级的制约。 2.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人在认识过程中,当有新的发现时会产生愉快或喜悦的情感:在突然遇到与某种规律相矛盾的事实时会产生疑惑或惊讶的情感;在不能作出判断、犹豫不决时会产生疑虑的情感;在下了判断而又感到论据不充分时会产生不安的情感。上述这些情感都属于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又反过来推动着人的认识的进一步深人,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当一个人的科学活动与深刻的理智感相联系时,往往会在科学上作出应有的成就。因为热爱真理,摒弃偏见和迷信,乃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努力培养年轻一代的理智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3.美感。美感是人在欣赏自然景物和文学艺术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情感。大自然的景物、文学艺术作品等能使人产生美感。当我们赞美社会关系中人的行为的时候,例如我们赞美社会上的先进人物那种识大体、顾大局、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先人后己的行为时这实际上是美感和道德感的有机结合。 美感的成分非常复杂。但从主观体验来看,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大自然的美景使人心旷神。冶,高尚的行为使人在震惊中享受美的愉悦,喜剧艺术使人在笑声中享受美的欢乐,悲剧艺术使人在悲哀、痛苦、以至流泪的同时享受着美的愉悦。(2)美感是一种倾向性的体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欢喜”。美感的这种愉悦,表现为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肯定,促使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欣赏它,对它感到迷恋。而对丑的事物则产生强烈的反感。 美感与道德感一样,是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阶级中,人们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因而对各种事物的美的感受也不同。 第四节 情绪与认知、个性的关系 一、情绪和认知的关系 (一)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决定的作用。前已述及,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在于判断评估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从而产生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在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 & Singer,1962)的一个实验中探讨了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状态对情绪的作用。他们给被试注射一种药物,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复合维生素,目的是测定这种新药对视力的影响。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和食盐水。注射肾上腺素能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发抖、脸发热等情绪生理反应。 被试分为三组:正确告知组、错误告知组和无告知组,分别给以不同的指示语。对于正确告知组,即告诉他们注射这种新药会出现心跳加快、手发抖、脸发热等反应。对于错误告知组,有意错误地告诉他们注射这种新药可能无感觉、会发麻、发痒、头痛等。对无告知组,主试什么也没有告诉他们。注射食盐水的所有被试都列为无告知组。然后,人为地安排了两种实验情境:一种是“欣快”的环境,一种是“愤怨”的环境。所谓欣快环境,是由主试的助手(这个助手是受过训练的,他和被试一起,被试以为他也接受同样的注射,在同样的情况下参加实验)同被试一起唱歌、玩耍和跳舞。所谓愤怒环境,是主试的助手当着被试的面对主试要他填写的调查表,表示极大的愤怒,不断咒骂、斥责并把调查表撕得粉碎。实验后,主试向被试询问当时的内心体验。结果如表10-5 (原表13-5)所示,错误告知组的反应最容易受助手的高兴所感染,正确告知组的反应不容易受环境气氛的影响,无告知组的反应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同样,他们对愤怒的环境的反应也是一样的。 这个实验说明,注射肾上腺素虽然引起了典型的情绪唤醒状态,但它的单独作用却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同样,环境因素也不能单独决定人的情绪。在这里,认知对人的情绪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于生理唤醒状态的错误告知组,因对其自身的生理状态不能作出恰当的说明,他一方面环视周围环境,以求得某些说明的线索,同时又认为自己之所以体验到这种生埋反应,乃是由环境的气氛所致,于是就把自己的生理状态与环境线索相适应说成是“欢乐”或“愤怒”。正确告知组由于已经具有说明自己的生理反应的信息,便不去寻找环境中的线索。无告知组从主试那里什么信息也没有得到,完全按自己的评价作出反应。于是沙赫特认为,情绪是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状态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物。这就是沙赫特的情绪生理认知理论。实际上,在沙赫特的实验中,认知对情绪可能有三种作用,即:对情绪刺激的评价和解释,对引起唤醒原因的认知分析,对情绪的命名以及对所命名的情绪的再评价。 认知结构的复杂程度对于情绪体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认知结构复杂度的表现之一是看问题是否善于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认知结构越复杂,对人对事越善于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这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越温和;相反,认知结构越简单对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越强烈。例如,你可能从十个方面去评价,一个足球队的好坏,而我只能从两三个方面去评价。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在评价任何一个足球队时都会感到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而我仅根据极少特征评价就会得出不是好就是坏的极端化结论。越能从多种属性多方面的信息综合进行评价,情绪反应就越温和;相反,情绪反应就越强烈。 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决定着人对行为结果的情绪反应。例如让你回答“如果你因为相差几分钟而错过和朋友见面的机会,或者如果你因为相差2个小时而错过和朋友见面的机会,对于这两种情况,你的情绪反应如何?哪一种情况下可能更感到遗憾?”大多数人都认为前者更遗憾、情绪反应更强烈。这是因为人们把行为的失误归因于自己之故。再如,让你比较这样两种情况:“张三下班回家时走了一条平时不走的路,结果刚好遇上车祸而身亡”;“李四在平时下班的路上遇上车祸而身亡”哪一种情况下事故死亡者的亲属更感到悲伤?绝大多数人在前一种情况下,对事故死亡者更可能感到悲伤。这是因为人们将车祸事故归因于偶然因素之故。 (二)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心境对认知的影响上。我们以心境为例说明不同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心境对认知的影响是弥散性的。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参见图10-3(原图13-3)。从心境对记忆、联想的影响来看,可以推断,其基本的加工过程可能是:如果情绪色调相似的材料在记忆中倾向于联系在一起,那么激活一个积极的(或消极的)项目就会自动地启动其他积极的(或消极的)项目。因此,无论是积极心境或消极心境,启动过程似乎是自动的,即不需要作意志努力、在没有意图的情况下自动地启动记忆中情绪色调相似的材料。但启动过程也可能是有意控制的,即有意识地运用某种策略、作出意志努力等。人想长时间地保持积极心境,或者想摆脱消极心境,都要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积极情绪色调的项目,这叫控制启动。因此日常生活中,消极心境下的控制启动要多得多。心境不仅影响对记忆材料的提取,而且也影响推理内容,影响加工方式和决策过程。积极心境会加速对决策有关的材料的加工,促进思维的流向,使人不费力地回忆起许多材料,从而会简化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同时,积极心境下人爱用肯定的眼光看事物作判断,通常表现出积极的行为;而消极心境下人往往用否定的眼光看事物作判断,通常表现出消极行为。心境对记忆的影响还表现在,与心境相一致的材料比不一致的材料更容易编码和回收。 鲍尔等(Bower,1981;Bower & Cohen,1982;Gilligan & Bower,1985)一系列研究表明,与心境一致性的材料比与心境不一致的材料更容易记忆,这种现象称为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鲍尔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情绪也像其他东西一样可以作为回收的线索,即是说,一种心境(如高兴)产生时在心理出现的记忆(或事件)是和这种情绪联结在一起的。因而也间接地与其他情绪(如愉快、欢乐等)一致性的记忆(例如,“上学期考试得100分”、“上周心理学课很有趣”等)联结在一起。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可能是经过精细加工在记忆中情绪一致性的材料就更多地联结在一起,也可能是心境一致性的材料与自我有密切关系(因为自我是回收线索的丰富资源),或者可能是心境加强了记忆联结的强度。这是认知心理学家鲍尔对情绪的一种解释,称为“情绪的网络模型”。 情绪对认知的干扰作用,也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如,当一位大学生在写学年论文的时候如果忽然想起激动人心的足球赛或与女朋友的争执,情绪波动可能打断了他的认知活动,使论文无法写下去。西蒙(Simon,1967,1982)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情绪干扰认知过程作出过解释。他认为,情绪是报警信号,使人离开对一个目标的追求而去追求另外更加重要的目标。因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即是说,在同一时间里他只能追求一个目标。当然,这个信息加工系统就其潜力来讲是可以加工多重目标的,其方法是区分出这些目标的重要性,如果时间条件允许的话就依次加以实现。但是在生活中往往要求人在某项工作未完成的时候中断它。情绪所起的报警作用(例如恐惧)就在于能提高对紧急目标的注意。 二、情绪和个性的关系 人类的情绪和动物的情绪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情绪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类情绪的具体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更是动物无法比拟的。 人人都有喜怒哀惧之情。这说明人类的情绪情感具有共性,但共性之中又有差异性。由于人与人之间在民族传统、阶级利益、生活遭遇、价值观、个性特征以及特定的心理状态等方面的不同,人们的情绪情感也往往是不同的。鲁迅说过:“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4页。)这里主要是指阶级地位、生活遭遇对情绪情感的制约。情绪情感受个性倾向性的制约。与人的需要、价值观相符合的事物,会引起满意、愉快、喜悦、崇敬、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与人的需要、价值观不相符合的事物,会引起不安、苦闷、愤怒等否定情绪和情感。从而也表明,人的情绪有明显的倾向性,即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人的情绪和情感不仅受个性倾向性的制约,而且稳定的情绪和情感特点也表现为个性差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情绪易激动,有的人易动感情,有的人不易动感情、显得淡漠无情。易激动的人,情绪很容易被激发起来,并且有突发性和冲动性,对行为的后果往往不加考虑。易动感情的人,多愁善感,把鸡毛蒜皮的事都搁在心上,他们可因一些小事泪流满面或欣喜若狂。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热情的人,生活是丰富的、紧张的;他们总是精力旺盛、全力以赴地进行工作。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的人富于同情心,有的人冷酷无情;有的人喜怒不动声色,有的人情感溢于言表等等。 第五节 情绪的理论 情绪情感问题,早为哲学家、文学家以后为神经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所重视。我国古代思想家曾有过许多论述。例如,“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把情看作是性的表现形式。“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关尹子);“性之有动者谓之情。性之有喜怒犹水之有波浪”(程颐);“性是未动,情是已动,心包含已动未动”(朱熹);都把情绪情感看作性或心的波动状态。 在心理学上,除格式塔心理学家外,几乎所有心理学派别都很重视情绪的研究,并以自己的理论观点来解释情绪。构造心理学把感觉和情感作为心的基本元素,机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机体再调整”,行为主义把情绪看作“遗传的模式反应”,而精神分析学派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能和焦虑问题上。由于情绪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的观点和方法上的不同,现代心理学家对情绪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这一节仅讨论几个较有影响的情绪理论和当前的某些研究趋向。 一、詹姆土一兰格的机体知觉即是情绪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James,1884)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Lange,1885)认为情绪就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詹姆士说:“常识告诉我们,我们失去财产,觉得难过并哭泣;我们碰上一只熊,觉得害怕而逃跑;我们受到一个敌手的污辱,觉得发怒而打起来。这里我们要为之辩护的假设是:这样的序列是不正确的,这一心理状态不是直接由另一状态引起的,在两者之间生理表现必须首先介入。更合理的说法是:我们觉得难过是因为我们哭泣;发怒是因为我们打人;害怕是因为我们发抖。而并不是因为我们难过、发怒或害怕,所以才哭、打人或发抖。没有随着知觉的生理状态,则知觉便纯粹是认知性的,是苍白无彩色的,缺少情绪温度的。于是,我们或许会看到熊而决定最好是逃跑,受
/
本文档为【情绪和情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