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2012-10-08 5页 doc 39KB 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2682

暂无简介

举报
野外实习报告八仙山植物与土壤野外实习报告 第八小组 马艳杰 (10508043) 一、总论: 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地处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距北京市区80公里、天津市区110公里、唐山市区90公里、承德市区140公里,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八仙山地处燕山山脉西侧尾支,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是天津市地层最古老,地势最高,山峰最多,降水最大,生态环境最优越,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群峰汇集的地方,9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其中八仙山主峰(聚仙峰)海拔1052米,是天津市最高峰之一。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年平均温...
野外实习报告
八仙山植物与土壤野外实习报告 第八小组 马艳杰 (10508043) 一、总论: 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地处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距北京市区80公里、天津市区110公里、唐山市区90公里、承德市区140公里,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八仙山地处燕山山脉西侧尾支,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是天津市地层最古老,地势最高,山峰最多,降水最大,生态环境最优越,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群峰汇集的地方,9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其中八仙山主峰(聚仙峰)海拔1052米,是天津市最高峰之一。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年平均温度10.1℃左右,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是华北地区的多雨中心之一,全年积温3800℃左右,春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一般风力为3-5级,夏季相对湿度60-80%,无霜期185天左右。保护区的植物成份以华北区系为主,亦有属于东北植物区系而向南分布的种类,一些有热带亲缘关系的喜暖性植物也有分布。区内生物种类丰富,种群结构完整,具有华北地区的典型性,同时还有一定的稀有性和特异性。实习目的是让我们进一步巩固植物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植物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初步掌握植物采集、标本制作、种类鉴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植物地理部分: (一)自然地理环境:1、地质地貌 八仙山的地层是距今14亿至18亿年间由古海沉积的长城系石英岩。在距今8亿年的时候,这里曾经是大海,当大海渐渐退去,陆地便慢慢地显现出来。到距今一亿年的时候,燕山地区又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地质现象:燕山运动断裂,出现了褶皱和隆起,呈现了山地的面貌,八仙山的地貌也基本形成以剥蚀为主的山地,平均海拔高程约为800米,至清末宣统二年开禁之前,这里仍保持着原始森林面貌。2、气候水文 八仙山所处的燕山山系是流经天津市内的海河的发源地,还是引滦于桥水库的水源涵养地。八仙山大面积郁郁葱葱的森林,形成特殊的森林气候,"云从林中起,雨靠林降落",林区的雨量比无林区要多,这里素有"一年七十二场浇陵雨"之说。八仙山保护区的林木树冠可以截留雨水,削弱水滴对地面的溅击侵蚀能力,延缓产生径流过程,林地的枯枝落叶覆盖地,构在松松的海绵体,有很强的吸水能力,森林可改良土壤结构,给水分渗透创造良好的条件。八仙山保护区,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位于燕山迎风坡,夏季多雨,年降水量为968.5mm,丰沛的降水,温湿的气候,为森林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八仙山保护区地处从暖温带到温带,从太平洋到亚洲大陆,从华北平原到燕山山脉,从森林到草原的过度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多种植物的过渡区、汇集区、结合区3、土壤 八仙山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其土壤大部分是棕色森林土,其余为山地淋溶褐土,有机质含量12.41%,pH 6.38,氮、磷含量较高;光照充足,雨水充沛,为植被的生长发育,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二)植物状况 1、植物区系成分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区系众多,据初步调查八仙山保护区的植物有600余种,分属于156科、341属,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黄檗、核桃楸、刺五加、五味子等14种。乔木树种有60余种,优势种类主要有蒙古栎、槲栎、槲树、大叶朴、小叶朴、大叶白腊、坚桦等;乡土树种也广泛分布,如:山桃、山杏、山核桃、山荆子、山杨、山槭等。人工栽植的多种树木,如:油松、侧柏、刺槐等,使保护区内林木蓊郁,遍山皆绿。藤木植物、蔓生植物,如猕猴桃、葛藤、铁线莲、南蛇藤、野葡萄、北五味子、防已、马兜铃、杠柳等;灌木植物,如:迎红杜鹃、照山红、酸枣、鼠李、六道木、接骨木、荆条、孩儿拳头、胡枝子、悬钩子等;野生维管束植物413种(含16个变种),隶属于92科、270属。其中蕨类植物10科、11属、19种(含3个变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双子叶植物72科、207属、321种(含8个变种);单子叶植物8科、50属、71种(含5个变种)。种子植物有82科,分别属于7个分布类型,其中泛热带分布类型占的比例最大,占总科数52.46%。通过对该地区科、属、种的统计表明种类最多的科为菊科、禾本科,同时也有一些少种科、单种属。种子植物259属,分别属于15个分布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类型占绝对优势,占总属数的37.33%,表明八仙山具有典型的北温带性质。保护区有极危种6种,占总数的2.4%;濒危种15种,占总数6.1%;易危种39种,占总数的15.9%;近危种43种,占总数的17.5%;安全种143种,占总数的58.1%。保护区内一级优先保护9个物种,二级优先保护17个物种,三级优先保护82个物种,普通保护138个物种。其中世界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野大豆、地锦草、猫眼草、京大戟、核桃楸、胡桃、黄檗、北五味子、刺五加、短柄乌头、皱叶乌头、珊瑚菜等。 八仙山保护区地处从暖温带到温带,从太平洋到亚洲大陆,从华北平原到燕山山脉,从森林到草原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多种植物的过渡区、汇集区、结合区。从而使八仙山保护区不仅有华北区系成分,还有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东北区系成分、内蒙古草原区系成分、西伯利亚区系成分以及喜马拉雅区系成分。其中,华北区系的代表植物有:栓皮栎、槲栎、槲树、平基槭、大叶白蜡、北鹅耳枥、榆树、油松等。热带、亚热带属种的植物有:苦木科的臭椿,无患子可得栾树,鼠李科的酸枣,马鞭草科的荆条,柿树科的柿树,禾本科的黄背草等。东北系的代表植物有:胡桃楸、蒙古栎、糠椴、蒙椴、胡桃楸、锦带花等。蒙古草原成分有羊胡子草等。西伯利亚成分有白剌等。 2、植被类型分析 八仙山植被类型多,一级的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针叶林对应的是油松林群系;阔叶林主要有杂木林、蒙古栎林群系;针阔混交林主要是油松与栓皮栎、花木兰的杂木林。灌丛植被型主要包括荆条、酸枣等群系。 3、植物群落垂直分布规律分析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海拔800米以上,广泛分布着蒙古栎林,主要由于蒙古栎林耐寒,生长速度慢,在高海拔占据一定优势,海拔400米到800米主要分布着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山沟里以杂木林为主,低缓山坡以针阔混交、油松为主,较陡的山坡和山脊因为比较干旱,分布着栓皮栎、槲栎等。 4、植物群落演替分析 八仙山在距今8亿年的时候,曾经是汪洋大海,当大海渐渐退去,陆地便慢慢地显现出来。到距今一亿年的时候,山运动断裂,出现了褶皱和隆起,呈现了山地的面貌,八仙山的地貌也基本形成。所以八仙山的植物群落的演替属于旱生演替,即演替开始于干旱缺水的区域。由于在保护区内有裸岩,地衣,卷柏,苔藓,草本,灌木,乔木,可以推测出,在八仙山地貌形成后,开始了自养性演替,即由裸岩演化成地衣,再由地衣进化草本,草本进化成灌木,再进化成乔木,最后逐渐进化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的原始森林。 在以后的变化中,由于八仙山被人认为风水好,所以成了封建统治者的陵墓建造地被钉上了“禁止行居樵垦”的大牌子,并派了护卫军巡查看护,樵夫、农民甚至任何人都不许上山,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规定,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横着进去的砍脚,竖着进去的砍头。” 但是到了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无力支付东陵护卫军的军饷,便宣布“清东陵风水禁区”开禁,“以林代饷”。各地的木商蜂拥而至,对八仙山以及周边的森林进行了掠夺性砍伐。护卫军更是监守自盗。八仙山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在后来的抗日斗争中,八仙山那原本就已经千疮百孔的森林又惨遭炮火的洗劫。在破坏期间,在原始森林泯灭的地方,又萌生出次生林,历经沧桑演绎至今,形成了次生阔叶林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在八仙山一带建立了蓟县国营林场,对八仙山及周边的林区进行了40多年的育林养护,使八仙山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环境逐渐恢复起来,形成了华北地区少见的保留着原始森林特性的天然次生林区。最后成立了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5360公顷,并确定了八仙山在自然保护、科普研究和旅游资源上的定位。并于1996年6月1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对游人开放。 八仙山地区属于典型的的次生演替,植物群落经历由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再到乔木阶段的演替方式。 5、开发保护建议 肥沃的土壤,丰沛的降水,适宜的温度,为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八仙山成为华北地区少有的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天然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意义,因此建议景区开发建设按着“以保护为本,以发展促保护,保护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开发保护。 三、土壤地理部分: (一)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 1、地质地貌 不同类型的母质其矿物化学组成不同,那么它必然影响土壤的矿物化学组成。八仙山是长城系石英岩,形成的土壤有机含量不高,容易成酸性。2、水文气候 八仙山保护区位于燕山迎风坡,夏季多雨,降雨丰沛,气候温湿,由于土壤水分多,土壤的盐基离子(即 K+、Na+、Ca2+、Mg2+、NH4+……)遭到淋溶,排出土体进入地下水,易形成淋溶褐土。3、植被 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将大量的太阳能以有机质的形式积累在土壤中。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不同,八仙山自然保护区一级的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对土壤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土壤类型 八仙山地区由于受地形、岩性、气候、地貌、植被、成土母质以及人为等诸多影响,土壤类型较多,并呈规律性变化。八仙山地区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700-90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为山地棕壤,属于华北暖温带一种地带性土壤类型;山前平原土壤类型主要为潮土。 (三)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700米以上的山头主要分布山地棕壤,岩基不饱和,呈微酸性,但土层薄。坡陡,侵蚀比较严重,适宜发展林业。中山、低山、丘陵及洪积扇的中部上部普遍分布着褐土,包括粗骨性褐土、淋溶褐土、石灰性褐土、潮褐土等类型,土层较薄,土壤侵蚀严重,含有砾石,有机含量不高,土壤呈中性,植物为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前平原地区主要分布着潮土,土壤呈中兴或微碱性,地下潜水位较浅,适宜发展农业。 (四)土壤利用改良问题及建议 土壤生态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希望从实际出发,提出改良,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土壤利用率,促进林业发展。1、按照八仙山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搞好土地利用规划;2、搞好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工作,严禁毁林开荒、陡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3、发展可持续农业,搞好合理轮作、套种,提高土壤肥力;集约经营,合理施肥,提高果树单产。 四、结束语: 通过此次八仙山野外实习,我充分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能够准确的辨认出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叫出它们的名字和所属科系,学会了采集和压制植物标本。在对土壤的学习中,能够对土壤剖面进行较准确的观测鉴定,学会采集土壤标本,对土壤的一些类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了自然地理中地质地貌、植物、土壤等方面的知识原理。基本掌握野外植物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团队的作用重要性,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团结,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实习中大家忙中偷乐,有说有笑,实习的道路上不仅留下了我们的汗水,也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成为我们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
本文档为【野外实习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