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考研历史资料总结1

2012-10-12 29页 doc 105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63928

暂无简介

举报
考研历史资料总结1 一,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专题详解) 一、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均田制: 【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
考研历史资料总结1
一,中国古代经济史专(专题详解) 一、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 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均田制: 【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②土地不得买卖。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3、更名田: 【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重点提示】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等)、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东汉时的豪强地主的田庄、各封建王朝时的田庄和土地兼并,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集中体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这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如:西汉末年、唐朝中后期、北宋中期、明朝中后期时,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如北宋中期王安石为抑制兼并而采取“方田均税法”;明朝中后期张居正则采取“一条鞭法”;唐朝杨炎实行“两税法”也有限制土地兼并的用意。上述三例的措施在默认了土地兼并这一社会现象的前提下而采取的增加政府收入以巩固经济的做法,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地主兼并土地有所约束,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而导致的农民战争有唐末、北宋中期、明末农民战争。 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①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春秋后期,鲁国的“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此后,封建剥削方式出现:一些奴隶主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采取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这种新的剥削方式,就是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 ②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③租调制: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④租庸调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⑤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凋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作用在于: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度,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就大大增加了赋税中的货币比重。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⑧摊丁入亩: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人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重点提示】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商周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秦汉实行编户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北魏实行租调制,其中调是户税,以农户为单位,它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隋仍沿用租调制,并出现“庸”。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北宋实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是大学士张居正对赋税制度的一大改革。清初实行了地丁银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下来。赋税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①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②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的变化;③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的简化;④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赋税制度的沿革体现出如下特点: ⑴征税标准:人丁→田亩[两税法]                ⑵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一条鞭法] ⑶征税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两税法]          ⑷税种:繁多→少[一条鞭法] ⑸必须服役→代役[庸]                          ⑹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征收商品税 三、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 1、农业: 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来考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 【认识】我国古代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已成为普遍的饮料,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晶,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之典型。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业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隋唐时,江南的土地资源进一步被利用,适于种植高产稻的圩田很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明清时,连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沙洼地也被利用起来。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展,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③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番薯。清代前期种植经济作物已很普遍。④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a.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战国时期铁农县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以及耧车。d.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e.唐朝:曲辕犁和筒车。⑤农学著作:a.《齐民要求》;b.《农政全书》。 2、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部门主要有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每一部门的发展包括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产品销路等方面。 ①纺织业的发展:张骞沟通西域后,汉朝丝织品传到西域。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西亚和欧洲的大秦,中国被誉为“东方丝国”。中国丝织技术也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唐朝至清朝,我国丝织业中心城市很多,其中唐朝有定州、益州、扬州,明代为苏州、杭州,清代又有南京、广州等。明朝中后期,苏州有许多以丝织为业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即手工工场),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成为早期的资本家,这表明我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②陶瓷业的发展:我国居民早在母系公社时期就已掌握了制陶技术,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都使用陶器,尤其是半坡氏族的彩陶非常有名。秦朝兵马俑闻名世界。唐代邢州白瓷和越州青瓷最为著名;还创制了著名的“唐三彩”。北宋制瓷业发达,定窑白瓷、汝窑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镇为著名瓷都;明代规模大、分工细,清代景德镇制瓷业扩大规模并出现瓷器工场。 ③造纸业的发展: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曾经在长时间内用木简和帛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时,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明了造纸方法,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东汉蔡伦总结和推广了劳动人民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制成了植物纤维纸,对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向西传到了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①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即青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棉纺织业等部门。如在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其后棉纺织业日益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另外,某个工业部门的创立或发展,往往会带动其他有关部门的创立或发展。如中国冶铁工业的兴起,使农具制造和兵器制造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②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以冶铸技术的发展为例:商朝时有了青铜铸造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唐朝的铸造业已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③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到了封建社会,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扩大,劳动分工也渐趋细致。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④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 四、我国古代的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 1、商朝: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的都城是繁荣的商业城市。 2、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市场上商品品种较多,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郢。 【特点】这一时期兴起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都城一般都是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中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特征。 3、隋唐商业发展: ①关于“市”: a.城市中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b.市中有邸店和柜坊,后者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c.市里的买卖有时间的限定,“日中为市”。到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d.在广大农村,包括偏远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②关于“商人”:经商不仅有汉人,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③唐朝城市的兴旺: a.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b.商业都市:扬州: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被誉为“天下之盛,扬为首”,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特点。成都:“扬一益二”。 【特点】①隋唐时期,我国的军事政治中心仍在关中,而经济中心已移到江淮流域,出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情况。隋统一后,大力修通大运河,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联系问题。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较快,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当时瞩目的主要城市发展区,这与海外贸易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大运河的开凿有密切的关系。②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都城建设,如唐代长安城,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既反映了唐朝国力和科技水平,也体现了唐朝前期封建统治秩序井然有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政治面貌。特别是长安城的经济布局突出了“坊”“市”之分,“市”内店铺林立,非常繁华。 4、明清时期: ①商业的发展:商品种类: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贸易城市: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②商品经济发展方面: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③影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特点】(1)明朝中后期的城市已不仅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2)出现了有一定的专业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1)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的东南地区。 【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产生过程】①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②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关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④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力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 【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发展表现】①范围扩大;②部门增多;③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缓慢原因】①国内市场小:封建剥削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②资本少: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③社会环境:封建国家设立众多的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重农抑商);④国外市场:实行闭关政策,下令禁止海外贸易;⑤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重点提示】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济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不利条件:①自给自足的自然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②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要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③“重农抑商”传统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④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积累,使旧的生产方式得以牢固、持久的保持。⑤手工作坊和包买商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⑥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⑦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5、对外贸易的发展: ①西汉: a.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从此,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b.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还设置西域都护,保护商旅往来。 ②唐朝: a.登州、扬州、广州是亚非各国往来贸易的重要城市和港口。 b.唐政府在广州还设有市舶使,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官署。 ③明朝: a.明政府继续实行对外友好贸易政策。 b.1405—1433年,郑和奉命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扩大了我国同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规定只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并且由特许的十三洋行进行。中外贸易衰落了。 【认识】商业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农业、手工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步。它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我国古代商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①城市逐步增多,商业性逐步加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城市不多,一般以都城为主。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在长江流域还出现了以扬州和成都为中心的商业都市。明朝时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②从北宋起,我国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很快。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③明前期以前对外贸易兴盛,此后衰落。对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城市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受到交通运输状况的制约,同时与统治阶级的对外政策有关。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始发展起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唐朝陆路边境贸易和水路贸易都得到发展。唐朝和亚洲各国都有直接贸易往来,同朝鲜、日本、印度等国水路贸易相当频繁,中西贸易继续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远销中亚、非洲和欧洲国家。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东非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扩大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我国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多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拉大了我国经济、科技与西方科技、经济的差距。④中国古代货币到秦始皇时,统一战国各国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汉代铸五铢钱;北宋商业繁荣,金属货币为铜钱、铁钱和金银,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重点问题辨析 一、对历代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 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究其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①新的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制度的确立;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实现; 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④民族融合的加强; ⑤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⑥重用人才; ⑦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上述因素中,对于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多种因素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如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①封建制度的确立,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铁农县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③在诸侯兼并战争形势下,各国统治者为了壮大国力,纷纷实行改革,采取措施发展生产,为发展生产提供了政策保障。④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为发展生产提供了客观环境。⑤各国都兴修水利,既扩大灌溉面积,又有利于预防水旱灾害。⑥天文历法的进步,指导了农事活动。⑦货币的发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经济的规律和农业的成就与局限 1、规律: ①农业是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是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 ③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2、古代农业的成就与局限: 成就: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局限:①传统农业具有极强的保守性,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保护他们。 ②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再加上户籍束缚,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 ③精耕细作靠投入大量劳力来获取收获量,未成年人过早投入劳动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三、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有一个自北向南的转移过程。自魏晋始,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逐渐呈现衰退,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宋时期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说明了这一转移。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为躲避战乱,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壮大统治势力,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 ④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四、评价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史统治都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 ①原因:a.农业是国富的标志;b.有利于安定民生,巩固统治;c.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d.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②形成发展: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历史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③主要表现:a.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b.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c.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d.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 ④评价: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采,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种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的贫穷落后。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曾提出“农工商皆为本”的经济思想,这是对传统的“农本”思想的挑战,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疑难问题解析 1.唐、明、清四朝封建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其经济发展又各有何特点?这几个朝代政策的调整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最终又导致土地兼并严重的恶果? 【参考答案】 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调整生产关系,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施有效措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着积极性。 ③重用人才,实现政治比较清明的局面。 ④注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让步政策。⑤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特点: 唐朝以均田制、租庸调制为基础;明清以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出现并缓慢发展。     作用:因为都是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中暂时调整了部分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能使农民较为安定生产和生活,巩固了封建统治。     原因:都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的贪欲随之膨胀,土地兼并又严重起来。 2.简要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特点:①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②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大量手工业精品,不少是相赠送的,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③对外贸易过程中,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科技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和经济发展,同时世界宗教文化也随之传人我国。 ④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外之间,特别是西亚、东亚各国经济发展。 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由于我国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中,实行较为开放政策。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当时王朝成为各国的交流中心,如唐朝、元朝等。但在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落,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影响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导致封闭落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 3.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和特点有何异同?为什么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起来?对此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异: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在自治城市里产生的,且出现后迅速蔓延,发展为资本主义势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统治下的城市里产生的,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发展缓慢。     同: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以手工工插的出现为标志;产生的时间也大致在14—16世纪之间。 原因:①明清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②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场手工业.的发展。③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脱离实际,培养不出务实的科技人才。④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丧失了吸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⑤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社会思潮,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民主政治环境。   认识:①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展反封建斗争、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②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4.结合史实分唐前期出现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并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原因: ①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摇薄赋,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②生产工具和技术都有许多重大改进,唐朝发明筒车,使用曲辕犁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③注意了水利工程的兴修,为农业生产带来灌溉之利,有效的抵抗了自然灾害。 ④妥善地处理了与边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国家管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⑤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西亚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唐都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吸取外国长处的基础上,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启示: ①及时正确的政策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②科技技术就是生产力; ③形成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④良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也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能力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导析: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这一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而A、B、D三项正是这种转变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反映,既然奴隶制逐渐瓦解,那么周王室的统治也不可能得到强化。答案:C 2.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导析:本题是一道图表选择题,考查识图能力。由郑国渠沟通了泾水和洛水可得出答案。答案:B 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导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公作”指的是在井田上劳作,“分地”指的是在私田上劳作,反映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进步性。答案:D 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导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然后再判断所给选项是否符合材料的含义。答案:B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导析:夏朝青铜器很少,青铜制造不是夏朝的主要手工业部门,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答案:C 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 A.铁农具          B.青铜农具            C.曲辕犁            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     导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答案:C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        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导析:此题考查考生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江堰属于防洪灌溉工程,翻车是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去江都巡游,客观上沟涌了南北经济交流,起不到南水北调的作用。答案:A 8.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导析:本题是一道情景选择题,考查判断问题的能力。由甘薯可直接确定为明朝。答案:D 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导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再认和再现史实的能力。正确答案是B项,“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答案:B 10.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 A.统一了度量衡                                B.统一了货币 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D.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导析:秦始皇灭六国,实现了中国统一,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纷争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A、B两项只涉及某个方面的作用。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D 11.三国和南朝时,江南经济得以开发,其共同原因是①实行均田制②大批农民的南迁③南迁农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④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的共同开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导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①不是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排除有①的A、B、D项。答案:C 12.清朝康熙末年,人口只有两三千万,乾隆年间增至三亿多,导致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产量提高      B.疆域扩大        C.推行“摊丁入亩”      D.耕地面积增加     导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四项都与人口增加有关,但要考虑“猛增”。康熙末年到乾隆年间,时间并不很长,但人口增加10倍,只能从C项推理。“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使隐瞒的人口被报上来。 答案:C 1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导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读懂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结合北宋前期的社会背景可得出答案。答案:B 14.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导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考查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④不符合史实,故可排除C、D项;③经济重心南移是扬州繁荣发展的原因。答案:B 15.《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        B.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C.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            D.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导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设置官吏管理,可知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答案:B 16.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     导析:本题考查对隋唐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掌握。C项说法错误,应该是柜坊。答案:C 17.右图所示货币最早在市场流通是在 A.唐玄宗开元年间        B.唐太宗贞观年间      C.唐高祖武德年间    D.隋文帝开皇年间     导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和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注意开元通宝不是开元年间开始流通的货币。答案:C 18.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D.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导析:募役法是纳“钱”代役,而唐朝的庸是纳“绢”代役。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答案:D 19.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的反对,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税法 A.按田亩的多少征税                  B.只征收实物  C.必须把实物变卖成银两交纳          D.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     导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选择题,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两者都是按田亩的多少征税,从而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答案:A 20.明朝“一条鞭法”改变了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B.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租 C.刺激了冶铁业的发展                        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导析:“一条鞭法”的突出特征是征收货币税,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应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A、B两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非作用。主要作用是推动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答案:D 21.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 C.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导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分清主观和客观。“摊丁入亩”的本意即主观上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简化收税办法,提高土地利用率,但没想到这项政策的实施却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下来。显然C项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是“摊丁入亩”的”计划外”产儿,是客观作用而非主观目的。答案:C 22.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导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纳绢代役”和“募役法”的内容和影响。考生只要掌握了这两点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答案:A 23.清朝实行“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其共同作用是①缓和了阶级矛盾②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调整了生产关系④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导析:解答此题要求对“更名田”和“摊丁入亩”的内容和影响准确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题中①③④是两者的共同点,②所述不适合“更名田”,因而正确答案是C项。答案:C 24.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导析:明代由于甘薯、玉米的种植和推广,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有重要意义。因而①②④属于这一影响,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排除③。答案:B 25.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导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答案:A  26.施复夫妇开设的机房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主要是因为 A.机房生产规模扩大      B.机房中分工比较细    C.机房中使用雇佣工人    D.机房产品投入市场     导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和识图的能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答案:C 27.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当时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          B.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垄断 C.帐房就是手工工场主              D.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     导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工资”“资本”可知商人利用资本打入生产领域。答案:D 28.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        B.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C.明初开始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D.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导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商业活动的特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个时期商业活动的具体情况,不能让知识错位。C项是清朝初年的情形,与明朝的情况不符合。答案:C 二、材料解析题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雍正帝)“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世宗世录》第57页 材料二:“夫商为中国四民主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遗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益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之所未知,六经之内之所未讲。” ——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其理由有哪些? (2)材料二体现了薛福成的什么主张?其中“商”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理由? (3)比较这两种经济主张的异同,结合时代特征对上述主张作简要评述。 【导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如材料1中最能说明雍正帝主张的是“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材料2中最能说明薛福成主张的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第三问评述时要用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原则,同时也要看到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参考答案】(1)重农抑商,限制手工业的发展。认为农业是根本,工商业的发展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对农业发展不利。 (2)主张以商务为本,以商立国。这里的“商”是指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认为商务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富强的国家,全籍于商。这是前所未知的道理。 (3)上述两种主张是在维护清朝统治前提下提出的。雍正帝的重农抑商主张,是基于战乱后恢复生产,安定民心巩固统治而提出的。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但因此而限制工商业发展是错误的。由于统治者认识的局限性,造成闭关自守、茫然不知世界变化的结果。薛福成的以商富国主张,是在放眼看世界的基础上提出的。有利于使社会生产力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而开拓道路。这一主张符合当时历史潮流,是进步的。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漫天要价等等,伪字随处可见。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材料三: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只就那拳头大一座虎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扇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却也热闹齐整。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一半是骗外路的客商,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 ——--《豆棚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哪一历史现象?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三说明明代苏州的商品经济存在哪些问题? (3)谈谈你对以上两种经济现象的认识。 【导析】首先是理解材料,然后根据材料概括出历史现象、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苏州商品经济存在的问题。对经济现象的认识,主要是认识阻碍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1)现象: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发达。原因:孙春阳是儒家知识分子,有文化;管理方法严格;注重商品质量,制作精细;商业信誉极好。 (2)问题:掺假,造假,弄虚作假,有名无实,骗取客商钱财。 (3)认识:①违法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坑害别人,自己也丧失信誉。②商人必须有文化修养,注重商品质量,遵守商业道德,合法经营才能保持长盛不衰,持续发展。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
/
本文档为【考研历史资料总结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