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和剂局方》甘露饮治疗口疮浅议

《和剂局方》甘露饮治疗口疮浅议

2012-10-13 2页 pdf 174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54297

暂无简介

举报
《和剂局方》甘露饮治疗口疮浅议 · 46· 山 西 中 医 2011年 3月第 27卷第 3期 SHANXI J OF TCM Mar.2011 Vo1.27 No.3 《和剂局方》甘露饮治疗口疮浅议 臬 云 摘要:甘露饮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治口疮的病因病机多认为是阴虚火旺。分析《和剂局方》中有关条文、药物组 成及后世相关文献,认为甘露饮具有滋胃阴,泄胃火,祛脾胃湿热的功效,适用于胃火炽盛,脾胃阴虚,兼挟湿热型口疮。 关键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露饮;口疮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156...
《和剂局方》甘露饮治疗口疮浅议
· 46· 山 西 中 医 2011年 3月第 27卷第 3期 SHANXI J OF TCM Mar.2011 Vo1.27 No.3 《和剂局方》甘露饮治疗口疮浅议 臬 云 摘要:甘露饮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治口疮的病因病机多认为是阴虚火旺。分析《和剂局方》中有关条文、药物组 成及后世相关文献,认为甘露饮具有滋胃阴,泄胃火,祛脾胃湿热的功效,适用于胃火炽盛,脾胃阴虚,兼挟湿热型口疮。 关键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露饮;口疮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156(2011)03—0046—02 甘露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组成为枇杷 叶、熟地黄、天门冬、枳壳、山茵陈、生地黄 、麦门冬、石斛、甘 草、黄芩。现临床上多用于口疮等的治疗,关于甘露饮治 疗口疮的适应证型,多数教材记载为治疗肺肾阴虚火旺型 口疮,从甘露饮的药物组成看,治疗肺 肾阴虚火旺型口疮 看似正确,但笔者查阅当时医学文献,考证《局方》中的有 关条文和甘露饮的运用情况、药物组成、后世相关文献,考 虑当时的治疗背景,简单地说甘露饮治疗肺肾阴虚火旺型 口疮,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通过分析考证,笔者认为甘 露饮主治的口疮证型应是胃中客热,脾胃受湿,现作如下 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1 病因病机 口疮又谓之口疳或口疡,隋唐宋时期医学文献中多有 记载,对其病因病机的叙述也较为统一。隋代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中述口疮病因病机主要为毒气上攻。《渚病 源候论 ·热病口疮候》谓:“此由脾脏有热,冲于上焦 ,故口 生疮也。”《诸病源候论 ·伤寒口疮候》说:“丈伤寒,冬时发 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以其表里俱热,热不已,毒气熏 上热故也。”或者为表里俱虚,毒气未尽,熏于上焦。《诸病 源候论 ·时气口疮候》有:“发汗下后,表里俱虚,而毒气未 尽,熏于上焦,故喉口生疮也。”l1 以上可看出《诸病源候 论》对口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有脏腑虚实的不同,但确为毒 邪上攻无疑。唐代《外台秘要 ·天行 口疮及 口干苦方四 首》对其病因病机也推崇《诸病源候论》的说法,谓“表里俱 虚,而毒气未尽,熏于上焦,故喉、口生疮也。”宋代《太平圣 惠方》认为心脾积热是口疮主因。《太平圣惠方 ·卷第三 十六》:“夫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 也。脾气通于口,腑有热,乘于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 口舌生疮也。诊其脉浮,则为阳,阳数者 口生疮也。”《圣济 总录》也有相同观点。《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一十八 ·口 舌生疮》:“论日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盖口属 脾,舌属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积热,传之脾土,二脏俱 蓄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上焦,故令口舌之间,生疮肿痛。” 综上所述,隋唐宋时期,口疮病机可较为详细叙述为 脾脏有热即脾胃蕴热,或表里俱热或表里俱虚,热毒之邪 熏于上焦口舌之间,不得发散故而生 口疮,涉及的脏腑为 作者简介:朱云(1983一),男 ,在读博士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 学(上海 201203)。 脾胃(《圣济总录》有心),而非肺肾,涉及的病因为热毒实 邪而非脏腑阴虚。 2 从《局方》原文探讨甘露饮治疗口疮的病机 2.1 主治证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六叙述甘露饮 主治是 :“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 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饥烦 ,不欲饮食;及 目 赤肿痛 ,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 可服之 ;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 致生黄疸,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闷气短,大便不调,小便 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l2 分析原文来看 ,甘露饮证治 除口疮外,还用于牙宣,口臭,针眼,消渴,咽痛,喉痹,黄疸 等疾病的治疗。这些疾病病因多为胃火热盛,脾胃湿热交 阻,所以甘露饮主治的证候集中在了胃中有热,脾胃中有 湿热两方面。 2.2 药物功效 :甘露饮方药组成为枇杷叶、干熟地黄、天门 冬、枳壳、山茵陈、生干地黄、麦门冬、石斛、甘草、黄芩。从 药物功效上看,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养胃阴生津液, 且生地、麦冬、石斛善于除胃热,如《本草汇言》中麦门冬的 功效为“(治)虚劳客热,津液干少;或脾 胃燥涸,虚秘便 难。”《本草求真》中石斛的功效为“入脾而除虚热。” 生 干地黄既可养胃阴,除胃热,又可祛脾胃湿热,金元时期的 《药性赋》述生地“其用有四: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 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甘露饮中的生干地黄 便是用到了“泻脾土之湿热”这一功效。茵陈、黄芩清利脾 胃湿热,枇杷叶、枳壳宣通脾 胃气机。 3 治法分析 甘露饮治疗 胃中客热、脾 胃湿热型的口疮效果卓著。 其立法用药也有其独特的特色。太阴湿土,利湿始运,阳 明燥土,得阴乃安,治法要清胃热,养胃阴,又要兼顾利湿 热,畅气机。养阴与利湿同用,在治法上好似违背了中医 的证治原理,但这一治法实质有其适应的病证,这一看似 矛盾的治法也是本方治疗 口疮 的精华所在。正如张璐在 《张氏医通》云:“素禀湿热而挟阴虚者,治以寻常湿热迥 殊。若用风药胜湿 ,虚火易于僭上;淡渗利水,阴液易于脱 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务 使润燥合宜,刚柔协济 ,始克有赖”_4 J。所以治疗这一证型 的口疮 ,不用祛风胜湿的治法,也不用淡渗利湿治法,而使 用了一些可除脾胃湿热的养阴药,并以养阴为主,清利脾 胃湿热为辅这一辩证统一的治法。对甘露饮治疗口疮这 山 西 中 医 2011年 3月第 27卷第 3期 SHANXI J OFTCM Mar.2011 Vo1.27 No.3 ·47· 一 证型的特色《时方歌括》分析得很有借鉴意义,《时方歌 括》谓 :“足阳明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故以 二冬、二地 、石斛、甘草之润以补之,枇杷 、枳壳之 降以顺 之。若用连、柏之苦 ,则增其燥;若用芪术之补 ,则虑其升; 即有湿热,用一味黄芩以折之,一味茵陈以渗之 ,足矣。盖 以阳明之治,最重在‘养津液’三字。此方二地 、二冬等药, 即猪苓汤用阿胶 以育 阴意也。茵陈、黄芩之折热而去湿, 即猪苓汤中之用滑、泽以除垢意也。” 4 小 结 宋代及之前医学文献,对 口疮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偏重 以实邪为主,兼有脏腑虚损 ,可概述为脾 胃蕴热,或表里俱 热或表里俱虚,热毒之邪上攻而致,涉及脏腑主要为脾 胃。 从《局方》原文探寻甘露饮之立意,主治病证,或涉及“胃中 客热”,或涉及“脾胃受湿,瘀热在里”,甘露饮实质是着眼 于胃中客热 ,脾胃受湿的病机来立法遣方。治法以养脾胃 之阴和清利脾 胃湿热相结合为特点。 参考文献: [1]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213. [2]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85:308 [3] 田德禄主编 .中医内科学 [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 2002:336—337. [4] 张璐 .张氏医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43. (收稿 日期:2010—12—20) 本文编辑:李艳萍 黄连温胆汤临证治验 黄 文 吕伟华 庞 龙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内科疾病 ;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 — 7156(2011)03—0047一O1 笔者辨证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属痰热为患 的内科杂病,疗效满意,今介绍如下。 1 中风 王某某,男,68岁,1998年7月28日初诊。 突发言语謇涩,半身不遂 3个月。刻诊 :患者昏睡,形 体肥胖,气粗 口臭,时而口唇颤动,舌质黯红 、苔黄厚腻,脉 弦滑数。测血压195/105 mmHg。诊为中风,证属痰浊内 阻,风阳上扰。治以清化痰热,熄风通络。药用:黄连 、川贝 母 、石菖蒲、胆南星各10 g,钩藤、珍珠母各30 g,半夏、僵蚕 各12 g,枳实15 g,竹茹20 g,远志9 g。每 日 1剂 ,水煎取汁 300 mL,早晚分服。4剂后精神转好,口唇不颤,言语转清, 腻苔大退 ,可扶拐行走。守方加生龙牡各30 g,麦芽20 g, 继服 6剂后 ,食欲增加,血压150/80 mmHg,余症渐除。 2 眩晕 张某某 ,男,54岁 ,1999年7月 15日初诊。 眩晕 5年 ,重则月发七八次。刻诊 :眩晕阵作 ,如坐舟 车,伴心悸呕恶,神疲面咣 ,舌淡、苔微黄腻,脉濡细无力。 证属痰热中阻,气血亏虚。治以清热化痰,益气补血。药 用:黄连、枳实、当归各10 g,竹茹20 g,茯苓、党参各15 g,半 夏、陈皮各12 g,黄芪30 g,生姜 3片,大枣5个。每日1剂, 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 服 3剂后,眩晕呕恶止。原方继服 4剂,胃纳增加,精 神好转,未再发作。 作者简介:黄文(1963一),男 ,副主任中医师,山东省海阳市中 医医院(海阳 265100);吕伟华 、庞龙,单位同第一作者。 3 头痛 刘某某 ,女,35岁,2000年5月2日初诊。 前额及双侧颞部头痛半年。每日上午加剧,发作性胀 痛曾经中西药物治疗乏效。刻诊:心烦不安,胸闷太息,失 眠多梦,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滑。诊为痰热绵阻,清阳不 升。治以清热化痰 ,通阳开窍。药用:黄连10 g,枳实、半夏 各12 g,茯苓 、菊花各15 g,陈皮、蔓荆子各9 g,生甘草、川芎 各6 g,全蝎5 g,浙贝母10 g。每 日 1剂,水煎取7f3oo mL, 早晚分服。服 3剂后,头痛大减,去全蝎续服3剂以巩固疗 效,随访 1年未复发。 4 不寐 李某某,女,31岁,2000年 6月 8 13初诊。 睡眠欠佳 1年。1年前因经期恼怒,次日月经骤停,此 后每逢经行之前,头痛头晕,口干,心中烦热,夜寐不宁,胸 胁胀痛,月经量少,色黑有块,少腹时有剌痛。刻诊:形体消 瘦,面容憔悴 ,舌质红边有瘀斑,脉细而涩。证属血瘀化热, 上扰神明。治以清热宁神,活血化瘀。药用:黄连、桃仁、丹 参各10 g,半夏、胆南星各12 g,茯苓、枳实各15 g,合欢皮 2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服 4剂后 ,睡眠好转,诸症大减 ,但觉少腹微痛,随加当归10 g, 续服 6剂,以巩固疗效,未再复发。 5 嗜睡 赵某某,男 ,8岁,2000年 7月 5日初诊。 患嗜睡 3天。因3天前受惊吓,次日开始嗜睡,不分昼 夜,一坐即睡,唤之能醒,醒后复睡。胸闷喉中有痰,咯之不 出,倦怠乏力,舌光红、少苔,脉滑数。诊为痰热内蕴,蒙蔽 清窍。治以清热豁痰,镇惊开窍。药用:黄连、茯苓、胆南 星、麦冬各10 g,石菖蒲、天竺黄、远志、陈皮、半夏、甘草各 9 g,浮小麦30 g,琥珀末1 g(冲服)。每 日 1剂,水煎取汁 300 mL,早晚分服。服 12剂后,吐出黄黏痰 1块,白天基本 可以不睡觉。继上方加减续服 5剂后恢复正常睡眠,并已 上学 。 (收稿 日期:2010—11—12) 本文编辑 :王福 岗
/
本文档为【《和剂局方》甘露饮治疗口疮浅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