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

2012-10-15 3页 doc 38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81780

暂无简介

举报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化学与生命科学系09级药学一班 学号200914140145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知识总结 概念: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是指药物对皮肤的直接损伤和药物通过皮肤吸收产生的全身中毒。 药物对皮肤毒性作用的形态与生理学基础 皮肤的组织形态学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两层组成,两层紧密结合,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的组织相连,此外,皮肤内还有附属器官及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 皮肤的结构主要为表皮、真皮、皮肤附属器官。 1、 表皮:表皮主要有多层角质形成细胞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分为5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09级药学一班 学号200914140145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知识总结 概念: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是指药物对皮肤的直接损伤和药物通过皮肤吸收产生的全身中毒。 药物对皮肤毒性作用的形态与生理学基础 皮肤的组织形态学 皮肤由皮和真皮两层组成,两层紧密结合,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的组织相连,此外,皮肤内还有附属器官及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 皮肤的结构主要为表皮、真皮、皮肤附属器官。 1、 表皮:表皮主要有多层角质形成细胞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分为5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无血管分布。表皮和真皮间的基膜带,具有渗透和屏障作用。当发生损伤时,炎症细胞通过其进入表皮。 2、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二者无明确界限。 3、 皮肤附属器官:包括毛、皮脂腺、汗腺、甲四个主要部分。 皮肤的生理学基础 皮肤的主要功能有屏障功能、吸收功能、感觉功能、体温调节功能、代谢功能、免疫功能、和分泌排泄功能。 药物经皮肤的吸收过程 药物经皮肤的吸收途径有两条: (1)经表皮屏障吸收途径:这是主要的吸收途径,其主要障碍是角质层。药物可经两种途径扩散通过角质层:通过细胞间隙扩散;通过细胞膜扩散。 (2)经附属器官吸收途径:次要途径。 药物经表皮屏障吸收的过程包括两相: (1)渗透相:药物透过表皮进入真皮。以简单扩散方式为主,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 (2)吸收相:药物经表皮基膜带抵达真皮后转入毛细血管。药物扩散速度主要取决于其的水溶性和血流量以及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流动速度。 因此,只有同时在脂、水中易溶的药物,才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 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药物的理化性质、皮肤的结构和部位、外界环境因素。此外,机体的遗传背景、年龄、性别、种族、患病状态、神经因子、食物结构以及药物治疗情况等,也能影响外源物的吸收。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 药物接触不同药物可产生不同的毒效应,有的毒作用仅限于皮肤本身,有的则会影响到皮肤附属器官,有的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中毒反应。其他给药途径发挥治疗作用时也会引起皮肤黏膜的损伤。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药疹:即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是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一种皮肤反应。常见疹型主要有剥脱性皮炎型、荨麻疹型、固定型、湿疹型、麻疹型或猩红热型、多形红斑型、大疱型表皮松解型和痤疮型。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 (2)药物的光敏反应:是用药后,机体皮肤上的光敏物质受日光或类似光源照射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两大类。 光敏反应产生的机制:光毒性反应是由于到达皮肤的致光敏剂吸收光量子后,将能传递给周围分子造成表皮细胞坏死释放多种活性介质,一起真皮血管扩张,组织水肿,黑色素合成加快等反应。光变态反应是一种由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 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磺酰脲类、利尿药、吩噻嗪类、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及局部用药等。 (3)原发性刺激:主要指药物直接对皮肤局部产生的刺激作用,刺激症状是皮肤接触药物后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其症状出现于初次接触药物的部位,与过敏反应不同。其刺激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为改变皮肤结构的损伤、药物性皮炎、皮肤色素沉着。 (4)皮肤过敏反应:属于第四型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是进入皮肤的药物与某些细胞的表面结合进而与T淋巴细胞反应。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接触到这种药物时,就会释放出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导致充血和水肿。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青霉素、磺胺类、氯丙嗪、普鲁卡因、苯佐卡因等。 (5)药物超敏反应综合症(DSH):是伴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的药疹。引起该综合症最常见的药物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拉莫三嗪、氨苯砜、美西律等。 (6)氨苯砜综合症:是在服用氨苯砜后出现的一组以发热、皮损、肝损害、黄疸、淋巴结病及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7)红人综合征:由于万古霉素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出大量组胺所致的一种不良反应。引起该征的药物还有环丙沙星、两性霉素B、利福平、替考拉宁等,这些药物联用加重该不良反应。 (8)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中毒反应:有些药物通过降低皮肤屏障作用,增加皮肤细胞通透性,使皮肤充血,黏度增高,加速药物的皮肤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如有机磷脂类。 (9)化学药物对皮肤附属器的影响:化疗药、口服避孕药、降压药引起头发脱落;油膏、全身性摄入碘化物、氯化物能促进皮脂腺开口处痤疮的发生;皮肤接触氯仿等可引起汗腺导管阻塞致痱子等。 药物对皮肤损伤的评价主要包括:皮肤刺激试验、吸收试验、光敏试验、过敏试验等。 2012年10月15日
/
本文档为【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