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痤疮治疗中的热邪辨证

痤疮治疗中的热邪辨证

2012-10-16 3页 pdf 287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3725

暂无简介

举报
痤疮治疗中的热邪辨证 2008年5月第46卷第13期 痤疮治疗中的热邪辨证 马朝东-白建民:李映琳, (1.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镇江212002;2.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61; 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29) ·综述· f摘要l热邪是痤疮,尤其是寻常型痤疮致病的重要原因,热邪辨证是痤疮治疗中重要而关键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并 结合临床,根据热邪所在病位和轻重、兼挟,将痤疮中的热证辨证分为五型,并对每型之渊源、代表医家、治疗进行论述。 【关键词1痤疮;热邪;辨证;病因病机;治...
痤疮治疗中的热邪辨证
2008年5月第46卷第13期 痤疮治疗中的热邪辨证 马朝东-白建民:李映琳, (1.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镇江212002;2.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61; 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29) ·综述· f摘要l热邪是痤疮,尤其是寻常型痤疮致病的重要原因,热邪辨证是痤疮治疗中重要而关键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并 结合临床,根据热邪所在病位和轻重、兼挟,将痤疮中的热证辨证分为五型,并对每型之渊源、代医家、治疗进行论述。 【关键词1痤疮;热邪;辨证;病因病机;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 I文章编号】1673—970l(2008)13_47—02 痤疮致病原因较多,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早期偏重外 邪,明清以后以热为主,认为痤疮发病多因肺经风热、肺经血热、 血热郁滞、湿热两停而致。现代中医学家还认为与痰凝血瘀、冲 任不调有关。纵观各类文献,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论述中,热邪提 到的次数最多,也最复杂。热邪为本病致病的主因已得到公 认。痤疮致病之热邪,有风热、湿热、血热、热毒等多种形式。热 邪炽盛,可化火生毒,熏蒸气血,煎灼津液,致血瘀痰凝。在痤疮 的发病过程中,热邪自始至终贯穿其内,热邪辨证是痤疮治疗中 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结合脏腑辨证,现将痤疮之热邪辨证分述 如下。 1肺热血热证 本型病位主要在肺,热重时可旁及血分。邪轻属风热,邪重 为肺热血热。临床多见于痤疮初起,皮疹色红或白,以丘疹、粉刺 为主,挤之有粉渣,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或滑细。隋《诸 病源候论》即认为本病为风热所致:“面施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 疱,头如米粒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外科正宗》认为粉刺 属肺,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宜真君妙贴散加白附子敷之,内服枇 杷叶丸、黄芩清肺饮”。《医宗金鉴.夕}科心法要决》认为“肺风粉 刺肺经热,面鼻疙瘩赤肿疼,破出粉刺或结屑”,创立治疗本病的 名方枇杷清肺饮和颠倒散。“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宜内服 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现代中医学家将痤疮 首辨为此型者众多,如广安门医院老中医朱仁康【-吒人为痤疮属中 医“肺风粉刺”或“酒刺”的范畴,辨证论治分肺风和痰瘀两型。中 山医院秦万章田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除了古人提出的风热、血 热、肺热之外,还与血瘀、湿盛、痰核、胃肠实热、热毒蕴结有关, 临床辨证分为肺热血热型、脾胃湿热型、热毒型、血瘀痰凝型四 型。肺热血热型主要表现为颜面部散在与毛囊一致的丘疹,苔薄 黄,脉数,治以宣肺清热。方用枇杷清肺饮、黄芩清肺饮。 2肺胃蕴热证 本型病位在肺、胃,起病多因素体阳热偏盛或肺经蕴热,久 食或偏嗜鱼腥、肥甘、辛辣,使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 壅于胸面。疹色红且多发于颜面、前额、胸背等处,日渐增多,顶 端有黑头,挤压可出粉刺,有时可见脓头,兼见口干渴,大便秘 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又可辨为肺胃热盛证。《外 科正宗》认为本病发病不只在肺,又与胃相关,“又有好饮者,胃 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经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北京中医 医院陈彤云D特别重视痤疮与饮食的关系,认为本病皆因饮食失 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肺胃热盛,脾湿内蕴,外发肌肤所致。临床上 主要分为三型论治,一是肺胃热盛,二是脾湿内蕴,三是痰湿聚 结。朱仁康在肺风和痰瘀两型的基础上,在他所主编的《中医外 科学沪中,又进一步把痤疮分为肺胃蕴热证、气血郁滞证、痰瘀 结聚证三型,并指出肺胃蕴热证临床最多见,治宜清泄肺胃蕴 热,常用枇杷清臃饮。 3脾胃湿热证 本型湿邪表现较为突出,且常与热邪胶结,病位可在脾、脾 胃、肠胃。临床表现为颜面、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 脓疱,数目较多,常伴口臭,便于或结,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 滑。又有辨为湿热蕴结证、胃肠湿热证、脾湿内蕴证者。《洞天奥 旨·粉花疮》认为:“此疮妇女居多,盖纹面感冒寒风.以致血热不 活,遂生粉刺,湿热两停也。”中山医院秦万章佣辨证痤疮脾胃湿 热型治宜清热化湿通腑,方用三黄丸、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 减。上海中医药大学陆德铭主编的《中医外科学沪中把痤疮分为 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蕴结三型。上海中医药大学唐汉钧阿认 为胃肠湿热型主要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 节、脓疱,痒甚,口干,便秘,病程可长可短,常伴有胃肠功能紊 乱。治疗以清热利湿通腑为主,黄连解毒汤加减。 4热毒壅盛证 本型以脓疱为主,皮损鲜红密集,伴口渴、溲黄便于、舌红、 苔黄、脉滑数,治疗重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品。有热毒型、毒 热蕴结型、热毒壅盛型不同称谓。云南省中医院皮肤科医师刘复 兴f7】辨治痤疮从邪热立论,自拟枇清汤,根据患者症状及皮疹形 态加味辨证治疗各型痤疮,收到较好疗效。l临床辨证分为肺热血 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胆湿热型、热毒壅盛型、血瘀痰凝型五型。 热毒壅盛型多见于脓疱型、聚合型等痤疮。方用枇清汤合清热解 毒、消散疔疮之五味消毒饮,尚可加蜈蚣及消肿排脓拔毒之皂 刺、蚤休等。北京中医医院著名皮肤病专家张志礼阿认为毒热蕴 结型皮疹以脓疱和结节为主,色较红,证属毒热互结,蕴于肌肤,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方选五味消毒饮合梅花点舌丹加减。 CHINAMODERNDOCTOR中国现代医生47 万方数据 ·综述· 5阴虚火旺证 本虚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古代文献已有记载,如《诸病源 候论·嗣面候》云:“嗣面者,云面皮上有滓,如米粒者也,此由肤 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圣济总录》对痤 疮的发病机理有“因虚而作”、“邪入肌虚”的阐述。但论述笼统。 主要认为是腠理肌肤亏虚。后世医家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 又有新的创新。主要责之于下焦,认为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为痤 疮发病之根本。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陆德铭啾为痤疮发病主要机 理在于阴虚火旺、肺胃积热、血瘀凝滞肌肤。阴虚火旺为本病最 基本、最关键的病理机制,为发病之本。肺胃积热、血瘀凝滞为发 病之标。临证以养阴清热为治病求本之大法。广州中医药大学榻 国维¨0认为痤疮的产生主要是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熏 蒸头面而致。在治疗上则采用滋肾育阴、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 治法。临床用药上多以知柏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广州中医药大 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范瑞强⋯也认为痤疮的根本原因在 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阴虚火旺为发 病之根本。根据肾阴不足、相火偏旺之病机,范氏以滋肾泻火、清 肺解毒为治疗原则,以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组成消痤汤(知母、 女贞子、旱莲草、鱼腥草、生地黄、蒲公英、连翘、丹参、甘草)为基 本方治各型痤疮。范氏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皮疹形态和性别的 不同,将痤疮分为阴虚内热、瘀热痰结、冲任不调三个证型进行 治疗。阴虚内热型是痤疮的基本证型,瘀热痰结型和冲任不调型 是由阴虚内热型演变而来。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医家都认为热邪是 痤疮致病的重要原因,热邪不仅是痤疮最重要的致病邪气,而 且贯穿痤疮发病始终。但各家对热邪的部位、轻重、兼挟、转 化认识有所不同,辨证分型各异又相互交叉。经对各家认识 2008年5月第46卷第13期 梳理,大致可分为肺热血热、肺胃蕴热、脾胃湿热、热毒壅盛、 阴虚火旺五型。枇杷清肺饮是治疗痤疮的最重要、最常用处 方,肺经风热、啼胃热盛、脾胃湿热均可加减使用。热毒炽盛 用五味消毒饮加黄连解毒汤。阴虚火旺加生她、玄参、麦冬、天 花粉等。痤疮日久不消,痰凝血瘀,出现囊肿、结节要重用软坚 散结之品。 【参考文献】 【11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79:196-197. 【2】秦万章.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M哏上海:上海中医药 大学出版社,1994:244—248. 【3】刘清,陈彤云.陈彤云治疗痤疮临床经验总结【J】.北京中医,20嘶。 19(6):5-6. 【4】中国中压研究院.中医外科学【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79— 681. f5】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53. 【6】贾喜花,林立真.唐汉钧辨证分型治疗痤疮的经验Ⅱl上海中医药杂 志,2∞2,36(6):3l_32. 【7】陆国兰.刘复兴主任医师治疗痤疮经验介绍m.湖南中医药导报, 1999,2(15):16一17. 【8】张志礼.张志礼皮肤癍临床经验辑要阴.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0ID一203. 【91阙华发.陆德铭治痤疮经验撷萃【J】.江西中医药,199r7,28(3):7. 【lO】榻国维.皮肤病临证见解m.新中医。1996,28(1):14. 【11】张晓梅.范瑞强教授治疗女性痤疮经验撷新J】.中医药学刊,2004, 22(4):588. (收稿日期:20Cr7—12—21) (上接第46页) 号。髓核突出与未突出部分之间多有一“窄颈”相连;(2)髓核游 离:髓核突出于低信号的纤维环之外,突出部发与髓核本体无联 系。游离部分可位于椎间盘水平,也可移位于椎间盘上或下方的 椎体后方。MRI矢状面一次整体成像,能全面观察游离体的滑移 位置和形态,较其他影像学方法优越,Mm对游离体的检出手术 位置符合率为100%【q。(3)schmorl结节:表现为椎体上下缘半圆 形或方形压迹,其内容与同水平髓核等信号,周边多绕一薄层低 信号带。MRI对Schmorl结节的发现率较cT高,但横轴位上观察 结节的数目、边缘骨硬化等改变,不如CT显示清楚。 间接征象:(1)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表现为局限性弧 形受压,与突出的髓核相对应,局部硬膜外脂肪变窄或消失; (2)受压节段脊髓内等或长Tl长1r2异常信号,为脊髓内水肿或 缺血改变;(3)硬膜外静脉丛受压、迂曲,表现为突出层面椎间盘 后缘与硬膜囊之间出现短条或弧状高信号。 3小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法很多,x线平片简便易行,价格 便宜,且随着x线质量的不断提高,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诊断该病 的直接或间接征象,是当前国内无CT地区应用最广的诊断方 鹅中国现代医生CHlNAMODERNDoCTOR 法。cT和MRI诊断准确率均在90%以上,但由于CT普及率较 高且扫描价格适中,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虽然MRI的使用 受其普及限制,但由于其检查为非侵入性和无放射性,优于以往 任何检查,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将来对腰椎问盘突出症的诊断应首选MRI检查。 [参考文献1 【1】孙跃华。胡新世.腰椎间盘突出致腰腿痛的影像研究【J].中国医用放 射技术,1999,5(1):43. 【2】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61—762. [3】卢光明,许健,陈君坤.cT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504. 【4J黄子康,杨悦.203例腰椎间盘突出cT扫描分析【J】.西南军医,2005, 7(4):30一31. 【51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1999:2lO. 【61茅祖斌,刘茂良,卢希寅,等.MRl在腰椎闻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 值【J】.铁道医学,1999,21(5):289. (收稿日期:2008—02_03) 万方数据 痤疮治疗中的热邪辨证 作者: 马朝东, 白建民, 李映琳 作者单位: 马朝东(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镇江,212002), 白建民(南阳医学高等专科 学校,河南南阳,473061), 李映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29) 刊名: 中国现代医生 英文刊名: CHINA MODERN DOCTOR 年,卷(期): 2008,46(13) 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11条) 1.秦万章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 1994 2.张晓梅 范瑞强教授治疗女性痤疮经验撷菁[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4(04) 3.禤国维 皮肤病临证见解 1996(01) 4.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1979 5.阙华发 陆德铭治痤疮经验撷萃 1997(03) 6.张志礼 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 2002 7.陆国兰 刘复兴主任医师治疗痤疮经验介绍 1999(15) 8.贾喜花;林立真 唐汉钧辨证分型治疗痤疮的经验[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2(06) 9.陆德铭 中医外科学 1997 10.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医外科学 1987 11.刘清;陈彤云 陈彤云治疗痤疮临床经验总结[期刊论文]-北京中医 2006(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海鹰.张晓阳 风药治疗痤疮一得[期刊论文]-中国民间疗法2001,9(5) 2. 李红枝 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40例[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 3. 孙丽坤 血毒丸治疗痤疮体会[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 4. 邹志东.杨海川 从湿论治口疮、痤疮验案4则[期刊论文]-北京中医2003,22(3) 5. 蒲晓东 普济消毒饮加味治疗痤疮78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2008,11(8) 6. 冯永芳.朱林学.丁宜.高进.李恩宽 痤疮膏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湖北中医杂志2002,24(7) 7. 余勇 小金丸治疗聚合型痤疮24例[期刊论文]-医药导报2000,19(3) 8. 曲剑华.姚卫海.李惠云.任蜀兵.陈彤云 痤疮口服液治疗痤疮前后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观察[期刊论文]-中国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1) 9. 杨柳.钱江.周耀湘.任小红.庞卿强 岭南地区寻常痤疮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6,17(1) 10. 王林扬 中西医结合辨治寻常痤疮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2004,25(6) 引证文献(2条) 1.韩平.戴永江.陈岩.辜孔进 桑丹消痤净面膜对寻常性痤疮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09(25) 2.马孝.傅剑 莫匹罗欣软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外医疗 2008(18)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wkjzlml-yyws200813025.aspx
/
本文档为【痤疮治疗中的热邪辨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