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生态环境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别问题

生态环境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别问题

2017-09-18 10页 doc 26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态环境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生态环境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别问题 方刚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生态环境心理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生态环境心理存在性别差异, 而这些差异背后的影响因素是社会性别。因此,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该考虑到对不同性别人群 心理的不同影响,特别是具体实施中对女性的特殊影响。生态环境心理学研究对社会性别视 角的重视,不仅有助于推动其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也有助 于促进性别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心理学;社会性别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Socia...
生态环境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别问题
生态环境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别问 方刚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生态环境心理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生态环境心理存在性别差异, 而这些差异背后的影响因素是社会性别。因此,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该考虑到对不同性别人群 心理的不同影响,特别是具体实施中对女性的特殊影响。生态环境心理学研究对社会性别视 角的重视,不仅有助于推动其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也有助 于促进性别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心理学;社会性别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ender Issues Fang Gang The Institute of Sexualities and Gender Studies,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emerging. Psychological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actor behind these differences is gender.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hould consider the various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especially the special influence on female during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Ecologic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on the importance of gender not only helps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as a discipline, to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help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asic national policy of gender equal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psychology;Gender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胡锦涛,2007)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环境心理学的意义应 有重视。生态环境影响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也会影响到生态环境,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社 会性别的影响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生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或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具体包括环境对人 的影响,人的环境态度,如何改变人的心理以促进其环境保护行为,等等。生态环境心理学 从,,世纪初开始起步,如今已经浸透到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区心理 学、心理治疗学等各个领域,被认为是“科学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秦晓利,2006:12) 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性别间的紧密关系,已经被女性主义生态学所论证,也普遍为学界 所接受。(方刚、罗蔚,2009:1-2)但对于生态环境心理同社会性别之间重要关系的论述, 还少有所闻。在笔者看来,将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纳入生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助于更 深入地理解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也有助于找到改变人们的生态 态度,促进生态环保行为的新立足点。 一、 生态环境心理的性别差异受社会性别影响决定 生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一直不缺乏对性别差异的关注。但是,以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来看,以往研究中的这些关注多停留在生理性别差异上,而缺少社会性别的深入分析。正如女性主义学者指出的,以往的学科通常“只讲了半边的”,加入社会性别视角后世界的面貌将大不一样。(鲍晓兰,1995) 我们以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应激研究为例。环境应激理论把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看作是应激源,比如噪音、拥挤等。应激源被认为是威胁人类健康状况的不利环境,包括工作应激、婚姻不和谐、自然灾害等。应激被定义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包括情绪、行为和生理成分。以往的研究已经揭示出,同样的情境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意义可能不同,对男性不构成应激源的,对女性可能就是应激源。但这背后的差异,需要从社会性别视角进行解释。 比如,有研究明,男人的领地性比女性强,他们的领地更大。(保罗?贝尔等,2009:266-267)高空间密度在男性身上产生的消极影响要比女性更强一些,男性在高密度下要比其在低密度下所表现出的消极情绪更加强烈,会更加具有攻击性,而女性的情况没有那么明显。(保罗?贝尔等,2009:291)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被父权文化所推崇的支配/刚性趋势的男性气质,以及从属/柔性趋势的女性气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方刚,2007)男性被鼓励“独立”、“刚强”、“竞争”,女性被鼓励“依附”、“温柔”、“合作”,因此男性更容易把其他人的靠近看作威胁,而女性更容易将其视作亲密关系的建立。 但是,在长期的高密度环境下,女性的反应就不如男性了,如对拥挤的大学生宿舍的研究就表明:女生的拥挤感或其它消极反应更强。这可能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男生往往选择离开宿舍,而女生则更有可能选择继续同室友在一起,在宿舍待的时间越长,高密度所带来的压力就会越大。(Aiello,Thompson & Baum,1981)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男性选择离开、女性选择留下,同样是社会性别角色对性别气质塑造的结果。男性可以在社会文化所鼓励的支配/刚性趋势男性气质指引下离开拥挤的空间,选择“作自己”;而女性则因为合作、温柔、体贴等女性气质的指引而选择留下来,和同伴保持“亲密”的关系。 在一些特殊的高密度情景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应激反应,比如拥挤的地铁车厢中,特别是在晚上。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这是因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缺乏安全感,普遍存在着被性骚扰的恐惧与压力。正因为此一些国家设立了女性专用车厢。女性面对黑暗的空间时,比男性的应激反应更强,也可以用同样的原因进行解释。 除了环境应激研究之外,从更宏观的角度,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于人类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存在着性别差异。 由于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女性更多地承担家务劳动,化学洗涤用品、食品污染、水污染等更直接地伤害她们,这在她们在购买和使用这些物品时造成潜在的心理焦虑。即使同样在工作场所,由于工种的不同,男性和女性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比如在一些鞋厂、皮革厂等,一线女工占90% 以上,大部分企业的女工不同程度地接触到尘毒、噪声、高温等危害,这些都使得未生育的女性会更多担心环境污染对她们的影响转嫁到未来的孩子身上,使她们在接触污染源时心理受到影响。 一项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多产生由躁声带来的心理焦虑。(Gulian&Thomas,1986)除了其它影响因素,性别的影响至少可以提供部分的解释: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往往使她们较男性更多接触躁音,除了职场和男性接触同样的躁音之外,女性更多承担做饭的家庭劳动,她们受厨房躁音的影响比男性更多。对于居家生活的女性来说,通过住宅小区附近的轻轨线路或城市快速路,对她们的影响比男性更大。 从生态环境态度与行为的角度看,也因为社会性别分工存在着性别差异。如果女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她们在购买家庭日用品时有意识地购买天然环保的绿色食品,使用环保购物袋,做饭洗衣时节约用水,对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选用环保清洁剂和无磷洗衣粉,使用节能灯具、无氟冰箱等等,都会直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变。而男性在公领域和私领域具有更大的决定权,像大额物品的采买通常男性说了算。比如买什么排量的车通常是由男性决定的,而这也会对环境产出直接的影响。生态环境态度积极的男性更容易采取购买低排量的汽车、用水桶盛水洗车、注意减少电器的能耗和污染等等这些生态行为,从而也会积少成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再比如,自然风景可以帮助人类恢复体力和健康,心理学中也有森林疗法、自然疗法等生态疗法的心理治疗法。但是,如果一个家庭为了在假日到自然中放松,女性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以至于使之成为女性的工作,而只是男性的休闲,那就达不到目的了。 二、 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考虑进社会性别心理差异 同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因为社会文化及社会性别的影响,对于男女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进社会性别造成的心理差异。 以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受到重视的街景园林设计为例,街景、园林设计中神秘感的运用,可以增加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神秘感典型的例子是那些弯曲的小路或被遮挡起来的空间,运用适当可以增加冒险带来的乐趣。(Paul A. bell, etc,2009:47-48)但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使她们更容易因为这样的环境而产生恐惧感,所以这样的设计至少不应该出现在人们必须经过的区域,比如前往某个车站、超市或公园门口的必经或便捷地带。 此外,公园里的围墙,因为视线无法穿透,会使女性感到潜在威胁。所以我们主张建设开放式公园,至少围墙不是封闭的一堵砖墙,而是可以透视的;公园里的小路也要足够宽,路边没有紧帖的灌木丛;造园景观如假山、树叶等不可遮蔽道路,也不应阻碍视线;等等。 路边人行道的照明,应该足够明亮,应该采用白色照明而非黄色照明,对损坏的灯应该及时维修,以避免使夜行的女性产生恐惧心理。 同样的考虑也应该应用于校园内的规划。学校环境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女学生对于性侵犯的担心。学校的环境特征,如茂密的树林或者植被,提供了有助于身心的生态空间,但是也为攻击者提供了有利的藏身处和逃走的潜在可能性。如何使女性同样有勇气享受这些空间,是设计中需要认真规划的。再比如,由教学区通往女生宿舍的路径中,如果照明条件恶劣将对晚上回宿舍的女生的心理造成明显负面影响。 女性公厕因为只有蹲坑,而且女性如厕时间长于男性,所以女厕所门前排长队的现象,已被性别研究界一再呼吁改变。此外,厕所建在偏远、拐角之处,楼梯下面,或楼道半层处,不在公共视野之内,也会对如厕女性造成不良心理影响,特别是在晚上。公厕建设中,如果改善其采光、空间、位置,使之不再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地方,女性会少许多恐惧。厕所内部应该有置物空间,而不只是小挂钩,这样女性携带的昂贵皮具与大宗物品方便置放。 许多国家还在公厕附近增加了哺乳室的设计,为哺乳女性提供独处、隐秘的空间,从而营造了对女性友善的环境。 办公环境也是一样,私密性提高有助于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但是,不应该使女性的安全感受损。 家庭环境的设计中,仍以洗手间这个貌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地方”为例,许多忙碌于家务的女性习惯于把坐在马桶上看书当作难得的放松、减压、休闲的享受。认识到洗手间的减压功能,其空间设计就不能太小,环境布置就要尽可能温馨,可以有艺术作品、鱼缸等等。但一个家庭中洗手间太多,就会使清洁工作增加,从而增加女性的压力。 厨房这一传统上更多是女性主宰的空间,环境设计中的性别考量同样不容忽视。 总之,在环境设计上,女性心理上的安全感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这种对安全感的关注还应体现在:城市的建设中,天桥应该优先于地下通道;地铁、地下停车场等的通道尽可能短、宽;监视性差的角落及转角处,可加装镜子以改善;社区荒废处应用公共设施填补起来;等等。 三、 生态环境心理学重视社会性别分析的意义 生态环境心理学研究中,重视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充分考虑社会性别的影响因素,建构“有社会性别的生态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完善。 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社会性别研究已经逐步浸透到人类知识的几乎所有方面,无论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各领域,没有社会性别分析视角会被看作是不完整的,是“只讲了半边的故事”。社会性别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认识文化现实的分析工具,看到了知识生产中的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看到了社会性别作为人类社会一个基本的组织原则被以往学界研究所忽略,也看到了这种忽略导致人们作为常识接受的许多理论的偏颇和谬误,从而在研究中颠覆既有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郭爱妹,2006:6)此外,社会性别分析本身具有非常鲜明的质疑与批判的精神,具有批判、反思、变革、行动的特点(郭爱妹,2006:10-13;沈奕斐,2005:10),而这些必将带给生态环境心理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以活力。 (二)有助于生态环境心理学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分工的性别差异决定了在对资源环境的依存度和破坏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因而也决定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的性别战略。(方刚、罗蔚,2009:55)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进这种性别差异,才是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一致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心理学对不同性别的生态环境心理差异的研究,可以为生态文明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基于社会性别差异的心理学支持。比如,基于对生态环境态度与行为关系存在性别差异的认识,在进行生态环境态度的教育中,就可以针对不同性别有的放矢。 (三)有助于推进性别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 性别平等基本国策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学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从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位合力进行推动;需要的是“社会性别主流化”,即将社会性别的影响因素纳入国家所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生态环境心理学研究,也不应该独立于这一基本国策实现的努力之外。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将使生态心理学的成果具有“性别政治正确”的特点,从而避免进一步塑造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或巩固既有的性别偏见。从我们在本文第一节所呈现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传统父权文化推崇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造成环境心理上男女差异的重要原因。促进心理健康,需要从颠覆传统的性别气质做起。而对传统性别气质的颠覆,同样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心理健康的促进与性别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将是殊途同归。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心理的性别差异是受社会性别因素影响决定的,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影响因素。生态环境心理学要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也应该充分纳入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M] .北京:三联书店,1995 [2](美)保罗?贝尔等著.环境心理学[M] .朱建军,吴建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9 [3]方刚.男性气概实践的多样性分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 [4]方刚、罗蔚主编.社会性别与生态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郭爱妹.女性主义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7]秦晓利.生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Aiello.J.R.,Thompson,D.E.,&Baum,A.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sych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mplications from crowding, personal space, and intimacy regulation ersearch[A]. In J. H. Harvey(ED.), Cogni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C] (pp.423-438). Hillsdale,NJ:Erlbaum. 1981 [10]Gulian,E.,& Thomas,J.R. The effects of noise, cognitive est, and gender on mental arithmetic performance.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6.77,503-511 [11]Paul A. bell, Thomas D. Greene, Jefrey D. Fishen, Andrew baum,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5e, Singapore: Thomson Learning,2001 作者简介: 方刚,,,,,——,天津人,副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 学系,主要从事性别研究和性研究。
/
本文档为【生态环境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别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