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学会抵抗诱惑

学会抵抗诱惑

2017-09-18 5页 doc 16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学会抵抗诱惑1955年资料4二千年前中国的人体解剖学二千年前中国的人体解剖学黄胜白 近世医学科学的基础,是由形态学建立起来的。因为形态学比较地是客观的唯物的,它能指引我们脱离幻想的玄学而走上科学的大路。中国医学早在二千多年前(纪元前360-50)似乎就重视人体解剖学,而有很多医人做了许多工作,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的学说。因为当时从事人体解剖,并非由于好奇或利用机会的偶然举动,而是为的研究生理病理而作的长期钻研,所以可能是比较有计划的科学的。试看黄帝内经灵枢里的经水篇(卷三第十二)就写得很明白,很肯定:“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学会抵抗诱惑
1955年资料4二千年前中国的人体解剖学二千年前中国的人体解剖学黄胜白 近世医学科学的基础,是由形态学建立起来的。因为形态学比较地是客观的唯物的,它能指引我们脱离幻想的玄学而走上科学的大路。中国医学早在二千多年前(纪元前360-50)似乎就重视人体解剖学,而有很多医人做了许多工作,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的学说。因为当时从事人体解剖,并非由于好奇或利用机会的偶然举动,而是为的研究生理病理而作的长期钻研,所以可能是比较有的科学的。试看黄帝内经灵枢里的经水篇(卷三第十二)就写得很明白,很肯定:“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榖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鍼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看他“八尺之士皮肉在此”这句话,是何等道地的唯物观点,“其死也可解剖而视也”说得肯定切实。可见当时的人体解剖,并不是很稀罕的事,同时它是为的追求生理、病理而为治疗服务的,所以末了说“固其常有合乎”。就是说,解剖所见的,每与生前体外诊察所得的相符合。本来在汉代就有一个谣谚:“肺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这是当时羣众对医师的要求,要求有实践的内藏观察,要求有真知灼见,而不是揣测空谈。经水篇解剖计划中所追求的目的,正是符合羣众要求的。如“藏之坚脆,府之大小。”本经里面的本藏篇肠胃篇以及平人绝榖篇都说得很清楚。至于“脉之长短等”,本经的经脉,骨度,脉度,都有详细的描写和讨论。再看他“皆有大数”这句话,可见得所解剖的数量是相当大的。因为“大数”就是平均数或常数,没有相当大的数量,是不能得到平均数的。我们不妨来考核他们当时所得的“大数”先看肠胃篇:“榖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食管)。胃纡曲屈仲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经五寸,大容二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廻周叠,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反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囘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附脊以受回肠,左环叶积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廻曲环反三十二曲也。”远在二十余年前梁伯强教授即指出:这里食道和肠道的比例是正确的。现在摘要抄录梁伯强氏原文如下:“古人所谓小肠如上文所说只至脐的位置而止只指我们十二指肠和空肠,广肠系附近脊柱的,当然系指乙状大肠和直肠。其余的大肠和回肠古人没有把他们分界弄清楚,所以合而为一,合称为回肠了。我现在把内经上载的食道肠管长短和德国斯氏Spalterholz的解剖学上尺寸比较列后,我因为不知道古人的“尺”的长短,我不能计较他的绝对长度。但我可计算两书上食道和肠道的长度比例。这得数也可以给我们同样的答题:看上表所列的食道和肠道的长度比例:内经为1:36,德国斯氏解剖学为1:37,可以看出这完全符合(肠道的长度是通常的)。可证内经上的测量记载的精密,确是实践的不是杜撰的”。照梁伯强教授所求得的比例看来,不但是比例相同,而且也说明所量的确是人类消化器的尺寸,不过所用的尺寸不同罢了。按照尺寸方面所求的比例,我们还可求出著书的年代,决不晚于公元前一百年。(这个问题另有文讨论)。同时我们从素问灵枢及难经甲乙经一类书里,还可看到各脏各腑长短轻重都有详细的,灵枢的经筋篇是描写全身肌肉(肌肉本应该名筋)的。当时记录筋(肌肉)系统的方法,虽和现代所用方法不同。可是剥去皮肤而将整体的肌肉(筋)暴露,加以系统的描写,确是事实。这也足以证明当时确是做过一些人体解剖和系统的观察。再就“脉之长短”说,当时测量血管的记录,像灵枢经骨度,脉度,五十营等篇所记方法和看法,虽都和现代两样,但的确曾量过人体的动脉静脉也是事实。骨度篇所说:“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可见当时因为将血管测量准确,才先立骨度。我们看经脉篇所写十二经脉,起止,上,下,循,行,出,入,侠,属,贯,连,支,络,布,散等。非常的明划清晰。可见量度血管的工作原是当时人体解剖的重点,因为中国医疗理论是以“息脉血”为主要基础的。像淮南子泰族训所说:“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也,贵其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也都一再提到脉法脉论脉学等,仓公并且说:“病名多相类,不可知。故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同时在那个时代的切脉,是并人迎(颈动脉)寸口(桡动脉)趺阳(内附骨动脉)三部共同切按加以比较的。从距离心的远近不同,脉相(血压)各异方面来体会,经中曾再三讨论人迎寸口大小的倍数,那时对血管的长短终始特别注意可知。所以测量血管工作,确属切要。这一点在史书上是有明证的,汉书王莽传:“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太医和尚方都是医学人员。竹筳就是竹蔑,竹丝。导脉就是通血管。这种利用处死后的尸体进行“刳剥”(就是剥去皮),量五藏,以竹筳导脉的三个步骤都是和灵枢经所记载的人体解剖的程序相符合的。总之,二千多年前的人体解剖学是有实践做为根据的,而不是出于臆测的,这已由正史证明。新代以前,是否早有解剖学。这个从传说方面讲,也有正史可稽的。太史公书在扁鹊仓公传里,提到上古一位大夫俞跗,就曾作过剖腹手术,下面是虢国中庶子对扁鹊一篇话:“中庶子曰: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挢引、案杬、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先生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这是当时医界中的传说,似乎不足为凭。但是细加分析,在所说割皮之下接着解肌。古书的肌,是指皮下结缔组织,割解就是剖开;脉是血管,诀是辨别或决断;筋是今人所谓肌肉,结是结束,髓脑是神经,搦是拉着,荒是胸膜和腹膜(礼记。“丧大记‘振容荒’注蒙也,在上曰荒,所以衣柳也。”诗经:“樛木‘葛藟荒之’传奄也”曰衣、曰掩、曰蒙均谓色也,所以合言之曰色荒。医家另造从肉之字为肓,故有心下膏,膏下肓,肓下膈之说,膈上之肓即肺膜也)。幕是膜,是指大网膜,揲是摺叠和曳开。爪是抓起,看他由外而内,由外皮到肠胃,一层一节,层次分明,这可能是实践过剖腹手术,才能讲得如此清楚,这绝不能是文人弄笔,想像之谈。中庶子所说的上古,不晓得他指的什么年代,就算是春秋年代吧,可见得公元前三五百年前已经有人体解剖观念,甚至是实有其事的剖腹疗法,由这事实发展到灵枢经的全部解剖学,再发展到新朝的太医尚方用竹筳导脉,这都是有事迹可证明的,那么中医在公元前或者说二千年前就有人体解剖学,是毫不夸大的。史记和汉书这两段记载都足以说明灵枢经的解剖学是有它的历史上的发展根据的。它既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偶然凑合,而的确是根据历代相传学说,实事求是地,发展起来的科学。这至少是二千年前已建立的科学。在近代德国解剖学家Rauber,Kopsch二氏所写的解剖学史(解剖学1951年版)中说明近代的大体解剖学是萌芽于公元后十六世纪的魏萨利Vesalins(公元后1514-1564),魏氏以前是黑暗时期,只靠东方的阿维森纳大师供给些零碎的人体知识。至于学者盛称的亚里思多德和加伦等的解剖学简直是一片空谈,纰谬百出。其错误的原因半由于个人主观,半由于取材不当,因为这两位先生都未曾触及过人体内部,据说加伦曾解剖过猴子,因而推论人体构造,自然不免幼稚愚妄。直到魏萨利盗取犯人尸体来描写绘图,才写成一部启蒙的解剖学(DeCoyoorisgrumanifabriealibriseptum1543年在瑞士出版)才把那些谬论一扫而清,但他因此触犯教会的禁忌,被驱逐出教,仍贬谪他去圣地(耶鲁撒冷)朝真,自求忏悔,因而就死在中途或说不知下落。这也可见西方的教会和封建社会对科学家的迫害,正同现在的美帝国主义迫害科学家的残酷如出一辙。原来基督教是宣传信徒会复活的,因而严禁残损尸体以免防碍复活,所以在公元后一千多年中,没有稍具雏型的人体解剖学是无足深怪的了。反观我国公元前的医经就有那详明确实的大体解剖学,拿灵枢经和魏萨利书比至少要早到一千五百年,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医人首先解剖人体,第一部人体解剖学是中国写的。这可以充分说明我们的祖国医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实践就是科学,从实践所综合出来的理论,就不是臆造,就不是玄学。(本文发表在1955年4期第42页上)
/
本文档为【学会抵抗诱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