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应急处置

2012-10-18 7页 doc 320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7452

暂无简介

举报
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应急处置 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应急处置     2012年2月16日,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王岘镇白银乐富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5月2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后勤服务中心1名职工在检修污水池潜水泵时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另有2人在施救过程中相继中毒,造成3人死亡。5月30日,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平阳制革二厂1名职工在清理污水池时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另有2人在施救过程中也相继发生中毒,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6月9日,浙江省东阳市金罗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1名职工在清理电镀污水处理池污泥时发生氰化氢和硫化氢中毒事故,另有...
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应急处置
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应急处置     2012年2月16日,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王岘镇白银乐富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5月2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后勤服务中心1名职工在检修污水池潜水泵时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另有2人在施救过程中相继中毒,造成3人死亡。5月30日,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平阳制革二厂1名职工在清理污水池时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另有2人在施救过程中也相继发生中毒,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6月9日,浙江省东阳市金罗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1名职工在清理电镀污水处理池污泥时发生氰化氢和硫化氢中毒事故,另有5名人员在施救过程中相继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上述血的教训向有关行业与企业警示: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是造成群死群伤的无形杀手。掌握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应急处置原则,提高应对能力,是安技部门做好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的易发环境   硫化氢(H2S)是一种比空气重、有臭鸡蛋味、能溶于水的窒息性气体,同时又具有刺激性。硫化氢易挥发,无色,燃烧时可产生蓝色火焰,人最低致死浓度(MLC)约为 1110mg/m3·5min。   硫化氢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硫化氢中毒事故常发生在进入污水池(井)、化粪池、下水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沼气池等场所进行清淤、设备设施维修、通讯电力线缆施工等作业环境;造纸、酿造、甜菜制糖等工业废物处理环境;渔舱;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其他作业,如液体肥料贮存和生产、人造纤维生产、制毡行业、橡胶硫化、硫染工艺等某些化工生产过程中。生产环境空气中,硫化氢最高容许浓度为10mg/m3。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是作业人员在作业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硫化氢气体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在我国颁布施行的《职业病目录》中,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属于56种法定职业中毒职业病中的一种。 完善硫化氢中毒应急预案   炎热的夏季既是污水井、池、沟、管道和泵站等清淤作业的旺季,又是硫化氢等有毒气体中毒事故的易发期。所以,在夏季来临之前,凡是涉及硫化氢的行业与企业,安技部门应当提前制订修订完善本单位的硫化氢中毒应急预案。   制订修订完善本单位硫化氢中毒应急预案的主要指导性文件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卫办应急发[2011]94号),以及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5—2010《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 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 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T 194—2007《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203—2007《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4—2007《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GBZ/T 205—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 206—2007《密闭空间直读式仪器气体检测规范》、GBZ/T 222—2009《密闭空间直读式气体检测仪选用指南》、GBZ/T 223—2009《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 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 》,还有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的AQ/T 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2002年6月1日起施行的GBZ31-2002《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   企业安技部门在制订修订完善本单位的硫化氢中毒应急预案时,不能仅仅靠照搬照抄上述文件标准,而必须结合本单位的生产工艺特点、作业人员的劳动条件、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作业现场空气中硫化氢浓度与通风情况等实际,来制订修订完善本单位的硫化氢中毒应急预案。   安技部门在完善了本单位硫化氢中毒应急预案之后,不仅要重视应急救援处置的演练,更要将应急预案保障措施落实在日常的职业卫生管理中。如做好作业环境有害气体浓度的检测,应通过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积极协调生产与维修等职能部门,做好设备设施的检修维护工作,不断完善监测预警和评估系统,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职业卫生知识,增强员工的职业卫生自我防护意识。 急性硫化氢中毒现场初步判断   如果在发生职业性急性中毒事故现场,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无法测定或一时无条件测定,只要是患者所处环境是上述介绍的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的易发环境,或生产工艺流程可产生硫化氢,或患者当时闻到臭鸡蛋味,此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眼和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就要考虑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可能性。   急性中毒事故现场如有条件,需注意区别急性硫化氢中毒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氰化物中毒、单纯缺氧(如二氧化碳、氮气、甲烷、惰性气体等),以及急性有机溶剂中毒等。硫化氢中毒场所常伴随有二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现场应同时监测可能产生的其他有害气体,以排除或确定混合气体引起的中毒事件。   事故现场中毒患者如果接触硫化氢后,会出现一系列接触反应,如眼刺痛、羞明、流泪、结膜充血、咽部灼热感、咳嗽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表现,或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神经系统症状,脱离接触后在短时间内消失者。   GBZ31-2002《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将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与重度中毒三级。轻度中毒可有明显的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并出现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可有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急性支气管肺炎。重度中毒会造成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呈植物状态,以及会造成肺水肿、猝死、多脏器衰竭。 急性硫化氢中毒的现场处置   现场救援与个体防护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救援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有关作业人员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要求必须 2 人以上协同进行,并且就事故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气源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置、人员疏散等及时向现场指挥提出建议。   救援人员进入硫化氢浓度较高的环境内(例如出现昏迷/死亡病例或死亡动物的环境,或者现场快速检测硫化氢浓度高于430mg/m3),必须使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并佩戴硫化氢气体报警器;现场救援人员的皮肤防护无特殊要求;如现场中毒患者中无昏迷/死亡病例,或现场快速检测硫化氢浓度在 10mg/m3~430mg/m3之间,选用可防H2S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参见GB 2890-2009),并佩戴硫化氢气体报警器;进入已经开放通风,且现场快速检测硫化氢浓度低于10mg/m3,一般不需要穿个体防护装备。现场处置人员在进行井下和坑道救援与调查时,必须系好安全带(绳),并携带通讯工具。在开放空间开展现场救援工作对防护服穿戴无特殊要求。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无需穿戴防护装备。   现场急救救援   首先,迅速将中毒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衣服,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   当出现大批中毒患者,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患者。现场检伤分类如下:   红标是指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昏迷;咯大量泡沫样痰;窒息;持续抽搐。黄标是指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意识朦胧、混浊状态;抽搐;呼吸困难。绿标是指具有下列指标者: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流泪、畏光、眼刺痛、流涕、咳嗽、胸闷等表现。黑标是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有条件现场治疗单位,对于红标患者要保持复苏体位,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对于黄标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反复抽搐、窒息等情况时,要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对于绿标患者,脱离环境后,暂不予特殊处理,但要观察病情变化。   中毒患者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就近转送至综合医院或中毒救治中心继续观察和治疗,有条件的可转运至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   现场空气硫化氢的检测   要尽早对事故现场的空气进行检测。具体检测方法、检测仪参见《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卫办应急发[2011]94号)中的有关内容。   编辑 边 安
/
本文档为【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应急处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