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历史教学不可运用_人造史料_

历史教学不可运用_人造史料_

2012-10-25 2页 pdf 92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5054

暂无简介

举报
历史教学不可运用_人造史料_ 总第 576期 Sum No.576 2009年第 11期 No.11,2009 历史教学 History Teaching [关键词]人造史料,学科特点,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35-02 【收稿日期】2009-04-23 各 抒 己 见 历史教学中能不能运用“人造史料”?笔者 原以为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以求“真”求 “实”为价值取向的历史教学岂可运用“人造史 料”?但最近读到田占军、赵兰萍老师在《中学历 史教学》2009年第 4、...
历史教学不可运用_人造史料_
总第 576期 Sum No.576 2009年第 11期 No.11,2009 历史教学 History Teaching [关键词]人造史料,学科特点,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35-02 【收稿日期】2009-04-23 各 抒 己 见 历史教学中能不能运用“人造史料”?笔者 原以为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以求“真”求 “实”为价值取向的历史教学岂可运用“人造史 料”?但最近读到田占军、赵兰萍老师在《中学历 史教学》2009年第 4、5期合刊上发表的《也谈教 学中的“人造史料”问题》一文(下简称“田文”), 发现这的确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澄清 的问题。田文对历史教学运用“人造史料”大加 推崇。笔者感到像田文这样的认识在中学同行 中似乎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在教学中运 用“人造史料”的情况还会时常出现。所以,笔者 在此谈一些看法,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 的进一步讨论。 田文主要是针对《历史教学》2009年第 1期 郭秀平老师的一篇文章———《历史教学能用“人 造史料”吗?》(下简称“郭文”)。郭老师发现当前 一些新课改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人造史料”的 苗头———他把一些老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虚 构的相应材料称之为“人造史料”,认为在历史 教学中运用“人造史料”的做法违背了普通高中 历史课程,与新课程改革方向背道而驰,这 种做法如果得不到改正,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 走入误区,成为无效的甚至负效的教学。应该 说,郭文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而田文则认为历史 教学可以运用“人造史料”,因为它为学生打开了 一扇学习历史的窗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 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同时还指出郭文观点错误的原因是混淆了历 史教学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固然不能运用“人 造史料”,而历史教学则可以。笔者认为,“人造 史料”实质就是“假史料”,历史教学同样不能运 用。郭文已从新课改角度提出了四条理由,笔者 将在此基础上补充三点理由,以示声援。 第一,“人造史料”的运用不符合历史学科的 基本特点和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家知道,历史学科具有思想性、时序性、过 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 (p.7)。应该说,过去 性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地方。 这一特点给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会带来一定的困 难,因为历史学科所含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已 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只能间接认识,很难直接体 验。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 即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历史上遗留 下来的材料的作用。必须选择最能反映历 史本质的典型材料,要特别注意材料的质量,而 材料的质量则与史料的原始性直接相关 [1] (p.270)。 也就是说,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第一个要求就 是“真”,应尽量运用原始材料,慎用转引的史料, 更不能自己编造史料。这样能够让学生根据有 关历史材料,凭借现实生活的经验,得出接近历 史真相的认识,对历史作出相对正确的理解。这 里提供给学生的“历史材料”,当然不能是“人造 史料”,否则历史就可以任人打扮、改铸了。 而田文根本上就违背了历史教学这一“真” 的要求,其实质是以目的与效果的正当性来证明 历史教学不可运用“人造史料” 周 明 学 (江西九江市一中,江西九江 332000) 35 手段的正当性。一般来说,一件事情正当与否, 除了目的与效果正当以外,它的手段也必须是 正当的。“人造史料”固然可能达到诸如提高学 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目的 和效果,但它损害的却是历史教学对史料运用 的基本要求,因为“人造史料”从根本上说就是 一种“假史料”。这种“造假”表面上看目的正当, 也可能得益于一时,但由于手段的不正当,贻害 却是无穷的。当“造假”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 识”的时候,当“浮躁”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这 时我们的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如果为了某一 节课或者某几节课的所谓教学效果,怕麻烦,图 省事,求快捷,虚构一条或者几条“人造史料”, 无意之中成为“造假”之徒,加入“浮躁”之列,最 终丢掉的就会是整个历史教学“真”的基本要 求、“真”的基本定位和“真”的基本形象。 第二,“人造史料”的运用不利于引导学生 适应新课改后的命题改革和进入大学后的 专业学习。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后,教材的使用出现了 两个新的变化,一是由“统编教材”到“一标多 本”,教材版本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二是由“教 教材”到“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学材料而非教 授材料。这两大变化对历史教师和历史教学提 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如何处理不同教材对 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表述和解读,就是一个全 新的课题。应该说,根据材料引导学生得出不同 的结论,是“用教材教”的题中之意,也是新课改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在“一标多本” 背景下运用“人造史料”进行教学,只会强化某 一版本教材中某一表述、某一结论的权威性,因 为“人造史料”是事先根据某一表述或者结论编 造出来的。这种做法无疑会导致学生盲从多于 质疑、求同多于求异,不利于培养学生逐渐形成 批判性思维,从而导致创新精神的缺失。这一做 法也背离了高考的目标,因为为了以考改推动 课改,近年的高考命题更多的是依据新课标,更 多的是能力立意,已经突破了某一版本教材中 某一表述、某一结论的限制,出现了许多新材 料、新情景、新表述和新结论。此外,这还会影响 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学习。因为大学历史教 学更多追求的是创新与求异,习惯了通过“人造 史料”接受现成结论的学生,回答问题往往追求 标准答案,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纠正 他们的思维方式,教会他们正确思考和回答问 题。如果中学历史教学与高校历史教学不能主 动的、适当的对接,不能为高校历史教学打下一 定的基础,相反还成为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障碍, 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价值就令人可疑 了。 第三,“人造史料”的运用也不能适应中学 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已有学者指出,近年来,史料教学已经成为 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史料教学,就是把史 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证据,目 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所以 史料也就成了史料教学的基础。一般来说,史料 教学主要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三个环 节[3],这三个环节又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其 中的史料甄别就是对史料的真伪和价值的高低 作出初步的考证、判断,即在真实性和准确性方 面进行推敲,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求真 实可靠,所以史料甄别是史料教学的关键一环。 显而易见,“人造史料”首先就过不了史料甄别 这一关,当然也就不可能进入史料运用的中心 环节了,史料教学也就无从实施了。所以,运用 “人造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是与史料教学这一历 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背道而驰的,是不会有多 少生命力的。 【作者简介】周明学,男,1965年生,江西瑞昌市 人,九江市一中历史教师,江西省特级教 师,江西省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 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 成员。 【责任编辑:吴丹】 参考文献: [1]金相成,陆满堂,陈雪良.历史教学法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 版社,1988. [2]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各 抒 己 见36
/
本文档为【历史教学不可运用_人造史料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