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老子与婴儿

老子与婴儿

2012-10-29 6页 pdf 135KB 20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9872

暂无简介

举报
老子与婴儿 老子与婴儿 ——论“婴儿”的理想 内容提要:老子极尽从婴儿的无分别心,柔弱纯洁,无欲无求,生机勃勃等方面, 阐释了婴儿是大道和合的显现,以此来表述自己“道”的观点,最终“复归于婴 儿”。 关键词:老子,婴儿,无分别,柔,道,圣人,自由 一、关于“婴儿”: 《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在被问到怎样才能进入天国时,这样回答:“你 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入天国。”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五处提到“婴儿、赤子”,分别是第十章:“载营魄抱 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老子与婴儿
老子与婴儿 ——论“婴儿”的理想 内容提要:老子极尽从婴儿的无分别心,柔弱纯洁,无欲无求,生机勃勃等方面, 阐释了婴儿是大道和合的显现,以此来表述自己“道”的观点,最终“复归于婴 儿”。 关键词:老子,婴儿,无分别,柔,道,圣人,自由 一、关于“婴儿”: 《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在被问到怎样才能进入天国时,这样回答:“你 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入天国。”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五处提到“婴儿、赤子”,分别是第十章:“载营魄抱 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第二十章:“荒 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 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 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四十九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 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 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圣贤们多以婴儿来作比喻,然而婴儿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值得他们倍加推 崇?暂且,先从二十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角度来。 皮亚杰将婴儿期规定为从出生到一岁半、两岁的时间段,这个时期又称为即 感知--运动阶段,是智慧的萌芽。这段时期的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婴儿开始能区 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知道动作与效果间的关系。(1)初生婴儿不分主体和客体, 把两者溶合在一起,只有用自己的动作接触外界事物,使客体发生了移动或变化, 通过手的动作,眼与手的协调动作,使外界事物发生了变化,婴儿才知道手是他 身体的一部分,发现他自己的身体感官具有感知外界的功能,完全没有触觉的概 念。(2)大约四个半月大婴儿开始寻找在他视野内看得到的事物,将近一周岁时 开始能寻找被幕布遮盖着的物体,此时他开始知道了客体的永久性,从眼前消失 或被其他物体遮盖了的物体并非不存在,而是仍然存在着,这时他渐渐有了能触 和所触的微弱认识。(3)大约两周岁时,语言功能的出现,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 儿童开始模仿先前的动作,内化的模仿标志着儿童具有表象能力,进一步区分了 能触和所触,知道用手摇动铃铛可以发声。 人类的认识结构是从低到高一步步发展得来的。在各种图式的基础上,依赖 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这种新的暂 时的平衡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 动的开始。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和改 变,是量的积累。顺应是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是质的变化。平衡是指同 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的平衡。 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本能的,遗传性的,例如,初生的婴儿在吸奶时,把 奶头同化到吸吮的图式中;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改变和复杂化,心理 水平不断提高。婴儿只具有一些遗传的简单的本能的图式,对外界事物毫无感知 能力,如同一张白纸一样空白,无知无欲,至柔至顺。 刚出生的婴儿虽然已与母体脱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他并没有意识到 这种独立,他的活动都是无目的的,无意识的。婴儿既没有对物与我的分别,也 没有对能触与所触的分别,其早期活动表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他所感的既不 是具有意识的自我,也不是独立于自我的客体,而是主客体未分的混沌状态。 二、《道德经》与“婴儿”: 从《道德经》中五处涉及“婴儿”的部分看来,“婴儿”之所以可贵,在于 “婴儿”的形象,正是“道”的形象化的显现。 第一,“婴儿”具有“柔”的特征。“专气致柔”,收敛内气,使之达到柔和 宁静不躁动的境地,从而表现出心平气和、柔和空明的状态。这种“柔”不同于 “柔弱”,它是有着水一样特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不单单是指筋骨体质的“形柔”,更指一种“神柔”,即由和而无知、静而 无欲造成的特殊的柔韧和柔强,是“刚”的极限状态。 第二,“婴儿”无分别心,纯洁无暇,澄明清澈,就像水一样清净,像水一 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无欲无求,依自然之本性而生活。“婴儿”能静、能和, “不为三毒(贪、嗔、痴)所害”而“三业(身业、口业、意业)清静”,有“无 分别智”,未识善恶,不染是非,和气常全,泊然凝静。在婴儿的眼里,我就是 世界,世界就是我,任何动作和想法,都是依其本性而为,从不去考虑它的意义 和结果。 第三,“婴儿”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精之至也。”婴儿筋骨柔弱但拳头握得很牢固,他不知道男女交媾而小小屌儿却 自动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婴儿自孕育成胎开始,就是先天之精气的结晶, 在一步步的孕育过程中,先天之精气逐渐损耗,而被后天之浊气所取代,所以一 个分离于母体的人,其婴儿阶段的先天之气是最充足的,人愈老先天之气就愈稀 薄,后天之气就愈浓厚,直至先天之气耗尽,人也就油尽灯枯了。 第四,“婴儿”有着圣人一样的品德,圣人“无常心”,不自私自利,待人以 善,待人以诚,“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返朴还淳,顺乎 自然。善恶、是非、名利、权力、金钱……对婴儿来说,可有之,亦可无之,他 们的眼里甚至不如母亲的乳汁更具有吸引力,他们就像一方清明的天空,任鸟儿 飞过,都不会留下一丝痕迹,因为天空未曾将其铭记。圣人已经感受过痛苦和烦 恼的滋味,做到了灵与肉的和谐统一,做到了致柔如婴孩,做到了心明如镜,透 悟真理,体道合道。 第五,“婴儿”的无拘无束体现了“道”的自由。“道”是自由的,这种自由 是“道”本身的自由所决定的。“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表达出来的“道”就不 是“道”了。“道”是绝对肯定的,不能对其否定丝毫,它本身是自由的,是不 能加以规定的,一规定就失去了损耗了“道”。婴儿本身也是自由的,是不能加 以束缚的,正是由于婴儿本身无欲无求,是完满的先天之精气的凝合,只要束缚 了,先天之气就会损耗,补之以后天之浊气,自由也会逐渐地丧失。 第六,“婴儿”阶段是大道循环的起始点,从出生到死亡,即是从无到有再 到无的过程,婴儿正是从无到有的开始,在其生长生长中经历着若干的否定,先 天之精气逐渐损耗净尽,由死亡又回归于虚无,然后再经过“天道”的孕育,先 天之精气再次凝聚,然后再变成“婴儿”状态,完成了一次循环。就这样,“周 行而不殆”,在循环中发展,在循环中递进。 三、“婴儿”的“理想”: 无论道家、道教都将“婴儿、赤子”推崇为理想的人格,但“婴儿、赤子” 仅是一种比喻、象征,并非崇尚其真实意义,而是取其价值意义,这里所谓的“理 想”,也即其价值意义。 1、性善论: 老子认为婴儿天性纯真质朴,未遭后天的污染,无分别心,不能够区分自身 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心,能够随心所欲、自然而然。由此,老子坚持“人 性本善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无为之教”,要保持人性天性善良的本质, 保持天道所孕育的纯洁的心灵,不要被世俗的色彩迷惑了天然的本性,不要让后 天的教育使之在一步步的否定中缺陷。统治者要以“自然无为”之政作为拯世救 民之方,教化人民返朴归真,消除对立和纷争。 2、道: 老子认为,有为的表现是刚强,无为的表现是柔弱,刚强不合于道,而柔弱 合于道,所以人们要求人们要坚守柔弱。水性温柔能载天下万物,如果人们能达 到如溪水般柔顺的境界,也就符合了道的要求,也就回归到婴儿般的单纯状态, 必然能够得道。“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调和气性,减损抑制阳刚之气,稳固 增益阴柔之气,使阳刚阴柔之气达到和合混一状态,即“和气”的状态,也就是 婴儿的状态,大道和合的显现。就道物关系来说,道是生命之根、生命之母;就 生命与生命的关系来说,生出新生命的生命是新的生命之根、新的生命之母;就 生命自身来说,“婴儿”乃生命自身之始,“婴儿”是生命自身之根、自身之母。 婴儿之于成长壮大的生命相当于道之于物、母之于子。在此意义上,我们甚至可 以说,婴儿是道的化身、母的象征,是道、母在生命中的体现。 3、循环观: 老子认为圣人的发展可分为“婴儿——成人——婴儿”三个阶段,第三阶段 的婴儿表面上看来与第一阶段的婴儿相似,但绝非第一阶段“婴儿”的简单复归, 而是从无知的婴儿到有知的成人,再到大智若愚的“婴儿”;是从柔弱无力的婴 儿到强壮有力的成人,再到至刚若柔的“婴儿”;是“知雄”之后而有意“守雌” 的“婴儿”。第三阶段的“婴儿”状态是一种至智至刚的表现形式。在“天道” 的循环中,老子坚持递进的三段论式的循环观,即“无——有——无”运动变化 的观点,同样,从第一阶段的“无”到第三阶段的“无”,是否定之后的丰盈, 是超越了的升华。这种递进的循环“周行而不殆”,“生生不息”。 4、治国论: 以老子的观点,如果事物能聚集体内精气而保持婴儿般的柔软状态,就能够 保持事物的长盛不衰。人的生命是如此,治理国家亦是如此。要像婴儿一样无欲 无为,顺应自然本性,不采取强硬措施,安定民心,顺应百姓自身的自然规律, 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治理国家的人要想婴儿一样“含厚德”,不与外界争 夺,不侵略扩张,不争强好胜,不使气斗狠,这样才不会心力交瘁,才合乎大道 的生存状态。 5、道德境界: 大智若愚、至刚若柔的“婴儿”有了对生命本真的精神自觉过程,有了对世 事人心的深刻洞察和明澈了解,而后回复达到的本始根源。使人之心灵、人之精 神保持纯真自然、全真长久,这种“复归”即意味着返本复始,得其生命的自然、 真朴和纯全。此种状态即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不仅 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于社会 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于宇宙中做一个参天地赞化育的宇宙之人。婴儿所达到 的这种境界,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行动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真正可以“与天地 比寿,与日月齐光”,真正成为“天之骄子”。 6、养生观: 婴儿最能体现“混沌”和“自然”的胜境,“赤子初生时,无知无欲,精足 心和,统然是一团无理。”婴儿在人生之初,思想纯真,少私寡欲,与外无争, 天真博爱,自然无为,所以气性较为柔弱,灵气不外游,心意不散乱,是人一生 中最为单纯,气性最为纯洁的时候,心境清明而无暇。由于婴儿柔弱不争,精神 不会发散外耗,外部身体没有危害,所以精气十分充足健旺,魂与魄相依相生, 而且内外和谐,相安相辅,是养生的最佳状态。 7、丹道学: 道教的修炼从筑基炼己,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终至炼虚合道 的成仙境界,其中“婴儿现形”是最重要的一种验证。《性命圭旨·元集》中“身 心意谓之三家,三家相见者,胎圆也;精气神谓之三元,三元合一者,丹成也。” 内丹学所谓的内丹是将人身比作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经过一定程序的修 炼步骤,从而使人达到一种精、气、神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或使精气神在体内 凝聚不散而形成的融合体——元婴。修炼成胎丹,孕育出新的更加精纯的生命, 就能够超脱于世俗,以更加强大的生命形态存在于世间。 四、参考文献: 1、张玉良《老子译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 1版。 2、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版。 3、【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 年第 1 版。 4、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版。 5、王蒙《老子的帮助》,华夏出版社,2009 年第 1版。 6、陆建华《生命的超越——从“复归于婴儿”到“死而不亡”》,安徽大学学报, 2009 年 3 月,第 33 卷第 2期。
/
本文档为【老子与婴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