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建筑史第012讲(都城下)

建筑史第012讲(都城下)

2012-10-30 37页 ppt 6M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9459

暂无简介

举报
建筑史第012讲(都城下)nullnull《中国建筑史》 第十二讲§2-2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下) 七、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扩大,建为都城,称为中都。元灭金,利用中都东北郊琼华岛一带水面(今北海)为核心,建造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大都城。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的...
建筑史第012讲(都城下)
nullnull《中国建筑史》 第十二讲§2-2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下) 七、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扩大,建为都城,称为中都。元灭金,利用中都东北郊琼华岛一带水面(今北海)为核心,建造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大都城。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台。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干道宽约25米,胡同6-7米。胡同都是东西向的,前后两条胡同间距50步,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2-2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下) 七、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扩大,建为都城,称为中都。元灭金,利用中都东北郊琼华岛一带水面(今北海)为核心,建造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大都城。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台。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干道宽约25米,胡同6-7米。胡同都是东西向的,前后两条胡同间距50步,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元大都、明清北京 元大都、明清北京 (1) 选址与沿革 北京北面的燕山山脉,大致构成游牧区与农业区的一个分界线,军事地位非常重要。 元大都同隋大兴一样,是以平地起建的新城,其主要的规划者是也黑迭尔(阿拉伯)、郭守敬、刘秉忠。 明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明占元大都后,为便于防守,将大都北面五里较荒芜地带放弃,明嘉靖32年又加筑外城,但只筑了南城,所以形成了凸字形。 清代,则未对城市规模与布局作进一步改变。 null(2) 继承: A、城市布局规整。附会《考工记》都城制度“旁三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等规定。 B、 城市道路采用方格网,以南北向为干道,东西向为胡同。整齐的路网即有利于城市排水,又便于合院住宅采光和防风。 C、 三套城:宫城、皇城、外城。 D、固定的市场集中于鼓楼一带,市坊采用夜禁制。 null突出成就: A、 科学的水系。 将西山泉水引入城壕、漕渠,保证城市用水。并将通惠河与城壕结合,漕运直达城内。此外,城市排水也得到很好解决。 B、 将水面和大片的苑囿结合,创造了一个山水城市。 C、 城市空间立体形象的塑造。null明清北京 A、 北面废五里,南扩1里,又在南面加了一个外郭,以皇城为中心,形成了凸字形的城郭形式 B、形成了一个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也是全城的中轴线,城市更为严整。 null元大都城示意图明清北京城平面图明清北京城平面图 皇城偏于城南,包括宫城、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环绕一片广阔的水面而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方式手法迥异,是元代的一种创新,可能和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观念有关。皇城前东面设太庙,西面设社稷;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都城城门共11座;元末为了抵御农民军,门外又加瓮城。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明朝驻军为了便于防守,将大都北面约5里宽较荒凉的地带放弃,缩小城框,明成祖建都时,为了仿南京的制度,在皇城前建立五府六部等政权机构的衙署,又将城墙向南移了1里多。到明中叶,蒙古兵多次南下,遂加筑外城,由于财力不足,只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稠密的居民区包围进来,而西、北、东三面的外城没有继续修筑。清朝北京城的规模没有再扩充,城的平面轮廓也不再改变。 皇城偏于城南,包括宫城、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环绕一片广阔的水面而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方式手法迥异,是元代的一种创新,可能和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观念有关。皇城前东面设太庙,西面设社稷;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都城城门共11座;元末为了抵御农民军,门外又加瓮城。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明朝驻军为了便于防守,将大都北面约5里宽较荒凉的地带放弃,缩小城框,明成祖建都时,为了仿南京的制度,在皇城前建立五府六部等政权机构的衙署,又将城墙向南移了1里多。到明中叶,蒙古兵多次南下,遂加筑外城,由于财力不足,只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稠密的居民区包围进来,而西、北、东三面的外城没有继续修筑。清朝北京城的规模没有再扩充,城的平面轮廓也不再改变。null北京故宫 明北京外城东西7950米,南北3100米。南面3座门,东西各1门,北面共5门,中央3门就是内城的南门,东西两角门则通城外。内城东西6650米,南北5350米,南面3门,东、北、西各两座城门。这些城门都有瓮城,建有城楼。内城的东南和西南两个城角并建有角楼。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的正门就是天安门。天安门之南还有一座皇城的前门,明称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 明北京外城东西7950米,南北3100米。南面3座门,东西各1门,北面共5门,中央3门就是内城的南门,东西两角门则通城外。内城东西6650米,南北5350米,南面3门,东、北、西各两座城门。这些城门都有瓮城,建有城楼。内城的东南和西南两个城角并建有角楼。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的正门就是天安门。天安门之南还有一座皇城的前门,明称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 元明北京城平面 元明北京城平面角楼及护城河 角楼及护城河 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从大明门起,经紫禁城直达地安门,这一轴线完全被帝王宫廷建筑所占据。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又于宫城前的左侧(东)建太庙,右侧(西) 建社稷(祭土、谷神);并在内城外四面建造天坛(南)、地坛(北)、日坛(东)、月坛(西)。天安门前左右两翼为五府六部等衙署。 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从大明门起,经紫禁城直达地安门,这一轴线完全被帝王宫廷建筑所占据。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又于宫城前的左侧(东)建太庙,右侧(西) 建社稷(祭土、谷神);并在内城外四面建造天坛(南)、地坛(北)、日坛(东)、月坛(西)。天安门前左右两翼为五府六部等衙署。 故宫前三殿 故宫前三殿 故宫太和殿 故宫太和殿 故宫太和殿内皇帝宝座 故宫太和殿内皇帝宝座 乾清门 乾清门 乾清宫 乾清宫 太和殿御道石雕 太和殿御道石雕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 太庙正殿 太庙正殿 社稷坛 社稷坛 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3座门7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轴线两侧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住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3座门7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轴线两侧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住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元明二代北京发展示意图 元明二代北京发展示意图午门 午门 街景街景北京鼓楼 北京鼓楼 八、明南京的建设: 南京是明初洪武至永乐53年间全国政治中心所在地,它以独特的不规划城市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汇之处,地形复杂。旧城居民稠密,商业繁荣,交通方便。朱元璋在选择宫城位置时,避开了整个旧城,而在它的东侧富贵山向南的一片空地上建造新宫,又把旧城西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供20万军队建宫驻扎之用,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南京城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城墙也就沿着三大区的周边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然的形态。可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八、明南京的建设: 南京是明初洪武至永乐53年间全国政治中心所在地,它以独特的不规划城市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汇之处,地形复杂。旧城居民稠密,商业繁荣,交通方便。朱元璋在选择宫城位置时,避开了整个旧城,而在它的东侧富贵山向南的一片空地上建造新宫,又把旧城西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供20万军队建宫驻扎之用,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南京城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城墙也就沿着三大区的周边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然的形态。可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  作为宫城基址的东城区,地势平坦,中间横亘着一个面积不大的燕雀湖,因此局部地段的排水条件不理想,但是这里北倚富贵山,南有秦淮河,是一片背山面水的吉地,而且西边紧靠市区,便于利用旧城的原有设施,所以精通堪舆术的刘基等人卜地于此后,不惜以填平半个燕雀湖为代价取得一个完整的宫城基地。   新宫的布局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宫城东西宽约800米,南北深约700米,前列太庙和社稷坛,是的“左祖右社”格局。宫城之外环以皇城,皇城南面御街两侧是文武官署,一直延伸到洪武门。正阳门外还设有祭祀天地的大祀殿、山川坛和先农坛礼制建筑。明成祖迁都北京,所建宫城就是按照南京的形制。  作为宫城基址的东城区,地势平坦,中间横亘着一个面积不大的燕雀湖,因此局部地段的排水条件不理想,但是这里北倚富贵山,南有秦淮河,是一片背山面水的吉地,而且西边紧靠市区,便于利用旧城的原有设施,所以精通堪舆术的刘基等人卜地于此后,不惜以填平半个燕雀湖为代价取得一个完整的宫城基地。   新宫的布局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宫城东西宽约800米,南北深约700米,前列太庙和社稷坛,是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宫城之外环以皇城,皇城南面御街两侧是文武官署,一直延伸到洪武门。正阳门外还设有祭祀天地的大祀殿、山川坛和先农坛礼制建筑。明成祖迁都北京,所建宫城就是按照南京的形制。  南京城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城的周长33.68公里,城墙高达14-21米,项宽4-10米,全部用条石与大块城砖砌成。其中环绕皇城东、北两面约5公里长的一段城墙是用砖实砌而成(其它区段是土墙外包砖石),其用砖量大得惊人。所用城砖是沿长江各省118县烧造供给的,每块砖是都印有承制工匠和官员的姓名,严格的责任制使砖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城墙上共设垛口13000余个,窝铺200余座。城门共13座,都设有瓮城,其中聚宝、三山、通济三门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门),设防之坚,为历代仅见。在这座砖城的外围,还筑有一道土城,即外郭,长约60公里,郭门16座,从而使南京宫殿围有四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外郭。  南京城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城的周长33.68公里,城墙高达14-21米,项宽4-10米,全部用条石与大块城砖砌成。其中环绕皇城东、北两面约5公里长的一段城墙是用砖实砌而成(其它区段是土墙外包砖石),其用砖量大得惊人。所用城砖是沿长江各省118县烧造供给的,每块砖是都印有承制工匠和官员的姓名,严格的责任制使砖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城墙上共设垛口13000余个,窝铺200余座。城门共13座,都设有瓮城,其中聚宝、三山、通济三门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门),设防之坚,为历代仅见。在这座砖城的外围,还筑有一道土城,即外郭,长约60公里,郭门16座,从而使南京宫殿围有四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南京中华门南京中华门南京中华门南京中华门 明代的南京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经过3年准备,经历4个阶段共21年时间才建成的。朱元璋为了建造南京城墙曾下令5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可见严格之极。这些城砖长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其总数约为3亿5千万块。 中华门位于南京市中华路南端,是南京城的南大门。城堡高21.5米、东西宽118.5米、进深129米,占地16500多平方米。城门分4道, 每两道之间的空地称作瓮城。每道城门除置有铁皮包严的木质大门外,城门两边还有石槽,石槽内嵌有千斤闸,战时如木质城门被敌军攻破,可从城上放下千斤闸以阻止敌军前进或退却。城堡上下还设有27个藏兵洞,可埋伏士兵3000多人,以对付困在瓮城中的敌军。今千斤闸虽已毁坏,但从城上石槽仍能看出当年设计的机关原理。 明代的南京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经过3年准备,经历4个阶段共21年时间才建成的。朱元璋为了建造南京城墙曾下令5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可见严格之极。这些城砖长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其总数约为3亿5千万块。 中华门位于南京市中华路南端,是南京城的南大门。城堡高21.5米、东西宽118.5米、进深129米,占地16500多平方米。城门分4道, 每两道之间的空地称作瓮城。每道城门除置有铁皮包严的木质大门外,城门两边还有石槽,石槽内嵌有千斤闸,战时如木质城门被敌军攻破,可从城上放下千斤闸以阻止敌军前进或退却。城堡上下还设有27个藏兵洞,可埋伏士兵3000多人,以对付困在瓮城中的敌军。今千斤闸虽已毁坏,但从城上石槽仍能看出当年设计的机关原理。   对外的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原建有庑殿式重檐筒瓦顶的城楼,但毁于1937年侵华日军的炮火,现尚存台基残迹;中层为砖石结构,朝内一排7 个藏兵洞,洞内设茶室,经营旅游纪念品;下层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各有3 个藏兵洞。二至四道城门为二层结构,上面有木质城楼,下层为砖石结构。瓮城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条宽11米的斜坡式登城马道,供守军骑马上城,马道下的外侧还各有一排7 个小藏兵洞。   整个城堡构思奇巧,建造精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技艺,是研究城垣建筑史、都城史和古代战争史的珍贵实物。   对外的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原建有庑殿式重檐筒瓦顶的城楼,但毁于1937年侵华日军的炮火,现尚存台基残迹;中层为砖石结构,朝内一排7 个藏兵洞,洞内设茶室,经营旅游纪念品;下层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各有3 个藏兵洞。二至四道城门为二层结构,上面有木质城楼,下层为砖石结构。瓮城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条宽11米的斜坡式登城马道,供守军骑马上城,马道下的外侧还各有一排7 个小藏兵洞。   整个城堡构思奇巧,建造精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技艺,是研究城垣建筑史、都城史和古代战争史的珍贵实物。 南京石头城(鬼脸城)南京石头城(鬼脸城) 石头城在清凉山后。南北全长约3000米。城基遗迹为赭红色,内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0.3--0.7米,最高处为17米,系自然山岩凿成。中段几块突起的红色水成岩,酷似丑脸,故称鬼脸城。此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翌年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加砖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头城为应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 石头城在清凉山后。南北全长约3000米。城基遗迹为赭红色,内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处为17米,系自然山岩凿成。中段几块突起的红色水成岩,酷似丑脸,故称鬼脸城。此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翌年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加砖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头城为应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
/
本文档为【建筑史第012讲(都城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