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张文显法理学讲义第三季

张文显法理学讲义第三季

2012-10-31 23页 doc 103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9357

暂无简介

举报
张文显法理学讲义第三季第十七章法的实施   第一节守法 一、守法的概念 (一)概念: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 (二)构成要素 1、主体: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应当遵守法律的主体 2、范围:守法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种类,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 3、内容: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二、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1)法的要求 (2)守法主体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 (3)惧怕法律制裁 (4)出于社会压力 (5)出于心理惯性 (6)道德的...
张文显法理学讲义第三季
第十七章法的实施   第一节守法 一、守法的概念 (一)概念: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 (二)构成要素 1、主体: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应当遵守法律的主体 2、范围:守法必须遵守的行为种类,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 3、内容: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二、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1)法的要求 (2)守法主体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 (3)惧怕法律制裁 (4)出于社会压力 (5)出于心理惯性 (6)道德的要求 三、守法的主客观条件 1、主观条件:守法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和法律意识水平。政治意识、法律观念、道德观念、文化教育程度 2、客观条件:守法主体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法制状况、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民族传统、国际形势、科技发展 第二节执法 一、执法的概念 (一)概念: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过程中,依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二)特征:(1)主体——特定性 (2)内容——广泛性 (3)活动——单方性 (4)行为——主动性 (5)行使——优益性 二、执法体系 (一)概念:具有不同职权范围的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执法而构成的相互分工、相互配合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二)构成:行政机关执法、法律授权组织执法、行政委托社会组织执法 三、执法的 (1)合法(2)合理(3)效率 第三节司法 一、司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二)特点:(1)专属性(2)程序性(3)专业性(4)权威性 二、司法体系 (一)概念:由国家宪法规定的享有国家司法权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组织机构即司法主体所构成的体系。 (二)构成: 1、人民法院 (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①基层②中级③高级 (2)专门人民法院 ①军事②铁路运输③林业④海事 (3)最高人民法院 2、人民检察院 (1)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 ①县、县级市、自治县、市辖区②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院③自治州、省辖市④省、自治区、直辖市 (2)专门人民检察院 ①军事②铁路 (3)最高人民检察院 三、司法的原则 (1)司法法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司法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司法权独立行使 (4)司法责任 (5)司法公正   第十八章法律职业 (略)   第十九章法律方法   第一节法律方法概说 一、法律方法的概念 (一)概念:法律人认识、判断、处理、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 (二)特点:(1)专业性(2)法律性(3)实践性 二、法律方法的内容 (1)法律推理:法律人将形式推理运用于处理案件过程的思维形式。 (2)法律发现:法律人寻找和确定所要适用的法律规定的过程。 (3)法律解释:法律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含义所做的进一步。 (4)法律论证:通过提出一定根据和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法律表述、法律陈述、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和正当性。 第二节法律推理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二、形式推理: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 (1)演绎推理:从一般的法律规定到个别行为的推理。 (2)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3)类比推理:在法律没有明确的文字规定情况下,比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加以处理的推理形式。 三、辩证推理: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 情况:(1)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对如何处理存在两种对立理由 (2)法律规定模糊,据同一规定可提出两种对立处理意见 (3)法律规定本身矛盾,存在两种对立规定 (4)法律有规定,但不适应新情况,即合法与合理的冲突 第三节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一)概念:如上 (二)特点:(1)主体:享有法定法律解释权的人或组织 (2)对象: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3)性质:创制性活动,是立法活动的继续 (4)领域:在法的实施中进行 (三)必要性 (1)概括抽象 (2)相对稳定 (3)人的能力有限 (四)我国法律解释权限的划分 (1)立法解释 狭义:国家立法机关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广义:所有依法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解释。 ①全国人大常委②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③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人大常委 (2)行政解释: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作的解释。 情况:①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法律应用 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对地方性法规法律应用 (3)司法解释: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①审判解释: ②检察解释: ③审判、检察联合解释 二、法律解释的原则 (1)合法 要求:①应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不得越权解释 ②低位阶不得抵触高位阶 ③对法律概念和规则的解释与法律原则必须保持一致 (2)合理 要求:①符合社会现实和社会公理 ②坚持尊重公序良俗 ③顺应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尊重科学 ④以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为指导 (3)法制统一 要求:①将需要解释的法律条款置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中理解,使解释活动从属于该法律文件的整体 ②将个别法律部门有关规定的解释纳入更高级的法律部门和整个法律体系全面掌握 ③坚持法律解释间的效力等级关系,要有全局观念、法治观念 ④建立和贯彻规范化的解释技术 (4)历史与现实相统一 要求:①结合法律制定时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立法意图,把握立法原意 ②既考虑历史条件,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立足于法律实践的现实性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一)一般解释方法 (1)语法解释:语法规则 (2)逻辑解释:形式逻辑 (3)系统解释:关系、系统 (4)历史解释:历史背景资料 (5)目的解释:法律目的、立法意图 (6)当然解释:应该纳入 (二)特殊解释方法 1、依解释的尺度 (1)字面解释:忠于法律文字含义 (2)扩充解释:宽于 (3)限制解释:窄于 2、依解释的自由度 (1)狭义解释:严格 (2)广义解释:不拘泥于 第四节法律论证 一、法律论证的概念 二、法律论证理论的发展 三、法律论证的方法 (1)“正确”的:依赖一定范围的共识,与民主制度相连 (2)达致“正确”的方式:理性辩论 (3)达致“正确”所需遵循的论证规则 ①一般规则:各种类型的法律论证都必须遵循的规则 ②特殊规则:各种类型的法律论证各自遵循的规则。 A.   法庭论辩过程中的论证规则 B.   司法决定形成过程及表述中的论证规则     第五编 法的价值   第二十章法的价值概述 (略)   第二十一章法与秩序   第一节秩序的释义 一、秩序的概念 (一)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现象。 (二)特征:一致性、连续性、稳定性 二、几种主要的秩序观 (1)等级结构秩序观 (2)自由平等秩序观 (3)社会本位秩序观 (4)历史唯物主义秩序观 第二节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 一、    维护价值统治秩序 二、    维护权力运行秩序 三、    维护经济秩序 四、    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五、    建立和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二十二章法与自由   第一节自由的释义 一、自由的含义 自由:是法律上的权利,其边界就是不能从事法律禁止的行为。 二、自由的实质与条件 (一)实质 (1)同一性方面,自由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人与外界的一种关系,是人的一种自主状态或自为状态。 (2)关联性方面,法律规范中的自由来源于社会,是人们社会领域中自由的法律确认,是法律对人们既得自由在不同主体间的安排。 (二)条件 (1)人类整体自由 ①自身条件:人类的认识能力无限,因此自由无限;每一代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因此每一代人的自由有限。 ②外界条件:自由具有物质制约性,人们只有借助一定物质生产力,才能得到一定自由。 (2)个人自由 ①自身条件:自由的范围受个人的认识能力制约。 ②外界条件:个人自由受社会关系状况制约。 三、自由对于人的价值 (1)自由是人的属性,是人的主体性表现。 (2)自由是人自我意识的现实化。 (3)自由是人类发展的助动力。 第二节法对自由的确认和保障 一、自由需要法律的确认和保障 (1)自由需要法律排除人们之间的相互侵害。 (2)自由需要法律排除主体自身对自由的滥用。 (3)自由实现的条件需要法律确认和保障。 二、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 (1)以权利义务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和实现方式 (2)将责任与自由联结 (3)设置国家权力及正当程序以提供救济 三、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 (1)每个人自由并存 (2)非干预 (3)公益干预 (4)有限干预   第二十三章法与效率   第一节效率的释义 一、效率的概念、适用范围 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统一多的效果。 二、效率与公平 关系: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①适应方面:以效率为标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才有可能实现高层次公平,即共同富裕。 ②矛盾方面:如果把效率绝对化,不考虑公平,会导致收入悬殊,两极分化,从根本上损害效率。 解决矛盾:扩大互补性、扩大适应性    ☞ 解决矛盾的可能性—— a.良好的社会制度下,效率和公平本质上是统一的 b.社会公平提高意味着社会效率提高 c.效率以公平竞争为前提 第二节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一、    通过确认和维护人权,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二、    承认并保障人们的物质利益,从而鼓励人们为物质利益而奋斗 三、    确认和保护产权关系,鼓励人们为效益的目的而占有、使用、转让财产 四、    确认、保护、创造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使之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五、    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 六、    实施制度创新,减少交易费用     第二十四章法与正义   第一节正义的释义 一、正义的概念 不同的正义观: (1)各得其所 (2)对等回报 (3)形式上的平等 (4)理想关系 (5)法治或合法性 (6)公正体制 ☞ 我们:现代社会正义的基本底线是建立在尊重人的尊严之上的,基本内容是人权。 二、正义的种类 (1)依主体,个人正义、社会正义 (2)依领域,道德正义、法律正义 (3)依与主体利益关系,实体正义、形式正义 三、正义在法律生活中的作用 (1)对法律的积极评价和推动作用 (2)推动法律进化 ①推动法律精神进化 ②促进法律地位提高 ③推动法律内部结构完善 ④提高法律实效 第二节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 一、法促进和保障分配正义 二、法促进和保障诉讼正义 三、法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 四、法促进和保障国际正义   第二十五章法与人权   第一节人权的概念 一、人权的含义 一般意义的人权:人的价值的社会承认,是人区别与动物的观念上、道德上、政治上、法律上的标准。分为应有人权、法定人权、实有人权。 法律意义的人权:宪法制度保障的基本权利。 基本权利:对于人和公民不可缺乏、不可取代、不可转让、稳定性、母体性的共同权利。 二、人权的价值 (1)是人的利益的度量分界 (2)是人对公共权力评价的道德标准 (3)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共同尺度 第二节中国的社会主义人权纲领与人权事业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人权纲领 不同于资产阶级人权纲领的特征: (1)人权主体的普遍性 (2)人权内容的广泛性 (3)公平性 (4)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 (5)人权标准的原则性与宽裕性的统一 (6)国际性 二、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人权入宪标志我国人权观念和人权事业根本性转变 (1)对待人权态度的转变 (2)人权主体观的转变 (3)人权体系的发展 (4)人权标准和价值的更新 (5)人权救济观念的进步 第三节法对人权的保护作用 一、人权的国内法保护 (1)宪政保障 (2)立法保护 (3)行政保护 (4)司法救济 二、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1)国际人权法 ①人权宪章类,《世界人权宣言》 ②防止和反对种族歧视 ③对妇女、儿童、难民、无国籍人的人权保护 ④战时国际人道主义保护 (2)反对干涉他国内政     第六编 法与社会   第二十六章法与经济 (略)   第一节法与生产方式   第二节法与市场经济 一、法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是权利经济 (2)是契约经济 (3)是竞争经济 (4)是主体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经济 (5)是交涉性经济 (6)是开放型经济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 二、尊重市场经济内在法则的原则 三、宏观调控原则 四、经济民主原则 五、社会保障原则   第二十七章法与政治   第一节法与政治的一般原理 一、政治的概念 二、法对政治的功能 (1)协调政治关系 (2)规范整治行为 (3)促进政治发展 (4)解决政治问题 第二节法与国家 一、国家的概念 二、法与国家的关系 (1)法离不开国家 (2)国家不能无法而治 第三节执政党政策与国家法律 一、正当政策的层次性 二、政策与法律的区别 (1)体现意志不同 (2)表现形式不同 (3)实施方式不同 (5)调整范围不同 三、政策和法律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一)政策对法的作用 (1)党的政策是制定法律的基本依据 (2)实施法律不能脱离党的政策指导 (3)无法情况,可按党的政策办事 (二)法对政策的作用 (1)法律以国家意志的属性保证政策的实现 (2)法律以国家强制的属性保证政策的实现 (3)法律以国家规范的属性保证政策的实现   第二十八章法与文化   第一节法与文化的一般原理 (略) 第二节法与道德 一、道德的概念 道德: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规范总和。 二、法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一)联系 (1)纵的联系 ①都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都为经济基础服务。 ②都受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并为之服务。 ③社会阶级本质和服务方向相同,和主要内容一致。 (2)横的联系 ①互相渗透:法贯穿道德精神,许多规范是根据道德原则制定;道德许多内容是从法律中汲取。 ②互相制约:道德通过对法的公正性评价,保持法的伦理方向;法通过立法和司法,促使道德的规范。 ③互相保障:法之禁为道之禁,法之扬为道之扬。 (二)区别 (1)表现形式:法——“国家意志”,宪法、法律、法规、决议、条例等规范性文件 道德——“社会意志”,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舆论、社会公约 (2)违反后果:法——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明确规定的制裁 道德——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3)调整方式:法——确定权利义务,建立法律关系,权利本位 道德——指出义务,建立道德关系,义务本位 (4)调整对象:法——外部行为 道德——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 (5)体系结构:法——横向:并列的法律部门;纵向:不同效力层次的规范;纵横交叉:各种法律制度 道德——个别的道德规范 三、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第三节法与宗教 (略) 第四节法律文化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法律文化: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国家政权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及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态度的复合有机体。 二、法律文化的构成与作用 (一)构成 (1)制度性法律文化:法律规范、法律制度 (2)观念形态法律文化:法律学说、法律价值观、法律信念、法律心理、法律习惯 ①认知结构: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②评价结构:对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等的价值评价 ③心态结构:关于法律的情感 ④行模结构:模式化的法律行为指向 (二)作用 (1)沟通作用 (2)选择作用 (3)指令作用 (4)整合作用 (5)社会化作用 三、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 (一)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特征和基本内容 (1)以人为本 (2)注重和谐 (3)体现民主法治精神 (4)包含各种陷阱法律调整方式和技能 (二)努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 (1)吸收人类优秀法律文化成果 (2)社会主义文化先进因素支持 (3)为大众和法律职业人员所普遍接受   第二十九章法与法治国家   第一节法治的概念 一、法治的基本内涵 法治: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二、法治与人治     法治 人治 领导人地位 服从法律 凌驾于法律之上,有否定法律的特权 法律地位、作用 至高无上,作用巨大 地位低下,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权力VS法律 权力服从法律 权力不受法律约束 价值观念 民主为前提和目标,具有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 与专制相联,反自由、反平等、反人权 政治基础 民主制度 专制集权   三、法治与法制       法治 法制     区别 是否强调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 不包含法律至上的含义 产生存在的时代 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只有在资社中存在 与法律同生,伴随人类社会走过整个法律社会 与权力关系 一切权力必须服从法律 可能是是约束权力的法治下的法制,也可能是受制与权力的人治下的法制 价值观念 必然有民主、自由、平等、人权 法治的法制有,人治的法制没有 ☞中性 与民主关系 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目标 不必然... 联系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之一   第二节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与发展 (略)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一、人民主权 二、法律至上 三、法制完备 四、依法行政 五、司法公正 六、权力约束 七、权利保护 八、人权保障 九、社会自治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一、实现共产党依法执政 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五、推进司法改革,健全司法体制,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 六、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第三十章法与和谐社会   第一节和谐与和谐社会 (略) 第二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科学内涵 二、基本特征 (1)民主法治 (2)公平主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 一、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的法律机制 二、引导和维护人与社会和谐的法律机制 三、引导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机制 四、引导和维护中国和世界和谐的法律机制
/
本文档为【张文显法理学讲义第三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