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他不是康大叔!”

2018-02-23 3页 doc 13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他不是康大叔!”“他不是康大叔!” “他不是康大叔~” 江苏省淮阴中学 朱海艳 “康大叔”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人物,是笔者在执教此篇小说过程中,与学生重点分析的一个人物。 分析此人物形象时,笔者指导学生按照常规的思路进行:先找出文中对该人物的相关描写,然后扣住鲁迅先生传神的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笔者预料的一样,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第一步工作,找清楚了文中关于“康大叔”的相关描写,即课文第一部分的第12节、第13节,第三部分的第29节到第50节。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学生自主扣住文本两部分的相关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
“他不是康大叔!”
“他不是康大叔!” “他不是康大叔~” 江苏省淮阴中学 朱海艳 “康大叔”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人物,是笔者在执教此篇小说过程中,与学生重点分析的一个人物。 分析此人物形象时,笔者指导学生按照常规的思路进行:先找出文中对该人物的相关描写,然后扣住鲁迅先生传神的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笔者预料的一样,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第一步工作,找清楚了文中关于“康大叔”的相关描写,即课文第一部分的第12节、第13节,第三部分的第29节到第50节。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学生自主扣住文本两部分的相关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扣住第12节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肖像描写(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神态描写(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动作描写(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第13节中的精彩的动作描写(抢——扯——裹——塞——抓——捏)、语言描写(嚷道, “怕什么’怎的不拿~”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比较准确地概括出“康大叔”凶残、蛮横、贪婪的性格特点。 就在笔者为学生精彩的分析叫好、欲进入下一部分继续展开分析时,突然,班上的一位男同学大声地说: “他不是康大叔~”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一些学生眉头紧锁进而彻悟般地呼应: “对啊,作者在第一部分并没有说这个人就是康大叔啊,哪儿能看出他就是康大叔呢,”还有一些学生信心十足又略带争辩的语气回应:“怎么不是康大叔呢,很明显就是康大叔嘛~”瞬间功夫,两派就争得面红耳赤起来。 说实话,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认为鲁迅先生在第一部分写到的“一个浑身黑色的人”“那人”“黑的人”就是“康大叔”,没有想到要引导学生将“一个浑身黑色的人”“那人”“黑的人”和“康大叔”进行对等,更没有想到学生会在课堂上对此突然地展开争论。面对课前思考的空白和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唯有冷静,才能给予学生准确的指导。 面对学生在短暂的争执后投来的期待眼神,笔者决定提供一个思考方向让学生自行解决他们的质疑——学生做侦探,通过文本的相关描写验证第一部分写到的“一个浑身黑色的人”“那人”“黑的人”能否和第三部分的“康大叔”对等,如果两个形象能够重合,说明两者为同一个人。 学生兴致很高,很快进入文本寻找蛛丝马迹,窥探人物的真实面目,各抒己见,综合如下: 1 衣着服饰相同。康大叔“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那人”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黑的人”。在课文前三个部分,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秋天的后半夜到当天上午,着装相同说明二人很有可能是同一人。 2(说话方式相同。康大叔“刚进门,便对老栓嚷:‘吃了么7好了么7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与茶馆中众人说话时亦是肆无忌惮,口无遮拦,炫耀非常;而“那人”说话“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嘴里哼着说, ‘这老东西……’”也是显得蛮横、盛气凌人。 3身份地位相同。康大叔“满脸横肉”,说“要不是我信息灵”“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花白胡子“低声下气的问道, ‘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7究竟是什么事,’”康大叔大声说“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 睛阿义拿去了。”等等。从康大叔的肖像、话语和别人对他的笑脸相迎、毕恭毕敬、畏惧中可见他是一个熟知关押革命者牢房中的状况和杀害革命者现场情况的刽子手。而“那人”…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也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刽子手形象。 4(性格特点相同。课文第三部分第29节到第50节中的相关描写中呈现出康大叔粗鲁、蛮横、贪婪、仇视革命的性格特点,而杀害革命者的“那人”也是凶残、贪婪、粗鲁的。二人的性格亦是相同的。 随着学生研讨的深入,学生质疑的两个人物形象重合成了一个。学生们也深深地被自己侦破“嫌疑人物”的过程所折服。这样一个讨论的过程,也让他们对于“康大叔”的形象有了更为鲜明、生动而又深刻地把握。 课堂上的一次突发事件给予笔者诸多思考,教师不能担心、回避甚至批评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而应冷静地给予积极地引导,让学生能够借助自己的力量、集体的智慧自主解决他们的质疑,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突发事件也可以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再思考,拓宽备课的设计空间,提升自我作为引导者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
本文档为【“他不是康大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