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文化导论庄

2017-10-06 40页 doc 82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文化导论庄中国文化导论庄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2012.7 一、考试题型及要求 (1)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3)案例题(1题,共30分) (4)拓展题(1题,共30分) 二、考试时间及形式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形式:开卷 特别提醒:在考试中,案例题是必答题,拓展题则是在给出的两道拓展题中任选一题来完成。 2012年6月《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第二部分 三、案例题(1题,共30分) ——答题要求:案例题要求考生读懂题目中的材料,并能...
中国文化导论庄
中国文化导论庄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2012.7 一、考试题型及要求 (1)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3)案例题(1题,共30分) (4)拓展题(1题,共30分) 二、考试时间及形式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形式:开卷 特别提醒:在考试中,案例题是必答题,拓展题则是在给出的两道拓展题中任选一题来完成。 2012年6月《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第二部分 三、案例题(1题,共30分) ——答题要求:案例题要求考生读懂题目中的材料,并能针对提问,运用中国文化导论课程中的相应理论或知识点加以分析、作出判断。其中,在回答题中第二小问时,必须展开看法,回答必须做到: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包含一定的分析,且字数不少于150字。 ——复习要求:案例题训练、考核的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即一种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能力,要求考生先将具象的材料加以抽象,准确把握文化现象的本质,并予以说明,同时又要求考生从抽象回归于具体,结合时代、社会的情况阐述某种文化现象的发展样态或现实意义。考生可参照课程的案例题题库中的题目学着思考、分析、写作。 (一)案例一(苏轼喜爱画竹,有一次兴致来了随手用毛笔蘸了朱砂画竹,别有韵味。但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认为不真实。苏轼反问,惯常是墨笔画竹,难道竹子是墨色的吗,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朱笔画竹或是墨笔画竹,反映出传统的艺术追求是怎样的, (2)这一艺术追求对我们欣赏艺术会带来怎样的启示, 详见:教材P190 ——答:(1)中国的书画,不注重写实,而讲求写意,写意最终营造出一种意境。苏轼的反问恰好要说明中国画的妙处不在具体的物象上,而在整体的意境、韵味上。苏轼用朱笔画竹,就别有韵味了。 (2)这一艺术追求对我们欣赏艺术会带给我的启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就是写意抒怀,就是对艺术境界、意境的追求。因此,我们欣赏艺术时,要透过艺术的表象,通过作品预留下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感悟其中所表现的真善美、以及对待生活的超脱的态度„„„„„„ (二)案例二(阮籍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他本来有济世之志,但身处魏晋交替之际,政治变故不断,名士少有能保全自身的。在这种情况下,阮籍尽力不参与世事,常常喝酒大醉。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求娶阮籍之女,但阮籍一醉六十日,最终司马昭没问成。当时的权臣钟会好几次打算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意图从他的回答中找到借口来治罪,但每次都因为阮籍喝醉酒没法回答而未能实现。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在阮籍的饮酒乃至醉酒的生平事迹中,酒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详见:教材P98-99 )有人认为酒是忘忧草,也有人认为酒会让人失去理性;南北方饮酒习惯相(2 差也很大。传统酒文化多多少少也积淀于今天的社会生活习惯中。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酒文化或饮酒, 1)在阮籍的饮酒乃至醉酒的生平事迹中,酒之德不在于使人与神的——答:( 交通,而在于它能使人忘记现实以及现实中的痛苦,就作为忘忧草而非接仙丹存在的。醉酒成了他超越现实束缚、实现人格自由的一种很好的手段。饮酒乃至醉酒使阮籍摆脱了权贵和黑暗现实对他要挟。 (2)中国是个重视人情的国度,殷勤劝酒历来视作表情达意的重要形式,以酒祝贺成为习俗惯例,以酒饯别、借酒抒发离情别绪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这中间,酒起到了助兴、达意等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酒可醉人,借酒浇愁只能愁更愁,往往有些人借酒势做出一些违法甚至犯罪的事。特别是酒后驾车的事„„„„„„ 三、案例三(《列子》中记载了伯牙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伯牙弹奏高山流水之曲,体现出士人与琴乐怎样的关系, 详见:教材P182 (2)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在今天是否仍有意义,详见:教材P29 ——答:(1)弹琴体现出来的,是神与人沟通时的愉悦,是弹奏者主观情感与天地自然的交流。通过弹琴的行动,弹奏者就可以寂然于大道。处于忘我状态之中的弹奏者在欣赏琴音之时,得出的或为伦理秩序,或悟出了天地运化的大道,或感悟到人生的喜怒悲欢。伯牙弹奏高山流水之曲,其意在于那些琴音交织形成的“高山流水”的崇高感和悠然兴致。 (2)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有:娱神功能、乐教功能、娱乐功能。现代社会,我们对乐的理解以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上以西方的音乐观来代替古人的乐观,乐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娱乐功能不断强化,教化功能日益萎缩,“天人合一”的至乐追求,更是如天方夜谭了。今天的音乐在娱乐功能上,表现为„„„„„„ 四、案例四(汉代的韩安国曾在梁孝王处为官,后犯法被囚于山东蒙县的监狱。 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意思是我还会复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 职的,希望你能待我客气一点。但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 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提拔他为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听闻后弃官逃跑。韩安国将田甲唤回,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 田甲叩头求饶,韩安国不咎既往,反而对他很友好。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恕”在古代有哪些含义,韩安国复官后对田甲的态度,体现了“恕”的何种含义, (2)请谈谈“恕”在人际交往之中的作用。 详见:教材P173 ——答:(1)在先秦,“恕”的意思是推己及人,和“仁”的内涵近似;从汉 恕”的意思转化为原谅、饶恕,但就本质而言也是宽厚待人的意思。代开始,“ 韩安国复官后对田甲的态度,体现了“恕”的宽厚待人,能原谅、饶恕他人。 (2)“恕”与“忠”、“和”、“礼”这些概念相关并互相作用,形成了一种 ”,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也是利弊皆存。„„„„„„ 详见:教“让文化 材P173 五、案例五(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秦汉之际一位侠士朱家。朱家藏匿、救活的豪杰数以百计,救助的普通人就更多了。朱家一心援助危难中的人,超过为自己办私事,以至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每顿饭也只能吃一样菜。但对他救助过的人,朱家从不求回报,不夸耀自己的能耐,反而唯恐再见到对方。他曾经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待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却终身不肯与季布相见。当时,很多人都期望与朱家交朋友。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从朱家身上可以看出“侠”的哪些特质, (2)请谈谈“侠”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积极作用, 详见:教材P264 ——答:(1)朱家身上表现出的“侠”,是布衣之侠,令人心折。从朱家身上可以看出“侠”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惩恶扬善、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维护正义、保护弱小等特质。 (2)在现代化的今天,“侠”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其积极的作用,那就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现实和生活,自觉自愿地维护正义,敢于跟邪恶、不公平甚至犯罪做斗争,而侠文化中那些违法犯禁的底色,则必须抽去„„„„„„ 详见:教材P264 六、案例六(唐代传奇《莺莺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书生张生在普救寺遇见远方姨母的女儿崔莺莺,爱慕她的美貌,遂央求丫环红娘转达自己的心意。后二人通过红娘传递情诗,起初见面时莺莺希望二人“以礼自持,无及于乱”,后来终于几番私会。不久张生赴考,离别前莺莺心中已知这是诀别了,但并无太多怨 恨之意。其后张生果然抛弃了莺莺,二人不复相见。张生与朋友说起这件事,认为自己做得很对。当时的人为此事感叹,但并不认为张生有错。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在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中,张生“始乱之终弃之”,但并不被当时人谴责,这是源于何种观念, 详见:教材P271 (2)请谈谈你对“情”的看法。 详见:教材P272 ——答:(1)中国人的感情是含蓄、内敛的,在传统社会中更是如此,有所谓“发乎情,止乎礼”的说法,这也定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否则就会被视为与礼法有冲突,就会受到谴责或惩罚。在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中,张生“始乱之终弃之”,但并不被当时人谴责,就是源于这种观念。 (2)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当然不必再提倡“发乎情,止乎礼”的老调,我们反对禁欲主义,但也绝不主张打着“情”字招牌,行纵欲之实。我们反对盲目模仿西方的“性解放”,要依靠道德的力量与约束、以及法律的制裁,在一定范围内,只能由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形成约束,„„„„„„ 详见:教材P272 七、案例七(记载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世说新语》有这样一则故事:管宁和华歆这对朋友一起在园子中锄地,发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仲继续挥锄,视之于瓦石无异,华歆则是捡起金子,又扔掉。后来又有一次,两人同坐席上读书,门外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则扔下书跑出去看。管宁于是把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二人不再是朋友。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后世多以雅俗来论管华之别,其判断依据是什么, (2)你对上述故事有何评价, ——答:(1)后世多以雅俗来论管华之别,其判断依据是:华歆发现地上有一块金子,捡起金子,又扔掉。此举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所为。后来,华歆见门外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过,扔下书跑出去看,此举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管宁渊雅高尚,能够保持操守,不与世俗同流。这就是管华之别,就是雅俗之别。 (2)华歆此举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所为。此举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事情很小,确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然而正因其小,足见当时的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及交友之严,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华歆更是有率真之美, 当朋友之间所追求的东西有着悬殊的差别之时,就可能在以后的路上分道扬镳。因此,朋友未必能够一路通行。有的朋友可以一起学习、一起创业,然而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会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出现分歧,使友情破 裂。„„„„„„ 详见:教材P315页 四、拓展题(1题,共30分) ——答题要求:?拓展题提供两道题目,考生在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完成即可,注意:如果两道题目都作答,以第一题的答案计分;请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填在答题纸的第一行。?回答时,要求对题目所涉及的概念、现象等,在知识层面的介绍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阐述和发挥,并能举例说明。字数不少于300字。 ——复习要求:拓展题的考核范围为教学大纲的重难点部分(详见附录),拓展题考核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应用,这也是对拓展能力的考核,即希望大家把“死”知识变为“活”知识。拓展题有300字的字数要求,也就是要求考生对题目有一段相对完整的表述,这种完整,包括:?对题目涉及的概念或现象,有知识层面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可以来源于教材,也可以来源于其他文化类著作);?还必须谈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部分需要结合事例或材料来分析、。注意:只有知识层面的介绍而没有结合事例或材料谈出自己的看法的话,最多只能拿到10分。 ——答题技巧,先从教材中抄录有关该知识点的解释、说明,抄的字数在100~200字,,有时要拼凑一下。然后换一段写自己的看法,第一句就是“我认为……”,提示,教材每一个知识点的最一节,有一定的内容。 (四)拓展题(1题,共30分) 答题要求:?拓展题提供两道题目,考生在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完成即可,注意:如果两道题目都作答,以第一题的答案计分;请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填在答题纸的第一行。?回答时,要求对题目所涉及的概念、现象等,在知识层面的介绍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阐述和发挥,并能举例说明。字数不少于300字。 1. 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你是如何理解无为思想的,(30分) 评分标准:知识层面的介绍10分,运用材料或事例进行分析10分,观点明确5分,语言表述5分。 参考答案:“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避开人的不必要的生事和作为。“无为”是道家对社会纷争提出的应答,治国和为人处世都应无为,全体社会成员都无为了,天下也就相安无事,也就“无不为”了。(10分)比如汉代文帝和景帝实施无为而治,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社会生产需要恢复的情况下,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包括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提倡节俭、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减轻刑罚等,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从而实现了中国第一个治世,史称“文景之治”。此处的理念是:不必要的生事和作为会影响、破坏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因此,要想事物健康发展,不必要的生事和作为应尽量减少。真正理解无为思想,会发现它并不是一种消极思想,而是包含了辩证的哲学思想,以特殊的方式来达到积极有为的目的的。(20分) 2. 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请谈谈你对隐逸文化的认识。(30分) 评分标准:知识层面的介绍10分,运用材料或事例进行分析10分,观点明确5分,语言表述5分。 参考答案: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由于儒学以人性的社会化作为最高理想人格加以追求,所以最初隐逸文化与儒学二者之间存在激烈冲突。但其后隐逸已不再强调地理或者空间环境,更重的是隐者的心态和价值观念,正是隐逸文化的这一转变,打通了它与儒学价值观相通的路径,出现了儒逸文化。宋代以后,儒学中增入了隐逸文化的成分,使隐逸文化普泛化和世俗化。隐逸文化在传统社会从来没有成为主潮,却始终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10分)我们所熟悉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晋代的隐士,他曾做过小官,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归隐,回归于朴实的田园生活,写出了《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佳作。陶渊明的归隐,既是对淡泊天性的一种保持,也是对污浊现实的一种 反抗。后世李白、杜甫、欧阳修等都仰慕陶渊明的为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隐逸的情怀,其人生观、价值观表现为重视个体的个性自由与品性修养。隐逸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不在于使人一定去做隐士,而是在重视个性自由方面对人们的心态有着持久的影响。(20分) 拓展题库 拓展题1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字,从人从二 ,讲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孟子和历代学者对“仁”都有阐发。结合事例或材料谈谈你对“仁”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答案: 孔子释“仁”为“爱人”,“爱”与血缘密切相关,故“爱人”也就有远近亲疏之别。孔子将“仁”的最初的范围限定在“事亲”,即处理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这个层面,推而广之,施之于社会成员。仁由主观情感的投入开始,延伸于社会却运行于“礼”的范畴之内,这就将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为的,表现出来的就是封建宗法。 儒家的“仁学”在最切近人伦、最难摆脱的亲情智商,为封建伦理秩序寻到理论依据。因此,它不仅能为统治者接受,也非常能获得普通百姓的认同。 在今天看来,“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要素,仍有其积极意义,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拓展题2 “孝”在古代社会既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要求,也是封建法制的一部分。“孝”表现为:“父母在,不远游”;对待父母始终要和颜悦色;父母过世后要守孝三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甚至佛教进入中国后,也在教义中吸纳了孝文化的元素。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孝”,结合事例或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子女在父母年迈之时,必须作出回报,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就是“孝”。在古代中国,孝在《孝经》里有着十分明确的阐释和规定,犹如法律条文一般。而事实上,在封建宗法社会,“孝”虽起源于道德的约束,但最终却转化为封建法制(实际上是人治)的一部分。 在讲究封建门第和“光宗耀祖”的传统中,“孝”竟表现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特色,传宗接代成为“孝”之最重,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一大特色。 佛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佛教教义与儒家伦理孝文化的融通,提出佛教徒是放弃对生身父母行小“孝”,而出家修行向“法身”行大“孝”。 拓展题 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你是如何理解无为思想的, 参考答案: “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避开人的不必要的生事和作为。“无为”是道家对社会纷争提出的应答,治国和为人处世都应无为,全体社会成员都无为了,天下也就相安无事,也就“无不为”了。比如汉代文帝和景帝实施无为而治,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社会生产需要恢复的情况下,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包括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提倡节俭、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减轻刑罚等,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从而实现了中国第一个治世,史称“文景之治”。此处的理念是:不必要的生事和作为会影响、破坏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因此,要想事物健康发展,不必要的生事和作为应尽量减少。真正理解无为思想,会发现它 并不是一种消极思想,而是包含了辩证的哲学思想,以特殊的方式来达到积极有为的目的的。 拓展题4 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请谈谈你对隐逸文化的认识。(30分) 参考答案: 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由于儒学以人性的社会化作为最高理想人格加以追求,所以最初隐逸文化与儒学二者之间存在激烈冲突。但其后隐逸已不再强调地理或者空间环境,更重的是隐者的心态和价值观念,正是隐逸文化的这一转变,打通了它与儒学价值观相通的路径,出现了儒逸文化。宋代以后,儒学中增入了隐逸文化的成分,使隐逸文化普泛化和世俗化。隐逸文化在传统社会从来没有成为主潮,却始终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 我们所熟悉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晋代的隐士,他曾做过小官,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归隐,回归于朴实的田园生活,写出了《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佳作。陶渊明的归隐,既是对淡泊天性的一种保持,也是对污浊现实的一种反抗。后世李白、杜甫、欧阳修等都仰慕陶渊明的为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隐逸的情怀,其人生观、价值观表现为重视个体的个性自由与品性修养。隐逸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不在于使人一定去做隐士,而是在重视个性自由方面对人们的心态有着持久的影响。 拓展题5 市民文化在元代有极大的发展,其代表是元杂剧,出现了诸如《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等一批剧作。结合事例或材料谈谈你对元代市民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答案: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市民意识全面成熟,市民文化日趋高涨。 明代市民文化的发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社会风尚。明朝后期,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取而代之是的“导奢导淫”之风。其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的“贵义轻利”观念,在明代后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礼拜金钱之风十分强盛。 “好色”“好货”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可以说是市民文化对封建伦常的全面威胁。其三,市民文学。发源于宋元说话这一技艺形式的话本,在明代高度发展,成为明代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市井小说,无论就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是明代文学的杰出代表。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的痕迹。 明代市民文化的发达,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明代市民文化意义在于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作了准备,而且还为东西文化精神的汇融埋下了伏笔。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命题,正是以市民意识的全面成熟为前提的。清代的开启民智运动,甚至今天的民主意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在元朝统一以后,南北人物彼此往还,互相切磋,杂剧南移,推动了南方戏剧的发展。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形成元代文化一大特色,这正是大统一的结果,是前代所未有的。杂剧创作的中心是大都,有影响的作者几乎都是四等级中的汉人。最著名的杂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这一阶段杂剧内容广阔,许多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各种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杂剧在城市、乡间广泛演出,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种娱乐形式。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统一,元朝的文化政策有两重性,元朝的多种宗教盛行,元朝南北地域的差异,这些都对元代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拓展题涉及到的知识点 P19,德——P22,无为——P24礼——26P,乐——P28,仁——P30, 道—— 义——P32,兼爱——P37 天人合一——P14,体用一源——P17 名士——P94,外儒内法——P85,孝——P87 法——P83,隐——P92 1琴——P181,棋——P184,书——P186,画——P188意境——P190,茶——P192 中庸——P160,君子——P162,和——P164,恕——P172,恭敬——P174, 佛——P176,禅——P178市民文化——P233 近代科学精神——P245 洋务运动——P291 “五四”——P298 西学东渐——P287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答题要求: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应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阴阳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至为重要,《周易》一书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都体现于 (C )。 A.三爻 B.八卦 C.六十四卦 D.八十一卦 2、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的思想家是(A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墨子 3、先秦诸子百家中属于显学的是(C )。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阴阳家 4、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出现于( C )。 A.孔子《论语》中 B.《庄子》一书中 C.宋学兴起之时 D.明代王阳明心学兴起之后 5、殷商时期的文化有浓重的神本色彩,承担神人交通重任的是( C )。 A.君主 B.司寇 C.巫史 D.六卿 6、《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 B )。 A.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 B.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C.慎思、明辨、博学、审问、笃行 D.博学、明辨、笃行、审问、慎思 7、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是( B )。 A.麒麟 B.龙 C.凤 D.貔貅 8、在中国文化里,道本源于天,反映于个体就是( B )。 A.礼 B.德 C.法 D.无为 9、四大发明出现之后,在中国并未获得改进,但在欧洲及日本朝鲜却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这一现象说明了(A )。 A.伦理化的认识方式对科学精神的扼杀和制约 B.中国地大物博,不依赖于过多的技术 C.中国未能将四大发明的技术保密 D.科学技术发展的偶然性 10、墨家用以规范行为的是( C )。 A.血缘伦理 B.君臣大义 C.天下公利 D.头顶的星空 11、殷商时期,中国社会处于谁的威力之下,( B )。 A.君主 B.神 C.大贵族 D.法官 12、殷商时期的文化是神本文化,下列不是殷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是( D )。 A.宗天 B.尚鬼 C.嗜酒 D.以蓍草占吉凶 13、根据著名学者苏秉琦的研究,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 C )。 A.两大区系 B.三大区系 C.六大区系 D.十大区系 14、主张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的学派是( D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15、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 B )。 A.严格区别主体与客体 B.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C.建立了理性的、逻辑化的哲学 D.使得人们能够全面了解“物自体” 16、孔子释仁为( D )。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长幼有序 D.爱人 17、根据考古材料,中华大地出现活跃的先民的身影可以追溯到( C )。 A.三千年前 B.五千年前 C.一万多年前 D.一万五千多年前 18、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 A.春秋左氏传 B.国语 C.史记 D.资治通鉴 19、战国时代,我国水利工程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 D )。 A.京杭大运河 B.灵渠 C.坎儿井 D.都江堰 20、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 A )。 A.人的作为 B.上天的作为 C.上天与人的一切作为 D.神的作为 21、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 C )。 A.巫史 B.论语 C.六经 D.禅宗 22、“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 C )。 A.先秦 B.汉代 C.宋代 D.明代 2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 B )。 A.神本思想 B.人本思想 C.君主至上思想 D.宗教思想 24、提出“天人感应”理论的是( C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5、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最为准确的是( B )。 A.什么也不用做 B.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状况 C.不做什么也等于什么都做了 D.做尽所有的事也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做 26、战国时期出现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即( B )。 A.《天问》 B.《离骚》 C.《春江花月夜》 D.《石壕吏》 27、中国人所说的“柔能克刚、水滴石穿”,意在强调的是( A )。 A.阴胜于阳 B.阳胜于阴 C.阴阳失调 D.阴阳平衡 28、“道生一”语出( D )。 A.孔子 B.韩非子 C.庄子 D.老子 29、孔子认为最上等的是“生而知之者”,最下等的则是( C )。 A.学而知之者 B.困而学之 C.困而不学 D.格物致知 30、战国时代,出现相当多的学派和代表人物,其中,吴起、白起、孙武、孙膑属于( A )。 A.军事家 B.外交家 C.教育家 D.论辩家 31、临终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人物是( A )。 A.文天祥 B.岳飞 C.朱熹 D.周敦颐 32、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有( B )。 A.仁、礼 B.法、术、势 C.兼爱 D.无为 33、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之所以天下大乱,主要是因为( C )。 A.周代的经济不发达 B.受外族侵略 C.周代的礼教被破坏了 D.周代王室的军事力量太弱 34、西汉时,司马谈对战国诸子学说的短长作了较公允的评价,他将诸子概括为( B )。 A.三家 B.六家 C.十家 D.十二家 35、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四家是( A )。 A.儒、墨、道、法 B.儒、墨、道、名 C.儒、道、法、阴阳 D.儒、道、墨、阴阳 36、在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一阶层处于社会的( C )。 A.统治阶级最高层 B.统治阶级中层 C.统治阶级底层 D.被统治阶级 37、“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于( A )。 A.百家争鸣 B.独尊儒术 C.武王伐纣 D.佛教的传入 38、学术导向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旨归的学派是(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39、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先秦诸子都坚持“道”一元论的观点 B.道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 C.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 D.宋代道学家的道学思想中杂有佛学因素 40、儒家的“仁学”之所以既能为统治者所接受也能获得普通百姓的认同的原因是( B )。 A.“仁学”建立在彼此互利的基础之上 B.“仁学”建立在切近人伦的亲情之上 C.“仁学”建立在切近人伦的君臣之义之上 D.“仁学”建立在严密的法律规范之上 41、“观风”的意思是指( B )。 A.观察宗庙的风水如何 B.收集各地民歌,并从中找出民怨 C.观察朝堂上大臣的表现,以便了解士子的风气 D.从事天象的测算,了解近期的天气变化 42、在八卦中,象征阴阳、天地父母的是( D )。 A.艮、兑两卦 B.坎、离两卦 C.震、巽两卦 D.乾、坤两卦 43、礼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提出重建礼教最早始于( A )。 A.孔子 B.司马昭 C.朱熹 D.辜鸿铭 44、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 D )。 A.术 B.仁 C.博爱 D.兼爱 ——第二部分 1、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 A )。 A.外儒内法 B.外法内儒 C.外儒内道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恕”的本意是指( B )。 A.原谅别人的过失 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严格地要求自己 D.严格地要求别人 3、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A )。 A.“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B.“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 C.“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 D.“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 4、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 B )。 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B.科举制的实施 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韩愈的排佛 5、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 C )。 A.《诗经》 B.《春秋左氏传》 C.《史记》 D.《庄子》 6、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 C )。 A.礼 B.义 C.理 D.法 7、唐代书法中,“狂草”的代表人物是怀素和( A )。 A.张旭 B.王羲之 C.孙过庭 D.韩愈 8、君王若顺天而行,修德政,则天降祥瑞以示庇佑;若君王违背上天之意,则天降灾异以示警,甚至使之败亡,授命于新王朝。这一说法即( B )。 A.内圣外王 B.王权天授 C.民贵君轻 D.无为无不为 9、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 C )。 A.魏晋时期 B.唐代 C.宋元时期 D.明代 10、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 D )。 A.古代只有琴这样一种乐器 B.古代帝王对琴有特别的喜爱 C.琴作为原始图腾代表着上天的意志 D.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1、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 C )。 A.东北亚文化圈 B.中原亚文化圈 C.南方亚文化圈 D.西北亚文化圈 12、魏晋人艺术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是( A )。 A.气韵生动 B.朴质浑厚 C.小巧精美 D.怪诞离奇 13、唐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 C )。 A.禅让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荐举制 14、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 A )。 A.秦 B.西汉 C.东汉 D.唐 15、“四艺”之中,居首的是( B )。 A.棋 B.琴 C.画 D.书 16、唐代的古文运动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其主要目的是( B )。 A.推崇、弘扬六朝以来兴起的骈俪文风 B.排斥、打击六朝以来兴起的骈俪文风 C.融合儒学和佛道思想 D.为科举制做准备 17、在封建时代,“孝”的最重要的内容是( B )。 A.赡养老人 B.传宗接代 C.抚养子女 D.光宗耀祖 18、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 B )。 A.两汉之际 B.东汉末年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19、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 D )。 A.敦煌 B.洛阳 C.河北 D.长安 20 宋代催生出新的私学教育,其基地称为( D )。 A.太学 B.翰林院 C.家塾 D.书院 21、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 B )。 A.跟“忠”的意思较近 B.更注重主体性 C.有外在约束的意味 D.与“信”的观念相同 22、酒文化在殷代已相当发达,还出现了以制造酒器出名的氏族,如( D )。 A.卜氏 B.东郭氏 C.司马氏 D.长勺氏 23、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 )。 A.先秦时期 B.秦汉之际 C.西汉时期 D.两汉之际 24 历史上有茶仙之称的是( A)。 A.唐代陆羽 B.北宋苏轼 C.南宋文天祥 D.明代冯梦龙 25、关于我国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 )。 A.历朝统治者都建立了健全的法制 B.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封建法律只针对百姓而不对官吏 D.封建法制是相当严密的,只是与现在相比显得落后了 26、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的何种思想并将之视为最高范畴,( A )。 A.天理 B.天命 C.天人感应 D.天人合一 27、魏晋时期,谈玄者多为士族名士,他们谈玄的特点是( C )。 A.对现实有所关怀 B.对历史旧事有所关怀 C.注重哲理上的思辨的探究 D.富有科学精神 28、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 A )。 A.敬是内在根本,恭是外在表现 B.恭是内在根本,敬是外在表现 C.恭也就是敬 D.恭、敬二者的意义完全相反 29、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 C )。 A.道家 B.道教 C.神仙家 D.佛教 30、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 C )。 A.性欲 B.情感 C.天性 D.爱 31、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 D )。 A.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 B.儒家的法家化 C.法家的儒家化 D.伦理的法制化 32、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 C )。A.荀卿 B.孟轲 C.董仲舒 D.韩愈 33、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 B)。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周易》 34、名士文化不断演变,名士从置身山林一变而为设馆授徒、主持讲坛、批评朝政,是在( D )。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元 35、开禅宗作翻案文章的先例的人物是( D )。A.达摩 B.弘忍 C.神秀 D.慧能 36、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C )。 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 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C.政治上的大一统 D.汉武帝独尊儒术 37、儒佛道三家思想第一次碰撞的产物是( B )。 A.两汉经学 B.魏晋玄学 C.宋代理学 D.汉代的帝王统治术 38、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 A )。 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南方经济与北方持平 C.南方成为政治中心 D.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 39、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 B )。 A.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 B.唐代的“安史之乱” C.永嘉之乱 D.靖康之难 40 、“中庸”的“庸”,其意思是( C )。 A.平凡 B.庸俗 C.恒久不变 D.需要 4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绘场景为( A )。 A.宋代的汴京 B.宋代的杭州 C.唐代的长安 D.唐代的洛阳 42、佛学中国化的过程中,相应地产生了士大夫的僧侣化和僧侣的士大夫化,其中,士大夫的僧侣化被称为( A)。 A.居士 B.学问僧 C.诗僧 D.清客 43、秦王朝的统治术主要采取的是( D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4、唐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射,影响了周边的国家。其中,曾派出遣唐使达18次之多的国家是( B )。 A.朝鲜 B.日本 C.越南 D.印度 45、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酒文化的高峰是( A )。 A.殷商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46、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指( D )。 A.是一种虚幻的图画景象 B.由创作主体心造之境 C.就是现实的物境 D.是经过创作主体之“意”加工过的现实世界 47、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 C )。 A.远避于深山老林与世隔绝 B.出仕朝廷随波逐流 C.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 的情怀 D.因为隐居而出大名 ——第三部分 1、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是( B )。 A.苏轼 B.林逋 C.陆游 D.辛弃疾 2、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 C )。 A.轴心时代 B.黄金时代 C.蜕变时代 D.鼎盛时代 3、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 D )。 A.邹容的《革命军》 B.陈天华的《猛回头》 C.陈天华的《警世钟》 D.陈独秀的《新青年》 4、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 D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5、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 C )。 A.民主与博爱 B.和平与民主 C.民主与科学 D.自然与科学 6、《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B )。 A.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 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清廷借修书以毁书 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 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 7、《物理小识》的作者是( B )。 A.徐光启 B.方以智 C.李之藻 D.宋应星 8、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 A )。 A.洪秀全 B.玛礼逊 C.曾国藩 D.张之洞 9、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 B )。 A.凤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B.凤是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C.凤是魏晋人绘画中的想象和发明 D.凤来源于《周易》中的描述 10、体现经世致用精神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其作者是( A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严复 D.王阳明 11、唐传奇及宋元话本里的侠文化表述,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心理是( A )。 A.下层人的心理安慰 B.江湖对侠义的提倡 C.士大夫对侠义的弘扬 D.官府对侠义的表彰 12、龙凤相配,最主要的就是象征着( C )。 A.雅致 B.长寿富贵 C.阴阳和合 D.澹泊明志 13、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 A )。 A.汉代朴学的倾向 B.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 C.佛学化的倾向 D.道教化的倾向 14、西方传教士第一次直接进入中国是在( C )。 15、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 A )。 A.唱 B.念 C.做 D.打 16、中国是一个尚统的国家,孔子作《春秋》,内华夏而外诸夷,即以华夏族为主而以周边少数民族为辅,所表现出的“统”是( B )。 A.血统 B.政治上的正统 C.哲学上的道统 D.道教的仙统 17、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 D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全盘西化 C.对外开放 D.闭关锁国 18、下列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不仅有哲学上的沉思,还积极参与到探索改革社会途径、直言不讳议政的实践中去的人物是( A )。 A.梁漱溟 B.熊十力 C.冯友兰 D.马一浮 19、义和团的斗争,最初打出的旗号是( A )。 A.反清、灭洋 B.扶清、灭洋 C.效法西洋 D.民主自由 20、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 B )。 A.更加浓墨重彩 B.更重意趣与心境 C.更显富丽堂皇 D.以人物素描为主 21、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 C )。 A.都专指男女间的感情 B.含有一种欲望 C.情感的专注 D.都讲究大公无私 22、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 B )。 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盘接受 B.以方以智为代表的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 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23、市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是在( C )。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24、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 C )。 A.在善地停止下来 B.停下来即是至善 C.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D.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 25、主张“万物皆因心生,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的明代哲学家是( D )。 A.唐寅 B.祝枝山 C.徐渭 D.王阳明 26、“山有山神,河有河伯,海有海神有龙王,灶有灶王爷”,仙文化中的这一情况体现了( C )。 A.道教的思想 B.祖先崇拜的思想 C.巫史文化的特色 D.天文学的特色 27、统一的清王朝实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中央在民族事务上的管理。这有利于中央对一些地区的统治,这些地区包括蒙古、新疆、西南少数民族及( B )。 A.台湾 B.西藏 C.云南 D.青海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B )。A.法 B.利 C.欲 D.侠 29、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 C )。 A.魏源 B.冯桂芬 C.郑观应 D.孙中山 30、自然山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 A )。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山水本身的秀丽 C.热爱祖国的情结 D.没有必然的联系,山水人文气息是近现代人加入的 31、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 D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宋元话本 32、《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在清代的( C )。 A.康熙年间 B.雍正年间 C.乾隆年间 D.嘉庆年间 33、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 D )。 A.郑观应 B.冯桂芬 C.薛福成 D.魏源 34、元朝代表性文化的特点是( A )。 A.外露型 B.内敛型 C.唯美型 D.儒学化 35、清政府废除八股取士而改试策论,是在( A )。 A.1901年 B.1911年 C.1919年 D.1921年 36、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象征着( B )。 A.仁义、忠诚 B.正义、正气 C.万物有灵 D.驱邪逐怪 37、儒家从一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的人生的最佳道路是( B )。 A.吾日三省吾身 B.学而优则仕 C.自强不息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8、中国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是( D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章太炎 39、清朝综合处理边疆事务的机构是( B )。 A.礼部 B.理藩院 C.大理寺 D.安西都护府 40、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正确的是( B )。 A.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 B.封建社会里清官是压迫者的心愿 C.清官体现了封建吏治的成功 D.封建法制十分健全 41、将情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从而使“情”与“欲”合而为一的是( C )。 A.孔子 B.孟子 C.宋儒 D.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乐在传统社会的主要功用有( A B C )。 A.娱乐工具 B.娱神功能 C.教化功能 D.科举工具 E.医疗效用 2、以下对“兼爱”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有( A C D )。 A.“兼爱”思想主张为天下人谋福利 B.墨家提倡学而优则仕 C.为了实现兼爱,墨家提倡亲身参加生产劳动 D.兼爱思想带有小农意识和手工业色彩 E.兼爱思想带有士大夫情结 3、以下关于“仁”的表述,正确的有( B C E )。 A.仁是法家学说的思想核心 B.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 C.仁讲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仁讲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E.从“仁”到“礼”,是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为的规范 4、“礼”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 B C D )。 A.作为娱乐的阶段 B.作为宗教的阶段 C.作为群体组成方式的阶段 D.作为个人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的阶段 E.作为君主教育的阶段 5、以下对“德”的认识,正确的有( B C E )。 A.道本源于天,反映于社会就是“德”。 B.先秦时期有美德和恶德之分。 C.宋代时,“德”成为美德的代称。 D.“仁德”作为统治者应具有的品质,是道家所提倡的 E.“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6、属于战国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的是( B C D )。 A.《史记》 B.《左传》 C.《孙子兵法》 D.《离骚》 E.《世说新语》 7、以下对“义”的认识,正确的有( A B C D E)。 A.“君子犯义,小人犯刑”,指的是“义”是约束君子而非约束小人的 B.“义”也是封建主仆之间仆人对主人尽心尽力的要求 C.朋友之间、普通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也称为“义” D.“义”与“法”常常出现悖离 E.“义”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8、殷商时期,巫史们从事的各类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 D E )。 A.科学 B.艺术 C.体育 D.政治 D.政治 9、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列选项属于这一转变的表现的有( B C D E )。 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B.从卜筮的可以看出 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 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E.从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 10、春秋战国时期,士步入历史舞台时所担当的角色有( A B C D )。 A.政治智囊 B.军事参谋 C.外交使节 D.思想精英 E.军队头领 11、以下关于“阴阳”的表述,正确的有( A B D E )。 A.在古代哲学体系中,阴阳被看作道的具体化 B.阴阳运用于天地时,乾为阳阴为 坤 C.在中国人的阴阳理论中,以阳为本 D.柔能克刚,水滴石穿,强调的是阴胜于阳的一面 E.阴阳动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2、儒家思想中,对仁的要求包括( A B C D E )。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夫妇有别 D.长幼有序 E.朋友有信 13、对待知(智),儒家和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C )。 A.道家强调格物致知 B.道家强调离形去智 C.儒家强调格物致知 D.儒家强调离形去智 E.儒家强调严密的科学实证 14、经过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终于实现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这种南移主要表现在( ABC )。 A.学术中心的南移 B.政治人物的南人化 C.政治中心的南移 D.商业中心的南移 E.少数民族文化的南移 15、宋代理学家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必须经过由内圣达于外王的过程,他们一般将这个过程分为修身、齐家和( D E )。 A.慎思 B.慎独 C.笃志 D.治国 E.平天下 16、属于出世哲学的是( A B )。 A.道教 B.佛教 C.儒学 D.理学 E.法家 17、天人感应说以天道更替配社会刑赏,以四时配四政,正确的是( A B C E )。 A.赏为春 B.庆为夏 C.刑为秋 D.刑为冬 E.罚为冬 18、能代表魏晋人的审美追求的有( A B C D )。 A.顾恺之的绘画 B.陆机的赋 C.陶渊明的诗歌 D.王羲之的书法 E.婉约派的词 19、符合中国化的佛教对“孝”的理解的有( C D )。 A.父母在,不远游 B.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C.舍弃对生身父母行小孝 D.出家修行向“法身”行大孝 E.孝即是空 20、构成中国画遗貌取神的审美追求的是中国画中的哪些特质,( B D )。 A.画面均衡 B.散点构图 C.写实主义 D.写意的笔调 E.色彩的鲜艳 21、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 A C D )。 A.张载 B.顾炎武 C.程颐 D.程颢 E.苏轼 22、在宋学的理论体系中,将“理”作为( B C )。 A.个性自由的保证 B.宇宙最高本体 C.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 D.法的补充 E.中庸的直接体现 23、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期的代表人物是( C D )。 A.董仲舒 B.朱熹 C.周敦颐 D.邵雍 E.韩愈 24、禅宗宗旨主要有两点,即( B D )。 A.发乎情止乎礼 B.单刀直入 C.玄之又玄 D.直指心源 E.大象无形 25、魏晋时期的玄学乃是融合各家思想而成,这些思想包括( B C D )。 A.阴阳家 B.儒家 C.道家 D.佛教 E.墨家 26、体现战国末期各家学说趋于融合之势的著作有( D E )。 A.《诗经》 B.《尚书》 C.《左传》 D.《吕氏春秋》 E.《易传》 27、秦汉时期对外文化非常发达,这方面重要的事件包括( C D E )。 A.玄奘西行 B.利玛窦来华传教 C.张骞出使 D.徐福率众出海 E.甘罗出使大秦 28、以下关于酒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A B D E )。 A.殷商时期,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及政治统治有关 B.魏晋时阮籍长醉是借酒忘记现实及现实中的痛苦 C.宋代的酒文化与唐代的酒文化一样,带有很浓的放旷色彩 D.宋人内敛的文化品格使宋代的酒文化趋向于中庸 E.微醺的状态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训在酒文化中的体现 29、秦汉文化个性乃是浑厚宏阔,其建筑文化的代表包括( A C D )。 A.秦陵 B.赵州桥 C.万里长城 D.阿房宫 E.北京故宫 30、构成精致典雅的宋代文士世界的文化质态的有( A B C D E )。 A.宋诗 B.宋词 C.宋文 D.宋画 E.理学 3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 A B )。 A.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B.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融合 C.士族文化与庶族文化的融合 D.儒士与商人的融合 E.儒士与隐者的融合 32、符合名士价值观的是( C D )。 A.但求独善其身 B.追求与世隔绝 C.视个性自由为人生第一要义 D.心存兼济之志 E.视富贵利禄为人生第一要义 33、唐代儒学复兴最初的形态及形式是( A B )。 A.古文运动 B.以诗为文 C.科举考试 D.以文为诗 E.排斥佛教 34、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以下人物属于当时文学革命的有( A C D E )。 A.胡适 B.严复 C.陈独秀 D.鲁迅 E.郭沫若 35、以下元杂剧作品中,属于揭露社会现实的公案戏的有( C D E )。 A.《西厢记》 B.《墙头马上》 C.《窦娥冤》 D.《鲁斋郎》 E.《陈州粜米》 36、安土重迁体现出的特征是属于哪几类文明的,( B C )。 A.长江文明 B.黄土文明 C.农业文明 D.商业文明 E.欧洲文明 37、从文化学的角度透视毛泽东思想,它有两个来源,即( A C )。 A.进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B.康德哲学思想 C.中国传统文化 D.美国民主思想 E.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38、以下作品属于明代市井小说的有( A B C D E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金瓶梅》 D.“三言” E.“二拍” 39、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有( C D E )。 A.《资政新篇》 B.《劝世良言》 C.《新学伪经考》 D.《孔子改制考》 E.《大同书》 40、元杂剧是市民文化的代表,元杂剧这一戏剧形式是在哪几类文艺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 C )。 A.话本 B.院本 C.诸宫调 D.宋词 E.昆曲 41、在封建社会后期,复古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思潮,在明代诗坛上前后出现过两次复古思想,史称“前后七子”的复古诗文运动,其中后七子的领袖是( C D )。 A.王阳明 B.方以智 C.李攀龙 D.王世贞 E.顾炎武 42、作为近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除梁启超师徒二人外,还有( B C D )。 A.鲁迅 B.熊十力 C.梁漱溟 D.冯友兰 E.老舍 43、清初对君主专制提出批判,对封建君权提出质疑的思想家有( B C D )。 A.朱熹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E.王阳明 44、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大量的报刊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华大地,其中由中国人所办的报纸包括( C D )。 A.《万国公报》 B.《申报》 C.《澳门新闻纸》 D.《中外纪闻》 E.《文汇报》 45、以下对鹤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B D E )。 A.鹤被视为入世之物 B.鹤成为名士高情远致的象征 C.鹤与松结合,成为富贵的象征 D.鹤与松结合,成为长寿的象征 E.鹤在道教中,成为神仙的坐骑 46、洋务运动是官商知识分子对西学入侵的理性应对,而贫民百姓对西学入侵的应对包括( B D )。 A.复古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袁世凯复辟 D.义和团运动 E.五四新文化运动 47、明代时,面对西学的传入,知识分子的态度各有不同,其中,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人物有( A B C )。 A.徐光启 B.李之藻 C.王徵 D.方以智 E.严复 48、在封建社会后期,复古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思潮,在明代诗坛上前后出现过两次复古思想,史称“前后七子”的复古诗文运动,其中前七子的领袖是( A D )。 A.李梦阳 B.冯梦龙 C.徐光启 D.何景明 E.徐文长 49、以下著作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有( A B C )。 A.邹容的《革命军》 B.陈天华的《警世钟》 C.陈天华的《猛回头》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E.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50、剑文化原本跟侠文化的关系不大,但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趋势,即( A C )。 A.与侠文化结合起来 B.与中庸文化结合起来 C.与道教结合起来 D.与仙文化结合起来 E.与占卜文化结合起来 51、爱国的表现包括( A B C D)。 A.天下为公 B.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 C.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 D.保护祖国不受侵犯 E.绝不允许祖国与外国发生任何文化上的联系 52、以下关于侠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A C D E )。 A.就思想渊源来说,侠文化与墨家思想至为密切 B.就思想渊源来说,侠文化与道家思想至为密切 C.侠文化将个体意志置于第一位,以遵重诺言为特色 D.侠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念与儒学中的义结合起来 E.宋元话本里的侠文化表述,体现出普通百姓寄希望于大侠的社会文化心理 53、明代后期市民文化日趋高涨,以下关于明代市民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B D E )。 A.社会风尚趋于简单质朴 B.社会风尚趋于导奢导淫 C.贵义轻利 D.礼拜金钱之风日益强盛 E.市民文学唱主角 54、有着道教渊源的仙文化在以儒学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儒学化了,其主要表现有( B D )。 A.仙本身没有等级差别,高居于普通人之上 B.仙本身是有等级差别的 C.神仙生活的世界里有着绝对自由,没有伦理的约束 D.神仙生活的世界里维持其秩序的是儒学的礼教伦理 E.神仙文化中有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 上海电视大学期末考试 中国文化导论试题 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汉民族共同的图腾是 ( )。 A.麒麟 B.龙 C.凤 D.貔貅 2.殷商时期的文化有浓重的神本色彩,承担神人交通重任的是 ( )。 A.君主 B.司寇 C.巫史 D.六卿 3.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一阶层处于社会的 ( )。 A.统治阶级最高层 B.统治阶级中层 C.统治阶级底层 D.被统治阶级 4.西汉时,司马谈对战国诸子学说的短长作了较公允的评价,他将诸子概括为 ( )。 A.三家 B.六家 C.十家 D.十二家 5.提出“天人感应”理论的是 (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6.“道生一”语出 ( )。 A.孔子 B.韩非子 C.庄子 D.老子 7.“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 ( )。 A.先秦 B.汉代 C.宋代 D.明代 8.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 ( )。 A.人的作为 B.上天的作为 C.上天与人的一切作为 D.神的作为 9.提出重建礼教最早始于 ( )。 A.孔子 B.司马昭 C.朱熹 D.辜鸿铭 10. 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 )。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周易》 11.关于八卦的起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河图》所出的形状 B.上古时期结绳改书契时留下遗迹 C.生殖崇拜 D.占卜的方法 12.佛教在中国民间流行起来的时间是 ( )。 A.魏晋时期 B.两汉之际 C.东汉末年 D.隋唐时期 13.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 )。 A.春秋左氏传 B.国语 C.史记 D.资治通鉴 14. 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 ( )。 A.秦 B.西汉 C.东汉 D.唐 15. 下列诸子人物中,不是军事家的是 ( )。 A.吴起 B.孙武 C.苏秦 D.孙膑 16.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 ( )。 A.《诗经》 B.《春秋左氏传》 C.《庄子》 D.《史记》 17.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开始于 ( )。 A.先秦 B.秦 C.西汉 D.东汉 18.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浑厚 B.趋于“玄”化 C.民族大融合 D.轻灵秀美 19. 可与西方“博爱”思想作最好对译的先秦诸子思想是 ( )。 A.道家的兼爱思想 B.儒家的仁爱思想 C.墨家的兼爱思想 D.佛教的慈悲思想 20. 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 ( )。 A.周易 B. 论语 C.五经 D. 六经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士步入历史舞台时所担当的角色有 ( )。 A.政治智囊 B.军事参谋 C.外交使节 D.思想精英 E.军队头领 2.属于战国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的是 ( )。 A.《史记》 B.《左传》 C.《孙子兵法》 D.《离骚》 E.《世说新语》 3.乐在传统社会的主要功用有 ( )。 A.娱乐工具 B.娱神功能 C.教化功能 D.科举工具 E.预测灾祸 4.儒家思想中,对仁的要求包括 ( )。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夫妇有别 D.长幼有序 E.朋友有信 5.对待知(智),儒家和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道家强调格物致知 B.道家强调离形去智 C.儒家强调格物致知 D.儒家强调离形去智 E.儒家强调科学实证 6. 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列选项属于这一转变的表现的有 ( )。 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 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 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E.从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 7.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的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有( )。 A法. B.术 C.势 D.仁 E.礼 8. 以下关于“道”的说法,正确的有 ( )。 A.先秦诸子都坚持“道”一元论的观点 B.道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的思想 C.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 D.宋代道学家的道学思想中杂有佛学因素 E.诸子百家都视“道”为形而下之体 9. 秦汉时期对外文化非常发达,属于这一时期对外活动的有 ( )。 A.鉴真和尚东渡 B.玄奘西行 C.传教士来华 D.张骞持节出使 E.徐福率众出海 10. 魏晋时期的玄学乃是融合各家思想而成,这些思想包括 ( )。 A.阴阳家 B. 儒家 C.道家 D.佛教 E.墨家 三、案例题(30分)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剧作,取材于民间故事。故事叙述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将窦娥卖与蔡婆为童养媳。后来,流氓张驴儿父子欲霸占蔡婆、窦娥婆媳,张驴儿本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却毒死父亲,随即诬陷窦娥杀人,并买通官府。官府严刑逼供,窦娥与蔡婆无处伸冤。为救婆婆,窦娥自认杀人,但临刑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娥的父亲任廉访使到此地,见到窦娥鬼魂,后重审此案,为窦娥昭雪冤情。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窦娥的蒙冤与最后的冤情昭雪,反映出传统社会的法治情况是怎样的,(10分) (2)窦娥冤的故事及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何启示,回答不少于150字。(20分) 四、拓展题(30分) 答题要求:(1)本题在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完成即可,注意:如果两道题目都作答,以第一题的答案计分。(2)要求对题目所涉及的概念、现象等,在知识层面的介绍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阐述和发挥,并能举例说明。字数不少于300字。 1. 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你是如何理解无为思想的,(30分) 2. 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请谈谈你对隐逸文化的认识。(30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B 2. C 3. C 4. B 5. C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A 12. B 13. A 14. A 15. C 16. D 17. C 18. A 19. C 20. D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ABCD 2. BCD 3. ABC 4. ABCDE 5. BC 6. BCDE 7. ABC 8. ABD 9. DE 10. BCD 三、案例题(30分)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窦娥的蒙冤与最后的冤情昭雪,反映出传统社会的法治情况是怎样的,(10分) (2)窦娥冤的故事及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何启示,回答不少于150字。(20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窦娥之所以蒙冤,是因为流氓张驴儿买通官府诬告她杀人,贪官将窦娥屈打成招,从中见出案件的审理并不是以法律为准绳,而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普通老百姓如窦娥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从法律本身很难获得直接的、稳妥的保障,这说明了传统社会中法制与法治的不健全,或者说,传统社会重人治而轻法律,“法”不具有独立的属性。(5分)而窦娥最后冤情得以昭雪,源于窦娥的父亲重审此案,这表明了“法”在传统社会中依赖于清官、好官才得以发挥正面作用,这仍然是以人治而非法治为基础的,同样显示出法治的被轻视。(5分) (2)结合“传统社会重人治而轻法律”这一弊端,针对现代社会的法制的健全、法治观念的培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不少于150字。符合题意5分,观点明确5分,包含一定的分析5分,语言表述5分。 参考答案1(模拟答案,下同):窦娥冤是一个悲剧故事,映照出的是传统社会重人治而轻法治的普遍状况,无法保证老百姓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较之过往,今天社会的各项事务更加纷繁复杂,普通公民与法律打交道的场合较多,更需要实现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让法律发挥最大的调节社会秩序的作用。要改变“重人治而轻法治”的状况,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制,在制度上加强建设,确保法院、检察院等执法机构依法办事,并有相应的监管督察措施,保障法律的运行。(20分) 参考答案2:窦娥冤的故事反映出古代社会是重人治轻法治,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已是法治社会,但法治有时候也会被轻视。窦娥冤的故事对今天有教育意义和认识作用,启发我们要培养人们的法治观念,一切依法办事,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避免掉窦娥那样的悲剧,让社会更美好。(10分) 参考答案3:窦娥冤反映出的问题,让我真切感受到当时恶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但故事的结尾以一种近乎神话般的手法写到了窦娥事件甚至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最终案件得到了昭雪;同样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所启示,善恶终有报。(5分) 四、拓展题(30分) 答题要求:(1)本题在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完成即可,注意:如果两道题目都作答,以第一题的答案计分。(2)要求对题目所涉及的概念、现象等,在知识层面的介绍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阐述和发挥,并能举例说明。字数不少于300字。 1. 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你是如何理解无为思想的,(30分) 评分标准:知识层面的介绍10分,运用材料或事例进行分析10分,观点明确5分,语言表述5分。 参考答案:“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避开人的不必要的生事和作为。“无为”是道家对社会纷争提出的应答,治国和为人处世都应无为,全体社会成员都无为了,天下也就相安无事,也就“无不为”了。(10分)比如汉代文帝和景帝实施无为而治,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社会生产需要恢复的情况下,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包括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提倡节俭、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减轻刑罚等,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从而实现了中国第一个治世,史称“文景之治”。此处的理念是:不必要的生事和作为会影响、破坏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因此,要想事物健康发展,不必要的生事和作为应尽量减少。真正理解无为思想,会发现它并不是一种消极思想,而是包含了辩证的哲学思想,以特殊的方式来达到积极有为的目的的。(20分) 2. 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请谈谈你对隐逸文化的认识。(30分) 评分标准:知识层面的介绍10分,运用材料或事例进行分析10分,观点明确5分,语言表述5分。 参考答案: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由于儒学以人性的社会化作为最高理想人格加以追求,所以最初隐逸文化与儒学二者之间存在激烈冲突。但其后隐逸已不再强调地理或者空间环境,更重的是隐者的心态和价值观念,正是隐逸文化的这一转变,打通了它与儒学价值观相通的路径,出现了儒逸文化。宋代以后,儒学中增入了隐逸文化的成分,使隐逸文化普泛化和世俗化。隐逸文化在传统社会从来没有成为主潮,却始终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10分)我们所熟悉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晋代的隐士,他曾做过小官,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归隐,回归于朴实的田园生活,写出了《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佳作。陶渊明的归隐,既是对淡泊天性的一种保持,也是对污浊现实的一种反抗。后世李白、杜甫、欧阳修等都仰慕陶渊明的为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隐逸的情怀,其人生观、价值观表现为重视个体的个性自由与品性修养。隐逸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不在于使人一定去做隐士,而是在重视个性自由方面对人们的心态有着持久的影响。(20分)
/
本文档为【中国文化导论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