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解剖学 15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2017-09-19 19页 doc 40KB 10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解剖学 15中枢神经系统习题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的位置(B ) A 、几乎与椎管同长 B 、上端于枕骨大孔续延髓 C 、成人下端至第一骶椎下缘 D 、小元下端平第3 骶椎 E 、脊髓末端膨大称腰髓膨大 2脊髓(C ) A 、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2 腰椎下缘 B 、在胸段大部分有侧角 C 、有31 个节段 D 、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 E 、在新生元下端平齐第1 腰椎下缘 3成人脊髓下端平齐(D ) A 、第1 骶椎水平 B 、第2 腰椎下缘水平 C 、第3 腰椎与第4 腰椎之间 D 、第1 腰椎下缘水平 E 、第1 骶椎下缘水平 4有关脊髓的外形...
解剖学 15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的位置(B ) A 、几乎与椎管同长 B 、上端于枕骨大孔续延髓 C 、成人下端至第一骶椎下缘 D 、小元下端平第3 骶椎 E 、脊髓末端膨大称腰髓膨大 2脊髓(C ) A 、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2 腰椎下缘 B 、在胸段大部分有侧角 C 、有31 个节段 D 、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 E 、在新生元下端平齐第1 腰椎下缘 3成人脊髓下端平齐(D ) A 、第1 骶椎水平 B 、第2 腰椎下缘水平 C 、第3 腰椎与第4 腰椎之间 D 、第1 腰椎下缘水平 E 、第1 骶椎下缘水平 4有关脊髓的外形说法,错误的是(D ) A 、脊髓第四颈节段至第一胸节段为颈膨大 B 、脊髓第二腰节至第三骶脊髓节为腰髓膨大 C 、脊髓的末端称脊髓圆锥 D 、脊髓后正中沟有后根附着 E 、脊髓的前正中裂比后正中沟深 5成人脊髓的终丝(D ) A 、全长被硬脊膜包裹 B 、附着于骶骨的背面 C 、内有神经细胞 D 、在第2 骶椎水平以下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 E 、在第2 腰椎处出硬脊膜,止于第2 骶骨背面 下缘 6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A ) A 、第1 腰椎 B 、第2 腰椎 C 、第5 腰椎 D 、第1 、2 骶椎 E 、第3 腰椎 7 第7 颈脊髓节平对(B ) A 、第4 颈椎体 B 、第5 颈椎体 C 、第6 颈椎体 D 、第7 颈椎体 E 、第1 胸椎体 8马尾主要由(E ) A 、胸、腰脊神经根形成 B 、胸、骶脊神经根组成 C 、胸、尾脊神经根组成 D 、胸、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E 、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9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应在哪个棘突间隙(C ) A 、第于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间隙 B 、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棘突间隙 C 、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间隙 D 、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间隙 E 、骶管裂孔处 10胶状质属于脊髓灰质何层内的结构(B ) A 、板层I B 、板层II C 、板层III D 、板层IV E 、板层V 11后角固有核是何板层的细胞群(C ) A 、板层I 和板层II B 、板层VIII C 、板层III 和板层IV D 、板层V 和板层VI E 、板层VII 12右侧颈5 一胸2 后角受损时产生(D ) A 、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B 、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C 、右上肢所有感觉减退或缺失 D 、右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E 、左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13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是(B ) A 、后角固有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核 D 、胸核 E 、中间内侧核 14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B ) A 、胸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柱 D 、中间内侧核 E 、网状结构 15关于脊髓中间外侧核的描述,错误的是(D ) A 、它形成灰质的侧角 B 、存在于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 C 、它是由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组成 D 、发出的纤维经前根、灰交通支入交感干 E 、细胞属中、小型,比前角运动神经元小 16脊髓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E ) A 、全部骶节中 B 、骶1 一3 节中 C 、胸部和腰部脊髓侧角 D 、腰2 一4 节中  E 、骶2 一4 节中 17骶副交感核(C ) A 、Ll 一S1 节段,板层vII 外侧部 B 、S1 一S3 节段,板层VII 内侧部 C 、S2 一S4 节段,板层VII 外侧部 D 、S3 一C0 节段,板层VII 内侧部 E 、T12 一S5 节段,板层VII 外侧部 18脊髓骶节(E ) A 、有薄束和楔束 B 、有楔束无薄束 C 、没有皮质脊髓侧束 D 、有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 E 、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 19薄束(A ) A 、是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内的延续 B 、由同侧第四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轴索构成 C 、传导来自同侧上半身的本体感觉 D 、传导来自对侧下半身的本体感觉 E 、传导对侧下半身的精细感觉 20楔束(C ) A 、脊髓全长的后索均有 B 、传导下肢的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 C 、楔束纤维上行至同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 D 、一侧脊髓损伤将出现对侧深部感觉障碍 E 、于上沐隋洲 21关于楔束哪一种说法错误(A ) A 、楔束贯穿整个脊髓全长 B 、在延髓内交换神经元 C 、在脊髓后索内上升 D 、在第4 胸节以上位于薄束的外侧 E 、传递上肢的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 22脊髓后索受损时(C ) A 、闭眼能确定关节的位置 B 、闭眼能维持身体直立不摇晃 C 、闭眼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 D 、闭眼能指鼻准确 E 、受损的对侧有痛觉障碍 23一侧颈段脊髓后索损伤可造成(A ) A 、肢体深感觉丧失 B 、对侧肢体深感觉丧失 C 、侧肢体触觉丧失 D 、侧肢体疼觉、温度觉丧失 E .对侧肢体疼觉、温度觉丧失 24脊髓第2 胸节右侧后索损伤后出现(C ) A 、半身乳头平面以下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 B 、乳头平面 以下痛、温度觉和粗略触觉丧失 C 、半身胸骨角平面 以下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 D 、半身胸骨角平面以下痛、温度觉和粗略触觉丧失 E 、上述情况均不对 25脊髓小脑后束(D ) A 、终止于丘脑腹后核 B 、传导深部感觉和痛、温、触觉冲动 C 、位于脊髓全长 D 、传导非意识性的深部感觉冲动 E 、在脊髓位于脊髓丘脑侧束的内侧 26有关脊髓小脑后束的叙述何者错误(D ) A 、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 B 、主要起自同侧的背侧核 C 、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 D 、起自对侧后角固有核 E 、仅见于L2 以上的脊髓节 27脊髓丘脑侧束(E ) A 、位于前索内 B 、传递精细触觉 C 、位于外侧索后半部 D 、位于后索前半部 E 、传递痛温觉信息 28脊髓丘脑侧束(C ) A 、起始细胞在脊神经节内 B 、主要由不交叉的纤维组成 C 、终止于丘脑膜后外侧核 D 、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外侧 E 、发纤维至小脑 29节段型分布的痛温觉障碍,无深感觉和触 觉障碍,病变部位在(D ) A 、后根 B 、后角 C 、脊神经节 D 、脊髓丘脑侧束 E 、脊髓丘脑前束 30脊髓断面内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的有(B ) A 、皮质脊髓侧束 B 、脊髓丘脑束 C 、薄束 D 、楔束 E 、红核脊髓束 31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形成的纤维束是(D ) A 、皮质脊髓侧束 B 、皮质脊髓前束 C 、红核脊髓束 D 、脊髓丘脑束 E 、薄、楔束 32人颈5 一胸2 的脊髓白质前连合受损时出观(B ) A 、双上肢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B 、双上肢痛温觉缺失或减退而深感觉和触觉保留 C 、病变平面 以下躯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D 、病变平面 以下躯体痛、温觉减退,而深感觉和触觉保留 E 、一侧上肢所有感觉缺失 33觉纤维在脊髓丘脑束中的排列是(C ) A 、按骶、腰、胸、颈次序,由前向后 B 、按骶、腰、胸、颈次序,由后向前 C 、按颈、胸、腰、骶次序,由内向外 D 、按骶、腰、胸、颈次序,由内向外 E 、以上均不对 34脊髓侧束(B ) A 、在脊髓侧索前部下行 B 、起源于大脑中央后回 C 、属于锥体外系 D 、终于同侧灰质板层,IV 一IX 内的神经细胞 E 、大多数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前角细胞 35质脊髓侧束(B ) A 、所含的纤维全部直接与前角运动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B 、部分纤维通过中间神经元与前角运动细胞联系 C 、主要由不交叉纤维组成 D 、一般只下达脊髓的胸段 E 、无上述情况 36皮质脊髓侧束(C ) A 、为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来的纤维 B 、位于脑桥被盖部 C 、位于脊髓的侧索内 D 、仅见于脊髓的颈、胸段 E 、此束损伤时出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症状 37脊髓侧索,可导致切断部位以下(D ) A 、同侧随意运动丧失 B 、同侧随意运动及深、浅部感觉丧失 C 、同侧键反射消失,触觉和压觉丧失 D 、同侧随意运动丧失及对侧痛、温度觉障碍 E 、同侧痛、温度觉全部丧失 38脊髓侧束内大纤维排列顺序由内向外依次为(A ) A颈胸腰骶 B胸颈腰骶 C胸腰骶颈 D骶颈胸腰 E 骶腰胸颈 39下列何纤维不是脊髓前索内的纤维束(D ) A 、前庭脊髓束 B 、顶盖脊髓束 C 、内侧纵束 D 、红核脊髓束 E 、皮质脊髓侧束 40脊髓的描述,错误的是(C ) A 、脊髓具有传导兴奋的功能,是低级反射中枢 B 、脊髓后索的纤维束传导同侧的深部感觉冲动 C 、侧索中仅包括感觉纤维束 D 、成人腰髓平对第10 一12 胸椎 E 、椎管内的马尾围绕终扮 41下述有关脊髓的描述,错误的是(E ) A 、脊髓颈段和上胸段的后索可分成薄束和楔束 B 、颈和腰骶膨大内灰质柱最粗大 C 、骶段内灰质比白质的含量大 D 、颈段的特点是体积较大和白质较多 E 、全部胸、腰段都有侧角 42脊髓半横断后,在断面以下出现(B ) A 、同侧粗触觉丧失 B 、同侧深部感觉丧失 C 、同侧痛、温度觉丧失 D 、对侧肢体随意运动丧失 E 、无上述情况 43脊髓前角损伤可造成(A ) A 、侧肌张力降低,键反射消失或减弱 B 、侧肌 张力降低,键反射消失或减弱 C 、侧肌张力增强,键反射亢进 D 、侧肌张力增强,键反射亢进 E 、上述情况均不对 44脑桥和小脑(D ) A 、前脑发育演化而成 B、中脑演化而成 C、由末脑演化而成 D 、由后脑演化而成 E、以上都不是 45舌下神经三角(E ) A 、于界沟外侧 B 、于面神经丘上方 C 、位于髓纹上方 D 、位于前庭区内 E 、位于迷走神经三角内上方 46延髓前正中裂两旁的隆起是(D ) A 、面神经丘 B 、薄束结节 C 、楔束结节 D 、锥体 E 、无上述情况 47延髓前正中裂两侧的隆起是(A ) A 、锥体 B 、橄榄 C 、薄束结节 D 、楔束结节 E 、听结节 48在延髓前外侧沟出脑的神经是(C ) A 、VI、VII、VIII脑神经 B 、VI脑神经 C 、XII脑神经 D 、IX 、X 、X I脑神经 E 、VII、VIII脑神经 49不与延髓相连的脑神经有(E ) A 、副神经 B 、迷走神经 C 、舌下神经 D 、舌咽神经 E 、三叉神经 50从延髓脑桥沟出入脑的神经,自内向外分别为(B ) A 、展神经、面 神经 B 、展神经、面 神经、前庭蜗神经 C 、展神经、面 神经、前庭神经 D 、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E 、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展神经 51在延髓脑桥沟附着的脑神经,从外侧向内侧有(E ) A 、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 B 、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面神经 C 、展神经、面 神经、前庭蜗神经 D 、面 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 E 、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展神经 52从橄榄后沟出入脑的神经从上向下是(D ) A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B 、迷走神经、副神经 C 、副神经、舌下神经 D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E 、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53从锥体与橄榄之间的沟出脑的神经是(D ) A 、舌咽神经 B 、迷走神经 C 、副神经 D 、舌下神经 E 、展神经 54三叉神经根位于(D ) A 、脑桥小脑三角处 B 、延髓脑桥沟处 C 、脚间窝处 D 、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E 、以上都不是 55面神经丘深部为(B ) A 、面神经核 B 、展神经核 C 、舌下神经核 D 、迷走神经背核 E 、孤束核 56左侧偏瘫、右侧外展神经麻痹和右面 神经周围性麻痹时,病变部位在(C ) A 、右内囊 B 、右中脑 C 、右桥脑 D 、右延髓 E 、左延髓 57出脚间窝的脑神经是(B ) A 、滑车神经 B 、动眼神经 C 、展神经 D 、面神经E 、三叉神经 58动眼神经副核发纤维支配(E ) A 、舌下腺,颌下腺 B 、腮腺 C 、泪腺 D 、胸腹腔脏器 E 、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59发自脑干背侧的脑神经是(D ) A 、舌下神经 B 、前庭窝神经 C 、面神经 D 、滑车神经 E 、舌咽神经 60第四脑室正中孔位于(C ) A 、上髓帆 B 、下髓帆 C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 D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丛 E 、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尖端 61第四脑室(D ) A 、位于延髓、脑桥和中脑之间 B 、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直接相通 C 、底由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组成 D 、经正中孔和外侧孔通入小脑延髓池 E 、无上述情况 62一般躯体运动核不包括(C ) A 、动眼神经核 B 、滑车神经核 C 、面 神经核 D 、展神经核 E 、舌下神经核 63舌下神经纤维(A ) A 、行于内侧丘系与下橄榄核之间 B 、行于小脑下脚与三叉神经脊束核之间 C 、行于下橄揽核与脊髓丘脑侧束之间 D 、交叉至对侧出延髓 E 、自橄榄后沟发出 64不属特殊内脏运动核是(B ) A 、三叉神经运动核 B 、滑车神经核 C 、面 神经核 D 、副神经核 E 、疑核 65属于一般内脏运动核是(B ) A 、孤束核 B 、迷走神经背核 C 、黑质 D 、面神经核 E 、副神经 66位于脑干内的一般内脏运动核为(B ) A 、动眼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 B 、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C 、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 D 、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动眼神经核 E 、面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动眼神经核 67支配心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胞体位于(B ) A 、动眼神经副核 B 、迷走神经背核 C 、孤束核 D 、下泌涎核 E 、以上都不是 68脑桥内与迷走神经背核属于同一功能的核团是(A ) A 、上泌涎核 B 、下泌涎核 C 、展神经核 D 、面 神经核 E 、三叉神经脑桥核 69脑桥内的脑神经核(B ) A 、脑桥核 B 、面神经核 C 、上橄榄核 D 、迷走神经背核 E 、下泌涎核 70与面神经有关的核团是(D ) A 、三叉神经脑桥核 B 、下泌涎核 C 、疑核 D 、孤束核 E 、无上述核团 71面神经内含有起自(B ) A 、红核的纤维 B 、下泌涎核的纤维 C 、下橄榄核的纤维 D 、上泌涎核的纤维 E 、上橄榄核的纤维 72疑核是(D ) A 、一般内脏运动核 B 、特殊内脏感觉核 C 、躯体运动核 D 、特殊内脏运动核 E 、一般躯体感觉核 73疑核发出的纤维加入(A ) A 、舌咽神经 B 、舌下神经和副神经 C 、前庭蜗神经 D 、面神经和迷走神经 E 、无上述神经 74下泌涎核发出纤维加入(E ) A 、面 神经 B 、三叉神经 C 、迷走神经 D 、舌下神经 E 、无上述神经 75上泌涎核发出纤维参与组成(B ) A 、舌咽神经 B 、面神经 C 、迷走神经 D 、动眼神经 E 、副神经 76孤束核接受的神经纤维来自(C ) A 、V 、VI和X 对脑神经 B 、VII、X 和X I对脑神经 C 、VII、IX 和X 对脑神经 D 、IX 、X 和XI对脑神经 E 、V 、IX 和X 对脑神经 77位于脑桥内的核团是(A ) A 、面神经核 B 、孤束核 C 、动眼神经核 D 、下泌涎核 E 、疑核 78延髓内有(C ) A 、三叉神经运动核 B 、上泌涎核 C 、薄束核 D 、展神经核 E 、面神经核 79在延髓横越中线的神经纤维是(A ) A 、橄榄小脑纤维 B 、前庭脊髓束 C 、红核脊髓束 D 、脊髓丘脑束 E 、无上述纤维束 80脑桥核(B ) A 、位于脑桥被盖部 B 、位于脑桥基底部 C 、接受来自锥体束的纤维传递来的信息 D 、发出纤维参与形成小脑上脚 E 、接受来自小脑皮质的运动信息 81下列哪些核与小脑联系(E ) A 、下橄榄核 B 、胸核 C 、脑桥核 D 、前庭神经核 E 、以上都是 82位于中脑顶盖的结构是(E ) A 、红核 B 、黑质 C 、动眼神经核 D 、内侧膝状体 E 、上丘 83顶盖前区(A ) A 、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处,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背外侧 B 、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 C 、接受来自内侧丘系的纤维 D 、发纤维支配同侧的动眼副核 E 、发纤维支配双侧眼球外直肌 84参与瞳孔对光反射的结构是(C ) A 、红核 B 、黑质 C 、顶盖前区 D 、下丘 E 、上丘 85顶盖前区参与完成(E ) A 、痛觉反射 B 、听觉反射 C 、角膜反射 D 、触觉反射 E 、瞳孔对光反射 86脑干内的非脑神经核是(C ) A 、动眼神经核 B 、动眼神经副核 C 、红核 D 、展神经核 E 、三叉神经运动核 86中脑内有以( A ) A 、红核 B 、面神经核 C 、三叉神经脊束核 D 、孤束核 E 、展神经核 87内侧丘系(E ) A 、纤维来自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B 、终于背侧丘脑内侧核群 C 、锥体束的腹侧 D 、在中脑位于红核的内侧 E 、是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88外侧丘系(D ) A 、经延髓、脑桥和中脑外侧上行 B 、终于上丘 C 、终于外侧膝状体 D 、终于下丘中央核 E 、上述都不对 89有关外侧丘系,错误的描述是(D ) A 、起始于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 B 、传导听觉冲动 C 、有上橄榄核的纤维参加 D 、全部由对侧的蜗神经核发出的轴突形成 E 、经过下丘中央核 90邻接延髓正中线的结构是(B ) A 、孤束 B 、内侧纵束 C 、前庭脊髓束 D 、迷走神经背核 E 、无上述结构 91三叉丘系(B ) A 、是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 B 、是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 C 、是三叉神经脊束纤维的直接延续 D 、大部分纤维传导同侧头面部的痛温触觉信息 E 、该系在内侧丘系的腹侧上升 92位于脑桥基底部的结构是(E ) A 、脊髓丘脑侧束 B 、内侧丘系 C 、红核脊髓束 D 、顶盖脊髓束 E 、皮质脊髓束 93网状结构的内侧核群不包括(C ) A 、腹侧网状核 B 、巨细胞网状核 C 、小细胞网状核 D 、脑桥尾侧网状核 E 、脑桥嘴侧网状核 94有关网状结构,错误的描述是(D ) A 、网状结构存在于整个脑干内 B 、网状结构内有很多核团 C 、脊髓也有网状结构 D 、与上行和下行传导束无联系 E 、网状结构是中枢感觉系内的个重要整合结构 95在延髓何段横切面能看到簿束核和楔束核(D ) A 、平锥体交叉价段横切面 B 、橄榄上部横切面 C 、橄榄中部横切面 D 、内侧丘系交叉阶段横切面 E 、延髓与脊髓延续处横切面 96锥体交叉(D ) A 、是感觉传导束的主要交叉 B 、位于脑桥腹侧 C 、位于中脑脚底 D 、是皮质脊髓束的交叉纤维 E 、是痛觉传导束的交叉 97内侧丘系交叉(D ) A 、位于延髓的最下端 B 、交叉的纤维约占80 % C 、交叉纤维来自三叉神经脊束核 D 、交叉后的纤维上行终于同侧背侧丘脑 E 、传递深部感觉和粗触觉冲动 98锥体交叉和内侧丘系交叉(A ) A 、位于延髓内,内侧丘系交叉位置较高 B 、位于延髓内,锥体交叉位置较高 C 、在延髓内位于同一平面 D 、分别位于脑桥和延髓内 E 、无上述情况 99关于内侧丘系在脑干各部内的位置描述何者是错误的(B ) A 、在延髓位于中线和下橄榄核间,锥体背侧 B 、发出该束神经纤维的细胞体位于同侧薄束核和楔束核内 C 、内侧丘系在脑桥经过斜方体 D 、内侧丘系的纤维在中脑上丘位于红核背外侧 E 、内侧丘系向上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100属于脑干的网状结构的核团有 A 、楔束核 B 、楔形核 C 、楔束副核 D 、臂旁核 E 、中缝核 102第I 躯体运动区位于(A ) A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B、额中回后部 C 、额下回后部 D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E、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 103人体的运动功能位置在前中央回的排列是(C ) A 、头面在上部,下肢在下部 B 、躯体在上部,头面 在下部 C 、下肢在上部,头面 在下部 D 、头面在上部.上肢在下部 E 、上述排列均不对 104视觉区位于(E ) A 、额中回后部 B 、额下回后部 C 、扣带回后部 D 、海马回后部 E 、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 105运动性失语,其病变部位在(C ) A 、左侧大脑半球 B 、右侧大脑半球 C 、主侧(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 D 、角回 E 、第一、二颞回后部 106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C ) A 、优势半球的中央前回 B 、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 C 、优势半球的顶叶角回 D 、优势半球的顶叶缘上回 E 、优势半球的BlDca 回 107关于大脑皮质机能定位区不正确的描述是(C ) A 、视区在枕叶的(B : Ddmann ) 17 区 B 、听区在颞横回(B : Ddmann ) 41 、42 区 C 、手的躯体运动区在中央前回下部 D 、脚的躯体运动区在中央旁小叶前部 E 、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下回后部 108关于基底核的正确描述是(C ) A 、又称新纹状体 B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 C 、是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块 D 、包括纹状体,屏状核 E 、参与组成边缘系统 109内囊位于(C ) A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B 、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 C 、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D 、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 E 、豆状核、尾状核与屏状核之间 110不通过内囊后肢的纤维束是(A ) A 、额桥束 B 、听辐射 C 、丘脑皮质束 D 、皮质脊髓束 E 、视辐射 111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C ) A 、右侧肢体瘫痪 B 、左侧肢体瘫痪 C 、伸舌偏向右侧 D 、口角偏向右侧 E 、右侧额纹消失
/
本文档为【解剖学 15中枢神经系统习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