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2012-11-18 4页 doc 36KB 10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94888

暂无简介

举报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一、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昔盛今衰)、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表现手法,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等艺术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借朱雀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表现曾经繁华的朱雀桥一带如今却异常荒僻的景象。借乌衣巷口的夕阳,表现了日薄西山的惨淡与败...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古诗词常见材分类 一、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昔盛今衰)、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现手法,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等艺术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借朱雀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表现曾经繁华的朱雀桥一带如今却异常荒僻的景象。借乌衣巷口的夕阳,表现了日薄西山的惨淡与败落。再写过去栖息在贵族之家的旧燕如今飞人百姓家。作者把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无限感慨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 2.对比手法 咏史古诗往往从现实所见入笔,描写眼前衰败、荒凉、萧条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借此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 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苏台:姑苏台。 “旧苑荒台”,写吴王旧苑衰败之景。“杨柳新”写今日苑囿台榭周围之杨柳青青,无边春色。江山依旧,物是人非,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新”与“旧”的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 3.化用典故。咏史怀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隋 宫 唐·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炀帝弃旧官想另建帝王之家。若不是玉玺落到了有“日角”之相的李渊手里,隋炀帝的锦帆龙舟会游遍天下。颈联用对比、典故等表现手法粑隋宫昔日之豪华与今日之凄凉作了鲜明的对照。尾联再写虚拟的场景引人思考:不论是隋炀帝还是陈后主都因荒淫奢侈亡国。 全诗用了“锦帆南游一征求萤火”“《玉树后庭花》”三个典故,形象地描写了隋炀帝的贪婪奢侈,揭示了荒淫奢侈亡国的道理,同时也是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更衬托自己被贬后的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5.抑扬。(分为“欲抑先扬”与“欲扬先抑”) 贾 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这是扬。后两句,汉文帝“夜半虚席”虚心垂询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是抑。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讽刺了汉文帝政治上的昏庸与懦弱。 二、边塞诗 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边塞诗: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从军边塞、杀敌报国、保卫边陲、建功立业的精神;表现边关将士对亲人思念的深沉情感。 高考举例: 从军行七首 (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 为什么 ?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                                                                                   【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 高考试题举例: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 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 体现的思想情趣: (3) 如何体现的: 【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四、送别诗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雨霖铃》(柳永)等。 五、羁旅思乡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 高考题举例: 例1: (2006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1)、这一句描写了一幅极富感染力的场景:昏黄灯光下,母亲(或妻子)正一针一线地缝补衣服,灯光从竹窗里漏出来。与前几句写景叙事的凄清气氛对照,先前在泥径小道上跋涉的疲劳全然不算什么了,这里表现了温暖、亲切、激动之情。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例2:(2006年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1、刚下过雨,空气非常清新,月亮似乎特别澄明,诗人从东坡踏月而归,无疲累之态,有喜悦之情。这一句交代时间、地点、天气,写景中透露出澄明的心绪。定下了全诗的基调。   2、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案】“铿然”以动衬静,使诗歌动静有致,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以及此时被贬黄州的背景,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六、咏物诗 咏物诗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 常用手法:象征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高考试题举例: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简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
本文档为【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