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拖延

2012-11-23 20页 doc 497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6843

暂无简介

举报
拖延 有种快乐的代价叫拖延 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不会再长出。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 在微博网站上聚居的媒体人中流传过这样一则段子:“如果你看到某作者、编辑或编剧一大早就开始在微博上乱转悠,自己刷屏,还逮啥转啥,哪有事儿哪儿到,嘴欠得要命,那就说明此人交稿子,交专栏,交本子,交版面的死限又要到了。”跟帖评论的人们纷纷表示这句话戳进了自己的心坎:“没事儿干吗那么精准呀!” 其实,这些情形你大概也不陌生:一份开了头的电子邮件,写给工作伙伴或久违的朋友,却迟迟处于草稿状态;一张待收拾的书桌,...
拖延
有种快乐的代价叫拖延 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不会再长出。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 在微博网站上聚居的媒体人中流传过这样一则段子:“如果你看到某作者、编辑或编剧一大早就开始在微博上乱转悠,自己刷屏,还逮啥转啥,哪有事儿哪儿到,嘴欠得要命,那就说明此人交稿子,交专栏,交本子,交版面的死限又要到了。”跟帖评论的人们纷纷表示这句话戳进了自己的心坎:“没事儿干吗那么精准呀!” 其实,这些情形你大概也不陌生:一份开了头的电子邮件,写给工作伙伴或久违的朋友,却迟迟处于草稿状态;一张待收拾的书桌,杂物几乎淹没了重要的文件;甚至,拖到最后一刻才磨蹭着收拾远行的行李,风风火火一路狂奔去赶即将起飞的航班…… 就这样,我们一面高喊着“我拖延我忏悔”,一面继续将自己躲起,像一只脑袋埋进沙堆的鸵鸟,就像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写过的一段文字:“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尽管,“拖延”一词真正进入人们视野,要等到16世纪,而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历史也才20余年。 1991年,在一篇题为《拖延与顺从》的中,后来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自爆拖延经历——他需要将一箱衣物从居住的印度寄往美国,因为预计需要用一个工作日处理,于是决定晚点儿寄,结果日复一日,足足拖了8个多月。“8个多月里,每天早上醒来,我都决心第二天一定要将箱子寄出。”但他一直没付诸行动。这篇论文发表后,拖延研究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领域,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纷纷加入研究阵营。 我们为何拖延 “拖延”一词最初亮相于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中。拖延的拉丁原文是“procrastinatus”,取意“将事情推至明天”。一个有趣的巧合是,几乎在相近的年代,明清交替的中国,学者钱鹤滩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工业革命后,“拖延”也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它通常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这并不难理解:和待发的邮件、待收拾的乱书桌伴随的,还有我们焦急的情绪。一面背负着罪恶感的折磨,一面享受些许莫名的快感——拖延者的情绪复杂纠缠,如盘根错节,正如导致拖延的缘由一样枝蔓丛生。 一个最令人心有戚戚的解释是“失败恐惧论”。格罗尼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教育心理学家Schouwenburg 认为,作为一种焦虑反应,“失败恐惧”是预测拖延的重要因素。拖延者往往害怕犯错,担心自己的表现不能达到标准或者满足他人的期望,对评价内容的过度担心和焦虑导致了拖延,推迟或逃避执行有失败危险的任务,以便为自己留下辩白的余地:“不是我不够棒,只不过我拖延了,时间不够多。” 这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里奇•贝里(Rich Berry)的看法不谋而合:“对失败的担心源于这样一种推测——‘你所产出的,反应了你的整体能力’。然后,你通过拖延,保护自己的价值不会受到他人的评判。” 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时间感知”。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认为,只有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坐标参照中保持平衡的人们,才能充分享受生活:“如果只局限于其中一个坐标,那么生命观就会发生偏差、受到局限。” 时间感知失衡的一个例子便是“轻视未来”,这一容易导致拖延的状态也体现了人类的某些天性:当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目标的时间设定在遥远的将来,比如为自己创建退休金账户、给孩子的大学教育基金,那么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看上去没有实际上那么重要,以至于许多长期、重要的任务遭遇拖延。 拖延的快乐 但拖延并非全无益处。 事实上,有些情境下的拖延还会给我们带来其他好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一件被推迟的乏味任务被别人完成了。”此外,比如购买过程中的拖延,最终会因为商品过季而打折;如果你连争吵都拖延,可能会利用这段时间平静下来,更有效率地解决争端而且避免伤害到亲友;甚至,如果偶然的拖延并没有令你受到惩罚,那么,这难免会让你期待奇迹的再一次发生——要知道,我们养成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因为它可以马上为我们带来一些益处,即使是“拖延”这种看起来反效率的习惯。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马则(James Mazur)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出于及时行乐的本能,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他们似乎更愿意享受拖延带来的愉悦感。 美国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总结了他与成千上万拖延者合作的经验,发现他们的拖延有着共同的原因:“拖延可以带给人们暂时的释放压力的快感。”这一说法在很多拖延者身上得到了验证,其中不乏德高望重的教授。 但是,这个说法存在吊诡之处:“拖延”作为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本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这种焦虑大多来自做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但在拖延过程中,大多数拖延者都会感受到异样,心中有个声音喋喋不休“你知道你不该这样做”,出于个人的压力、担心引起别人失望的自责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和情绪焦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不过,好在,一定程度内的拖延行为都属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很可能是心理或者生理失调的一个表现。 拖延的健康成本 尽管常常以“拖延症”的面目出现在诸多人际交往中的谈资里,但在心理学家看来,“拖延现象”具有普遍性,而“症”则带有了临床色彩,应按照相应的诊断标准来划分。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拖延”不过是一种现象,而非“病症”。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拖延,因为它有可能是其他病症的征兆。如果你的拖延现象已经使你陷入这样的状态:懒惰、嗜睡、无从激发做事的欲望,而这种情形又发生在冬天,那就需要注意了,你可能得了季节性情绪紊乱。 不过,拖延与健康的关联并不止于“预兆病症”。很多研究表明,拖延的习惯还会令你付出更多的健康成本。 每当接下一项新任务,大多数拖延者都会经历这样一环“情绪怪圈”: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样——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由此堕入新的自责,即便接下来再次发誓“我永远不会再拖延!”,过山车般起起落落的心理状况仍难免对生理产生影响。 一个有关“拖延和健康”的经典实验是这样的:心理学家Tice和Baumeister给班里的学生使用了一套拖延量表(以区分那些习惯将事情拖后处理以及不这么做的人),另外,在课上布置了一篇学期末论文。学生们被要求,分别在学期初和学期末报告“他们体验到了多少身体不适的症状”——结果并不令人惊讶,此前的量表划分出的拖延者递交论文的时间平均迟于不拖延的学生,得分也普遍偏低,但最让人伤感的是,虽然在学期末,所有学生报告得不适症状都有增加,但拖延者报告的症状明显更多。 形形色色的拖延 与此同时,对自己拖延症的报告也越来越多。据卡尔加里大学商业教授皮尔斯•斯蒂尔说,从1978年到2002年,承认自己受拖延症折磨的人的百分比是原来的4倍。 心理学家将拖延者的活动分成立6个类目:家务、工作、学业、个人呵护、社交和财务。无论拖延的范围多么广泛,但悉心梳理下来,一个人的拖延总是具有选择性的:一个人可能热衷煲电话粥,却不肯收拾书桌,而有的人可能将房间来回清洁,却不肯回复一封邮件。 为了拖延,拖延者会做出千奇百怪的事情:清理冰箱里的食物、睡觉、购物、看小说、写网络日记、去健身房、干瞪眼、下载音乐或电影、带着电脑去咖啡馆……不得不承认,拖延者们在实行拖延时,往往富有“创造性”,或者,我们不妨借用一下托尔斯泰的经典句式:“不拖延的人都是一样的,拖延的人各有各的拖延风格。” “完美主义”经常是拖延者习惯持有的借口。但在心理学家看来,“完美主义者”也分为适应型和适应不良型,后者往往对犯错极为在意,而且对自己期望过高,不够现实,比如一位常年不运动的女性希望2周内改善体型,这样原本可以激发动力的高标准,反而因为不可能实现,成了付诸行动努力的阻碍。 目前,针对消极拖延的干预主要包括团体心理治疗模型和个人干预。前者通常被划分成6个90分钟的阶段,令拖延者先识别自己的拖延类型、理解与这些拖延类型相关的个体动机,而后通过减少拖延行为,最终学会控制自己的生活;后者则主要包括:增强对拖延的认识、制定一系列任务并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通过表扬增加成功体验、增强效能感。 此外,心理学家也给出了一些其他建议,包括:识别自己的拖延风格;制定可操作的目标(具体的、可观察的、可以分解成几个小步骤、第一步最好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选定一个目标,进行一周实验;取得一些进步时奖赏自己。 显而易见,这些干预措施具备异曲同工之处,归结起来便是“个体必须有足够的动机、能力以及强的效能感,才能使行为成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提到过这样的说法。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总需要点儿什么激励——这一事实自有人类便未曾改变,根深蒂固,一如经济学家、拖延症研究权威乔治•安斯利眼里的“拖延”——“你完全可以称之为本能。” 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 来源: 王元杰`Silence的日志 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两类,相应地,拖延行为的产生既有个体内部的原因,也有情境因素的作用。从个体角度来讲,低严谨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动机是主要因素,而任务厌恶和奖惩时限较长是影响拖延的情境因素。对拖延行为的干预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拖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Ferrari等指出,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报告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在学生中,拖延行为也十分常见,其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拖延的结果会令个体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会阻碍目标的达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导致低的学业成就,因此拖延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的,会对个体产生有害结果的行为[2]。为了弄清拖延的实质,帮助人们摆脱拖延带来的困扰,西方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介绍,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参考,并希望借此带动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拖延的概念与类型      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 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这个概念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有时人们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当结果尚不确定时,等待而不是行动是更有价值的,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这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其次,拖延带有回避性,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回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decision avoidance)不同,后者的最初意图就是延迟[3]。第三,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4],即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   拖延是个复杂的现象,按照拖延的性质可以把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特质拖延(trait procrastination)也称长期拖延(chronic procrastination),是一种人格特质。特质拖延者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一种拖延倾向,并报告有更多的拖延行为。特质拖延者又分为三类[5]:等到最后一刻才进行冲刺的唤醒型(arousal types);害怕失败、甚至害怕成功的回避者(avoiders);无法做出决定的拖延者(decisional procrastinators),状态拖延(state procrastination)是指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如大学生在写论文、考试复习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3]。   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一种应对方式,并把拖延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6]。焦虑型拖延也称紧张恐惧型拖延(tense-afraid type),这类拖延者害怕失败,也无法承受成功带来的压力,因此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但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内疚和忧虑。放松型拖延也叫快乐寻求型拖延(pleasure seeking),这类拖延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特征是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认为努力工作所得的回报小于付出,并擅长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      二、影响拖延的因素      拖延既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也不是个体在时间管理和方面出了问题,事实上,一些拖延者对时间估计的能力并不逊于常人,他们甚至更清楚拖延的后果。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拖延呢?我们可以从任务性质及个别差异两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任务性质   拖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人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任务或活动中,仅选择了某一项而延迟了其他活动,尽管这种选择最终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为什么选择这项任务而不是其他呢?这与任务的某些性质有关。首先是任务厌恶(task aversiveness),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对于那些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刺激,人们倾向于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量延迟去做。无论是开放式问卷调查,还是拖延评价量表测查的结果,都表明不喜欢从事这项任务(即任务厌恶)是拖延的重要原因;其次是任务奖惩的时限(timing of rewards & punishments),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价值较小但奖赏及时的任务和价值很大但奖赏延迟的任务之间,拖延者更愿意选择前者[3,7]。Mazur的研究发现:给鸽子同样的奖励,鸽子会选择工作量大但奖励及时的工作,而推迟那些工作量虽小但奖励延迟的任务[3]。同时有研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眼前利益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未来幸福的关注[7]。   (二)个别差异   1.人格。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发现,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与拖延有显著的负相关[2]。严谨性降低拖延的心理机制在于:(1)严谨性促使个体在任务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意味着拖延势必会减少;(2),严谨的人执着地追求目标,这种精神也会降低由诱惑或困难导致的拖延的可能性;(3)严谨的人会回避那些无法达成的目标,而拖延常常是因为目标太高,无法企及。   2.动机。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一个动机问题[8],个体因为缺乏动机,因而倾向于把事情向后一拖再拖[9]。也有学者认为,尽管高成就动机的人给自己设定了困难的目标,但由于他们的投入是对活动本身关注的缘故,在这种内在动机的驱动下,任务带给个体的感觉是愉快的、而不是令人厌恶的,所以也会降低拖延的可能性[3]。Lee以韩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拖延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有关。他指出外在动机对拖延的影响取决于任务是否是由自我决定的,如果是自我决定的任务,即使是外在动机也并不能引发拖延行为[10]。   3.自我效能与自尊。有学者认为有些拖延是由于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导致的一种自我妨碍行为[11]。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结果的一种信念,班杜拉认为低自我效能会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损害动机,最终妨碍任务的启动(即拖延)及坚持性[12]。Haycock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拖延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的缺失是产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13]。   自尊对拖延的影响类似于自我效能。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是对自己缺乏价值的进一步确认。因此低自尊的个体会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可以对他们能力做出简单推断的活动。如果因拖延导致表现不佳,人们只能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   4.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disorganization)。组织规划是指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大部分拖延者往往不擅长此道,他们不是按事件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做事的顺序,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则,先做容易、有趣的事情,结果造成对重要或紧急任务的拖延。拖延者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还表现在易被分心物所吸引,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在拖延时常常将“有别的事情需要做”作为借口,来掩饰分心或行为控制的失调。此外,正是由于缺乏对任务组织规划的能力,一些拖延者往往认为要完成的任务是巨大并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从而导致拖延[14]。      三、 拖延的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如果个体认为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较低或任务价值较小,那么拖延的可能性就会较大。自我效能是与期望有关的心理结构,任务价值可以用任务厌恶(task aversiveness)来表示,这两个因素都被研究证明确与拖延有关。但是用期望价值理论解释拖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它只能解释情境性行为,没有考虑时间这个变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对任务的期望和价值都会发生变化。期望价值理论模型无法对回避行为和拖延行为进行有效区分。   Ainslie提出了一个时间折扣理论,用以解释时间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们每天实际上都需要对可能带来不同奖赏的活动进行选择,在选择时,人们有一种严重低估未来事件的先天倾向。拖延正是我们这种天性的一种体现,因为低估了长远目标的价值导致对这类任务的推迟,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其价值也被我们看清楚时,后悔也为时已晚。时间对于任务价值的折扣机制可用一个公式表示[9]: 名义价值   主观价值=----------         +k×延迟   这个公式表示一个特定行为的主观价值(perceived value)是获得相应奖赏所需等待时间的函数,等待时间越长,主观价值越低。主观价值可以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所体验的动机强度,名义价值(nominal value)代表动机的最大或最佳强度。参数k代表名义价值的折扣率,个体不同,k值不同,k值越高的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延迟指要得到奖赏需要等待的时间。时间折扣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得到广泛支持,对于拖延现象也可以做出很好的解释,但是有关研究自我效能(期望)与拖延有密切关系的结果却没有在折扣理论中得到体现,因此有学者提出将期望价值理论和折扣理论整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在上述公式中分子上加入一个期望成分变成:        期望×名义价值   主观价值=---------------         1+k×延迟   整合后的理论[3]可以对目前有关拖延的研究结果做出有效解释:首先,拖延与期望有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或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更易拖延;其次,拖延与任务价值有关,人们对任务的抱怨越多,越易拖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的乐趣越少,越易拖延;第三,拖延存在个体差异,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更易拖延,这一点可以用公式中折扣率k表示;第四,拖延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在时间上的推迟,当我们感觉目标离自己还很遥远时,更易推迟任务,等到期限将至时,才意识到时间的压力而拼命工作。      四、对拖延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人们对拖延现象的研究,可以套用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一句话即“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从目前拖延研究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这些不足也可以看作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首先,目前关于拖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质拖延上,对状态拖延研究得很少。我们需要知道情境以及任务的特征、个体对任务的知觉等变量对拖延行为有何影响,这对建立拖延行为干预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目前关于拖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样本和行为种类都是很有限的。只有个别研究对日常生活中的拖延行为,如是否及时交付账单,是否及时返回问卷做了调查,有关工作场所的拖延行为研究尚未见到[15]。   第三,现有研究针对的是个体的拖延行为,没有考虑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拖延在群体水平上是否存在?群体对其成员的拖延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吗?在本质上,拖延是否与社会性懒散(social loafing)相同?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四,拖延与表现的关系怎样?虽然有研究表明拖延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负相关[16-17],但拖延对表现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通过严谨性、自我效能等因素产生间接影响还不清楚。有研究证明严谨性和自我效能对表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4],拖延与严谨性和自我效能也存在负相关,这可能就意味着拖延对表现有预测作用。但这种关系反过来也可能成立,即差的表现引起焦虑、抑郁、低自我效能和低严谨性,为避免这些负面结果带来高的拖延倾向。由于现有研究多是相关性质的研究,很难对拖延与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   第五,关于拖延的测量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自陈式量表,对于拖延行为和拖延倾向或是对拖延的感觉实在是难以区分,也无法回答时间对拖延的影响问题。因此建议未来研究可采用实验法、事件样本法以及纵向研究设计来弥补现时研究的不足。    引言 :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飞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也许只是发呆的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下……于是,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偷来欢愉般的戏虐……我们都有拖延症……” 这是豆瓣网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的小组说明。 “太有共鸣了!”已有近3万人加入了这个小组,诉说拖拉带来的各种烦恼:因拖延积累了一堆家务,越看越烦,越来越不愿意动手;考研差两分,雅思成绩没达到,考研出国都没成功;任务没有完成而丢掉工作…… 这不禁让人又想起罗大佑的那首《童年》:“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还没有念……” 资料显示: 其实,10年前,德国医学界就已对拖延行为展开针对性研究。目前,走在前列的要数明斯特大学心理治疗研究所。研究项目负责人弗雷德•里斯特博士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拖延行为其实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只是一些人比较严重。 据估计,超过70%的大学生存在拖延问题,其中50%的学生报告说拖延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在一般人群中,拖延问题影响到了25%的成年人,超过95%的拖延者希望减轻他们的拖延习性。 C在升级和其他一些评估的持续压力下,学生推迟写作论文和复习迎考的时间,当时间已经不多的时候才去死记硬背和临时抱佛脚;自由职业者只有依靠自觉才能在他的行当中生存——但是很多人却发现,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将事情耽搁一旁;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企业环境中,有些人不但不去跟上快速的节奏,反而减缓了自己的脚步;那些被官僚主义的繁琐手续搞得晕头转向的人常常将事情高高挂起,而不去及时完成必要的(也是乏味的)的操作;在家里,拖延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清理地下室、油漆卧室、置换一个新手机,等等,谁没有被家里那些拖着没做的事务搞得不胜其烦呢? 而且拖延不仅会因拖拉耽误工作或学业,还会影响情绪,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它甚至会拖垮身体。德国研究表明,慢性长期的拖延行为,暗示着潜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乱。一拖再拖,让他们错过了体检、错过了一些疾病早期治疗的时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强:这些人通常习惯晚睡,喝酒时也往往超过自己预期的酒量。同样,他们即便决定要戒烟、运动、减肥等,也很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另外,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网冲浪早已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据了解: 看到这些,联想到我们自己,再联想到我们身边的人。我们都知道自己要学好英语,要培养能力;知道自己要赶紧完成任务;知道自己多么希望实现梦想……但很多人很多时候,因为拖延,不知耽误了多少事,弄糟了多少生活。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为了了解上网人群的拖延行为,克服拖延行为,以节约时间珍惜年华,保持好心情好心态,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我们“自定义”团队选择了这个社会实践课题:《上网人群的拖延行为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拖延行为的研究成果进行思考后作出小结,对有代表性的上网人群个体进行访问,最后得出关于上网人群的拖延行为的研究结论,并期望此结论能够启发人们思考,采取积极行动,帮助受拖延行为困扰的上网人士。项目的成果,将能够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拖延行为概述 正文内容 (宋体五号) 1、拖延行为的定义、判断及拖延者特点 2、拖延行为的分类 3、 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引起原因 4、拖延行为的影响 5、拖延行为的解决办法 1、 拖延行为的定义、判断及拖延者特点 “拖延”( procrastination)在汉语词典里面的意思是“延长时间,不及时办理”。 对于拖延行为,目前国内外尚无一个统一、公认、标准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对拖延行为有不同的定义:A [1]如: Sabini & Silver (1982)认为拖延是不合逻辑的延迟行为; Solomon & Rothblum (1984)提出拖延是在任务开始或完成时有目的的延迟行为,且给被试带来主观上的不舒服;;Lay (1986) 认为拖延是在达到某一目的时没有必要的延迟倾向; Beswick &Mann (1994)拖延是“延迟原来计划行动的开始或完成”;Henri C. Schouwenburg & ClarryH. Lay(1995)提出“拖延是推迟某人计划的行动”; B[2] Milgram认为,拖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涉及到认知、情绪和行为及其结果成分,对拖延的界定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迟的行为,二是不利的行为结果,三是拖延者认识到任务很重要,四是拖延导致了痛苦。总之,虽然拖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对它的界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认为,拖延行为是主观原因引起的推迟、不及时处理计划活动的行为。并且整个研究活动以此定义为前提开展。 定义包含了三个要点,据此可判断某行为是否是拖延行为: (1) 主观原因引起的。指的是没有任何客观的外部的原因对计划活动进行阻断的情况下,活动执行者延长时间处理计划活动。比如我们不认为因下雨而认为因睡懒觉将室外锻炼活动推迟的行为是拖延行为。 (2) 及时。不仅指按活动外在要求的计划时间完成,也指按活动执行者心理预期时间完成。比如一篇论文被规定为一周内完成,而写作者根据自己能力预计三天能够完成,若其未能在三天内完成,我们也将此认为是拖延行为。 (3) 此定义中,“拖延行为”为中性词,不带有褒贬色彩。我们认为拖延可能带来利或不利的结果,活动执行者可能因拖延获得良或不良的心理感受。 拖延者特点: 1. 没有自信。因为每次完成任务都达不到自己最高的能力,对自我能力的评估会越来越低。 2. 我太忙。我一直拖着没做因为我一直很忙。 3. 顽固。你催我也没有用。我准备好了自然会开始做。 4. 操控别人。他们着急也没用,一切都要等我到了才能开始。 5. 对抗压力。因为每天压力很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来。 6. 受害者心态。我也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别人能做得自己做不到。 7. 拖拉的人对自己撒谎。比如“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或者“有压力我才能做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拖拉者的另一个谎言是时间压力会让他们更有创造力,其实这只是他们的感觉而已,他们是在挥霍时间。 8. 拖拉的人不断找消遣的事儿,特别是自己不需要承诺什么的时候。查看电子邮件就是绝佳的目标,这样的事情成为他们调节情绪(比如害怕失败)的一个途径. 2、 拖延行为的分类B[2] 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将拖延划分为不同类型: (1) 根据跨时间和情境的稳定性标准,可以将拖延分为特质拖延(trait procrastination) 和情境拖延(situational procrastination)。特质拖延也称慢性拖延,是指个体在大多数时间和情境背景下都会表现出拖延行为。情境拖延也称任务拖延,是指个体的拖延行为只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场合才出现,或者是对特定的任务表现出更多拖延行为。 (2) 根据拖延的动机又可以将特质拖延分为回避型(avoidant procrastination) 和唤起性拖延(arousal procrastination)。回避型拖延是出于保护自尊的动机而表现出拖延行为,唤起型拖延是出于感觉寻求的动机而表现出拖延行为。 (3) 根据拖延的态度可以分为乐观拖延(optimistic procrastinator)和悲观拖延(pessimistic procrastinator)。乐观拖延者并不担心拖延带来的后果,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有能力最终完成任务,同时低估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悲观拖延者则对拖延表现出担心和焦虑,他们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任务,为了避免完不成任务带来的不愉快体验,于是他们拖延。 (4) 根据拖延带来的后果分为消极拖延(passive procrastinator)和积极拖延(active procrastinator)。大多数研究者将拖延界定为消极行为,它往往与消极结果相联系;而Chu 和Choi则认为,并不是所有拖延都是消极的,它有时也会与积极后果联系起来,一些人通过拖延,在时间压力下产生强烈动机,反而更好完成任务。他们还进一步指出,积极拖延具有四个特征:一是选择时间压力;二是故意拖延;三是有能力在最后期限完成任务;四是最后会取得满意的结果。 3、 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引起原因 纵观拖延研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拖延和人口学变量;拖延和大五人格;拖延和任务特征。B[2] 社会心理科学第24 卷总第105 期2009 年第5 期总第510 页 (1) 拖延和人口学变量 1. 年龄和拖延。一般认为,人们在变得成熟以后会更少拖延。因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通过学习来减少拖延行为。 2. 性别和拖延。最近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具有更多拖延行为。 (2) 拖延和大五人格 1. 责任心和拖延。 责任心表现出克制、条理、成就、胜任等特质。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责任心越强,拖延越少,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一些研究者认为,责任心和拖延的这种关系是虚假的,因为两者在概念之间有重叠。 2. 神经质与拖延。 神经质表现出不合理信念、焦虑、抑郁等特质,神经质是拖延行为的原因还存在争议。有些研究表明,拖延和神经质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但是另外一些研究中则只发现了两者比较微弱的正相关关系,有些研究根本没有发现两者存在相关关系。 3. 外倾性和拖延。外倾性通常表现为乐观的,友好的,富有精力的,善于表达的,兴奋的和冲动的。一般而言,冲动性是外倾性的特征之一,有关研究表明,冲动性的人可能更容易拖延,因为具有冲动性特质的人更容易被愿望所困扰,而把自己的注意焦点放在这些愿望上面。另外,感觉寻求是外倾性的另一个特征,它与冲动性类似,具有这一特质的人很容易感到无聊和渴望兴奋,所以他们有意把工作拖延到最后期限来体验这种紧张感 4. 开放性和拖延。经验的开放性有时候是指文化,智力或认知需要。在大五人格量表中,开放性与智力与学术能力之间有着最强的关系。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关于开放性或智力与拖延之间的关系。 5. 宜人性和拖延。宜人性通常表现为信任、直率、利他等特质。另一方面,根据临床的相关文献,敌意,厌恶,缺乏自控被认为是拖延的主要动机,具有这些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外部的不利因素,因此更容易采取回避的态度。通过延迟工作和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使得人们获得了自主。但是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发现宜人性与拖延关系的相关研究。 (3) 拖延和任务特征。拖延包括自动从多种行为或任务中选择一种行为或任务。因此,任务本身的特征对他们优先选择哪些任务而拖延哪些任务是有影响的,具体说来,任务特征包括“三度”,即任务重要程度、任务难度和任务吸引力度。 1. 拖延与任务重要程度。一般说来,对于个人越重要的任务越不会拖延。任务重要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规范与否,任务传达的方式越正式、越权威,越不容易拖延;二是奖励大小和奖励及时与否,一般说来,奖励越大、越及时,越不容易拖延;三是最后期限,即时间压力会影响人们的对任务的重视程度,人们往往会更重视即将到期的任务,而时间愈充裕,个体越容易拖延。 2. 拖延和任务难度。任务难度也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多少,需要的知识技能越多,任务越复杂,人们越容易拖延。如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可以减少对任务的拖延。二是任务的模糊性。模糊性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对完成任务本身的模糊性,即不知道如何完成任务;二是对完成任务后会有什么益处的模糊性。任务越不明确,更可能导致拖延。 3. 拖延和任务吸引度。个体在完成吸引度高的任务时,通常不会表现出拖延行为,而在完成吸引度低的任务时,则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当然,任务吸引度的大小因人而异。 拖拉并非一模一样。拖拉的人有不同的原因,ferrari 博士定义了三种基本的拖拉者: * 鼓励型,或者说找刺激型,他们盼着最后几分钟忙碌带来的 * 逃避型,他们回避失败的恐惧,甚至害怕成功,但实际上他们非常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更希望别人觉得他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 * 决心型,他们没法下决心。不下决心就可以回避对应对事情的拖拉。 根据国内外对拖延行为的研究资料及上述影响因素,我们总结了拖延行为的引起原因: A. 没有信心完成任务 B. 太追求完美 C. 对失败或成功的恐惧 D. 优柔寡断 E. 无效的目标设置 F. 对工作及自我的负面观念 G. 家庭教育导致 H. 因任务的性质(重要程度、难度、吸引度)而抵触任务 I. 寻求放松 J. 拖延到最后可以参考别人的结果 K. 时间充裕 L. 拖延的结果并不总是很差,因此拖延行为得到了自我鼓励从而养成拖延习惯 M. 自我效能过低,导致拖延和专门避重就轻,选容易的琐事先办而无限期地推迟甚至逃避正事难事。 N. 做任何事都想立即得到回报,不能坚持 O. 其他我们未能总结出来的原因 A. 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指不认为在现有的无论客观外在还是自身条件足以使任务完成。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拖延行为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而焦虑大多来自要作出一个决定或开始一项任务。个人的拖延行为往往缘于压力、犯罪感,以及个人效率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行为。一般来说,一定程度的拖延行为属于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很可能是心理或生理失调的表现。 B. 太追求完美。D完美主义是指个体追求尽善尽美的倾向,完美主义者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希望把任何事情都做得无可挑剔,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这种完美倾向使得个体对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而在没有完全有把握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之前,便可能迟迟不能开始行动,产生拖延行为。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倾向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者指出,完美主义个体具有自我责备、对知觉到的失败过分概括化、害怕消极评价、强烈地需要社会认同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个体在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并迫切希望将事情做得无可挑剔,然而这种要求导致个体经常处于压力情景中。当个体感受到这些压力或威胁时,便会体验到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便会选择回避,因而也会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教授认为,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 C. 对失败或成功的恐惧。A担心失败或害怕的信念往往会导致逃避,因此与成就相关的害怕或或者与成就相关的情绪问题,如害怕失败的情绪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逃避行为。Rothblum发表了学业型拖延的逃避模型研究,根据此模型,高度害怕失败的学生在期限将近时感到担忧和焦虑,为了减轻这种焦虑感,有拖延行为的学生会尽量选择简单的任务或者会以各种方式与借口选择逃避,减少面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尴尬境况。以逃避来应对害怕失败,就会使害怕的失败性增加,而这就强化了拖延者对失败的恐惧,进一步增强了逃避的行为反应,形成了恶性循环。F拖拉常被用来逃避对成功的恐惧: 因为成功意味着晋升到有更多要求的职位。当我们知道完成某个项目会是一种好坏参半、有得有失的事情时,或许一种对成功更为普遍的恐惧就会产生。 如撑杆运动员综合症:回报是短暂的、对更好成绩的期盼正在上涨,而失败的概率也在上升。 这也常常发生在一些电影的场景里和体育明星们的身上,他们中有很多人觉得压力太大并且为保持明星效应而求助于毒品。 D. 优柔寡断。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不能果断作出决策从而引起任务的拖延。 E. 无效的目标设置。指没有按照自身情况而设置了过高的目标而无法完成,或是过低的目标而不屑于去完成。 F. 对工作及自我的负面观。C人们可能会一直为自己在学校里存在的一些学习问题耿耿于怀——阅读障碍,不会做数学题,注意力涣散,信息处理有问题,或者演讲问题。虽然多年来他们可能已经提高了在这方面的技能,但是他们还是没有感到彻底放心,他们害怕有人会发现他们的这些缺陷。拖延很可能成了他们掩盖自己弱项的一个心理策略。B认知心理学家将拖延视为维持自尊的一种应对策略, G. 家庭教育导。C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很深的,甚至到我们成人后,它们依然在影响着我们,而通常我们不会意识到这些影响的存在。早年家庭关系的某些方面甚至被永久性地嵌入了你的大脑,因为这些家庭互动创造了新的神经通路,而一旦这些通路被建立,它们就稳固下来了。E据研究, 母亲的教养方式越是武断, 孩子的拖延行为越是常见。 H. 因任务的性质(重要程度、难度、吸引度)而抵触任务。A一般而言,人们较少拖延重要的、难度小的、吸引度大的任务。 I. 寻求放松。在现代社会的匆忙步伐中,我们常常躲进了拖延的避风港寻求放松减压。 J. 拖延到最后可以参考别人的结果。参考他人结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自己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成绩。 K. 时间充裕。时间越充裕,越觉得可以慢慢来,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尤其是娱乐方面的诱惑,从而导致了拖延行为。 L. 拖延的结果并不总是很差,因此拖延行为得到了自我鼓励从而养成拖延习惯。拖延到最后的紧张感反而激发了自己的最大潜能,使最后的成绩不差,因此很享受那种临时抱佛脚的刺激感,从而鼓励了拖延。赶在最后一刻,抢闸完成了任务,同时满足了虚荣心——只用很短的时间却能取得不错、甚至比别人好的结果。无形中,”自己最适合短期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得到强化,并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暗示。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M. 自我效能过低,导致拖延和专门避重就轻,选容易的琐事先办而无限期地推迟甚至逃避正事难事。自我效能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这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行为能否产生预期效果所抱有的信念。自我效能低的人,对成功的期望也会降低,因而对工作任务缺乏动机,从而导致拖延。只有捱到最后期限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增强工作效率。这导致个体因为拖延任务而能获得更大的自我满足。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N. 做任何事都想立即得到回报,不能坚持。如减肥,总想马上看到成效,却总很难坚持。 4、 拖延行为的影响 凡事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认为拖延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可能的积极影响: A对自我意识和情绪的影响:避免冲动,缓和情绪,给时间鼓励自己 B对作业成绩的影响:做好充分准备,争取更多机会 C对健康的影响:减轻压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适应 可能的消极影响: A对自我意识和情绪的影响:情绪的折磨,从恼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绝望,产生急躁、焦虑、沮丧等负面的情绪情感,反应个体自尊、自我效能感下降 B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导致不良后果 C对健康的影响:浪费时间、虚度年华,情绪不佳引起健康问题 5、 拖延行为的解决办法 在拖延行为让有些人痛苦不堪的同时,还有一些人却安然无恙,并没有感到它是多大的一个问题。因此如果拖延行为让你烦恼不已,才说明它已经成为了你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们总结了拖延行为的解决办法。 (1) 准备活动 思想准备( 环境准备( (2) 执行活动 准备计划-日程本( 计划第二天时间( 当天日程( 时间计划与日程记录对照( (3) 反馈活动 总结一周执行情况( (1) 准备活动 思想准备( 1. F不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因错误而责备自己,反而让失败更容易发生,也更为严重。 用一种自我同情,而非自我批评的态度,去支持自己勇敢地努力。 在项目的第一个阶段故意做得马马虎虎(不过别让老板看出来了)——要快,但不太完美。 知道自己在可见的未来有个期盼——对休闲、与朋友一起玩的坚定承诺——会让你减轻对困难工作的畏惧。 你对工作的质量也会增加自己无忧休闲的快乐,那是你问心无愧地赢得的。对自己说现在的状态就已经很好,可以开始了。每有一点进展都鼓励自己。意识到一点错误都不犯是不可能的。伟大的作家,诗人,艺术家都是断断续续完成他们的杰作的,自己也可以如此。 2. F学会自我对话。学会一种语言,使你不必再与自己、与那些你觉得控制着你的人之间发生冲突。 “我选择”、“我决定”、“我愿意”这样的信息,能把能量导向一个单一的目标,并使个人对其结果负起明确的责任。 用一种关注而非责备、关注选择而非“不得不”、关注“是”而非“应该是”的语言同自己对话。 选择的力量——“不得不”与“想要做”之外的“第三个选项”。 (通过主动选择)压力,被有目的的行动取代;受害感转而成为一种自我增强能力的能力。 节食的人和戒烟的人在面临一种危及生命的处境时,或者在怀孕时,常常经历一种从抵触到承诺的转变。 你只是选择,你不必想做,也不必喜欢它。 每当失去干劲时,就在你的思想里找一些隐藏着的“不得不”,然后就在那一刻做出决定,要么欣欣然接受它,要么放弃它。 一个直接而成熟的“不”,相比被动地说一句:“嗯,我想我必须得做!”然后通过拖拉来表示抵制和反抗,更能够快速地消除掉许多不确定的东西。 自我陈述的五种取代: 用“我选择做”取代“我不得不做” 用“我什么时候开始”取代“我必须完成” 用“我可以走出一小步”取代“这个项目大而重要” 用“我完全是一个凡人”取代“我必须做到十全十美” 用“我必须花时间玩”取代“我没时间玩” (综合:“我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来玩,而我的选择就是从不完美的一小步着手工作”) 3. F懂得无忧休闲才能高质量工作。“拒绝享受现实的生活”是我们所能涉及的拖拉问题中最为悲剧性的一面。 我们需要用无忧休闲来让自己的身心一次次地恢复生机。 拖延者认为自己的生活“停滞不前”,只有一个微弱的希望:某一天他们会变得有序而成功,从而可以真正地享受生活。但这是一个幻想,除非自我改变,否则不会有转机。工作狂和拖拉者在没有工作的时候都心怀内疚。 如果知道工作不会剥夺你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享受,你就能更容易地应对一项大型的任务。 计划好、安排好的无忧休闲,会让你知道前进的道路上有歇脚的驿站。 玩的越开心,工作效率就越高。 有些人花费很多年的时间去完成某项工作,而另一些人却能在两年甚至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大量的研究和写作工作。智力和情绪问题并不是区别这两类人品格的根本因素。真正的不同之处,似乎是那些花3-30年时间去完成博士论文的人所承受的痛苦更多一些。 一心一意地工作与一心一意地休闲,在享受人生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把休闲当成生活中的一个优先事项,是学会战胜拖拉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所建立起的自信,都是基于自己可靠的创造力和有了新的发现之后的激动心情。”(Winnicott《玩耍与现实》) 。在被教以如何迎合社会期望、不迎合就会有惩罚的过程中,这种在学习中获得的稚气的激动就会一去不复返。 危害巨大的是那种恶性的教育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太过频繁地传递出“我们都很懒,有可能会成为糟糕的拖拉者”的信息。 无忧休闲可以让你早年在学习、解决问题、参与挑战性活动的过程中激动的心情渐渐地苏醒过来。 “推动法”假定人类从本质上讲都是懒惰的,只有把他们吓得胆战心惊才会给他们带来动力;“拉动法”则假定我们从本性上讲都是充满好奇心的。 承诺在未来对艰苦劳动进行回报,对于我们当下选择做什么并没有多少影响。相反,生活中更加及时而确定的回报,比如休闲、见朋友、吃冰激凌,所产生的是及时、确定而且可以触及的快乐,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要控制你的工作习惯,你必须让工作周期变得更短(痛苦更少),让回报更频繁、更及时(更加快乐)——将短周期的工作、休息与回报结合起来。 4. 处理六个忧心问题,建立安全感。 1)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2)最坏的情况真的发生之后我该怎么办? 3)若真的发生,我将如何减轻痛苦,并拥有尽可能多的快乐? 4)我将拥有哪些替代性的选项? 5)为了降低这种可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眼前我能做些什么? 6)有没有任何我现在就可以做的事情,来增加实现目标的机会? 不要仅仅说会很可怕,相反,我必须思考,我将从哪里寻求帮助? 你正在建立的,是保持真诚自信的技能。而多数人所希望拥有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知道自己不管是平静还是紧张,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会做到最好。如果有必要,还随时会爬起来继续前进,继续尝试。在完成工作方面进行拖拉,所花费的力气要比从头到尾坚持一个项目所需要的力气还要多。 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用来逃避某种形式的劳作。那为什么不去从事那些将收获最大化效益的劳作呢?建立安全感,把自我价值与工作分离。 保持开始的状态——当你对完成产生担忧时,就要不断地问自己:“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 5. 任务不要等到想做才做,应该让自己进到入神状态,摒除一切杂务,集中全副精力在手边的任务上。学会随时能进到入神状态,就能够缔造更多成果。 C如何进入入神状态: 1)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深吸一口气,稍微摒住呼吸,然后把这口气全部吐出来,反覆进行3 次。在吐气的时候,想像自己释放了所有感受到的压力。 2) 然后就要感觉自己的双脚,放松腿部肌肉,感觉自己肌肉的紧张随着吐气逐渐释放。 F消极的自我陈述及应对: 1) 过度准备:请把任何向老板寻求帮助、跑图书馆寻找别的解决或者做进一步准备的倾向,都标为拖拉。 2) “照这个进度我永远也做不完”:项目开始时,研究与完成的进度都要比你所料想的要慢。 3) “我应该早点开始”:半杯综合症,把注意力放在仍有的半杯水上 4) “完成了这件事还会有更多工作”:当你面临后面的工作时,你已经能够掌控局面;而当你完成当前的工作步骤之后,你会变得更加有力,更加有智慧。 5) “不起作用”:困难与消极想法不是放弃的征兆,而是在给你一个信号——去创造性地解决困难或者绕开困难。 6) “我只需要再多一点点的时间”:作为凡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十全十美,可以让你经得起某些人的批评和拒绝。 6. F要创造性地工作,那么大脑中的批判与逻辑功能(通常被归因于左半球)必须暂时被搁置起来,让创新功能(通常被归因于右半球)引发出你所需要的创意与灵感。 批判功能必须被推迟到你建立起一个据以开始工作的精神制高点之后。 在你的直觉还没有机会在一个棘手而不愉快的任务面前获得信心之前,如果你的大脑就试图监控、批评并纠正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错误,那么想要具有创造性(或放松并集中)就变得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试图把无意识创意中的所有情绪和体验都包容进一种线性的形式里,是“创新障碍”和拖拉的主要成因之一。 通过观察
/
本文档为【拖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