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

2012-11-23 22页 doc 244KB 3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95598

暂无简介

举报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 一、概述 1.传染---即感染(infection),是病原微生物和人体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3.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 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4.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科学。 5.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 一、概述 1.传染---即感染(infection),是病原微生物和人体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3.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 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4.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科学。 5.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6.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既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7.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的整个时期。 8.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导致机体发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1.基本特征包括: (1)有病原体(pathogen):病毒和细菌最常见,检出病原体对诊断有意义。 (2) 有传染性(infectivity):传染病病人具有传染性的时期;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依据,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 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1)流行性: ①散发:某传染病在某地常年一般发病水平。②流行: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常年发病率(一般3-10倍)。③大流行:指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超出国界或洲界者。④暴发:指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通常为该病的潜伏期内),这些病例多由同一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所引起。 2) 季节性 3) 地方性 (4)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不同 2.临床特点: (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时间。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导致临床症状出现前的时间。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确定检疫期限和流行病学调查。 2)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到该病明显症状开始为止的时间。属于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 3) 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出现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体征的时期。 传染性较强;易产生并发症。 4) 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随着病原体入侵,人体免疫力增加,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病人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称恢复期。 复发: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热退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复发; 再燃: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称为再燃。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1)病人:各种急慢性病人 2) 隐性感染者 3) 病原携带者 4) 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麻疹、白喉、流脑等。 2)水、食物 :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3)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白喉 4) 媒介昆虫(虫媒传播):如疟疾 5) 血液、血制品、体液:AIDS、乙型、丙型肝炎 6) 土壤 :破伤风、钩虫病、蛔虫病 (3)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人工免疫可降低人群的易感性 四、传染病的预防 1. 管理传染源 (1) 对病人的管理 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 )法定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三类37种: ①甲类:强制管理。鼠疫、霍乱。城市要求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h。 ②乙类:严格管理。25种,发现后12h内上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艾滋病虽属于乙类传染病,但需按甲类传染病报告。 ③丙类:监测管理。10种,按乙类报告 (2)对接触者的管理:检疫、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紧急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 (3)对病原携带者管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2. 切断传播途径:对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起主导作用(隔离与消毒) 3. 保护易感人群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药物预防: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五、发热(fever)的护理措施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相关知识 (2) 休息 (3) 补充营养及液体 (4) 监测体温的变化 (5) 降温 (6) 加强口腔、皮肤护理 (7) 遵医嘱给予病因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降温注意事宜: ①冷敷时避免持续长时间在同一部位,以防冻伤; ②冷敷和酒精擦浴禁用于周围循环不良者:脉搏细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禁用; ③温水或酒精擦浴禁用于全身发疹或有出血倾向者; ④不可在短时间内将体温降得过低(药物降温者易发生),以免大汗导致虚脱; ⑤应用冬眠疗法降温前,应先补充血容量,用药过程中避免搬动病人,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的变化,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六、发疹(rash)的护理措施 (1) 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导致皮疹、粘膜疹的相关知识。 (2) 局部护理: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清洗(禁用肥皂水、酒精) (3) 口腔粘膜疹者,每日常规用温水或朵贝液漱口 (4)若有眼结膜充血、水肿,应注意保护眼睛,保持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5)观察病情,如皮疹(粘膜疹)的消长情况,疹退后有否脱屑、脱皮、结痂、色素沉着等变化。 注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 七、伤寒 1.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2)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①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②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 ③多散发。④儿童青壮年多见 3.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病程)--初期(第1周)、 极期(第2-3周)、 缓解期(第3-4周)、恢复期(第5周) (1)初期:病程第一周,发热及全身中毒表现; (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持续高热(稽留热),持续10~14天 2)消化道症状:伤寒舌:舌质红、舌苔厚,舌尖和舌缘无苔。纳差、腹胀、便秘或腹泻。右下腹压痛。 3)CNS中毒症状:伤寒面容(无欲貌):表情淡漠、精神恍惚、呆滞、反应迟钝。 耳鸣、重听、神志改变等。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重脉 5)肝脾大 (中毒性肝炎) 6)玫瑰疹 (确诊):10个以下,胸腹部多见,2~4天消退。 7)WBC减少:3~5×109/L (3)缓解期(病程3~4周):注意并发症。 (4)恢复期(第5周):约需1个月。 1)复发:热退后1~3周出现、恢复期 再燃:病程2~3周、体温逐渐下降时、缓解期前后出现再发热 4.主要护理措施 (1)休息:急性期-恢复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热退后1-2周,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监护:发热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低纤维流质或半流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多饮水。热退后仍应低渣饮食,避免过饱。食应循序渐进;整个病程,忌生、冷、硬、不易消化食物,有腹胀忌糖和奶类食物。检查家属带来的食物。 (3)对症护理:发热、腹胀、便秘等 (4)加强基础护理 (5)注意用药后的作用和副作用 (6)注意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协助处理并发症。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饮食等护理,以预防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8)按消化道疾病隔离。病人集中一个病区, 固定患者使用的卫生间、水龙头以及活动场所, 凡病人接触过的物品都必须清洁消毒, 用过的物品都须消毒或焚烧。 (9)隔离期:体温正常15天;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周。 预防 (1)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2)切断传播途径:水源、粪便及饮食管理,灭蝇。 (3)保护易感者:(接种疫苗)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成人每周一次,连续3次,0.5ml,1.0ml,1.0ml皮下注射。儿童酌减. (4)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主要措施。 八、细菌性痢疾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3)特点:学龄前、青壮年为主;夏、秋季发病。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 2.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普通型、轻型、中毒型 (1)普通型(典型):典型中毒症状+典型胃肠道症状; 1)中毒症状: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乏力、纳差; 2)胃肠道症状:阵发性腹痛(绞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排便每天十数次至数十次,量少,粘液脓血便。 3)体查: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4)1-2周左右痊愈。 (2)轻型:轻肠道症状;无中毒表现。自限或转为慢性。 (3)中毒型:2-7岁儿童多见;急骤高热;严重毒血症,胃肠道症状缺如。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 2)脑型(呼吸衰竭): 混合型: 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M; (1)慢性迁延型: 最多见。 (2)急性发作型: 进食生冷食物、劳累、受凉诱发。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急性菌痢史、持续便培养(+)、肠镜(+) 3. 主要护理措施: (1) 隔离治疗病人:至便培养2次阴性; 托幼、餐饮业者培养3次阴性;带菌者调离托幼、餐饮业。 (2)加强营养和支持,促进康复:1)高热量、高维生素,纤维素含量少、易消化饮食;清淡、半流、软食为主。2)避免辛辣、生冷、硬的食物;提供清洁舒适的进餐环境,鼓励病人进食。3)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ml。4)每周测体重1次。5)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3)加强对症护理: 1)高热:①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②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③体温>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等。④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退热剂,并注意用药后反应,观察面色、脉搏、注意有无虚脱。 2)腹泻:①评估腹泻程度、记录每天大便次数、颜色、性状和量。②嘱病人多饮水及含钾、钠高的果汁及饮料。遵医嘱补充液体及热量。③每次便后进行肛周皮肤护理:便后用温水洗抹,必要进涂植物油,并嘱病人便纸要清洁、柔软。 3)腹痛 :①观察腹痛的性质、程度、伴随症状、持续时间等。②腹部热敷以解痉;遵医嘱使用解痉止痛药。 (4)生活护理 (5)配合预防和护理休克病人: ①病人取平卧位或休克体位。吸氧 。保暖。 ②监测病情: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记录24小时出入量等。③ 遵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根据血压及尿量调节补液量及补液速度。 霍乱(cholera) 1.典型临床表现: 1)起病急、剧烈腹泻、呕吐、脱水、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 2)轻重不一,轻症多见,带菌者较多,重症及典型患者病死率极高。 2.流行病学 霍乱的发源地:1)古典生物型:印度恒河三角洲;2)埃尔托生物型: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 1)轻型及带菌者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2)病人在病期中可连续排菌5~14d,中、重型病人排菌量大,是重要的传染源 3)带菌者包括潜伏期、恢复期、慢性带菌及健康带菌者。 (3) 传播途径 1)胃肠道传染病 2)经水传播:最主要,常引起爆发流行 3)经食物传播 4)日常生活接触 5)苍蝇传播 (4) 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隐性感染多,而显性感染较少。 3)病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产生抗菌抗体和抗毒素抗体, 维持时间短,可再次感染 4)近年来流动人口在某些地区是主要发病人群。 (5) 流行特征 1)季节性:夏秋季为主,7~9月高峰期 2)地区性:沿江沿海地区发病较多 3)流行形式: ①暴发型与慢性迁延散发型两种形式并存 ②扩散 ③近程传播(经水)与远程传播(经交通工具) 3.临床表现: ①潜伏期 :l~3d (数小时~7d);②大多急起,少数有前驱症状 (1)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 病程分三期 1)泻吐期:(数小时或1-2天)①腹泻:无痛性剧烈腹泻,不伴里急后重;黄色水样、米泔样水便或洗肉水样血便,无粪臭;大便量多次频。②呕吐:先泻后吐,喷射状,次数不多,少有恶心;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继之为水样或米泔水样。③无发热④O139血清型霍乱:发热、腹痛常见,并发菌血症 2)脱水虚脱期 :①脱水:轻度:皮肤粘膜干燥,皮弹稍差,失水1000ml;中度:皮弹差,尿量减少,失水3000-3500ml;重度:皮肤干皱,极度无力,血压下降,神志改变,失水4000ml ②烦躁,声嘶,口渴 眼窝深陷,两颊深凹。③舟状腹、“洗衣工手”、 皮肤干皱、湿冷无弹性。④循环衰竭、血压下降。⑤意识障碍:代谢性酸中毒:呼吸增快,意识障碍;肌肉痉挛:低钠引起腓肠肌和腹直肌痉挛;低血钾: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鼓肠,心律失常 3)恢复及反应期:①症状逐渐消失;②反应性低热:循环改善后肠毒素吸收增加 临床分型 表 现 轻 型 中 型 重 型 大便次数 10次以下 10-20次 20次以上 脱水(体重%) 5%以下 5-10% 10%以上 神志 清 不安或呆滞 烦躁,昏迷 皮肤 稍干,弹性稍差 弹性差 干燥 弹性消失,干皱 口唇 稍干 干燥,发绀 极干,青紫 前囟、眼窝 稍陷 明显下凹 深凹,目不可闭 肌肉痉挛 无 有 多 脉搏 正常 稍细、快 细速或摸不到 血压 正常 90-60mmHg <60mmHg或测不到 尿量 稍减少 少尿 无尿 血浆比重 1.025-1.030 1.030-1.040 >1.040 4.预防 控制传染源: 按甲类传染病管理,设立肠道门诊,病人登记,采便培养 隔离治疗病人:症状消失后6天,隔日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解除隔离 接触者检疫5d,服药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三管(水源、粪便、食物)一灭(灭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高人群免疫力: 疫苗已不作为常规应用 口服基因疫苗正在研究中。 十、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 SARS病人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急性期病人传染性最强 极少数病人在刚出现症状时,即具有传染性 尚未发现潜伏期病人和治愈出院者有传染给他人的证据 (2)传播途径 ①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 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吸入病人咳出的含有病毒颗粒的飞沫,是SARS传播最重要的途径。 气溶胶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另一种方式,易感者可以在未与SARS病人见面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吸入了悬浮在空气中含有SARS-CoV的气溶胶所感染。 ②接触传播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 易感者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了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经口、鼻、眼黏膜侵入机体而实现传播。 影响传播的因素很多,其中治疗、护理、探视病人、与病人共同生活、直接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等密切接触是最主要的因素。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SARS-CoV普遍易感,但儿童感染率较低,原因尚不清楚。 医护人员和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亲友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2.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限于2周之内,一般约2~10天。 起病急,自发病之日起,2~3周内病情都可处于进展状态。 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乏力。在早期,使用退热药可有效,进入进展期,通常难以用退热药控制高热。 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少部分病人出现咽痛。 可有胸闷,严重者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多见于发病6~12天以后 部分病人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病人的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SARS并发症一般发生在疾病最为严重的阶段之后,常有肺部继发感染、肺间质纤维化、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气胸、胸膜增厚或粘连、骨质缺血性改变等。 3.预防 SARS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管理传染源 1)病人的管理: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发现SARS病人、疑似病人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向辖区内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若出现暴发或流行,则应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迅速逐级上报。 2)密切接触者管理:①对症状期密切接触者均应实施医学观察。一般采取家庭观察,必要时集中医学观察,但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②对可疑的发热病人,应立即让其住院隔离治疗。③密切接触者应每天早晚各测试体温1次,一旦发生发热等临床症状,必须及时到指定医院实施医学观察,隔离观察期为14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④隔离观察期满后,无症状和体征的隔离观察者应解除隔离。⑤一旦可疑病人排除SARS,对其接触者的管理也相应解除。 (2)切断传播途径 选择符合条件的医院和病房收治病人是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前提 发生流行时,应设立SARS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 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应符合规范要求,配备必要的防护、消毒设施和用品,并有明显的标志 开辟专门病区、病房及电梯、通道,专门用于收治SARS病人。 要特别强调通风、呼吸道防护、洗手及消毒、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隔离管理、病区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的妥善处理。 医护人员工作中做好个人防护。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药物。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勤洗手 学会自我调节,减轻心理压力 注意科学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经常到户外活动 定期运动,增强体质 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避免吸烟和大量饮酒 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避免接触可疑的动物、禽鸟类。 4.护理 ⑴ 防止传染 ⑵ 病区环境要求 ⑶ 人员管理 ① 住院病人应严格隔离、严格管理,不得擅自离开病区,病人均需戴口罩。 ② 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不得探视,如有病人危重等情况确需探视者必须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③ 制定各项,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执行。 ⑷ 消毒隔离要求 ① 加强病房、医护办公室、治疗室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尽可能采用开门窗自然通风,必要时,增加单向排气扇和风扇加强通风换气效果。 ② 有人情况下:做好人员防护,用3%过氧化氢20-40ml/M3作用60分钟,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③ 无人情况下: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次>1小时,每天2~3次或用0.5%过氧乙酸喷雾,20~30ML/M3,作用30分钟,每天两次,消毒后通风。 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⑸ 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① 地面作湿式拖扫,用0.1%过氧乙酸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拖地,每天3次。 ② 病房、门口、病区出入口可放置浸有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的地垫,不定时喷洒消毒液,保持地垫湿润。每2小时更换一次。 ③ 桌、椅、柜、门窗、病历夹、医用仪器设备用0.2%~0.5%过氧乙酸或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⑹ 各种化验标本的留取方法 ⑺ 其它物品消毒处理 ⑻ 入院护理 ① 常规更衣,并将换下的衣物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对运载病人的交通工具、车床、电梯进行消毒处理。 ② 入院介绍:包括住院期间病人要戴口罩,不能离开病房,严禁病人间的相互接触,不准陪伴和探视并做好解释工作。 ③ 生命体征监测记录,严格执行各项医嘱。 ⑼ 出院、转院 ① 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出院后继续服药、休息、饮食、锻炼、复诊等。 ② 带出院的物品须进行消毒后才能带出,病人穿带来的干净衣服出院。 ③ 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病房单元要进行彻底终末消毒。 ④ 病人尸体处理:用0.5%过氧乙酸浸湿的棉球将口、鼻、肛门、阴道等开口处堵塞,并用0.5%过氧乙酸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⑽ 症状护理 ① 发热:嘱病人多饮水,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防止受凉,高热时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按时测量体温并记录,进食易消化、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 ② 咳嗽:按时服用化痰止咳药物,多饮水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排出,持续剧烈干咳,须报告医生使用中枢性镇咳药,防止剧烈咳嗽引致肺泡破裂——气胸发生。 ③ 呼吸困难:给予舒适的卧位,按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定时监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准备一套无创人工通气的物品,必要时使用。 ④ 疼痛:包括全身肌肉疼痛和胸痛,嘱病人卧床休息,咳嗽时按压胸部可减少胸痛的程度,剧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⑾ 病情观察:因此病进展较快,多数患者在发病14天内属于进展期,除有肺部损害、低蛋白血症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心肌和肝损害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故除密切注意观察病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情况外,还要注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加重。 ⑿ 心理护理 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突然在短时间内暴发流行,加上病情发展迅速、严重,为防止传染扩散,禁止家属陪伴和探视,这些都会使患者感到恐惧和孤独无助,出现严重的心理问,他们最需要的是医护人员的关爱,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在做好严格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多与患者沟通,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生活上的困难,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出院。 ⒀ 营养支持:发病期间,由于持续高热、胃纳欠佳,摄入不足和消耗过大,导致营养不良,故应耐心劝导、鼓励病人进食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富含营养的饮食,以改善其营养状况,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对于出现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在做好肠内营养的同时,要配合做好肠外营养,适当补充蛋白和血浆。 ⒁ 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特殊护理 ⒂ 并发症的预防 ⒃ 无创通气病人的护理 ⒄ 人工气道的护理 ⒅ 机械通气的监测 ⒆ 保护性隔离病人的护理 ⒇ 药物疗效的观察、护理 ① 抗生素类: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② 皮质激素类:注意消化道出血,白血球降低,头晕、复视、水肿情况,保证安全。 ③ 降温药:定期测量和记录体温,如大量出汗,应及时补充液体,以免引起虚脱,同时注意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防止受凉。 十一、艾滋病 1.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①至2005年6月为止,全球累积发病数超过4千万例。发病地区由原来的北美、西欧为主转向亚、非、拉人口众多地区. ②我国1985年发现第1例艾滋病病人。至2005年11月,全国现有HIV感染者和病人(约7.5万)约65万,2005年新发生HIV感染者约6--8万人。 (2)传染源:病人和HIV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后者尤为重要。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唾液、眼泪和乳汁也有传染性。 (3)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染;②注射及血源途径;③母婴传播;④其他 (4)高危人群:男性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物依赖者和血制品使用者。 2.临床表现 ① 潜伏期长,约2-10年。 ② 临床表现十分复 杂,多与机会性感染或肿瘤有关。 ③ 感染早期可有急性感染的表现。然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可长达10年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常因发生机会性感染及肿瘤而发展为艾滋病。 (1)艾滋病分期 1)急性感染期( I期):血清病样症状:轻微发热、全身不适、头痛,畏食、肌肉关节疼痛以及淋巴结肿大等。被感染2-6周后,HIV抗体可阳性。持续约3-14天后自然消失。 2)无症状感染期(II期):无任何症状。可检出抗体。此期持续2-10年或更长。 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III期):除腹股沟淋巴结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直径lcm以上,质地柔韧, 无压痛,能自由活动。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无自觉症状。 4)艾滋病期(Ⅳ期):最终阶段。因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及器官,且常有多种感染和肿瘤并存,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 ①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不 适、盗汗、体重下降、厌食、慢性腹泻、肝脾大等。 ②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痛、下肢瘫 痪、进行性痴呆。 ③机会性感染:原虫、真菌、结核杆菌和病毒感染。 ④继发肿瘤:常见卡波西肉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⑤继发其他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问质性肺炎等。 (2)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1) 肺部:以肺孢子菌肺炎最为常见,间质性肺炎,本病机会性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 2) 消化系统:念珠菌、疱疹和巨细胞病毒引起口腔和食管炎症或溃疡最为常见,表现为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烧灼感。胃肠黏膜常受侵犯引起腹泻和体重减轻。感染肝脏,出现肝大及肝功能异常。 3) 中枢神经系统: ①机会性感染 ②机会性肿瘤 ③HIV直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无菌性脑炎。头晕、头痛、癫痛、进行性痴呆、脑神经炎等。 4)皮肤黏膜:肿瘤性病变,卡波西肉瘤可引起紫红色或深蓝色浸润或结节。白色念珠菌或疱疹病毒所致口腔感染,外阴疱疹病毒感染、尖锐湿疣。 5)眼部:巨细胞病毒、弓形虫引起视网膜炎,眼部卡波西肉瘤等。 3.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1)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受损有关。 1)隔离: 执行血液/体液隔离、保护性隔离。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有无肺部、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粘膜等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3)休息与活动: 避免劳累。 4)加强个人卫生: 口腔护理和皮肤清洁。长期腹泻注意肛周皮肤的护理。 5)用药护理: 早期抗病毒治疗。使用ZDV治疗者,注意其严重的骨髓抑制作用,查血型、做好输血准备,定期检查血象。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纳差、慢性腹泻及艾滋病期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消耗有关。 1)营养监测: 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食欲,了解饮食习惯、进食能力等。 2)饮食护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少量多餐。 (3)恐惧 与艾滋病预后不良、疾病折磨、担心受到歧视有关。 1)心理护理:沟通,倾听。病人易有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障碍,可出现报复、自杀等行为。关心体谅病人,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 2)社会支持:病人的社会支持资源状况及病人对资源的利用度。 4.预防疾病指导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综合治理,使群众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感染途径,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加强性道德的教育; 保障安全的血液供应,提倡义务献血,禁止商业性采血; 严格血液及血制品的管理,严 格检测献血者、精液及组织、器官供者的HIV抗体; 注射、手术、拔牙等应严格无菌操作,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不共用针头、注射器; 加强静脉药物依赖者注射用具的管理; 对医疗器械如胃镜、肠镜、血液透析器械应严格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疫情监测,严格取缔卖淫和嫖娼活动; 加强国境检疫,对艾滋病抗体阳性者禁止入境。 十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病学特点 (1)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三带喙库蚊、致乏库蚊、白纹伊蚊 (2)传染源:已感染的家畜、家禽 (3)最重要中间宿主或扩散宿主---幼猪 (4)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 (1)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2)华南地区6-7月,华北地区7-8月,东北地区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 (3)乙脑呈高度散发性 3.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平均10-14天 在潜伏期内病毒侵入血液内繁殖,大多数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为隐性感染,但机体可获得免疫。 较典型病例的病程大多为两周左右。 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分四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1)初期(病程第1-3天) 高热:起病急,发热开始,轻度头痛、胃纳差,恶心等前驱症状。热度上升快,1-2d内高达39-40℃,持续不退。头痛、恶心、呕吐 嗜睡、精神倦怠 颈强、抽搐:幼儿在高热时常伴有惊厥与抽搐 2) 极期(病程第4-10天) ① 高热: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② 意识障碍:昏迷的深浅,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严重性和预后呈正相关 ③ 惊厥或抽搐: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所致 ④ 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节律改变)、周周围性呼吸衰竭(呼吸频率改变)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 ⑤ 颅内高压征和脑疝形成: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和脉搏变慢、瞳孔改变等。 ⑥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各种深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出现,瘫痪等。 3)恢复期 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重症病人可出现恢复期症状,多6个月内恢复 4)后遗症期: 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者为后遗症。表现: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等。癫痫可持续终生。 4.乙脑的临床类型 护理措施 1. 高热护理: 降温:物理降温、降低室温、药物降温 生活护理:口腔、皮肤护理 清淡流质饮食 5.护理措施 (1)高热护理: 降温:物理降温、降低室温、药物降温 生活护理:口腔、皮肤护理 清淡流质饮食 (2)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意识改变、惊厥先兆和呼吸衰竭、脑疝: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局部及全身是否出现抽搐呼吸、脉搏、瞳孔变化等; (3)抽搐、惊厥病人的护理 1)休息和体位: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病人,避免诱发惊厥。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2)配合治疗用药:遵医嘱用脱水剂及镇静、止惊药物.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仰卧头偏向一侧,取下义齿。 4)吸氧 5)防止舌咬伤和坠床. 6)加强生活护理,安全护理;尤其意识障碍病人。 (4)呼吸衰竭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准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如吸痰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包,呼吸兴奋剂等; 配合予以脱水治疗同时应用呼吸兴奋剂。应用甘露醇脱水治疗时,注意观察:呼吸,心率,血压,瞳孔,颅内压。 如呼吸停止则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6.预防 原则: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人畜分开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关键) 人群免疫----乙脑疫苗(灭活疫苗) 幼猪免疫----乙脑疫苗 主动免疫:接种乙脑疫苗 疫苗来源:鼠脑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减毒活疫苗 接种对象:6-12个月婴幼儿。初次进入流行区者 接种方法:1岁时首次免疫2针(1ml),间隔1~2周;2岁时加强免疫1针(0.5ml);6~10岁时再各加注1针(0.5ml )。 接种时间:乙脑开始流行前1个月完成 保护率:85-98% :过敏,不能与伤寒菌苗同时注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 十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流行病学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疼、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多见于冬春季。 2.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 普通型( 约占90%左右)、暴发型 、 轻型、慢性败血症型 (1)普通型 上呼吸道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恢复期 潜伏期1-10日,一般2-3日。 由于起病急、进展快、临床分期常难以划分。 1) 上呼吸道感染期 大多无症状、部分可有: 低热、咳嗽、咽喉疼痛、鼻咽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容易误诊 鼻咽拭子培养阳性 2) 败血症期 感染中毒症状:寒战、高热、头痛和呕吐,神志淡漠 皮疹( 70%) 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重者可形成坏死或大泡。 部位:咽部、四肢和躯 干;不对称分布;大小形态不一。 流脑典型的出血性皮疹 3) 脑膜炎期 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持续2-5天 发热、感染中毒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Brudzinski征和Kernig征阳性 脑炎症状:谵妄、抽搐、神志障碍 4)恢复期 体温下降; 瘀点瘀斑消失或溃烂结痂愈合; 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质损害征象好转; (2)暴发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 (3)休克型:严重毒血症 大片坏死性紫癜;顽固性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脑膜刺激征多缺如,脑脊液多正常; 血培养阳性。 坏死性紫癜, 炎性血管内,血栓形成,皮肤深部溃疡 (4)脑膜脑炎型 脑实质损害严重:昏迷 脑疝形成:枕骨大孔疝,天幕裂孔疝 呼吸衰竭 局限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CSF改变 (5)混合型 严重全身毒血症症状 顽固性休克、大片瘀斑 脑实质损害:抽搐、昏迷、呼衰,脑疝 预后极其严重 (6)轻型与不典型 轻型流脑:仅有瘀点瘀斑 儿童流脑:不典型 老年流脑: 上呼吸道症状多、病程长、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WBC可不高。 慢性败血症型 少见,多为成人 病程迁延 以间歇性发热、皮疹或瘀点、多发性关节疼痛为特征。 血培养可阳性。 慢性败血症型皮疹 散在分布的斑疹、丘疹、瘀点 3.护理 高热(但要注意合并淤点瘀斑、末梢循环障碍发热病人的护理特点)、抽搐惊厥、呼吸衰竭、意识障碍病人的护理。 不同点:休克、局部淤点瘀斑病人的护理。 (1)主要护理措施: 1)实施呼吸道隔离,隔离期:症状消失后3天,不少于病后7天。 2)卧床休息,避免刺激诱发惊厥。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发现和抢救呼吸衰竭。 4)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饮食。 5)加强生活护理、安全护理。6.用药护理: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等. 预防 隔离治疗病人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疫苗接种 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菌苗。 药物预防:对密切接触者,SMZco2g/d,儿童 50-100mg/kg/d×3天; 十四、钩端螺旋体病 1.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特征:早期钩体败血症,中期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重者可并发肝肾衰竭或肺大出血危及生命。 2.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野鼠和猪 ,其次为犬。 (二)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接触疫水 、患病动物的皮毛、排泄物等);母婴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对同型有较强的免疫力,无交叉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热带和亚热带;夏秋季(6~10月)发病;青壮年、散发为主 3.临床表现 感染中毒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脑膜脑炎型 肾功能衰竭型 后发症 (1)感染中毒型 三症 :畏寒、发热, 肌肉酸痛, 软弱无力 三征 :结合膜充血 ,腓肠肌压痛 ,浅表淋巴结肿大、疼痛 (2)肺出血型 早期症侯群 (表现同单纯型)3~4天 肺出血 1) 一般出血型 咳嗽与少量血痰,肺部可闻少许湿罗音。胸部X线阴影呈点状或小片状,及时治疗预后好。 2)肺弥漫性出血型 ① 早期 发热及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 呼吸、脉搏增快,面色苍白, 血痰增多, 双肺散在湿罗音, X线胸片为散在点片影 意识 大多神志恍惚,表情呈恐惧感 ② 极期:呼吸、脉搏更快,面色苍白→发绀、血痰增多,口鼻涌血,满肺湿罗音,X线胸片成大片状融合影;意识:极度烦躁,甚至昏迷 ③ 垂危期 :极度发绀,口鼻涌血,满肺粗大湿啰音,喉中痰鸣 ,昏迷 ㈠ 肺弥漫性出血型发生原因 ①病原菌毒力强,主要为黄疸出血群 ②病原菌侵入数量大 ③病后治疗出现赫氏反应者 3)黄疸出血型 ① 早期症侯群 4 -- 8天 ② 黄疸、肝大、肝损害 ③ 出血(鼻衄、皮肤粘膜、内脏) ④ 肾损害(蛋白尿→肾衰) 4)脑膜脑炎型 ① 早期症侯群 3-4天 ② 意识障碍、抽搐、瘫痪、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 ③ 头痛、 呕吐、 ④ 烦躁 ⑤ 脑脊液改变:压力↑,蛋白↑,白细胞↑, 大多く500,糖↓氯化物正常 5)肾功能衰竭型:各型钩体均可有肾损害表现,单独肾功能衰竭型少见,多并发重症黄疸出血型。 ㈡ 后发症 (1)部分钩体病人在恢复期出现发热、眼部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由变态反应引起叫钩体病后发热。 后发热 反应性脑膜炎 眼后发症 虹膜睫状体炎 脉络膜炎 葡萄膜炎等 闭塞性脑动脉炎 4.主要护理措施: (1) 执行床边隔离。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须及时消毒处理。 (2) 休息。卧床休息,危重病人应专人看护。不随意搬动病人。 (3) 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适量蛋白,每日水分摄入量2500~3000ml。 (4)及时发现出血、休克、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等。 (5) 肺大出血护理 ①及时发现肺大出血先兆,记录出血量。 ②心理护理,减轻紧张、焦虑情绪,必要时使用哌替啶、苯巴比妥钠等镇静剂。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侧卧位。及时吸出血块;如有堵塞气道,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氧气吸入。 ④使用止血药、氢化可的松等。静脉滴注时速度不宜过快。 ⑤随时备好多巴胺、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以及吸引器、人工呼吸等器械,警惕再出血。 (6)协助处理赫氏反应:多见于首剂使用青霉素后 0.5-4h。突然出现的钩体症状加重或合并出血、休克等。注意: ①用前皮试,阴性者方可使用。遵医嘱严格小剂量分次给药。②用药后,尤其首剂用药后严密观察,询问病人感觉。③一旦发生赫氏反应,立即协助处理:镇静、降温,采用氢化可的松静滴或静注,给氧等。 5.预防:保健指导 (1)宣传钩体病的预防知识 ①灭鼠。 ②管好猪、犬等家畜,加强疫水、粪便管理,防止食物被污染。避免使用新鲜畜肥。农田在插秧前施石灰氮,割禾前十天放干田水。 ③接种兽用钩体菌苗;   ④人群在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钩体多价菌苗;怀疑受钩体感染者,青霉素G20~40万U肌注,每日2~3次,连续2~3天。 (2)进行本病有关知识的教育 (3)病人出院后仍需避免过劳,加强营养。如有视力障碍、发音不清、肢体运动障碍,可能是钩体病的“后发症”,应及时就诊。 十五、癫痫 1.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症,以脑皮层神经元过度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是发作性意识丧失的常见原因。 2.癫痫持续状态:出现两次或多次的癫痫发作而在发作之间没有神经功能的完全恢复,或者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均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1)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 (2)失神发作持续状态 (3)复杂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 (4)部分性癫痫持续发作 3.分类 ---按病因 (1) 特发性癫痫:也称为原发性癫痫,这类病人的脑部并无可以解释症状的结构变化或代谢异常,多数病人在儿童期或青年期首次发病,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 (2) 症状性癫痫: 1)脑部疾病 2)全身性疾病 (3) 隐源性癫痫 ①脑部先天性疾病 ②颅脑外/产伤 ③颅内感染 ④脑血管病 ⑤颅内肿瘤 全身因素 脑缺氧 ②儿童期的高热惊厥 ③遗传代谢病 ④内科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4)隐源性癫痫 4. SE(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1)一般治疗 : 维持通气、呼吸和循环(ABC)的稳定; 抽血化验各项生化指标和抗癫痫药物浓度; 建立静脉通道(最好是大静脉),并用生理盐水维持,除非有明确的低血糖,尽量不用葡萄糖溶液; 高热可明显加重神经损害,应尽快退热; 不必急于纠正PH,SE纠正后酸中毒会自行纠正; 如出现颅内高压,快速给予脱水剂; 吸氧有益; 如发现原发病,则同时进行病因治疗。 (2) 药物治疗 首选地西泮 加用苯妥英钠静脉注射,或苯巴米妥钠静脉注射 根据发作类型给予鼻饲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妥泰等药物,或给予10%水和氯醛灌肠。 十六、脑血管疾病 (一)、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1.病因 血管壁病变:以AS所致的血管损害最常见 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纤颤等 血液成分的改变: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粘血症(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和凝血机制异常(如应用抗凝剂、服用避孕药和DIC等)。 其他:如颈椎病、肿瘤压迫邻近的大血管,血液栓子(如空气、脂肪、肿瘤)等 危险因素:可干预因素: 高血压、其他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脂症、吸烟酗酒、TIA和脑卒中史、糖尿病、心脏病 不可干预因素: (二)、脑梗死与脑出血的区别 1.脑梗死 (1)病因 最常见的是AS,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 较少见的病因有脑动脉炎等引起的感染性血管炎; 还见于药物滥用及偏头痛、先天畸形等。 在颅内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如存在血流缓慢、血液粘滞度升高、血管痉挛等因素,容易引起血栓的形成,造成管腔的狭窄,最终引起管腔的完全闭塞。 好发血管:颈内A、大脑中A、颈总A、基底A下段 (2)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 ① 以中老年多见(50-60岁)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 ② 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 ③ 部分病人病前有前驱症状如肢体无力及麻木、眩晕等 ④ 发病后1~3天达高峰,出现相应脑动脉供血区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 ⑤ 无明显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 ⑥ 大部分病人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意识障碍,但脑干梗塞和大面积梗塞除外。 ⑦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根据血管闭塞的部位和范围而定,神经系统体征有助于区分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梗死。 - 常见的症状有失语、偏瘫、感觉障碍等 - 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三偏征 - 交叉(一侧颅神经麻痹伴对侧运动或感觉缺失)或双侧神经系统体征提示梗死位于脑干。 - 特殊类型的神经功能缺失,如,纯感觉卒中、构音障碍伴手笨拙,提示小血管病变所致的皮层下或腔隙性梗死。 3)临床类型-据起病形式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1~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 完全型:因大动脉或广泛梗塞所致,为完全性偏瘫,病情严重,有意识障碍。 进展型: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加重。 缓慢进展型: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2周后仍逐渐进展。 (3)处理原则 1)急性期: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 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2)恢复期: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主要护理问题、 躯体移动障碍:与瘫痪或平衡障碍有关 吞咽困难:与意识障碍或延髓麻痹有关 语言沟通障碍:与意识障碍、语言中枢受损有关 焦虑:与偏瘫、失语或担心医疗费用有关 有废用性萎缩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偏瘫、长期卧床有关 潜在并发症 (5)护理措施 ---防止脑部血流量减少 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避免搬动,以使有较多血液供给脑组织 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而使脑血流量减少 监测血压,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病前水平,以免血压过低而导致脑灌注量减少,使病情恶化。若血压过高或过低应及时通知医师并配合处理 ---躯体移动障碍 1)肢体功能锻炼护理 ① 按摩。 ②在床上活动瘫肢。鼓励患者锻炼患肢,做各种活动。 运动训练 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运动训练由易到难。 肩关节活动 卧位时上举手臂,手臂向不同方向移动,如用手摸脸、前额、枕头等;坐位时直臂前举、外展、后伸及上举。 肘关节活动 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掌指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拳、释拳等。 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用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也可通过用匙、用筷、写字、梳头、系扣子等动作来训练手指。 关节的运动  反复屈伸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指关节,逐渐达到上抬瘫痪肢体。 健肢的主动运动  健肢的主动运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改善全身健康的一种方法。  2)站、立、走的指导   随着肌力恢复,首先选取半坐卧位,以后逐步增加角度,适应后协助患者坐于床边,床边站立,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和保持体位平衡后才开始逐步练习行走。 ---用药护理 1)溶栓抗凝药物: 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 严格掌握剂量 监测意识和血压、监测出凝血功能, 防治出血倾向和颅内出血 防治栓子脱落 2)扩血管药物: 副作用:头面部胀痛、颜面发红。血压降低 监测血压 缓慢滴注 嘱病人或家属勿自行调节滴速 3) 利尿脱水药物: 剂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防脱水过度 致血容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 4) 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过敏试验 --吞咽困难 评估吞咽困难的程度 饮食指导 防止窒息 鼻饲护理 --偏瘫 1)根据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力的情况制定护理等级,注意偏瘫侧肢体的正确体位,保持大关节和手的功能位。 2)肌力Ⅳ级,可以在扶持下行走,扶持入厕,预防摔跤。 3)肌力Ⅲ级以下的卧床患者需放置床档、定时协助翻身和进行肢体被动运动。 4)意识清楚,每日协助保持坐位数次,如右侧肢体偏瘫患者,应训练左手使用餐具或练习写字。 5)情绪低落的患者应积极开展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训练生活自理的能力。 --四肢瘫 1)保持正确的体位,平卧时在肩部和髋部放置枕头或棉垫,侧卧位时使上肢呈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和腕关节伸直的姿势,下肢稍屈髋、屈膝和踝关节背屈。 2)定时翻身按摩按摩。 3)尿潴留或失禁者留置尿管,4 h开放1 次,每日冲洗膀胱1~2 次。 4)合并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定时扣背和吸痰。 5)每日上、下午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各1 次,每个关节活动3~5 次,每次活动时间10~20 分钟。 6)意识清楚的患者每日可进行坐位训练数次,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四肢瘫的早期康复训练。 --语言沟通障碍 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有的甚至 超过运动功能障碍,语言训练越早越好。 首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通过语言与逻辑性的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其次借书写方式表达,将日常用语、短语写在卡片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教他朗读,通过以上方式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昏迷病人的护理 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翻身
/
本文档为【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