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17-10-21 18页 doc 40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目录 一、 引言........................................................... 1 二、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 (一)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2 1.自尊和自卑交缠............................................. 2 2.焦虑与抑郁并存.............
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目录 一、 引言........................................................... 1 二、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 (一)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2 1.自尊和自卑交缠............................................. 2 2.焦虑与抑郁并存............................................. 2 3.敏感与孤僻共生............................................. 3 4.无奈与愧疚交错............................................. 3 5.嫉妒与怨恨相伴............................................. 3 (二)影响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 4 1.依赖性..................................................... 4 2.自卑心理................................................... 4 3.嫉妒心理................................................... 4 4.封闭心理................................................... 5 5.虚荣心理................................................... 5 (三)亚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6 亚贫困群体的出现不合理..................................... 6 1. 2.亚贫困大学生心理激励偏差................................... 6 3(亚贫困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差.................................. 7 4(社会贫富导向存在一定偏差.................................. 8 5(现行高校贫困保障体系的弊端................................ 9 6.高校管理对亚贫困群体关注不足............................... 9 三、解决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 10 (一)对贫困重新界定,体现公平 ................................. 10 (二)完善诚信监督体系 ......................................... 11 (三)加强高校管理,扩大资助范围 ............................... 11 (四)建立新型大学生激励保障体制 ............................... 12 1(总体思路................................................. 12 2(自我激励机制............................................. 13 3(社会激励机制............................................. 15 4(学校激励机制............................................. 17 四、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摘要】:对贫困生,官方的定义是指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最低贫困线以下(通过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确认)的学生,尽管国家这几年在资助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社会上各种名目的资助也逐渐增多,但由于各种原因,贫苦生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国家、社会资助的关怀一般只能惠及少数人(按官方定义的进入贫困生数据库的学生),对于不能入库的学生,但家里有确实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亚贫困”学生,其常常是帮扶工作的难点和盲点。本文通过分析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找到影响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而挖掘亚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解决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字】:亚贫困大学生;激励;心理健康;对策 一、 引言 大学生缴费上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共识[1]。但如何“兼顾公平”,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保证贫困学生树立完成学业,是我们做学生工作时,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对贫困生,官方的定义是指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最低贫困线以下(通过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确认)的学生,尽管国家这几年在资助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社会上各种名目的资助也逐渐增多,但由于各种原因,贫苦生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国家、社会资助的关怀一般只能惠及少数人(按官方定义的进入贫困生数据库的学生),对于不能入库的学生,但家里有确实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亚贫困”学生,其常常是帮扶工作的难点和盲点。 最近一段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变革,学费体系、合并招生等政策不断更新。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愈发严重的高校亚贫困生心理问题,且这些问题有愈发严重的趋势,根据调查2010年在全国 1 高校亚贫困生中存在心里问题的有3.41%,其中80%左右的学生仅仅存在焦虑,而2014年年底增长为8.67%,其中已有2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厌世倾向。亚贫困大学生在经受巨大物质压力、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经历严重的精神压力。这些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无论在学业完成方面还是在身心发展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困扰。 探讨亚贫困大学生的发展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势在必行,本文是应用激励理论对亚贫困大学生这一课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二、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从高校亚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看,大多数亚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自尊和自卑交缠 高等院校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较为严重的一项即为自卑。他们总是感觉到自身在物质、智力、能力等多个层次上,与同龄同学存在着巨大的距离。总是,自惭形秽,随着自我暗示的一步步加深,越来越丧失与人交往的主动、自信以及冲动,自卑情绪日益严重。 2.焦虑与抑郁并存 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成长环境的经济情况很特殊,导致这些大学生心理上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在生活学习中心理压力很大,精神 2 市场处于紧张状态,情绪容易烦躁不安[2]。这种因为心理焦虑而导致的抑郁症,是亚贫困学生心理的特点。 3.敏感与孤僻共生 亚贫困学生在心理方交敏感的,对于同学之间的一些正常的行为会加以误解,例如把同学之间的小误会当成很大的问题对待。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造成他们的性格缺陷和心理不正常,出现逃避现实,敏感孤僻,沉默寡言,甚至自残,自恋,自毁的心理问题。 4.无奈与愧疚交错 亚贫困生在现实生活的困难与压力面前,会表现出失望和无奈的态度。并且他们有很强的求强心理以及挣钱报答父母的想法,当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想法向左的时候,他们的心理负担就会加重,很容易产生突发事件的产生[3]。 5.嫉妒与怨恨相伴 针对同班、同级以及同校的一些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同学,一些亚贫困学生容易产生很强烈的嫉妒心理嫉妒,这就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很大的痛苦,长此以往,他们容易形成个性极端以及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的问题。 现在对于一些亚贫困生的心理研究主要从他们消极的一面进行的,虽然环境的恶劣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发展,但他们自身也因此锻炼出了坚强勇敢、坚持不懈、勤奋好学、自立自强的美好品质。所以对于这些生活贫困的大学生来说自身对待事物的主观思想是他们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大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如何对待贫困、如何 3 处理矛盾关系、内心对待挫折的看法以及性格的调整等等因素都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心理成长上的影响。 (二)影响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依赖性 在生活中许多人会对父母或者朋友形成一种依赖心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想着靠别人来处理。这种依赖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内心在没有经历过某些事情时心理上就不敢独自去处理,慢慢地就会形成这种具有局限性的依赖性格。对于一些亚贫困生来说,他们在面对困难和贫穷时选择了退缩,心理上只是依赖政府给予的补助来维持生活,这种缺乏勇气和独立的做法最终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这些亚贫困生就会形成依赖的心理。 2.自卑心理 当一个人在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毫无成就感可言时就会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在个人对自身失去信心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能力去做任何事情,自己是一无是处的,从而导致自己在社会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退步。亚贫困生在生活学习中会因为自身家庭条件的不好而形成一种自卑感,使得他们不愿意和别人主动交流,沉默的他们心理上其实已经承受了很多压力的冲击,导致他们一直都是自我封闭、性格孤僻、不善言谈。所以自卑对于一个人尤其是亚贫困生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3.嫉妒心理 4 嫉妒是一种对于别人成就的一种否定心理,一旦嫉妒对方那么就会影响和他人的交往。对于亚贫困生来说,这种嫉妒心理存在的非常明显,他们有时会很高傲认为自己同样是优秀的学生,是外界条件导致家庭贫困这并不是自己的错。这种心理的产生会给他们带来无名的压力,内心的不平衡不服气慢慢就会演变成嫉妒。长期进行下去就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性格孤僻,态度消极,减少与周围人群的交流机会。 4.封闭心理 亚贫困生在生活中往往不会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因为贫困的原因导致自己一直封闭自我,不去和外界有所接触。他们不会乱花家里的钱去主动和别人一起参加活动,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同学会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而瞧不起自己,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从不会接受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些自我封闭的做法影响了他们日常的人际交往能力,长期下来就会使内心形成严重的封闭矛盾心理,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5.虚荣心理 贫困生家庭条件很差,往往不能满足他们对于现实的追求,因此这些贫困生就会通过一些不正规的方法来获取周围人群对自己新的看法。这就是自己的虚荣心在影响着自己,贫困生感觉其他同学生活条件那么好,在一些活动中就会想尽办法来展现自己的优势,为了面子反而向别人借钱,他们想通过钱财来掩盖住自己的贫困。这种虚荣心理带给这些贫困学生的是失败而不是动力。 5 (三)亚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亚贫困群体的出现不合理 首先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贫困大学生”和“大学生贫困”。如今,从我国平均水平来看,贫困大学生指的是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大学生。但是,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社会经济水平两级文化严重,高等院校收费越来越高,贫困大学生所占大学生总体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一定义已经不能代表现有情况[4]。 大学生贫困指的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处于校园与社会的交织区,脱离了父母的监护,又没有独立可靠的经济来源,从而导致学业、生活等方面的物质匮乏状况。最重要的几点现象为:物质匮乏、生活拮据、学业完成受到困扰。换句话说,高校贫困生是一种现象而非简单的个体生活困难。因为两者的混淆导致现行的高校贫困保障体系在选择帮助对象时会根据一些刚性的指标,将处于大学生贫困现象中的学生划分出贫困大学生(包括特困大学生)除此之外都是非贫困学生。这种界定表面看起来合理,但概念的混淆使得这种界定是较粗略的。导致一部分处于贫困的大学生可能因为复杂的原因没有被评定贫困大学生,无法得到合适的资助和保障,其结果就是导致了亚贫困群体的产生。 2.亚贫困大学生心理激励偏差 激励偏差的意思是,激励行为实施历程中,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导致激励受益人自身产生动机不纯、行为反常、动力扭曲等现象,最终致使激励无效或者激励效果差等结果。 6 激励偏差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尤其是亚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欠佳的一个原因[5]。不论什么原因,生活越困难给与的资助就越多,对于困难程度不够不能得到资助,说回来只能感叹自己贫困的不够彻底,设身处地的想一下亚贫困大学生内心的不平衡感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收入不再困难者就不再给予扶贫性资助,会感叹自强努力没有得到奖励反而经历的是一种变相的损失。对这些学生,如果激励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很容易不但无法在学习期间疏导亚贫困和贫困大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反而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 3(亚贫困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差 对自我的不正确认识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的亚贫困生一向都认为自己由于贫困,而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常常自哀自怜,过于自我否定,沉迷在“我贫困,我不行”的想法中,因而愈发自卑,在他们在遇到人生中的机遇时由于不敢承受万一失败的后果而失掉了成功的机会,反而陷于失败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拜金主义的现象,一些人以金钱为自己生活工作的一种目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淡薄变的冷漠了,这种现象就更加加重了这些学生的心里负担,也促使着他们更加对金钱的向往,越来越看重物质的利益,而导致心理的失衡[6]。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大学生在没有上大学之前,对于自己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不会有太多的要求和比较,他们认为这和周围人的条件是一样的,心理上没有很大的落差。但在考入大学后,就会因为周围环 7 境和生活风气的影响使得他们产生攀比心理。现如今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正逐渐侵入校园,一些学生就会拿着自己家庭的条件进行相互比较,贫困大学生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使他们不愿意和外界接触,甚至开始误会同学之间正常交往的目的。 4(社会贫富导向存在一定偏差 从古至今,嫌贫爱富的现象就普遍存在,贫困也经常被大家视为耻辱。大家通常以偏概全的认为所有的贫困都是因为贫困者自身的才能拙劣,而不将外界环境的变化归纳到其中。这就让人们在潜意识里不愿意接受贫穷、仇视贫穷。这就使得贫困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特别是得他们产生更深的自卑感。亚贫困大学生在迈入校园大门的那一刻就会开始注重自己的家庭条件在社会中处于的地位,无论从语言、穿着还是生活方式中都会影响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他们会将贫困地区的文化带给社会,形成一种“遗传”作风。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注重自己的身份地位,因为这样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在大学这个充满青春和活力的地方,大家不会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影响彼此的交往和学习,但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这一方面的阻碍,从而使他们封闭自己,不和外界去接触,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局调查研究分析得出,许多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都选择封闭自我,情绪表现的十分低落,孤独冷漠,导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许多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有强烈的自尊心,对于学校给 8 予的补助都拒绝接受,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否定。 5(现行高校贫困保障体系的弊端 现有的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保障制度好坏参半。这种制度的中心方针就是:避免任何一名大学生由于物质原因而上不起学的情况发生。所以,政策性资助成为这一制度在和执行上的显著特点。客观而论,现行保障体系有如下弊端: (1)该体制具有典型的政策性资助的特点,开发性资助功能有限; (2)让贫困生产生依赖和获得救济的心理,这就不利于他们培养自强自立的生活心态; (3)由于学生的课业压力,贫困生的勤工俭学的途径还是比较少的,从而他们的社会实践以及劳动自强的机会也比较少。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现行贫困大学生保障体系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表现在包得太多,平均主义现象突出、政策性资助缺乏活力等[7]。这种体系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关注对象只局限于特困生和贫困生,反而忽视了全体学生,学生群体中亚贫困现象的产生发展都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 6.高校管理对亚贫困群体关注不足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这个校园里需要和周围的老师、学生进行友好交往相处,在面对新的团体时自己要学着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使自己能够尽快适应周围的环境。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会带有许多个人感情因素,他们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心理的排斥或者不满意等 9 问题[8]。这就充分说明了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特征或者周围环境都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大部分高校对贫困生群体的帮助从上面的经济方面已经拓展到心理教育和精神爱护方面的帮助。很多的高校思想主管部门也已经从学生的心理健康角度来思考怎么帮助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逐步探索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培养的模式[9]。 这些工作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工作,但相比之下亚贫困群体不但在经济上缺少资助,在精神关怀和与之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在高校贫困保障制度逐渐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高效管理应对亚贫困群体给与足够的人本关怀,为改革过渡阶段亚贫困及贫困群体总的平稳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 三、解决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对贫困重新界定,体现公平 因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行业差异的存在,试图找出一个合理、避免亚贫困现象的贫困界定操作定义是不可行的,激励理论中的公平理论启示我们,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公平性,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工作中的问题,也要调动工作对象的高度积极性[10]。因此需要将公平理论引入到高校贫困保障体系的具体实行过程中使亚贫困群体同样在在保障体系中的到公平的对待,树立高度的公平、公正意识,形成贫困大学生与亚贫困大学生在保障体系的核心方面形成平等关系。这就需要打破原有关于贫困界定定义。国家在对待贫困生时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将国家的贫困补助发放给每一个贫 10 困生手中,使他们在享受国家帮助的同时也能够有能力去提高自己。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带动大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将学校对于贫困生的制度考核做到精益求精。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从实际情况出来,运用综合的考查方法对学生的成绩或者评分做出公平评价。 (二)完善诚信监督体系 贷学金是贫困生激励保障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些高等教育学校的贫困生如果想得到学校的资金补助就必须进行资格考核,因此学校在这一资格考核过程中要表现出公平公正的态度,确保考核结果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保证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要将补助资金发放到贫困生手中,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可以吸收西方较为完善的诚信监督体系的精华,助学贷款的还款情况将于借款人未来的就业,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联系紧密。在这种诚信监督体系的帮助下,使贷款的效率和惠及面都能提高,全体大学生特别是亚贫困大学生将从中受益,更重要的是使助学基金本身形成完善健康的循环体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三)加强高校管理,扩大资助范围 贫困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主要受周围环境和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高校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从每个方面进行考虑。学校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在校园内的行为方式,同时也要关注他们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来帮助这些贫 11 困生进行心理教育改善,从教育的角度来重新塑造学生的心理发展。学校的文化建设、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辅导等等都会给贫困生带来心理帮助,所以学校要十分重视周围的教育环境。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1(从心理健康入手,关注高校弱势群体的精神成长。“需要理论”启示我们对于亚贫困群体在他们的基本需要的到保障之后,管理者还要引导其高层次的向往,只有在满足了学生正常的情感与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们的情绪保持兴奋状态,从而引导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与积极性[11]。 由上所述,需要理论的具体实施即为合适的褒奖和赞誉。受到看重和相信会让人们有一种高度的被需要感,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喜悦的气氛,让被褒奖和赞誉的人处于一种主动、踊跃的精神状态。 2.对高校弱势群体进行“教育关怀”的理念[12]。 首先,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和措施,提高亚贫困大学生的自我的目标期望值。 其次,制造优越的教育条件,营建踊跃、愉悦、欢快的教育气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以“柔性”育人方式代替从前的“刚性”育人方式,开辟亚贫困大学生教育的新时代。 (四)建立新型大学生激励保障体制 1(总体思路 要完全解决高等院校里亚贫困大学生的情况,首先必须着手于 12 社会政策的改变,变革掉不公平分配的政策;其次,重点关注贫困群体的工作情况,提高他们的竞争技巧,让这一群体能处于经济分配的有利地位。第二种方法,更有实际意义。 因此,要设立新式的亚贫困大学生激励制度,不妨从两种方式着手。一种是,自我激励制度,即依托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实力提高的欲望和意愿,根据自我激励变成一种内在激励制度;另一种是社会激励制度,即依赖社会各阶级的能力,一起酝酿出一种外在的激励制度。 2(自我激励机制 亚贫困大学生要保证自身实力的提升,一定要设立必需的自我激励制度。总结来说,亚贫困大学生要设立自我激励制度,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 (1)形成动机 从心理学理论分析,动机就是促使人们实施行为的内在动力。严格意义上来看,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由必需的动机引发的。动机源于人们对社会行为的自身渴望,它是陪同自身渴望而引发的动力原因。 首先,应该从提高自身实力入手,最终设立贫困生的激励制度。贫困大学生必须认识到动机是自身实力提高的关键,尽量促使自身实力提高动机的形成,理智地分析好自身现状和对将来的,同时对自身所处的困难,找出原因,从而针对原因作出正确的解决对策,最后把自己的能力提升上去,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13 (2)建立目标 所谓目标,即个人奋斗的方向标和理想实现的终点。一个人所做的决定和行为都一定要有很明确的目标。否则这种决策和行为就会导致是被或者困境的产生。建立目标对贫困大学生建立激励制度尤为重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就越可以积极发掘自己的才干,对知识更为敏锐,对记忆更为擅长。所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一定要确定远大的理想,并在这个理想的督促下,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各种实力与才干,不断脚踏实地的努力前进,从而建立起稳定并且良性循环的自我激励制度。 (3)改变态度 贫困大学生必须慢慢转变对自己所处困境的消极认识和对未来规划的颓废立场。心理学家兰博特认为,一个人的立场既能影响他的决策又能影响他的承受能力和学习生活实力。这是由于,立场一旦建立,就很容易积久养成一种固定的反应,最终困扰个人对外界环境的决策和对事物的处置方法。所以,贫困大学生在设立自我激励制度的路途中,一定要转变自己的低落颓废立场,积极让自己在面对社会和外界环境时能够更加理智的决策。与此同时,贫困大学生还应该强化自己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耐受力,不断提高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才干。 (4)发现价值 价值可以让人们的社会需要得到实现。然而,它只有通过亲身践诺才能体会。人只有积极发掘自身存在的意义,并不停地践行, 14 才能自身意义,最终取得成功。所以,贫困生一。勤奋上进,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摆脱泥潭,有所想,有所为。 3(社会激励机制 亚贫困大学生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帮助,所以社会也应针对贫困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他们摆脱自己的困难处境[13]。建立亚贫困生能力提升的社会激励机制,要从以下的三个方面来进行: (1)建立专门的能力强化机构 高等院校应当设立长时的贫困大学生能力提升部门,并选派专业的教师,设立相应的课程,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自身实力。高等院校不仅需要需要在本科教学培养计划,还应当构建提高贫困生自己竞争力的有利条件。另外,主动实行创业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并鞭策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帮助他们一边勤工俭学解决经济拮据的问题,一边了解就业知识,提高竞争力,积累转变命运、摆脱贫困的资本[14]。 以学校为牵头,社会企业,社区以及相关机构也可以为贫困生提供能力的机会。 (2)形成正确的舆论支持体系 在设立社会激励制度的进程中,应当注重形成积极的舆论拥护体制。当今,很多大学里,勤工助学的学生会觉得低人一等,这种心态消极、扭曲、反常。很多这样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灵 15 压力,经常感到身心俱疲。 社会应当转变对贫困大学生的看法以及救济方式,学会支持贫困大学生群体的人格、自身意志和生活方式,积极肯定其的自助方式,消除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不必要的同情。高校、社区以及家庭,甚至是广大媒体及其他组织,皆应当积极褒奖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自助行为,主动表扬这一行为的实际意义。总的来说,形成积极的舆论拥护体制,可以鼓励贫困大学生自尊自立,逐渐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搭建适当的心理关怀系统 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认为,我国有很多高校的一部分学生都有紧张,焦躁,神经衰弱以及轻度抑郁等心理健康疾病,且这部分人占总人群的16—25(4,。而在这16—25(4,的人群中,贫困生所占比例更大[10]。 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重视,从心理健康方面关心贫困的大学生,提高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尤为重要。整个社会都应当主动形成心理关怀体系,心理上救助贫困大学生,竭尽所能地带领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泥潭。贫困生家庭应保持和睦气氛,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关怀机构,社区设立的各种心理治疗室等。 概括来说,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应该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关怀问题,群策群力,构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关怀体系。通过各 16 种各样的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群体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4(学校激励机制 学校可通过在班级上召开班级会议或者教师学生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方便学校及时准确饿了解到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以及国家在该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帮助。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每一位贫困学生,将国家的资金补助发放给他们,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一些缓解。或者学校也可以给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获取自己应有的奖励和补助。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来完善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教师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充分重视他们的心理教育工作,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做思想教育和开导工作。学校也可以定期举行一些心理健康讲座,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平台,使他们可以及时的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得到有效防范。学校开展的这一系列活动从基础上加强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研究,使许多学生都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带领他们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四、结论 高校亚贫困现象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时代因素、国家政策、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通过个案研究的基础分析初步得出亚贫困群体的产生即现在的状况。激励理论为我们提供理论依据,应用激励理论探讨亚贫困群体的教育和帮助,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17 亚贫困生的激励机制应该自我激励机制和社激励机制构成。自我激励机制的建立应该依靠贫困生自身,并经由产生动机、树立理想、转变立场和发掘意义等方面施展效力;社会激励制度的设立必须依赖于全社会,设立特定的部门机构提高贫困生的自身能力,建立积极的舆论拥护体制,以及建设合适的心理关怀体系。 总之,对亚贫困大学生的激励的探讨其终极目的是使亚贫困群体的存在与状况引起相应的关注,探讨激励他们成才的模式。生活中充满了许多人们未知的困难和挫折,它会不断磨练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亚贫困生在面对这些挑战和挫折时会用自己最强大的内力来改善现状,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对待,积极面对,任何困难都会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铺路石。 【参考文献】 【1】潘文彬,周臻.利用“非官方”企业资助亚贫困学生[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2012(8) 【2】乔锦忠,赵国楗.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27-28. 【3】王爱平.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救助机制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111-112. 【4】李之雪,赵登云.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 【5】崔明堂,孙银东.宁夏高校亚贫困生资助“盲区”及资助政策路径选择研究——以宁夏为例[J].北方经济,2011(20). 【6】《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资助高校贫困生工作等情况》 人民网 2006 【7】谢丽琴,高校贫困生:从物质贫困到精神贫困[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9)第18卷第3期 【8】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2003:(5)-1 【9】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112)-2 【10】赵碧波,罗细梅.大力加强“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J].求实,2002:(5). 18 【11】陈文昆.略论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1). 【12】李登峰.高校贫困生令人关注[J].调研世界,1999:(3) 【13】Strier Roni,Binyamin Sharon.Developing Anti-Oppressive Services for the Poor:A Theore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Rational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 2009 【14】Gary Craig.Poverty, Social Work and Social Justi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 2002 19
/
本文档为【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