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古代尚左尚右源流考辩 朱平安

古代尚左尚右源流考辩 朱平安

2012-11-27 5页 pdf 414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代尚左尚右源流考辩 朱平安 十堰大学学报(综合版) 19 9 0年第2期 古代尚左尚右源流考辩 朱 平 安 古人的尚左与尚右 ,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 。 但在究竞是左尊还是右 尊的研究上 , 自古以来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 使得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一桩悬而未决的历 史公案 。 总结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 , 至少有以下四种观点 : 第一 、秦汉以前尚右 。 如张守 节《史记正义》日 : “秦汉以前用右为上 ” ;第二 、秦汉以后尚右 。 如陈直《汉书新证》就说 : “秦代 尚左 , 但汉初改为尚或” ;第三 、先秦的尚左尚右因国...
古代尚左尚右源流考辩 朱平安
十堰大学学报(综合版) 19 9 0年第2期 古代尚左尚右源流考辩 朱 平 安 古人的尚左与尚右 ,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 。 但在究竞是左尊还是右 尊的研究上 , 自古以来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 使得这一问至今仍是一桩悬而未决的历 史公案 。 总结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 , 至少有以下四种观点 : 第一 、秦汉以前尚右 。 如张守 节《史记正义》日 : “秦汉以前用右为上 ” ;第二 、秦汉以后尚右 。 如陈直《汉书新证》就说 : “秦代 尚左 , 但汉初改为尚或” ;第三 、先秦的尚左尚右因国别 、时代不同而不二致 。 见韩兆倚所著《史 记选注集说》; 第四 、先秦尚左 , 秦汉以后尚右 , “尚左 ”是正宗 , “尚右 ”是尚左的翻版 。 其实质则 是 “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 。 见黄发忠《尊左尊右的源与流》(《文史知识》一九八五年第六期) 。 第四种观点比较切合实际 , 但黄发忠同志的文章的对于 “ 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 观念产生的时 代、过程及其内含没有论述 。 同时把作为一种习尚观念的 “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 ”和作为一种政 治观念的官彻上的尚左尚右混淆一起 。 而且 , 既然尚左尚右实质相同 , 可为什么有先秦尚左与 秦汉以后尚右的区别 ? 这种区别反映了什么样的政治观念 ? 其演变过程如何 ? 对这些问题黄 发忠文都缺乏说明或有明显的不妥之处 , 如黄文认为 , 秦汉以后以右为尊是由于君臣坐次排列 不同而形成的 , 君面南而坐 , 以左为尊 ; 臣面北而坐 , 以右为尊 。 尊贵者以左为上 , 卑贱者以右 为上 , 所以 “君尊左 , 臣尊右 , 实际上都是一种情况 : 以右为尊 。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 如果照这 个说法 , 君南面尚左 , 臣北面尚右 , 其实只能是另一种情况 : 即以左 (东 )为尊 。 所以我认为黄文 对尊左尊右的源与流事实上并未解决 。 前人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之所以没有形成一个 比较一致的认识 , 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 因 : 一是研究范围狭窄 , 多倾向于官制上 尚左尚右现象的研究 , 而没有深人到对这种现象进行 历史的和文化心理的剖析; 二是多依靠一些有限的史料进行归纳 , 而不是把它放到整个思想史 * 布 * * 水 * * * * 咋 * * * * * * * * * * 牢 * 咋 * 伟 * 琢 * 片 止 * 琢 * 岑 * * 水 术 * * 校事业在近代史上又开始了新的一页 。 注 : (1 )参考书 目 : 《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一九七九年版 《汉书 · 儒林传》 《郑县志》(同治五年修) 握吓县文史资利一》(第一挥 ) 《古汉语 · 古代文化常识 · 科举》(王力主编 ) (2 )本文 , 九年前我曾写了一篇短文谈过 , 刊补一九八二年《车城实践》第三期 。 这次改写 , 又充实了一些资料 , 加进 了列表 , 有的地方 ,提法也有所一改 变 。 的范畴进行宏观的和动态的研究 ; 三是古人对尚左尚右本身就缺乏明确记载 , 这就是班固所谓 “夏殷无闻焉”的缺憾 。 (见《汉书 · 百官公卿表》)。 我以为 , 古人尚左尚右的观念不仅表现于政治(如官制)之中 , 也渗透到民俗习尚的各 方面 , 所以它必然同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风尚密切相关 , 因此应该把这一问题 的研究放到整个古代思想史的范畴加以动态考察 , 同时还得把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心理的民俗 习尚和由此而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观念的尚左尚右区别开来进行研究 , 这样庶几可以得出一个 比较可靠的结论 。 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反映的习俗观念 , “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的原则是贯穿于整个古代社会 甚至于影响到今天的民俗习尚(这突出表现在婚丧嫁娶等风俗上) 。 这种观念在‘礼记》、 《老 子》等先秦著作中都有所反映 。 如《老子》日 : “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 , ”《礼记 · 既夕礼》亦日产吉 事交相左 , 凶事交相右 。 ”那么何谓吉事 , 何谓凶事 ? 《诗经 ; 小雅 · 裳裳者华耗传日 : “左阳 道 , 朝祀之事; 右阴道 , 丧戎之事 。 ”就是说礼因事而异 , 朝祀之事为吉, 用左为上 ; 丧戎之事为 凶 , 用右为上 。 故《老子》日 : “君子居(听朝之时也)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 。 ”可见这里所说的吉、 凶事 , 也就是周制五礼吉、凶 、军 、宾 、嘉的内容 。 其中吉、宾、嘉为吉事 ; 凶 、军为凶事 。 吉礼属 祭祀之礼 , 为国家大事(《左传》日 : “国之大事 , 在戎与祀” ) , 祭祀的对象则有上帝、 日月星辰 、风 雨雷霆 、社攫 、五祀 、五岳 、山林川泽及四方万物等;宾礼指天子对诸候的接见 , 各诸候之间的聘 问和会盟等 ;嘉礼内容比较复杂 , 有饮食之礼 、婚冠之礼 、宾射之礼 、飨燕之礼 、服娠腼礼及庆贺 礼等 ; 凶礼不单指丧葬 , 也包括对天灾人祸(如饥谨 、水早 、战败 ‘冠乱等)的哀悼 ;军礼主要指战 事和诸候可以拥有兵力的规定 。 此外田(改)猎 、建造城邑 、划定疆界等事也属军礼 。 周人这些 关于吉 、凶事内容及礼俗的规定 , 后代多延袭而无大变 。 最能说明“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观念 的 , 莫过于周人关于殡葬的礼俗 。 如同是一人 , 在世时升堂以东阶(即左阶)为主阶 , 可死后却 只能停枢于西阶(即右阶)之上待葬, 这叫做“殡” 。 孔子解释说: “周人殡于西阶之上 , 则犹宾之 也”((礼记 · 檀弓上) )。 同为一人 , 生登于左阶 , 死殡于右阶, 一生一死 , 一吉一凶 , 正验“吉事 尚在 , 凶事尚右” 。 再如周人的拱手礼 , “吉时拱尚左手(即左手在上 ) , 丧时拱尚右手(即右手在 上 )”(战文段注 · 拱》) , 也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 那么“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的观念形成于何时 , 起源何种观念呢 ? 我认为这一观念萌发于 西周 , 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 , 它是古人喜春厌秋的朴素自然观的反映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 “以农立国”的传统 , 农业一直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 , 我国也是世 界上最早进人农业社会的国家之一 。 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时季节 , 所以古人从很早的时 候起就对 自然天象进行了精勤的观测 。 现在比较统一的看法认为 , 至少西围以前 , 确切地讲 , 应该在殷商时期 , 我国劳动人民已知道了将一年划分为春秋两个季节 , 如甲骨文时里就有以春 秋为记时的记事刻辞便是明证 , 于是一个春秋即是一年 。 古人对于季节的划分 , 有一个辩让四 方到观察四风再到认识四季自然景观的认识过程 。 在日出而作 , 日人而息的上古社会 , 人们只 有昼夜的概念而无方位的概念 , 但经过长期的观察 , 他们逐步认解倒 日出日人有相对确定的方 向, 于是形成了东方(日出方 )和西方(日人方)的方位概念 。 在此基础上也就逐步产生了对南 北方位的认识 , 这就是古人所谓“规识日出之景 , 与日人之景(影 ) , 昼参诸日中之景 , 夜考之极 星以正朝夕 ”的原始的但也是最方便有效的认识方位的 (见《周礼 · 天官家宰》郑玄注 ) 。 有了东西南北方位的概念 , 也就有了相应的东面南北风的概念了 。 我国盛行大陆性季风气候 , 春夏之际海风吹向大陆 , 盛行东风 ; 秋冬之际陆风吹向海洋 , 盛行西风 。 在此基础上也便产生 了对南 、 北风的认识 。 有了四方和四风的认识也就逐步产生了最早把一年划分为春秋两季的 概念了 。 当东风盛行的时候 , 气候逐渐变暖变热 , 春暖花开 , 万木生长 ; 当西风盛行的时候 , 气 候逐渐转凉变寒 , 西风落叶 , 万木凋零 , 这样州门就有了春 、秋两个季节的观念了 , 然后才是以 圭表测 日影的长短定一年四季 “四立”的对四季的更准确的认识 。 春季来临 , 万物生长 , 欣欣向 荣 , 一派生机盎然 , 给人以喜悦感 ;秋季来临 , 万木萧萧 , 一派肃杀之象 , 给人以压抑感 。 于是人 们便产生了朴素的喜春厌秋的自然观 。 由于古人认识水平有限 , 他们对于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感到神秘莫测 , 于是便产生了万物有 灵的原始宗教观念 。 而把自然人格化的必然结果 , 便是把人类的道德观念附会于自然现象 。 把生命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和春夏联系在一起 , 而把死亡和一切凶恶的事物都和秋冬联系在 一起 , 从而产生了阴杀阳生的自然观 , 进而又把这种自然观同国家政教结合起来 , 这就是春秋 战国之际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 , 其成熟的理论形态便是《礼记 · 月令篇》及杂古农书和 阴阳家思想而成的《吕氏春秋 · 十二纪》。 西汉时的董仲舒则集其大成 , 著《春秋繁露》, 用阴阳 灾变附会人事 , 明确提出“阴卑阳尊 ”和 “天人感应 ”的思想 。 由于汉武帝定儒学为独尊 , 使得黄 氏的上述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这种学说的主要内容 , 是要求君主治国 , 应当感应春 生 、夏长 、秋收 、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来安排政事内容 , 即要求一年四季的政事活动能体现出春 令言生 、夏令言乐 、秋令言杀 、冬令言死的天意 。 如春季阳生 , 有生生之德 , 故凡朝祀 、赏赐 、德 教 、赦免 、劝农 、抚恤等吉事均应放在春季来进行 。 如 : “立春之 日 , 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 以迎春于东郊 。 还 , 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 命相布德和令 , 行庆施惠 , 下及兆民 。 ”孟春之月 “天子乃 以元(吉 )日祈谷于上帝 ” , 并率公卿大夫等于东郊举行“籍田”仪式 , 以示天下 , 倡导农 桑 。 命乐正官“修祭典 , 命祀山林川泽 , 牺牲无用北(以其为阴或有生殖之德 ) 。 ”春季亦 “不可 称兵 , 称兵必有天殃 。 ” (《吕氏春秋 · 孟春纪》)仲春之月 , 则“养幼少 , 存诸孤 。 ” “命有司省图 圈 . 去侄桔 , 无肆掠 , 正狱讼” (《吕氏春秋 · 仲春纪》。 秋季阴杀 , 有杀生之德 , 故凡丧葬 、兵戎 、 杀伐 、决狱 、修法等凶事均应放在秋季来进行 。 如 : “立秋之日 , 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 迎秋于西郊 。 还 , 乃赏军率武人于朝 。 天子乃命将帅 , 选士厉兵 , 简练绷禹; 专任有力 , 以征不 义 ; 洁诛暴慢 , 以明好恶 ; 巡彼远方 。 ” “是月也 , 命有司 , 修法制 , 缮图圈 , 具侄桔 , 禁止奸 , 慎罪 邪 , 务搏执” , “决狱讼 , 必正平 ; 戮有罪 , 严断刑” 。 是月也“ 天子乃教于田 (吹)猎 , 以习五戎 ” (《吕氏春秋 · 孟秋纪》)。 春言生 , 秋言杀与 “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 ”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这就得弄清春秋与左右的关 系。 作为杜素的自然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 将五行 、 五方 、 四时等相配属来解释季节更迭与天 象变化 。 “东方日星 . 其时日春 ” ; “南方日 日 , 其时日夏 ” ; “西方日辰 , 其时日秋 ” ; “北方 日月 , 其 时日冬” (《管子》) 。 古人习惯以左表示东 , 以右表示西 , 这又是以古人3全舟坐北面南为参照而 形成的传统概念 。 我国位于北半球 , 坐北面南的宫室布局采光效果最佳 , 这样以面南为参照 , 则东为左 , 西为右 , 如古人所说的江左就特指江东 , 河右特指河西 。 于是春 、东 、左 ; 秋 、西 、右便 有机地联系起来 。 春言生 , 秋 一产杀也就演变为 “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 ”的传统习惯 , 故《礼记 · 乐 记》孔疏日 : “左为阳 , 阳 , 言也 ; 右为阴 , 阴 , 凶也 ” 。 《尚书》孔传亦日 : “东为左 , 西为右 ” 。 这样 以来尚左尚右便有了确定的内含了 。 四 把“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 的传统观念引申到政治生活上 , 便产生了官制上的尚左与尚右 , 而尚左尚右作为等级尊卑的观念来运用 , 也集中表现在官制方面 。 我认为古代官制的尚左尚 右经历了这样一 个演变过程 : 即西周尚左 , 春秋战国多趋于尚右 , 秦汉以后尚右成为一种传统 固定了下来 。 这其实反映了“王道”政治观念到“霸道 ”政治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 。 周时官制虽未明确分为左右职 , 但已有了左右职分的萌芽 。 如周制六官 : 天 、地 、春 、夏 、 秋 、冬官 , 按照“国之大事 , 在戎与祀”的传统观念 , 可见得春 、秋二官的重要性了 。 《周礼 · 春 官》日 : “帅其属而掌邦礼 , 以佐王刑邦国” 。 《周礼 · 秋官》日 : “帅其属而掌邦禁, 以佐王弄邦 国” 。 可见《周礼》春 · 秋官的设置 , 已是把 “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的习俗观念用之于政治生活 了。 到了《礼记 · 玉藻》则明确提出了“动则左史书之 , 言则右史书之” 。 孔颖达疏日 : “经云动 则左史书之 , 《春秋》是动作之事 , 故《春秋》当为左史所书。 左阳 , 阳主动 , 故记动; 经云言则右 史书之 , 《尚书》记言语之事 , 故以《尚书》当为右史所书 。 右是阴 , 阴主静故也” 。 可见 : (一 )周 官虽无左右职分之名 , 却有左右职分之实 。 如(周礼 · 春官》有太史 、内史之别 , 而无左史 、右史 之分 , 但以 “动则左史书之 , 言则右史书之”去 , 则太史实即左史 , 内史实即右史 。 (二 )左 、 右职之分 , 仍是吉左凶右观念的反映 , 只是职分左右后而有了尊卑的等级观念 了 。 (三 )左职尊 于右职 , 因为周人推崇 “王道 ”政治 。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 官制在尚左尚右情况变得复杂了 。 嵘文史知识》一九 ,又八年第二期发 表了姚国旺同志《春秋战国时期官制尊左右考辨》一文 , 文中提出 : (1) “ 周王朝 、郑国 、齐国 、 晋 国 、赵国以右为尊” 。 (2 )“中原地区的宋国官制尊左尊右是因时世不同而异的 ” , “宋襄公时官 制尊左 , 自环三成公至共公几四十年间 , 宋六卿中的右师尊于左师” 。 (3 )“楚国和秦国官制则以 大职为尊” ( 4 ) “周王室和中原各国都是军政合一的” 。 现在就依他所提供的史料作如下考 i正: 第一 、 中原各国都是军政合一制 , 而又都尚右 , 这分明是 “凶事尚右 ”观念的反映 。 这说明在 兼并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 , 中原各国已纷纷抛弃了周王室所标榜的 “王道 ”政治 (以德服人 , 施 仁政 )的陈腐观念而走上了崇尚军功和尚武精神的 “霸道 ”政治的道路 , 这是特定的历史环境所 决定的 。 连周王室同姓的弱小的郑国 , 居然在庄公时还发生了“侵周取禾”的侵略战争 , 其他各 国和春秋首靳的齐国 , 其崇尚军功自不待言了 。 如姚文就明确指出“在军事编制中也是以右为 尊” , 这便是有力的证据 。 第二 : “楚国和秦国官制则以左为尊” , 但姚文所例举的事件却是秦国 持里子和甘茂二人(均为垂相 )地位升降的历史事件 。 如果说秦在官制上是军政分职的 , 那么 垂相尚左 . 则说明“吉事尚左 ” , 如果是军政合一的 , 那么只能说明左垂相偏重于理政 , 而右垂相 偏重于治军 , 那么孰尊孰卑便无从确定了 。 但从《史记 · 桔里子甘茂列传》所提供的史料来看 , 他们两人倒是经常统兵打仗的 , 这就说明秦国仍是军政合一的 。 至于楚国 , 我以为也是军政合 一制 , 如相楚二十五年的春申君黄竭 , 身为相国 , 却同时也是统兵作战的主帅 。 这样看来 , 急欲 兼并天下为已任的 、 崇尚军功的秦楚二国在官制上倒是应该以右为尊的 。 第三 、 宋国前期尚 左 , 后期尚右则可以看作这一时期从尚德到尚武 : 从 “王道”到 “霸道 ”政治观念演变的具体的历 史演变过程 。 总之 , 这一时期官制上的崇尚 , 正如杨伯峻先生所说的 : “春秋诸国多以右为上 , 左为下” 。 这正是尚武的时代精神在官制上的反映 。 秦国早在秦孝公时就任用商鞍推行变法 , 崇尚军功 , 国力强盛 , 国家富强 , 逐渐从一个西睡 十堰大学学报(综合版 ) 1 9 9 0年第2期 试论于谦诗歌的人民性 田 雨 泽 于谦 , 字廷益 , 浙江钱塘(今杭州 )人 , 生于明太祖洪武31 年(公元1 3 98 年 ) , 卒于明英宗天顺 元年(公元14 5 7年 ) 。 他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 、积极现实主义诗人 。 他在自己 短暂的一生中 , 不仅勤勉从政 , 率先却敌 , 英名流芳于世 , 而且激情满怀 , 笔下生花 , 写下了数以 百计的壮美诗章 ,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 。 于谦出生于普通仕宦家庭 , 从小勤奋学习 , 以 “神童”著称 。 明成祖永乐 19 年(公元1 4 2 1年 ) 中了进士 , 第二年 , 他年仅23 岁 , 便被授予监察御史官职 。 (1) 年轻的于谦一踏人仕途 , 就显示 了非凡的才干 。 《明史 · 于谦传》说他“奏对 , 音吐鸿畅 , 帝为倾听 。 ” (2 )他为官清廉公正 , 曾奉 命巡抚江西 。 自明宣宗宣德5年(公元1 4 3 0年 )起 , 巡抚山西 、河南 , 前后共 19 年 。 他在地方官任 上 , 平反冤狱 , 询访民情 , 筑堤治河 , 开仓贩贫 , (3) 深得民心 , 受到了百姓由衷的爱戴 。 当于谦 被太监王振诬陷人狱后释放 , 左迁大理寺少卿时 , “山西 、河南吏民伏网请留谦者以千数 , 周 、晋 诸王亦言之 , 乃复名谦巡抚” 。 (4) 明英宗正统14 年(公元14 4 9年 ) , 发生了英宗皇帝被蒙古瓦刺部俘获的“土木之变 ” , 朝野上 下 , 为之哗然 。 在此朱明王朝危急存亡之秋 , 于谦被明景帝(英宗之弟 , 成王朱祁钮 )提升为兵 部尚书 。 在朝庭如何应变的激烈论战中 , 于谦据理力争 , 挫败了徐理等人南迁的错误主张 , 以 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的头衔 , 率领二十二万大军浴血奋战 , 击退了瓦刺大军的围攻 , 胜利地保 卫了北京 。 北京保卫战 , 显示了于谦誓死保卫国家 , 救百姓于水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 这是他 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 后因石亨 、徐理等人与于谦有隙, 要挟英宗 , 以“欺诬朝廷 , 迎立外藩”的 “莫须有”罪名 , 杀害了他 。 于谦的英雄业绩和伟大人格 , 深深感动了当时和后来的州门。 许多 蛮夷之邦跻身于大国争霸的行列 , 进而兼并六国 , 一统天下 。 秦始皇执政时 , 更是把他的先辈 所推行的军功政策推向极致 , 定法家为一尊 , 实行重法政策 , 专任军功 , 崇尚杀伐 , 严而少恩 , 是 中国古代 “霸道 ”政治的典型 , 故在官制上尚右 (见《汉书 · 百官公卿表》)也就是当然之事了 。 秦而后 , 尤经《史记》、《汉书》二书的宣传 , 后世官制的尚右遂成为一种历史传统 。 故自秦汉以 后 , “左迁 ”也就成为官吏贬职的专用词了 。 总之 , 古人 “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的习俗是 “喜春厌秋 ”的朴素自然观和战国之际阴阳家学 说相结合的产物 , 其理论形态则是《礼记 · 月令》、 《吕氏春秋 · 十二纪》以及后来的《秦秋繁露 · 阴阳义》等所反映的“阳生阴杀 ”思想 ; 官制上的尚左与尚右 , 是 “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 ”的传统 观念在政治 .上的反映 , 同时也是一种等级尊卑观念的体现 ; 至于官制上的由先秦的尚左 , 经春 秋战国之际的演变而形成秦汉以后官制尚右的历史传统 , 则反映了“王道 ” 政治观念被 “霸道” 政治观念所取代的历史演变过程 , 春秋战国之际尚武的时代精神是这一转变的内在根据 。
/
本文档为【古代尚左尚右源流考辩 朱平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