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3李海洋考研政治基础导学马原讲义

2013李海洋考研政治基础导学马原讲义

2012-11-29 29页 doc 187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8440

暂无简介

举报
2013李海洋考研政治基础导学马原讲义 http://www.xhwedu.cn http://www.xhwedu.com 2013考研政治高分指导方略                李海洋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国家选拔高层次人才而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置的一种高规格的人才遴选形式,考研政治是检查考生是否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能力的选拔性考试。 考研政治的评价目标 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思想政治...
2013李海洋考研政治基础导学马原讲义
http://www.xhwedu.cn http://www.xhwedu.com 2013考研政治高分指导方略                李海洋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国家选拔高层次人才而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置的一种高规格的人才遴选形式,考研政治是检查考生是否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能力的选拔性考试。 考研政治的评价目标 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思想政治理论科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研政治的课程性质 政治理论课难在课程性质。广大考生无不感到政治理论考试难度大,复习就不易,得高分更难。究竟难在何处?科目多,份量重,头绪繁复,庞杂,这都是考生复习政治时的真实感受。然而,这只是表象。实质的情况是广大考生,特别是理工农医类考生,由于知识结构的关系,几乎完全不了解政治理论的课程性质和学习方法,十分盲目地复习政治课。很不得法,因而效果较差。 政治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不同于具体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政治理论当然包含许多重要的知识性的内容,但并不完全是讲知识,特别不是叙述性地讲知识。其重要考点的核心内容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性质。其实质内容就是对于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的理论概括。事物的本质不同于现象,它不能用形象的文字描述,只能用抽象的文字表达,考试大纲上的那些基本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客观性的考点就是基本概念,侧重考察对政治理论基本概念的透彻理解。 主观性试题的考点是“基本原理”。什么是基本原理?它是从哪里来的?基本原理其实就是所谓“客观规律”,也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它客观地存在于外部世界,我们一旦认识到它,把它写在了纸上,就成了“基本原理”。主观性试题考察的是对基本原理的透彻理解,牢固记忆和灵活运用。 命题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无论是基本概念,或是基本原理,其命题方式都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即联系当年的国际国内所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选取社会现实问题与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具有结合点的内容,以生动鲜活的材料作为载体,命制材料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考研政治的试题题型 政治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现实性很强的考试科目,它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全部内容、政治经济学的部分主要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形势与政策等多门课程,涉及众多的理论观点和大量的现实问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强烈的实践性。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他各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它不仅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内容,而且贯穿于其他各门课程中。 对于上述理论内容的考察是通过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两大部分实现的。 客观性试题主要是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种形式; 主观性试题经过多年改革,目前稳定下来的题型是材料分析题。它集理论与实际于一身,融材料、分析、论述于一体。这种新型的分析题包括材料分析和观点分析,综合性地考核考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题型只是一种载体,它所负载的内容则是共同的,只是不同的题型所负载的知识含量有所不同。相对地说,选择题所负载的知识含量要小一些,主观性试题所负载的知识含量要大一些。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命题方式。 1.事例材料题 事例材料是一种应用最为普遍,效果特别直接的命题方式。它通过经过选择的一项或多项材料,将所要考察的知识点设置在材料中,通过材料的逻辑线索体现出来。 这种题型涉及的材料往往包括重大科学发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成就、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等。它利用材料中所含有的实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引导考生运用有关的理论观点去识别和分析这些材料,进而回答从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历年的试卷中都设置了这种题型。 2.观点材料题 试题通过材料提出一种或几种思想观点,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加以分析评判,得出应有的结论。以观点设题包括以下基本形式: 直接取之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彩话语和精辟论断。或选取历史上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名言佳句和思想观点或现实生活中的成语格言。也有可能是撷取自现实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但又容易产生误解的一些观点。但更经常的是选取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领导人的讲话通常是针对重大的现实问题作出的重要宣示,既体现了政策,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此作为命题材料能够较突出地体现政治考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相结合的要求。 3.图表材料题 图表材料题是指以图表作为考试知识点的主要载体的试题。考生要正确地分析判断乃至解答这类题目,首当其冲的任务是要看懂图表,特别是从图表表面呈现出的多方面复杂信息中过滤杂质,把握住图表中蕴含着的考点线索。 4.漫画材料题 漫画材料题的特殊性在于以漫画甚至卡通图为考试知识点载体。这类材料具有发散性、多义性和不确实性,单凭读图,很难锁定考点,需要特别仔细地捕捉题干的文字说明中的重要提示信息。这种类型的题目考生感觉较难适应,需要专门练习,从巩固理论框架和强化审题环节两个方面提高解题能力。 5.古代典故材料题 中华民族自古具有辩证思维传统,我国古代的典故、寓言中所蕴涵着的思想内容,为政治理论命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泉。在近年来所命制的题目中,无论是“九方皋相马”和“按图索骥”,还是“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以及华佗对症下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个体化治疗以及“治未病”的理念。都很突出地体现了政治理论考试的材料分析题强调考察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要求,也向考生提出了强化解题能力的挑战。 考研政治的复习 考研政治理论课内容多,难度大。大部分考生政治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复习过程中往往不得要领,难以保证复习进度和复习效果。所以,对有限的复习时间做出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规划就极为关键。制订复习规划模式应包括时间规划、任务设置和主要针对性。就政治理论课而言,在复习规划上分为四个阶段比较科学合理。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暑假前) 主要任务是建立理论框架,梳理考点脉络。 第二阶段:强化阶段(暑期和初秋) 主要任务是破解理论难点,系统掌握知识。 这是最为重要的复习阶段。 第三阶段;习题阶段(仲秋) 主要任务是深入题目内容,形成解题能力。 第四阶段;冲刺阶段(12月) 主要任务是针对命题线索,把握重点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群逻辑结构图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部分试题不多,题型为客观性试题。考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内涵:主体、性质、对象、内容、广狭二义(此考点本身理论内涵丰富,但对于公共课考生而言属纯记忆性内容) 2.历史条件(重点考点 理解记忆型) 表层:工业革命 生产力大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大工人运动 马恩革命实践 深层: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3.理论来源(重点考点 理解记忆型) 表层: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深层: 意识形态的继承性 4. 性质: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属难点) 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主要记忆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多重含义 三大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及主要代表人物 唯物论 辩证法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前提性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考点群 (1)核心概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重点考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3)难点考点——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意志)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无人身的观念、概念、理性)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 ③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失误之处 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颠倒了感觉和对象的关系)。 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颠倒了概念和对象的关系)。 (4)次重点考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时空无限性原理 二、辩证唯物论 1.物质观考点群 (1)核心概念——物质范畴 (2)重点考点——物质的存在形态 物质的存在形态:自然存在物(宏观物体、微观粒子、宇观天体、场、反物质)及其运动形式;社会存在物及其运动形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物质性的社会关系,物质性的社会活动。 (3)难点考点——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次重点考点——物质的特性;时空无限性原理 命题热点——“半截子”唯物主义;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物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之一,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①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②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具有物质性,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观考点群 (1)核心概念——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 (2)重点考点——虚假映像的客观“原型”;意识的能动作用 (3)难点考点——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意识主观性的不同主体表现 (4)次重点考点——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近似感觉特性;意识从自然界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意识能动作用发挥的条件 (5)命题热点——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人类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精神)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精神)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精神)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目的性。意识(精神)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②创造性。意识(精神)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对象性。意识(精神)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④调控性。意识还能指导控制人的心理、生理活动和行为。 3.实践观考点群 (1)核心概念——实践的本质 (2)重点考点——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 (3)难点考点——实践的地位;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4)命题热点——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三、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 (一)两大特征 1.普遍联系考点群 (1)核心概念——联系 (2)重点考点——联系的普遍性 (3)次重点考点——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之一;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4)命题热点——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关系。当前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具体体现。 2.永恒发展考点群 (1)核心概念——发展、发展的实质 (2)难点考点——普遍联系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发展 (3)重点考点——过程论原理 (4)次重点考点——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之一 (5)命题热点——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二)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考点群 (1)核心概念——矛盾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即矛盾是事物统一体内部的对立因素之间的关系。 (2)重点难点热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事物的发展。 和谐的原理:和谐的思想体现了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深刻把握。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强调了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谐并不否认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差异,化解冲突,创造“共赢”,促进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双方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就要深入到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研究矛盾的普遍性才能发现事物发展的一般原因。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确定事物存在的特殊本质。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和矛盾分析法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体现矛盾发展不平衡性。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2.量变质变规律考点群 (1)重点考点——度;适度原则 (2)次重点考点——质;质变;量;量变 (3)难点考点——关节点;激变论、庸俗进化论;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4)命题热点——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否定之否定规律考点群 (1)重点考点——辩证的否定 (2)次重点考点——肯定;否定 难点考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三段式” 命题热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完善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三)五对范畴 (1)重点考点——必然性与偶然性 (2)难点考点——可能性与现实性;假象与错觉 (3)次重点考点——原因和结果 (4)命题热点——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 ①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 ③坚持二者的统一,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善用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四个方法 (1)重点考点——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抽象和具体 次重点考点——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难点考点——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①历史和逻辑的涵义:历史指客观现实过程和人类认识过程。逻辑指的是理论思维,即以理论形态所反映的客观规律。 ②历史和逻辑的关系: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在理论上的再现。 历史是把握在主观逻辑中的客观过程。 ③方法论意义:逻辑是“修正过”的历史:历史是现象序列的延续,逻辑是本质联系的展开。逻辑是主观对于复杂丰富的客观过程的扬弃性把握。 认识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考点群逻辑结构图 一、认识的基础 1.主客体考点群 (1)重点考点——主体;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与主观的关系 主体大于主观。主体既有主观,又包含客观,是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统一体。 客体与客观的关系 客体小于客观。客体是指进入了主体活动范围的客观。 (2)次重点考点——中介 (3)难点考点——实践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4)命题热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三环节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考点群 (1)核心原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重点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源于实践并不否定间接经验;认识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生理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3)次重点考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难点考点——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实践的本质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突出表现为理论(认识的高级形式)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考点群 (1)核心概念——认识 (2)重点考点——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能动的反映论和消极的反映论的对立 (3)难点考点——认识的反映性;认识的创造性 (4)命题热点——认识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认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三、认识的过程考点群 (1)核心原理——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 (2)重点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唯理论和经验论) (3)难点考点——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4)次重点考点——从实践到认识;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5)命题热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人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认识的目的 1.真理观考点群 (1)核心概念——真理 (2)难点考点——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的一元性 (3)重点考点——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实性原理 ①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 真理的本性是主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客观的符合度。纯粹的主观和客观都不能检验真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能够将主客观相比对,从而达到检验目的。 ②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可以证明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 (4)次重点考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原理 (5)命题热点——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 2.价值论考点群 (1)核心概念——价值 (2)难点考点——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主体性;价值评价标准; (3)重点考点——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①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对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 ②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价值必须以客体属性为基础)、主体性(价值还要以主体需要为基准)、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③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依价值的主体性为转移;以价值的客观性(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为条件。 ④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即精神驱动力量、实践规范因素和实践导向因素。 历史唯物论 社会基本结构考点群 (1)核心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及其构成要素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及动植物等等。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但不能把它夸大为决定作用,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②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 ③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重点考点——社会基本结构、上层建筑结构、社会意识结构、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意识基本结构 二、社会动力体系考点群 核心原理——社会基本矛盾 难点考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 (3)重点考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4)次重点考点——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社会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5)命题热点——生产力中的劳动者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三、社会发展主体考点群 (1)核心概念——人的本质 (2)重点考点——人的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3)难点考点——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4)次重点考点——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⑴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①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②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主体。③因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⑵原因: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历史过程相一致。⑥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⑦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资本主义论 1.劳动价值论考点群 (1)核心概念——商品 (2)重点考点——资本原始积累;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 (3)难点考点——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具有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的两重性。劳动的社会性质由社会分工所决定。劳动的私人性质由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 ②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a.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b.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具体劳动不能进行量的比较,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私人劳动的产品如果不适应社会需求,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c.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次重点考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劳动生产率;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职能;货币产生的意义 (4)命题热点——价值规律;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a.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②价值规律的形式: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正面作用: a.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a.可能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c.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作用的认识。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2.剩余价值论考点群 (1)核心概念——剩余价值的实质 (2)重点考点——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 (3)难点考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剩余价值率;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4)次重点考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命题热点——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周期性;资本构成 资本构成: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来表示。 3.帝国主义论考点群 (1)核心概念——垄断 (2)重点考点——列宁概括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五个经济特征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3)难点考点——垄断价格;垄断利润 (4)次重点考点——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组织;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经济全球化 (5)命题热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融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科学社会主义论 资本主义发展论考点群 核心理念——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重点考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3)次重点考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4)命题热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的重要作用。变化的实质——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社会主义论考点群 (1)核心概念——社会主义的本质 (2)重点考点——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3)次重点考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无产阶级革命及其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同时发生论与一国胜利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 (4)命题热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制约因素: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国际环境严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需长期艰苦过程。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共产主义论考点群 (1)核心理念——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重点考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概括;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难点考点——消除“三大差别;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4)次重点考点——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命题热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就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二者看似矛盾,实质上完全一致。前者讲的是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框架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理论与实际结合 2.作为行动的指南 世界观方法论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 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三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二 真理和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与谬误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4.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三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二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三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从历史的整体性必然性层次性中把握历史创造者的活动 4.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 5.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2.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3.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4.评价历史人物必然坚持科学方法 资本主义论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私有制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的原始积累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4.价值形式与货币产生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二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1.所有制和所有权 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3.资本积累 4.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5.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6.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三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二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1.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2.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1.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的客观性 2.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三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工人阶级先锋队 3.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5.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团结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1.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2.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共产主义论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揭示一般规律 指明发展方向 2.剖析旧世界 阐发新世界 3.揭示一般特征 不作细节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人类从必然向自由飞跃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规律的必然 1.共产主义是能实现的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1.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实践过程 1.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转变是长期过程 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投身社会主义事业 1.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 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绪论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论 资本主义论 科学社会主义论 马克思主义 理论来源 内 涵 历史条件 性 质 内容表述——谁明确提出 几方面内容 哲学 基本 问题 第一性 同一性 含义——功能——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彻底的可知论 不彻底的可知论 唯物论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时空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无限性 社会的物质性——“半截子”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观 定义方式——根本特性——存在形态 意识观 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语言外壳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意识的主观性——虚假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调控性——能动作用的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唯意志论——机械论——宿命论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辩证法 形而上学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承认矛盾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否认矛盾 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二者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原理 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意义 永恒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过程论 两大特征 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 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三大规律 普遍性 特殊性 矛盾范畴——矛盾对立面——矛盾关系 矛盾问题的精髓 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法 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非主要方面 两点论重点论统一原理 主要矛盾 非主要矛盾 原因和结果——特性:时序性、反馈、多样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两种趋势——二者关系——方法论意义 本质和现象——假象与错觉——方法论意义 可能和现实——现实的含义——可能的复杂性 形式和内容——方法论意义 五对范畴 归纳和演绎——概括一般,推论个别 分析和综合——分解和整合认识对象 具体和抽象——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主观对丰富复杂客观的把握与说明 四个方法 矛盾基本属性 同一性 斗争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辩证的否定观——三段式——方法论意义 内 容 主体 客体 中介 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主客体作用的三环节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论 认识的目的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源 动力 标准 目的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指导——理论指导 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反映论和先验论 能动论和消极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论的内容——反映性与创造性统一 认识的本质 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飞跃和必要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价值论 认识的过程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形式主观性——真理的一元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思维和至上性非至上性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成功与失败的关系——真理的具体性 实践检验真理标准——逻辑证明——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真理观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范畴及其特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评价功能——价值观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承认规律、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否认规律、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基础) 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结构(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强大推动力 改 革——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强大杠杆 历史唯物论 历史观基本问题 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动力体系 社会发展主体 唯物史观考查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人民群众是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群众路线 人的本质 现实的人 人的属性 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 人民群众 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社会心理 社 会 意 识 形 式 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 哲学 艺术 宗教 道德 政法思想 自然科学 语言文字 形式逻辑 系统的 自觉的 经过思想家加工的 自发的 浅层的 直接的 反映经济、政治 有阶级性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无阶级性 凝固化为 风俗 习惯 资本主义论 帝国主义论 垄断的形成、实质及发展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列宁所概括的帝国主义五个经济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经济全球化 价值量的决定——原则、标准——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职能——货币产生的意义 价值规律——正负效应 价值 劳动价值论 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的
/
本文档为【2013李海洋考研政治基础导学马原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