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看人物特稿写作

2012-12-01 3页 pdf 262KB 3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24335

暂无简介

举报
从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看人物特稿写作 从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看人物特稿写作 人物特稿,顾名思义,是以人物为报 道中心的特稿,相对于事件特稿、风光特 稿、服务性特稿而言。1978年美国普利策 新闻奖始设特稿奖。普利策评奖中常常 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篇被提名为其他报 道奖项的作品最后被授予特稿奖。这一 现象说明在美国最高新闻奖项的评委的 观念中,体裁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 壁垒。 关怀逆境中的小人物 普利策特稿奖的评奖条件为:“一篇 杰出的特稿首先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 学陛和创造性。”文学性——报道的风格, 用文学的形象化手法报道真实;创造性 ...
从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看人物特稿写作
从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看人物特稿写作 人物特稿,顾名思义,是以人物为报 道中心的特稿,相对于事件特稿、风光特 稿、服务性特稿而言。1978年美国普利策 新闻奖始设特稿奖。普利策评奖中常常 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篇被提名为其他报 道奖项的作品最后被授予特稿奖。这一 现象说明在美国最高新闻奖项的评委的 观念中,体裁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 壁垒。 关怀逆境中的小人物 普利策特稿奖的评奖条件为:“一篇 杰出的特稿首先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 学陛和创造性。”文学性——报道的风格, 用文学的形象化手法报道真实;创造性 ——作品作为文本本身的存在价值,具 有不可复制的形式结构。这是特稿的形 式基本特征。获得首届特稿奖的作者乔 恩·富兰克林曾这样提及设立特稿奖的 背景: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留 意到许多别的作家在写特稿时,都用到 了同样的非虚构或短故事形式。他认为, 普利策特稿奖的设立是对这一新兴流派 顺乎逻辑的认可①。而戴维·加洛克在其 所编《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一书中 也指出: “本专集所收录的代表作堪称文学的 纯正典范,它们的作者都是真正会讲故 事的人,他们让戏剧效果和情节自然展 开,懂得冲突和解决在叙事中的角色,假 如需要的话他们会亳不犹豫地在叙事中 注入他们的强烈感情。”② 从内容即材的角度来考察,普利策 特稿奖作品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获奖作品的内容概括,可以得出 如下结论: 86’f同;£者2006.10CHINESEJOURNALlST 1.特稿所报道的人物基本上是普通 人物,尤其是遭遇不幸的小人物。 2.特稿所报道的事件基本上是日常 生活事件,如生老病死、友谊、奋斗、生 存等等。悲剧是许多特稿的主要话题。③ 3.特稿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是对身处 逆境的小人物寄予人道关怀。 按照普利策特稿奖的,可以如此 描述人物特稿的基本性质:以文学的形 象化手法报道普通人物,通过对他们的 悲剧命运的描述以传达强烈的情感力量 和人道主义关怀的非虚构性作品。相对 于消息而言,人物特稿具有篇幅较长、时 效性不强、主要采用描写而非告知的叙 述手法的特征。相对于解释性报道与调 查性报道而言,人物特稿的旨趣在于向 读者传达伦理情感、激起人道主义的同 情,而不是揭露真相或解释原因。 关闭合理想象的虚构之门 写作人物特稿,既要求作者掌握新闻 报道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需要作者能 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 在真实、平衡、客观的报道前提下巧妙地 讲述故事,营造文学效果,积累情绪张 力。2003年度获得特稿奖的《恩里克的旅 程》堪称这方面的经典之作。它描述了一 位洪都拉斯少年跋涉12,000多英里偷渡 到美国寻找母亲的故事。 2000年5月,43岁的《洛杉矶时报》 女记者索尼亚·纳萨里奥与55岁的摄影 记者唐巴特·雷特在得克萨斯州拉雷多 南部与墨西哥新拉雷多接壤处遇到了恩 里克。当时恩里克的寻母之旅经过8次尝 试后已经接近成功。纳萨里奥与巴特雷 特用两周时间跟随恩里克完成了他寻母 口 文先军 的最后旅程,见证了恩里克与母亲在北 卡罗莱纳州重逢的场景。后来,他们又先 后三次对母子两人进行采访,详细了解 了恩里克寻母的路线和过程。 《恩里克的旅程》共有3万余单词,纳 萨里奥经历了两年的时间调查写作。长 达3万字的《恩里克的旅程》共分六章, 每章后附有翔实的消息源注释,详细列出 了提供文中事件、细节、语言的消息源, 这部分注释内容近7,000单词。 其中尤其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纳萨里奥 牵黪t誊黪爨謦黪≥ i蔓麟潦鼷瀛羲j簿簿鹜藉 t蕊襄霉鬻篱,。;|;:一《蒸瓷簇裳耋 t 兢1基誉。|¨。j2,。弼秘。?鬻『;_I舔 蕾蠢 ≯_糍鳓静0j≯蠢薯囊霸黪。∥i黪≯¨i瓣譬 》 瓠56_3},?瓤il夥, ’溉 霉- 一i≯,二⋯卿 謦。毯05§ _j笼? 参。 强≥,蔫毓蠢。≤ 黪善臻黪鬟誊。≯、繇棼 6 _鞣零鳃蠢孽。 j,砻一 。溪?鬈 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原则。人物特 稿要运用文学手法,难以避免要刻画人 物心理。但是这里就潜藏着从客观报道 走向合理推测、想象的危险,从报道走向 虚构。《恩里克的旅程》第一章有两处描 写到恩里克吸毒后的幻觉和内心活动。 他的嘴唇又湿又粘,眼睛发红,有时 半睁半闭。他变得神经质和不安。有时甚 至会幻想有人在追他⋯。 但在毒品作用下的恩里克,此时只看 见自己的母亲被困在一堵火墙后面。他 哭着大喊:“为什么她要离开我?”恩里 克感觉自己的生命正在耗尽,只有母亲 能够帮他。她是他的救世主。他一定要找 到她。 纳萨里奥在第一章后分别作出如下 注释: 恩里克在毒瘾发作时的幻觉他被人 追捕的幻觉来自玛丽亚伊萨贝尔和恩里 万方数据 而而而鬲而国际 克;他看到精灵的幻觉来自贝尔基和恩 里克;看到蚂蚁的幻觉来自朋友何塞 (Tose)和恩里克;他感觉离开了地面、两 腿毫无反应、房子在移动、地陷:来自于 贝尔基和恩里克。 纳萨里奥在写作中坚持的原则就是: 可以使用心理活动描写手法,但心理活 动的内容必须得到主人公和其他知情消 息源的证实。坚持这样的原则就关闭了 合理想象开启的虚构之门。 主题陈述和板块理论 优秀的人物特稿作品必须具有准确、 恰当传达内容的形式结构。从这种意义 上,杰出的特稿作品在形式结构上是独 特的,不可重复的,具有创造}生的。而从 准确恰当到具有创造性,还必须从符合 规范开始。 美国威廉·E·布隆代尔在其著作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 介绍了主题陈述写作以及板块理论。布 隆代尔是《华尔街日报》资深头版撰稿 人,曾获得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颁发的无 一背景与资料一 1996—2006年普利策特稿奖 获奖作品内容概括 1996,当代美国的故事{捐款,爆炸,罪犯, 狂欢节l 1997,一位棒球裁判在承受丧子之痛的同 时,还得面临另一位儿子患有同样遗传性疾病 的痛苦 1998,一位母亲和两个女儿在佛罗里达度 假期间被谋杀,以及关于此案长达三年的调查 过程 1999,一位杂货商遭受抢劫后日趋暴力化, 犯罪的持续性影响 2000,阿拉巴马州一块与外界分隔的河边 社区,住着从前奴隶的子孙,开往内陆的船只如 何改变他们的生活 2001,一位十四岁的畸形男孩,冒着生命 危险动手术整容的故事 2002,一位父亲因两岁的儿子死亡而被判 刑,一位法官审理此案 2003,洪都拉斯少年偷渡美国寻找母亲的 故事 2004,(空缺) 2005.龙卷风袭击尤蒂卡的情景 2006,一位海军陆战队少校帮助战死伊拉 克的军人家属度过失去亲人的痛苦,缅怀烈士 的故事 期限特稿作品杰出写作奖。而这本书的 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 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 的记者。 布隆代尔在该书中强调,无论是在构 思还是在采访写作阶段,记者都要牢牢 把握故事的主题,即故事的主要方面。在 构思阶段,凭借现有的线索发挥自己的 感觉,找到故事的主题,最好记下来,然 后依靠它的指导进行采访。采访过程中, 主题可能会得到发展、更改甚至否定。采 访完成后,在理解的基础上,首先完 成主题陈述部分的写作,用它来取舍架 构其他材料④。在特稿文本中,主题陈述 实际上是重要的段落,起到消息中导语 的作用,但它不一定出现在第一段。比如 《恩里克的旅程》中的主题陈述: 他的母亲再也没有回来,这决定了恩 里克后来的命运——作为一个只有十几 岁的孩子,他要自己去美国找她。恩里克 只是每年48,000万从中美洲和墨西哥非 法到美国寻亲的孩子中的一个。对于这 些孩子来说,旅程的艰苦无法想象。他们 没有钱。一路上风餐露宿,像猎物一样被 警察追捕。他们靠扒火车前行,遇到检查 时,不得不从火车上跳下,一些孩子葬送 在滚滚车轮下。 这段文字概括了整篇特稿的主题: “他要自己去美国找她”。并且用“艰苦” “风餐露宿”两个词语确定了这次旅程的 性质。而“没有钱”去乞讨、打工赚钱、 “被警追捕”、“从火车上跳下”则是故事 中反复出现的动作。“恩里克只是每年 48,ooo万从中美洲和墨西哥非法来到美 国寻亲的孩子中的一个”,从具体的个人 命运上升到一个群体的命运,彰显了作 品蕴含的社会意义。 纳萨里奥运用精蜮的主题陈述来 组织结构,决不旁逸斜出。以下是全 文每章的标题和小标题,有助于读者了 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被遗弃的孩子:迷惑,反叛, 毒瘾,教训,决定,再见。 第二章,被殴打之后,在铁路边小镇 求救:坚韧,错误。 第三章,七次失败之后,再次面对“野 兽”:上车,可怕的停车,坚持醒着,装 成瓦哈卡人。 第四章,有信仰的穷人送来食物:一 小捆面包,另一列货车,群山,怀疑,货 车司机。 第五章,河流横亘在他与河流之间: 难民所,生命线,走私犯,挫折,瞬间。 第六章,旅程终点,黑色的河流,新 的生命:快冻僵了,洛德斯,等待,尾声。 这里的每一章节可以看成是布隆代尔 所说的“板块”,即统一在一个具体的主 题之下的“段落群”。根据他的板块理论, 记者在初步形成主题陈述之后,应根据 主题和报道对象的特征确定报道要点, 然后按照报道要点进行采访。比如,他建 议,对于人物特稿,应该确定如下报道要 点:历史,性质,价值和标准,影响,反 作用,未来。而对于事件特稿,则确定如 下报道要点:历史,范围,原因,影响,作 用——反作用的形成及其行动,未来。⑤在 整理采访资料的过程中,有必要按照事 先确定的要点对资料进行详细的归类, 标注索引,每一类即为一栏,一个板块。 完成这一步工作之后,确定叙述主线。根 据他的经验,叙述主线可以采取三种形 式:板块递进主线,即把一个板块的相关 材料聚集在一起,按照不同板块依次进 行叙述;时间主线;主题线。后两者在时 间或主题的组织原则之下,可以将同一 板块打碎重新进行结构。⑥《恩里克的旅 程》揉合了时间线和主题线,形成了顺时 序叙事、主题鲜明的结构。而其中历史、 性质、价值和标准、影响、反作用、未来 板块依然鲜明。如“尾声”,就是关于“未 来”命运的悬念。(作者单位:中国青年 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注释】 ①②③《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美)戴 维·加洛克编,多人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3月 第一版。 ④⑤⑥《c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孰美) 威廉.E·布隆代尔著,徐扬译,华夏出版社,2006 年1月第一版。 2006.10CHINESEJOURNAL|ST’辛网缸者87 万方数据 从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看人物特稿写作 作者: 文先军 作者单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刊名: 中国记者 英文刊名: CHINESE JOURNALIST 年,卷(期): 2006(10)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2条) 1.威廉·E·布隆代尔;徐扬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2006 2.戴维·加洛克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 1999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熊蕾 促进报道的深化与多样化——特稿与特稿写作(之一)[期刊论文]-中国记者2002(6) 2. 熊蕾 如何打动人——特稿和特稿写作(之二)[期刊论文]-中国记者2002(7) 3. 张志安 给我讲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华尔街日报》的特稿写作技巧[期刊论文]-新闻记者2006(10) 4. 汪庆成 特稿的线索选择和内容处理[期刊论文]-中国记者2005(8) 5. 刘君 从"华尔街日报体"看特稿写作[期刊论文]-中国记者2005(8) 6. 庄向阳 特稿存在问题及品质提升[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 7. 曾建雄.毛家武 略论美国新闻特稿的人情味特色[期刊论文]-新闻大学2004(4) 8. 刘华.LIU Hua 试论特稿的文体特征[期刊论文]-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2) 9. 金灿 如何写出特稿的可读性[期刊论文]-新闻知识2004(3) 10. 赵焱 特稿与小说中叙事主体和文本关系差异的剖析[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4) 引证文献(1条) 1.许芳 特稿写作对零度写作的遵循与超越[期刊论文]-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2011(8)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honggjz200610044.aspx
/
本文档为【从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看人物特稿写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