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名利场_中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

_名利场_中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

2012-12-02 4页 pdf 166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9931

暂无简介

举报
_名利场_中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 5名利场6中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 王 敏 琴 (湖南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 摘 要: 本文从主题的不连贯性入手, 探讨了5名利场6中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 并用/ 第三力量0理论分析 了不连贯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隐含作者; 不连贯; 进攻型; 顺从型 中图分类号: I10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7242( 2003) 03- 0076- 04 恩斯特#卡塞瑞( Ernst Cassirer)说: /在每一 部艺术创作中, 我们会发现一个明确的目的结 构0,...
_名利场_中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
5名利场6中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 王 敏 琴 (湖南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 摘 要: 本文从主题的不连贯性入手, 探讨了5名利场6中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 并用/ 第三力量0理论分析 了不连贯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隐含作者; 不连贯; 进攻型; 顺从型 中图分类号: I10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7242( 2003) 03- 0076- 04 恩斯特#卡塞瑞( Ernst Cassirer)说: /在每一 部艺术创作中, 我们会发现一个明确的目的结 构0,作品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连贯的结构整 体0 ¹ 。也就是说,所有的艺术作品应该都是一个 有机统一体, 有自己的美学结构。在这个美学结 构中,所有的组成部分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和意义, 都是隐含作者用来构成他对某一事件, 某一人物 的评价与判断的。因此,隐含作者在一个具体的 作品中应该是前后一致, 互不矛盾的。然而, 从 2000年 4月 6- 9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叙事 学年会和此后一些叙事学家的网上对话中可以得 知,人们已经发现了隐含作者的不连贯性问题,相 涉的有三种情况:第一, 同一作品有不同的作者, 如5红楼梦6隐含作者明显不同;第二,由于思想、 信仰的变化,作者对前期作品进行修改,如年长的 享利#詹姆斯对年轻时写的比较清晰和直接的文 字进行修改后方收入其全集; 第三,即使是同一时 期、同一个作者的作品, 由于作者在创作的过程 中,思想相互冲突,难免不在作品中留下痕迹。本 文将就第三种情况来探讨5名利场6中隐含作者的 不连贯现象。 在5小说修辞学6中, 韦恩#布什区分了作者 (书的作者)、隐含作者(态度贯穿在书中者)和叙 述者(与读者直接交流者) : / -隐含作者. 有意或无 意地选择我们所读到的, ,他有权决定自己的选 择, ,这个隐含作者总是与-真人. 不同 ) ) ) 无论 我们把他当作什么样的人 ) ) ) 在创造一本书的同 时, 他创造一个高于自己的形象, 一个-第二自 我.。0当然,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不会总是一致的。 在 19世纪的小说中,这样的情况一再发生:即叙 述者通过将自己作为故事中的一个实际人物而与 隐含作者越离越远, 仿佛他对所有的情形都有一 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在读者心目中形成一个权威 形象, 使得安排事件的隐含作者与对事件进行评 论的叙事者之间出现差异,造成了隐含作者的不 连贯现象。 韦恩#布什在5小说修辞学6中还认为,如果小 说没有机智的主题结构, 在主题结构中/作者声称 信仰某些价值却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在结构中体现 出来0,或者没有一个导向/书本之外的世界的道 德真理0的可信赖的向导,那么这样的小说就是有 严重缺点的小说。不巧的是5名利场6恰好就是这 样一部小说。 11 隐含作者的不连贯性 5名利场6的副标题/一部没有主人公的小说0 显示了隐含作者并不期待读者将小说中的人物看 作由 18世纪小说传统所树立起来的人类行为的 理想代,可是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不仅使读者 认为隐含作者将爱米丽亚奉为当时道德的典 范,而且将贝基描写成该小说实际的主人公。这 是隐含作者的不连贯性的首要表现。 作者声称信仰某些价值, 而这些价值却没有 作为整体在小说中体现出来。如第九章对皮待# 马特和罗斯的评论中,他高歌爱情,赞美温馨的家 庭、可爱的女儿、幸福的夫妻, 但是小说中却没有 什么篇幅来描写这种幸福美满, 他描写的是充满 虚情假意,甚至欺骗的婚姻。如乔治虽与爱米丽 亚结婚,却思量着与贝基私奔;贝基与丈夫背对着 躺在床上,脸上充满了怨怼,内心充满了对丈夫的 蔑视( / her scorn for him0第 37章) ,然而当她面向 丈夫时却是心花怒放, 温柔之极。爱米丽亚被描 绘成投身于爱情、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因为在乔 #76# 2003年第 3 期 总第 79期 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3, l 3 Serial l 79 治死后,她一直沉缅于对其的怀念之中,甚至拒绝 都宾的感情长达 18 年之久;她对/每个人,,都 报以友好与恭维0(第 65章) , 她的/友善、微笑、温 柔、彬彬有礼和宽宏大量,赢得了每个靠近她的人 的爱0(第 10 章)。可是,我们在小说中却发现她 的人际关系没有一个是令人满意的。当父母疼爱 她时,她很冷漠; 当她赡养他们时,他们抱怨而且 并不感激。她崇拜乔治,乔治却以屈尊俯就的态 度对她,而她则以这种态度来对待都宾。丈夫死 后,她全身心地爱护儿子,儿子却像父亲一样粗暴 地对待母亲,当他离开母亲与祖父一起生活时,他 /微笑着, 而母亲的心却碎了0(第 50章)。 小说还反映了这样一个观点: 社会秩序并不 是道德秩序,我们收到的回报并不等同于我们应 得的,但是在第二章中,在评论贝基想要报复品克 顿小姐时却这样说道: 瑞贝克小姐,那时一点也不善良或肯宽恕他 人。这个年轻的愤世嫉俗者说世上所有的人都亏 待她, 我们深信受到世上所有的人亏待的人完全 值得这种亏待。世界就是一面镜子, 将每个人自 己的模样反射回来。对它皱眉,它就对你发怒;朝 它微笑, 与它一起欢乐, 它就是一个快乐的好伙 伴;因此让所有的年轻人自己抉择吧。 而且,这段话反映的也是宗教的观点:即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如果说贝基的恶报是由她自己 的卑劣造成的, 那么/如此完全温柔谦恭以至于成 为一个天生的受害者0(第 59章)的爱米丽亚的不 幸又是谁造成的呢? 隐含作者的不连贯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是, 小说中没有比贝基#夏普的角色更令人难以理解 的了。正如小约翰 #依 #梯尔福德 ( John E. T ilford, Jr)指出的那样, 对于作者来说, 贝基/一 直就是一个-恶魔. 0, /在她的思想、言语和行动 中,他总是不懈地使她代表着邪恶0º。然而, 如 同许多批评家所证实的,贝基不仅仅是小说中最 迷人的角色,而且是一个引人爱慕和同情的对象。 品克顿小姐就/认为瑞贝克是世上最温柔的小东 西0(第2章) ,因此受到了彼特爵士( Sir P it t)的求 婚,而且在巴黎/金碧辉煌的新宫殿里0/受到非常 荣誉的接待0(第 36章) , 并且被国王召见(第 48 章)。正是这一点使人难以理解她在小说中的总 体作用。 我们必须弄懂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为什么总 是站在代表邪恶的贝基一边? 答案似乎很简单, 从情节上说,小说中有关贝基的四分之三的冲突 中,贝基是主角,小说头几章当贝基出发为一个受 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而征战时, 各种形式的战斗意 象占据了小说。贝基独自一人,而且处于劣势,所 以当她成功地打败了强大的对手时, 我们为她高 兴;我们支持贝基不仅仅是因为她处于劣势,而且 因为她的对手是咄咄逼人的社会机构和社会态 度,而这些也都是我们的敌人;当贝基无耻地伤害 本身也是受害人 ) ) ) 如爱米丽亚等人时, 我们就 反对她。但是, 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赞成她对于 不公正社会的反叛和征服它的欲望, 即使她那时 心胸残忍,手段恶劣,而且我们对于贝基的恶意仇 视经常让位于对她的聪明机智, 充满活力的纯粹 的欣赏。 当受到谴责的贝基凭着自己的机智, 不择手 段地达到她的事业的最高峰, /渗入到时髦的正中 心0并且/当面0目睹/伟大的乔治四世0时,作为道 德规范的爱米丽亚又有什么样的作为呢? 对于爱 米丽亚来说, /生活, ,只能通过感情, 通过爱情, 通过对心灵的敦促者的忠诚而获得0。爱米丽亚 爱恋着乔治#奥斯本( George Osborne) ,在他死后 矢志不嫁 18年。但是我们知道,爱米丽亚所爱恋 的不过是由她的浪漫缔克的幻想造就的乔治的形 象。当她与乔治的订婚解除以后, 她无法平静,希 望死去,乔治的死使得她忘记了他的过错并且进 一步把他理想化,甚至用了 18年时间来崇拜一个 她有意建构、用来充实她的生存的虚假偶像,而将 真心爱她的都宾的感情置于不顾, 总之,用贝基的 话来说,温柔的爱米丽亚像/一个怀中的婴儿一样 不适于生活在这个世上0, 必须依靠他人的保护。 这样一个没有生活能力,除了柔弱以外别无它长 的女子形象怎能成为人们心悦诚服的道德规范 呢? 如同许多批评家注意到的那样, 爱米丽亚的 主题功能经常与作者所描写的她的性格与行动相 左。叙述者将爱米丽亚和都宾当作真正的女士与 绅士( true lady and gentleman) , 但是爱米丽亚的 形象是虚弱无力、愚蠢迟钝的寄生虫,而都宾则是 她的奴隶,他们的道德规范体现在何处呢? 戈登#瑞( Gordon Ray)发现, 即使在很多方面 贝基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 但是5名利场6中的道 #77# 德准则却是爱米丽亚和围绕着她的故事的价值: 对于萨克雷来说,生活只能通过热爱,通过爱 情,通过对心灵的激励者的忠实得到补偿, ,。 贝基的事业绝妙地适合于阐明名利场标准的毁灭 性操作,但是萨克雷希望通过爱米丽亚的故事来 表明,异地而处, 他将说些什么: 被人际关系所操 纵的生活,由于家庭的温暖而产生的忠实和无私。 这反复出现的对照构成了他的基本目的。» 以上的分析揭示了隐含作者的不连贯性, 现 在则让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 就需要我们利用/第三力量0理论来探讨这个问 题。 21 精神分析 以卡伦#霍尼( Karen Horney)和亚伯拉罕#马 斯娄(Abraham Maslow )为代表的/ 第三力量0理 论¼认为,为了在一个充满威胁的世上克服自己 无助孤立的情绪,使自己得以立足,人们便采取三 种主要方法:第一,他顺从、自我隐退,迎合人们; 第二, 他进攻或扩张, 与人为敌;第三,他超越、隐 退,疏远人们。健康的人灵活自由地运用这三种 方法,能屈能伸,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病态的人 则/ 不灵活、被迫屈服、战斗、孤立,不管这种取向 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否合适,假如采取另外的方法 他就会举止失措0。与之相对应,便有三种人物类 型:顺从型的、进攻型的、超然型的。 顺从型的人克服基本焦虑的办法是获得感情 和赞同。通过需要他人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他 以善良可爱、自我隐退和柔弱来将他人引向自己, 努力不辜负他人的希望, /经常达到失去自己感情 的程度0, 认为自己一文不值并生怜悯之心将使他 感到更加安全, 因为那样的话别人就不会把他当 作威胁, /他倾向于降低自己, 处于次位,将光亮留 给他人0,通过柔弱和忍受,他既控制了他人又为 自己找到合理的借口。他的座佑铭是: /你必须爱 我、保护我、宽恕我, 不要抛弃我,因为我是如此的 柔弱与无助。0对于他来说, 生活的意义在于爱情 关系。 进攻型的人有目标、特征,价值观念与顺从型 的人截然相反。他通过征服寻求安全, /他需要超 越,取得成就、名誉和获得承认0。最吸引他的不 是爱情,而是拥有。他憎恨无助,以忍受为耻。尽 管可分为三小类(自恋型的、完美型的、傲慢报复 型的) ,但进攻型的人都/旨在控制生活。这是他 们克服恐惧与焦虑的方法;使他们的生活具有意 义,也使他们有某种生的乐趣0。 超然型的人对待充满威胁的世界的态度便是 从它的力量下脱离出来,并且将他人拒之于内心 生活之外。他蔑视对于世俗成就的追求,深深地 厌恶努力勤奋,强烈需求优越,以恩赐的态度看待 同伴, 总是通过想象而不是实际的成就来实现自 己的抱负, 采取/不介意0的态度保护自己免受挫 折。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认为贝基属于进攻型人 物,爱米丽亚属于顺从型人物,她们都是隐含作者 用来表现自己思想倾向的工具, 她们之间的对照 就是隐含作者思想冲突的体现, 这种冲突无法调 和,取得统一, 因此就形成了割据的局面, 出现了 不连贯现象。 贝基属于进攻型人物, 代表着顺从型价值体 系所憎恶的一切东西。毋庸置疑, 她是小说强烈 谴责的对象。然而, 在她的人物结构、价值体系和 世界观中, 隐含作者完美地体现了他有意抨击却 又希望表达的进攻型倾向。这种倾向如此强烈, 到处寻求释放。而他的顺从型价值体系又降伏不 了这匹脱缰的野马。这时隐含作者便安排叙述者 公开出面指责, 以求得到内心的宁静。如在第 8 章中他就宣布: /当我们介绍人物的时候,我将请 求允许作为个人和一个兄长来介绍他们,而且偶 而走下平台谈论他们;如果他们友好而善良,就与 他们握手言欢;如果他们愚不可及,就听凭读者嘲 笑他们:假如他们邪恶和无心无肝,就用礼貌所能 允许的最强烈的词汇谴责他们。0通过对贝基的指 责,隐含作者捍卫自己认同的价值体系和公众形 象,另一方面却使贝基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人公 。 因为她的内心活动, 她的为人处事,无不体现了人 类/自我实现0的本质, 人们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 自己的影子,因此在心理上能产生一种共鸣,与她 同喜同忧,认同她的所作所为。然而这并不是隐 含作者所期望达到的效果。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 矛盾的局面:贝基越能有效地控制局面,就越遭到 隐含作者的谴责。因为他的道德价值观念及公众 舆论都不允许他将一个来自下层却凭着自己的聪 明才智在上层社会混得一席之地, 甚至敢于击败 上层人物的反叛者, 塑造成作品的主人公。 #78# 爱米丽亚是顺从型人物, 是一位/真正的女 士0,沉醉于/建立无数的空中楼阁, ,0,这些伤 感的白日梦不仅揭示了她的行为变化无常的原 因,而且说明她的欲望众多纷乱, 无法实现,而且 掩盖了她的本来面目。可叙述者却对她的/美德0 大加赞美, 而这些美德在人物塑造中从未体现出 来,体现出来的只是作者将它诗化了的柔弱与自 我隐退的个性, 以及通过柔弱来控制、利用他人的 处世之道。表面上看, 她从不主动攻击, 利用他 人,而实际上她的柔弱温顺却是他俘虏众人的武 器,她的/友善、微笑、温柔和彬彬有礼、宽宏大量 (赢得了)每一个靠近她的人的爱0,达到了自己的 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 柔弱0就是她征服世界 的手段,与贝基主动出击、针锋相对的直接手段相 对应, 被动中体现了顺从型人物中的进攻倾向。 在如此柔弱,如同/怀中的婴儿0一般顺从的爱米 丽亚的个性中, 仍存在着这种倾向,可见进攻型倾 向乃是人类的本质属性,要想压制并且消灭它是 不可能的。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隐含作者的不 连贯性。因为, 他的本意是用爱米丽亚体现只有 顺从才能得到好的回报,与贝基因为进攻所以得 到恶的回报相对照, 然而给人的印象却是只有顺 从加进攻才能得到好报。所以, 从爱米丽亚形象 的塑造中,我们既看到了隐含作者的不连贯, 也看 到了大量的讽刺蕴含其中。 综上所述, 5名利场6中隐含作者的不连贯性 表明了一种基本冲突: 即隐含作者占主导地位的 顺从性倾向与尽管压制,力量却很强大的进攻型 倾向之间的斗争。因为,隐含作者的进攻型倾向 对他的有意识的自我形象和世界观构成了威胁, 所以必须将它们溶于顺从型价值体系以便能被接 受。这是通过伪装与移置完成的。有时他的进攻 型态度公然表现, 有时表达得如此不着痕迹以致 于读者无法觉察到其的存在, 有时把它溶于顺从 型人物的描写中,更不容易引起怀疑,因为这种人 引人同情,受人保护,而正是在后者之中暗含了隐 含作者的大量讽刺。于是,主题冲突的结果便出 现了隐含作者的不连贯性。 注 释: ¹ Par is, Bernard J. 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F iction: StudiesIn Thackeray , Sendhal Georg e Eliot, Dostoevsky, and Conrad[ M ] . Indiana Univ ersity Pr ess, 1974. p. 71. º John E T ilford, Jr. , / T he Degradation of Becky sharp0 [ A] . South Atlant ic uar ter ly[ J] . V II I ( 1959) , p. 165. » Par is, Bernard J. 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F iction: StudiesIn Thackeray , Sendhal Georg e Eliot, Dostoevsky, and Conrad[ M ] . Indiana Univ ersity Pr ess, 1974, p. 77. ¼ ibid, p. 30. 参考文献: [ 1 ] 申丹. 究竟是否需要/ 隐含作者0 ) ) ) 叙事学界的分 歧与网上的对话[ J] . 国外文学, 2000. ( 4) . [ 2 ] Boot h, Wayn C. The Rhetor ic of Fiction [ M ]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 3 ] Iser, Wolfgan . / The Reader in the Realistic Novel : Ethetic Effects in Thackerayps, Vanity Fair0 [ A ] . in Modern Critical I nter p retations : W illiam Makep eace Thacherayps Vanity Fair [ C ] . New York: Harold Bloom ed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7. 收稿日期: 2002- 04- 10 作者简介: 王敏琴( 1965- ) , 女, 副教授。研究方向: 英国文学。 #79#
/
本文档为【_名利场_中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