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红楼梦赏析17回

红楼梦赏析17回

2012-12-02 18页 doc 59KB 3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603

暂无简介

举报
红楼梦赏析17回《红楼梦》第十七回 - 赏析 皇帝的妃子贾元春要回娘家探亲,须要修一座园林式的别墅让妃子住,这别墅叫“大观园”。 大观园修成后,各个风景区或有房子的地方,立有石碑,上面要题上有艺术哲理意味的词语,来表明或暗示地点。贾政为了考试宝玉的才能,把这任务给了他。从宝玉题对额来写他的非凡才气。 这回也写贾政的不学无术,竟然题不出一句合格的词来,而只会训斥斥儿子,这样的父亲并不少见。 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又欣赏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三篙、一脉,都指水。河堤上的柳因水而更翠绿,河两岸的花给水分去了香气;或:...
红楼梦赏析17回
《红楼梦》第十七回 - 赏析 皇帝的妃子贾元春要回娘家探亲,须要修一座园林式的别墅让妃子住,这别墅叫“大观园”。 大观园修成后,各个风景区或有房子的地方,立有石碑,上面要题上有艺术哲理意味的词语,来明或暗示地点。贾政为了考试宝玉的才能,把这任务给了他。从宝玉题对额来写他的非凡才气。 这回也写贾政的不学无术,竟然题不出一句合格的词来,而只会训斥斥儿子,这样的父亲并不少见。 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又欣赏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三篙、一脉,都指水。河堤上的柳因水而更翠绿,河两岸的花给水分去了香气;或:河水从岸柳那里借来了翠绿,因了一条河而把两岸的花香分开了。联意是说柳和水,花和水,相互灵通,相互引吸,相依为美,相互渗透,真神来之笔。[2] 《红楼梦》第十七回 - 注释 豪华虽足羡 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   [说明]   此诗见于己卯、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回前,有“诗曰”字样,并有批说:“好诗!全是讽刺。近之谚云‘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真骂尽无厌贪痴之辈。”戚序本十七回前此诗虽无“诗曰”字样,但仍有批语。诗当是作者写的标题诗。   [评说]   诗写元春归省。以封贵妃为“虚名”,说“苦甘”无人识得,揭露了宫闱是妇女的死牢,借此否定首句,表明豪华并不足羡。全诗用语浅显而蕴意深刻。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 曲径通幽处(贾宝玉) 曲径通幽处。 [说明] 进大观园,迎面一山,遮住园中诸景,微露羊肠小道,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留题。 [注释] 1.曲径通幽处——唐代常建 HYPERLINK "http://www.hudong.com/wiki/《题破山寺后禅院》"《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论诗者以为语带禅机,认为它说了一个佛家的道理:要达到能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小路。 沁芳(贾宝玉)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说明] 园中以“沁芳”命名的有泉、闸和亭,本是“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中”,渐平阔后,有桥,桥上筑亭,亭压水而成。 [注释] 1.沁芳——水渗透着芳香。 2.“绕堤”二句——水光澄碧,好象借来堤上杨柳的翠色;泉质芬芳,彷佛分得两岸花儿的香气。“绕堤”、“隔岸”,水在其中。“三篙”,从深度上说水,“一脉”,从溪形上说水。这一联句法特殊,是诗歌炼句修辞的一种技巧。 有凤来仪(贾宝玉)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说明] “有凤来仪”即潇湘馆,它的特征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注释] 1.有凤来仪——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仙禽,相传它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尚书·益稷》:“箫韶(舜的乐曲)九成(一曲终叫一成),有凤来仪(呈祥)。”因为传说凤是食竹实的,所以借这一成语命名。 2.“宝鼎”二句——宝鼎,这里指煮茶的鼎炉。本来,茶沸热时则有绿烟,棋在着时指头觉凉。现在却说“茶闲”、“棋罢”之时亦复如此,正是为了写竹。翠竹遮映,所以疑尚有绿烟;浓荫生凉,所以似乎仍觉指冷。这一联与小说中提到的陆游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同属一路。从琐事细节上体察物性事理,以表现一种闲情逸致。 杏帘在望——稻香村(贾宝玉) 新绿涨添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说明] 这是题大观园中人工造成的田野山庄的对额。 [注释] 1.杏帘在望、稻香村——因为此处“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贾政等人想题作“杏花村”,还叫人做一个酒幌,用竹竿挑在树梢头,以凑合唐代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贾宝玉嫌题额陋俗,以为不如因旧诗“红杏梢头挂酒旗”题作“杏帘在望”,或据“柴门临水稻花香”称为“稻香村”。唐代许浑《晚至章隐居郊园》诗:“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诗:“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 2.“新绿”句——新绿,指新鲜的春水。澣,俗写作“浣”,洗濯。葛,蔓生植物,多长于山间,煮取它的纤维,在长流水中捶洗干净后,可以织布制衣。《诗.周南.葛覃》:“薄(语助词)澣我衣(指葛衣)。”这句从田庄背山临水写。 3.“好云”句——好云,指云能生色,又兼喻“喷火蒸霞一般”的杏花,所以说“香炉”。以云喻盛开的花是诗中常例。芹,指水芹菜,多长于水边。《诗.鲁颂》:“薄采其芹。”两句说村野人的事,同用《诗》语,写山、水、杏花诸景,字面上不说出,都是旧诗技巧上的讲究。 蓼汀花溆(贾宝玉) 蓼汀花溆。 [说明] 自稻香村转过山坡,抚石依泉而进,过众花圃,“忽闻水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留题于此。 [注释] 1.蓼汀——汀,汀洲,水边平沙。“蓼汀”一词当从唐代罗业《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想来,但意境萧索,所以元春看了说:“‘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 2.花溆——溆,浦,水边。“花溆”一词当从唐代崔国辅《采莲》诗“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想来。 兰风蕙露(清客)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说明] 清客拟的这两联和下面宝玉所拟“蘅芷清芬”一联,都是写蘅芜院的。蘅芜院的特征是房屋被山石所绕,“且无一树花木也”,却长满了各种牵藤引蔓的异草香花。 [注释] 1.麝兰、杜若——都是香草。霭,云气,引申为弥漫。上句套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书中已指出,说它“颓唐”;同时,也与“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的环境不合。下句也是抄袭唐代徐坚《棹歌行》“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的。   2.三径——庭园间小路。汉代蒋诩隐居后,曾于舍中竹下开一条三叉小路,只与求仲、羊仲二人来往。蕙,兰的一种,多穗。以“玉蕙”对“金兰”,说明才思贫瘠,造句拙劣。这两联从额题到楹对,都是作诗不顾具体环境、全无诗情而只会凑泊俗套的标本。宝玉说“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 ’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作者借此讽刺了一些装模作样、自命风雅,实际上不学无术、庸俗不堪的儒生清客。 蘅芷清芬(贾宝玉)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蘪梦亦香。 [注释] 1.“吟成”句——豆蔻,指草豆蔻,春天开花,密集成穗状花序,花初生时卷于嫩叶中,俗称含胎花,以喻少女。唐代诗人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说,吟成杜牧那样的豆蔻诗后,才思还是很旺。“才犹艳”程高本作“诗犹艳”则是后人胡改,“犹”字没有着落,不成文理。 2.“睡足”句——荼蘪,蔷薇科植物,春末开花。这句因修辞技巧兼两层意思:一是花枝软垂无力像睡梦沉酣;一是人在花气中睡梦也香甜。这一联内容“香艳”,是古代上层社会的生活情趣。 红香绿玉(贾宝玉) 红香绿玉。 [说明] 这是拟题怡红院的,后来元春将它改为“怡红快绿”。 [注释] 1.红香绿玉——先是一个清客说题“崇光泛彩”,宝玉以为“此处蕉、棠两植”,不宜偏题。为什么说偏呢?因为“崇光泛彩”用的是苏轼《海棠》诗:“东风渺渺泛崇光(增长着的春光)”,只说了海棠,漏了芭蕉,所以用“红”“绿”兼顾。 [鉴赏] 这些题园景的额对,内容上都是风月闲吟,但题额对的情节在小说中却是不可缺少的。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种种活动都在大观园的背景上展开,作者通过贾政、清客和宝玉巡看新告竣的大观园,拟题匾对,一开始就把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等等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重点的描绘。如果没有这一情节,我们很难设想用其它什么方法能使结构繁复、景物众多的大观园很快地就在我们读者心目中留下如此清晰、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安排,正是作者高出于一般的才能平庸的小说家的地方。 大观园中的几处房子,后来都分给宝玉和他的姐妹们居住,作者预先描绘这些各具不同特点的景色,以便用它作背景来烘托以后房主人的典型性格。如潇湘馆用竹来烘托黛玉的性格,与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特点很相称。她容易伤感悲愁,所以又把竹子与潇湘的传说典故连在一起。稻香村的环境不但与守节寡欲的李纨性格协调,就连楹联用“浣葛”等事,也与她家教素重封建妇德、认为女子“以纺绩井臼为要”、自己也“惟知待亲养子”等情况相称。蘅芜苑花木全无,幽冷软媚,怡红院蕉棠两植,红香绿玉,也都有意无意与房主人有关。 此外,作者还让题对额变成两类人在文才诗思方面的一次实地考核:一方面是被人称为“自幼酷喜读书”,当时在朝廷做官的贾政,以及他门下的一批附庸风雅的清客;一方面则是所谓“愚顽怕读文章”的封建逆子贾宝玉。考核的结果,谁优谁劣,谁智谁愚,谁被弄得窘态百出,这我们已从小说中看到了。在这里,作者对贾政及其门下清客相公们作了淋漓尽致的嘲讽。[3] 《红楼梦》第十七回 - 隐寓分析 一、大观园的大门隐指《红楼梦》的书名 雪芹首先写大观园的大门,大观园是五间开的大门(用准确数),这就有点奇怪,贾府大门才三间开,且私家园林是五间开大门的可能少之又少(当然不排除省亲别墅这个特殊原因)。我们再想一想部书的大门是什么?那就是书名,所以用园的大门来暗喻书的名称非常形象。且大门为五间开这个数量也正合了《红楼梦》有五个书名这个数量(《红楼梦》、《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故从形和数上都十分相符,这不应该是巧合。 再看园门的特点,门间的屋顶是泥鳅脊,泥鳅脊也称卷棚顶,即屋顶的前后坡自然圆转不起脊,这是暗指《红楼梦》的五个书名连为一体,概括了书的"正面"和"背面"的意思,且自然结合不露痕迹,;"门栏窗隔皆是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是指五个书名所包涵的意思新鲜而明白;"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是在点"木石"这个题;"虎皮石墙"则应是点《石头记》这个定名和石头入世这个书中的故事(因墙包的是园,而园象征的是书)。至于什么"不落富丽俗套"这已是在第一回中明白用过的赞语。 补充一点,西番草即缠枝莲,雪芹不用缠枝莲而用西番草也应有深意,我们知道书中写绛珠草是生在西方灵河岸边,西番与西方暗合,西番草则应是暗指绛珠草,从这些细节可见雪芹下笔处处皆有深意。另外,书中写绛珠修成人体后饥食蜜青果且后随石下凡,与西方著名的伊甸园故事相仿佛,是否意味着雪芹作《红楼梦》也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红楼梦》中提到了西洋钟、西洋酒,六十三回还提到了西方语言),且王国维、吴宓等认为《红楼梦》的创作符合西方文艺理论,我想这些都不应是偶然的。 《红楼梦》有五个书名,不只是由于增删、修改书的原因,而是雪芹故意为自己的书取了五个书名。从甲戍本第一回的一段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叙也。今棠村已逝,余观新怀旧,故仍因之"来看,从《风月宝鉴》到《石头记》可能有增删、修改的原因。但《红楼梦》、《情僧录》、《金陵十二钗》到定名为《石头记》则看不出来是增删、修改的原因。从写大观园大门时提到什么"新鲜花样,不落富丽俗套"等;从五间开大门由卷棚顶连在一起,是喻五个书名从总体上表明了书的"正、背面"意思这些寓意来看,这五个书名基本是同时的,是雪芹故意为自己的书取的五个名字,是雪芹的"新鲜花样",雪芹认为只有用五个书名才能真正全面概括自己所写书的全部涵义。其中表明书"正面"意思的是《石头记》、《金陵十二钗》两个书名,即石头历幻和其所见女孩的故事;表明书"背面"意思的是《情僧录》、《红楼梦》和《风月宝鉴》三个书名,即写书是为表作者之情、为表世事如梦、为表爱情如幻,说实话《情僧录》明显有调侃之意,是不可能拿来作为书名的。从写大门特地写"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特地写"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来看,雪芹对自己书的定名应是《石头记》,这与抄本的书名也相合。 二、翠嶂隐指《红楼梦》的楔子 从形象上说,翠嶂是大观园景点的开头,楔子是《红楼梦》全书的开头,两者完全相符,文中评论翠嶂的作用是"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书的楔子的作用也是如此。故从形象和功能上来说用翠嶂隐指楔子十分合适。 《红楼梦》的楔子(第一回)除有引出正文、概括故事的作用外,还有宣示主题、表明宗旨、伏下结局并直接与正文故事相接等特点,这些正是雪芹对小说创作手法的一种创新(即雪芹的大丘壑)。《红楼梦》中使用楔子这种小说开头的传统形式,且借用了女娲炼石这个古老神话,所有这些与文中写翠嶂和评论题留时谓:"非胸中有大丘壑,焉想及此","不过以一充十用,取笑罢了","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些评语非常一致。翠嶂的题留是"曲径通幽处"(应是"曲径通幽",文中借清客说了题留是"二字、三字、四字",且所有的题留都是最多四字,故不应有五字),其实是在点出《红楼梦》的楔子中连续用了几个既不同又有关联的故事,既概括了正文中构思精微的所有故事,又直接与正文故事相连接,还表达了作者写书的幽深的"丘壑"。 特别注意一点,在写众人进入翠嶂前庚本有很长一段值得玩味的夹批,批语是"此回乃一部之纲绪,不得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盖后文十二钗书,出入来往之境方不能错乱,......,万勿以今日贾政所行之径老(考)其方向基址,......"批语表面是在解释雪芹细写此回是因为大观园是书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故要详细交待,且解释雪芹按这样顺序写是由于贾政是走的小道,但"一部之纲绪"五字已经明明白白点出了本回之隐寓--就是介绍《红楼梦》的总体概况,所以告诫莫要去考"方向基址"。 三、沁芳亭是隐指《红楼梦》的故事梗概 一部小说楔子完了后就应是正文了,我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沁芳亭是在暗指《红楼梦》的正文,即故事梗概。先看此处的题额,题额时否定了一个"泻玉"肯定了一个"沁芳","泻玉"即"写玉",将两个连起来就是"写玉沁芳",这四个字恰当而精辟地概括了一部《红楼梦》的全部故事。那为什么将"泻玉"否定了呢?因玉在书中是须眉浊物,故称"泻玉""粗陋不雅",当然要否定;"沁芳"指水因浮着落花发出芳香,喻书中女孩的高雅芬芳,当然称要"新雅"了,其实雪芹是在说一部《红楼梦》的故事就是"借写玉而沁芳"。再看题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表面是写水,其实是隐指一部《红楼梦》就是写的女孩的"沁芳",此联中水、柳、花融为一体,水是女孩的骨肉、柳是女孩的姿态、花是女孩的魂魄,处处不离女孩的芳,且"花隔岸、柳绕堤"更是喻书中女孩清贵非常可望而不可及。文中用"翼然"引出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其实雪芹作《红楼梦》与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意思如出一辙,欧阳修"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雪芹"醉翁之意在乎儿女之间",两者同归于"伤时怨世",故《石头记》未尝不可称是雪芹的《醉翁亭记》。 再看对沁芳亭的描写,按文中所述亭是处于宽阔处,"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此处收纳全园景色形象地说明了亭是暗喻全书故事梗概,亭建在桥上、压水而立,水从桥下流过,也暗指书的全部故事是以女孩的悲剧为中心内容。以沁芳亭的位置和特点来看(脂批称: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此亭也应是象征全书的故事梗概。 顺便谈一下"石桥三港"的问题,庚本中此处在"三"字傍多加一个"跨"字,点改为"石桥跨港"。雪芹在此处用"三港"(即三个涵洞)是有深意的,《红楼梦》有三重主题的故事结构(这个问题下面要谈),且这三重故事结构的结局都是"花落水流红"的悲剧,因亭是暗指全书的故事梗概,故水从桥下三个涵洞流过是暗合着三重故事结构和悲剧结局这层意思的,如改为"石桥跨港"则其中深意荡然无存。所以雪芹之笔神妙精绝,不可擅改一字。 四、潇湘馆隐指《红楼梦》的结构和主题 写完沁芳亭,雪芹接着用细笔描写潇湘馆。在展开讨论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个有关数字的问题,就是潇湘馆到底是"小小两三间房舍"还是"小小三间房舍",这不仅关系到本文的结论,更关系到《红楼梦》的结构这个重大理论问题。 庚本此处为"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其实那个"两"字是有问题的,理由有二:一是既然"一明两暗"就明显是三间,怎么还会说是"两三间"呢?二是庚本中那个"两"字的结体和笔迹与此回中其他的"两"字都不一样(其他的"两"字都一样),显然不是抄手的字。我推测原来此处应是抄手留的一空格,原因是底本中此处辨认不清(两个"小"字连写,第二个"小"字用两点代替,但后面又跟的是个"三"字,容易分辨不清,故戚本抄成了"小小二三间房舍"),所以在"三"字前留一空格以备后来核对修改,抄手核对后,见未错就没有修改,故形成了一个空格。但却被收藏者或读者妄加了一个"两"字(类似问题在下面谈《红楼梦》分回时还要遇到),以为这样读起来顺口。殊不知这个数字雪芹是藏有深意的,不可妄加。 明确了这个问题后,我们来看雪芹是如何借写潇湘馆来介绍《红楼梦》的结构和主题的。潇湘馆有"小小三间房舍,一明两间",这是暗指《红楼梦》有三重故事结构且是一明两暗,即《红楼梦》有三条故事主线,且是交织在一起的。"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床几椅案象征故事情节,这是暗指《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都是按三条主线的内容来设计、组织、安排的。那么这三条主线分别是什么内容呢?哪两条是暗、哪一条是明呢? 潇湘馆分前后院,"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所以后院应隐指两条暗线。后院的特色是:"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且有泉一派,缘屋流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梨花谐"离花"即流散、夭折之花,应是喻黛玉,芭蕉是"绿玉"应是喻宝玉,"兼"有混杂并在一起的意思,"梨花兼着芭蕉"是指两种植物是靠在一起的,暗指宝黛爱情(从"大株梨花"来看,也可能是指宝玉与很多女孩的情,但主要的应是宝黛之情)。"两间小小退步"暗指宁、荣二府(退步是供临时休息用的房间,有贾府是雪芹为作书所创设的意思,见后对稻香村的分析),泉水即"花落水流红"之意,将这几个意思联系起来隐寓就很明显了,一条暗线就是宝黛的爱情发展,且结局将是"花落水流红",另一条暗线就是贾府的兴衰,且结局将是"落花流水"。另外,从"兼""退步"这些字词的使用上我们见识到了雪芹的炼字功夫,从对潇湘馆后院的精巧设计上,也让我们也见识到了雪芹的高才和十年辛苦,真是"好精致想头"、"非胸中有大丘壑者,焉想及此"。 另一条明线当然就应是落在前院了,前院有千百竿翠竹,有一条石子漫成的甬路。石子漫成的甬路喻指石头幻形入世的经历,千百竿翠竹喻世上的女孩,且泉水是从竹下盘旋而出,是喻世上的女孩的人生都是"花落水流红"的悲剧,那么《红楼梦》的明线就是石头入世所见世上女孩的一个个故事,且结局都是悲剧。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千百竿翠竹",说实话一个潇湘馆是不可能种千竿竹的,这里雪芹特地用"千百竿"是为突出"世上女孩子"这个意思,因石头的眼中对女孩子是不分贾府内外、书内书外的,都认为是世上的女孩子,且泛指"世上女孩子"这层涵义在后面写题额时也要用到。这个数字可与后面写稻香村有几百株杏花对照,那里就特指书中女孩,读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感叹雪芹笔下确无闲字。 再来看潇湘馆的题对,题额是"有凤来仪",楹联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对"有凤来仪"文中已点明是颂圣,但说的是颂贾妃这个圣,从我们对"千百竿翠竹"含义的分析看,应是在颂世上女孩这个圣,其实这就是《红楼梦》的一个主题,即明线的主题就是赞颂世上的女孩。对楹联一般只注意到了"绿"和"凉"字的写竹这层意思,但此联的隐寓是落在"茶"和"棋"字上,茶有喻男婚女嫁的意思(这在二十五回凤姐开宝黛的玩笑时已提到了),所以"茶"在此联中有象征男女爱情之意。中国自古有棋如世事之说,故"棋"在此联中有象征世事变幻之意,那么此联的隐寓就是爱情如茶尽后的绿烟,世事如棋罢后的凉指,这就是《红楼梦》的另两个主题,即两条暗线的主题分别是悲情和叹世。另外,贾政进潇湘馆时说:"如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读书"两字也是暗点潇湘馆是在谈《红楼梦》这部书,且应月下读之方能解其中之味。十八回中咏潇湘馆诗末联"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也在喻指书中三条线所叙故事(清碎影)到头来俱是一梦。 五、幔子暗指《红楼梦》的分回,帘子暗指书中诗、词、曲、联、文(指骈文)、题、谜等(以下统称诗词),椅搭等暗指《红楼梦》的正文 雪芹在写完潇湘馆后立即借贾政之问写幔子帘子,且是众人要离而未离潇湘馆时,如果潇湘馆确是隐指《红楼梦》的结构和主题的话,那么幔子帘子的隐寓一定也与《红楼梦》的结构有关。 首先看幔子,从形象上来说幔子是挂起来的一匹布,与未装订时的一回线装书非常相似,幔子的功能是分隔空间,这与小说的分回也相似,说明幔子应是在喻《红楼梦》的分回。文中写道:"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这几个数字太有意思了,与《红楼梦》只有八十回这个实际情况契合得一丝不差,如果说总数一百二十架可解释为是为了合《红楼梦》中十二这个基数,那么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又怎么解释?为什么雪芹不写是得了一百架下欠二十架?这是巧合吗?本文前面分析了此回中雪芹所用数字是有他的目的的,非泛泛之写,那么对这句话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是在暗指《红楼梦》的总回数应是一百二十回,只修改完成了八十回,还有四十回未完成。 再来看帘子,从功能上说帘子有招牌的作用(望子也称帘子),门帘窗帘有分隔又有透光的作用。从现存的各种《红楼梦》抄本来看,完整的一回文字中的诗词包括回目、回前诗、正文内诗词(不是每回都有)、回后联。其中回目与招牌的作用相似,回前诗、回后联起着分隔的作用,回内诗起作"透光"的作用,这与帘子的功能暗合,且帘子谐"联子",种种迹象已表明帘子是在暗指诗词。 如果此说不错的话,我们进一步来分析帘子的种类和数量,文中交待帘子分五类,每类二百挂,共计一千挂,但只有一类得全了,其他四类都只得了一半。先说帘子分五类,这是暗指《红楼梦》中的诗词可分为五类。如果按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诗、词、曲、对、文五类(这只是大概地分,其实还有题、偈、谜等),但我们知道雪芹在此时是在谈《红楼梦》的结构,故雪芹在这里对诗词的分类,应是按它们处于书的结构中的不同位置来分的,这样分就是回目、回前诗、正文中诗词、回后联(现存的本子中回前诗、回后联很少,但雪芹计划中每回是应有回前诗和回后联的),从前八十回看就只有这四类了,还有一类是什么呢?应是落在书末的情榜上,可能情榜上有用诗或联或题对每人下的评语(类似于第五回中的册子),对情榜上的诗词雪芹将其归为了一类。 再来看每类二百挂的含意,回目、回前诗、回后联明显应是分别一百二十联(首)(以下简称首),不是二百首,而《红楼梦》也不可能有二百回,这是什么原因呢?雪芹写每类二百挂是大约数,是为了去合总数一千挂这个数量,即整部《红楼梦》中的诗词应是一千首(应是准确数)。对这一千首诗词我们可作一个大致的分析,回目、回前诗、回后联是固定数,应占去三百六十首,前八十回正文中有约二百首,可推测出后四十回正文中约有一百首,还余三百四十首左右(三百六十首的可能性大,它是十二的倍数),应是在情榜上。如果情榜上是每人一首的话,这样情榜上的人数似乎太多了,故有必要对情榜作一些讨论。 关于情榜上的人数,我们可结合第一回和第十八回的三条脂批来作一推断。第十八回写妙玉时有一长段双行夹批和一段眉批,夹批中罗列了正十二钗的名讳,大概罗列了副钗的一些名讳。但畸笏认为不清楚故再加了眉批,眉批为"树(前)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说明情榜上有一组正钗、四组副钗,而副钗每组是多少人呢?第一回写女娲所炼石头时其尺寸为"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甲戍本有侧批:"总应十二钗","照应副十二钗"。这两条脂批的意思是:十二是个基数,即每十二钗为一基组,每一组副钗是两个基组二十四人。所以副钗有四组共计应是九十六人。那么正钗又是多少人呢?应只有一个基组计十二人。证据有二:十八回夹批中只罗列了正钗十二人,此证一;第五回警幻解释十二钗正册时说"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此证二。复杂的是第五回中册子还有十二钗副册和又副册,似乎副钗也应是十二人一组,而不是二十四人一组。这种认识是把册子和情榜搞混了,其实情榜是情榜、册子是册子,是两回事。畸笏眉批中的"副"和册子中的"副"是两个概念,眉批中的"副"是指情榜上的"副钗组",即副钗共有四组。而册子中的"副"是等级的意思,即正、副是两个等级,所谓副册和又副册其实都是属于情榜上"副"这一个等级,所以警幻说"下边二橱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否则的话警幻就应说"下边一厨次之,另一厨再次之"。从警幻的话可看出三层意思:一是情榜有"三、四副",而册子只有"副和又副",所以情榜和册子是两个东西,且两个"副"字意思不一样;二是副册和又副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即一个等级);三是指这个整体比正十二钗次一等。一句话:册子中的"副和又副"就是眉批中的一个"副"。这样的话情榜上就应是正钗十二人、副钗二十四人、再副及三、四副钗七十二人,再应加上宝玉,共计一百零九人。 明白了情榜上的人数后,再来看情榜的结构和内容。先说明一点,从第五回的册子中钗、黛判词的写法,以及脂批称:"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来看,情榜上应也是钗、黛合写,所以情榜上的一百零九人只能算为一百零八人。我们只知道情榜上有对每人的评语,如对宝玉的评语是"情不情"、对黛玉的评语是"情情"。但是应该还有其他的内容,《红楼梦》中是以花喻女孩,可能还有每人的花性归属以及赞词,如李纨的花性归属可能是"梅花仙子",赞词可能是"霜晓寒姿"。比照第五回的十二钗册和警幻"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之言,可能正钗和副钗每人还应有评诗,而"再副、三、四副"因为"庸常之辈"故无评诗。至此,我们可大致推测情榜的结构排列是姓名、花性归属、赞词、评语、评诗(部分人有)。 那么情榜上的诗词数量就是:评语、花性归属、赞词分别为一百零八首;赞诗为正钗十二首、副钗二十四首,共三十六首。这样倒推回去的话,《红楼梦》中的诗词分布情况就是:情榜上诗词是三百六十首,全部正文中则应是是二百八十首(后四十回中就应是八十首左右),回目、回前诗、回后联分别为一百二十首,共计一千首。这个数量与帘子一千挂非常吻合。 那么所谓的有一类帘子得全了其他的只得了一半,这句话就好解释了,这是在暗指雪芹所分的五类诗词中有一类已写完了,其他四类都还未写完(一半应是个大约数)。从脂批透露过八十回后的回目来看,写完了的一类应是一百二十回的回目,其他的诗词都没写完,这个情况从前八十回书中缺《中秋诗》、缺部分灯谜诗、回前诗和回后联还差很多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庚本中缺几个回目的原因,应是由于对正文的修改、调整而引起回目的变动和对回目本身的修改造成的)。 接下来我们看椅搭等东西,文中说"椅搭、桌围、床裙、桌套(可能应是几套),每分一千二百件,也有了",分析潇湘馆时已说过床几椅案是象征故事情节,椅搭等是装饰床几椅案的,将故事情节包装起来让读者看的东西就应是文字,即椅搭等暗指《红楼梦》的正文。"每分一千二百件也有了"是说《红楼梦》的正文是写完了的,一千二百件也合着书的一百二十回(不可能说是一百二十件,因大观园中不可能只有一百二十把椅子,故用的是其十倍的数)。 必须说明一点,谈到《红楼梦》的总回数问题,必然涉及到二十一回"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四十二回"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这两条回前批。第一条批语中那个"卅"字不一定完全可靠,因庚本中"卅"字前有一空格,原因应与前述的"小小三间房舍"类似,即使其可靠,"后卅回"也可能是指九十一回至一百二十回。至于四十二回的回前批本身就很奇怪,批语不在三十九回前却在四十二回前,从批语的内容看也确实应在批第四十二回,不应该放到三十九回前。这是一条早期批语,是在《红楼梦》尚处于早期初稿时的批语,那时全书只有一百一十回,当时此批语在三十九回前,但后来改写后三十九回前添加了两回(可能是删天香楼事后的改写)再加上十七、十八回一分为二,三十九回就自然顺延为了四十二回,批语也就跟着到了四十二回前,但批语中"三十八"三个字却漏改了。推测漏改的原因是全书修改后,到四十一回恰是过修改后全书一百二十回的三分之一,故未修改批语,这也恰恰说明了全书应是一百二十回。 如果分析不错的话,后四十回中诗词加情榜诗词,加回前诗、回后联共计诗词约是六百八十首,除去花性归属、赞词、评语等,纯粹诗、词、联约还有三百五十首左右,其中大部分还需要雪芹创作或修改,我们知道写诗词占用的工作量比写正文要大得多,更何况是《红楼梦》里那些高水平的且有隐寓的诗词,其实花性归属、赞词、评语等也不简单,与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等结合得非常完好,且三者还要有内在联系,每人的赞词、评语的字数还要基本一致,用词也要清晰、洗炼而高雅。从这些情况中可看出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工作量之大,这也可能是后四十回未能完成的一个原因。 当然由于我们无法看到八十回后的文字,《红楼梦》有的本子中写帘子时多一句"湘妃竹帘二百挂",这样帘子的总数就是六类、一千二百挂,且不说它与金丝藤竹帘有重复之嫌,就从前面的分析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不应有这么多,也无法将其分为六类,所以"湘妃竹帘二百挂"这句应是妄加,其目的是为了硬去合十二这个基数。 六、稻香村是暗指《红楼梦》故事的环境,即贾府和大观园(以下简称贾府) 雪芹在写稻香村的题对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此处比写其他地方多出了个题名"稻香村",而其他地方却是在十八回借贾妃之赐给出的题名。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雪芹认为要让读者解出写稻香村的"其中之味",必须要让读者先知道此处之名(不知稻香村之名,一时也确难解它的隐寓)。故"稻香村"这个题名应该与本段文字的隐寓大大相关,雪芹才特地先将其给出(这可看出雪芹作书之一片苦心),所以分析稻香村的隐寓应从题名入手。 稻香村三字其实是谐"道香村",即说花道香之村,说什么花香呢?就是说稻香村中的几百株杏花香。这几百株杏花应是暗指贾府中的几百个女孩(与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有微小差别),所以稻香村是暗指贾府,即《红楼梦》的故事环境。换句话说,雪芹要为"闺阁昭传",就需要给女孩创造一个活动的环境,于是创设了贾府并借它来赞颂女孩的德识。所以文中借宝玉之口评论稻香村是"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且在《红楼梦》中雪芹的确没有详细写贾府周围的情况,故文中称稻香村是"远无邻村,近不负郭......,似非大观"(故意点出大观园)。 那么稻香村的一派田园风光又是何喻呢?这要结合十八回那首咏稻香村的诗来看,此诗最后一联为"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读十八回咏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稻香村的几首诗就有点奇怪,宝玉所作没有应制诗的味道,偏偏黛玉这个世外仙姝的诗反而还有应制的意思,其实雪芹是在借稻香村的田园风光在暗指书中所谓的"太平盛世"和贾府的繁华,但这个所谓的"太平盛世"并非雪芹的本意,文中借宝玉所说的"人力穿凿扭捏"已经交待得很清楚了,雪芹作书实为伤时骂世,雪芹从所谓的盛世中看到黑暗的一面,早已预言了最后将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注意三个细节。稻香村处于山怀中,主山在此回中是喻《红楼梦》的主题(在谈蘅芜苑时也要谈到),这是指雪芹创设贾府是为表达书主题的需要。稻香村篱外山坡下有一土井,这也不是随便写的,井可照人并谐着"镜"字,井还含有坐井观天之意(取其字面以小喻大这个意思),这是暗指雪芹创设一个贾府出来,有以贾府的败落之小喻天下兴亡之大,且应以贾府的败落为鉴的意思。稻香村的题留处是一石碣,除是描绘稻香村的田园风光外,也是在暗点《石头记》这个本回的隐寓,故此处有脂批称:"一肚皮千丘万壑只在这石碣上"。 再来看稻香村的题和联,此处题为"杏帘在望",除表面题景的意思外,帘即贾政所说的幌子(有招牌的意思),"在望"即远远都能看见,连起来就是远远都能看见杏花中的的招牌,因杏花暗指书中的女孩,此题的隐寓即是:雪芹写贾府中女孩子的故事是为将女孩子的德识昭示于天下(为闺阁昭传)。稻香村的题联是"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表面意思是借诗经中的句意来颂贾妃,暗中的意思却是:雪芹创设一个贾府(新涨绿)是增加了一个赞颂女孩之德的地方(浣葛处),雪芹好谈女孩们的德识(香)是因为怜爱(护)她们(采芹人),总之一句话,雪芹创设贾府是为了赞颂女孩而安排的故事环境。说明一下,有将"云"解释为代指杏花的,但从上下联对仗来看,"云"应是动词,是谈或说的意思。 七、蓼汀花溆是暗指《红楼梦》的结局 写完稻香村,雪芹接着写众人过了各种花的架、棚、亭、圃、院和芭蕉坞后,"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其实此景是暗写放春山遣香洞的太虚幻境,可将以上写景文字和众人从盘山道上进去后的写景文字,与第五回写太虚幻境的文字对看便知。对这个地方的题,在先用"武陵源"和"秦人旧舍"作引后,定为"蓼汀花溆"。前两个题借"桃花源"点出雪芹所造的太虚幻境,"蓼汀花溆"除指出是花的归宿外,还有归入寂寥之意。前面众人所过的那些花架、棚之类和芭蕉坞(芭蕉是特地点出的)是暗指女孩子、宝玉等人,且暗指水中的花俱是从那些架、棚而来。总起来的意思就是:书中的所有男女最后都将归入太虚幻境,这就是《红楼梦》的故事结局。 有趣的是,在此处特别说了有四只采莲船和一只座船,且暂未造成。这可不是闲笔,采莲船即送女孩子们(莲花)入幻境(花溆)的船,四只采莲船暗合着太虚幻境中的痴梦、钟情、引愁、度恨四仙姑,一只座船暗合着幻境迷津中那只"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的木筏(这与四十回中众人乘的两只座船不合榫,这从反面说明此处写一只座船是有隐寓的),这是说书中所有的女孩都归为痴梦、钟情、引愁、度恨四类,将由四仙姑度入幻境,而雪芹写《红楼梦》就是要让读者乘那"木筏"渡出"迷津"。至于"暂未造成"是指书还未写完也就还未达到"度人"的目的,此处无题联的原因应是在第五回中已给出了太虚幻境的题联,故不再重复,且此处无建筑也不须题联。 八、蘅芜苑是暗指《红楼梦》中的诗、词、曲、文、联等(简称诗词) 雪芹笔下的蘅芜苑有以下特点:诸路可通;主山所分之脉穿墙而过;门口有山石遮掩房屋且种满香草,院内也只种香草无花木;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连着卷棚"非指卷棚顶,是指出廊部分天花板的装饰式样)。前两个特点是暗指《红楼梦》中的诗词与正文一样围绕书的主题而展开,诗词中都隐有书的主题内容。第三个特点是暗指《红楼梦》中(山石指《石头记》)各处都有诗词,起着烘托主题(遮掩)的作用,且书中之诗词清雅如香草,读来"口角噙香"。在文中通过香草带出了《离骚》、《文选》,在写香草时,脂批也罗列了什么昌黎诗、蜀都赋之类,这些都暗暗点出了此处在说《红楼梦》诗词这层意思。第四个特点中五间清厦暗指诗词分为五类(这也可与帘子只有五类相互印证),连着卷棚是暗指所有诗词相互关联形成整体且在书中起着明示主题的作用,四面出廊是指书中各处都安排有诗词,与正文浑然一体。 再看蘅芜苑的题和联,题前贾政叹:"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香矣"(操琴即弹曲),且在蘅芜苑给出的题联最多,这些都是再次暗指蘅芜苑是在说诗词。此处先题"兰风蕙露",否定后题为"蘅芷清芬",其实都是指《红楼梦》中的诗词清新高雅(所有给出的题联也有此意)。此处最后定的题联是"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醿梦也香",初读此联有点奇怪,蘅芜苑中有草无花,此联中却两度提到花,其实此联扣的是香字,豆蔻是指书中吟女孩的诗词,酴醿是指"开到酴醿花事了",联语的意思就是:书中吟成的颂女孩的诗词具有艳丽的才思,书中这些诗词所咏的 "送春"的故事似香甜之梦,总之是赞书中诗词写得很有水平。宝玉在题对前说"题二百联也不能完",也是暗指《红楼梦》中的诗词很多,一时半会也谈不完,后面文中说套的"书成蕉叶"等等,亦都是指书中诗词写得很好,超过了前人。十八回咏蘅芜苑诗末联"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也是在点出对蘅芜苑的描写与诗词有关。 九、怡红院是暗指《红楼梦》的写作技法(游戏笔墨) 在谈怡红院前先谈一下几个文中的细节,在写完蘅芜苑后,雪芹是接写的大观楼,对大观楼只是泛泛而写且没有题留,这表明此处没有隐寓(因是主建筑故不得不写),但是暗点了一下太虚幻境,指一部《红楼梦》总归是梦幻。紧接写了几个细节,就是众人至大观楼时才游了园的十之五六,且贾雨村遣人回话,然后点了一处沁芳闸。这几个细节也不是闲笔,游了园的十之五六,是指到目前为止才介绍了《红楼梦》内容的十之五六(即一部分),贾雨村遣人回话是暗指《红楼梦》中"假语村言"还有很多未说完(故此处脂批称:又一紧,故不能终局也)。沁芳闸即将"沁芳"这个话题(有关《红楼梦》纲目的话题)闸住,指《红楼梦》的内容还很多但不再多写了,故在此处脂批说:"此以下皆系文终之余波"。从怡红院是暗指《红楼梦》的"游戏笔墨"来看,也确实已不关涉《红楼梦》的纲目了。从这些细节我们可看出雪芹作文精思巧构,绝无闲笔。 怡红院外有碧桃花且绿柳周垂,碧桃与稻香村的杏花相对应,即"天上碧桃、日边红杏",绿柳与潇湘馆的翠竹相对应,暗指世上所有的女孩(与院中海棠的含义有微小差别)。怡红院前院主要有三样东西:点衬几块山石、一边数本芭蕉、一边有棵西府海棠,文中特地点出西府海棠即出自"女儿国"中的"女儿棠","女儿棠 "还谐"女儿堂",指出了海棠是象征书中的女儿。这三件东西分别象征通灵玉、书中的男子和女儿,这三者构成了《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故事,所以怡红院前院是暗指《红楼梦》这部书采用的是大象征手法。此处先给出出两个题额,"蕉鹤"是梦幻仙境之意,指《红楼梦》中借创作技法所造之意境;"崇光泛彩"是借颂海棠而颂女儿,指《红楼梦》中借创作技法所要达之目的;所定题额为"红香绿玉",红是海棠、绿是芭蕉,意思是写"香"写"玉",指《红楼梦》中借创作技法所写之故事;十八回改为"怡红快绿",意思是但愿世上男子女儿都快乐,指《红楼梦》中借创作技法所表之作者本旨。十八回题怡红院诗末联"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是指《红楼梦》中隐寓、伏线等游戏笔墨很多,读者应仔细体会方能解"其中味"(解怜)。怡红院没有题联有两个可能:一是由于已不涉"沁芳"这个话题,所以雪芹也没有给怡红院题联;二是雪芹还没拟好对怡红院的题联,总体来看前一个可能性更大。 怡红院的房间不分间隔是暗指《红楼梦》中的故事相互关联紧密,房间内的山水人物等等雕刻是暗指书中的人物塑造、故事编排皆是精雕细作,贮物槅式样天圆地方、葵花蕉叶、连环半壁,是暗指《红楼梦》虽是闺阁故事,但却或是在"谈天说地"、或是在"谈花谈叶"、或是在"前呼后应",总之是各不相同都有以小喻大之意。"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尔彩绫轻覆,竟系幽户",是暗指书中各种诗词典故等安排得恰到好处,且都联系着书的主题。满墙满壁槽子放置器物且与墙平,是暗指书中伏线、隐寓、哑谜等都设计得无痕无迹非常妥贴。贾政在房中迷路是暗指书中门道很多,读者对书中的隐寓要仔细体会,否则就看不出书的妙处。后院的蔷薇和清溪则是再次点出"花落水流红"这个主题。园中之水总归到怡红院后流出,是指《红楼梦》的人物、故事等等一切都是通过这些高超的写作手法而表现了出来。 写怡红院的雕镂时庚本有两大段夹批应注意,批语是"花样周全之极,然必用下文者,正是作者无聊,撰出新异笔墨,使观者眼目一新。所谓集小说之大成,游戏笔墨,雕虫之技无所不备,可谓善戏者矣,又供诸人同同(好)一戏。妙极","前金玉篆文是可考正篆,今则从俗花样,真是醒睡魔。其中诗词雅谜以及各种风俗学文,一概不必究,只据此等处便是一绝"。表面是说雪芹对怡红院的描写有游戏成分,但借"集小说之大成"这句话,暗暗点出写怡红院在说《红楼梦》这部书;借"游戏笔墨,雕虫之技"、"诗词雅谜"这些话,道出了写怡红院是暗写小说中的游戏笔墨、诗词哑谜之意。 有一点要特别补充一下,介绍完大观园后,在写省亲事前插写了两段文字,一段是宝玉题完后出来身上的佩物全被下人抢去,黛玉以为所送的荷包也被抢了,起了误会,引起一番吵闹后,宝玉却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送的荷包拿了出来。一般认为这只是为突出书中主要人物而插写的一笔。其实这段文字有深意,是雪芹在感叹:十年辛苦书虽写成,但自己却什么也没有了(佩物失去),落得的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但自己对女孩的那分真情(荷包)却是深深地藏地心底的。另一段是介绍妙玉的来由,这段文字表面看是建园修寺需增加僧尼,由此而自然引出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妙玉,但雪芹却不露痕迹地暗暗道出"妙寓来了"四个字,即指明两回文字有精妙的隐寓。雪芹之笔真真"狡狯",如此超妙笔法,视古今中外应是绝无仅有。 总括十七回的整个游程我们可看出:雪芹确是在借介绍大观园而暗写《红楼梦》的纲目。是按书名、楔子、故事梗概、结构和主题、章回和诗词数量、故事环境、故事结局、诗词、创作技法这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顺序来行笔的,景点的选择(创设)和排列也是按这个顺序来安排的,通过一回文字将《红楼梦》的纲目梳理得十分清晰。 另外,准确地说雪芹用大观园来暗指《红楼梦》的纲目是通过十七、十八这两回文字来完成的(故宝黛吵闹、妙玉到来那两段插写应也有隐寓),可能这也是两回原为一回的原因。十八回主要是通过诗词吟咏来表现隐寓的,十八回中四春和薛、林、李纨题大观园的诗,从诗题、诗意来看,无不是在赞《红楼梦》这部书本身。宝玉和黛玉所题的咏潇湘馆等处的四首诗,每首的末联与本文前面的分析也无不暗合。赐名"缀锦阁"、"含芳阁" "潇湘馆"、"蘅芜苑"、"浣葛山庄"(又改为"稻香村")、"怡红院"均含有《红楼梦》是写闺阁之芳、颂女孩之德的意思,"大观园"、"大观楼"是指《红楼梦》是以小喻大,写世事兴替,是在观天下兴亡这个"大观"。而所点戏曲是指《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的"大过节",最后一题"苦海慈航"是"寓通部人事",这些意思已有脂批明点。 一、《红楼梦》确有五个书名,且这五个书名是连为一体的,定名应是《石头记》。五个书名都是雪芹自己所定,雪芹之所以给自己的书取五个书名,是因为雪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所写之书的涵义,是雪芹的"新鲜花样",也可以说是雪芹对小说创作手法的一种创新。《红楼梦》这个书名是本来就有的,不是甲辰本或程高本出来后才有的,这也说明甲戍本的凡例不是别人所加,但是后来删掉了,至于删掉的原因还应研究,但肯定不是雪芹本人删的。再有,《风月宝鉴》只不过是《红楼梦》的早期版本,而不是另外的一部书。 二、《红楼梦》的整个故事是三重结构,分三条主线,三个主题,这种结构在以前的小说中是没有的,这是雪芹对小说创作的创新。三条线分别是石头历幻、宝黛爱情、贾府兴衰。石头历幻是带动全书的明线,它串连起书中所有的故事,宝黛爱情和贾府兴衰是两条暗线,在明线的带动下展开,这三条线不是平行的而是缠在一起延伸发展,将这三条线连在一起的就是贾宝玉这个人物(贾宝玉既有通灵宝玉,又是爱情主角,还是贾府公子),且三条主线的结局都是悲剧。三条主线分别代表三个主题,写石头历幻是为"颂圣",写宝黛爱情是为"悲情",写贾府兴衰是为"叹世"。 三、《红楼梦》全书应是一百二十回,而不是一百一十回(在早期可能是一百一十回)。这一百二十回的正文和回目是全部创作完成了的,全书缺的主要是诗词之类。雪芹写书的顺序大致是先写正文,后写回目,再写诗词。全书只基本完成了前八十回,但前八十回也还缺大部分回前诗、回后联,正文中还缺部分诗。后四十回只有正文和回目,诗词之类还基本未写。所以流传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应不是雪芹原笔。《红楼梦》每回的基本结构是:回目、回前诗、正文(包括诗词)、回后联。回前诗(为五、七言绝句)和回后联不是创作好了又删去了,而是还基本未写。全书的诗、词、曲、联、题之类,如果写完应共是一千首,分布大致情况是:回目、回前诗、回后联各占一百二十首,正文内占二百八十首,情榜占三百六十首。 四、情榜上是一百零九人,女孩一百零八人,男性只有宝玉一人。关于情榜的结构,从竖向看:情榜上的人分为五组,一正四副,正钗是十二人加宝玉共十三人,但宝钗、黛玉是合写;副钗每组二十四人,分为副、再副及三、四副四组共九十六人。从横向看:是每人姓名、花性归属、赞词、评语、评诗这个大致顺序,但评诗只有宝玉、十二正钗及二十四副钗才有,再副、及三、四副组钗没有评诗。 五、贾府和大观园是雪芹为写书而创设,是为书中人物创设的活动环境,贾府和大观园总体上说是没有原型的,这个环境是封闭的,书中基本不涉及其他环境。十八回中所写大观园的布局是为了介绍《红楼梦》纲目的需要,那些所谓的大观园的原型是不可能与其百分之百一致的,写成书中的样子是既要合理,又要满足伏下隐寓的需要(所以让贾政走小路)。当然雪芹写大观园可能参考了一些实物,写《红楼梦》也参考了自己的家事,但从根本上来说大观园无原型,《红楼梦》是小说不是自传。 六、《红楼梦》的结局是悲剧,不是程高本所写的再次复兴。三条主线的结局都是"落花流水", 书中的几百个女孩总体归为"痴梦"、"钟情"、"引愁"、"度恨"四类,最后都归于太虚幻境(蓼汀花溆)。至于那些未夭亡也未出家的人物,雪芹最后采用什么手法将其归入情榜,这个问题还应研究。 七、书中所有诗、词、曲、联等的创作具贯穿了书的主题,起着隐寓、伏线的作用,且所有的诗词相互联系形成整体,与正文合在一起展开,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且与正文相互辉映烘托主题,这是以前的小说中没有过的,是《红楼梦》与其他书不一样的地方,是雪芹对小说创作手法的创新。 八、石头与贾宝玉是两回事,并不是石头入世幻化为了贾宝玉。在十八回中始终石头是石头,芭蕉是芭蕉,各有不同的寓意,各有不同的象征,这个问题在整个十七回的行文中一丝不乱。这说明在雪芹的构思中石头与宝玉是分开的,石头象是个故事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而宝玉却是书中的人物。在脂批中"石兄"和"玉兄"的用法也非常分明,各有所指。但书中石头与宝玉又基本是形影不离的,石头借宝玉的活动才记录下了所见所闻。[4]
/
本文档为【红楼梦赏析17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