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差异与契合《雷雨》与《茶馆》的总体特征比较

2012-12-04 5页 pdf 302KB 1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1452

暂无简介

举报
差异与契合《雷雨》与《茶馆》的总体特征比较 2004年第6期 No.6.2004 学术探索 Ac_岫吐cE,xploratfon 2004年6月 Jlm..2004 差异与契合 ——《雷雨》与《茶馆》的总体特征比较 彭玉奇 (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翼:‘冒雨)和《茶馆》两剧在题材、风格特点尤其是结构方法等方面均不相同,但却都真实自然地表现出故事结 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是因为作家让反面人物坏事做绝井科学结构被事情节的结果。 美■硼:雷雨;茶馆I故事结局;必然趋势;比较 中稠分类母:120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埔号:10...
差异与契合《雷雨》与《茶馆》的总体特征比较
2004年第6期 No.6.2004 学术探索 Ac_岫吐cE,xploratfon 2004年6月 Jlm..2004 差异与契合 ——《雷雨》与《茶馆》的总体特征比较 彭玉奇 (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翼:‘冒雨)和《茶馆》两剧在题材、风格特点尤其是结构方法等方面均不相同,但却都真实自然地现出故事结 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是因为作家让反面人物坏事做绝井科学结构被事情节的结果。 美■硼:雷雨;茶馆I故事结局;必然趋势;比较 中稠分类母:120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埔号:10(]6—723X(2004)06—0111—03 无论是中国文学史还是外国文学史,都有这 样的文学现象出现,即不同的作家,在题材不同、 表现方法不同乃至风格特点也不相同的情况下, 却能在其创作中,写出故事结局发展的必然趋 势。这种现象,对于作家.无疑是大家的标志;而 对于作品来说,则无疑是成功的标志。曹禺和老 舍就是这样的两位大家,而他们的话剧《雷雨)和 《茶馆》,就是这样的两部作品。本文拟从这两位 伟大作家的这两部作品中,比较其不同中的相同 点,以寻找这两部作品的故事发展所具必然趋势 的共同原因。 曹禺于1933年创作的四幕话剧《雷雨》是以 2D年代的中国城市社会为背景,表现的是一个带 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老舍 的三幕话剧《茶馆》发表于1957年。该剧以北京 的裕泰茶馆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场景,描写的是戊 戌政变后的清朝末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 国初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国 民党统治时期的怪现象。 就其写作的成就来说,《雷雨》是水到渠成地 表现出封建家庭解体的必然性;而《茶馆》则不仅 表现了旧社会必将灭亡的命运,而且还透示出新 社会必将到来的趋势,显示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的真理。这种文学表现的必然性即艺术 的真实,理所当然地使两部作品在中国的现代文 学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但也不可否认,在一 般读者或者说观众的感觉中,相同的也就是它们 所共同具有的较高地位,而剧作本身的不同点则 比比皆是。 首先是这两部作品的结构特点不同。《雷 雨》的故事是从事件的危机或者说高潮着手。这 就是说。《雷雨》的故事在开始时,其矛盾早巳经 酝酿成熟,作家采取的方法是将过去所发生的事 情和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以 过去的戏推动当时的戏。作家以其独具的匠心, 把复杂的故事、尖锐的冲突,浓缩在一天之内,将 事件也集中在周家公馆和杏花巷鲁家。作家以 周朴园与侍萍和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为全剧的 主线,牵出了一系列的冲突,从而使全剧所有的8 个人物都卷入到紧张的剧情冲突之中,使故事情 节简直达到剑拨弩张的地步。最后的结果自然 是,在周朴园父子和侍萍母女30年前的旧景重现 和悲剧重演的基础上,将尖锐的冲突推向了高 潮,这样,就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 如果说《雷雨》写出了结局的必然是因为故 事连贯,结构谨严,尤其从头至尾都充满着引人 人胜的悬念这种戏剧效果的话,那么,《茶馆》却 绝没有这等优势。因为它“人物多,年代长,不易 找到一个中心故事”“o,所以,它就不可能有一贯 到底的情节,头绪纷繁就在所难免。这当然是文 学创作尤其是戏剧创作的大忌。不过老舍独辟 蹊径,它“采用了四个方法”,即“(一)主要人物自 收藕日期:2004—04—26 作者篱介:彭玉奇(1958一).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万方数据 壮到老,贯穿全剧;(二)次要人物父子相承;(三) 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 代发生关系;(四)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 之即去,毫不客气”⋯。虽然老舍如此一番苦心, 但还是有人批评该剧的结构联系不够紧密,说它 “本身精致,象一串珠子。然而一颗又一颗,少不 了单珠的感觉””1。这种比喻,乍看似乎正确。 但其是否完全恰当还待商榷。因为.如果把一幕 一场比喻为一颗明珠,那么,这些明珠并非静止 不动。明珠本身既有旋转伸缩,明珠与明珠之间 也在互相影响变幻。所以,“剧本好象没有一个 统一的故事,存在着松散的缺陷”。然而“实际 上,各个时期都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来龙去 脉,历历分明。每个人物,都各有自己的一番经 历。一个故事,汇成了一个总的故事,所以不统 一中有大统一,无故事中有大故事,即那个时代 的故事””o。这就是说,《茶馆》的结构,表面看来 是散了点,但因为该作品属于主题表现剧,颇像 散文的那种结构特点,虽然各个故事表面看来单 独孤立,但是作家一旦把那些孤立的故事组合在 一起并从而表现出一个主题,立刻就不显得单独 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其实,我们只要认真仔细地 观察,就不难发现三幕剧中的每一幕之间都具有 内在的联系。如在第一幕里,那些怪现象就已经 让人十分憎恶,但接着在第二幕中,竞又出现更 加稀奇古怪的事情,尤其第二幕结尾的刘麻子被 误杀,那惨不忍睹的情景实在使王利发不忍心看 而闭上了眼。然而当王利发睁开眼再看世道时, 几十年已经过去,他也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 这样,作家接着就可再续写那旧社会的腐朽和没 落。我们说,《茶馆》结构的巧妙之处就在这里体 现出来。王利发的那一闭眼又一睁眼的细节,就 好象是小说或散文中的过渡句一样,很自然地把 上下两幕有机地联接在一起。尽管每幕的 都没有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去展开描写,但其前后 无不具有内在的联系。这里且不说后两幕中有 关内容的联系,但就第一幕中康顺子被卖这一事 件,我们就不难发现,老舍为什么要在前边安排 一个因鸽子而引起的双方争斗和调解的场面。 老舍的用意之一,在剧中通过一个说快板人的嘴 讲了出来。原来,穷人的一条命竟还没有富人的 一只鸽子值钱。作者是用对比的方法,把那个贫 富不均和民不聊生的景象表现出来。因此,虽然 说《茶馆》是以人带事,但是,由于作者的构思精 巧,选材剪裁得当,布局安排合理,因此故事情节 亦显示出曲折有致的特色,尤其是作家那放得 开、收得拢、不板滞、不散漫的艺术表现,更显示 了老舍舒卷随心,行止自如的工力,不是大手笔 112 真的难以达到这种成就。 毋庸置疑,不论我们如何进行分析,如何努 力使《雷雨》和《茶馆》的剧情结构在异中寻找出 相同点,但我们还是不能否认《雷雨》和《茶馆》结 构的差异。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具有这种不同 剧情发展的作品都能显示出其必然趋势来?这, 就不能不使我们从其内容中寻找原因了。如果 说,《雷雨》故事表现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糜烂的 生活,那么《茶馆》表现的则是旧社会那3个时代 的腐朽和没落。老舍的匠心也正在于表现他所 选取的那个时代。这是因为,从戊戌变法失败到 民国初年的军阑混战乃至再到解放前夕,正是我 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3个 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人民由受奴役逐渐走向觉 醒,为拯救中华而斗争的3个时期。虽然这3个 时期的统治者在不断变换,但是。人民的灾难和 痛苦却一点也没有变化。作家在《茶馆》里,笔锋 批判的就是那3个时代或者说社会的怪现象。 虽然老舍说的“葬送三个时代”这个目的和 曹禺在创作《雷雨》时“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 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怒,毁 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41的感情不谋而合 从表象来看.《雷雨》描写的只是周朴园一家 的事情,而《茶馆》表现的也不过是王利发的盛衰 史或者说他那个茶馆的盛衰史。但是,如果我们 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这两部作品都有着更为 深邃的内涵。在《雷雨》中,因为周家或者说周鲁 两家不仅具有着社会上的各色人等,而且也和社 会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周家或鲁家又 实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再说,《雷雨》中 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如周朴园和侍萍的矛盾,周萍 和鲁大海的矛盾,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视为家庭内 部的事情,而应该看到它的社会性。因为,显然 它具有压迫与被压迫、欺骗与被欺骗的特征。这 和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以及周萍与蘩漪的矛盾 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就是所谓《雷雨》从家庭 悲剧中透示出社会悲剧的含意。周家的解体其 实就标志着那个封建社会的崩溃。 如果说这种观点成立,那么,老舍的《茶馆》 也确实如他所说,是“一个大茶馆”表现了“一个 小社会”。尤其作家在描写王利发为生存而挣扎 的同时,则更多地表现了社会上那三教九流之 人。这样,作家让剧中的所有人物都以自己的生 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表现着那个时代,从而构成那 个社会所独具的景观。读者,或者说观众无不从 这景观中,窥到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不可 救药地要溃烂下去。这就是趋势。同时,人民没 有生路怎么办?那就是,所有愿意生存下去的人 万方数据 们就应该寻找一个新天地,而这个新天地,就是 剧中的两ilJ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这也是趋势。 因此,我们说,《茶馆》就是这样通过一个茶馆的 变迁写出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这样看来,我 们完全可“说,《雷雨》通过一个家庭的解体表现 那个社会的必然崩溃和《茶馆》的通过一个茶馆 的兴衰表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以及社会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异曲同工之妙。 曹禺和老舍之所以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写出 了故事发展的趋势最主要是因为他们都以批判 的态度在其作品中表现了腐朽没落而为人所不 齿的现象,两位作家在批判丑恶时,老舍让小刘 麻子等人子承父业和曹禺让周氏父子有过之而 无不及荒淫无耻的行径表现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雷雨》中,30年前的周朴园在诱骗了侍女侍萍 并生了两个小孩之后,他为r和一个有钱有门第 的小姐结婚,不仅在大年三十之夜把侍萍赶出家 门之外,而且连刚出生的自己的孩子也不要。这 是多么残忍的行径。列样,30年后,周萍和当年 的父亲一样也诱骗了侍女并使其有孕。更为甚 者,这个无耻之徒还和其后母发生了乱伦关系, 并且在厌倦了那种不正当关系后,竟不负责任地 想尽一切办法甩掉近乎精神失常的昔日“情人”。 无独有偶,在老舍的《茶馆》中,像《雷雨》中 周氏父子同干一类坏事而不知坏的坏人更多。 且不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刘麻子父子和唐铁 嘴父子,单就二德子父子来说就够典型了。无论 是《雷雨》还是《茶馆》,作家都让反面人物坏事做 绝,然后再让他们或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一步步 走向死亡的深渊。其实,作家的这种“父子相承” 的表现方式,就非常符合生活的真实。因为+子 是父的延续。当儿子的在继承老子的衣钵时,其 作为超过老子是很正常的。曹禺和老舍这两位 作家都抓住了这个社会规律,这也是他们的作品 都达到艺术真实的原因。 可以看出.无论是曹禺的《雷雨》还是老舍的 《茶馆》,作家在动笔之前都有一个严密的通体计 划。也就是说,它并非是信笔写来的行云流水 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F笔的。虽然说 《雷雨》像一气呵成物,除了场景的变化,中『础也 好象没有什么间隙,但它步步深入的故事情节却 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是否这样比喻《雷雨》 故事情节的发展,说它犹如一支离弦的弓箭,无 论每人每事抑或是整体,都必须也必然朝着既定 的方向进展。这实际上是作家科学结构故事情 节的结果。同样,《茶馆》也是如此。《茶馆》虽然 是一幕写一个时代,但由于作家在每个时代都是 围绕着腐朽透顶的坏现象写,且每个时代的坏现 象多是用子承父业的人去表现,所以它有着内在 的规律或者说必然的联系。加之作家严格地按 照自己所选定的主题进行素材的裁剪,该要的不 嫌长,不该要的再短也不要,因此,剧本虽写了3 个时代却不枝不蔓。这样,才使剧情的进展绝不 会出现或者说观众认为是作家让其这样的,而认 为剧情的进展就应该是这样的。这就是作家写 出了生活的规律。我们不能不惊叹老舍构恩故 事和结构情节的才华,他使《茶馆》剧情的发展以 及人物命运的升降沉浮达到了读者或者说观众 要求的契合。《雷雨》和《茶馆》的这种成就,证明 了文学创作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严格 地遵从艺术规律,写出生活逻辑的依据以及人物 性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必然性来。 (参考文献] [1]老舍答复有关《蒂馆》的几个问题[J].剧本.1958,(I [2]李健吾读《茶馆》[J]人民文学,1958.(I) [3]郭汉成《茶馆》的时代与人物[J]文艺研究.1979.(2) [4]曹禺雷雨·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AComparisonofGeneralCharacteristicsbetween ThundstormandTeahouse PENGYu—qi (ChineseDepartment,ShangqiuTeachers’College,Shallgqlu,Henan,476000,China) Abstract:Theauthoriilalke$acomparisonofgeneralcharacteristicsbetweenThund.stormandTeahouse Keywolds:Thun&torm;Teahotaqe;Comparison [责任编辑:燕妮] 113 万方数据 差异与契合--《雷雨》与《茶馆》的总体特征比较 作者: 彭玉奇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商丘,476000 刊名: 学术探索 英文刊名: ACADEMIC EXPLORATION 年,卷(期): 2004,(6) 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4条) 1.老舍 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1958(1) 2.李健吾读<茶馆> 1958(1) 3.郭汉成<茶馆>的时代与人物 1979(2) 4.曹禺 雷雨·序 1957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李乐平 《雷雨》和《茶馆》故事结局之比较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9(2) <雷雨>和<茶馆>两剧的题材和风格特点均不相同,尤其是结构,前者运用的是锁闭式,后者运用的则是行云流水式,但两剧的事故结局都表现出必然的 趋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期刊论文 查德智 《雷雨》和《茶馆》比较分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4(7) 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是高中语文课本中惟一的一个戏剧单元,四篇文章都是典范之作,各篇风格特色独具,特别是<雷雨>和<茶馆>这两篇中国现代 戏剧更是具有代表性.小说分为通俗小说和严肃小说,我把"通俗"和"严肃"这两个词分别套用在<雷雨>和<茶馆>这两篇戏剧上,把<雷雨>看成是"通俗戏剧 "的典范之作,把<茶馆>看成是"严肃戏剧"的奇葩.分析如下: 3.期刊论文 杨冬笑 从话剧舞台看戏曲舞美 -剧作家2009(4) 从戏曲舞台看话剧,戏曲舞台出现了虚实结合的新气象;从话剧舞台看戏曲舞美,中国话剧走出了一条民族化之路.那么,戏曲的魅力究竟何在? 话剧 采取了写实的方法,尽量利用布景模仿生活实景,要演《雷雨》就要让观众看到一个逼真的周公馆,要演《茶馆》就要尽力让观众感觉置身裕泰茶馆之中. 4.学位论文 钟海明 现代汉语戏剧语体完句问题研究 2008 最近二十多年来,现代汉语完句问题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展开并形成规模,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纵观专家学者们相关论题的文章,从语体角度 探讨问题还显得较为薄弱,甚至可以说是空白。语体究竟对语言完句有无影响,如有的话,又怎样影响,呈现出怎样的规律和特点,为什么影响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考察。在这篇论文中,我们打算讨论现代汉语戏剧语体完句的相关问题。本文是个初探,也由于能力所限,我们的讨论讨 论范围限于现代话剧,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四部经典话剧作品,即曹禺的《雷雨》和《北京人》以及老舍的《茶馆》和《龙须沟》,而且把主谓式陈述句 作为我们的主要考察对象。文章对四部经典话剧中的约6903例主谓式陈述句的完句问题进行了穷尽式的全面考察。文章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 是现代汉语完句问题综述。 第二部分是对现代汉语戏剧语体台词部分完句成分/范畴考察及其归类说明。 第三部分是对现代汉语戏剧语体 台词与舞台说明语言完句问题对比分析。 第四部分是现代汉语戏剧语体与政论语体完句问题对比分析。 第五部分是对现代汉语戏剧语体完 句现象的成因解释。 第六部是文章的结语。 本文对现代汉语戏剧语体完句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考察,在全面描写的基础上归纳了 其完句成分类型和功能,揭示了完句的规律和特点,并通过对比戏剧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体和政论语体等的完句相关情况,进一步讨论了现代汉语 戏剧内部和外部的完句问题。 5.期刊论文 林志强 在教学参与中回归学习主体 -学科教育2001(5) 高二下学期有一戏剧单元,包含<雷雨><屈原><窦娥冤><茶馆>等四篇课文,安排约10课时的教学时间.这是高中阶段仅有的一个戏剧单元.我结合课本 的知识短文<戏剧语言主导戏剧冲突>,拟定了这样一个教学主旨:以<雷雨>的教学为核心,通过学生的教学参与,了解戏剧语言的个性化与动作性之特征.我 采取了下列做法: 6.期刊论文 方辰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风格刍议 -大舞台2009(3) 一个剧院的风格.反映了一个剧院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是它的外部形象、精神内含和文化品格的集中表现.剧院风格总是和它的品牌剧目.也就是 它的看家戏连在一起的.比如一提起北京人艺,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雷雨>和<茶馆>等. 7.期刊论文 老诚 当今话剧生态之艺殇现象 -科学之友2007(13) 原创剧稀缺 综观百年中国话剧的成长轨迹,话剧的繁荣始终与大量优秀的戏剧文学创作如影相随.欧阳予倩、洪深、田汉、曹禺、夏衍、老舍等一 大批杰出艺术家,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留下了众多不朽篇章,<雷雨>、<日出>、<茶馆>、<屈原>等一系列经典剧作,成为中国话剧的标志性作品. 8.期刊论文 贾洪.邹红 语文教材中的四部戏剧作品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2) 从建国到现在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戏剧作品共有十三部:<走向一条路>、<修堤>、<龙须沟>、<日出>、<屈原>、<万水千山>、<白毛女>、 <威尼斯商人>、<雷雨>、<雷电颂>、<茶馆>、<罗蜜欧与朱丽叶>、<三块钱国币>.在不同历史时期同一作家的入选作品发生了变化,引发这种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下面我们以其中的四部作品为例来探究其中的缘由. 9.学位论文 胡贞 戏剧翻译的语用分析 2004 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诗歌,小说的翻译,有着自身的特点,戏剧语言的无注性,视听性,通俗性都决定了戏剧的翻 译标准不能套用其他文学题材的翻译标准。由于戏剧翻译是要将某戏剧作品从一国舞台搬到另一国舞台上,因而其目的是让译入语的观众得到与原文观 众同等的反应。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在交际中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跨文化的言 语交际必须懂得语用学,因为它关系到如何正确使用和理解说话双方正用以交际的语言。翻译过程中的语用分析,就是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翻 译中所涉及的语言使用问题进行交际意义上的综合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对话是交际性对话,语用分析与戏剧翻译有着天然的切合点。 本文总共分 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开篇,包括两章内容。 第一章简单介绍一般翻译研究与语用学的发展现状,旨在说明语用学对翻译指导作 用。第二章介绍戏剧翻译的发展状况,且指出了其不同于一般文学题材的翻译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戏剧翻译必须考虑语用因素。 第二部分是全 文的重点,即戏剧翻译的语用分析。作者试从影响戏剧翻译的语用因素入手,对之做全面详尽的分析,这些因素包括指示,会话含义,关联,语境,礼 貌五个主要方面,因此这一部分分作五章,每一章针对一个语用因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剧本《茶馆》,《狗儿爷涅监》,《雷雨》,《芭巴拉上校》 ,《哗变》等的英汉对照本,反映出语用理论对戏剧翻译的可借鉴价值。戏剧译本要融入译语读者中,不仅要做到语义等效,明确传达原作意义,也应 重视语用因素,考虑读者和观众的反应效果。 最后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在此作者明确观点:在戏剧翻译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语用因素顾及译 入语读者的反应和剧本的可演出性。语用学理论的虽不能指导整个戏剧翻译的活动,但其应用会对戏剧翻译研究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10.期刊论文 蒋斌 《三块钱国币》探究 -中学语文教学2006(2) <三块钱国币>是丁西林的一幕短剧,剧情简单,主题不深,又安排在<雷雨><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篇之后,给教学带来了难题.如何避免常规教学 手段给学生带来"审美疲劳",突破"背景、人物、主题"式的思维惯性,重构文本与生活的"鱼水之情"?本人采用"浅文深教,逐层探究"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sts20040602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22日
/
本文档为【差异与契合《雷雨》与《茶馆》的总体特征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