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2-12-09 50页 ppt 772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571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null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全国推项目指导组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1.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90%,1型糖尿病约占5%,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 2.经济发达程度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仍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仍高于农村。 3.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于发达国家。 4.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 5.表型特点。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在25 kg/m2左右;餐后高血糖比例高。 6.国内缺乏儿童...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null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全国推项目指导组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1.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90%,1型糖尿病约占5%,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 2.经济发达程度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仍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仍高于农村。 3.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于发达国家。 4.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 5.表型特点。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在25 kg/m2左右;餐后高血糖比例高。 6.国内缺乏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科。糖尿病诊断新 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诊断新标准的解释诊断新标准的解释糖尿病诊断是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时血糖值 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 任意时间指一日内任何时间,无论上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 OGTT是指以75克无水葡萄糖为负荷量,溶于水内口服 (如用1分子结晶水葡萄糖,则为82.5克)口服OGTT试验口服OGTT试验早餐空腹取血(空腹8-14小时后),取血后于5分钟内服完溶于250-300ml水内的无水葡萄糖75克(如用1分子结晶水葡萄糖,则为82.5克) 试验过程中不喝任何饮料、不吸咽、不做剧烈运动,无需卧床 从口服第一口糖水时计时,于服糖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及3小时取血(用于诊断可仅取空腹及2小时血) 立即或尽早分离血浆及测定血糖(不应超过3小时)口服OGTT试验口服OGTT试验试验前3日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克 试验前停用影响OGTT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β-肾上腺能阻滞剂、苯妥因纳、烟酸3-7天,服用糖皮质激素者不作OGTT血糖测定血糖测定 糖调节受损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 糖调节受损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任何类型糖尿病(DM)的糖尿病前期状态null糖调节受损(IGR)有两种状态: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及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原称糖耐量减退或糖耐量低减)。IFG及IGT可单独或合并存在null糖尿病分型糖尿病分型临床阶段 正常血糖—正常糖耐量阶段 高血糖阶段 糖调节受损 糖尿病 病因分型 1型糖尿病:两个亚型 2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八个亚型 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分型:与以往的不同糖尿病分型:与以往的不同不再应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 保留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名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取消原NIDDM(2型糖尿病)中的肥胖及非肥胖亚型 妊娠糖尿病的定义与以往不同,涵盖了以往的妊娠糖尿病及妊娠糖耐量受损两种情况妊娠糖尿病(GDM)妊娠糖尿病(GDM)妊娠中初次发现的糖尿病(妊娠前已知有糖尿病者称之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75g OGTT中所见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DM/IGR) 产后6周需复查OGTT,重新确定诊断 正常 IFG或IGT 糖尿病→重新分型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八个亚型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八个亚型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常染色体或线粒体基因突变致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使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严重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伴黑棘皮病为特征 胰腺外分泌病变: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及其他 内分泌腺病:肢端肥大症、柯兴综合征、胰升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及其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八个亚型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八个亚型药物或化学物诱导:Vacor(杀鼠剂)、戊脘眯、烟酸、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二氮嗪、-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干扰素及其他 感染: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他 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僵人”综合征、抗胰岛素受体抗体及其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八个亚型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八个亚型 伴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Down综合征、 Turner综合征、Klinefeter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Friedrich共济失调、Huntington舞蹈病、Laurence-Moon-Beidel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卟啉病、Prader-Willi综合征及其他MODY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MODY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同胞及子女三代中均有糖尿病患者 家族内至少有一个患者起病于25岁以前 确认为糖尿病后初两年无需用胰岛素治疗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母系遗传 女性患者传递给下代,男性患者不传递给下代 起病早 常伴神经性耳聋,尚可有其他器官损害 病程中常最终需用胰岛素治疗null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中介性(1A型) 起病急(幼年多见)或缓(成人多见) 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需应用胰岛素以达充分代谢控制或维持生命 针对胰岛β细胞的抗体如ICA、IAA、GAD、IA-2常阳性 可伴其他自身免疫病如Graves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等null 1型糖尿病—特发性(1B型) 酮症起病,控制后可不需胰岛素数月至数年 起病时 HbA1c水平无明显增高 针对胰岛β细胞抗体阴性 控制后胰岛β细胞功能不一定明显减退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最多见:占糖尿病者中的90%左右 中、老年起病:近来青年人亦开始多见 肥胖者多见:常伴血脂紊乱及高血压 多数起病缓慢,半数无任何症状,在筛查中发现 发病初大多数不需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管理和教育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终身疾病,糖尿病的治疗是一项长期并随病程的进展不断调整的管理过程 ,它包括 根据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和病情及时调整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教育,以帮助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技巧 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测和治疗 糖尿病患者相关数据的系统管理 糖尿病管理和教育糖尿病治疗的原则和代谢控制的目标 糖尿病治疗的原则和代谢控制的目标 纠正糖尿病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以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减小慢性并发症的风险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保持患者良好的感觉是糖尿病治疗目标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考虑到患者个体化的要求并不可忽略患者的家庭和心理因素 综合性的治疗 饮食控制、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药物治疗 降糖、降压、调脂、改变不良生活习惯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生活方式的干预---饮食治疗 生活方式的干预---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手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导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的出现和加重 饮食治疗的目标和原则 饮食治疗的目标和原则 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保证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单独或配合药物治疗来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血糖、血脂、血压) 饮食治疗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 热量分配:25~30%脂肪、55~65%碳水化合物、<15%蛋白质 限制饮酒,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人 null食盐限量在6克/天以内,尤其是高血压病人 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叶酸的补充以防止新生儿缺陷 钙的摄入量应保证1000~1500mg/天以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 饮食治疗的目标和原则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运动的益处 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整体感觉 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血压和血脂 运动治疗的原则 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力活动 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 运动的安全性运动的安全性运动与血糖变化 所有接受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均应了解运动对血糖的急性影响 中等强度的运动可在运动中和运动后降低血糖的水平,增加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 注意根据运动前后血糖的变化调整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的剂量和在运动前和运动中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null高强度的运动可在运动中和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增高血糖的水平并有能可造成持续性的高血糖,在1型糖尿病患者或运动前血糖已明显增高的患者,高强度的运动还可诱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和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运动的时间应在餐后一小时开始 运动的安全性运动的安全性 运动的安全性运动与糖尿病的并发症 有冠心病的患者发生心绞痛、心梗或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高 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有发生晶状体出血的可能性增高 神经病变的患者发生下肢(特别是足部)外伤的危险性增高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被用来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血糖水平的监测可通过检查血和尿来进行,但血糖的检查是最理想的 监测频率取决于治疗方法、治疗的目标、病情和个人的经济条件 监测的基本形式是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血糖自我监测的注意事项血糖自我监测的注意事项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1-4次 1型糖尿病患者应每日至少监测血糖3-4次 伴发其他疾病期间或血糖>16.7mmol/L(300mg/dl)时, 应测定血、尿酮体血糖自我监测的注意事项 血糖自我监测的注意事项血糖监测时间 每餐前 餐后2小时 睡前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 如有空腹高血糖,应检测夜间的血糖 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病人应每周监测一天或两天。具有良好并稳定血糖控制者监测的次数可更少 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病人或患其他急性病者应每天监测直到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血糖自我监测的注意事项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方案的金标准 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糖尿病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HbA1c 血糖控制达到目标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检查2次HbA1c null平均血糖水 平mg/dl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平均血糖估计值=30.9×(糖化血红蛋白值)-60.6 糖化血红蛋白每变化1% 所对应的平均血糖的变化为30mg/dl.控制目标需要调整治疗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反映1-2周内的血糖平均水平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透析性的贫血、急性全身疾病期、肝病、糖尿病合并妊娠、降糖药物调整期等,糖化血浆蛋白可能更能准确反映短期内的平均血糖变化 不能做为血糖控制的目标 尿糖和尿酮体的监测 尿糖和尿酮体的监测尿糖的监测 尿糖的监测不能代替血糖的监测 尿糖阴性时应依靠血糖监测来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 尿糖的控制目标应为阴性 尿酮体的监测 是1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糖尿病患者日常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尿病的治疗--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的治疗--口服降糖药 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水平 双胍类药物: 主要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还可能有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糖尿病的治疗--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的治疗--口服降糖药 -糖苷酶抑制剂:延缓肠道对淀粉和果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格列酮类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可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而增强胰岛素的作用选择降糖药物应注意的事项选择降糖药物应注意的事项肥胖、副作用、过敏反应、年龄及其他的健康状况如肾病、肝病可影响药物选择 联合用药宜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 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应采用胰岛素与降糖药的联合治疗或单独胰岛素治疗 选择降糖药物应注意的事项选择降糖药物应注意的事项三种降糖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和花费-效益比尚有待评估 严重高血糖的患者应首先采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减少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待血糖得到控制后,可根据病情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治疗—胰岛素 糖尿病的治疗—胰岛素正常人胰岛素素的生理性分泌可分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基础胰岛素分泌占全部胰岛素分泌的40-50%,其主要的生理作用是调节肝脏的葡萄糖输出速度与大脑及其他器官对葡萄糖需要间的平衡。餐时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为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促进进餐时吸收的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基础和进餐时的胰岛素分泌模式基础和进餐时的胰岛素分泌模式1型糖尿病或晚期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替代治疗1型糖尿病或晚期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替代治疗注:RI,普通(常规、短效)胰岛素;NPH,中效胰岛素;PZI,精蛋白锌胰岛素; IA,胰岛素类似物(超短效、速效胰岛素) 常用胰岛素制剂和作用特点常用胰岛素制剂和作用特点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补充治疗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补充治疗在2型糖尿病病程的早期:当血糖较高时采用胰岛素治疗可纠正葡萄糖毒性。随后,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仍可改用饮食控制和口服药物治疗 在2型糖尿病病程的晚期: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补充胰岛素来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在口服降糖药逐渐失去控制血糖能力的时候,可采用口服降糖药和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的联合治疗 。当联合治疗效果仍差时,可完全停用口服药,而采用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或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胰岛素泵治疗)。此时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同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治疗程序2型糖尿病的治疗程序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超重/肥胖非肥胖二甲双胍或格列酮类 或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或格列奈类或双 胍类或α-糖苷酶抑制剂以上两种药物之间 的联合磺脲类或格列奈类+ α-糖苷酶抑 制剂或双胍类 或磺脲类/格列奈类+格列酮类*血糖控制不满意血糖控制不满意血糖控制不满意非药物治疗口服单药治疗口服药间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程序(续)2型糖尿病的治疗程序(续)口服药联合治疗以上两种药物之间 的联合 磺脲类或格列奈类+ α-糖苷酶 抑制剂或双胍类 或磺脲类/格列奈类+格列酮类* 血糖控制不满意 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双胍类或格列酮类 或 磺脲类/格列奈类+ α-糖苷酶抑制剂 血糖控制不满意血糖控制不满意口服药**和胰岛素(中效或长效制剂每日1-2次)间的联合血糖控制不满意多次胰岛素***胰岛素补充治疗胰岛素替代治疗注:*有代谢综合征表现者可优先考虑;**肥胖、超重者可优先考虑使用 二甲双胍或格列酮类;***如胰岛素用量较大,可加用非胰岛素促分泌剂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全国推广项目指导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与糖尿病相关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高血糖高渗性综合征 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低血糖症null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糖尿病患者在各种诱因作用下,胰岛素严重不足,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最终导致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 DKA是最常见的一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胰岛素分泌量↓↓升糖激素分泌↑↑<病理生理>脂肪分解↑高血糖乙酰CoA↑草酰乙酸↓ 酮体β羟丁酸↑丙酮↑柠檬酸三羧酸循环胰岛素作用严重缺乏乙酰乙酸↑+DKA治疗DKA治疗胰岛素 小剂量(速效)胰岛素安全、有效可按0.1u/Kg/小时开始,约4~6u/小时,血糖下降速度70~110mg/小时为宜,根据血糖下降速度调整胰岛素用量,尿酮体转阴后胰岛素减量或酌情改为皮下注射DKA治疗DKA治疗输液 是抢救DKA的重要。DKA者输液量可按原体重的10%估计 1000~2000ml/前4小时内 4000~5000ml/24小时内DKA治疗DKA治疗血糖>13.9mmol/L以上: 可补生理盐水,伴低血压或休克者联合胶 体溶液,注意监测血钠 血糖<13.9mmol/L时: 可过渡到5%葡萄糖,葡萄糖加胰岛素有利于减少酮体的产生DKA治疗DKA治疗纠正电解质:重点是补钾治疗 补钾总量:氯化钾6~10克 见尿补钾 血钾≥6.0mmol/L或无尿时暂不补钾DKA治疗DKA治疗纠正酸碱失调 轻中度DKA→胰岛素+葡萄糖输入多可纠正,仅当血PH≤7.0时用小量碳酸氢钠 其他 祛除诱因,治疗伴发疾病DKA治疗DKA治疗监测 血糖、血电解质、血气/每2小时一次,注意监测尿糖;血、尿酮体及生命体征 尿酮体转阴后酌情延长间隔时间 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相关检查DKA预防DKA预防提高对DKA症状的早期识别 1型糖尿病不能随意停、减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合理用药,在应激及急性伴发病时密切监测血糖;血、尿酮体等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利尿剂 口渴中枢受损 限制液体摄入 脱水、低血钾应激激素分泌↑胰岛素相对不足高血糖渗透性利尿血渗透压↑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输液 一般较DKA脱水更严重,应立即补液纠正脱水 输液种类: 血钠≤150mmol/L且血压偏低→生理盐水 血糖<13.9mmol/L后可改用5%葡萄糖液加胰岛素 输液量:早期液体补充十分重要(可按治疗DKA方法),总补液量约占体重的10~12% 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胰岛素:可按治疗DKA方法,血糖不宜下降过快过低 补钾:可按治疗DKA方法 渗透压不宜下降过快 其他:去除诱因,积极控制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糖尿病高渗综合征糖尿病高渗综合征监测 血糖、电解质、生命体征,每2小时一次 有条件尤其是伴有心功能不全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渗透压下降至正常后延长间隔时间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诱因及预防 定期自我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相对合理范围内 老年人保证足够饮水 对中枢神经系统障碍者保证出入量平衡 糖尿病患者需用脱水剂者应监测血糖、血钠及渗透压 糖尿病患者发生呕吐、腹泻、烧伤、严重感染等疾病时—保证足够水分摄入乳酸酸中毒乳酸酸中毒定义: 体内无氧酵解的代谢产物,乳酸在血中升高造成的酸中毒。糖尿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乳酸酸中毒称为糖尿病乳酸酸中毒 乳酸酸中毒乳酸酸中毒诱因: 糖尿病合并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缺氧性疾病 糖尿病不恰当的服用苯乙双胍者,尤其是合并上述疾病时 糖尿病各种急性并发症合并脱水、缺氧时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糖尿病乳酸酸中毒诊断要点 糖尿病患者有酸中毒但血、尿酮体不显著 血pH<7.35,血乳酸升高 血乳酸>1.8mmol/L增高 血乳酸 2-5mmol/L代偿性酸中毒 血乳酸>5mmol/L可明确诊断 阴离子间隙>18mmol/L(无条件测血乳酸时,排除酮症酸中毒、肾衰),计算公式为(血钾+血钠)-(血氯+血HCO3-)mmol/L 乳酸酸中毒乳酸酸中毒治疗 监测 血气、血乳酸、电解质、血糖等 补液(避免用含乳酸的制剂) 扩容—纠正脱水、休克、排酸等。可用生理盐水、胶体液、5%葡萄糖液,必要时可用血浆或全血等 乳酸酸中毒乳酸酸中毒补碱 补碱尽早、充分是成功的关键。常用NaHCO3,根据pH监测决定,每2小时测pH,当pH到达7.2时暂停补碱治疗(避免过量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其他 胰岛素 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乳酸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透析治疗 血液或腹膜透析—清除乳酸或引起乳酸酸中毒药物,如苯乙双胍 预防 严格掌握双胍类药物的适应症,尤其是苯乙双胍,长期使用双胍者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心肺功能,如有不适宜者应及时停药糖尿病低血糖症糖尿病低血糖症低血糖症 血糖≤2.8mmol/L(≤50mg/dl)+低血糖症状体征,及进糖后可缓解 低血糖反应 有低血糖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血糖值不一定≤2.8mmol/L,主要与血糖下降速度过快引起升糖激素释放(如儿茶酚胺)所致的症状及体征有关糖尿病低血糖症糖尿病低血糖症常见类型 反应性低血糖:多发生在2型糖尿病早期或发病前,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有关 药物性低血糖:可能发生低血糖的药物 糖尿病低血糖症糖尿病低血糖症及时、有效、足够长时间地急症处理 密切随查,防止低血糖复发,有的需长达一周的处理,应嘱病人去除诱因 血糖恢复、神志清楚后,要注意防止糖尿病恶化及酮症酸中毒 预防:糖尿病教育,特别是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 糖尿病慢性合并症与伴发病糖尿病慢性合并症与伴发病《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全国推广项目指导组目 录目 录(一)糖尿病与血脂异常 (二)糖尿病与高血压 (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四)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 (五)糖尿病眼病 (六)糖尿病肾病 (七)糖尿病神经病变 (八)糖尿病胃肠病 (九)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十)糖尿病足溃疡与坏疽 (十一)糖尿病骨关节病 (十二)糖尿病勃起障碍 (十三)糖尿病合并肺结核 (一)糖尿病与血脂异常(一)糖尿病与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表现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表现甘油三酯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 血脂异常的治疗血脂异常的治疗营养原则的主要内容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2002年制定血脂异常的治疗血脂异常的治疗调脂治疗的选择有冠心病或大血管疾病LDL-C≥2.60mmol/L LDL-C 2.6~3.35 mmol/L 生活方式调整高LDL-C的治疗无冠心病或大血管疾病生活方式调整 + 药物治疗 首选他汀类,次选胆酸结合树脂或非诺贝特 LDL-C≥3.35mmol/L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血脂异常的治疗血脂异常的治疗调脂治疗的选择 高TG的治疗: 首先改变生活方式、减轻体重、限制饮酒和严格控制血糖 可选择TG在2.3~4.5mmol/L时开始药物治疗 首选贝特类药物,他汀类在治疗高TG伴高LDL-C时有一定疗效 甘油三酯≥5.6mmol/L时,应首先降低甘油三酯以防止急性胰腺炎 低HDL-C血症的治疗: 减轻体重、运动、禁烟和控制血糖 烟酸类药物能有效升高HDL-C,应谨慎使用,还可选用贝特类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血脂异常的治疗血脂异常的治疗调脂治疗的选择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二)糖尿病与高血压(二)糖尿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特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特点1型糖尿病多在并发肾脏病变后出现高血压 2型糖尿病往往合并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存时,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估计达50%,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也显著升高 nullStamler J et al. Diabetes Care 1993; 16: 434-444> 2000255075100125150175200225250<120120-139收缩压 (mmHg)140-159160-179180-199非糖尿病 (n=342,815)糖尿病 (n=5,16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害 收缩压和心血管死亡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中 心血管死亡率(每万人年)治疗治疗治疗目的 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保护易受高血压损伤的靶器官 减少致死、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治疗治疗控制目标 一般控制目标为血压<130/80mmHg 在老年人应<140/90mmHg 若24小时尿蛋白>1g,血压应<125/75mmHg 糖尿病人应当从血压>130/80mmHg开始干预 开始治疗后应密切监测血压控制情况,以确保控制达标治疗治疗非药物治疗 戒烟 减重 节制饮酒 限制钠盐 优化饮食结构 加强体力活动 缓解心理压力治疗治疗药物治疗原则 主张小剂量单药治疗,如无效采取联合用药,一般不主张超常规加量 在控制达标的同时,兼顾靶器官保护和对并发症的益处 避免药物副作用,如对靶器官、代谢的不良影响 治疗治疗降压药物适应症、禁忌症及副作用治疗治疗目前被推荐的联合用药方案包括: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利尿剂 钙通道阻滞剂与β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钙通道阻滞剂 利尿药与阻滞剂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四)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引起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引起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高血糖 高血压 血脂异常 吸烟 微量白蛋白尿(三)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三)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是冠心病等危症糖尿病是冠心病等危症10年内患CHD危险  20% 患CHD后死亡率高 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率高 心肌梗死后死亡率高冠心病常见的临床类型冠心病常见的临床类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不稳定型心绞痛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肌梗死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特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特点糖尿病是冠心病等危症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者高达70%以上 约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其中75%死于冠心病,为非糖尿病的2-4倍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时病理改变较严重,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与非糖尿病患者不尽相同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治疗要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治疗要点无禁忌症时服阿司匹林75—300mg/日 无禁忌症时不论有无心肌梗死可应用ß-阻滞剂 伴有左室收缩功能不全者宜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可用他汀类调脂药物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治疗要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治疗要点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或使用硝酸甘油喷雾剂缓解心绞痛 若ß-受体阻滞剂有禁忌症时可联用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或长效硝酸盐制剂 必要时选用冠脉搭桥术、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 必须强化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到目标值 糖尿病患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 处理特点糖尿病患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 处理特点有溶栓适应证时较非糖尿病患者得益更大 首次经皮冠脉形成术成功与非糖尿病患者相似,但再狭窄率及长期预后较非糖尿病差 2支或3支冠状动脉病变更多选用冠脉搭桥术 阿斯匹林、ß-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均较非糖尿病病人得益大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老年糖尿病的特点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病率随增龄而上升,国内1996年调查≥60岁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1%,IGT患病率为12.1% 老年糖尿病多数起病缓慢,诊断时多无症状,往往由于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病检查血糖或尿糖而发现老年糖尿病治疗特点老年糖尿病治疗特点同一般糖尿病患者,但应考虑到老年人特点 多属2型糖尿病,病情较轻,因此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避免首选作用强的降糖药如格列苯脲等,以避免低血糖 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老年糖尿病治疗特点老年糖尿病治疗特点对疗程长、对口服降糖药疗效减低或已有明显的合并症者宜尽早改用胰岛素 应注意避免低血糖反应 血糖控制标准略宽于一般人,空腹血糖﹤140mg/dl(7.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200mg/dl(11.1mmol/L)即可 同时注意降压和调脂治疗 IDF代谢综合征的诊断IDF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中心性肥胖(欧洲男性腰围≥94cm,女性腰围≥80cm;中国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 (2)合并以下四项指标中任二项: ◆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150mg/dl(1.7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男性<40mg/dl(0.9mmol/l),女性<50mg/dl(1.1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血压升高:收缩压≥130或舒张压≥85mm Hg,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高血压; ◆空腹血糖(FPG)升高:FPG≥100mg/dl(5.6mmol/l),或此前已诊断2型糖尿病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如果FPG≥100mg/dl(5.6mmol/l)强烈推荐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但是OGTT在诊断代谢综合征时并非必要。冠心病合并高血糖患者血糖筛查方法 及处理原则冠心病合并高血糖患者血糖筛查方法 及处理原则一、 冠心病患者高血糖的筛查方法      稳定型冠心病患者      1.在所有的冠心病患者中,未诊断为糖尿病者,应常规行OGTT检测,即测空腹及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静脉血浆血糖;      2.如果无糖尿病症状,两次发现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不必行OGTT检测;      3.如果有糖尿病症状,且一次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亦不需行OGTT检测;      4.对于血糖正常者,应按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进行一年一次的常规血糖检查。冠心病合并高血糖患者血糖筛查方法 及处理原则冠心病合并高血糖患者血糖筛查方法 及处理原则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1.入院一周后至出院前,未诊断糖尿病者,于病情稳定时进行OGTT检测;      2.出院后三个月,于病情稳定时,进行OGTT复查,重新评价糖代谢状况。冠心病合并高血糖患者血糖筛查方法 及处理原则冠心病合并高血糖患者血糖筛查方法 及处理原则二、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高血糖如何处理 1.控制目标:血糖接近6.1mmol/L(110mg/dL),必须小于10mmol/L(180mmol/L); 2.监测方式:最初3小时一次监测血糖,随病情稳定,可相应延长血糖监测的时间; 3. 静脉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应注意循序渐进,剂量个体化和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发生,必要时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冠心病合并高血糖患者血糖筛查方法 及处理原则冠心病合并高血糖患者血糖筛查方法 及处理原则三、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高血糖如何处理      1.控制目标:餐前血糖5.0-7.2mmol/L(90-130mg/dL),平均5.6mmol/L(100mg/dL),餐后      小于10mmol/L;      2.监测方式:糖尿病住院病人常规行血糖监测;      3.对于IGR(IGT和/或IFG)人群:心内科医生可选择生活方式干预,如为IGT,可适当药物治疗以控制血糖;      4.对于糖尿病患者:必要时可应用胰岛素治疗,心内科医生也可建议患者去内分泌科就诊。null
/
本文档为【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