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孟河医派与孟河医派文化

2018-03-29 10页 doc 25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孟河医派与孟河医派文化孟河医派与孟河医派文化 孟河历史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郭重威 内容提要: 介绍了孟河四大名医: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在清朝末年所创 建的孟河医派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形成的原因以及孟河医派中所体现出来的儒 家文化、商业文化和道教文化。 关键词: 孟河医派、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形成发展意义文化。 清末民初,小小的孟河镇走出了一个地方医派,这个医派以它高超的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先在本地区产生影响,接着又进京城为皇上看病,把影响扩大到了全国。后来,还通过办学和走出国门,把它的声誉带到了境外。到民国期间,...
孟河医派与孟河医派文化
孟河医派与孟河医派文化 孟河历史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郭重威 提要: 介绍了孟河四大名医: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在清朝末年所创 建的孟河医派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形成的原因以及孟河医派中所体现出来的儒 家文化、商业文化和道教文化。 关键词: 孟河医派、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形成发展意义文化。 清末民初,小小的孟河镇走出了一个地方医派,这个医派以它高超的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先在本地区产生影响,接着又进京城为皇上看病,把影响扩大到了全国。后来,还通过办学和走出国门,把它的声誉带到了境外。到民国期间,孟河医派已成为扬名海内外的一个著名医派了。 本文不准备研究这个医派的医术,而想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孟河医派形成的原因和孟河医派的文化价值。 一 孟河医派的形成与发展 (一) 孟河医派简介 孟河医派又称四大名医,因为它是以四个家族体系为核心而形成。那时的中医术都是以家族为基础传承的,这个家族的中如有一人行医,又稍有成就,那么他的子孙后代一定有许多人习医,形成了一个以家族为主的派系。这四个家族的带头人,是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巢崇山(巢渭芳) (二) 孟河医派的形成 孟河医派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的费宏。费宏是武宗皇帝朱厚照执政时的宰相,受魏忠贤的迫害,一家老小流落到孟河,由于一路的风霜和沉重的思想负担,到孟河后就病倒了,在缺医少药的那个时代,他只能依他随身所带的《神农本草》,拜老药农为师,到孟河的西山上去采草药,自己为自己治病。不久他的身体康复了,他能治病的消息也传出去了,于是他开始了“治病”生涯,成了后来费家医派第一人。 嘉靖年间,明武帝清除了奸党后,费宏虽被起用了,但他却把家安在孟河,使孟河有了孟河医派的第一个医家——费家。 此后,费家代代行医,但名声并不大,也不专职,直至明末清初,费尚有(1572,1662年)弃官从医,定居孟河后,才真正开始了费氏的医学事业,至今已300多年。 早于费尚有,孟河有法徵麟,法公麟两兄弟行医,善治伤寒,医术甚精。 乾隆年间(1736,1795年),孟河又有沙家父子沙晓峰、沙达调以外科名重一时,通脉 - 1 - 理,善外科。 安徽马氏,19世纪到孟河行医,知名者有:马省三、马荷庵、马坦庵等,以医治疮疤见长,其中马省三不仅善长外科,也精通内科。 到乾隆年间,费氏第五代医家入载地方志,表明孟河医派初步形成。 (三)孟河医派的发展 在孟河医派稍有影响时,他们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继续努力,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在医理上深入探讨,还视机走出孟河,把它的影响扩大到各地,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把一个地方小医派发展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医派。 首先是费伯雄进京为道光皇帝治好失音症,为皇太后治好肺痈,费伯雄的业绩写入《清史稿》,使费家成为显赫的医家。 接着马家、巢家也登上了医界的舞台。 马家那时当红的人物马培之(1820~1903年)与费伯雄齐名。马培之曾两次为翁同和治好顽疾,还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疾,使之成为“天下名医”。 在费、马两医家的影响下,孟河望族巢家也步入了医界精英行列,巢沛三是家族中首位稍有名的医生,是费伯雄,马培之同代人,成名晚于费、马。巢氏后代继承了家学,并师从费、马,不出三代,也跃入了名医的行列。 在这个过程中,孟河医派不仅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特色,还从其它地区的医派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壮大了自己,更结合了学理医理的滋补,使它的理论日趋完备,进入了另一个层次的发展高度。 (四)孟河医派的昌盛时间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期(1821,1875年),孟河医派发展到了最昌盛的时期,这时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旺,医术成熟,学术思想日臻完善,求诊的患者从四面八方涌来,使孟河这个小小的城镇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常州府志和武进县志上对当时的情况有如下记录:“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 求医者云集后,促使了孟河的饭店,栈房(旅馆)、茶店,南北货商店的发展,南北二里长的一条小街上,开满了各种商店。药店就有十八家,采药业、种药业也得到了发展。 孟河医派昌盛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许多医家纷纷走出小镇,去外地发展。 巢家医派的巢崇山于1859年移居上海,以针刀技术治疗肠脓肿而闻名上海,其后代开始了在上海的发展。丁甘仁也于1890年前往上海创办了自己的诊所,融合多家医派医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以内科见长的一代名医。 孟河医派昌盛的另一个表现是丁业仁办学,1916年,丁甘仁与上海名医夏绍庭(1871, - 2 - 1963)共同创建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丰富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又熟悉中医原理和疗法的挑大梁人物,这批人成为中华医药界以后半个世纪中的精英,这批精英人物中的一部分先后迁至美国、法国、英国、东南亚各地,使孟河医派走到了国外。 二 孟河医派形成发展的原因 一个著名的医派在一个不显眼的乡村小镇悄然兴起,逐步发展,然后蔚然壮大。这其中的原因很多,现择其主要点归纳如下: (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 孟河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毗长江,南邻京杭大运河,又有一条“孟河”通长江和运河,是苏南运河中的船只进入长江的重要通道。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孟河早早的就成为一个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的小镇,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孟河医派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 丰富的药材资源 孟河处于宁镇山脉的末稍,是夹于两山之间的一个小镇,这里气温适中,雨量充沛,是温带、亚热带药材生长的最理想的地域。据调查,西山上有各种药材一百八十多种,产量很大,可采到在深山中一些稀少的珍贵药材。在深山中也可采到。药材是中医药的基础,由于孟河盛产中药材,孟河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精通中草药的民间医生,许多很有价值的秘方、土方还有经验很丰富的药农。这是孟河医派孕育的基础。 (三) 深厚的文化底蕴 孟河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城镇。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北方战乱,北方的许多望族举家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使苏南的文化和经济都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北方望族萧氏家族就在这里后,诞产生了齐、梁两个朝代的十五个皇帝和以昭明太子为首的一大批文人。自此后,这里文人荟萃,精英辈出,使这里成为儒、道、佛三教圆融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孟河医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原料。 三 孟河医派的文化内涵 分析孟河医派形成发展的众多原因,不难看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起的作用,没有这种文化底蕴,就不可能有孟河医派的兴起与发展。区域文化不仅是医术发展的条件,也是医派的精神基础。反过来说,区域文化也成为医派价值的体观。 (一)从孟河医派形成和发展过程看儒学文化对它的影响 孟河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自古以来,多种文化在这里繁荣发展、互相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多种文化互融互补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间,楚国的公子春申君黄歇之在孟河东山读书,那时的东山上就有一个书院,专事儒学教育,后来在山上又建了孔庙和经院。从此开始,儒学文化在孟河就占据了统 - 3 - 治地位。后来随着商业港的形成、农业的发展、军堡的建立,皇帝的产生,道教佛教的盛行,商业文化、农耕文化、军事文化、皇家文化、宗教文化都相继形成,但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一直没有变化。这些文化不仅影响了这里养育的每一个,也影响了在这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从这块黄土地上走出的孟河医派自然而然的也深深的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 1、“医为仁术”是儒家从医的指导思想。 孟河医派的医生大都是儒生从医,还有不少是弃官从医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从医的指导思想,行为特征与一般医生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医德上就是丁甘仁所说的那句话,“医为仁术”。 “仁”是儒学的主要内容,是儒学规范人道德的最主要之点,“仁”包含的内容是:诚信、真诚、友善、慈祥、尊重、奉献、爱心。“医为仁术”,就要求从医者必须要具备这些品质。丁甘仁所说的这句话,就是孟河医派的道德指向。这个道德规范是儒家文化的具体表现。 孟河医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治病不分对象,不管是进皇宫、进总统府为达官贵人治疗也好,下山村、进茅屋为穷人治病也好,他们坚持随叫随到,从不推诿。对穷苦的患者,他们不但不收诊费,还在处方的一角盖一个“赠”字,免费提供药品。这一切都体现了一个“仁”字。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仁”,使他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和爱戴,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使他们医派的发展有了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 2、不拘门户,相互学习,促进了医术的发展。 在孟河医派兴起的那个时代,医术的传授基本上是以家族传授或师承的形式进行的,带有很大的封闭性,这是封建文化的特征之一。这样自然而然的影响了医术的提高与发展,使中医术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孟河医派却不同了,因他们的创始人都是儒生,他们那“医为仁术”的思想,使他们想的不是谋利而要施“仁”,他们要的不是垄断,不是封闭,而是要提高、要创新、要发展,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所以他们勇敢地打破了门第,走出了家族,相互磋商,互助借鉴。使医术得到了交流和融合。这就为孟河医派医术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了民国时间,这种思想进一步的发展,就有了丁甘仁的办学,从此使孟河医派的医疗理论、方法和现代科学结合了起来,最终使孟河医派走向了世界。 3、“四海为家”的思想,使他们不拘泥于家乡,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向各地发展。 从商的儒家有宽阔的眼界,有“四海为家”的思想,能突破封建社会那“以乡为牢”的局限,不断地向外发展,从而使孟河医派有了发展的空间。 从表面看这与儒家思想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精读儒学的人,一定知道儒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家国思想”。这种思想来自皇家,他们把他们的“家”当作“国”,把“国”当成了家,构架了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年的统治格局。这种思想到了儒生中间,起了质的变化,他们也把国和家联在一起,但他们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形成了一种既爱家又爱国,为家、 - 4 - 为民、为国作贡献的思想,这种思想植根于思想深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他们和“土财主”有了明显的区别。孟河医派的创始者们既然都是“士”,他们自然把“家”、“国”统为一体,这就使他们克服了过去医界的派系和地区的局限,勇敢的走出家门,到各地去开拓他们的事业。 4、儒家思想还使孟河医派的创业者们不拘泥于医,而力争在为医的基础上成为一个社会工作者。 纵观孟河医派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孟河医派中的许多精英人物,并不纯粹是一个医生,而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他们热衷于各类社会事业,乐意为社会奉献。 最典型的要称丁氏家族了,他们的每一代人基本上都是慈善家,热心服务于社会,他们还关心社会的许多问题,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呼号。就说丁家的带头人丁甘仁吧,他在各地办义学、造养老院、搞接婴堂,建义渡,放粮救灾,参加禁赌禁娼活动,还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抗议当时政府 “取缔中医”的错误决定,所以孙中山大总统送了一块“博施济众”的匾额给他,以示表彰。再说马家吧,世代任孟河地区乡董,负责治理地方,造福乡梓。 他们为什么不“安分”于“医”,而要从事这许多社会工作,履行社会义务呢,一句话就能解答,因为他们是“士”,是有良知的“士”。他们做的这些善事,从表明看,似乎和“医”没有关系,但在实际上却为他们医疗事业的发展拓宽了另一个空间。 (二)儒家文化统率下的商业文化,是孟河医派发展的动力。 医疗事业是一种社会事业,但它又是一种经营,个人办的医疗事业是明显的所起的作用带有商业性质的。传统的儒家是“轻商”的,孟河的医生都是儒士,他们又该如何经商呢,从孟河医派的发展过程中,可清楚地看出,这些从医的儒家们巧妙的融合了“儒”与“商”的理念,正确的处理了“义”与“利”的关系。这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起的作用。 孟河地区在西汉时就成了长江边的一个商港,商业文化也随之形成。但孟河地区儒学的强势,决定了商业文化只能从儒学中脱胎而出,因而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带有儒学色彩,强调“公平公正”,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样就使这个地区的商业一直处于一种良性的繁荣与发展中。现在在孟河东岳行宫中有一块石碑,记录了是清代道光年在这个地区设置一百二十八杆公平称的历史,从这一点就可看出这个地区商业文化的属性了。 孟河医派就是在这个环境中诞生的,又是儒家从医,他们自然会巧妙地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费伯雄说:“欲救人学医则可,欲得利而学医术不可”,丁甘仁说“医为仁术”,这就反映了他们始终是把“利”放在“义”之下。用通俗的话说,他们是谋“合法的利”,“公平的利”、,当“利”与“义”发生矛盾时,他们主动的弃“利”从“义”。但他们又知道从医势必是一定经营,他们在“利”、“义”兼顾的情况下,会作出一些正确的选择:如采用向外扩展的方法合理调整商业布局,以不断扩大经营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来招来顾客等等商业措施,使他们能不断地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他们奉行的这种商业文化,是孟河医派发展的原动力。 - 5 - (三)从孟河医派“和缓为大法”的医疗指导思想看道家文化对它的影响。 孟河医派之所以能成名、能发展、能光大,它是有自己的医疗特色的。这种特色是在正确的医疗思想指导下形成的,这种指导思想是什么呢,那就是费家医派创始人费伯雄的一句话 “和缓为大法”。这个指导思想经四大家族几代人的发展,形成了孟河医派的特色,轻灵纯正,变通求切,治法灵活。 今天,我们不以医学理论来讨论这三句话中所包涵的医疗思想,而是想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指导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三句话的文化内涵。 熟悉道学的人一定会知道,孟河医派的这个医疗指导思想是源于道学的。不妨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孟河地区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道学兴于春秋,道教建于东汉,道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集,道教是国教,它们都是我们的国粹。后来虽然儒教占了统治地位,但道学在民间却一直保持着强势,并逐渐演变为民间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行为特征、思维模式。 孟河地区,从东汉起就流行道教,到南朝齐梁时,道教寺院遍布各地。当时这里出身的许多人名字中都有一个“之“字,就看这里的萧家吧,从萧氏家谱中发现萧道成的祖父叫萧乐之,父亲叫萧承之,他的堂兄弟、萧衍的父亲叫萧顺之,还有萧尚之,萧崇之等,据陈寅生考察,这个“之”字是代表道教信仰的,从这个事例就可看出,在齐梁时代,这里的人们对道教的信仰已到了何等程度。这种信仰,一定会深深的植根于那个时代人们的意识深处,并通过遗传的作用,逐渐的进入人们的潜意识,形成了这里人的思想定势,思维模式。 这种在意识深处的观念,当它形成一种文化后,就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再也不会消失,一直影响着人的思想,统率着人的行为。在这片土地上形成的孟河医派自然而然的要浸透着道家思想了。 2、道学的“无为”思想,“守柔”、“处下”的行为准则,孕育了孟河医派“和缓为大法”的医疗思想。 “通常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哲学的最基本原则,“知其雄,守其雌”、“天下至柔”是道家所倡导的处世准则,道家的一系列思想既然早就深深的刻印在孟河地区人们的意识中,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孟河医派,必定要用他们固有的文化基因,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来选择他们的医疗思想,从事他们的医疗事业。这时,这种“无为”、“守柔”、“处下”的思想起了作用,也许他们是理性的认为道家的这些理念是社会上万事、万物发展的必然,医病也是如此,所以他们有意识的选择了“和缓”;也许是出于他们的无意识,在他们用这些思想和意念治好了病后,才使他们意识到利用它们的意义,并把它当作经验而推广。总之,他们用“和缓为大计”的指导思想治好了许多疾病后,这种医疗思想就不断的得到加强与发展,并逐步的形成了孟河医派的特色。 不管是有意也好,无意也好,总之这种“和缓为大计”的医疗思想就是道家“无为”、 - 6 - “至柔”、“处下”思想的应用和发展。 经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了一个事实,孟河医派包含的不仅是“医术”,还有深厚的文化,甚至使孟河医派本身也成了一种文化。 孟河医派文化是在这个地区固有文化影响下,随着孟河医派发展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反过来,这种文化又促使了孟河医派的发展。“医术”和“文化”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最终使孟河医派成为了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地方医派。 - 7 -
/
本文档为【孟河医派与孟河医派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