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摇钱树

2017-12-06 5页 doc 17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摇钱树摇钱树 在我国东汉时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流行一种特殊的陪葬用品——摇钱树。因该器物上装饰大量方孔圆钱而被学术界命名为“摇钱树”。 简介编辑 摇钱树 摇钱树在结构上分两部分:陶制或者石雕的基座(摇钱树座)和插于树座的青铜树。树的部分又可分两部分:树干和枝叶。早期树干多为实心,但大多数发现的摇钱树树干为空心,横截面为椭圆形,布波浪纹。一般树干长1.5-2.0米,分4-6节。每节都有四个插槽,供插嵌枝片之用。枝片装饰图案多种,主要的有:凤、西王母、龙、羽人、猴、射弋等等。 对摇钱树的起源、功能、文化属性一直存在争议。...
摇钱树
摇钱树 在我国东汉时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流行一种特殊的陪葬用品——摇钱树。因该器物上装饰大量方孔圆钱而被学术界命名为“摇钱树”。 简介编辑 摇钱树 摇钱树在结构上分两部分:陶制或者石雕的基座(摇钱树座)和插于树座的青铜树。树的部分又可分两部分:树干和枝叶。早期树干多为实心,但大多数发现的摇钱树树干为空心,横截面为椭圆形,布波浪纹。一般树干长1.5-2.0米,分4-6节。每节都有四个插槽,供插嵌枝片之用。枝片装饰图案多种,主要的有:凤、西王母、龙、羽人、猴、射弋等等。 对摇钱树的起源、功能、文化属性一直存在争议。 2分布编辑目前发现的摇钱树共计189例,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湖北等地。 最早的摇钱树年代是东汉早期,数量稀少,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东汉中期和晚期该器物迅速流行,覆盖今天的四川、重庆以及周边地区;东汉末到三国时期,摇钱树数量锐减;西晋时彻底消失。有摇钱树出土的墓葬大多为大中型墓葬,表示该器物在当时的使用者属于富有家族。 3起源编辑一说源自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树。 二说源自战国时期的流行器物多枝灯,汉代各种神树模型。目前持后者意见的学者为多数。 还有不少学者指出摇钱树枝片上的动物和钱币图案与四川盐源出土的青铜枝片可能有渊源关系。 4功能编辑一说用于死者生前家庭范围内的祭祀。 二说是早期道教法器。 三说是专门的陪葬用器皿。 现在学术界认为第三种说法最有依据,并承认摇钱树可能赋有多种意义。最主要是引导死者灵魂进入死后仙界(“引魂升天”),其次也是民间祈求财富的表现,同时摇钱树还可能有庇护死者家庭子孙的作用。 5文化编辑关于摇钱树的文化属性,主要有两派说法: 摇钱树 一说摇钱树是西南地区文化的产物,此种意见持有者占大多数,理由是摇钱树这种器物只在西南地区发现,绝无仅有。 第二种说法是摇钱树为汉文化产物,使用者为移民到成都平原的汉人。该说法在20世纪90年代后被提出,依据是出土有摇钱树的墓葬与中原地区墓葬在格局、规模、其它随葬品的类型上都一致;并和同时期西南地区文化出土的随葬品和规模有很大的差别。 东汉中期以后的很多摇钱树树干上铸有小型佛像,在少数例子中佛像还代替了西王母在顶枝的位置。学者称这种西王母,佛像共存的现象为“仙佛模式”,其表现了佛教初入中国时候佛被中国民众当作仙界的神仙之一,而把他与其他本土神仙共置于西王母仙境之中。 虽然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摇钱树佛像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佛像刻画。对摇钱树佛教的研究还涉及了佛教南传的争议。 6实物编辑绵阳博物馆摇钱树 在是四川绵阳博物馆,收藏有一株完整摇钱树,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 彭山江口崖墓博物馆摇钱树 件衔接扣挂而成。 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 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图 案;下部四层插接二十四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 树杆直径约1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最短为10厘米,每片树叶厚约2毫米,树高度应在1米左右,为三向八枝。所谓三向,即为摇钱树枝杆被分为三层共八片枝叶,呈对称分布。 特别有意思的是树杆上有造像,高约5厘米,宽约2.5厘米。两侧各有一条飞龙,龙长约6厘米。人像站立状,身着袍衣,双手下垂合于腰前,整体造型美观而大方。 细看枝叶,每两片为一对,有如芭蕉叶的,叶片上铸有圆形方孔钱,每钱相互连接,铸有一人作弯腰伸臂捡钱状,叶片外侧四周犹如太阳的光芒,延生出许多长短不一的万缕细丝;有如椭圆形的,一头为乒乓球大小的圆环,两侧铸有飞龙,龙头顶着钱币,两龙之间用钱币连接,叶片外侧如同刺猬般的短刺所包裹。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1]江口崖墓博物馆摇钱树 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县江口汉崖墓博物馆,有一件国家特级文物保护珍品——摇钱树。 朱雀与伏羲 据说摇钱树是汉代吉祥物,道家谓之“神树”,认为它是人间通往天堂的树,“得之可以长生不老,用之钱财可以滚滚不竭”。这棵陶座铜质摇钱树是1972年江口崖墓出土的,高达1.44米,是我国汉崖墓出土的一棵造型最大、铸工最精、图饰最丰富的摇钱树,被定为国家特级文物。这件国宝1986年赴日本展出时观者如潮,无不惊叹中国古代精湛的铸造艺术。 该树由铜树和陶座两部分组成,有144厘米高,树形像松柏,枝、干、叶均系青铜铸成。树干上缀满了汉代五铢钱并装饰有上百个人物和动物图案。 在主干上分杈枝五层,杈枝作成扁平面分左右两枝插在主干上。主干上的顶端立一朱雀,雀前立一人, 摇钱树枝干 将传说的“蛤蟆丸”置于朱雀口内。在朱雀的正前方为伏羲,人首蛇身,曲尾下垂,双手高举一轮满月,月中饰蟾蜍。 朱雀之下为五层枝干,从上到下的四层是相同的八组图案。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的正中,为头戴方胜的西王母,端坐于龙虎座,其中两乘鹿人为西王母护龛,其下又饰玉免和青鸟各一。下有牛郎、织女。牛郎一手牵牛,另一手和织女共执一物,作正身侧面,相视而立。近枝梢处有二仙人坐于席上,一抚琴,一伴唱。 摇钱树枝干 最一下层枝干也分上下两部。上部西王母头戴方胜。左侧一侍者双手捧手,一人持灵芝,一人跳长袖舞,一人跳丸,一人表演叠案“反弓”杂技,一人执鞭。左侧有玉免执杵捣药。一人执灵芝,一人持环状物。其后有一青鸟,作曲颈、展翅、翘尾状。三仙人作轻歌漫舞状。 陶座为模制,座身下宽上窄,座体中空,横剖面略呈椭圆形。器衣上部浮雕二独角兽,成叠蹲状。下部饰线纹授带图案。 如此精细绝妙,把汉代对永生和财富的向往尽雕于这不足1.5米的树上,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7研究编辑在西南地区出土的东汉、三国、魏晋时代的砖室墓和崖墓中,常常会发现一种随葬明器——青铜树,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种树古代被人们叫做“柱铢”,后来,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青铜铸就的叶片上有各式各样的钱币图像(以五铢钱、莽钱为多),联系到民间“摇钱树”的传说,遂决定把这些青铜树称为“摇钱树”。 经过多年对摇钱树的研究,它们的出现,缘于古人对树的崇拜。“树崇拜是一种举世习见的文化现象,而巴蜀文化区的这种现象更加独树一帜。”在林向看来,“他们尊崇西蜀‘天下之中’的‘建木’与‘建木之西’的‘若木’,认为它们是众神通天地的天梯与日神的栖息之所。”因此,很多出土稍早年代的摇钱树叶片上都有与各民族神话传说相结合,并演化为社柱、树神的透雕图案。“这些图案都是以树木为中心,适当加上一些地域特征性:就像头上长树的神 人;以花、珠、鸟为表征的日神;身体如绳索般纠缠并与蛇、鱼、虫不分的龙等等。”这种“建木若木崇拜”历夏、商、周、秦、汉以来长久不衰,只是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到了汉代以后,随着人们人文观念的提高,宗教观念的渐渐衰退,叶片上透雕的大大小小的钱币造型取代了之前的各种神话图案。”林向认为,“可以说,摇钱树反映了树崇拜的一个阶段,对神的信仰开始变成对金钱的崇拜,那个时候,人们开始认为财富、金钱高于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摇钱树在各个朝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呈现不同。“最初商代的三星堆铜树就比较写实地反映了古蜀国宗庙崇拜的中心,而到战国的干海铜树,则变成了萨满(巫师)们使用的仪仗化了的法器。”据林向介绍,发展到秦汉时期,摇钱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灯具,引人追思那些给人间带来光明的日神之树,或注入金权主义的观念,成为了象征土地和金钱财富的明器。[2]
/
本文档为【摇钱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