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检查

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检查

2017-11-13 8页 doc 24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0251

暂无简介

举报
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检查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检查 庾建英 综述 朱沂 审校 新疆乌鲁木齐 [摘要] 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程。随着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病理机制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单一某种检查很难确诊,常常需要联合多种检查以明确诊断。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影像 人类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的认识远远滞后于前循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缺血性脑血管病均是其最常见的 [1][2...
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检查
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检查 庾建英 综述 朱沂 审校 新疆乌鲁木齐 [摘要] 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程。随着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病理机制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现复杂,诊断困难,单一某种检查很难确诊,常常需要联合多种检查以明确诊断。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影像 人类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的认识远远滞后于前循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缺血性脑血管病均是其最常见的 [1][2]亚型,其中有20%是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由于受到技术及临床实践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后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被广泛使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磁共振成像和多种无创性血管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 [3]Caplan建议用“后循环缺血”一词代替或涵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际上已于20世纪90年代初不再使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取而代之为“后循环缺血”,而国内许多地方仍在使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为此2006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了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会议,在充分和反复讨论之后,达成一致意见,出台了后循 [4]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的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本文将相关影像学检查对PCI的血管状况的评估综述如下。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被认为是评价血管结构异常的金指标。能够直观表现血管的走行、血流状态,准确测量血管内径,它特有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以往认为DSA是有创检查,但随着神经介入放射技术的广泛开展,操作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并发症明显下降。对后循环 [5]TIA患者进行DSA检查有助于对后循环系统缺血病因的认识和理解,而且DSA检查血管 [6]结构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预后更差。Min等对31例小脑梗死的患者行DSA检查,发现多数为大血管病变,少数为动脉分支病变,有1例无阳性发现。DSA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进行介入治疗,这也是目前CT血管造影(CTA)尚不能完全取代DSA的主要原因,DSA显示细小血管及微小病变的能力也较CTA强,国外学者研究认为,2mm的动脉瘤DSA的 [7]发现能力明显高于CTA。不足之处是DSA不能一次获得椎动脉及颈内动脉系统情况,且对于椎动脉起始段的病变容易漏诊,最重要的是对于血管壁的情况不能显示,同时存在技术水平问题,DSA的有创性使其不能作为常规首选的检查。 2 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普通多层CTA由于速度不够快,易受静脉的干扰,椎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的显示也较差。而64层螺旋CTA能够同时显示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形态、走行、小分支及其侧支循环的情况,以及横突孔和钩椎关节等结构的改变,对椎动脉管腔狭窄(特别是开口及颅内段)及其程度具有优势。不但可以观察管壁的钙化、斑块的形态学特征,而且可以斑块的成 [8][9]分,能够更全面的评价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评估支架成形术后的改变。Brandt等对19例临床怀疑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并与DSA比较,18例起到了诊断性作用。三维CTA(3D-CTA)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时间短,费用低;可以提供更多更完全的解剖信息;微创,仅需静脉穿刺;图像可以任意旋转。但对脑血流动力学特别是脑底动脉环 [10]血流代偿情况,3D-CTA明显不如DS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相比,CTA直接成像于血管内造影剂,显示血管的精细度好于MRA,对于血流动力学不敏感,不像MRA因血流状态的微小变化引起信号丢失而造成假象,并且图像不受运动伪影的干扰。CTA具有放射性损伤是其无法克服的缺点。 3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MRA是近年来影像学快速发展而形成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飞行时间法(time of flight,TOF)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MRA方法,分为二维TOF(2D-TOF)和三维TOF(3D- TOF)。该技术基于血液的流入增强效应。临床上,对脑部动脉的检查多采用三维TOF MRA [11]技术(3D-TOF MRA)。其优势是不需注入造影剂就能行动脉成像,无任何创伤,且没有静脉影图像干扰。一次数据采集后可多角度重建血管影像,且无骨性伪影。MRA只能显示大动脉及其一、二级分支的病变,即可显示血管的粗细、走行、有无扭曲、狭窄、闭塞等, [8]空间分辨率不高。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登记处对MRA及DSA进行比较后发现,MRA在检 [12]测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性高于椎动脉。但MRA反映的血管解剖结构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 [13]差异,对血管狭窄的检测可能夸大,可将重度狭窄为闭塞,空间分辨率低于DSA。 [14]Heiserman等对29例219根脑血管进行MRA和DSA对照研究指出MRA对正常和闭塞脑血管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和100%,而对狭窄的血管只有61%。 [11][15]颈部动脉的检查可采用二维或三维技术。王大勇等认为2D TOF法对慢血流敏感,成像时间短,但空间分辨率低,对层面内血管不敏感,它仅用于评价颈动脉及分叉部病变,基底动脉闭塞性病变和颅内静脉及静脉窦病变。而3D TOF对快血流敏感,空间分辨力高,成像时间相对短,可同时获得数层相邻层面的薄层图像,主要用于颅内动脉和动脉血管病变的显示,如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畸形结节及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 对比增强MRA(contrast enhancement MRA,CE-MRA),主要利用对比剂实现血管的 [11]显示。与利用血液流动成像的其他MRA技术相比,CE-MRA具有以下优点:对血管腔的显示比其他MRA技术更为可靠;出现血管狭窄的假象明显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反映比较真实;一次注射对比剂可完成多部位动脉和静脉的显示;动脉瘤不易遗漏;成像速度快。对比3D-TOF MRA仅显示Willis 环及其一、二级分支血管的性质,CE-MRA 可显示更细的血 [16]管。Edelman 等认为3D-TOF MRA 对较小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漏诊率较高,CE-MRA能 [17]提高对这些血管的显示率。缺点在于需要注射对比剂;不能提供血液流动的信息。 4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 TCD是一种无创性检测颅底大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诊断技术。通过检测颅底动脉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频谱形态、音频特点等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脑动脉的狭窄、痉挛、梗死等病 [18] [13][19]理状态,可直接获得颅内动脉包括Willis环的血流动态信息。罗国君等对1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TCD检查,并与DSA检查对比,发现TCD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度为82.3%,特异度为94.9%,其中对大脑中动脉的价值最大,其后依次为椎动脉,大脑前后动脉。但是TCD对一半以上的病例可能低估血管狭窄的程度,可能遗漏血管闭塞的情况,并且无法检查其小分支的血流情况,同时受颅骨厚度、颅内动脉走行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 [20]需要参考其它检查。 5 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sphagitides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SCDU) [20]是颅外段椎动脉病变首选的无创性检查,可以显示椎动脉全长的80%~90%。可以早期发现椎动脉狭窄或夹层,显示管壁动脉粥样硬化,弹性内膜厚度、有无斑块或钙化以及血流情况,且检查费用较低,操作方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颈椎的横突为强回声光团,其后方有声影,位于横突后方的椎动脉不能显示,颅内段,C2-C1因颅骨遮挡,亦不能显示。所以对椎动脉观察就局限在颈段,椎间段C6-C5,C5-C4,C4-C3,C3-C2。对于椎动脉全程 [21][22]的观察还须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方法。谭明贤等对145例缺血 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DSA对比,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对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3.3%和89.0%。 6 结语 任何一项检查都不是十全十美,故对于PCI应根据病史、病因、可能的危险因素及临 床表现选择相关的影像学等检查以及其它的一些排查、鉴别检查的手段,如心电图、心动超 声图和心律检测是发现心脏或动脉栓塞来源的重要检查。颈部的有关影像学检查不是诊断 PCI的首先或重要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随着21世纪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 为人们全面的认识PCI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带来历史性突破。 参考文献 1 Zhang LF,Yang J,Hong Z,et al.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subtypes of stroke in china[J]. Stroke, 2003,4:2 091-2 096. 2 Savitz SI,Caplan LR. Vertebrobasilar disease[J]. N Engl J Med,2005,352(26):18-26. 3 Caplan L.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then, now, and tomorrow[J]. The Thomas Willis Lecture-2000[J]. Stroke,2000,31:2 011-2 023. 4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 786-787. 5 贾伟华,周立春,田桂玲. 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血管结构及临床结局[J]. 中风与神经 疾病杂志,2007,24(4):463-465. 6 Min WK,Kim YS,Kim JY,et al. Atherothrombotic cerebellar infarction:vascular lesion-MRI correlation of 31 cases[J]. Stroke,1999,30(11):2 376-2 381. 7 Preda L,Gaetani P,Rodriquez V,et al. Spiral CT angiography and surgical correlations in th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 Eur Radiol,1998,8(5):739-745. 8 陈发祥,金朝林,张树桐,等.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后循环缺血中的应用[J]. 中国医 学影像技术,2006,22(10):1 525-1 527. 9 Brandt T,Knauth M,Wildermuth S,et al. CT angiography and Doppler sonography for emergency assessment in acute basilar artery ischemia[J]. Stroke,1999,30(3):606-612. 10 王辉,石德金,李文胜,等. 3D-CTA 与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比较[J]. 中 山大学学报,2008,29(6):733-737. 11杨正汉,冯逢,王霄英. 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33-236. 12 Shin HK,Yoo KM,Chang HM,et al. Bilateral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ease in th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Posterior Circulation Tegistry[J]. Arch Neurol,1999,56(11):1 353-1 358. 13 宋冠男. 后循环缺血的影像检查[J]. 中国社区医师,2008,10(11):103. 14 Heiserman JE,Draver BP,Keller PJ,et al. Intracranial vascular stenosis and occlusion: Evaluation with three-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MR angiography[J]. Radiology,1992,185:667. 15 王大勇,张宗军,陈君坤. 磁共振血管成像TOF法的质量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7,5(2):122-123. 16 Edelman RR,Wentz KU,Mattle HP,et al. Intracran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Evaluation with selective MR angiography and venography[J]. Radiology,1989,173(3):831-837. 17 Blatter DD,Parker DL,Ahn SS,et al. Cerebral MR angiography with mutiple overlapping thin slab acquisition. Part?. Early clinical experience[J]. Radiology,1992,183(2):379-389. 18 潘勇,孙燕嫦. 后循环系统TIA的TCD特征[J]. 河北医学,2008,14(1):66-67. 19 罗国君,何国厚,张晓东,等. 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 中国康复,2005,20(4):217-219. 20王拥军,董强,曾进胜,等. 脑卒中:新理论与新实践[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79-100. 21张淑萍,张科勋,吕春霞,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的观察[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69. 22 谭明贤,周杰,陈胜利,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5):337-339.
/
本文档为【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检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