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唇亡齿寒

2017-09-19 9页 doc 23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8482

暂无简介

举报
唇亡齿寒唇亡齿寒 三人成虎 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好像是真的了。 出 处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 三人成虎 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好像是真的了。 出 处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近义词 :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无中生有.反义词:眼见为实 [1] 灯 谜: 大夫制迷 例句用法 宋黄庭坚《劝交代张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砾金君自宽。” [2]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传竟成真的了。 原 文 三人成虎漫画庞葱 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5)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庞葱曰:“夫(7)市之无虎明(8)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11)之矣。”王曰: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至,果不得见。(17) “寡人自为知。” 注 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1 5.信:相信。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 的,明明白白的。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11.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2.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13.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4.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15.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6. 果:果真。17.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 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译 文: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3]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故事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2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4]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道 理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归纳 1(古今异义 今邯郸去大梁(距离) 2.一词多义 (1)1.质【于】邯郸(到) (2) 2.远【于】市(比) (2)1.【质】于邯(名词,作人质) 2.太子罢【质】(名词,指作人质这件事) 4相关连接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3 唇亡齿寒[chún wáng chǐ hán]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复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谏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 [2]【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3] 【歇后语】豁牙子过冬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4]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 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成语大意】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颊骨也;车牙床也;颊骨在外,牙床在内,不可一日离也,故曰相依。唇,口缘也;齿,当唇之牙也;唇在外,齿在内,唇亡则齿 [5]自寒。(《宫之奇谏假道》) 原文 晋侯复假道1于虞2以伐虢3。宫之奇4谏5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注释 1. 假道:借路。 2.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3. 虢(ɡuó):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4. 宫之奇:虞的大夫(古官名)。 5.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上书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 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 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4 [6]出处:《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假道伐虢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注释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 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 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些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灭虢。”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成语辨析 辨析 【正音】亡:读作“wáng”。 【辨形】齿:不能写作“尺”。 【辨析】“唇齿相依”和“唇亡齿寒”都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但“唇齿相依”强调相互依存;“唇亡齿寒”强调利害与共;一方遭难,另一方也难免。同时“唇齿相依”除了指国与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能指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习题】? “唇亡齿寒”中的“唇”指 虢国 ;“齿”指 虞国 。 ?“宫之奇以其族行”的原因是:虢亡,虞必从之。(用原文语句回答)成语故事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 5 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始有点犹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 [1]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赠送良马、玉璧这些稀世之宝却有些割舍不下,并担心虞公收了重礼还不肯借道。荀息笑道: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献放心地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十分精明能干,只要宫之奇在,定能识破送礼借道的蹊跷,必然劝虞公拒收礼物,事情就不好办了。”荀息说道:大王不知,宫之奇的为人,聪明而不固执,又自小和虞君在一起,他肯定不会强谏,强谏也无益。再说白璧宝马,人见人爱,玩好在耳目之前,由此而招到的祸事则是以后才有的事,这是具有上等智力的人才能意识、预见得到的,那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他是没有这个见识的,所以此事肯定能办成。听后,晋献公这才放心,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虞人家晋国是大国,现的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荀息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 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的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寒冷啊~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附: 宫之奇小传 宫之奇是春秋时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北)人,生卒年不详。他明于料事,且有远见,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时期,宫之奇坚决主张虞虢联盟,以对抗晋国。 晋献公十九年(前659年),晋国向虞国假道伐虢,宫之奇对虞君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又说:“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劝说虞君联虢抗晋。虞君不听,借道给晋。 [7]宫之奇为了虞国的安危,尽了很大的努力,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6
/
本文档为【唇亡齿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