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廉江风俗习惯

廉江风俗习惯

2018-06-10 23页 doc 53KB 4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廉江风俗习惯廉江风俗习惯 生产习俗 农业生产习俗 播、插期间习俗 春浸稻种,先将种子放在竹篓里,浸于水中一定时间即置于岸上,用竹盖盖严,插些袖子叶驱邪、消秽气,以祈种子发芽整齐。此俗在农业合作化后不复存在。开始插秧第一天下午收工时,要插满最后那块田才收工,不能“丢田垄”(同一块未插秧的部分),否则,就预料着这一造的插秧工作会“拖尾”。此俗在公社化后已逐步消失。开春种植其他作物时,也忌缺穴丢行若是丢三忘四,又不检查补回来,就预料着当年生产歉收。春种和夏种完成之日,较富裕农家杀鸡杀鸭、买鱼买肉吃一餐,贫苦农家也力求一餐干饭,称为“食上田...
廉江风俗习惯
廉江风俗习惯 生产习俗 农业生产习俗 播、插期间习俗 春浸稻种,先将种子放在竹篓里,浸于水中一定时间即置于岸上,用竹盖盖严,插些袖子叶驱邪、消秽气,以祈种子发芽整齐。此俗在农业合作化后不复存在。开始插秧第一天下午收工时,要插满最后那块田才收工,不能“丢田垄”(同一块未插秧的部分),否则,就预料着这一造的插秧工作会“拖尾”。此俗在公社化后已逐步消失。开春种植其他作物时,也忌缺穴丢行若是丢三忘四,又不检查补回来,就预料着当年生产歉收。春种和夏种完成之日,较富裕农家杀鸡杀鸭、买鱼买肉吃一餐,贫苦农家也力求一餐干饭,称为“食上田”。 收获期间习俗 干晒新谷的头一天,吃饭忌“淘羹”(把汤冲着饭吃),否则预料着会被雨水冲淋谷场。一年夏、秋两造开始收获新谷时,第一次吃新米饭,富裕户买鱼肉或杀鸡、鹅、鸭做“三牲”敬祖公或土地公,叫“吃新'”。普通的农户,也买些猪肉,煮新米干饭吃。晚造收集稻草叠起来成“稻草堆”时,要煮糯米饭吃,认为糯米饭粘性大,能使稻草堆叠得牢固,免至崩倒。此外,一般人家在买牲口尤其猪苗回家时,拨备“三牲”(鱼、猪肉、鸡、鹅、鸭)向土地神禀拜“添牲口”。买猪苗时,习俗用竹筛隔着猪苗以火烟熏,并用竹筒吹猪苗,以祈“驱邪”,免除病害,牲口长得快。此俗建国后逐渐消失。 渔业生产习俗 劳动习惯 渔民不论干什么活都“打号子”。劳作时,先由艄公起调,然后大家一起跟着打号子。这种号子是南海渔民特有的“清号子”,没有北方号子那种“嘿嘿”的号尾。干活时打号子,一可以协调动作,二可以减轻疲劳。 日常言行举止 为了图“吉利”,出海说“开生”,翻鱼说“顺鱼”,驶下说“挨近”,丰收说“‘丰产”;逢七(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出海,逢八不回家。船上要戴帽忌“敞头”,就是在大热天,身上只剩一条裤衩,也不难脱帽子;在船上不论坐在哪里,脚一定要到板,不能半天吊;不准在船头抱膝而坐,手也不准别在背后。渔民认为“敞头”、“半天吊”和抱膝等会导致生产不景气,因而忌讳。 吃饭习惯 人们吃饭时,忌将筷子搁在碗上;吃鱼时,忌翻鱼身;饭勺羹匙也不能料放。渔民对此十分讲究,因为在海上最怕“翻”。 渔船出海前一晚,一般杀鸡公拜船头,富裕户烧猪拜土地公,祈祷安全生 其他习惯 产,满载而归。船上渔民的妻子坐月(产小孩),家里一定要给渔船送甜酒鸡公,称为“旺船”。渔船回港时,不准未打过招呼的”生脚”(不做过海的人)突然下船,否则,就被认为当年生产不好。 上面这些忌讳,现在多数还是沿习下来。但说“沉船”、“翻船”这类话就不那么忌了。因为自1956年后渔船上安置了收音机,天天能了解天气信息,预先防范。 生活习俗 饮食 建国后,本县人以大米为主要粮食,兼食杂粮。城镇居民主要吃大米饭,少吃杂粮,乡村农民以吃大米粥、饭为主,也兼吃部分番薯、木薯、芋头等杂粮。春节期间,农村大家小户习惯做年糕,城镇居民习惯油炸煎堆、角仔等食品。 饮食习惯 一日三餐,城镇人早餐一般吃粥或面条、糕点,午、晚餐吃干饭。农村大致有3种情况:较富裕的人家,早晚餐吃干饭,午餐吃粥;一般人家早餐和午餐吃粥,晚餐吃干饭;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一日三餐都吃粥,午餐间吃杂粮,偶然备有好的菜肴才吃干饭。至五六十年代时,横山、河堤、龙湾等地的大部分农民家庭,一年中仍有几个月是一日两餐番薯粥,一餐米粥。节日,一般家庭都买些鱼、肉吃干饭。亲戚朋友特别是稀客到来时,吃得讲究些。一般吃饭的菜要比吃粥的菜好一些。粥有白粥和菜、肉粥之分。大多数农民吃白粥的菜多为咸菜,如酸菜、成鱼、成罗十、咸瓜、咸蒜头、蒜苗、豆豉酱等。沿海渔民、农民下饭的多是自捕的鱼虾,食粥有鱼汁、蟹酱、蟛蜞、螺、虾酱等。城镇居民吃白粥,喜欢花生米、蒜头、咸瓜、咸鱼、冬菜、榨菜、杂锦菜、蕹菜、萝卜干、豆腐等作配菜。 宴请 旧时,婚、丧、喜、庆等宴请比较隆重。对亲戚朋友,预先通知或发请贴;村中邻会,由主人或代主人理事的登门面请。客人入座时,尊年老者或社会地位较高者为首席。女婿随妻“回门”到岳文家坐首席,不须礼让,但要赏给厨师“红包”一个。 饮茶 建国前,本县人民生活困苦,平时一般不喝茶,只是有钱人家才备有茶具饮茶。民国时期,安铺、廉城设有茶楼,作为有钱人聊天的场所。当时,安铺镇内有茶楼七八家,开茶兼营包点。承办筵席,包点有蛋糕、香甜面包、煎难、发糕、油条、酥角、糯米鸡、马蹄糕等。70年代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地又产茶叶,人们逐渐喜爱饮茶,一般家庭都备有茶具茶叶,客人到来时,主人请坐敬条递烟,以示热情招待;平日饭后,也自泡自饮。 酒席 宴客的酒席,分为粗席、细席、盏盘三大类。有的又以筵席的主菜名称定名,如鱼翅席、海参席、烧扣席,或称“几度海”、“十大碗”等。通常一席主菜有8个大菜,分装为8个盘(碗),一个杂烩汤和一个甜汤,又称为10大盘(碗)。8个大菜分为“四山八海”,鸡、鹅(或火腿)、鸭、猪肉(或乳猪)属“四山”,参、鲍、窝(或鳝肚)、翅、鱿鱼、虾米、沙虫、蟹肉属“八海”。民国时期,贫富悬殊很大,喜庆酒席质量相差甚远,一般人举办宴客筵席,设8个大菜2个汤、1盆面(米粉或粉仔),“四山八海”有而不全不多不精,蔬菜份量占 60,, 70,,这样的酒席属粗席。有钱人家,实客讲究排场,事先发柬帖,再行面请。入席时先上“三干”(红黑瓜子烟之类)或“三湿”(果蔗茶之类),继而上优质的“四山”:炖鸡、烩鸭、烧鹅、脆皮乳猪蘸白糖,“八海”:杂烩海参场、鸡丝鳝肚汤、燕窝醒酒场、炖烩鲍鱼、三丝烩鱼翅、甜酸鱿鱼卷、肉丝。沙虫、芙蓉蟹肉;还有虾球、肉九、意米猪脚、香甜精面共10多盘。这样的酒席,在安铺镇称之为细席。建国后,提倡勤俭节约,移风易俗,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在70年代以前,一切喜庆从简。进入80年代,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每逢喜庆,设席宴客,风气日盛。县内较大圩镇的酒席大同小异。如安铺镇的酒席,有“四山八海”,2个至4个汤,香、甜植面,共12个至14个菜;首出第一大盘,有腊肠、叉烧、猪肝、猪肚、就鱼卷、虾丸、鲜蛋、甜橙等菜拼盘。接着出其他菜式,这样的酒席,归类属盏盘席。 吃饭、请客禁忌 忌吃饭时抛撒饭粒或吃完饭后碗底有残饭,否则要遭雷击。小孩吃饭,碗有残剩饭粒,将来便会麻脸,或娶到麻脸妻子嫁给麻胜丈夫。吃饭时局看镜子,犯忌会口吃。吃饭时忌用五根手指头尖托住碗底,怕日后成乞丐。会客时,忌将空碗收走,否则有“谢客请走路”之意。忌用筷子敲打空碗,因为乞丐常常这样做。忌把碗反如在桌面上,因为只有病人服药后才这样;平时扣碗,则有咒人将生病服药之嫌。做客时忌在自己的餐具中剩有食物,否则对主人不礼貌。吃饭时不擤鼻涕、吐痰、放屁,否则是很大的失礼。旧时 男女不同席,男的先就席。餐毕,要等主人抬好餐具后,客人才可以离去。 服饰发型 服装 民国期间,农民多穿土布(黄麻布或苧麻布),圩镇居民多穿“洋布”。春秋季节,中、老年人大多穿棉布唐装便服,青年学生则穿恤衫和中山装。冬季,富者穿皮袄袍;中等家庭者穿棉衣服或棉袍;贫者只穿棉布单衣或麻布单衣,只有少数人才能穿上一件棉制“卫生”衣(土称“厚笠”)。服装颜色大都是蓝、黑、红色。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少数农民还穿自种自织的麻布,大多数城镇和农村群众一般穿机织棉布。70年代以后,多穿化纤维、毛织品,男服多为蓝、灰色,女装花色较多。80年代,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人们对美的享受欲望增强,穿着不但布质上乘(呢、绒、绸、缎、的确良等),而且款式新颖,特别是女装,款式多样,且不断更新,有牛仔裤、喇叭裤、学生裙、连衣裙、中裥西装裙、旗袍等。 帽 清代,本县富人士儒戴红枣帽,一般人戴束帽(裤脚帽),穷人戴叶帽,或用汗巾包头。女人戴头箍(或称头暖),款式因人而异。中青年妇女用绸缎作里,绒布镶边,描花绣草,称为绣花头箍;老妇则似素色头箍为主。给纱帕乃是日中少妇必备御寒之物,上了年纪的妇女则用深蓝色机织大晴蓝布包头,小孩子夏天戴帽箍,冬日戴狗耳帽,帽额一般都绣上“天宫赐福”或“松鹤延年”等吉祥字样。辛亥革命后,男人剪去辫子,富裕人家除红枣帽外,还有进口“荷兰帽”(礼帽)。后来出现通帽、发帽。沿海地区渔民喜爱小而向上卷的蒲草帽,渔家妇女则戴帽沿向下弯的斗笠。建国后,红枣帽、荷兰帽相继绝迹。人们普遍戴工人帽、麦秆帽(草帽),农民夏天还戴竹叶帽;中青年妇女包裹彩色四方围巾。“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青年都喜爱戴黄色军帽。80年代起,各种款式新颖的帽子应运而生,男童多戴海军帽,帽额绣上“幸福儿童”或“少年海军”等字样;摩登少女戴五颜六色的太阳帽;成年人除了麦秆帽外,还时兴白布帽。冬日,干歇职工仍以工人帽、干部帽为主。老妇戴的是黑色绒布制的或毛绒编织的的实用帽子,往日的头箍、过髻市电头市)甚为罕见了。 鞋袜 民国期间农村人多穿自制布鞋,少数人穿橡胶鞋(惯称操鞋),也有穿皮鞋;野外活动(推车、挑担)的城乡居民还穿草鞋、胶底缚耳鞋;女的多穿圆头绣花布鞋。刚年代初,男人夏天兴穿厚底胶鞋(时称“海陆空”鞋),冬天多穿解放鞋(胶布鞋)。70年代中期起,鞋的品种增多,有布鞋、皮鞋、橡胶鞋、塑料凉鞋、拖鞋、雨鞋、球 鞋等,高跟鞋也在部分女人中兴起。70年代前,穿袜只见于干部、工人、学生;农民除节日或作客外,平时少穿袜。80年代,城乡男女穿袜多起来,有的青年女子一年四季袜不离足,袜的种类有线袜、丝袜、锦纶袜、尼龙袜等。60年代前,农村农民多穿木屐,有拖屐、三耳屐、棕衣屐等,廉城、安铺女子喜欢穿油漆花展。70年代后,城乡男女穿木屐逐渐减少,现已属罕见了。 发型 清末民初,有的男人还蓄发留辫,继而是光头、英装、花旗装、陆军装、高短脚西装。少数女子剪短发,多数打一条辫子,出嫁后梳发髻,有的还织网罩住。建国后,男人发型多为西装、劳动装,女子剪短发或打两条辫子。“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男以陆军 装、女的以双短辫为时髦。70年代末期始,有的男青年留发稍长,妇女兴起烫发,发型各种各样,多为“波浪”、“流长”、“菊花”等。首饰 民国期间,女孩穿耳带环,有钱人挂金质或银质耳环、耳坠,穷人则穿线悬珠。富家子女还颈戴金、银项圈,胸佩长命锁。姑娘出嫁时,备有头簪、钗、耳挖、耳环,耳坠、手镯、脚镯等首饰,富人金质,一般人银质,穷人量力置办,但必有头簪。有钱人还盛行戴金戒指、金项链、套金镯、玉镯等。1950年后逐渐消失。80年代又兴戴金戒指、金项链、珍珠琏,戴者多为妇女。 居宅用具 建屋习俗 建国前,城乡建新居,一般都请“堪舆”(惯称“看风水先生”)看地势测方位,名为“看阳宅”。屋地定好后,又请看日子先生确定行墙基(开始砌墙)的良辰吉日始动工。开始时,先定四角,鸣炮示兆;升梁时,主人高呼“高升发财”,鸣炮庆贺。屋建成后(有的不一定建好,以吉日为准)搬入去住,称“入火”或“进宅”。入火时、请看日子先生(或懂唱进宅礼规的家境好的人)开门,一边高呼“开门大吉”。“贵人到来”之类的吉利话,一边鸣放鞭炮,热烈庆贺。随着依次进入三角灯、镜屏。饭、米、鸡等,并呼叫猪、牛、羊、鸡、鹅、狗、猫,但不呼鸭,意为嘴扁不吉利。此时,还有人拿着戽斗在门前往内戽钱戽银,边戽边叫,然后把戽斗和红色“碓丫”放入正厅里面左右角,还盛上斗火,一连三天不熄。建国后,“入火”习俗仍然沿习下来,只不过形式和繁简程度不同而已。 用具 民国期间,农民用具很简单,火灶以泥砖建成,盆、碗、煲、桌、椅之类,多为粗陶瓷和以竹、木制成;卧床多为平头床。收藏被的多是平头柜、四合箱。城镇居民的炉灶,一般为风炉,或以灰、沙、砖建成。少数家庭置有瓷器碗碟,热水瓶、铜面盆、挂钟、座钟等,卧床、桌、椅均用细木精雕,厅堂摆布,雅丽大方。建国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人民使用的家具逐渐由低级到高级、从低档向高档发展,炉灶一般改用铁条,砌有烟囱且通风扯火,条件好的家庭使用煤油汽炉或液化石油汽炉,炊具为铝锅、电饭煲、压力锅等,碗、碟、盆、钵、杯、勺等均用瓷器、玻璃、塑料、搪瓷。坐、睡等用具也大有改进或更新。70年代后期以后,不但自行车、手为群众普遍拥有,而且组合柜、衣柜、梳妆柜。沙发椅以至钢丝床等用具也陆续进入城乡家庭。收音机、电视机、电风扇、缝纫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也逐渐为城乡居民所拥有。 婚姻 (一) 旧时婚姻形式 包办、买卖婚姻 婚姻大事,男女双方不能作主,所谓“父母之命、煤灼之言”,为父母(或兄嫂)所包办,特别讲究门当户对、身价彩礼,形同买卖,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绝大多数男女直至婚前还是互不相识。 童养媳 穷苦人家的女儿从小定亲后,如因生活所逼,往往送交婆家收养。这种婚姻叫“童养媳”,惯称“鸡对仔”。过门时,女孩一般只拜天地、高堂,男女双方成年后再择吉日同拜“合房”(又称“圆房”)。童养媳在婆家多数备受虐待。 寡妇“守节”与再嫁 妇女丧夫、一般不许再嫁,谓之“守节”。若是再嫁,前夫家属必向寡妇续夫索“身价钱”,出嫁时不许寡妇从前夫家出门。寡妇再嫁备受歧视,被指为“不贞节”。 此外,本县也有“冲喜亲”、典妻等陋习,但极少。 (二)婚姻程式 建国前办婚事,父母先为其子女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托媒人说合,女家以红纸写明女儿出生年月日和时辰,俗称“年庚”,请媒人送往男家合命听兆;经双方父母同意后,择定日期。由男方备办定婚礼聘,如猪腿、公鸡、龙凤礼饼等,并有礼帖、庚帖送往女家,作为定婚依据。这一仪式,称为“文定纳聘”(俗称“食槟榔”,为定取一条心 到尾之意)。之后,一般待男子18,22岁,女子17,21岁时,由父母作主,准备完婚。男家请八字先生择促辰吉日,谓“看日子”,媒人将“吉期”送往女家,谓“送日子单”。女方父母同意后,一般都向男方提出一定条件,讲定身价彩礼,富者还言定金银首饰衣物若干,男方依言请人将礼款物品送往女家,称“过大礼”。一俟女家领受“完娶”礼品后,男家便可在已定的吉日发轿迎亲。童养媳则不同,回时不大讲究仪式,长大后再择良辰吉日“合房”(又称“圆房”)。完娶时,要同一日子,打扮相同,双双拜堂。 女方出嫁前躲在家里日夜不出门,叫做“收房”。女方出嫁前都在爹娘膝下,眼看即将离开父母和兄弟姊妹,依依不舍,酷似生死离别,因而要“哭嫁”。哭嫁一般7,12天,每天哭一两次,由婶嫂带哭(教哭),还有姊妹(少则几个,多则10多个)陪哭。每次哭时,开头4 句一定要含有佳意,随后不论。哭歌多少,各地不一,但范围。内容相差无几。石城、新民一带的哭嫁歌就有《接轿歌》、《梳头歌》、《洗面歌》、《穿衣歌》、《叹姊妹送礼歌》、《祝祖歌》、《叹酒台歌》、《牵新娘上轿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婆歌》、《叹轿夫歌》等26首之多。 喜期前一日,男家备花轿(有的还有鼓乐队),抬着礼物前往女家迎亲。女方一闻轿至,即哭起《接轿歌》、《骂媒人歌》,歌词辛辣,多为咒骂语词。是日晚上,新人出去“踢轿”,以示不欢迎,又说“踢轿”后,次日坐轿头不晕。若是再婚妇女,这晚不能在娘家正屋过夜,实到外面的草寮或闲屋睡,从那里出门。 正喜之日,男称“加冠”,女为“出阁”。女方当日早起,洗脸梳妆。在此以前,女方都是打辫子,此日起开始“梳髻”,还插银针、玉谷之类装饰品,一改以往发型。梳妆时,每到那步,新人就哭那支歌,如《拔绒毛歌》、《搽头油歌》、《梳头歌》、《挑头发歌》、《插花歌》。梳妆完毕,有钱人家之女还要头戴凤冠遮以红纱巾,身穿风衣,脚着红面屐子鞋。所有这些都由婶嫂办理,新娘只是一味“哭歌”:缚裙时,哭《缚裙歌》;穿衣时,哭《穿衣歌》;扣钮时,哭《继钮歌》。 本县人习惯上午办喜庆,因此女方出门都在早上。至于何时起轿,看路程远近而定。出门时,又有这样的规矩:若是女方的大哥大姊还未结婚的,男方要剪“对裤”(两条裤)给女方大哥。新人跨出门槛时,大哥站在门口,抬高一边手让细妹过,意为不被细妹“骑”着,来日好“做世界”。大姊也在这时避开,并手拿一把伞遮着不望。前去上轿时,新娘由两个所谓“命好”的婶嫂牵扶,踩着铺席前去上轿。这时,新娘不能踩着泥,也不能回头望,一 边行,一边哭起《牵新娘上轿歌》。轿抬起时,女方兄弟(或亲人)分别于轿两旁,手抓轿杠,要来回“退轿”4次,才放轿夫上路。此时,新人坐在轿上,一边丢银线,一边哭《退轿歌》,歌意是摇钱摇财,退钱退银给外家,让父母兄弟今后发财。花轿抬行时,谁也不能在前面阻拦,习惯认为此日以新娘为大,谁若阻拦则对谁不利。红轿前去时,兄弟要随送一程,新娘也随即哭起《叹兄弟送轿歌》、《赠钱兄弟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妹歌》和《叹轿夫歌》。与此同时,随去的一般都有送嫁婆和抬嫁妆的人,富者还有婢女随嫁,箱柜、被褥、蚊帐、衣服、梳妆用具批妆奁抬送男家。路上,过桥过河,新娘都往下丢钱;若与另一新娘相遇,则双方停轿,待新娘互相交换钱后再起行。 迎娶这方,待新娘一到家门口,先是新官(新郎)出来用肩头撞三下轿头,意是以免今后女人比男人强。接着让两个“命好”的妇女扶新娘下轿,牵扶到家里。此时,倘是弟弟先娶,哥姊还未完婚的,大哥要站在高处,大姊也要暂时避开。有的地方,当新娘进门时,新郎还要站在门边的凳头上,手持纸扇敲打两三下新娘头,以示男强女弱,日后不受老婆欺负,如果敲打不“狠”,就会被村中青年取笑,因而素有“新娘最怕跨门槛”的说法。新娘入门,有出现猛冲入厅跌倒在地或撞着墙壁的;有其被打破头颅,鲜血直流,吓惊四座的;也有聪明的新娘,先下手为强,踢倒凳头,使新郎跌倒。 拜堂时,新郎新娘序立,先拜祖宗、父母,行“四跪八叩树',后依次奉茶给父母。尊长、亲属、客人。完毕,新娘入房。房中布置崭新,”斗火通明。喜日晚上,村中邻舍、亲戚朋友“闹洞房”,主家分“新娘糖”,至深夜才结束。 婚后第三天,女家派人到男家探望(即送茶油或香油)。新娘一般在 10天至12天时回娘家,称为“睇头转”或“踏露草”。当天往返,不能过夜。以后(多在农田正月初)夫妻双双去外家,叫“回门”。回门时,男方备齐礼品送给女家的亲房,其亲房轮流请食,互送“红包”,一般逗留三四天。 民国期间也提倡“文明结婚”,男女双方对自己的婚事,稍有点自由择配权利,但只见于城镇的知识界,乡间农民甚少。结婚时,新郎穿西装,新娘戴罗巾穿旗袍,双方胸前佩戴红花。其仪式是邀请地方知名人士为证婚人,双方家长作主婚人,男女双方亲友1人作宾相。婚礼中,亲人来宾致词祝贺,证婚人发给结婚证书,礼毕设筵席招待宾客。 新中国建立后,旧时嫁娶习俗大都革除,新的婚姻风俗已形成。按照(婚姻法)规定,婚姻自主,废除了买卖婚姻。此后办婚事一般是经男女双方互相了解,建立感情后,到法定婚龄,在当地人民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为订婚,再择吉日完婚,婚礼也较简单。建国初期,举行婚礼时,双方委派秧歌队送迎。60,70年代,男方派自行车到女家迎接新娘和送嫁姊妹。80年代以后,婚事大操大办风气有所发展,有的男方派出汽车(多为城镇结婚的)到女家迎接,个别人甚至动用公家车辆迎亲。近年来“旅游结婚”、组织集体婚礼等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出现。 附:哭嫁歌选录 《缚裙歌》阿妹又无细又无小(嫂呀),今日阿嫂你为何得闲(嫂呀)。旧时五七岁那时(嫂呀),你都推辞无闲(嫂呀)。今日好日好时做新人(嫂呀),竟缚起花裙卑你细妹(嫂呀)。” 《牵新娘上轿歌》:“嫂呀,嫂呀~你牵妹去哪里(嫂呀),我嫂是铁打手骨(嫂呀),牵我入轿(嫂呀)。上无见天(嫂呀),下无见地(嫂呀),讲似鸡笼(嫂呀),又无见鸡屎(嫂呀),讲系牛栏(搜呀),又无见牛屎(嫂呀)。” 《叹轿夫歌》“扛轿大哥(哥呀),你妹细细(哥呀),你妹小小(哥呀),大哥扛轿(哥呀),为因家穷(哥呀)。若是有钱有谷(哥呀),在家穿鞋踏袜(哥呀)。你妹幼细(哥呀),十余来岁(哥呀),上坎悠悠(哥呀),下坎慢慢(哥呀),莫抛莫筛(哥呀),莫抄莫跌(哥呀)。” 生育 庆贺 旧社会,生男生女的庆贺大不相同。若是生女,除头胎讲究一点外,其余的一切贺庆从简。第一胎是男孩时,主人先向亲朋送“鸡酒”报喜,亲朋于此期间向产妇送猪肉、鸡、酒,名叫“送羹”。孩子出生三朝、七日、十二天都是禁忌日,外人不能在其屋前屋后大吵大闹,或敲打墙壁及其他物件。倘若谁人不慎犯忌,小孩如有不测,则埋怨终生。产妇未满月,一般不进入外人住宅,外人也不进入产妇房间(前者对别人不好,后者对小孩不利)。婴儿满月称“出月”,有钱人家大摆酒席,请朋邀友前来庆贺,贺喜的人要给婴儿送小衫、小帽、小鞋等礼物或“贺仪”(红包)。一般人家不办酒席,只备简单酒肉菜招待亲属戚友。 取名 “出月”这一天,要给小孩命名(惯称“安名”)。旧社会,父母析望起个好名字,给子女带来幸福。本县人给小孩命名,除多用财、宝、福、禄、寿、平、安、富、贵等吉利字眼外,尚有如下习俗: 按辈份排行取名。有些大牲人氏,按辈份排字行来给小孩取名。如某姓宗族排定炳、培、锦、泰、桂等字行,从某辈起,同辈人的名字必有“炳”字(炳*),下一辈则有“培”字(培*),再下一辈则有“锦”字(锦*),余此类推。 “五行欠缺”取名。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古称“五行”。中国古代有五行相 据 生、相克的学说。五行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算命先生却以小孩的“生辰八字”来对应五行中的“生克论”,认为命中五行缺什么就要补什么,取名时就要在欠缺的五行中加以补救。其一,五行欠什么就直接补什么。如五行欠金,就取名为金生、金英等;五行欠木,就取名为木生、木发等;五行欠水,取名为水生、水胜等;五行欠火,就取名为火生、火龙等;五行欠土,就取名为土生、土养等。 其二,借助神名来弥补五行中的欠缺,祈求神的庇佑。本县在旧社会建庙奉把的神,香火较旺的有镇武大帝(又称北帝)、华光大帝、康公大帝、观世音等。算命先生宣扬神主 宰五行,镇武主宰水,五行欠水的小孩应随镇武取名、如镇光、镇方、镇龙等;华光主宰火,五行欠火的小孩应随华光取名,如华文、华荣、华炳等;康公主宰木,五行欠木的小孩应随康公取名,如康发、康富、康资等;观音主宰土,五行欠土的小孩就应随观音取名,如观友、观富、观兴、观胜等;(也可直接随土地公(或叫境主公)取名,如土贵、土龙、土生,或境友、境龙、境生等。 “碰契”取名。算命先生宣扬小孩的“八字”与父母的“八字”不相生时,就要在路上找人“碰契”。即按八字先生指定的方向,备好“红包”,在路上等候,遇到的第一个路人就是“责人”,由“贵人”取名,名字中要有“贵人”的姓氏,如路人姓李,便叫李生或李兴等。“贵人”就是“契爷”,小孩就是“契仔”。 “命带弓箭”的取名。如其命先生认为小孩的“八字”“命带弓箭”(即“命硬”的意思),就要随汉代的李广将军来取名,如李文、李信、李新、李凤等。自怨“命丑”的取名。 有的人生下来的孩子多夭折时,自怨“命丑”,则以含意下贱为字眼来取名,如阿拉(意为不是自己所生,是捡来的)、阿丑(意为丑陋)、阿奀(意为瘦弱)、阿桶(意为屎桶所生)等。 祈求生男孩的取名。有的人在生女孩时,为了祈求下胎生男孩,便将女孩取名为带弟、引弟、连弟、招弟、来弟等。 建国后,以上旧俗逐渐消亡,人们给小孩命名,只要有一定意思、有点特别、顺口就可以了。但是,旧俗仍残存于城乡部分群众中间。 寿辰 老年人过生日称为寿辰。本县习惯60岁称“耆”,70岁称“古稀”,80岁称“耋”,90岁称“耄”,100岁称“期颐”,夫妻同寿称“椿萱并茂”。在旧社会,富者每逢寿辰,特别是逢一的寿辰,如61、71、81则以上的寿辰,称为“大生日”,在其屋正厅设寿堂,老人坐在寿堂正中,让亲属戚友跪拜祝贺,并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吉利话。土豪劣绅常以祝寿为名,广发寿帖,索取财物。贫者则一切从简。 建国后,对老年人过生日,特别是“大生日”还比较注重,一般人家都办些酒肉菜奉敬老人,经济富裕之家往往办几席酒招待亲朋戚友。参加祝寿者,则送生日蛋糕或其他礼物,以示祝贺。但拜寿的仪式习俗,已经消失。 丧礼 旧时初丧,讣告邻里,亲族戚友前往吊唁,馈送纸箔钱物、祭品挽联。治丧习俗,采用土葬。畜家衣裳棺榔,高停大葬;贫家板置席裹,笼锸载上而埋。出葬时,孝子手捧香碗、灵牌于灵柩后面,头戴麻冠,身穿孝衣,手持孝杖,腰系麻带,脚穿草鞋,亲族戚友则随柩送行,伴以鼓乐哀奏,并有祭祀台、牲仪台等,送往墓地。下葬后,做道场(俗称做斋),留灵牌置于家中敬奉。从死者亡日起,以7天计数,满7天为“头七”,直至七七四十九天为“完七”,其中男以“三七”最重,女以“五七”为大,有钱人家到三七、五七,多数做道场。孝子未完七忌剃头。一般守灵1年后,择黄道吉日做道场,让死者“归祖归宗”,名曰“除灵道场”,俗称“上台”。 建国后,移风易俗,对旧时丧葬习俗进行了改革。人死讣告,亲戚好友前往吊唁,赠送花圈。国家干部、职工逝世,由其工作单位送花圈,开追悼会,以表哀思。参加追悼会时, 亲属头戴白巾,胸佩白花,其他到场悼念者臂戴黑纱,所属单位或政府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死者一定数量的安葬费和家属抚恤金,以资慰藉。城乡居民办丧事,一般也是简略从事。首先通知其亲友,备以棺木,祭以“三牲”,敬以花圈、挽幛,随后送葬。有的地方,丧事由“十友会”(专门办丧事的群众组织)办理。近年来,旧时丧葬习俗,在县内一些地方又有出现。 节日庆典 清明节 每年清明节气日为清明节。节目前后,各户人家具备香帛、酒馔、“三牲”和炮竹等物到自己祖先的坟前拜扫,叫做扫墓、扫山或拜青,奠酒于坟前,焚香帛炮竹于墓地。祀毕,就地而饮,取青叶回家。有的还大搞联宗祭祖活动。建国后,在清明节,各机关单位、学校、团体组织干部、职工、学生扫烈士墓,献花圈,悼念先烈;县内居民尚有清明扫墓祭扫习惯,但联宗祭祖活动已大大减少。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俗称五月节。是日,居民习惯于家门插上艾青或菖蒲,以“辟邪避灾”。普遍备办酒肉,做粽子,全家欢度。各地青年。儿童喜欢放风筝,靠江河。山塘的地方,人们习惯于当天上午成群结队去游泳,俗称为“洗龙舟”。安铺镇还习惯赛龙舟,历史悠久,成为传统的体育活动。 七月十四节 俗称“鬼节”。旧时,此日烧香祭祖,化纸钱、纸衣、纸箱以追祭无主亡灵。建首以后,在这个节日,各地仍习惯杀鸡杀鸭做菜肴,并探亲访友,火化纸衣、纸箱者极少。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庭院或门前,选择一处可望见月亮的空地,设一圆形案桌,摆上食品拜月。拜月的食品有月饼和时令瓜果、芋仔,也有焚香插于柑卜周围,挂于楼上或门前,名曰“焚柑花”。一家人围桌而坐,对着月亮合掌作礼,说一些祈求月亮保佑的吉祥话。小孩则合掌的对月亮唱道:“月亮姑,月亮神,请你下来吃月饼。”拜毕,一家人吃月饼赏月。有些文人墨客还相邀赏月,乘兴吟诗作对。在这一天,本县还有吃团圆饭的习俗。离家在外的人,甚至有些远在海外的游子,都在中秋节赶回家乡,与家人共聚天伦之乐。 本县民间还有八月十五“杀老子”的传说。相传八月十五日是朱元璋和军师刘伯温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元朝腐朽统治的日子。当时元朝统治者收尽天下兵器,每10家共用1把菜刀,共同供养1名朝廷派来的士兵,人称为“老子”。朱元璋、刘伯温等将密令藏于特制烧饼中,到中秋节晚上,家家户户吃烧饼时,发现密令,一齐动手杀掉“老子”。后来人们每到中秋之夜,都吃月饼,以纪念这段历史。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时,有的文人学子,在这天便三五成群到名山登高游览,饮菊花酒、戴茱萸“辟邪”。本县个别地方在这天有扫墓祭祖的习惯。建国后,重阳登高之俗仍存。 冬至节 旧时,每逢冬至,本县各姓氏的宗族耆绅,集中在宗词祭拜祖先,借机大吃大喝,有“过冬大过年”之说。没有祖尝的宗饲,备简单“三牲”,敬拜祖宗。建国后,集体祭祖的活动已经消失,但仍有杀鸡杀鸭过冬至的习惯。 春节 本县的城乡居民,从腊月二十五日起谓“入年界”,到正月初五日谓“出年界”,其意10天欢度。入年界后,城乡居民都开始忙碌:一是住宅有破损的人家,开始修补墙基、屋顶等,少数农村人家换打新灶;家家户户进行一次大扫除,凡室内外特别厨房烟尘积垢物 都清除干净;洗涤炊具用品,衣服帐褥等。二是开始购备酒肉、干鲜等副食品,连春节期间要用的钱也要准备好。大多数人家都做一些食品过节,一般种类有大年糕(用糯米粉、红糖拌制,蒸熟贮存)、糖衣仔(用糯米粉、红糖或加猪油调匀揉搓,捏成50,100克重1只,用香蕉叶或木菠萝叶作衣裹好,蒸熟贮存)、炸角(用面粉、猪油、蛋类揉搓作皮,椰丝、白糖作馅,掐成棱角,每个10,15克,放于油锅炸酥贮存),其他还有煎堆、糖条和各种糖果瓜子,以备饮茶和招待拜年客人。腊月最后一晚称除夕,贴春联、年画,备办丰盛酒肴,全家欢聚,称为吃年饭。尊长封红包给孺子,称压岁钱。是夜家人欢聚吃茶点、果品,不早睡,叫守岁;到午夜子时,家家户户鸣放炮竹、烟花,以迎新年。大年初一早晨,人们早起,早餐时老年人吃素菜,青年无此习惯。这一天,忌说不吉利的话;有的人出行,还先按八字推算,往吉利方向走。正月初二开始拜年,人们探亲访友,对主家的小孩习惯要给新年钱(俗称“穿衫带”),主家对来访的小孩也互给新年钱。年初一、初二这两天各户不扫地。正月初三为穷日,又名赤口,是日早晨,各户鸣炮扫地,并把粪箕、扫帚弃之门外,俗称送穷鬼。建国后,上述习俗,有的巴革除,有的沿袭下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元宵节。旧时,本县各地群众一般习惯于是日“游神”、放鞭炮、游花灯、舞狮演武术、演戏等,尤以安铺镇此日活动规模最大。建国后,游神旧习已经废止,人们以 的形式来欢庆这个节日。1984年元宵,安铺镇党政机关、企装饰彩车和组织各种游行队伍,安铺糖厂、安铺胶鞋厂、粤安瓷厂。安铺瓷厂、水泥厂、建材厂、玻璃厂、化工厂、麻纺厂、商业、学校等单位彩车达40余辆,尤以糖厂、鞋厂彩车最为壮观。其他单位的花鼓队、灯笼队、歌舞队、雄狮队、舞龙卧、八音队和安铺戏校的文艺队也作了各有特色的表演。晚上,镇人民广场举行迎春烟花会,鸣放各种火箭烟花,人山人海,层层围观。一位八旬老翁赞道:“欢庆元宵,盛况空前,安铺有史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热闹~” 乡土方言 一、方言的分布和特点 廉江的乡土方言主要有 白话、哎话、黎话 三种方言。 1、白话的分布和特点 白话,本县又称客话,属广州方言,它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廉城、安铺、石城、平坦四个镇。良垌、新华、吉水、新民、营仔五个镇大部份居民也讲白话。 廉江的白话跟广州话的在语音、词汇方面有差别,受祖居地方言的影响。如廉城镇一带白话受高州、化州话的影响;良垌镇一带讲白话的人中、有祖辈由顺德迁来的仍带顺德音,由东莞迁来的仍带东莞音。 2、哎话的分布和特点 哎话属客家方言。它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塘蓬、石颈、和寮、长山、石角五个镇,河唇、石岭、青平、高桥四个镇的大部分乡村,河堤、营仔两个镇的部份乡村。 廉江的哎话与福建旧汀州府和广东旧嘉应州地区的客家话相类似。因为这些居民的祖辈基本上都是明清之际,从福建西部的汀州府和广东东部的嘉应州陆续迁来的。 3、黎话的分布和特点 黎话即雷州话,属闽南方言。本地人叫“黎话”。它主要分布于横山、河堤、龙湾三个镇。新民镇大部份居民讲黎话;营仔、新华、良垌、石城镇的部份居民也讲黎话。 廉江的黎话跟海康的雷州话的语音、词汇大抵相同,一些口语有高低音之别。 此外,还有“海话”和“地獠话”。 海话,旧石城县志称做“海獠话”。现代语言学者认为廉江的海话与电白的海话不同。 廉江海话”。它主要分布于西部沿海车板镇的名教、南垌、多浪、故称廉江西部的海话为“ 坡心、龙头沙等乡村,高桥镇的德耀,红寨等乡村,营仔镇的下洋村等。 海獠话属于粤方言糸。廉江海话的语音比较接近廉江白话的语音,讲海话的人讲书面语言,讲廉江白话的人大抵能听懂。讲海獠话的居民有4万左右人。 讲地獠话的有石城镇的那良村和吉水梧村垌,那楼寨等乡村的居民,约一万人。本地人之间交谈才讲地獠话,与外地人交谈,也是讲廉江白话。 廉江人在日常交往活动中,以讲廉江话为主,也就是本地人常称的“讲客”为主。 二、廉江白话词语举隅 千百年来,在日常交往中,廉江的乡土语言主要使用古今汉语中丰富的词汇,但又创造了流行于本乡土的生动词语。下面列举几例: 1、称谓用语 (1)丈夫,通称爱人。廉江白话则称“屋企佬”。 (2)妻子,通称爱人。廉江白话则称“我的夫娘婆”。 (3)外祖父,通称外公。廉江白话则称“姐公” (4)外祖母,通称外婆。廉江白话则称“姐婆”。 (5)广州话自称“我地”,即“我们”。通常两个人以上。而廉江白话单数也称“我地”。对称“你地”。 (6)青年男子,廉江白话称“男子仔” (7)青年女子,廉江白话称“妹仔” 2、生活用语 (1)“买”“卖”,原读音不同,廉江白话都讲“买”,要表示“买”。则用“买回来”;要表示“卖”,则用“买出去”或“拎去卖”。 (2)用其他动词来代表“买”,买猪肉称“斩猪肉”或“称猪肉”;买布称“剪布”。买条裤称“剪条裤”。 (3)量词“条”,使用相当广泛。廉江白话裤固然称“一条裤”,衫也称“一条衫”。 (4)数量词“一套”,廉江白话称“一身”,如“一套衣服”称“一身衫裤” (5)量词“只”。使用相当广泛。人的量词:通用“个”,而廉江白话则用“只”,例如“三只人”。 (6)“交关”,本指相当要紧,如“性命交关”。廉江白话则用“交关”指“关键”,如“交关自己努力”。 (7)做早、午,晚饭,廉江白话称“煲早”,“煲晏”、“煲晚”。 (8)用早、午,晚饭,廉江白话称“食早”,“食晏”、“食晚”。 (9)“利害”,通常利益和损害。廉江白话则指尖酸刻薄,则称“这个人好利害”。 (10)“恶”,通指凶恶。廉江白话指有本事的人也称“恶”,例如:“某某有本事”,则称“某某很恶”。 (11)“抵力”,廉江白话指病势沉重很痛苦,或生活拮据。如病势很重称“好抵力”。 (12)勤恳、用功,廉江白话称“下煞”。例如某人勤恳工作。称“某人很下煞”。 其它风俗 雷神诞期 雷神是安铺镇玉枢宫内供奉诸神之一,正月二十八日乃雷神诞期。钟喜焯编的《重修石城县志》载:农历正月“二十八日,安铺游神最形热闹。是晚游灯更为辉煌,每枝灯可载火百余盏,制成人物鸟兽,配用机器均能举动如生,省会各处多不及也”。每逢神诞,由筹备庆诞的首事发动居民募捐和从圩捐收入中筹集“庆诞”经费。届时,田间游神,晚上游灯。游神,以雷神为主,各街境神伴游,神轿达10多乘,香烛焚于轿前,神童、道公随于轿旁,大型三角彩旗引路,香案台摆满香烛宝帛,拜神品台摆置烧猪牲仪,多达数十台,还有锣鼓花架、狮子班、舞龙等,队伍长达数里,热闹异常。晚上游灯,尤为热闹,大型花灯每只可载灯百余盏,有走马灯、盘转灯、长灯、短灯、方灯、圆灯、扁灯、梭灯、小型物灯等,各种各样,五光十色。各街组织十来岁孩童,每队30,50人,身穿各色长衫、马褂,头戴帽子,脚穿白鞋,手举龙灯、凤灯。马灯、兽灯、鲤鱼灯、鲳鱼灯、龙虾灯、螃蟹灯、桃子灯、柑子灯等物灯,种类繁多。锣鼓架上,装上各色彩灯(锣鼓乐手齐奏“六国封相”乐调,入音座前,高擎各色引灯,音乐大师领奏“迎春花曲”。商户、居民门上,亦张灯结彩。是晚,全镇处处皆灯,欢乐声、锣鼓声、弦歌声、鞭炮声交杂一起,响彻安铺上空。此外,还请大戏(粤剧)三班庆诞,相互竞演三至五晚。“庆诞”期间,镇外、县外来安铺观灯、看戏者,人山人海,不计其数,商店、居民家庭,挤满亲朋戚友,旅馆、店铺床无虚席。建国后,赛铺雷神诞期游神已彻底废除,但游灯习惯仍有。 阿婆诞 二月初九是“阿婆诞”。“阿婆”为天后宫(俗称婆庙)内供奉的天后元君及马一三娘。旧时,县内有“婆庙”的地方,此目都有大小庆诞活动。廉城、安铺、横山等地的民众,在这个诞期内,有游神、操军、演戏等活动,尤以廉城最为热闹,舞狮、舞龙,游遍全城。 伯公诞 伯公即土地公,又叫境主公。八月初二日是伯公诞。旧时,安铺镇内的各街分别有泰安境、炮台境等18个社坛小庙。伯公诞日,各街居民在各届境庙烧炷香,备酒肉参拜;还合资或从圩捐收入申请木偶戏班,设台唱戏,一般演3,5天。 第十三章:干燥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熟练掌握表示湿空气性质的参数,正确应用空气的H–I图确定空气的状态点及其性质参数;熟练应用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解决干燥过程中的计算问题;了解干燥过程的平衡关系和速率特征及干燥时间的计算;了解干燥器的类型及强化干燥操作的基本。 二、本章思考题 1、工业上常用的去湿方法有哪几种, 态参数, 11、当湿空气的总压变化时,湿空气H–I图上的各线将如何变化? 在t、H相同的条件下,提高压力对干燥操作是否有利? 为什么? 12、作为干燥介质的湿空气为什么要先经预热后再送入干燥器, 13、采用一定湿度的热空气干燥湿物料,被除去的水分是结合水还是非结合水,为什么, 14、干燥过程分哪几种阶段,它们有什么特征, 15、什么叫临界含水量和平衡含水量, 16、干燥时间包括几个部分,怎样计算, 17、干燥哪一类物料用部分废气循环,废气的作用是什么, 18、影响干燥操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调节、控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例题 2o例题13-1:已知湿空气的总压为101.3kN/m ,相对湿度为50%,干球温度为20 C。试用I-H图求解: (a)水蒸汽分压p; (b)湿度,; (c)热焓,; (d)露点t ; d (e)湿球温度tw ; o(f)如将含500kg/h干空气的湿空气预热至117C,求所需热量,。 解 : 2o由已知条件:,,101.3kN/m,Ψ,50%,t=20 C在I-H图上定出湿空气00 的状态点,点。 (a)水蒸汽分压p 过预热器气所获得的热量为 每小时含500kg干空气的湿空气通过预热所获得的热量为 例题13-2:在一连续干燥器中干燥盐类结晶,每小时处理湿物料为1000kg,经 干燥后物料的含水量由40%减至5%(均为湿基),以热空气为干燥介质,初始 -1-1湿度H为0.009kg水•kg绝干气,离开干燥器时湿度H为0.039kg水•kg绝干12气,假定干燥过程中无物料损失,试求: -1(1) 水分蒸发是q (kg水•h); m,W -1(2) 空气消耗q(kg绝干气•h); m,L -1原湿空气消耗量q(kg原空气•h); m,L’ -1(3)干燥产品量q(kg•h)。 m,G2 解: q=1000kg/h, w=40?, w=5% mG112 H=0.009, H=0.039 12 q=q(1-w)=1000(1-0.4)=600kg/h mGCmG11 x=0.4/0.6=0.67, x=5/95=0.053 12 ?q=q(x-x)=600(0.67-0.053)=368.6kg/h mwmGC12 ?q(H-H)=q mL21mw q368.6mwq,,,12286.7 mLH,H0.039,0.00921 q=q(1+H)=12286.7(1+0.009)=12397.3kg/h mL’mL1 ?q=q(1-w) mGCmG22 q600mGCq,,,631.6kg/h? mG21,w1,0.052 精品文档
/
本文档为【廉江风俗习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